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二十五节、第二十六节 |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二十五节、第二十六节 第二十五节 三身自现、自现三身 一、龙钦饶降巴尊者对大圆满法的见解与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释大圆满法三身自现、自现三身 (一)三身自现 要在身、智不即不离之法界中证得菩提,则于近边之世间,庄严炬光,法身不动而证得报身及化身,任运成就二利者,如此方为证得究竟之果位。[1] (二)三身自现 我即三身体,无念平等性中住,即是离戏法身体,本性所起生神变,即随欲生之报身,随悲为利调伏者,是即化身之体性。 又《普明续》云: 如玻璃体本性本清净,无垢通彻清净即法身,虽现地水火风和虚空,不悟则在心上有相现,现而无性真智妙光显,譬如虚空显现彩虹色,除虚空外非有现似有,住虚空中与空无分别,法性法身无别虚空中,自起自现自明智妙色,现似有方无灭而明显,显中无念即是智法身,自体自现报身本成佛,悲心化身二边皆清净。[2] 二、北传佛经相关内容 在北传佛经大乘佛法中,三身、三身五智是重要修行解脱见地,举例如下: (一)云何菩萨了知化身,善男子,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习至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是名化身,善男子,云何菩萨了知应身,谓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了知法身,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3] (二)未来一切诸世尊,守护三聚净戒宝,断除三障并习气,当证正等大菩提,现在十方诸善逝,具修三聚净戒因,永断生死苦轮回,得证三身菩提果。[4] 佛言,如是如是,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烧灭诸结,平等平等,等觉三地,妙觉三身,于九识中晈然明净,无有诸影。[5] (三)若人怖苦厌生死,求出沈沦趣解脱,舍于轻慢世间等,是名菩萨所行道,灭尽无边诸苦已,及彼烦恼诸眷属,究竟安乐无所求,圆满菩提寂静道,所行六种波罗蜜,三身五智十力等,一切功德悉具足,如是永离无边苦,过去修行无量劫,为众生故求菩提,一切众善悉皆修,远离诸恶眷属等,恒乐深山寂静处,远离声色想真空,如是精进不间修,获大丈夫圆满慧。[6] (四)阿难,无上菩提摄三身尽,是故名为菩提行处,阿难,何者无上菩提常住法,而此常住有二种法为作因缘,一者不生不灭,二者无穷无尽,是名菩提常住法,阿难,何者是无上菩提不共相,不共有二种。一者不可知,若诸凡夫声闻缘觉不能通达,非其境界,二者不可得,除佛一人余无得者,是不共法有五种,一者如如理甚深故,二者自在不可动故,三者清净无漏界所摄故,四者一切所知处无碍故,五者为众生利益事圆满故是名菩提不共相。[7] (五)说诸佛法界清净。次说诸佛三身。偈曰。性身及食身,化身合三身,应知第一身,余二之依止。 释曰,一切诸佛有三种身,一者自性身,由转依相故,二者食身,由于大集众中作法食故,三者化身,由作所化众生利益故,此中应知,自性身为食身化身依止,由是本故。[8] (六)向说佛法身,及一切种智,自在与涅槃,及第一义谛,不可思议法,应供等功德,唯自身内证,应当如是知,彼三身差别,实法报化等,所谓深快大,无量功德身,明实体身者,谓诸佛法身,略说五种相,五功德应知,无为无差别,远离于二边,出离烦恼障,智障三昧障,以离一切垢,故圣人境界,清净光明照,以法性如是,无量阿僧祇,不可数思议,无等诸功德,到第一彼岸,实法身相应,以快不可数,非思量境界,及远离习气,无边等佛法,次第不离报,受种种法味,示现诸妙色,净慈悲习气,无虚妄分别,利益诸众生,自然无休息。[9] (七)今说瑜伽师地论者,名义云何,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穷于法界无断尽故,分别三乘功德经中,三乘果德,名为瑜伽,皆与正理等相应故,赞佛论说三身三德皆是瑜伽,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第习行如是瑜伽,随分满足,展转调化诸有情故,名瑜伽师,或诸如来,证瑜伽满,随其所应,持此瑜伽,调化一切圣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师,地谓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摄义,是瑜伽师,所行境界故名为地,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为论,欲令证得瑜伽师地,而说此论。[10] 第二十六节 本性(澄明本性、光明本性) 一、龙钦饶降巴尊者对大圆满法的见解与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释大圆满法本性 (一)本性 自觉大界解结大清净,境心所现无障平等要,悉收本性静虑元成中,一切时间犹如大河流,无修元成真智恒不断,诸法心要自然最初界,达于普贤实义密意量。[11] 二、北传佛经相关内容 在北传佛经大乘佛法中,本性是重要修行解脱见地,举例如下: (一)佛子,如大虚空,一切世界于中成坏,而无分别,本性清净,无染无乱,无碍无厌,非长非短,尽未来劫,持一切剎,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等虚空界,广大深心,起大愿风轮,摄诸众生,令离恶道,生诸善趣,悉令安住一切智地,灭诸烦恼生死苦缚,而无忧喜疲厌之心。[12] (二)善现。以有为无为及彼本性真如自性自相。若动若住不可得故。善现。故说大乘无来无去无住可见譬如虚空。[13] (三)复次善男子,菩提清净无垢无有处所,此中何法名为清净,云何无垢云何复名无有处所,所谓空即清净,无相即是无垢,无愿即无处所,无生即是清净,无行即是无垢,无起即无处所,诸法本性即是清净,穷究清净即是无垢,本性光明即无处所,体不可说即是清净,体无分别即是无垢,离言寂默即无处所,真谛清净法性无垢真实之际即无处所。[14] (四)加逆罪相不可思议,何以故?诸法实相不可坏故。如是逆罪亦无本性,不生天上不堕地狱,亦不入涅槃。何以故?一切业缘皆住实际,不来不去,非因非果。何以故?法界无边,无前无后故。是故,舍利弗!若见犯重比丘不堕地狱,清净行者不入涅槃,如是比丘非应供非不应供,非尽漏非不尽漏。何以故?于诸法中住平等故。[15] (五)一切诸佛,同一体性,无浊无翳,无我无我所,非内非外,了境空寂,不生妄想,无所依无所作,不住诸相,永断分别,本性清净,舍离一切攀缘忆念,于一切法,常无违诤,住于实际,离欲清净,入真法界,演说无尽。[16] (六)若随诸法究竟清净本性常寂妙定所行,非不随顺一切有情种种所乐威仪所行,是则名为菩萨所行。[17] (七)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18] (八)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19] (九)法性者诸法实相,除心中无明诸结使,以清净实观得诸法本性,名为法性,性名真实。[20] (十)如来身者,不可喻身,无所喻身,清净无垢离诸染污,自性光明非先际可观,非后际可观,非现在可观,非种族可观,非色可观,非相可观。[21] (十一)自性光明遍一切,本来清净虚空等,是中若法若非法,普观清净悉欢喜,所有一切极恶者,彼等非佛菩提器,以大舍心平等观,亦为彼等皆摄受。[22] (十二)善男子心自性光明犹如遍修功行,随作随成,亦如白衣易成染色。 尔时一切如来,以自性光明心智丰盛成所作故为彼菩萨,复说大明,即以如是自性成就大明,为令发起大菩提心。[23] -------------------------------------------------------------------------------- [1] 龙钦饶降巴.《句义宝藏论广讲》(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435页. [2]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87页. [3]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二,分别三身品第三,大唐义净译,《大正藏》第十三册. 第408页中. [4]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报恩品第二之下,大唐般若译,《大正藏》第三册. 第301页上. [5] 《金刚三昧经》卷第三, 金刚三昧经真性空品第六,北凉失译,《大正藏》第九册. 第370页. [6]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经》卷第二,施护译,《大正藏》第十二册. 第5页. [7] 《佛说无上依经》卷上,无上依经菩提品第三,梁真谛译,《大正藏》第十六册. 第472页. [8]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三,菩提品第十,无著菩萨造,大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大正藏》第三十一 册. 第606页. [9]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四,究竟一乘宝性论身转清净成菩提品第八,后魏勒那摩提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第842页. [10] 《瑜伽师地论释》卷第一,最胜狮子等诸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册. 第884页上. [11]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7页. [1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三,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四,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十册. 第398页. [13]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五十九,初分赞大乘品第十六之四,大唐玄奘译,《大正藏》第五册. 第332页中. [14]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四,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大唐般若共牟尼室利译,《大正藏》第十九册. 第541页中. [15]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梁曼陀罗仙译,《大正藏》第八册. 第728页中. [16]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十册. 第249页下. [17] 《说无垢称经》卷第三,问疾品第五,大唐玄奘译,《大正藏》第十四册. 第570页上. [18]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唐佛陀多罗译,《大正藏》第十七册. 第913页下. [19] 《唯识三十论》,世亲菩萨造,大唐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第61页上. [20] 《大智度论》,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余(卷三十七),圣者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第334页上. [21]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七,如来不思议品四之一,法护等译,《大正藏》第十一册. 第795页下. [22]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七,金刚秘密曼拏罗广大仪轨分第二之二,施护等译,《大正藏》第十八册. 第364页中. [23]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一,金刚界大曼拏罗广大仪轨分第一之一,施护等译,《大正藏》第十八册. 第342页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