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开悟的条件(圣严法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开悟的条件(圣严法师)

 

  摘自:《禅的体验》  作者:圣严法师

  我在美国有一个学生,他是基督教的资深牧师,跟我学了一段时间的打坐方法,对我所教的初步方法都很有用,后来也参加了禅七,他总以为他的热心和努力,照着我教的方法修行,开悟的可能性要比一般的人为高,结果,七天的禅七打完,他的确有不少进步,而且也有一些颇为神奇的感应,就是没有开悟。因此问我,基督教所说的“重生”是否相当于禅宗的开悟,因为他是先有了重生的经验而决定献身于上帝,做牧师的。

  我告诉他,开悟,英文enlightenment的这个字,今日在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在用它,如果以基督教的立场或尺度而言,“重生”应该就是开悟;但在禅的立场,就不能算是开悟了,而且也不好比较、不必比较,因为基督教是藉信者的虔诚心和神的感应力的沟通,能使信者发生“重生”的心理现象──感恩上帝的宠爱,悔悟自己的罪行,使一个人变为诚实、谦虚而又狂热地保护他的信仰及宣传的信仰。禅则不然,禅的工夫,主要是由戒定慧的基础上发生的。最初是有,接着是空,最后则连空有的对立观念也要空掉,禅宗称它为“无”。基督教中虽然也有一派神秘主义者,修行苦行及冥想默祷,然总不像禅宗之主张修行法门的重要,禅宗在修行之先的准备工夫,非常重要,修行中必须注意的事项也不少,此可从明末莲池袾宏所辑的《禅关策进》一书中知其梗概。

  四大通则

  所谓通则,是综合诸家之说,对于禅的修行者所作的共通要求。也就是说,若不遵守如下的四项原则,要想得到禅的心髓,乃是非常不容易的。

  1.大信心──建立坚定不移的信心,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对于佛法的理解或认识方面开始,如你确已被佛法的广大精深所吸引,你便会对它产生信心,而作进一步的实际修行。二是从对于佛法僧三宝的接触并已实际上体验到了它对你确有大益,你更会由感激感谢感恩而油然地生起信心。信心中包括两个项目:

  (1)信三宝:三宝中的佛,是首先将其经过长期修持后所得的开悟的方法,以及从悟境中产生的智能的语言,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们,那些修行方法及智慧的教训,便是法宝,一代一代切实地修行佛法并且传播佛法的人,便是僧宝。僧宝之中,将佛法传授给你或用佛法来指导你修行的人,便是你的师父(master),师父属于僧宝,他却具体地代表并象征着三宝的全部,故在唐代的禅宗初期的寺院,不建佛殿,独设法堂,师父(被称为堂头和尚或自称为老师)便是一寺的中心,他是被全寺大众所依止并实际信仰的对象。三宝之中以僧为对象,以法为重心,以佛为根本,缺一不可,而以你的师父最要紧,所以信三宝,必须信师父,师父并不是那个教授你佛法的人,而是他所教授你的佛法的正确性和崇高性,因为佛与法是抽象的,师父代表着三宝,乃是具体和实际在你面前出现的。如对师父未能有十分的信心之前,修行要想进入悟境,是相当难的。法宝虽是抽象的,它的理论观点却是非常明确的,佛法(dharma)的基本理论是“因果”及“因缘”。所以,信仰佛法的基本要求,便是要信因果、信因缘。深信因果,才不会对自己的努力失望,也不会对他人的成就生妒嫉心。有努力必有成就,若未见有显著的成就,那是表示努力的程度尚不够,现今的努力,加上前世的努力,方是努力的总和。深信因缘,方能接受“空”的道理,唯有空去了对于一切事物的虚妄执着,才能从自私的小我及骄傲的大我,得到解脱;否则,你的信心,跟凡夫执着自私的小我,外道的宗教家执着神性的大我相同,无法进入禅的悟境。

  (2)信自己:深信自己的本性与诸佛的佛性,完全一样,只要努力修行、精进不懈,一定能够明心见性,那个便是清净无染的诸法空性。如果自信不足,修行仍然有用,增长善根,渐渐地建立起自信心来。

  2.大愿心──在修行之前,在修行期间,必定要发起大愿心来。愿有通愿及别愿,通愿是四弘誓愿,凡是学禅的人,若不发四弘誓愿,纵然得定,也不能得禅;别愿则除四弘誓愿之外,另外随着个人的心愿如何便发何愿。所谓四弘誓愿是:

  (1)众生无边誓愿度:禅的修行者,目的在于放下自私的小我及骄傲的大我,所以修行一开始,就要发愿度众生,自己修行固是为了广度一切众生,也愿一切众生皆因佛法得度生死苦海。

  (2)烦恼无尽誓愿断:度众生,必须自除烦恼,同时也助他人断除烦恼。生死之苦,是从烦恼产生,烦恼不外来自个人的心理的、生理的、社会关系的和自然环境的。人有种种因缘的种种烦恼,然以心理的烦恼为其根本,所以发愿断烦恼的愿力,其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断除烦恼的方法。

  (3)法门无量誓愿学:作为个人修行的方法,应当一门深入,不宜杂修杂行。一门深入,只要方法的本身没有错误,持久修行,必有效果;杂修杂行,能够成就善业,不易成就解脱业。但在任何一门修行方法之中,也必含有无量法门,同为修行禅的方法,禅虽以无门为门,由于众生根机,千差万别,禅机的运用,也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为了自度以及度人,必须博学无量法门。

  (4)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无量法门,断无尽烦恼,度无边众生之后,无上的佛道,也必自然成熟。所以禅的修行者,以度众生为最要紧,誓愿成佛乃是最后的目标。以上的四大弘愿之中,实已包括了作为一个伟大的禅者所应具的各种条件;能度无边众生,是大慈悲行;能断无尽烦恼,是大勇猛行;能学无量法门,是大智慧行;能成无上佛道,是大无畏行。

  3.大愤心──即是大精进心,此系从大惭愧心引起,自觉业重、障多、善根浅、福薄无智,所以,迄今尚在生死的苦海中浮沈。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明师难遇,如今幸得人身,既逢佛法,又遇明师,若不及时尽力修行,人命无常,仅在呼吸间,一失人身,千劫难复,所以要痛下决心。如释迦世尊,已到最后身菩萨的位子,在菩提树下,开悟之前,仍得发大愤心,而说:“若不成无上正等正觉,绝不再起此座。”何况我们是初学的禅者呢?唯有发了大愤心,始能克服一切心身的障碍,不再担心一切的痛苦,不再骄纵自己、原谅自己,而把心力专注在所修的方法上。

  4.大疑情──生死未了,如丧考妣,悟境未现,如粪中之蛆;悟境不透不深,生死依然不能了脱。悟境本身即是智慧,未悟之前,不知悟是什么,也无法揣摩智慧是什么,虽然有一对肉眼,对于智慧的领域,仍如一个生来的盲者,跟前只是一团漆黑,如处黑漆桶中,桶外的世界固然茫然不知,桶内是什么,也无从识别。虽然从佛法的理论上,已理解到“无”或“空”的定义,“无”与“空”的实际情况,自己尚没有身历其境,尚没有亲自经验。所以要用修行的方法,来达到经验这个悟境的目的。大疑情,便是用一句话头,比如“什么是无?”又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又如“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或如“念佛的是谁?”等。紧紧把握住一句话头,不用思想,不借外缘,不得间断,不能疏忽,一直问下去,好像一口咬着一个滚烫的糯米团,或像鱼骨梗在喉头,既不能吞下,又吐不出来。久久,工夫自然成片,一旦思言路绝,心识顿断之时,悟境便在你的面前出现了。

  魔境是什么

  所谓魔境,是指修行过程中的种种障碍、困扰、诱惑、打击等。也就是恶魔扰乱修行者的现象,称为魔境。事实上凡是美举,多有阻力,克服了阻力而后完成的美举,则当更美。凡有佛事,当有魔事相伴,无魔障则不能显出修行佛道之不易,无魔事也无从锻炼修道心的坚定。可知,虽然人皆厌恶魔障,作为一个伟大的禅者,不唯不惧魔障,而且要感谢魔障的光临。当然,对于初心的禅者,魔障是恼人的事,如果多了,就很容易使人放弃修行。

  魔境大致可分作两类:

  (一)身心反应的魔境由于生理及心理的不能适应修行的要求,或者由于打坐用心,而使得身体的某些部分发生疼痛、奇痒、痳痹、或冷或热、或舒适异常,使得修行者,无法继续用功。有时候由于疲倦、昏沈、烦躁,也使得修行者,无法继续用功。凡是参加过禅七修行的人,几乎都曾有过上述的魔境,有的人在打坐一天下来,就有心灰意冷之感,因为不用功尚不见心散乱心昏沈,一打坐竟发觉自己是一个无法控制自己身心的人,不是散心不敛,便是昏沈不明,有时虽觉得无甚杂念也非昏沈,却在一片空白的无记心中,这样的情况,会使得修行者,认为自己根器太钝,不是学禅的材料,因而退心。第二天下来,修行者所感受到的是膝盖痛、脚痛、背痛,悟境的消息,尚不知在何处,只感到修行太苦,悟道的路太远,所以屡次想着是否应该中止这种看来相当愚蠢好笑的修行生活。

  另外,由于用功已着到一点力时,可能会产生种种的幻觉,幻觉也有深浅和真假。

  浅的和假的幻觉之产生,如同普通梦境之成因,普通做的梦,大致是在将要睡熟而尚未能睡熟之时,或在已经睡足将要醒来而尚未曾清醒之际,最容易做梦。幻觉则在修行者的心念将要收摄成为一念,或心念渐渐沈静而其体力心力已经疲乏之际,此时不入昏沈,却起幻觉。多半是幻听、幻视、幻嗅,有时也会有幻触的。浅的幻觉,即是假的,并无真的外境,修行者的感觉上却是真的有见、闻、嗅、触等的实感。有的是可怕的幻境,有的是可悦的幻境,如果修行者以幻为真,使成修行的魔障,每次入坐后,不是恐惧着恶觉再来,便是期待着乐觉再来;凡有恐惧心或忆念期待心,你便不能把心力放到修行的工夫上,甚至也不能继续打坐了。

  深的幻觉,便是真的,由于心念将要统一,身体的状况也渐入佳境,神经的感觉,特别灵敏,也就是心意的周率波段,选择力渐渐精微深细,可以用心力,偶然听到平时所不能听到的远距离声音或极低声音与极高声音,也可能见到平时所不能见到的远距离事物、被遮隔着的事物、极轻微的物体。修行者有了这样的能力,往往会误以为自己已得神通,已成圣果,喜不自胜,乐不自禁,心喜若狂,结果,不是无法继续做进一步的修持或失去了这种能力,便真的惹来心外的魔鬼,为魔所乘,成了魔鬼惑人的工具。因其不是神通,所以仍属于幻境的范围。

  总之,不论真假,均宜不为所动,继续修行,最为妥当。

  真的幻觉之中,另有一项,极难克服,便是生理上的性欲冲动,凡是不知厌离男女欲而修行禅定的人,当其修至身心舒畅之际,如果不小心而将心念有意无意地引到生殖器的范围,便会产生性冲动的现象,此当仍以心力将之引上你所修的方法上最为稳当。我有一个美国学生,他在平时,经常有性冲动的生理自然现象,在禅七中他告诉我,我教他的修行方法,使他无暇注意到生理问题,偶尔发生了一、两次,也被修行的方法很快地引走了。

  (二)心外来的魔境

  凡有一人发出离心,发菩提心,真心向道,修行佛法,魔宫便会震动,魔王心中便着急;只要有人成菩提道,不仅少此一人,永不着魔业,永不进魔道,永不受魔使,并且影响魔子魔民,脱离魔王统治。所以,若真修道人,没有魔境的阻挠,乃是不可能的事。虽如释迦世尊,成道之前,仍得有降魔的阶段。

  外魔干扰,一定是对已经修道而且将要得力的人;不过如果你的心内无魔,外魔便无从下手,所以,修道的人,当知魔事魔境而须不惧、不着、不受、不拒、不为所动,你便能够克服一切的魔障。

  我在山中修行之时,曾数度遇到魔境,有一夜,正在静坐中,忽闻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狂风暴雨声,心中念动,恐怕我种的几株花草会被风吹折,正想起身,却发觉天空是月明星稀的一片好风光。我上了魔境的当,再要打坐,却不能定下心来了。又有一次的大白天,我正在用功,突然一声枪响,我茅蓬的玻璃窗,被击穿了一个洞,子弹应该飞到我身上,但却没有受伤,我猜想这是那家猎人,在我茅蓬周围狙击鸟雀或者发现了野兔之类的猎物;我又想这是魔境,决心不起身,不去理它,但却一连数日,总是觉得仍有猎户人家在我的周围狙击猎物,时常意识到窗子再被打上一枪。决意不被魔扰,结果受扰更多!另有一次的深夜,忽然听到巨树倾倒的声音,随后又有许多巨鸟扑翅起飞的声音,我明知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心头仍然受到震动,很想起身查看一番,那时我的身体虽未动,心湖却已风起云涌了。因此,禅的修行者,有一个原则:凡遇魔境现前,能够做到不动心,自然是好,若心已动而身依旧未动,仍不失为克服魔境的好方法,只要再把被魔境扰乱了的心,拉回到修行的方法上,魔境自然消失。如果心随境转,身随心动,那就离开了修行的方法,被魔鬼牵着鼻子走了。

  各人所遇魔境的轻重多少,是因修持程度不同而异,更由于知见的正确度的不同而异,所以禅宗有一句名言:“贵见地,不贵行履。”如果知见正确,虽遇任何魔境,也不致落入魔道。所谓正知见,便是明因果、识因缘。明因果便不致受魔诱惑为魔唆使,偏走快捷方式,行不善业,曲解佛法,自害害他,而还以为代佛宣化,或以为即身是佛。识因缘便不致受魔境所迷,被魔事所骗。明因果,不落于邪恶的顽空;识因缘,不落于虚妄的幻有。

  禅的修行者只要有一丝欣求心或厌恶心,就很容易引来外魔。外魔的种类也很多,从低等的山精鬼怪,那些依草附木而生存的魑魅魍魉,各类鬼神,乃至来自大自在天的魔王,都可能利用你修道的因缘,依附你的身心,来发挥他们的魔事魔业。

  所谓魔事魔业,使人丧心病狂、残杀生灵者,固是,使人行医治病、预言凶吉者,也是;凡是扰乱你无法继续修行智慧道而了生死业的,不论是助你行善或者命你作恶,都是魔,只要使你离开禅道的,便是魔。所以,魔王,以及他的魔众,固可显现可怖畏相,通常则多半显现你的亲属相、善友相、福德长者相、善神相,乃至菩萨相与佛相。在许多场合,他们多以伦理道德,教人福国佑民,也能宣说部分佛法的义理。但其有个共通的特性:使你贪功着相,无法进入悟境。魔境使你作恶而走快捷方式,是违背了因果的原则;魔境使你行善贪功着相,是违背了因缘的原则。如果你能坚持佛法的原则,魔王对你就无可奈何了。

  因此,一个具有正确知见的禅者,在修行的过程中,唯一可做的事,是依照明师所示的方法,继续不断地,向前更向前;遇到任何进步的现象或阻扰的现象,唯一能做的是赶快把它忘掉,好像升空的火箭,要节节扬弃,到了弃无可弃,心中无物,连心也无、连无也无之际,方是最安全、最充实的悟境。否则,不论进步或退步,在修行过程中,步步都有魔境,事事出现魔相,处处都有魔影。

  在《楞严经》卷九,介绍禅者可能遭遇的心外恶魔有:悲魔、狂魔、忆魔、易知足魔、忧愁魔、好喜乐魔、大我慢魔、好清轻魔、空魔、欲魔,以及天魔。天魔又于十种时机,进入修行者的心中:修行者于定中心爱圆明、锐其精锐、贪求善巧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之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绵密、澄其精思、贪求契合之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之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之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之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之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求神力之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之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生、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长住之时。而此十种天魔,依次是怪鬼年老成魔,厉鬼年老成魔,魅鬼年老成魔,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厉鬼年老成魔,大力鬼年老成魔,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年老成魔,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麒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住世自在天魔,及其眷属。

  由此可见,禅的修行者,只要心有所缘、所念,只要一念离开修行的方法之时,就可能有魔鬼趁势而入;而且那些魔境,能够鱼目混珠,使你自己感到已经成佛,他人见你神力不可思议,也会视你如佛,其实,那不是你自己修得的能力,仅是魔鬼附身的现象。

  所以,禅的修行者,在其未悟之前,乃至未有独立自主的把握之前,必须要依止明师修行,唯有在明师的指导下,才可能避免恶魔的困扰及利用。

 
 
 
前五篇文章

什么是禅(净慧长老)

五家七派宗风详解

马哈希尊者:观智进程 VI、行道智见清净 5、坏灭智

马哈希尊者:观智进程 6、怖畏智

马哈希尊者:观智进程 VI、行道智见清净 7、忧患智

 

后五篇文章

菩提心、般若见与息道观(净慧法师)

从黄梅禅看佛教与中国社会的适应(王丽媛)

永觉元贤的禅净思想探略—— 以《净慈要语》“信愿行”为

禅学的基本概念

体会那迷人的禅(吴平)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