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论唐代儒佛心性论互动(果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论唐代儒佛心性论互动(果平)

 

  提要:方会禅师以其朴实的言教,律己的身教,给我们展现出一位禅宗巨匠的异彩,也给后世的临济宗树立了禅史丰碑。本文通过对方会禅师的生平、悟道因缘及语录等的论述来解析其禅法思想和特色。尤其对方会禅师的“心法双忘即真如”以及“反璞归真即大用”的禅学思想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杨歧方会心法双忘反璞归真

  引言

  东土禅宗始祖菩提达摩宋中国传迦叶禅法,至六祖惠能创立禅宗,一花开五叶,大江南北普遍参禅。时至宋代,禅门各宗渐衰,临济独兴,则代表着禅宗向前发展,形成“临天下,曹一角”的格局。而临济宗独兴的原因绝非偶然,与当时黄龙慧南和杨歧方会两位宗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方会禅师,他的思想、禅理和禅机,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功德法财。

  1、方会生平简介及悟缘

  方会,俗姓冷,生于公元992年(北宋太宗淳化三年),卒于公元1049年(北宋仁宗皇佑元年),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从小机警聪明,到20岁时,不喜读书作文,后为小官,因征收商税督促不力,而夜逃瑞州九峰山,恍恍惚惚觉得好像以前游览过一样,眷恋不忍离去,就此落发为僧。后往潭州(今湖南长沙)参石霜楚圆禅师。

  方会跟随楚圆禅师学习禅法,历经十载而未能参透本来面目,觉得自己仍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于是趁着楚圆禅师独处一室之时,方会总是不失时机地问: “请师父给些教诲?”楚圆总会说: “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或者说: “你将来反正徒子徒孙满天下,何必在乎这一刻呢?”方会知道师父在搪塞自己。终于有一天,楚圆让方会陪着自己去一个地方处理问题,处理完后,师徒两人赶紧往寺里赶。走到半路,忽然下起了大雨,淋得师徒两人全身湿透,楚圆老迈,在泥泞的地里寸步难行,方会不得不背起师父往回走。忽然,方会将师父扔到地上说:“老头儿,今天一定要给我说说,否则我就揍你半死。”师父喘着气说: “既然你已经知道了这事,我也就不说了吧。”方会立刻明白了所有的事,当下激动地就趴在泥水里,给师父认认真真地叩了几个头。就此方会醒悟了。后经道俗之请,方会居于杨歧山开堂传法,开创了杨歧派,故世称“杨歧方会”。

  2、方会弟子及其法系兴盛

  方会禅师为僧三十年,在当时禅林中的影响并不大,更称不上顶尖人物,其影响力不及同时代的琅邪慧觉、雪窦重显、黄龙慧南等。就拿黄龙慧南来说,两人同出石霜楚圆门下,而方会又早于慧南建立派系,但论其当时的种种情景,皆不如慧南。但方会收徒犹如一位玉匠,选料精当,绝不用次等玉石,所成之器都光明照人,因此后继有人。方会有弟子十二人,其中以白云守端最为出名,方会晚年曾以“临济正脉”付守端,白云守端的弟子五祖法演有“中兴临济”之美誉,法演的弟子中以“三佛”最为出名,即佛果克勤、佛鉴慧懃、 佛眼清远,当时在朝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已把当时的临济推向了全盛的局面,使得杨歧派在中国形成席卷之势。

  杨歧派经几传,气势如宏,其余五家,宗绪皆绝,曹洞则一息虽存而不绝如缕,因此禅史上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后世论及禅宗,多以杨歧派为临济或禅宗正脉,固然子孙得力才能光宗耀祖,但如果不是方会的学识深厚、训徒严谨,也不会有此等结果。

  3、方会禅法思想

  在方会时代,禅林各大宗师多以奇异言行显示玄微之理,或用峻烈手段,如行施棒喝等法,而方会却表现得平实无华,即没有陡峻的言词也不说什么机要、机关等。他就是以朴实的言教、律己的身教,使行人见闻此着顿然猛醒。未学归纳其禅法思想略有以下两点:

  3.1心法双忘即真如

  明心见性,是禅宗一个永恒不变的宗旨,杨歧禅师自然也是,如:

  有一次方会和尚上堂说法: “百千诸佛,天下老和尚出世,皆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向这里明去,尽于百干诸佛同参;若向这里未明得,杨歧未免惹带口业。”

  这段文字是说渚佛住世,历代祖师弘扬教法,都是让人明了自己的本心,从而见到诸佛自性,这就是开悟的人与凡夫对心、性不同的认识!如果人人都在心性这上面用功参修,则与佛同路。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说每个人的心都是佛,只要找到了“心”,也就找到主宰,只有“它”才是十方世界的最灵之物。所谓“法由心生”,既然种种施设是为心而说,那“心”又是什么呢?是我们这颗凡夫之心吗?当然不是,“心”在这里是指“本心”、 “佛性”、“真如”,即一切众生的清净之心,也是法界真实如此、恒长不变的本质,凡夫只有找到了“心”,才可以开悟成佛。禅宗就是在于当下的体悟,一悟永悟,即当下的体验,当处即真。

  在杨歧禅师的公案当中,其有关“真如”思想的,不止一处,又如:

  “人法俱遣,末是衲僧极则:佛祖双忘,有时学人疑处。末和尚如何为人?”

  这里所说的“人法俱遣,佛祖双忘”,不仅仅是在理论上的提出,更重要的是现实心行的破除,虽然没有直接说出“真如”,但这“人法俱遣,佛祖双忘”的行径,本身就是心法双忘,即是真如思想。

  如禅宗所言: “未悟时,山是山、水是水:达到真理时,则山非山、水非水;从真起俗,真俗不二,则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说明学佛的大成就者,不可执著于“我”、 “法”,法如舟,载人渡生死苦海,彼岸已至,何复用舟?这就是方会所说的“心是根,法是尘,良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则现,心法双忘即是真。”心法双忘的“忘”,并不是我们常说的遗忘,此处说“忘”是让我们的心远离分别执着,及对待的观念,恢复本有的本质、实相即佛性之心。

  3.2反璞归真即大用

  如上文所说, “心”是我们参悟的本源,没有证悟的人,纵然说得天花乱坠,也还是一个生死凡夫,更别提度化众生了,最多也就是一个言辞优美的演讲者而已。心的认识,不能完全用言语表达,因为禅是要自己亲证的,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在观机逗教中,杨歧禅师手段虽是灵活多变,但目的只是一个,为了接引学人“反璞归真”。如“杨歧一言,随方就圆,若以拟议,十万八千。杨歧一语,呵佛化祖,明眼现前,不得错举。”这是说方会禅语,随方则圆,若要去拟定一个规律法则,那样十万八干也有,但最终还是这个意思,虽然我一句话,呵佛骂祖,这只有对迷眼(执着)人才有用,目的是除却他们对外境的攀缘执着。

  有一次,方会上堂说:一尘才举大地全收。拈起柱杖云:如今举也。卓禅床一下云:山河大地塞却诸人眼,有不受人谩底,出来道看。良久云:王笛横呗动天地,未曾逢着个知音。

  此处“山河大地塞却诸人眼”是指我们已经被物质的贪求蒙蔽了心性。 “玉笛横呗动天地,未曾逢着个知音”是说我在这宣讲法意你们又怎么会明心见性呢。在这样没有差别对待的殊胜境界中,就孕育出了“一尘才举,大地全收”的心法。凡夫因为有差别,所以也只能是大地中的一尘,而不能一尘包大地。如果能除去凡夫的差别,则“一尘才举”就“大地全收”了。禅师所以要这样说,就是要学人用平等心去看待万物。不难看出方会更注重于“自然”之态,无论从“心”还是“身”,我们都不要有过分刻意的修饰。他的身教是让我们放松身心,他的言教是让我们从“心”作下手之处,而不是让我们随境而转。虽说我们以五分别“心”而说法,却需要对机,不对机则是妄说。

  杨歧禅师不仅仅在观机逗教中注重“反璞归真”,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更是简朴。如在《宗统编年》记载说:

  “杨歧初住,老屋败椽。适隆冬,雪霰满床。居不遑处,衲子投诚,原充修造,会却之日:我佛有言,时当减劫。高岸深谷,变迁不常,安得圆满如意, 自求称足?汝等出家学道,手脚未稳,已是四五十岁,讵有闲工夫丰屋耶!竞辞之。翌日上堂云:杨歧乍住屋壁疏,满床皆布雪真珠。缩却项,暗嗟吁,翻忆古人树下居。”

  故知杨歧禅师,他当时的生活是非常简陋的,其生活方式就如同他的禅法一样,抛弃了外在的浮华,而注重的是实质,令学人真修实证,反璞归真。这在宋朝,朝廷上下皆崇佛奉禅,禅僧生活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是少有的。

  佛陀说法49载,讲经300余会,无不是心地之法,从心向外流出智慧的法音。就如上面所说的“一尘才举,大地全收”,只有在朴实平淡中才会寻觅到本性的所在,大用才可以激发人本质所在机动之性的巧妙发放,这就是证悟本性之后, 自有的一种智慧,只有对机缘的言教,才可以开启他人的自性大门。

  结语

  综合上述之言,我们不难看出方会的禅法既朴实无华,又注重实行。说其朴实无华大概与他年幼之时“不喜从事笔砚”有关,但从方会思想上说,其主要是围绕“明心见性”,灵活使用各种方法,教学人直指心性。临济禅基本的特色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么方会在<<语录》及以上所列举的禅语,都可以说是其注重实行的朴实禅法。从这一点中可以看出方会禅师平日其严谨、朴实、做事条理分明的日用行持。而方会的思想,在禅宗思想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后世的临济宗走向全盛的起点。至今,当我们谈到中国现代的禅宗时,就不能不提起方会或杨歧禅法的思想与禅法理念。

  (3届2班指导法师:宗泽法师)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前五篇文章

嗔恨心的严重过患及忏悔方法

禅宗的“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远尘)

浅谈宗门的明心见性(禅林)

从《周易禅解》看藕益大师的会通儒佛观(陈建华)

深信轮回因果才有真正的慈悲心

 

后五篇文章

浅谈慧能大师的禅宗思想及其贡献(兴愿)

达摩“四道行”的人生哲理(安小悦)

唐代高僧陈尊宿的禅风(小悦)

打(昌莲)

法王如意宝:消除傲慢的窍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