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

 

  「平常心是道」的命题是说,众生的「自家宝藏」——心本身就是佛心,就是道,就是佛。马祖道一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之上,又从表遮两方面来说明众生心与佛心无异的思想。马祖说: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这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云,夫求诸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注释:《景德传灯录》卷6,《大正藏》第51卷,246页上。〕

  马祖弟子大珠慧海各马祖请教禅法,马祖给以当头一棒,说:

  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注释:《大珠慧海禅师》,《五灯会元》卷3,上册,15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慧海又问:「阿那个是慧海宝藏?」马祖答道:

  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发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注释:《大珠慧海禅师》,《五灯会元》卷3,上册,15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后来黄檗希运也发挥说:

  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心。〔注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卷,386页中。〕

  大珠慧海曾对「即心是佛」的「那个是佛」作过解说。史载「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无对。师(慧海)云:『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无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注释:《景德传灯录》卷6,《大正藏》第51卷,247页上。〕在大珠慧海看来,众生如果觉悟了自己的心体,即都是佛,如果觉悟不到,即无一处是佛。他强调「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注释:同上书,248页上。〕自心是佛,离心和执心都是错误的。「离心」无从成佛,「执心是佛」则是一种执着而不是解脱。赵州从谂也说:「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注释:净慧重编:《赵州禅师语录》卷中〔209〕,42页,河北省佛教协会,1993。〕上引几位禅师的话值得注意者有三;一是强调达摩祖师传的是「心法」,要求在「心」上开悟。二是认为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这也就是「即心即佛」。「即心」,此心,当前的现实心;「即佛」,不离佛心,即是佛心。三是由众生现实心就是佛心,进而要求「求法者,应无所求」,也就是黄檗希运更明确地指出的直指本心,不假修行。虽然马祖是继承慧能以来的自心有佛、自心是佛的思想,但是马祖以前禅师多是强调众生本有的真心是佛,真心是心的本质,现实的心因受污染呈现为妄心状态,须待妄心排除才是佛。马祖不同,他讲的「即心」的心是指平常心,而「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说,众生的现实的整个的心即是佛道,即是佛心,也即是佛。

  后来马祖又倡导「非心非佛」,他说:

  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师曰:「且教伊体会大道。」〔注释:《古尊宿语录》卷1上册,4、5页。〕

  「非心非佛」的两个「非」字都是否定的意思,这是对即心即佛的否定。心和佛的观念都要否定,其目的是为了破除学人对「即心即佛」的执着,强调不能执着此心即是佛的观念,有这种观念,就会将心觅心,将佛觅佛,也就要陷入知解的窠臼,心被束缚而不得解脱。非心非佛是超脱即心即佛的观念,也即当下直取佛心的一种更高的解脱境界。

  那么,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是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作全面深入的探讨。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1)不同的开导方法和禅修境界。从上述引文来看,马祖讲「即心是佛」是「为止小儿啼」,也就是为了防止禅修者向外追求,把人们引向自心开悟,而一旦禅修者停止向外追求,就应当讲「非心非佛」,连心、佛也不能执着了。由此可见,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是根据不同参修对象的两种不同的开导方法,也是两种高低不同的境界。道一弟子伊阙伏牛山自在禅师也说:「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药病对治句。」〔注释:《景德传灯录》卷7,《大正藏》第51卷,253页中。〕这是说,针对那种不明白自心本来圆满具足佛性,而一味向外追求,即对无病求病的人讲即心即佛;针对已了解自心本来已圆满具足佛性,不再向外追求,即对已药病对治的人讲非心非佛。自在禅师也是讲的两种方法和两种境界。

  (2)表诠遮诠,相容互补。这可以大梅法常禅师(752-839)的有趣故事来说明。法常因听马祖道一说的「即心即佛」一句话,当即大悟,于是就到浙江余姚南七十里大梅山居住。道一想考验他的领悟程度,就派人去见法常:

  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遮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遮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注释:《景德传灯录》卷7,《大正藏》第51卷,254页下。〕

  这段话,从文字上看,是法常坚持「即心即佛」说,马祖又给予认可;从实质上看,是马祖肯定法常已不生「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的分别心,不受语言文字的限制,不片面固执,动辄滞碍,心已自由自在,坚持当下直取佛心,一门深入而透彻佛道。这里,也透露出马祖和法常师徒的共同看法: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是关于众生心性和佛性关系的两种语言文字表达方式——表诠和遮诠。表诠是从正面作肯定的表述,以显示事物的属性和意义;遮诠是从反面作否定的表述,以排除事物本不具有的属性和意义。在马祖师徒看来,即心即佛是表诠,非心非佛是遮诠,这是从表遮两上方面说明众生心性与佛性是无差异的思想,在当下直指佛心上得以会通。两个命题作为语言文字的表述方式,相通兼容,共存互补,并不是互不相容,绝对排斥的。这也就是上引马祖说的:「一切法皆是心法,……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妙用,妙用尽是自家。」〔注释:《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卷,440页上。〕表诠遮诠都是自心的妙用,关键是要真正懂得、把握和体悟自家的平常心。关于这一层意义,也得到佛教以外学者的响应。元代道士牧常晁所撰《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4有云:「或曰:『佛教有曰即心即佛,又曰非心非佛,其言得无反耶?』答云:『即心即佛是得鱼得兔也;非心非佛是忘筌忘蹄也。』」〔注释:《正统道藏》第40册,31913页,台湾,艺文印书馆,1977。以下凡引《正统道藏》均同此版本。〕表诠与遮诠,肯定与否定,是相反相成的。

  (3)超越语言,体会大道。上引马祖在回答「如何是佛」问题时的四种不同说法,依次是「即心是佛」→「非心非佛」→「不是物」→「体会大道」。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启导禅僧深入禅悟过程,表明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都是非究竟的,不仅是执着即心即佛,而且连执着非心非佛同样是一种系缚,不是真正解脱。真正解脱就是要体会大道。这也就是「平常心是道」或「触类是道」的内在而深刻的真谛。马祖弟子百丈怀海也强调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上,「若说文字,皆是诽谤」〔注释:《古尊宿语录》卷1上册,18页。〕他认为「即心即佛」是「不遮语」,「非心非佛」是「遮语」,若执着前者就属「自然外道」,执着后者就属「空见外道」,因此都需要「割断」,只有纵任心性,才能体会大道,达到佛境。

-----------------------------------------------------------------------------------------------------------

更多方立天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93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94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95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96讲

 

后五篇文章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92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