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99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99讲

   第99讲:关于修习问题

  (1998年3月22日)

  接着讲上次没讲完的问题。上次讲到混沌到底是已然还是未然,这“混沌”后来也都有些考虑一下,应该怎么认识?混沌好象后来讲对它的质量跟数量都不可理解,跟一般的东西的质量跟数量可以理解形成了对照。所谓不可理解就是没有什么秩序,无序。那么世间的东西有些东西叫一般人是不容易理解的,对他已经理解的东西比较起来它成为不能分清的东西,确定它是跟这已经能够分清的东西成为不能分清的东西,在这方面来说还是挺难的。

  在佛教里头讲真正因果,善恶业感生的问题,现在我们所有的人生跟世界,都是由过去业力所感的。因为讲业力所感的异熟无记果,阿赖耶识它是一切种子识,也是异熟果识。所以我们现在所有的能够有结果,有因有果的问题,跟阿赖耶识、熏习特别有关系,离开阿赖耶识就没有因果可言。可是过去我们积累的善恶业所感生的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就这个异熟果,真正无始以来的起惑造业能感生的现在这样一个果,有时候很复杂,不可思议。所以在这果的方面不可思议,也可以叫一般人理解不了也是很有(原因?)的。所以我们无论如何,我们一般地来讲,这都是有已然的方面,因为未然的积累的善恶业很多,现在还没感生,虽然复杂,还没现前,就这现前的方面来说,它是很难理解、不可思议的。

  无记,异熟无记,善恶之间有个无记,这个问题我希望大家也好好考虑一下。阿赖耶识是无记性的,它才能受熏,才能受善恶业的熏习,它要是有记的话,就不能受熏,是善就不能接受恶的熏习,是恶它就不能接受善的熏习,所以阿赖耶识它本身就是一个异熟识,是业力所感的。好象有个三分法,既不是善、也不是恶的无记,这个一般在中国的文化里头、思想里头很少讲到三分法,无记。所以无记问题,大家也应该注意,阿赖耶识为什么能受熏,跟它无记性有关系,它所以是无记性也跟它业力所感有关系。而业力感生的果,象我们现在人身……整个的果,那很复杂,很难叫一般人理解,除非是佛才能完全理解。

  所以在这方面,什么叫混沌?弄不清到底它是怎么回事,是黑是白,分不开,有关系。老子也说“玄之又玄”,这玄色,就是又是黑、又是白,又不是黑、又不是白,这叫什么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个是无记性,我们怎么理解?这无记性又是果、又是因,主要是无记它能够受熏,只要它有记就不能受熏,无记受熏以后才能作原因,可是阿赖耶识本身是果,是一切种子异熟果识。

  混沌的问题,我们暂且就说它还是以前的是世间人对有些事情有的分得很清楚,有的不能分清,而在两者之间呢,构成了一个所谓的混沌状态。对这个问题也很……,因为佛教里头讲无量,无量有无可比量的意思,无可比量就是用现有的其它的东西不能比量;还有无有能量,在人想象不到的地方,那个数量不能想象,没有能量。大家看佛典,经常有无量,无量有一个无可比量、无可推测的意思,还一个无量就是没有能量,你怎么想法量也没法量。的确,宇宙之大,事物之繁,是叫一般凡夫很难理解的。

  那么这里头又有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暂且把混沌放到以前的,而且是我们一般人的认识。再来,就是咱们上次讲的,儒家、道家以至于马克思主义,以至于自然科学,它这个看法的问题,有一个这样的问题,我想,就是我们都讲进化,怎么有的古人反倒比我们今人进步,是不是有这样一个问题。

  你就拿我们孔子讲的以前的禹汤文武,以至老庄讲的,跟现在人讲的有好些不同,有好些新鲜东西。马克思也在伦敦图书馆里40年,他也对资本社会有深刻的认识,也算是西方的一个圣贤吧。后来的列宁,以至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李大钊,这些人他都跟过去文化……就是文化修养,虽然不是全面,但是也相当深。为什么过去有所圣贤,他讲的东西,有些个一般人讲不出来,他的看法很全面,说人生……。这是为什么?怎么一般人现在是退化了还是什么……,大家是不是也想一想有这问题。除了科学还有些进步的地方,技术方面,可是一般的来说,整个人生、宇宙的看法都有退化,(并不先进?)这是什么原因?是不是有这样问题?好象对这个人所说的、所做的,都很有叫我们敬仰、羡慕、学习……,尤其佛教的圣贤,这到底怎么回事?

  好象是在战国以前,春秋左右的时候,出了许多特别的人物,当然现在咱们是往后望,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也有了不起的地方,是什么原因?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李大钊,本来是对中国的文化都有一定的……那么又能接受外国的圣贤,在中国历史上能够接受佛教,这也是不简单的,对佛教很崇拜,觉得佛教很了不起,都有一个不分国家、国界对人生有特别的贡献,这样一个……,据咱们后人的推测,如果有这种现象,为什么现在人有地方反倒退化了,反倒不如前贤,还要学习,以前旧的东西当成新的东西来学,这是怎么回事?尤其佛教,它的发明是很了不起的。我们粗粗地分析,第一个是它跟许多现在人目标不一致,第二个就是学习的精进、刻苦差了,另外他个人的修养都有一个修身的问题,修养,他这个修养是人生一般共同应该有的事物,那就是尤其他离不开群众,那也就是他的目标非常之广大。

  你说现在还讲这个特异功能,他是不是有特异功能?恐怕他的学习的勤奋跟造诣那不只是有点儿特异功能,因为特异功能在真正讲起来,是一般禽兽里头也有,不是人的动物。而且有些特异功能,尤其现在讲它是很狭隘的,只是解决健康问题或什么问题,它的目标很狭小,不是把整个的人生、宇宙包括在内。

  你就拿儒家的、道家的它的格物、至知,格什么物,就格……至也,就是道家“到”(道?)的意思,实际上“格物”跟道家“齐物”可以相提并论,也可以跟现在说“实事求是”,全面地对于宇宙、人生都理解,而且非常地深入,所以不只是解决一点儿生理现象的问题,所以这个非常广博。所以这地方我今天也劝大家,要把慈氏学学好,也要把老子、庄子跟《中庸》、《大学》、《四书》、《论语》等等也好好看一看,因为这还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固有的、原来的一种圣贤的想法,它也有个特点,可是有时候不容易理解,尤其我们现在跟它疏远的时间很长了,又繁体字。

  所以这些问题,我觉得,我们为要未来的21世纪中国的文化整个在世界上发展,当然首先要把慈氏学真正弄明白,如果不把慈氏学真正弄明白,那你对于孔学、老学也是没法子真正理解。我这儿讲不是说是三教合一,我们现在就有……现在有许多……从明朝以来,讲三教合一,后来也有人讲……王船山、黄离舟什么……,这些以至后来把《中庸》、《大学》也当成跟佛教经典等量齐观,这个我觉得就不大合适,因为它不一样。

  可是,你要真正把这孔老的学问能弄清、能弄通,我觉得你非要把慈氏学先弄通。这个里头首先是有唯识学,象阿赖耶识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前六识世间人还容易理解,第七识、第八识就很难理解,尤其这“识”它是“能识”。所以真正讲起来,在我们来说很难把八识跟五十几种心所认识清,因为好象色法我们可以摸得着、看得见,你这八识跟五十几种心所有法你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你怎么知道它有?

  当然现在心理学也能猜测一些东西,但真正讲起来,唯识(实际讲)第八识的存在,月称、佛护、还一个宗喀巴他都否定,根本他不理解,他怎么能认识第八识?这也是好比说是不是有特异功能,是多年研究的结果呢?因为它就是个能取方面,不是所的方面,你所还有一个行相可言,能相那东西,你不能拿它当成所相,又不象一般人迷信所谓灵魂,魂儿,它那儿也有个中有的问题,这个东西到底你怎么认识?是不是有它?所以现在一般对唯识学不理解,有的也要把它(归?)成灵魂学去,这非常错误的。

  怎么建立、安立唯识?那就得特殊的认识能力,所以它一般人认识不了他就是否定。本来这个是依他起性,又是能的方面,不是所的方面,是很难认识,所以必须象慈氏、或者佛陀、或者其他的人真正有认识能力的人才能认识。……(换录音带面:猜测应有:第八识?)心所、心所有法,就是整个能够造成宇宙、世界的一种根本,比那个色法重要得多,尤其阿赖耶识,要没有阿赖耶识相似相续、受熏能够成种子,那你怎么讲这因果的问题?不是哪一个心所有法它能独立存在的,不是哪一个识它能独立存在的,必须跟阿赖耶识互相依存,它又是能的方面,不能拿所的看法来看,不能认为有个所相,所以这是这些事情,跟我们也形成一个很大的距离。所以这里头也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特别的功能,或者就说有点儿简单的功能,当然我们现在也能推测这个阿赖耶识的作用,因为你拿什么东西作为原因,作为本因,你都没法子说得圆,因为常的东西、有自性的东西,它根本不能作因,所以按说建立阿赖耶识、安立阿赖耶识真是不是简单的问题。而且我们每个人,这第七识在那儿起作用,有四种我见,那就是造成我们现在对宇宙、人生以为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我”,根本没有的东西它是支点,是不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要修呢,也是不但要转阿赖耶识,也要转第七识,以至于前六识。因为前六识还有这样问题,咱们已经谈过,它就是我们所谓一个是根,一个是器,根身、器界,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这个,都受这限制,因为有一个所取、有一个能取,就因为有这个有根身、有器界。所以为什么世亲认为所谓根身、器界根本没有这么回事,就是前六识的种子。所以为什么说前六识还有不彻底的地方?不是唯识的地方?那也就是还认为内有内色、外有外色,就是我们要是证真如的话,这内色、外色都是我们的障碍。而我们一天、每时每刻受的影响也是在根身、器界上,限制我们,总觉得有一个能对的东西,也有个所对的东西,有能取,也有所取,时时刻刻离不开。所以怎么能够认识唯识的问题,怎么安立唯识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以你拿儒家、道家,前头咱们也讲了,一个是“有无相生”,一个是“喜怒未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上天的运行,自然的运行,不是有色法,有声音,象这类的问题,你都是没有办法离开“唯识无义”,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辨别的义。所以这些问题,在我们一般凡夫,尤其对于三性的问题弄不清,就都在这上头。三性问题,慈氏学里头最主要的问题,提出来,我们怎么理解?怎么认识?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三个自性?这都是可以说是,在我们来说是很难推测的,也很难理解。所以一般人根本就不理解,也不愿意理解。那也跟对唯识有关系,因为唯识本身就是依他起性,就是缘起,宇宙、人生所以能够接续下去,就因为有种子、有现行,有熏习。

  熏习是存储的问题,你看现在音响的存储,信息的存储,金融、劳动力的存储,这些个都是一种边缘问题,真正的问题就是种子的存储,要没有种子存储那就乾坤几乎戏矣!所以儒家、道家它认为有天,天的运行,实际上是不是就是阿赖耶识的运行。所以大家应该很用心、很努力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那就这21世纪也可能在文化上我们中华民族要走在前头。不只是我们科技方面、现代化所谓能够到彼岸,也可能叫这世界的有希望的人能够慢慢也走上彼岸。那么这个我们一定要想法把慈氏学先要弄通,然后要把儒家、道家的东西也要是给它解释,叫人能够理解。这个跟三教合一的说法完全不一样,因为现在还有人搞三教合一,把佛教世间化,是不是这个问题先把它很好地考虑。

  所以咱们说它都有可学的东西,可修习的东西,有新东西,那也就是在先圣先贤方面,有的是走在人的前头,所以这些古人无愧于今人,而今人却有愧于古人,所以不能只拿古今来……。我们很幸运,能碰到慈氏学的原典,这些原典存在在藏文翻译里头,这也是给我们一个门径,现在就看……就刚才说的,这看法的问题非要先解决不可,然后才是想法,才有做法。

  现在有人喜欢密宗,好象可以捷足先登,可是无论它什么佛教,要没有大乘的理论,那都等于瞎子,它因为什么?首先它就不知道这看法里头有许多颠倒的东西,都带有一种(无?)颠倒(无明的颠倒?),我们一举一动都是颠倒的。所以你认为用颠之倒之的这一套还继续下去,那你走在什么地方去了?你有无都弄不清楚,保持了无明,不如理思惟,无明触,触跟无明相应,你作意也跟无明相应,颠倒的,那你怎么能走到解脱的道路上?现在都想省事,一下子我就成佛了,一下子就怎么怎么样了。无始以来造作的业跟烦恼,当然在修的过程里头,不能把烦恼跟作业当成真的东西,当成实的,当成遍计所执性的东西,也不能把能对治当成一个遍计所执性的东西,可是我们凡夫无论碰到什么问题,都是要(当)作一个所取,一个能取,有能对治,也有所对治。

  所以这个虚妄分别,就是不如实的这种态度,你没法避免,就是你能遍计能够了解佛所谓的能对治跟所对治,都跟所取能取要分开,那就是这所取能取就是所相。我们这个能遍计里头,能了别识里头,就是都是能,没有所,没有所取能取,都是化成唯识,都化成了依他起,都化成了缘起,所以我们不怕说是讲有我、有义,有色,但你看这个色、义,所对的真实的东西,到底它是有、还是没有?根本它没有,就是唯识而已,就是了别识而已。

  所以最近我们把修习的方便,写作四有四无,什么叫四有四无?跟我们最初的写法有些不同,大家记一下:“只有互相依存,没有独立存在”,第二“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同一不变”,第三,最近我们作为“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辨别义”,第四“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正所现”。原来我们把三性写进去了,看起来三性是最根本的问题,因为这个平列还不大好,所以现在写成这样的四有四无。也把所辨别义、所辨别色,还这个能了别识放进去,那这个所有的不是依他起性、不是缘起法的这个所有的东西都汇成了能了别识,说是只有能,没有所相,只有能相,没有所相。

  所谓三解脱门里头,今天我把三解脱门的解脱门的忘得一干二净,怎么也想不起来,前一段还提到这个三解脱门,三解脱门就是什么呢?里头?一个是空性,不象过去翻的就是个空字;第二,无有所相,不能只是翻作无有相,无相;第三是没有希愿,就是不想有后有的意思。这个里头都是根据《辨别中边颂》跟安慧的解释来讲的。所以大家对于《总摄大乘纲领论》要仔细地、反复地把它读懂,将来我们一步一步地,把慈氏学的五个著作,都把它弄清楚。下一次我们就想法子作一个攻坚战吧,就是要把《辨别中边颂》咱们讲出来,什么是中,什么是边。(休息)

  正是两会(人大、政协)开完了,我们慈氏学应该怎么做法?对于下个世纪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个希望大家都好好想一想。我们是能够遇到慈氏学太不容易了,每个人都应该觉得是幸运的,而感觉自个有责任开发。怎么开发?希望大家都好好想一想,这不是我们几个人的问题,而整体人类的问题。我们怎么对21世纪有一个展望,我们这里头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要想想怎么不容易遇到的慈氏学,每个人将来怎么做法,这关涉大家的问题,也关涉每个人的问题,前途,这个前途是够广阔的一次旅行。

  今天我趁着无著菩萨正在讲有无平等的问题,(换录音带,凭记忆补充:有无中道,无边,只有圆成实性。)今天我们还要把“有无不能引动”另外的一个修习的方法,咱们前头讲过几次就是看法、想法跟做法,为什么现在三番五次就着这个有无平等、有无中道多跟大家谈一谈,现在又想把《辨别中边论》里头讲的有无不能引动的问题,有不能引动,无也不能引动,现在就是由无著菩萨讲到这有无平等的问题,同时有这个、没那个,这个对修习的方面,对我们过去的看法、想法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希望大家在这个问题上要多用点脑筋,无论是理论上,无论是实践上,为什么无著菩萨这么说?

  而且在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辨别义这种意思上,那就是具有原由和能见,能看见,这个见很重要,这见就是我们说的看法。对什么问题我们都有一个看法,怎么看?所以现行的这方面,除了阿赖耶识的提供原由、提供所以(然),那就是看法。我们怎么看世界、人生?怎么看我们每天的生活?每时每刻的生活?都是……都是跟颠倒不颠倒、中道跟边缘有关系。因为我们虽然划清什么是能对治,什么是所对治,前头讲过,有十种的对治能动,散动,这散动是我们生活的内容,颠倒也是我们生活的内容,我们用什么来对治我们这个所对治,就是所对治的烦恼、作业?

  因为我们现在,所以有现在的结果,异熟果,都跟颠倒的起惑造业有关系,而现在我们虽然修的时候还离不开这个窝臼,还有能对治、所对治、所取能取,即便我们现在是修,都有(这样的问题)。所以必须把我们的修,跟能达到头里我们讲的能了别识,或者非真正的能遍计,还离不开这个非真正的能了别识,因为我们还不能够离开所取能取的边缘,每件事情我们都是有些问题的,有非真正的,即便你不颠倒,也成为是虚妄的。

  所以我们大家都共同开发慈氏学的正确理论,同时也要开发我们怎么样的修,怎么形成这个有无平等?怎么能形成中道?每时每刻都……,但是你每时每刻即便是……,你还离不开这非真正的能遍计,还有非真正的,里头还包含着原由跟能见,能看见,还包括所取能取的边缘。我们所以能够形成一个能遍计或者能了别识,那就是把所谓不真正、虚妄的东西慢慢都化成依他起,都化成没有所取能取,没有所相,没有义,只有识,只有了别识,这问题就关涉我们怎么认识正确认识看法问题、想法问题、以至于怎么做法。

  所以为什么在这个阶段讲得时间比较多,也是这……。那么现在就是介绍一个新的做法,这个做法跟看法、想法都有密切关系,那么也就是现在所谓禅宗、或者净土宗、或者是密宗,它们的看法、想法、做法是有本质上的分别的。所以必须我们首先就是佛为什么要说法?说什么法?他就是证的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法叫我们明白。但是前头我们也讲了,就是怎么样弄明白,这问题不简单。你要拿世间的东西,还是拿着所取能取、补特伽罗我跟法我,以至贪嗔痴这些东西,边见,所有的恶见,你还都保留着,你修,修什么?修,不过是更增加后有,增加后头轮回的准备轮回那个东西。都说是即身成佛,当下就成佛,太侥幸了。所以咱们刚才讲的,现在的人以至后来的人,就是历史上所有的学道家、学儒家、学佛家的东西,他都给它庸俗化,都给它(重返?)化,给它侥幸化,这太普通了。

  所以当前有许多退化,也是人造的,老想侥幸,我不费力气,一下就得到庞大、最大的结果,哪儿有那么好的事呀。没有明白佛教就能够成佛,有这么好的事儿吗?佛教是什么呀?(现在一种邪论?)它是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我们还拿着我们最污浊的河流里边东西,最脏、最臭、最无聊的东西来代替它。你说正正是走了相反的路,老想做商业,下点儿小资本,要赚大钱,那就是形成现在人的堕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都想少费力气,多得到利益。连西方的科技的问题他都不想着,总想我造点儿假冒低劣,到儒家、道家、佛陀学这里头也搞这些东西,也搞假冒低劣,你说搞得了吗?而过去竟然大批的人来搞,不懂真如是什么,就“真如能受熏”,不懂真如是什么,就“真如能缘起世界”,不懂真如是什么,他就说“我们能够即身成佛”,哪儿有这么便宜的事情?现在又是迷信密宗,它有特殊的方法,一下子就怎么样了,连那传密宗的人,本身就是骗子,真的,他没懂佛说的到底是什么法,(只要)就用一些个做法,看法跟想法都不管,做法第一,现在都是拿这个来骗,来欺骗,他们的罪孽是相当的大,哪儿有这么便宜的事?你说能把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法,你不管,我一下子生死轮回就能登天,就能成佛,有这么好的事儿吗?

  所以咱们现在抓住这个无著讲的这个有无同时平等,这样的理论,这样的问题,要把这修的问题真正弄清楚。我今天可以跟这介绍一种新的做法,看法跟想法,都跟以前一样,都离不开无著前头讲的,什么是三性,什么是没有所取能取,什么是没有名言所诠的义,什么才是真正缘起法,什么是正针对遍计所执的圆成实性,有遍计所执性就没有圆成实性,有圆成实性就没有遍计所执性。你要颠倒一点儿,跟你那生死轮回搭桥的话,你就没法子解脱,所以这个关键你要是圆成实性存在,就没有遍计所执性,象我们生活里充满了遍计所执性,你说怎么你能够证那圆成实?

  现在咱们再提一个《辨别中边论》里头讲的这个,这个“有也不能引动,无也不能引动”,这什么意思?它是从幻化跟梦境等等的理论,是从这喻里头来讲起的。所谓幻化的,咱们已经把它幻化了,这个木石跟象马的问题,木石里没有象马,为什么木石显现成象马?那么我们前头已经讲得清楚了,就是微观的东西本来没有宏观的东西,用现在这个微观、宏观讲正合适,所以你看这个庞然大物,一个世界,星球,宇宙,你看着很大,但是从这科学来夸克、电子、原子这些东西来看,这东西你说它存在不存在?是怎么样子存在?这是一多的问题,你看它是一个?还是多个?太阳系很大,太阳也很大,你说它是一个?还是多个?而要没有一个就是没有太阳,就分成(许多?的)碎片,整个(宇宙?)。

  我们一天遇到的事情,好象都很真实,都有这个一多问题,要承认它多个,它就没有自体,你要觉得是木石,就没有象马,所以有象马,可以说那就不是由木石生成的,那就是我们宏观的许多许多问题,都离不开微观组成、构成。所以现在有一个这样的……,那你宏观的说可以说就是遍计所执性,微观你可以说它依他起。什么叫无不能引动?就是你看起来非常庞大,非常真实,但是真正讲起来它是没有,这“无”不能引动。你说这场面多大,越是大,越它不能引动,因为它没有这东西。你不能拿这“常”是来认为它是有的,所以我们就这机会,就是无不能引动,它本来是没有的。有不能引动,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象马,或者是由种子生起现行的那个识,你刚生起现行那个识,那个显现,那显现就一刹那就过去了,你说它真有吗?咱们不能承认它是真有,也不能承认它是干脆没有,所以咱们在有的方面也不能引动。

  那就是咱们刚才那四有四无就利用上了,所有的没有的东西,就是没有单独存在,没有同一不变,没有所辨别义,没有真正所现,这方面我们就是可以说整个地是无不能引动。什么是有不能引动?我们知道,互相依存,生死相续,能了别识,跟这一隐一现,这些个虽然好象是有,也不能引动。

  我们前头就是讲,根本没有散动,没有使我们能够动心的。孟子说了不动心,真正佛教都是讲这定,止观,讲定,那么可以说为什么它能理解到新的东西,儒家、道家也有新东西,独自佛陀他也能够了解缘起法,所以怎么能够知道依他起性的东西?怎么能够知道唯识?真正就是唯了别识,没有所辨别的义,或者所辨别的色,这就是用我们这个没有的东西,不能引动我们,不能叫我们散动。有的东西,一隐一现,唯了别识,这些个也很容易,它也试图……(但是不能引动),这种也是我们怎么能够做无颠倒的一个作意,做一个观察,(换录音带面,补充:怎么做止观,定?一止一观,就是瑜伽,现在是怎么看那)……指的这个怎么样的那个东西实际情况,然后又觉得它有的方面也不能引动,无的方面不能引动,也好象观,止的方面不能引动,就是止。这一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理解理论的时候,将来咱们要把这五个颂子都理解的时候,把《瑜伽师地论》都理解的时候,都跟这有关系。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把慈氏学整体理论、整体的修习我们要掌握一下,这个也需要大家来做,我个人力量和智慧都有限,也都是凡夫,还得用能对治、所对治,有所谓所取能取,还是理论这些个想法,来解决问题,还离不开虚妄的东西,可是它已经离开颠倒的所取能取,离开义了。所以这个地方我愿意介绍给大家,正讲到只有什么,没有什么,而真正只有缘起和看法,所以不管你怎么说,你都有一个……,是不是两种东西,有一个根据,有一个看法,有一个所取,有一个能取,这东西有没有?究竟有没有?究竟象不象我们日常生活里非要有一个根、有一个境?

  所以希望我们大家起来把这理论弄清楚,把怎么修法搞正确,这个才是真正跟现在退步的办法,说我们只是研究研究怎么长生的办法,怎么保健的办法,完全不一样,跟我们所谓即身能成佛,现在还有一种新的看法,认为只有释迦牟尼讲密法,其他佛都没讲,这种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这个邪见、邪说,哪能你说只有一个佛能,其他佛不能?恐怕释迦牟尼也不承认,这胡说八道嘛。而这密是什么问题?很简单的问题,最主要是显教的理论问题,就是刚才咱们说的,真正的修。现在咱们就讲这么多吧,下次咱们就讲本文。

  希望把前头几次讲的,大家好好看看,议论议论,没听课的人也可以叫他听一听,把怎么修,怎么做法要弄清,必须把这看法搁在前头,没有看法,也就是没有想法,那你没有正确的做法。今天先讲这些。

---------------------------------------------------------------------------------------------------------

更多韩镜清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100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101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103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104讲

 

后五篇文章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98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97讲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94讲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