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十一节、第十二节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十一节、第十二节

  附录一 第十一节、第十二节

  第十一节 无念、不作意而住

  一、龙钦饶降巴尊者对大圆满法的见解与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释大圆满法无念、不作意而住

  (一)无念

  1. 无念

  无取无舍法性菩提心,如空安住身心无修治。无想无贪亦无有修持,如空极寂远离于污浊,不随境转离缘趣密意。[1]

  2. 无念

  境心无碍显现清明之境,凝然注视境上之眼和心,则自净无踪而内明朗。《狮子妙力圆满续》云:“外看觉明法性之境界,内见远离种种之觉性,觉性外观种种差别境,从内见到法身大无念”。[2]

  3. 无念

  《普贤心境续》云:“明而不散深量难测体,空明周遍受用大乐界,唯一根本胜义界之性。”《珍珠曼续》云:“空与明中明中遍,思所不染念清明,远离一切戏论性,犹如虚空能广复,本净之体离言诠。”《六界续》云:“自觉平等空性伴,此中串修时机大,获得无念之妙身,遂得我之悲心光,此与我身同妙机。”[3]

  (二)心不作意

  《六金刚句》(菩提心觉性杜鹃)云:种种法总相,自性皆无二,种种法别相,远离戏论见,虽无一见地,名当下即是,诸相其遍视,悉名为普贤,诸法自圆满,离作意过失,是于止观境,住无作而现。[4]

  二、北传佛经相关内容

  在北传佛经大乘佛法中,无念是重要修行解脱见地,举例如下:

  (一)世尊,波罗蜜无所住立,答言,诸法无念故。[5]

  (二)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不应觉知无相无念,亦无作意无漏性,已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安立有情于无漏法,何以故,善现,诸无漏法皆无相无念无作意故。[6]

  (三)文殊师利言:“非但初学菩萨所不能知,及诸二乘所作已办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说法,无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实无有法而可知故,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如是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云何当有得菩提者。[7]

  (四)菩提及生死,二俱不相应,于彼亦无念,无念为正念,于念清净故,说为清净者。[8]

  (五)菩提之相,实无有法而可知故,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如是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云何当有得菩提者。[9]

  (六)一切诸法平等无二,是善思惟能观平等,是正见故,无增减者即是正见,无取舍者即是正见,无作作者即是正见,无觉观者即是正见,无念念处即是正见,无作无思即是正见。[10]

  (七)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11]

  (八)文字同故,文字无念故,文字空故。等行言。

  贤圣不以文字相,不以众生相,不以法相,有所说也。[12]

  (九)一心安住无念念中,若信诸法自性清净,离一切戏论诸因缘行,是名圣默然。

  (十)若菩萨见一切法自性无念无所作意,是名念觉支。[13]

  (十一)须菩提言,何因缘故,我净故一切智净,佛言,无相无念故。[14]

  (十二)一切戏论忆想分别灭故,名不戏论波罗蜜,一切法毕竟空故,无忆无念相,无忆无念相故,名无念波罗蜜。[15]

  (十三)无念游心于护,恒自觉知,觉身有乐,诸贤圣所喜望者,护念乐,游心三禅,是谓获第三沙门之乐。[16]

  我自观知内无念欲,觉身快乐,诸贤圣所希望,护念欢乐,游于三禅,是谓,梵志,第三之心。[17]

  (十四)如来于一切众生心行意乐之中,但以无着无碍知见而转,然无加行,亦无发悟复无作意,寂慧,此即是为如来心密不思议法,是故当知如来常在三摩呬多,亦不舍离一切众生[18]

  (十五)复次妙吉祥,菩提者,是清净义,无垢义,无着义,何名清净,何名无垢,何名无着,谓空解脱门即是清净,无相解脱门即是无垢,无愿解脱门即是无着,无生是清净,无作意是无垢,无起是无着,自性是清净,圆净是无垢。明亮是无着,无戏论是清净,离戏论是无垢,戏论寂止是无着,真如是清净,法界是无垢,实际是无着,虚空是清净,寥廓是无垢,广大是无着。[19]

  (十六)佛告慈氏菩萨曰。

  若有麁显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若于彼相虽无麁显领受观察,而有微细彼光明念,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即于彼一切法相都无作意,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20]

  第十二节 无勤自然住、松缓住、次第松

  一、龙钦饶降巴尊者对大圆满法的见解与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释大圆满法无勤自然住、松缓住

  (一)无勤自然住

  《普作续》云:“大萨埵!菩提心者乃为王中王,普作则由菩提心来作,菩提心外余外则无作,菩提心者本来无谬误,既是无缪不可谈真伪,超越因果缘起与勤修,若尚不明作毕离勤行,不但不成勤修能所等,较此再无更大菩提障,无住无念全无密意故,自然住于无念平等境,本已作毕不起勤行心,于大乐中随何而安住,此即成就诸法之心要,依此不分自他之义利,一摄一切皆摄之心要,不观三世佛心亦开朗,不遮有情之心亦显明,啊呀!大萨埵谛听!普作我已尽作有情利,我已作了余人不需作,观待余人之法非我教,我本圆满尽作世俗法,本已尽作故不需见修,本来清净不需护本誓,本来一切皆住菩提地,不需清净持明地十地,无有勤作本来无分别,无须觉性智境上勤求,大乐法身与心为一体,无有前后三世之差别,圆满具足时处皆一体,一切一故于我皆圆满,大圆满义于我皆圆满,见行事业本誓地道者,如前所说皆不需勤修,如是不明而作勤修者,则与超越因果义相违,若是不遇无作大乐义,遂被无明勤修病所执,是故超越因果大圆满,非诸无根机者所行境,彼应奉行因与果之法。[21]

  (二)无勤自然住

  所现诸法,知是无有,凡有所现皆无治无改,完全放下,无取无舍宽松而住者,觉性通彻即是总其全部之关键。无境心故,本来即是坦然空寂。《大鹏续》云:相状本净完全遍解体,无勤离作心之障碍除,三种相会境上游戏障,所现不断全收境心中。[22]

  (三)松缓住

  总结诸法元成为关键,五大种子情器诸显现,指示从本无念为元成,

  自他无念如本明清净,远离作勤自心为关键,显现不灭六聚松脱住。[23]

  (四)松缓住

  菩提心者诸事之根本,性相不灭种种皆显现,根上赤见所现法性显,

  显现无拘觉性自门乐,六身通彻智慧自起现,无障无碍内外皆光明,

  自觉原住身心皆宽松,心情舒畅如无事常人,无紧无松身心随意放。[24]

  二、北传佛经相关内容

  在北传佛经大乘佛法中,无勤、自然住是重要修行解脱见地,举例如下:

  (一)而诸如来寂静三昧,慈悲普覆于彼众生,自然住于平等法故。[25]

  (二)释曰,菩萨由六度增上得六种决定……六者无功用决定,由智得无生忍无分别智自然住故。[26]

  (三)菩萨随喜福德虽无勤劳,为度一切众生故胜。[27]

  往生色界生已后时依无行道,以无勤行无勤作意,修止息加行道进断余结,入无余依般涅槃界,是名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问何故名无行涅槃补特伽罗,答由此补特伽罗,依无行道以无勤行无勤作意,修止息加行道,进断余结而般涅槃故,名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28]

  (四)如日自然光,照闇成百谷,法日光亦尔,灭惑熟众生。释曰。此偈譬显自然义。譬如日轮无勤方便自然放光处处破闇成熟百谷。诸佛亦尔。虽无功用以法日光处处灭惑成熟众生。偈曰。一灯燃众灯,极聚明无尽,一熟化多熟,无尽化亦然。[29]

  (五)我即问文殊师利,仁者如何观诸佛国,文殊师利曰,唯舍利弗,一切佛界皆为虚空之土,虚空无缘常自然住,如是诸尘劳污着意心不立净,譬如恒沙佛国悉皆被火不烧虚空。[30]

  (六)当知婆罗门,于所作已办,诸身分劬劳,未极底未度,已得度住陆,无勤到彼岸,彼永断一切,愁忧及炽燃,恒住于正念,亦常心解脱。[31]

  --------------------------------------------------------------------------------

  [1]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2] 同上,第128页.

  [3] 同上,第152页.

  [4] 谈锡永.《大中观论集》下册.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年.第2页.

  [5]《放光般若经》卷十,摩诃般若波罗蜜等品第四十五,《大正藏》第八册,第68页上.

  [6]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百八十四,初分诸法平等品第六十九之二,《大正藏》第六册,第984页下.

  [7]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正藏》第八册,第728页中.

  [8] 《大宝积经》卷二十三,被甲庄严会第七之三,《大正藏》第十一册,第129页上.

  [9] 《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六,文殊师利说般若会第四十六之二,《大正藏》第十一册,第652页中.

  [10] 《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二,无言菩萨品第六,《大正藏》第十三册,第77页下.

  [11] 《维摩诘所说经》卷下,菩萨行品第十一,《大正藏》第十四册,第554页下.

  [12]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三,论寂品第八,《大正藏》第十五册,第50页上.

  [13] 《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卷下,《大正藏》第十七册,第929页中.

  [14] 《大智度论》卷六十三,释信谤品第四十一之余释叹净品第四十二,《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507页下,第508页上.

  [15] 《大智度论》卷六十五,无作实相品第四十三之余释诸波罗蜜品第四十,《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519页下.

  [16]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声闻品第二十八,《大正藏》第二册,第653页中.

  [17]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增上品第三十一,《大正藏》第二册,第666页中.

  [18]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九,如来心密不思议品第九,《大正藏》第十一册,第725页上中.

  [19] 《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卷四,《大正藏》第十二册,第261页下,第262页上.

  [20] 《解深密经》卷三,分别瑜伽品第六,《大正藏》第十六册,第699页上.

  [21]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0~51页.

  [22] 同上,第38页.

  [23] 同上,第95页.

  [24]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74页.

  [25] 《佛说法集经》卷一,《大正藏》第十七册,第612页.

  [26] 《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功德品第二十二,《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652页中.

  [27] 《大智度论》卷六十一,释随喜回向品第三十九,《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488页.

  [28]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十四,五法品第六之四,《大正藏》第二十六册,第426页.

  [29] 《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第十,《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605页下.

  [30] 《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上,《大正藏》第十四册,第460页.

  [31] 《瑜伽师地论》卷十八,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三,《大正藏》第三十册,第377页中.

 
 
 
前五篇文章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

 

后五篇文章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