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净土辑要 |
 
净土辑要
印光法师鉴定 苦行居士原著 潘慧纯 邵慧圆参订 净土辑要序 上篇(即增订广长舌) 中篇(敬录诸大祖师法语) 下篇(念佛仪式及经咒) 附录 净土辑要序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浅深、合机者妙。时当末法、人根陋劣、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其谁能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乎。譬如病入膏肓、虽和缓亦无从措手、然肯服此阿伽陀万病总治之药、则所谓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者、固人人皆可亲得、而了无所难焉。何也、以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决于临终蒙佛接引、即获往生也。既往生已、长时亲炙弥陀、参随海众、尚当圆满菩提、彻证究竟涅槃、况所谓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乎。是知当此时节、唯此一法、最为合机。若舍此仗佛力之法门、而修仗自力之法门、勿道中下根人、莫由冀望、纵令上根、亦断难以即生成办、多皆但种来因、难得实益。以故古今知识、极力宏扬此法、以期上报佛恩、下度同伦也。浏阳潘子慧纯、邵子慧圆、笃信佛法、鉴时机宜、因辑古今提倡净土法门诸要义、以为一书。分为三篇、上篇辑录增订广长舌、稍加芟正、以为初机入门之阶。中篇则辑录龙舒居士觉明妙行菩萨以及善导永明优昙天如莲池憨山蕅益截流省庵彻悟诸大师及最近彭二林诸居士最切要最圆顿诸开示、以期由浅入深、领略净土法门之旨趣。下篇辑录念佛仪式、净土日课经咒、及回向诸文、以为朝暮课诵之仪轨。末后附录觉明妙行菩萨及哆哆婆娑诃菩萨应化因缘、以明净土法门之深契时机。拟排印流通、以供遍界诸同志之阅览、爰为题之为净土辑要、并略述净土法门之所以。以期见者闻者、同生正信、同修净业、庶可同生净土、同证无生、以迄同成正觉也。民国十七年戊辰腊月初八古莘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无禅有净土 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 何愁不见悟 净土辑要 上篇(即增订广长舌) 印光法师鉴定 苦行居士原著 (潘慧纯 邵慧圆)参订 启教第一 娑婆教主释迦如来成佛道时。彻见一切众生一念心性。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喟然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皆得现前。由是随顺机宜。说种种法。无非令其断除妄想执著。以复其本有心性而已。然众生根机至不一。若非宿根成熟。断难现生断惑证真。出离生死。于是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俾一切上中下根众生。同于现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无论惑业之断与未断。及工夫之深浅。善根之大小。罪业之轻重。但具真信切愿。无一不得往生。此之法门。其功德力用。与佛一代所说通途法门之功德力用。天渊悬殊。以通途法门。皆仗自力。必须惑业净尽。方可了生脱死。此之法门。虽则具足惑业。仗佛慈力。便得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则惑业不期断而自断。福慧不期圆而自圆。以故诸佛、诸大乘经、诸大祖师法师、善智识。皆以念佛一事为宏法利生第一要务。世人不知其所以然。谓为迷信而不注意。譬如无知愚人谓起死回生之甘露醍醐。为丧身失命之砒霜鸩毒。岂不大可哀哉。因略述原由。并诸修法。以为未入门之诸同仁告。若已入门者。自有净土诸经论记述在。正无须乎此种浅近之说也。 念佛第二 何以要劝人念佛。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其本性所以未明者。烦恼惑业蒙蔽故也。犹之一面古铜镜子。镜面堆积尘垢。自然糢糊不能照人。须日日擦之。久久尘垢去尽。光明豁然显露矣。人能恭敬念佛。念念扫尽妄念。心地自然光明。劝一人信佛念佛。功德无量。以信佛念佛者。决定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决定必成佛道。既成佛道。决定广度众生。展转化度。无有止境。故有不可思议之功德也。 附录念佛答客问 问、今之学佛者。多依何法修行。答、多依念佛法门。 问、何谓念佛。答、念阿弥陀佛。 问、如何念法。答、念者想、念、也。有念佛相者。有念佛号者。 问、此法有如何利益。答、念佛之人。常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除灾得福。不遭魔事故。 速成佛道故。 问、何以速成佛道。答、念佛之人。为阿弥陀佛之所摄受。命终得生极乐国土。生已。得不退转故。 问、何谓极乐国土。答、阿弥陀佛为教主之世界也。其国土中。无三恶道。无一切苦。往生者莲花中生。寿命无量。 问、此法门出何经教。答、详载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及佛说阿弥陀经。其他经论。亦多有之。 问、佛何以说此法门。答、佛为众生不能现生了生死。每致堕落。欲令现生了生死。故说此法。 问、何以必念阿弥陀佛。答、阿弥陀佛。曾发大愿。庄严净土。有念之者。誓必接引往生彼土。又有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辅佛度生。皆与我等众生极有因缘。易见效果也。 问、此法度何等人。答、此法上中下三根普被。凡夫二乘菩萨。皆合修习。皆可往生。生皆不退。真所谓胜方便易行道者矣。 问、念佛往生。何以其易若是。答、佛之愿力极大。吾人一有信愿。即如驶舟之得顺风也。 问、上来所说诸法。系出何典。答、均出于藏经。 问、同一佛也。何以念阿弥陀佛为胜。答、以弥陀誓愿度苦众生。此土众生与弥陀因缘甚深。一也。弥陀愿力。接引念者尽得往生。二也。执持名号。修易成就。三也。既生极乐。永不退转。直至菩提。四也。余如净土诸经论所说。 附录莲池大师普劝念佛歌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应修福慧。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今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孤寡。孑然无碍。正好念佛。若人遇难。遭逢如此。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经史。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学禅。悟得唯心。正好念佛。若人修仙。求无量寿。正好念佛。 念法第三 心中念佛。用耳听音。字字清楚。可使心不他向。久久心中自然不念而念。一心不乱了。这种道理。到一步自有一步的妙处。非笔墨所可尽述。惟行者自知。近来湖南大圆居士唐蔚鸿。有念佛秘诀一篇。深切简要。大可取法。兹附录于下。 附录念佛秘诀(印光法师曰、秘者、要妙亲切之谓、非秘而不肯传人之谓、外道每以不普通传人之法为秘、乃市井小人诡诈作为、其所私相传受者、决非正大光明之道、不可不知。) 上 念佛三字诀 ◎叙义致第一 佛教人念佛的意思。不是小可。就是要我们凡夫一念成佛的。别的小术。都有秘诀。此等超凡入圣的大事业。若无秘诀。谁人肯信。因为要你们信。所以将诸佛秘诀说出。若肯照行。则九品莲台。定有你们的座位矣。秘诀是甚么。就是信愿行三个字。 ◎劝生信第二 一、要信西方有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极其快乐。二、信彼处有阿弥陀佛。早已发愿。要接引我们念佛众生。三、信念一句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念佛功德最大。四、信他种修行。要经多劫。灭尽惑业。方能了生脱死。阿弥陀佛。独慈悲念佛的人。特于临终垂慈接引。令其带业往生西方。见佛闻法。业空性朗。安乐自在。回入娑婆。普度众生。五、信修来生富贵。则贪名图利。易于迷昧。若修仙道。则天仙之福享尽。苦相又现。仍堕轮回。惟念佛人。虽带业往生。只有前进。终不退转。六、信念佛人佛常护念。无一切灾祸。七、信念佛人能超拔自己祖宗。及一切鬼神。到处有善神保佑。魔鬼不敢近身。八、信念佛人往生净土。不再入六道轮回。常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永无退缘。决定成佛。 ◎劝发愿第三 一愿舍娑婆世界一切贪嗔烦恼。往生极乐世界。二愿不作恶业。免致坠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受极苦故。所作善业。不求生神道。以有贪嗔业难解脱故。不求再生人道。以迷多悟少故。不求生天道。以报尽还坠下界故。但专心一意。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三愿不独我一人往生。并广度一切众生念佛往生。四愿将持戒布施持经咒等所得功德。皆回向净土。为我与法界众生往生之助。五愿任如何痛苦厄难。不改往生之愿。 ◎劝修行第四 行法颇多。为初机人求简便。略开三法。一定课念。早起焚香念阿弥陀佛身金色八句偈。每句、一拜。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一拜即绕念、或跪念、坐念、立念阿弥陀佛五百声。或一千声。多至万声以上更好。但宜日有定课。不可时多时少。念完接念发愿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亦可。接念三归依三拜完。至晚照前法行。每日两次为终身定课。二随缘念。每日除早晚功课外。无论行住坐卧。在家出外。总将一句阿弥陀佛顿在心头。念在口中。莫令间断。三差别念。若精神昏沉时。或妄想起时。即高声念佛。能令鬼神闻声皆得解脱。念久疲劳。即低声细念。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但动口唇。不念出声。谓之金刚念。此法能除妄想。令心得开。又一句顶一句。一句追一句。谓之追顶念佛。能令妄想不入。若得闲时。跏趺端坐。令鼻息极细。存心默念。口闭无声。耳自闻念。因心耳在佛。妄想不起。斯谓坐禅念佛最妙之法。易得三昧也。 ◎总诫劝第五 以上三字。信要坚固。一切外道毁谤不信。邪魔诱引不信。愿要牢强。不因痛苦退愿。不因名利退愿。行要专切。不以艰难不行。不以事牵不行。此三个字。是诸佛菩萨所说。历代祖师相传。为念佛往生的妙法。譬如有人将朝南岳。先要信南岳是个求福得福的处所。方肯发愿去朝。既发愿朝山方肯起行。若兼程前进。定然得到南岳。今念佛人若不信西方。则不肯发愿。不发愿则不肯修念佛行。不修念佛行。则不得往生。所以我说信愿行三个字。是念佛往生的秘诀。以佛法广大无边。唯念佛最为切要。而信愿行三。又为念佛法门之最切要法。以是之故。名为秘诀。以此秘诀。普示一切有缘众生。令彼各各依之念佛。同得往生净土。方合阿弥陀佛的本愿。方是念佛人的大慈大悲心。 中 念佛四字诀 ◎叙言第一 向者为初机人方便。述信愿行三字诀。沾润颇众。今为根利者引进。复作四字诀。四字诀为何。即弥陀经言一心不乱是已。此四字是阿弥陀经之骨髓。亦是三藏十二部经之关键。何以故。经言万法唯心。是此心字。言不二法门。是此一字。唯心不二。能包括一大藏教。亦兼摄宗门。所以此四字秘诀。为念佛之极谈也。 ◎提纲第二 阿弥陀经言。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是言人根机有上中下。同用执持名号之功。至得一心不乱。则有一日至七日不同。但得一心不乱。即是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者。能见本性。与宗门顿悟无异。而决定往生上品。则利益超胜多矣。经虽言一日至七日。世人亦有数月或数年或数十年未得者。其故有三。一罪业深重。故不得。二念不专切。故不得。三念不如法。故不得。为防此等诸弊。略开方便如下。 ◎心念第三 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今念佛人。宜常依此经作念。一心无差别念。当持名时。凡口所念。耳所闻。目所见。皆是此心。除心之外。不念一物。不闻一声。不见一色。如是则见世间万事万物。皆是我心。心外无物。则得一心不乱。何以故。心外有物。则能乱心。如水外有波。即能乱水。今若悟波即是水。则任波摇动。水总是一。若悟物即是心。则任物扰乱。心总是一。何以故。波是水之假相。不能乱水。物是心之幻影。不能乱心。是故以如是法念佛者。不必独处空闲。除诸乱意。自得三昧。何以故。以既知尽是此心。则无处非空闲。本来无乱意也。 ◎佛念第四 二佛无差别念。心既与佛无别。则我向所见一切是心者。即一切皆是阿弥陀佛。于是所见所闻。皆当礼拜供养。既所见无他物。则见无他念。见色即念佛。所闻无他物。则闻无他念。闻声即念佛。人之心乱。多由于见闻。若见闻皆念佛。则其心得一。又诸佛名号不一。法身是一。当知念千佛名号。或念万佛名号。即是念一阿弥陀佛。念一阿弥陀佛。亦即是念千佛万佛。不可因念阿弥陀佛。说无千佛万佛。不可因念千佛万佛。而不归于阿弥陀佛中。人之心乱。由于不知专一。若知多即一。一即多。佛名一多无碍。则其心得一。 ◎众生念第五 三众生无差别念。既知心与佛无别。佛与众生无别。则凡所念佛。即是念一切众生。经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言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法华言常不轻菩萨初修行时。逢人便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此各道理。当视一切众生。皆即是佛。亦应随处供养礼拜。若不恭敬一众生。即是不恭敬阿弥陀佛。若欺侮一众生。即是欺侮阿弥陀佛。且不惟人类。一切禽兽虫鱼等。皆是众生。若伤害虫鱼。即是伤害阿弥陀佛。又自己亦是众生。念阿弥陀佛。即是念自己。知一切众生是佛。则随见众生。即是见佛。知自己是佛。则不怕不得见佛。如此念佛。则心无他念。自然得一。 ◎结论第六 上之三法。宜执持名号时。恒作此念。亦宜恒作此念。而后执持名号。又执持名号时。虽不作此念。亦有此念。作此念时。虽不执持名号。亦是执持名号。能如是。则念佛之功德无量。一切众业皆消。魔障自除。一心不二。三昧必成。或问观经说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究竟云何。曰、此念一声佛。即是一心念佛。此心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谓之无量寿。岂止八十亿劫耶。又光明遍照。谓之无量光。岂止灭生死重罪耶。故一心念佛者。念一声佛。即是念千万亿声佛。念千万亿声佛。亦即是念一声佛。盖不可以音声求者也。或问何以与宗门合。曰、今将一心不乱四字。分而言之。一是不二。心是真如。不是无著无住。乱是颠倒梦想。心既无著无住。则颠倒梦想全体、便成不生不灭真如佛性。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混而为一。是之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又合之。则不乱即是一心。一心自然不乱。若论工夫。则初除乱字。是一心不。次除不字。是一心。次除心字。是万法归一。直至一亦不立。则一心不乱四字。朗然显现。方谓之大死大活。亦名大机大用。即宗门中放参时也。大圆寡昧。无此妙悟。蒙我佛慈悲加被。为说少分。普愿法界众生。见者闻者。同得一心不乱。往生净土。亲见弥陀。方为报佛恩也。 下 念佛最简便的方法 ◎一正课念佛 每日早晚向西礼佛后。合掌闭目。或跪、或立、或坐。平气声。 念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一声 南无阿弥陀佛(数百声、千声、或万声、听便。念完之后、要念发愿文曰。) 愿同念佛人。尽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念完、礼佛而退。) (注意) 念佛之人。若不发愿。或虽发愿。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心不切。临命终时。未必往生。切宜自警。 ◎二随时念佛 随时随处。或闲或忙。有病无病。坐处卧处。心中口中。朗然默念。时常不绝。直至死时断气。不要把一句阿弥陀佛忘却。如是临终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三应守戒规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YIN。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能忍辱。七能施舍。八能敬佛法僧三宝。九诸恶莫作。十众善奉行。 释名第四 吾人所以要念这阿弥陀佛。究竟是什么意思。还是没有十分明白。须解释一下。听我慢慢的道来。南无阿弥陀佛。是一句天竺国里说话的声音。倘然拏这句天竺话来变作我们中国话。南无、就是恭敬皈依、信仰服从的意思。阿弥陀、就是没有边际之智光。与没有限量之福寿的两种意思。佛、就是圣人、神人、天人、全人、至人、有道德的人、觉悟了的人、智慧才能是伟大的人等种种意思。合起来。就是敬从那无边无量智光福寿的圣人的意思了。念这阿弥陀佛的缘故。因这阿弥陀佛不是我们这个世界里头的。我们这个世界。(娑婆世界)唤做忍苦的世界。在二千九百多年前。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为我们说了阿弥陀佛与那个极乐世界的历史状况。我们遂知道阿弥陀佛。在未成佛及有极乐世界以前许多许多的时候。本是一个皇帝。当时也有佛住世。这皇帝极其信崇。后来也从佛出家。作了僧人。修行不久。便成了罗汉。重发大菩萨心。立愿要在将来。由他及同著他发愿修行的人。修成一个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到那里。便到那里。想有什么。便有什么。一切的安宁快乐。无不完备。一切的危险苦恼。无不脱离。同住的人。统是好人。既无恶人。亦无恶事。自然骎骎乎日进于善。直至成佛。更无退转。既修成了这个极乐世界。复要将此极乐世界的名字。使十方世界。无不闻知。使闻知者。皆生欣慕。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便可于临命终的时候。由阿弥陀佛前来接引。生到极乐世界里头去。到后来果然成了个极乐世界。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边。成了佛、名阿弥陀佛。与许多许多的菩萨罗汉。同住其中。常常说法聚会。时时到十方种种苦恼的世界去。接引救 度一切苦恼众生。生到极乐世界里头去。那释迦牟尼佛。因为见我们这个世界是极其苦的。我们住在里头。是极其危险的。因为虽做了个人。活几年是没有一定的。一口气不来。便是死了。就是活的时候。病啦、老啦、冷啦、热啦。种种说不尽的苦痛。也围绕著身心。使我们无法离脱。所以教我们个个人心里头口里头。常常念著阿弥陀佛。使我们到了临终去世的时候。便可由阿弥陀佛。救度到极乐世界去。永远享安宁快乐。更没有一点儿危险苦恼。这才是念阿弥陀佛真正的意思了。 这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既然完全明白了。我们中国的人。心识上已经有了这个阿弥陀佛的。念佛的工夫。是很容易做的。所以就要劝大家格外时常的念念阿弥陀佛。便可与阿弥陀佛的心愿。互相感应。犹如无线电机一般。如此自然常常有超出世间的志愿。不致埋没在这个忍苦的世界当中了。 原因第五 娑婆世界。苦海无边。(娑婆世界、即吾人现在所住之世界。)世人终日为名利奔走。无有休息。夜间做梦。也不安宁。累得身体瘦弱。致成多病之人。虽有高堂大厦。金玉满堂。爱子宠孙。试问两眼一闭。可能带得去么。岂不是大梦一场么。金刚经不云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人生七十古来稀。五浊恶世。(今日世界、就是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最易消耗人之精气神。精气神竭。人就亡了。譬如灯油烧尽。必不能再发出亮光来。一寸时光。一寸命光。光阴一去不再来。从速念佛。求生西方为妙。念到一心不乱。即免轮回之苦。因轮回是自己临命终时之念头造成。临终时的念头。是平日常常转动的妄念造成的。念者是人心中有所注意而生。人心注意念佛。自然是念佛的念头。可知念一声佛。即免生一杂念。常常念佛。就常常断除杂念。杂念不生。天真不灭。何轮回之有。(轮回者、即人死后投生、如车轮、运转不息、或投人身、或堕入异类、全凭人临命终时之念头而定、生生不已、苦不可言。)入轮回易。再投人身难。不借此身来念佛。更待何时度此身。 功德第六 功者、就是自已一心念佛。至诚不息。临命终时。不为邪境所移。亲见弥陀。德者、乃心存普渡。愿无量无边世界有情众生。个个消除烦恼。一心念佛。转凡心为佛心。同生极乐。没有什么我人恩仇之分。为人若是。方是真信佛。庶不愧为佛门弟子。(众生与佛、本无分别、其所以有分别者、心也、愿也、所以念佛人、应当以佛之心为心、以佛之愿为愿。) 效果第七 念佛可以收束身心。不生妄念。妄念既减少。行为就正大。久久变为慈悲心肠。刚强者转和平。愚蠢者开智慧。前后如同两人。又念佛则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故念佛之人。念到心无妄念。临命终时。就可蒙诸佛菩萨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极乐世界在西方、那个世界上的人、心无恶念、口无恶言、身无恶事、终日与诸善人为友、念佛闻法、只有上进、直至成佛、更无起惑造业因缘、故不堕落、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寿命永久。)此世界就是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四十八大愿所成的。经云。一切唯心造。众生秽念。造出浊恶世界。弥陀净念。造成清净世界。即是算学家之一正比例。(众生者、就是迷于尘事、为尘劳所羁而不自知之人、若能跳出三界、脱离轮回之苦、方非众生。)至念佛的好处。尤为指不胜屈。盖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人有贪欲的念头。(一切争财色、争名利皆是。)有嗔恨的念头。(一切斗争战祸、皆由一切嗔心而起。)有痴迷的念头。(一切妄想、同固执不化的念头皆是。)有傲慢的念头。(一切恃强逞能、自高自大的皆是。)有行善望报的念头。(行善自然是好事、但因望报、故不纯。)更有那种种闲是闲非的杂念头。就将自己原有的佛性。蒙盖起来。就造出了种种善恶因果报应。就不免忽而天堂。忽而地狱。忽投人道。忽变畜生。死死生生。有六道轮回之苦。若求免去此苦。须将种种的念头。一齐放下。单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南无是归依之意、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时时刻刻。口中心中。闲时忙时。行住坐卧。高念低念。朗念默念。念念都归依阿弥陀佛。既没有善恶的念头来造因。自然就没有一切善恶轮回的果报。既然念念所造的是佛因。自然将来所成的是佛果。(此是因果之理。)既然心中口中所忆念的是佛。自然将来醒时睡时可以见佛。(此是唯识的理。)况佛曾亲口说过。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若能有人发愿往生彼国。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此是佛教给我们极奇异最优胜的方便法门。古来和现在因念阿弥陀佛。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书报上记载的很多。确凿有据。须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乃三藏十二部经之骨髓。八万四千法门之总持。成佛作祖之正因。众生脱苦之要道。若未死之前。不信不念。要到临死的时候。虽要信要念。那却如何来得及呢。望各人猛自回头。一心念佛。自他并度。同赴莲邦也。 误会第八 有许多人念佛。不是为了自己求康健。即为子孙求平安。不知只要能够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不求康健平安。自然康健平安。若唯求康健平安。不求往生。则所得者少。所失者多矣。又有以念佛作钱用。以念佛作营业者。所行所为。全是虚浮。私心一团。杂念满腔。前念未清。后念又生。念念不绝。反谓多年念佛。何以无效。全不考究佛何以为佛。念佛是何宗旨。既不以佛之心为心。又不以佛之愿为愿。更不知发愿求生西方。虽逐日念佛。亦不过福报而已。福报有时而尽。仍不能跳出三界。脱离轮回。奉劝念佛的善男信女。当先辨明方向。庶不致走错了道路。 (注意) 熟读佛说阿弥陀经。并研究净土各书。便知念佛之门径也。 烦恼第九 凡人处世。无人不厌烦恼。无人能免烦恼。无事不惹烦恼。无时不近烦恼。噫。为人若是。可谓苦矣。然亦因人人皆知烦恼可厌。而卒不能自远烦恼。明知烦恼之来由。而又故惹烦恼。多一事即多一烦恼。烦恼犹之物件中之消耗品也。消耗品者。仅耗人之钱财。若烦恼则消耗人之精气神。催人之老。速人之死。直可以损人之生命。所以大慈大悲的释迦如来。示人净土法门。只要念一句万德洪名之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脱离烦恼之无上法门。道既易行。效且无量。不过念佛一道。既要坚固的信仰心。切实的念佛。还要发大志愿。久行莫懈。信愿行三者。具足无缺。自然六尘不扰。心性恬然。则此身常处清净之境。即在此娑婆世界。一如极乐世界。其乐不可言喻。更何烦恼之足云。 弭祸第十 念佛切不可从缓。断不可说我们无暇念佛。若俟有暇再念。不知何日才可有暇。那是终无念佛之日。岂不自误。要之行住坐卧。均可念佛。无论一举一动。将一句阿弥陀佛牢记在心。无使或忘。既不荒废事业。又不虚度光阴。何尝没有工夫念佛。因人无真信。故不肯切实去行。以无工夫推辞。是自暴自弃。试问一人由早至晚。不知生多少念头。其所生之念头。大半皆属私心。其中难保不种恶因。种下恶因。断无不收恶果。不过收成之时间。有早有迟。因缘未成熟。故不发现。因缘二熟。自然发现。所以今人要及早念佛。早念一天佛。少种一天之恶因。少收一天之恶果。勿待果报既见。始生后悔。 治病第十一 世人多病。实在可悯。考其得病原由。大半因事不遂。忧闷在心。久之成病。痛苦一生。可知此等痛苦。皆系自己造成。何以故。当事来之初。不肯退让半分。争长较短。忿怒顿生。无论胜负如何。心中已大受伤损。加之所欲不遂。以致气愤成病。照外表看来。实系他人不善。迫而相争。因争生气。因气生病。假如当争之初。置若罔闻。心中惟以念佛为事。争斗不起。气就不生。气既不生。疾病从何而来。不信者曰。见有许多信士。手持佛珠。口中常称佛声。疾病未必尽免。此又作何解释。答之云。那是平日念佛。到争斗之就。时忘记念佛之心。若是一心念佛。自必用志不纷。不为外境所移。断不致有疾病。是以劝人。以争斗为假。以念佛为真。争者一时之闲气。徒增自身疾病。念佛不仅治病。且为脱苦海之捷径。成佛道之妙门也。又病从业生。念佛最能消除宿业。故真念佛人。皆少疾病。 归元第十二 发愿求生西方。愿要坚。念要切。如婴儿之系念慈母。刻刻莫忘。平日既有实在工夫。到临命终时。自然有把握。心自不为邪境所移。(千钧一发之时、就是人临命终、心中不乱、此时眷属、当为同声助念、令其正念现前、自可随佛往生、若一哭泣、令生痛苦情爱、其害不小。)试看许多人。临命终时。被眷属哭泣搬动。致令失其正念。不得往生。仍受生死诸苦。诸君诸君。此种业障。皆由自己平日未曾认真念佛所致。果能坚切念佛。求生西方。自然预告眷属。令其助念。故得西方境界现前。蒙诸佛菩萨前来接引。弥陀经不云乎。若人念佛。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阿弥陀佛。与诸菩萨。前来接引。即得往生西方。念佛的功德。实在不可思议。念佛的好处。实在不可限量。所以念佛人。眼光要正大。种种念佛的功德。要回向西方。以求生极乐。亲见弥陀为目的。只求见弥陀。不愁不开悟。切勿以宝贵有限之光阴。为种种小见而念佛。同一用功。所得者小。犹如以明珠弹雀。岂不可惜。岂不可惜。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回向是第一件要紧事。凡念佛毕。既要回向。方是完全功德。无论作何种功德。均可用此回向偈。现在愿力之大小。即可知将来结果如何。愿力愈大。结果愈大。愿力既无。果从何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念佛之人。亦应当发大心。期得即了生死之实益也。 卫生妙法(附) 蔬食俗称吃素。乃卫生之妙法也。夫素者清洁之意。蔬食者。能使肠胃清洁。无浊质之停滞。故曰吃素。肠胃清洁。不易生病。所以夏日吃素。俗人亦有此习惯。非蔬食足以卫生之明证乎。然此但是有形之卫生。卫一己之生。卫一世之生耳。若极言其妙。尚有一种无形之卫生。不但卫一己之生。并且卫物之生。不但卫一世之生。并且卫永世之生。皆惟蔬食者、为能奏其效。何以言之。人人惟贪口腹之养。宰杀物命。致成怨怨相报之结果。是不能卫物之生命者。即不能卫自己之生命。若蔬食者。不食肉类。则不杀物命。故无怨怨相报之事。而横祸丧身之惨。可以绝于未来。非即以卫物之生者卫己生乎。在不信蔬食者。将以此说为迷信。乃曰。此等异类。是天生之以供人食也。不知人与飞潜毛介之所以异者。仅异其形体耳。其知觉性灵。何尝有异。即如人爱其生。物亦爱其生。人被杀则嗔其敌。物被杀亦嗔其敌。若谓天生物以供人食。何不使物乐其死而甘心被杀乎。何其荒谬之极也。夫人与物。皆是前业所感之果报。人惟前世幸造善业。故得为人。今世造杀生恶业。来世恐不得为人。亦将为物。物惟前世曾造恶业。故失人身。而堕于物类。安知将来不再为人乎。我等今因口腹之故。而杀物命。彼虽无力抵抗。然嗔恨之念。未尝忘也。至于来世。彼生人道。我转为物。则彼力足以报怨。势必如今日之宰杀彼者。还以宰杀我。以一泄其嗔恨。此所谓怨怨相报也。怨报之事。其理易明。譬如甲乙二人。同行于路。甲打乙一拳。乙必不肯相让。势必回打甲一拳。而后甘心焉。区区微怨。尚且相报。何况丧失性命之大怨乎。由是言之。杀物之生者。物亦杀其生。此肉食之所以不得为卫生也。卫物之生者。物亦卫其生。此蔬食之所以为真卫生也。此之谓无形之卫生。奉劝世人。苟欲卫生。切勿食肉。苟欲卫生。应当吃蔬。 净土法门。包括一部藏经奥义。何以故。藏经所载八万四千法门。无非完全众生本有之真性。念佛能念至一心不乱。则此心离妄归真。将藏经中一切妙法。收摄净尽矣。唯念佛固当持斋。倘不能常斋。则吃十斋蔬。(每月十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也、月小者、月终三日、各推上一日。)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之肉类也。)此层功夫。必不可少。因篇中未曾道及。故特附志于此。沈祖约敬跋 中篇(敬录诸大祖师法语) 印光法师鉴定 浏阳(潘慧纯 邵慧圆)同辑 一 龙舒净土文 净土起信一曰。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于身后。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若以净土为心。则见于日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佑之。福禄可增。寿命可永。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为无益于生前乎。其次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志于此。苟有志焉者。亦恶缘可以自此而省。善缘可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已。终必至于绝其恶。善缘增而不已。终必至于纯乎善。恶既绝矣。善既纯矣。非为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在。不知刑罚之所畏。惟气力之为尚。惟势力之为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为虽不能皆合于礼义。亦必近于礼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于刑罚矣。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于生前。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之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益于身后者。以其兼世间法出世间法故也。 净土起信二曰。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间。而未尝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迹。则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而不必终日泥。十念法门是也。盖修持法门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虽罪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则为善矣。故此十念法门。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为暗室。一灯照之。则为明矣。故虽杀牛屠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耳。遂可以为万劫不坏之资。人何为而不修乎。今有贩物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则必自喜。以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亦必自喜。以为及程之多矣。是于外物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两钱而得一钱之价。必忧之以为丧本。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忧之以为费日。是于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忧也。何于吾身之光阴有限。则汨没以过。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于净土之因缘难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是徒见小得小失。而知忧喜。及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况不费时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尽言者。人何为而不修乎。此时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净土起信三曰。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花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以妄语以诳人。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之有。佛视死生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者。故先贤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为奸党者。刻之于石。天雷击之。今以金宝彩色镌刻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供以香华。严以神龙。使其言之果妄。则又甚于奸党之碑。何为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言之诚而不信。将何俟哉。是故净土之说。更无可疑者。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不可以不信也。 净土起信四曰。儒者因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释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与吾儒同者。不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之所以孳孳训世人者。无非戒恶劝善。而吾儒何尝不戒恶劝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邪YIN、为身三业。而孔子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禽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刺不好德而悦美色。是岂不戒邪YIN哉。佛以妄言、绮言、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戒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尚未至于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尝不戒恶怒之口也。佛又以贪嗔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戒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戒嗔矣。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是则戒痴矣。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于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与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又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净土起信五曰。世有专于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唯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叮咛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佛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谓极佛像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又或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恋。无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无恋无嗔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花。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见佛。而得道则正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正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修也。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尚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由此言之。唯心净土。自性阿弥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远矣。 净土起信六曰。佛眼见无量劫事。故自古及今。无所不见。又戒人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我以夸人。故其言诚可师法。按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寿千万载。数尽复入轮回。为不曾了得真性。故与六道众生。同名七趣。是皆轮回中人也。世人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亦不免轮回。为著于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真实。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近自数百年来。得仙者唯钟离吕公。而学钟离吕公者。岂止千万。自予亲知间。数亦不少。终皆死亡。埋于下土。是平生空费心力。终无所益也。欲求长生。莫如净土。生净土者。寿数无量。其为长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门。而学神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岂不惑哉。或云净土乃闭眼后事。有何证验。答云。净土传备载感应。岂无证验哉。况神仙者。有所得则甚秘而不传。以谓泄天机而有罪。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直欲度尽众生而后已。是其慈悲广大。不易测量。非神仙之可比也。 净土起信七曰。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可以不信乎。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语。何不以目前之事观之。人生所以有贫富。有贵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人前生所为不同。故今生受报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者。报我前世所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譬如人有功罪于外。当受赏罚于官府。官府岂私于人哉。特此有功当赏。有罪当罚。而主之耳。岂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世间官府。犹不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况天地造化。岂以祸福而无故加于人乎。是知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之也。以其不能纯乎善。故不能纯受其福报。乃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贱而乐寿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其为果报。各随其所为。如影从形。如响应声。纤毫不差。故云。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黍而得稷者。唯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此理可信。则净土之说必可信。何则。二者皆佛言也。佛诚言于因果。必不妄言于净土。故因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净土起信八曰。人有见目前善恶未有报者。遂不信因果。而因以不信净土。殊不知善恶未有报者。非无报也。但迟速耳。佛尝谓阿难云。人有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阿难问何故。佛言。今世为善。死坠地狱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恶已熟也。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恶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处先受报。譬如欠债。急处先还。左氏谓栾武子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虽为恶而可以免祸。黡之子盈为善。而黡之恶乃累之。故盈虽善而及于难。止于世间目前可见者言之。善恶之报。尚有如此者。况隔世乎。书曰。天道福善祸YIN。老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三教皆言此理。但有迟速耳。岂可以目前不见果报。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净土乎。 净土起信九曰。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予告云。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或者又疑之云。念往生真言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卫护其人。若无量世界。有无量众生念此真言。阿弥陀佛岂能一一遍住其顶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现一切水中。岂不自然哉。或者又疑之云。有修行精进。临终之时。佛与菩萨来迎。且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精进。乌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下一日。普照无量境界。岂不自然哉。况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则遍住其顶。遍知其期。何足疑哉。 普劝修持曰。予为此净土说。欲劝一切见者闻者。广大其心。以佛之心为心。使人人知之而尽生净土。当起念云。此法门。人若知之。如己知之。岂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己不知。岂不痛哉。若止于自修。则是声闻之徒。名为小乘。盖如车乘之小者。仅能自济而已。此佛所谓断佛种者也。能广劝人者。名为大乘菩萨。盖如车乘之大者。人我兼济之谓。此获无量福报。所以能至佛地也。十方恒河沙数诸佛。皆共赞叹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谓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其功德如此。可谓至矣。何所施而不可。故能劝一人修净土。以此善缘。消释罪恶可也。增崇福寿可也。庄严往生功德亦可也。追荐亡者亦可也。然必至诚咒愿。无不获其功果。观房翥传。可见其略矣。况劝一人以上至五人十人乎。又况使其受劝者转以相劝。递相继续而不已乎。如是则西方之说。可遍天下。苦海众生。可尽生净土矣。劝人善道。名为法施。此净土法门。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轮回。非其他法施之比。故其福报不可穷尽。故大慈菩萨劝修西方偈曰。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观此则知西方之说者。岂可不广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积无量福报乎。 又曰。人苦饥者。与之一食。苦寒者。与之一衣。已为大惠。况彼沉沦六道。无有出期。我指示以此法门。使直脱轮回。受无穷无极之寿乐。其惠岂可穷尽哉。金刚经曰。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不如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盖以身布施者。不免受世间福报。有时而尽。若信此经典。则有悟真性之渐。其为福则无时而尽。所以胜于彼也。以予观之。岂唯信金刚经者如此。若劝人以净土。其福报亦然。何则。净土更无轮回。已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已。生于彼者。虽未成佛。乃成佛之阶梯。是劝一人修净土。乃成就一众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无量之众生。彼所度之众生。皆由我而始。则其福报。岂不胜于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乎。 又曰。凡受师友之训诲。恩施之提挈。交游之礼遇。悉皆告以净土而为之报。以至与一切人。或有一饭一茶之恩。或一言一坐之接。下至仆隶有事我之劳。凡吾受用处。一切致力者。皆以此告之。使脱离苦海。非唯此耳。凡一切知与不知。识与不识。皆欲以此化之。使共生净土。又非唯此耳。释迦佛在世时。有一国难化。佛言与目连有缘。使往化之。其国人皆从化。人问佛云。与目连有何因缘。佛言往昔世目连尝为樵人。于山间惊起一群蜂子。目连乃发善言云。我得道后。尽度此蜂子。今此一城人者。乃当时蜂子也。目连发此善言。故为有缘。由此观之。非徒于一切人。当劝修净土。一切飞禽走兽。下至[飞蠕动之类。凡有形相可见者。吾因见之。皆当为念阿弥陀佛数声。发善愿云。愿汝等尽生极乐世界。我得道后。尽度汝等。非徒于有形相可见者如是。其形相不可见者。吾亦当作是念。作是言。如此则吾善念甚熟。于一切众生。皆为有缘。吾上品上生必矣。他时化度。无不乐从者也。 二 觉明妙行菩萨法语(说法因缘见后附录) 西方确指记觉明妙行菩萨曰。八德池中莲已种。果然一念甚宏深。滋培虽藉如来力。长养凭依决定心。又谕诸人曰。此土有发愿往生者。彼土即生莲花。故作是语。汝等应生深信。 又曰。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牟尼大慈父。悲悯众生者。说所不能说。导彼今后世。更以异方便。显示安乐刹。令发愿往生。横截诸恶趣。由佛阿弥陀。大愿摄群品。闻名能受持。决定生无惑。若有大力人。专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现前亦见佛。今我如佛教。将开化导门。念尔等迷倒。确指正修路。是非弱小缘。应生难遭想。西方万亿程。一念信即是。 又曰。所示净土一门真诸佛心宗。人天径路。今汝等虽求往生。若发愿不切。如入海而不获宝珠。徒劳无益也。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我以夙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年七十五而坐脱。竟生极乐。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或为比丘。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或为屠。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群品。今则又为汝等发明邪正。阐扬净土。汝等当一夜一心。坚修此门。必不相误。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而生。现前亦得见佛。有偈曰。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纯熟。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时达本于座下。忽□然念数声。菩萨曰。如是如是。 又曰。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工。使此心无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工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途而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又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顾定成求教。示曰。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异。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 示无朽曰。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庭中亦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盖汝生时撇得干净。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别无沾滞。正为此一大关目也。至于修净土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汝今晨起。即诵阿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以此文言简而易备也。此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经十二卷。佛号一万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时。此为每日常课。余工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须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勉之勉之。 三 善导大师法语 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或问何故不令人作观。直遣专称名号邪。答曰。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见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愿一切人等。善自思维。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临终正念文曰。凡人临终欲生净土者。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缘。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恋著。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及问候人。来我前者。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恨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守令气尽。若得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用此法者。决定往生。无疑虑也。死门甚大。须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 四 飞锡大师宝王论提要 宝王论上卷明通念三世一切佛门。略言。夫帝网未张。千璎焉觌。宏纲忽举。万目齐开。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想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而世人念过去释迦。想现在弥陀。独未闻念未来诸佛。何邪。以诸佛为至尊也。众生为至卑也。高下出焉。群妄兴矣。敬傲立焉。一真隐矣。般若云。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夫贫女怀玉。米在糠穗。镜然可观。人皆侮未来玉毫。不敢侮过现金色。起罪之由。在当来佛上。非已今佛上也。众生苟非。当佛焉在。若知母因子贵。米以糠全。有□法华不轻之心。则念佛三昧。不速而成。是故嬖女群盗。不可或轻。鬼狱畜生。亦宜普敬。乃至无善可择。无恶可弃。故随所念。无非佛矣。 中卷明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略言。悲华经言。密苏王子发心已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刹。即阿(音同触ㄔㄨˋ)佛是。吾谓经行广陌。徒步幽林。固当如密苏之见。即鸣珂入仗。动佩朝天。肃肃羽仪。骎骎车马。又安得不用心于步步间哉。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者。世人多以宝玉木□等为数珠。吾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万无一失也。问、然则但能继想。无取高声乎。答、辟散之要。要存乎声。声之不厉。心窃无定。有五义焉。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一也。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二也。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四也。与魔军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五也。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夫佛意。不亦可乎。华严经。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下卷明理事双修即生无生门。略言。世人谓念佛有念也。吾则谓念佛无念也。又念即是空。焉得有。非念灭空。焉得无。念性自空。焉得生灭。又无所念心者。应无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无所念心者。从无住本也。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也。无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此明中道双寂双照。照而常寂。无所念心矣。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如来寂照三摩地。念佛三昧究竟之位也。故此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定。菩萨念佛三昧经破相偈曰。念佛真金色。安住无著心。观法何名佛。摄心恒相续。金色非如来。四阴亦如是。离色非如来。想色应当知。此是佛世尊。最胜寂静处。善能灭一切。外道诸邪见。如龙王降雨。泽及于一切。此经明六度万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也。大品经。佛为钝根人说诸法空寂。以其动生执见也。为利根人说诸佛相好。知其莲不染尘也。坐禅三昧经。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如清冷海中金须弥山。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故知不得以不念为无念。观佛实相。观身亦然。遇境皆真。无心不佛。必不离念存于无念。离生立于无生。若离而别立者。斯不了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矣。既离之不可。即念佛真无念也。即往生真无生也。其义焕然。若秋天澄霁。明月出云矣。 五 永明寿禅师万善同归集录要 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忻厌情生。何成平等。答、唯心净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极乐佛土。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著境只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此是谤法邪见人也。 问、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事。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般舟经云。如人梦见七宝亲属欢喜。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碍。即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唯心自见。如造罪众生。感地狱相。唯识论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皆是罪人恶业心现。并无心外实铜狗铁蛇等事。世间一切事法。亦复如是。然彼遮那佛土。匪局东西。若正解了然。习累俱殄。理量双亲。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答、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薰。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狱。若在□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嗔恚邪YIN。即地狱业。悭贪不舍。即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邱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自心原。更无别体。欲得净果。但行净因。如水性趋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 六 宗赜大师法语 宗赜大师曰。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上无诸佛之可念。下无净土之可生。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盖有念佛三昧。还原要术。示开往生一门。所以终日念佛而不乖于无念。炽然往生而不乖于无生。故能凡圣各住自位。而感应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迁净刹。此不可得而致诘也。故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夫如来世尊。虽分折摄二门。现居净秽两土。然本圣之意。岂直以娑婆国土。邱陵坑坎。五趣杂居。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以是为可厌。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参空。楼耸七珍。华敷四色。以是为可欣。盖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何则。娑婆国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仰嘉名。极乐世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人。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娑国土。邪声挠乱。女色妖YIN。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净。实无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偏生疑谤。窃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喧烦。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喧烦。极乐优游。岂直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者。诚以发明大事。决择死生。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洪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方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髦。疾病相仍。昏沉睡眠。常居大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实为寒心。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所以便获阿惟越致。佛阶决定可期。流转娑婆促景。而迷于净土长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证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拟比大权菩萨。其惑五也。故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则不信诸佛诚言。不愿往生净土。岂不迷哉。若夫信佛言而生净土。则界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谢人间之八苦。无天上之五衰。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唯显一乘之教。决定无三。归依一体三宝。奉事十方如来。佛光照体。万惑潜消。法味资神。六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三十二应随类身。遍尘刹土。周旋五越。普被诸根。不动一心。遍行三昧。洒定水于三千。引众生于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圆满。然则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盖解脱之要门。乃修行之捷径。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前贤后圣。自他皆愿往生。凡以度人。先须自度故也。呜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深悔。故率大海众。各念弥陀佛。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向同缘。愿生彼国。窃冀莲池胜会。金地法明。绮互相资。必谐斯愿。操舟顺水。更加橹棹之功。十万之遥。可不劳而至也。 七 有严大师法语 或问生欲天者。十善为因。生色天者。禅定为因。生净土者。必须修无生妙观。乃可得耳。今之学者。都懵教旨。谓生天难而生净土易。又孰信乎。答曰。法无难易。难易在人。难者疑情。咫尺万里。易者信心。万里咫尺。所云修无生妙观得生者。此乃上品往生之一门耳。然不可辟一门而塞多门。安乐集云。生净土者有二种。一有相心。谓著相欣乐。二无相心。谓理观相应。若今之世。中下钝根。愚迷障重。待理观相应方生者或少矣。原夫佛慈接物。方便多门。有定散之善焉。有佛法之力焉。有事福而假愿力回向焉。有垂终剧怖而赖求救焉。如是等类。百千万数。但藉其一。必得往生。定善者。修心妙观。首楞严定是也。散善者。如无量寿经十念念佛。亦得往生。是也。佛力者。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众生承佛愿力。即得往生。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其自力。轮王之力也。法力者。如佛告莲华明王菩萨。令诵灌顶神咒。加持沙土。散亡者尸。或亡者墓。彼之亡者。或堕地狱饿鬼畜生中。承是真言。生极乐国。是也。事福假回向者。慈心不杀。具诸戒善。受持秘咒。读诵大乘。种种福善。回向庄严。成净土因。得生极乐。是也。垂终求救者。临命终时。火车相现。称佛力故。猛火化为清凉风。如僧雄俊及张钟馗。一称佛号。俱生净土。是也。是故经云。诸小行菩萨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佛曰易往。子曰难生。乍可顺教而谈易往。开人解脱之门。不须执迷而说难生。塞彼菩提之路。 八 虎溪尊者法语 优昙大师曰。凡修净土之人。灼然自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须是把做一件事始得。若也半进半退。似信似疑。到了济得甚么边事。如何出离轮回。若是信得及。更从今日去。发大勇猛。发大精进。莫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但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靠著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专其心。一其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系念礼念。念兹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绵绵密密。如鸡抱卵。常教暖气相接。即是净念相继。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修进工夫。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遇苦乐顺逆境界现前。只是念阿弥陀佛。无一念变异心。无一念退惰心。无一念杂想心。直至尽生。永无别念。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则历劫无明生死业障。自然消殒。尘劳习漏。自然净尽无余。亲见弥陀。不离本念。功成行满。愿力相资。临命终时。定生上品。 又云。若念佛之人。尘垢未净。恶念起时。须自检点。或有悭贪心。嗔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诳心。吾我心。贡高心。谄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心。及诸逆顺境界。随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设或起时。急须高声念佛。敛念归正。勿令恶心相续。直下打并净尽。永不复生。所有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当守护。更要离非梵行。断恶律仪。鸡狗猪羊。慎勿畜养。畋猎渔捕。皆不应为。当知极乐国土内诸上善人。良由舍弃恶缘。修行善业。获生净土。不退菩提。念佛之人。当随佛学。应以去恶取善为务焉。 又云。凡修念佛之人。欲生净土。每念世间。一切无常。成必有坏。生必有死。若不亲闻佛法。则舍身受身。轮转三界。四生六道。无解脱期。我今有缘。得闻正法。得修净业。唯佛为念。舍此报身。当生净土。入彼莲胎。受诸快乐。永脱生死。不退菩提。此乃大丈夫平生之能事也。才有疾病。正要向前。坦荡身心。莫生疑虑。直须向西正坐。专想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及无数化佛。现在其前。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不绝。于诸世间一切事务。不得思念。不得贪恋。若或心念起来。但要急称佛号。于念念中除灭罪障。只此一念。决定往生净土。命若未尽。自得安宁。慎勿妄起留恋世间之心。当存自存。当死须死。但办往生。何须疑虑。若解此理。如脱敝服以著上衣。一舍凡身。便登佛地。岂不伟哉。 又云。真信修行之事。端的是要生极乐世界。专意一念。持一句阿弥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师。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狱之猛将。只此一念。是斩群邪之宝剑。只此一念。是开黑暗之明灯。只此一念。是渡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 是医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径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弥陀。只此一念。达唯心净土。但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无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乐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问人觅归程乎。 九 天如禅师净土或问录要 或问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往生。又无退转。然则我且做世事。待临终念佛。可乎。答曰。苦哉苦哉。赚自己。又赚天下僧俗男女。皆此言也。逆恶凡夫。临终念佛。是夙有善根。故遇善知识而得念佛。此等侥幸。万中无一。群疑论云。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善友未必相遇。无劝念佛人。二业苦缠身。不遑念佛。三偏风失语。四狂乱失心。五遭水火。六遇豺狼。七恶友坏彼信心。八昏迷致死。九阵亡。十坠高岩。此皆寻常闻见。不论僧俗。人皆有之。宿业所招。现业所感。忽尔现前。不容回避。忽然遭著一种。便做手脚不得了也。知识活佛。救不得了也。便随业向三途八难中受苦。到那时要闻佛名。不闻了也。直饶无此恶缘。好病而死。未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如生龟脱筒。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饶无病而死。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怖死。扰乱胸怀。又兼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子哭。百种忧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饶未死以前。只些少病痛在身。未免忍疼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祈祷忏悔。杂念纷飞。念佛不得了也。更饶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钟。愁叹忧恼。向个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饶未老以前。正是少壮。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饶清闲自在。有志修行。稍于世相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翁随他颠倒。念佛不得了也。你看老病之时。少壮清闲之日。稍有一事挂心。早是念佛不得。况临终时哉。更道且做世事。你真痴人。说痴话。敢保你错用心了也。且世事如梦。那有实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纵饶造伽蓝。增常住。攀名位。结官豪。将谓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有为之功。多诸过咎。天堂未就。地狱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时。方知平日所为。尽是枷上添枷。锁上添锁。镬汤下增柴炭。剑树上助刀枪。袈裟下失却人身。万劫难复。铁汉闻之。也须泪落。祖师如此苦口。曾许他临终念佛乎。死心禅师道。世人财宝如山。妻、妾满前。日前欢乐。争奈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滞。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据诸人眼见耳闻。前街后巷。亲情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却多少。世人多云。老来念佛。岂不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古人云。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死心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待临终念佛乎。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石火雷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擞身心。拨弃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 或问定力未成。念头无主。眨得眼来。千里万里去了。又或惹著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摆脱不去。当何策以治之。答曰。呜呼。此天下学者之通患也。汝当间断之时。若不痛加鞭策。则专修无间之念。永无成就之期。余闻古人有三种痛鞭之策。一曰报恩。二曰决志。三曰求验。第一报恩者。既修净土。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暇论。只如父母养育。师长作成。此恩岂非重大。你出家以来。便说要报重恩。离乡背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你总不顾。父母老病。你又不看。及闻其死。你也不归。如今或在三途。受罪受苦。望你救他。望你度他。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你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人。经云。不孝之罪。当堕地狱。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地狱业也。又且不织而衣。不耕而食。僧房卧具。受用现成。你当勤修净业。图报信施之恩。祖师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减刻将来。道眼未明。滴水寸丝。也须牵犁曳把。偿他始得。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酬偿有分。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业也。第二决志者。若学专修。志须决定。你一生参禅。禅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写几个字。做几首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你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羁锁业也。又且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教中道。宁以烊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戒不严。邪心妄动。因此妄动。间断真修。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何止热铁烊铜业也。又见断除憎爱。志不决定。每于虚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利属他。便生憎妒。古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逐憎。同入火坑。你却因此爱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第三求验者。既学专修。当求灵验。你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更有几日。须在目前。便要见佛。只如庐山远法师。一生三度见佛。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即有一佛从口飞出。此等灵验。万万千千。你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途恶道业也。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既见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现前。然后推其本愿。广化一切众生。此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 或问曰。念佛之门。多承开导。群疑尽释矣。正信现前矣。但上文所谓抖擞身心。拨弃世事。今世网中人。间有境缘顺便。身意安闲者。则可依此可行。其有世事不容拨弃者。又当何以教之。答曰。世网中人。若是痛念无常。用心真切者。不论苦乐逆顺静闹闲忙。一任公私干办。迎宾待客。万缘交扰。八面应酬。与他念佛。两不相妨。不见古人道。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又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其有世缘稍重。力量轻者。亦须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每日或念三万声一万声三千声一千声。定为日课。不容一日放过。又有冗忙之极。顷刻无闲者。每日晨朝。必须十念。积久功成。亦不虚弃。念佛之外。或念经礼佛。忏悔发愿。种种结缘。种种作福。随力布施。修诸善功以助之。凡一毫之善。皆须回向西方。如此用功。非惟决定往生。亦且增高品位矣。 十 莲池大师法语 明莲池大师示洞庭山翁门石氏(求来世为官)曰。为官虽好。倚官为业。后生堕落。受苦无量。应当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直饶位至三公。不若莲登九品。念佛求生净土。胜似为官远之远矣。 又示许门石氏(求来世为僧)曰。为僧虽好。僧不修行。后生堕落。受无量苦。应当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亲近金木雕装之假像。不若亲近现在说法之真佛也。净土为僧。胜过此世界为僧远之远矣。 又曰。入道要门。信为第一。恶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这条门路。不赍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不是于义理难解说。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许多榜样。如今要你信得这句话。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实信得这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时。你们睹此榜样。当愀然不乐。痛相警策道。大众。我与你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觉。轮到自身。此时悔恨莫及。须疾忙念佛。时刻不要放过方好。我见你们自家也说可惜。对人也说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你只不信人命在呼吸也。 又与冯筠居曰。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界。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又与朱西宗曰。人之处世。遇顺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忧以危。然而顺未足为幸。逆未足为不幸。溺于意之所便。则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后厌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万苦交于前。但以正智观察。苦从何生。从身生。身从何生。从业生。业从何生。从惑生。因惑造业。因业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问所以破惑之方。只须就本参话头上理会。念佛的是谁。捉败此疑。诸惑皆破。思之毋忽。 又骷髅图说一篇曰。傅大士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大士此语。正所谓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者也。如何是万般将不去。人生所有官爵。金宝屋宅。田园饮食。衣服玩好。乃至娇妻爱子。无常到来。那一件是将得去者。如何是惟有业随身。人生所造诸贪嗔痴业。非礼奸YIN。恣意宰杀。为子逆父。为臣欺君。克众成家。阴毒害物。种种恶业。无常到来。这是紧紧随著你者。既然如是。若不猛省回头。改恶从善。洗心念佛。岂非徒得人身。虚生浪死。苦哉苦哉。我观世人。个个皆好念佛。今三等列之。一者极闲人。应当无昼无夜。一心念佛。二者半闲半忙人。应当营事已毕。即便念佛。三者极忙人。应当忙里偷闲。十念念佛。又复富贵之人。衣禄丰足。正好念佛。贫穷之人。安贫守分。正好念佛。有子孙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无子孙人。心无牵挂。正好念佛。无病之人。身力康健。正好念佛。有病之人。知死不久。正好念佛。聪明之人。通经达理。正好念佛。愚钝之人。无杂知见。正好念佛。以要言之。天上人间。四生九有。皆当念佛。奉劝世人。何不趁此四大未作骷髅时。早早念佛。直待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懊悔无及了也。 又曰。佛言人命无常。促於呼吸。少年亦尔。何况老乎。我今殷勤来相警策。当观此身。目暗耳聋。发白面皱。背伛腰曲。骨痛筋挛。步履龙钟。精神昏塞。譬如夕阳西照。光景须臾。衰草迎秋。凋零顷刻。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诚如己事已办。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无常。战兢惕励。谛思净土。决志往生。放下万缘。一心念佛。(老堂警策) 佛言人命无常。促於呼吸。平人亦尔。何况病乎。我今殷勤来相警策。当观此身。四大不调。百骸欲散。饮食渐减。医药无灵。便利床敷。呻吟枕席。譬之鱼游釜内。倏忽焦縻。灯在风前。刹那熄灭。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诚如己事已办。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无常。战兢惕励。谛思净土。决志往生。放下万缘。一心念佛。(病堂警策) 阿弥陀经疏钞曰。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特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而行。不速而至。径中径矣。注曰。二义者。一是较量于多种净业。二是拣别于本部大本。故云径路之径路也。径路者。路小而捷名径。小喻念佛为力之简易。捷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导大师偈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是也。故云余门学道。名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如虫在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透脱。余门之比念佛。则念佛为速矣。念佛复有多门者。如实相念佛四种。乃至万行回向等。实相之佛。虽云本具。而众生障重。解悟者希。下此数门。观像则像去还无。因成间断。观想则心粗境细。妙观难成。万行。则所作繁多。重处偏堕。唯此持名一法。简要直捷。但能继念。便得往生。古人谓既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则不期实相而实相契焉。故念佛为修行径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径路也。 示吴大峻曰。莫管悟与不悟。莫管有无内外中间。莫管止观。莫管与他法门同与不同。既疑情不起。亦莫管是谁不是谁。但执持名号。一心一意。无间断。纯一不杂做去。 又曰。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那含犹一往一来。况凡人乎。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 又答吴季立曰。不必忧罪业深。不必疑根性钝。经云。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万亿劫生死重罪。何疑乎业深。又古圣云。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何忧乎根钝。见方友即以此告之。 又曰。有谓唯心净土。无复十万亿刹外。更有极乐净土。此唯心之说。原出经语。真实非谬。但引而据之者。错会其旨。夫即心即境。终无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无境外之心。既境全是心。何须定执心而斥境。拨境言心。未为达心者矣。或又曰。临终所见净土。皆是自心。故无净土。不思古今念佛往生者。其临终圣众来迎。与天乐异香幢幡楼阁等。惟彼一人独见。可云自心。而一时大众悉皆见之。有闻天乐隐隐向西而去者。有异香在室多日不散者。夫天乐不向他方。而西向以去。彼人已故。此香犹在。是得谓无净土乎。圆照本禅师。人见其标名莲品。岂得他人之心。作圆照之心乎。又试问汝临终地狱相现者。非心乎。曰心也。其人堕地狱乎。曰堕也。夫既堕地狱。则地狱之有明矣。净土独无乎。心现地狱者。堕实有之地狱。心现净土者。不生实有之净土乎。 又曰。士人有薄净土而不修者曰。譬如吾辈当以科名入仕。奈何作岁贡授官耶。一士人云。此喻大谬。莲台自分九品。公何不取其最上。而甘作下品乎。今进士科三百。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公何不取彼魁元。而甘作榜尾乎。上品上生。即莲科之榜首也。故颂之者曰。三心圆发。谛理深明。金台随往。即证无生。其在宗门。则大彻大悟。而所谓心空及第归者此也。向士人怃然曰。吾疑于是冰泮。 又曰。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生驰驱于十万亿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无缘。子知之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缘得生。喻十善生天。即变地狱为天堂。而彼十恶众生。如来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刹那金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矣。又一人问。经言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斯言论事乎。论理乎。噫。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云。礼佛一拜。从其足跟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今正不必论其事之与理。但于至心二字上著倒。惟患心之不至。勿患罪之不灭。事如是。理亦如是。理如是。事亦如是。何足疑也。 又曰。或问妙喜云。愚人终日掏数珠。求净业。念佛果愚人所为乎。噫。予昔曾辩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终日掏数珠。求净业。不言愚人终日一心不乱求净业也。又问。古德偈云。成佛人希念佛多。念来岁久却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无念之心不较多。无念念佛。奈何以有念念佛。曰。此为散心念佛而不观心者劝发语也。不曰岁久而一心不乱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忧有念。是犹饥人欲饭、先忧饱胀而不食者矣。又问。六祖云。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意旨如何。曰。六祖言恶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乱者求生也。且恶人不必念佛。其有念佛者伪也。非真念也。喻如恶人修十善。求天堂。恶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善者伪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西方者也。又问。古德云。舍秽取净。是生死业。奈何舍娑婆求极乐。曰。彼言舍秽取净者为生死业。不言一心不乱取净土者为生死业也。子未舍秽。先忧取净。与前之忧有念同矣。又问禅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佛来也杀。魔来也杀。则何为念佛。噫。彼言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不言一心不乱四字。吾不喜闻也。彼言佛来也杀。魔来也杀。不言一心不乱来亦杀也。夫归元无二。方便多门。是故归家是一。舟车各行。以舟笑车。以车笑舟。俱成戏论。此理自明。无烦赘语矣。又问。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缘内有能念之心。外有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盖以独守空静为道乎。内有能静之心。外有所静之境。不亦能所宛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乱。则谁能谁所。何内何外也。吾与尔既修净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乱田地。若一心不乱。任他千种讥万种谤。当巍巍不动如泰山耳。更何疑哉。 又疏钞曰。问尧处茆茨。箕谏象玉。世间王臣。且崇素朴。净土菩萨。何贵宝严。答。此有二义。一者上智之士。知心净则土自净。正胜则依必强。理固有然。心实无著。喻如舜在畎亩。躬荷犁锄。一承尧禅。警跸冕旒。不期自办。舜何乐焉。故曰。有天下而不与也。二者曲为钝根凡夫。须示苦乐。令生忻厌。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喻如正厄饥寒之国。忽闻饱暖之望。方沈幽暗之崖。乍睹光明之境。岂不身心踊跃。舍故即新。但得往生。终成解脱。方便接引。当如是耳。 又曰。今人闻佛不肯执持者。约有四障。四障者。一谓即心是佛。何必舍己念彼。不知即佛是心。不妨念佛故。良由即心是佛。岂不即佛是心。但执念心。不许念佛。则心佛是二。即义不成。是以念佛念心。两不碍故。二谓何不遍念诸佛而唯念一佛。不知心专志一。乃成三昧故。良由众生智浅。繁则不胜故。凡智不分者神凝。役心多歧者功丧。如普广大士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佛言阎浮提人。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乃得往生。以诸佛同一法性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三谓佛佛可念。何不随念一佛。而必念阿弥陀佛。不知彼佛与诸众生。偏有因缘故。良由彼佛名号。人所乐称。就令恶人。有时不觉失声念佛。乃至人逢善事。不觉念佛。欢喜赞叹。人逢恶事。及与苦难。不觉念佛。伤悲痛切。机感因缘。莫或使之而自然故。四谓何不念佛功德智慧相好光明。而但念名号。不知持名于末法中最逗机故。不思议故。逗机者。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 又曰。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之所难信。言难信者。略举有十。今居秽土。习久心安。乍闻彼国清净庄严。疑无此事。难信一也。纵信彼国。又疑十方刹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极乐。难信二也。纵信当生。又疑娑婆之去极乐十万亿刹。云何极远而得往彼。难信三也。纵信不远。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国。难信四也。纵信得生。又疑生此净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行。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难信五也。纵信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须多历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难信六也。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彼国悉是莲华化生。难信七也。纵信莲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缘。云何一生彼国。便得不退。难信八也。纵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难信九也。纵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经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或无净土。狐疑不决。难信十也。故难信而曰一切世间。是不但恶道难信。而人天犹或疑之。不但愚迷难信。而贤智犹或疑之。不特初机难信。而久修犹或疑之。不特凡夫难信。而二乘犹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今于此世演说此法。是犹入裸形之国。宣示威仪。对生盲之人。指陈黑白。此之谓难。此之谓利他功德不可思议也。 又四十八问答序曰。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韦提。开陈于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莲社。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津矣。然上根即事契理。固谛信不回。下士有闻斯从。亦无因起惑。惟不上不下。位届中流。乃欲从欲违。志无定向。由是十疑通于智者。或问启于则公。天鼓谆谆。婆心恋恋。岂曰多言。言所不容已也。 又曰。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予生晚。甫闻佛法。而风木之悲已至。痛极终天。虽欲追之。末由也已。奉告诸人。父母在堂。早劝念佛。父母亡日。课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岁。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报劬劳之恩。不可不知此。 又曰。世间之孝三。出世间之孝一。世间之孝。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三则世间之所谓孝也。出世间之孝。则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趣。莲胎托质。亲觐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于是为大。予昔甫知入道。而二亲已亡。作自伤不孝文。以伸悲恨。今见在家出家。而众中有具庆者。于是倍增感慨。而涕泗交零。稽首顿首以劝。 又曰。或问今见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者少。何也。答。此有三故。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杀害生命。不陵辱下人。不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定要念退这不好心。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二者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之时。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亲在西方面对。不敢散乱。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三者口虽念佛。心中只愿来生富贵。或说我等凡夫。西方无有我分。止图来世不失人身。此则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不愿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念佛者。决意求生。休得疑惑。且如天宫富贵。福尽也要堕落。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几时。若说你是凡夫。西方无分。则圣贤都是凡夫做。安知你不生西方也。便可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又曰。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止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现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 又曰。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属。俱是宿世因缘。暂时会聚。终必别离。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过一生不念佛耳。今但万缘放下。回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紧大事。更无多语。此外只管纯一念佛。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过。历历分明。时刻切心。不容些须妄想杂念。早晚礼佛时。恳苦发愿。求生净土。如此捱到临命终时。自然正念现前。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莲华化生。永离诸苦。 又曰。久乱之心。一时难定。念佛心不清。不必忧。只要工夫深耳。字字句句当心念。 又曰。古云。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功念佛。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又示王广第曰。不如直下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尽心尽力念去。无丝毫异念。即是无字公案。其无字等话头。不必提了。纯一念佛。念佛上透。千处万处俱透。 又曰。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遍融师门庭大振。予至京师叩之。膝行再请。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求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和尚。行者大笑。以这几句话。那个说不出。千里远来。人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予曰。这个正见他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玄说妙。陵驾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夫。叮咛开示。故此是他好处。我至今著实遵守。不曾放失。 又曰。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又曰。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密密绵绵。声在于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觉昏沉。则不妨高声。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又曰。尘缘中观法难成。不如直以学业家业得暇之时。即便默默执持名号。只贵字字分明。句句亲切。心则自摄。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观。 又曰。耆宿未见了了。不足恐怖。盖彼心力实不曾用尽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强勇作。但依经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味省缘。可省便省。不得已者。然后应之。自应工夫得力矣。 又曰。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此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作钢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惟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不可忽。 又曰。法门无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门。无如念佛。读作之暇。或心烦时。静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杂念退休。心空境寂。妙当何如。愿无易而忽之。 又与王智第曰。贵宅世修盛德。何为尊体构斯剧疾。得无宿业使之然乎。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陈。良以外僧代忏。与内心自忏。功德悬殊。愿空其心。尽罢一切诸缘。于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启口动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心心靡合。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顾念。经云。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万亿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悬殊也。 又钱广沾问。此心放逸来久。虽以念佛摄持。暂得还失。如何保任。答。久反之地。非一战所可收功。惟在坚勇不退。直至心地开明。自然一得永得。 又曰。寂寂治散乱。散去则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则生散乱。止观双持。昏散皆退。今只须精明念佛。念无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观。一念佛而止观备矣。 又曰。世人稍利根。便轻视念佛。谓是愚夫愚妇勾当。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念。试以儒喻。儒者念念思忆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几乎。今念念思忆五欲。不以为非。而反以念佛为非。噫。似此一生空过。何如作愚夫愚妇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 又曰。予昔在炼磨场中。时方丈谓众曰。中元日当作盂兰盆斋。予以为设供也。俄而无设。唯念佛三日而已。又闻昔有院主为官司所勾摄。堂中第一座。集众救护。众以为持诵也。亦高声念佛而已。此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师法。彼今之念佛者。名为专修。至于祷寿命。则药师经。解罪愆。则梁皇忏。济厄难。则消灾咒。求智慧。则观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阁。若无补于事者。不知彼佛寿命无量。况百年寿命乎。不思念彼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目前罪垢厄难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况时人所称智慧乎。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圣工巧。独且奈之何哉。 又曰。结社念佛。始自庐山远师。今之人主社者。得如远师否。与社者。得如十八贤否。则宜少不宜多耳。以真实修净土者。亦如僧堂中人故也。至于男女杂而同社。此则庐山所未有。女人自宜在家念佛。勿入男群。远世讥嫌。护佛正法。莫斯为要。愿与同衣共守之。又放生社亦宜少不宜多。以真实慈救生灵者。亦如佛会中人故也。愚意各各随自所见。随力所能。买而放之。或至季终。或至岁终。同诣一处。会计所放。考德论业。片时而散。毋侈费斋供。毋耽玩光阴可也。愿与同衣共守之。 又疏钞序曰。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注曰。谓著事而信心不切。固无足论。假使专持名号。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虽或不明谛理。已能成就净身。品位纵卑。往生必矣。所谓士人作榜尾。登科亦不恶。但恐榜上无名耳。安得以守愚病之。乃至执理而心实了明。亦不必论。假使骋驰狂慧。耽著顽虚。于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 又疏钞序曰。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者。心本无念。念起即乖。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惯习。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则舍病体。更无自身。即寇盗原吾赤子。注曰。起信论云。心体离念。而起念念佛。岂不反扰其心。佛藏经曰。无觉无观。名为念佛。无想无语。是名念佛。而起念念佛。岂不反背于佛。今谓灭诸觉观。实相念佛。理则诚然。但以心虽离念。而无明染心。念念相续。如七年之病。久乱之民。故曰惯习。兹欲勉强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动归止。止更弥动。纵粗念暂息。细念犹存。便谓相应。错谬非小。既居凡地。未能绝虑忘缘。何不即缘虑而作修进。故以念还攻于念。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也。而妄从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非于念外别得菩提。故云万法虚伪。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触目菩提矣。唯如病体瘳时。便名健体。乱民定后。即是良民。去念而求心。是医必灭身而疗病。将必屠城而安民也。岂理也哉。 又曰。十方世界皆有净土。何为独示西方。教生彼国。良由道以多歧亡羊。射以专注中鹄。心无二用。功戒杂施。 大师自警曰。先民有言。禹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我今衰残。奚啻惜分。一弹指顷。毋杂用心。毋杂用心者。谓本参正念外。才起一念杂想。即便扫除。摄归正念。不可时刻延捱。今略开七事。真为生死出家。直欲一生了办。务力守之。时时自警。 一不得畜资财。造房屋。买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经像等传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恋。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种种非紧要福缘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日权置万行门。一心正念。 三不得于好色好味等起贪爱心。于好言赞誉我者。起贪爱心。不得于恶色恶味等起嗔恼心。于恶言讥毁我者。骂辱我者。种种拂逆我者。起嗔恼心。乃至过去未来事。或顺或违。皆悉屏绝。坚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作诗文。书写真草。题帖对联。修饰尺牍。泛览外书。议论他人得失长短。乃至教凭臆见。而高心著述。禅未悟彻。而妄意拈评。缄口结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结亲朋。应赴请召。游山习景。杂话闲谈。凡种种世谛中事。除理所当为。决不可已者。余悉休罢。一心正念。 六不得贪著放逸。恣纵睡眠。大事未明。捍劳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与世人竞才竞能。争名争势。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诳称知识。妄自尊高。惟应执卑守愚。终身居学地。而自锻炼。常精常进。一心正念。 又曰。古人有言。病者众生之良药。则人于病中。当生大欢喜。一切不如意处。莫起烦恼。又言生死有命。则人于病中。当生大解脱。任其死生。莫起恐怖。又过去如幻。现在如幻。未来如幻。尽情放下。单持正念而已。病中千万忍耐。莫怀速愈之躁心。乃所以为速愈之良方也。 又曰。将家事处置了却。放下万缘。空空地心上。只念六字佛名。刻刻不忘。自然业障消灭。业障既消。自然夜卧安宁。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发愿。舍此恶世。生彼乐邦。 又与朱西宗曰。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尽底书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无牵挂。一心正念。若平日于念佛法门信得及。便可心目内照。四字佛名。历历分明。无间无断。从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设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岁亦可。此为要紧语。朋友生平相交。正在此处。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贪生怕死而误大事。 又与王大倬曰。贵恙宜将身外事。并此身四肢百骸。尽情放下。使空无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权且歇下。待后处之。妄想炽不能制。当念佛数声压伏之。世间荣华富贵。不过片时间事。厄难苦恼。亦不过片时间事。倏忽便无。且万般皆属前缘。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尽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嘱至嘱。 又曰。一人问。有人一生精勤念佛。临终一念退悔。遂不得生。有人一生积恶。临终发心念佛。遂得往生。则善者何为反受亏。而恶者何为反得利也。噫。积恶而临终正念者。千万人中之一人耳。苟非宿世善根。临终痛苦逼迫。昏迷□乱。何由而能起正念乎。善人临终退悔。亦千万人中之一人耳。即有之。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非所谓精勤者。精则心无杂乱。勤则心无间歇。何由而生退悔乎。是则为恶者急宜修省。毋妄想临终有此侥幸。真心修净土者。但益自精勤。勿忧临终之退悔也。 又疏钞曰。临终颠倒者。由其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如前所谓将舍暖触。一生所作。俱时现前。心神惶怖。动止挥霍。应入地狱者。刀山剑树。视作园林。应堕畜生者。马腹驴胎。认为堂宇。就令作善合生人天。未免憎爱父母。乃至小圣初心。犹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谓颠倒也。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生。今既一心不乱。则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径生彼国。如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又言一切国土。唯想所持。净想成就。必得往生。固无疑也。又智者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动念即往生净土时。所云在定者。令心不颠倒是。所云动念者。后愿生彼国是。 十一 憨山大师法语 憨山大师示念佛切要(在云栖为闻子将子与母氏说)曰。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故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重。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念佛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的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时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炕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不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然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时节也。岂更别有妙法哉。 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曰。世人但知祖师门下。以悟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耳。念佛岂不是出生死法耶。参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无疑。所以然者。参禅要离想。念佛专在想。以众生久沈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博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惟此净土法门。世人以权目之。殊不知最是真实法门。但在人之念佛心切不切。志决不决耳。若为生死心。如救头然。志要一生取办。譬若人患必死之症。有人觅还丹(喻参禅)可救。一人授以海上单方。(喻念佛)足以起死回生。只在病者有决定心。信此可服。更不必待觅还丹。只服此单方。顿令通身汗出。绝后方苏。是时始知其妙耳。勉矣行之。决不相赚。 示修净土法门曰。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惟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切要。经云。心净则佛土自净。故娑婆秽土。乃恶业所感。众苦充满。西方极乐。乃净业所感。故但受诸乐。惟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若身不杀、不盗、不YIN。则身业清净。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不嗔、不痴。则意业清净。如此十恶永断。三业冰清。是为净心之要。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以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功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必定往生之验也。然一生专念。固是正行。资以观想。更见稳密。佛为韦提希说十六妙观。故得一生取办。今观经现在。任自志愿。于十六观中。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观净土境界。如弥陀经说莲花宝地等。随意观想。若观想分明。则二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坐卧经行。开眼闭眼。如在目前。若此观想成就。则临命终时。一念顿生。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此唯心净土之妙指也。若行人如此用心。精持戒行。则六根清净。永断恶业烦恼。则心地清净。观念相继。则妙行成就。净土真因。无外此者。若但口说念佛求生净土。而净戒不持。烦恼不断。心地污秽。佛说是人永不成就。是故行人第一要持戒为基本。发愿为助行。念佛观想为正行。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则佛堕妄语矣。 示净心居士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日用未尝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焉能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当人果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牵缠遮障。如此下苦功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告诉不得他人。全在自己著力。若但将念佛做皮面。驴年无受用时。 示盛莲生曰。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合成。当观身中。坚硬归地。润湿归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如此谛观。此心久久纯熟。身相忽空。种种烦恼。皆从妄想颠倒而生。本来不有。当烦恼时。近观此心。妄想从何处生。追到本无生处。则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则念顿空。身心忽空。则一切烦恼。当下消灭。应念即入清凉极乐国矣。此观吃紧。乃脱苦之妙药。然初心观未易成就。但将阿弥陀佛。审实话头。切切不忘。若妄想起时。提起话头一□。则妄想自灭。以寻常无有正念。故专逐妄想流转。攀缘不停。以滋苦耳。一切诸法。皆自心生。若不观心而求脱苦之路。犹却步而求前也。 示慧镜心禅人曰。吾说佛法。以一心为宗。无论百千法门。无非了悟一心之行。其最要者。惟参禅念佛而己。参禅乃此方诸祖。创立悟心之法。其念佛一门。乃吾佛开示三贤菩萨。总以念佛为成佛之要。而末法妄人。乃敢谤念佛为劣行。是缺多闻。不知佛意。妄生分别耳。若约唯心净土。则心净土净。故参禅未悟之时也。非念佛无以净自心。然心净即悟心也。菩萨既悟。而不舍念佛。是则非念佛无以成正觉。安知诸祖不以念佛而悟心耶。若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烦恼消除。了明自心。即名为悟。如此则念佛即是参禅。参禅乃生净土。此是古今未决之疑。此说破尽。而禅净分别之见。以此全消。若舍此别生妄议。皆是魔说。非佛法也。 示优婆塞结念佛社曰。惟吾佛出世。说法利生。四众人等。各皆得度。随机教化。各有方便。普令教益。是故法有千差。源无二致。然以佛性而观众生。则无一生而不可度。以自心而观佛性。则无一人而不可修。但众生自迷而不知。又无善知识开导。故甘堕沉沦。枉受辛苦耳。余蒙遣雷阳。复来五羊。有善士某某辈十余人作礼。愿乞教授优婆塞五戒法。余欣然应请。即为羯磨。自是归心日诚。听法弥笃。余哀其未悟。愍其不达造修自度功夫。因授以念佛三昧。教以专心净业。痛厌苦缘。归向极乐。月会一期。立有规制。以三时称名礼诵忏悔为行。欲令信心日诚。罪障日消。必以往生为愿。果能此道。虽在尘劳。可谓生不虚生。死不浪死。岂非真实功行哉。然佛者觉也。即众生之佛性。以迷之而为众生。悟之即名为佛。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极乐。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乡。所以道心净则土亦净。心秽则土亦秽。一念恶心起。刀林剑树枞然。一念善心生。宝地华池宛尔。由是观之。天堂地狱。又岂外于此心哉。诸善男子。各谛思维。应当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况日月如流。时不可待。倘负此缘。当面错过。大限临头。悔之何及。各宜努力。珍重珍重。 十二 紫柏大师法语 紫柏大师曰。普贤菩萨。有十愿王。王王殊深威猛。若得一愿王。则成佛无疑。况尽得哉。一者礼敬诸佛。则得身业殊胜。二者称赞如来。则得口业殊胜。三者广修供养。则得福业殊胜。四者忏悔业障。则得三业肃清。五者随喜功德。则得妒习顿空。六者请转法轮。则得慧光圆满。七者请佛住世。则得自他兼益。八者常随佛学。则得慧命长生。九者恒顺众生。则得冤亲平等。十者普皆回向。则得事理障消。如是十愿王。于日用之际。凡遇境缘逆顺。痛心呼之。日积月久。自然化憎为爱。化爱为憎。憎憎爱爱。爱爱憎憎。好恶无常。愿王不动。直趋妙觉。有何艰险。 又曰。四十八愿。弥陀如来因中为法藏比丘时。对世自在王佛所发之愿也。若以众生有思惟心测度之。即一愿尚难担荷。况四十八愿哉。殊不知于理推之。虚空之无际。天地之高厚。万物之广多。圣乎凡乎。有知乎。无知乎皆不越我自心者也。故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以此观之。则法藏所发之愿。如来印证之辞。证之于理。即之于事。皎如日星。夫复何疑。又众生习俗庸鄙。识不高明。横计六尺之躯为身。方寸之心为心。无论贵贱贤愚。荣荣辱辱。顺顺逆逆。穷神殚虑。严饰万态。自生至死。无须臾之休歇者。特未能窥破此身此心耳。是以大觉圣人。愍而哀之。发广大之愿。昭廓心境。使一切众生。豁清慧目。获无身之身。无心之心。无身则大患永息。无心则劳勤顿空。故曰大患莫若于有身。劳勤莫先于有智也。然则无身之身。形充八极。无心之心。照穷万有。人为万物之灵。于此大身广心。冥然不悟。局于臭躯壳上。堕于妄想梦中。毫不自觉。反乃惊怪于法藏比丘者。果灵乎哉。 念佛无间说曰。僧海洲参。师问曰。汝出家为甚么。曰。为求出苦。师曰。以何法则求出苦。曰。我资钝。但念佛。师曰。汝念佛常间断否。曰。合眼睡时便忘了。师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万年也没干。汝自今而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若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忏悔。或念千声。或念万声。尽自家力量便罢。如此做了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断矣。且世人念佛底人。或三二十年。或尽形寿念佛。及到临时。却又无用。此是生前睡梦中不曾有念头故也。人生如觉。人死如梦。所以梦中念得佛底人。临死自然不乱也。 又念佛不乱说曰。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千百人中念佛。能有几人成就者。这一句佛。一切菩萨。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这一句阿弥陀佛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也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不能动。死生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撇在脑后了。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我念佛。果能于憎爱关头。不昧此句阿弥陀佛。而现在日用不得受用。临终不得生西方。我舌根必然破烂。你若不依我法行。则念佛无有灵验。过在汝。与我何干。 十三 蕅益大师法语 明蕅益大师曰。夫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如今人将念佛当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或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念佛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一念现前之心。本自离句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元。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三万五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则永无退转。种种法门。悉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著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著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著持律人。又思搭衣用〇。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试自检点。若于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忘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名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然用不著。 弥陀要解曰。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又曰。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又曰。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示宋养莲曰。自性弥陀。惟心净土二语。世争传之。不知以何为心性也。夫性非道理。无所不统。故十劫久成之导师。不在性外。心非缘影。无所不具。故十万亿刹之极乐。实在心中。惟弥陀即自性弥陀。所以不可不念。净土即唯心净土。所以不可不生。今有譬焉。北京圣王。即惟心北京之圣王也。然行道济时者。必北上觐王。傥嚣嚣畎亩。纵伊周可治天下乎。故无论已悟未悟。皆要求生净土。求见弥陀。未悟如童蒙之求师。已悟如孔子之求仕。上自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下至[飞蠕动羽族毛群。唯此一事。此事第一要信得及。二要时时发愿。三要念佛功夫不间。三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一。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其有谤此者。即谤三世诸佛菩萨。毗卢顶上。翻为阿鼻最下层矣。哀哉。 示陆喻莲曰。超生脱死。舍净土一门。决无直捷横超方便。而生净土。舍念佛一法。决无万修万去工夫。近世盲禅。妄谓弥陀不必念。净土不必生。儱侗鹘突。堕堑落坑。夫夜卧之顷。枕席不安。犹必安置。以三界火宅。而不思出离可乎。若漫云悟心之士。此间即寂光。何不曰恶骂是称赞。恶打即供养。粪秽即旃檀。涂炭是天宫宝殿乎。傥未能啖粪卧炭。则净土决不可不生。设果能。亦豚豕鸡犬耳。何若老实念佛。导之以信。要之以愿。径登九品莲台。与观音势至海众为眷属。回视空头恶见邪禅。博一时假祖师之虚名。堕万劫拔舌犁耕之实苦。何啻云泥也哉。莫论散心定心。只克课程终身不缺。日勤日切。净土华蕊。昼夜增荣矣。 示方尔阶曰。念佛法门。虽该罗八教。圆收无量百千三昧。而下手之方。又最直捷痛快。盖凡念相好念法门念实相等。固先开真解。然后下手。万无夹带疑情之理。只今持名一法。亦止蓦直持去。不用三心两意。深信净土可生。发愿决定往生。以持名为正行。以六度等为助行。万修万人去。断断可保任者。若一点好胜之心。涉入参究。谓为向上。则脚跟不稳。净禅两失之矣。智者不可不决定其所趋也。 示石友曰。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 示明西曰。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脱。如乘船渡海。不劳功力。夫能笃信西方捷径。至诚发愿。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倘言不真。愿不切。行不力。佛虽大慈为舟。如众生不肯登舟何哉。 示谢在之曰。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谓无。应用千变万化。而不可谓有。三世诸佛。一切众生。从无二体。十方虚空。刹尘差别。皆吾心所现之相分耳。是故四种净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谓极乐不即唯心。则西方岂在心外。而吾心岂局东方哉。人谓诸有为法。皆如梦幻。不知心性。不可唤作有为。不可唤作无为。因迷故即无为成有为。有三界轮回因果。喻如梦幻泡影露电。若返迷归悟。则又即有为成无为。如梦得醒。幻复本。泡归水。影归质。露不异湿性。电不异常光。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概以梦幻扫之。可乎哉。今人于梦幻妻子家缘。不能当下割舍。梦幻功名富贵。不能当下远离。梦幻苦乐寒暑。不能当下觑破。乃至梦幻诗文机锋转语。不能当下唾弃。独于梦幻西方。则不求生。亦大惑矣。夫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绝待而论。惑业感于三界。恶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亦不可不求生也。惑者又曰。当下即是净土。何必西方。问曰。当下即饱暖。何必吃饭穿衣。当下即富贵。何必货殖科甲。当下是学问。何必读书。当下是帝京。何必北上。既世间法毫不可废。何独于出世法而废之。苟深思此理。净土之生。万牛莫挽矣。天如大祖师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释迦复起。不易斯言。 示证心曰。证心大德。问心要于予。予曰。心要莫若念佛。寿昌云。念佛心即是佛。盖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也。惟其无性缘生。故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沈。从此出矣。惟其缘生无性。故炽然造集善恶之时。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设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则堕无为深坑。不能证法界无障碍体。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夫念佛者。岂有他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生杂念。亦恐堕在无生窠臼。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谓之以佛证心可也。谓之以心证佛可也。谓之以佛证佛以心证心亦可也。至直捷稳当。至圆顿了义。不可思议。不可将余一切法门比量。果如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则诸佛出广长舌相以证之。若人专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金口诚言。可不信哉。 示念佛社曰。吾人从无始来。直至尽未来际。决无不起念时。纵心虑灰凝。入无想定。仍堕八万四千枯槁乱想。但念地狱则地狱界人。念饿鬼则饿鬼界人。乃至念佛。则为佛界人耳。此理至明。故宗镜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若更问念佛是谁。头上安头。骑驴觅驴。明眼为之喷饭。而近代无知狂悖之徒。反以话头为奇特。名号为寻常。弃如意珠王。竞取瓦砾。可哀矣。晟溪诸善友。独能结社念佛。尽一日中。出声一炷香。默持一炷香。循环无间。必以一心不乱为期。此简巧之行。须深信勿疑。久久勿替。自当圆超五浊。圆净四土。更莫向含元殿里问长安也。 示闽周挺曰。信愿如目。众行如足。信愿如牛。众行如车。信愿如棋之有眼。众行如棋之有子。故信愿行三。虽缺一不可。而尤以信愿为主为导也。盖信愿既专。凡种种诸善。皆净土资粮。纵万不幸。误作诸恶。诚心忏悔。断相续心。亦足为往生妙行。苟无信愿。则戒感人天。定感色无色界。慧感二乘权果而已。 示念佛三昧曰。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盖至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方便也。众生心性。一而已矣。只此一心。法尔具真如生灭二门。正随缘而不变。名真如门。即不变而随缘。名生灭门。依真如门说圆实教。依生灭门说偏权教。离真如无生灭。权是实家之权。故可为实施权。离生灭无真如。实是权家之实。故须开权显实。为实施权。有藏通别教之三。开权显实。统惟圆教之一。权实四教。无非念佛法门。所谓念自佛。念他佛。双念自他佛。约四教成十二种念佛三昧。又常行等四种三昧同名念佛。一一三昧。各具十二。则四十八种。复次念他佛者。或念相好。念法门。念实相。以例念自念双。亦可各三。广历四三昧。四教则一百四十四种。一一种。复有无量境观差别。非言可宣。而持名一法。出佛说阿弥陀经。仍在前来种种三昧之外。观经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名字是也。此持名法门。虽似曲为中下。仍复最顿最圆。盖所持之名。无论解与不解。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无论达与不达。当体无非一心三观。请尝言之。六字弥陀。为因名故名。为因心故名。为亦名亦心故名。为非名非心故名。若因名故名。名应自持。何待心持。又名能自持。与心何预。若因心故名。是心本有名。则不持时。名何不现。若亦名亦心故名。名能有名。何待于心。心能有名。何待于名。又此名字。谁半属名。谁半属心。且不持时。名中半名虽无。心中半名应在。离既各无。合云何有。若非名非心故名。既非名非心。何能更有弥陀名字。如此推名。名字性空。缘生幻有。一名字性。即一切名字性。名字即法界。中道实相。举一全收。无一法在名字外。所念境谛既尔。能念观智。例此可知。复次束此境三。总名妙假。举正报该依报。举化主该徒众。举假名该实法。一句名号。三千历然故。复次束此观三。总名为空。以觅心无朕故。复次名若是心。复何为名。名若非心。心何持名。心若是名。复何为心。心若非名。名何预心。于其中间。无是无非。岂非即中。虎溪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尝有先后。一心圆绝了无踪。此之谓也。悟此理而持名。则一称一念。顿圆无上菩提。纵未悟而捻珠记数。矻矻穷年。未尝不暗合道妙。全在妙境妙观之中。久久熏习。性德渐显。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莲宗诸祖所以极力弘扬也。谁有智者。舍此别求歧径哉。 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曰。若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云何为信。一者信阿弥陀佛愿力。二者信释迦文佛教语。三者信六方诸佛赞叹。夫世间正人君子。便无妄语。况弥陀释迦六方诸佛。岂有妄语。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须先生深信。勿起疑惑。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信愿既具。则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检察。不必旁问他人。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也。又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故持名能净四土。亦的确不谬也。问曰。如何持名。能断无明。答曰。所持之佛名。无论悟与不悟。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念心。无论达与不达。无非一心三观。只为众生妄想执著。情见分别。所以不契圆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觉。所持者即是本觉。今直下持去。持外无佛。佛外无持。能所不二。则始觉合乎本觉。名究竟觉矣。问曰。既始觉合本。则当下即常寂光。如何亦说往生。答曰。若达当下即常寂光。又何妨说个往生。盖往即非往。非往而往。生即无生。无生而生。文殊善财之生西方者此也。咄哉男子。无措思维。 参究念佛论曰。原夫本觉妙明。真如法界。智理无能所之分。依正绝自他之量。只因迷妄。遍计横生。背觉性而九界杂陈。昧真境而三土幻现。劳我世尊。垂慈设教。随众生根性。示无量法门。或显了说。或隐覆谈。或曲接偏机。渐令入道。或直投圆种。顿使开明。或从一法中。分别说为无量。或以异方便。善巧助显一乘。虽复教网万殊。无非醒九界长梦。令复还元觉。了三土幻翳。令冥契寂光耳。然了义中最了义。圆顿中极圆顿。方便中第一方便。无如净土一门。何以言之。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见思净超同居。尘沙净超方便。无明净超实报。故曰。唯佛一人居净土尚何不了之义。众生心念佛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一念顿入佛海。故曰。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若人专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岂不至圆至顿。果德愿力不可思议。因心信力亦不可思议。感应道交。文成印坏。以凡夫而阶不退。未断惑而得横超。又复三根普被。四土横该。五浊轻净在同居。体空巧净在方便。三观圆净在实报。究竟觉净在寂光。尚无等者。矧或过之。是名不可思议功德。世间难信之法也。总其大要。须具信愿行三。信则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知心外无土。土外无心。性外无佛。佛外无性。因必该果。果必彻因。愿则念念回向。心心趋往。行则无量法门。会归一致。而净土正行。尤以念佛为首。顾念佛一行。乃有多途。小经重持名。楞严但忆念。观经主于观境。大集观佛实相。后世智彻禅师。复开参究一路。云栖大师。极力主张净土。亦不废其说。但法门虽异。同以净土为归。独参究之说。既与禅宗相滥。不无淆□可商。尝试论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果能谛信。斯直知归。未了之人。不妨疑著。故谁字公案。曲被时机。有大利亦有大害。言大利者。以念或疲缓。令彼深追力究。助发良多。又未明念性本空。能所不二。藉此为敲门瓦子。皆有深益。必净土为主。参究助之。彻与未彻。始不障往生。言大害者。既涉参究。便单恃己灵。不求佛力。但欲现世发明。不复愿往。或因疑生障。谓不能生。甚则废置万行。弃舍经典。古人本意。原欲摄禅归净。于禅宗开此权机。今人错会。多至舍净从禅。于净宗翻成破法。全乖净业正因。安冀往生彼国。问。净土为主。参究可当念佛否。答。参念皆属行摄。切则参亦往生。不切则念亦不生。又虽有切行。若信愿为导则往生。无信愿为导。则不生也。问。彻悟人还须往生否。答。普贤愿王。导归极乐。初地至十地。皆云不离念佛。怡山发愿。承事十方诸佛。无有疲劳。百丈清规。课诵送亡等事。无不指归净土。故天如云。若果悟道。净土之生。万牛莫挽。云栖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是知凡言不必生净土者。皆是增上慢人。非真入菩萨位者也。问。念佛兼参究。可为助行。参禅兼愿往。非偷心欤。答。无禅之净土。非真净土。无净土之禅。非真禅。然净土之禅。本不须参究。但一心不乱即静。名号历然即虑。若夫禅之净土。必须证极净心。非可以理夺事。从上诸祖。凡情已尽。圣解未忘。不妨随机扫执。后世学人。虽有干慧。染习未枯。自非发愿往生。依旧随业流转。永明四料简。楚石十念不缺等。正所谓有净有禅。岂偷心也。问参究念佛。与止观法门。为同为异。答。理则互融。门实有异。止观以信入。参究以疑入。止观虽三根普被。而上根方真得明了。参究虽亦被三根。而上根始获大总持。且如下根之人。或念佛。或参究。虽未达止观深理。然理无不具。以置心一处即止。用心参究即观故。中根之人。或借解而起念行。或塞解而发参情。虽随机致用不同。亦皆不失止观大义。惟上根之士。直下相应。境智一如。观谛不二。斯时念与不念。皆得而究竟。更无可参。何以故。言前荐得。屈我宗风。句下分明。沉埋佛祖。故知参究念佛之说。是权非实。是助非正。虽不可废。尤不可执。废则缺万行中一行。执则以一行而碍万行也。高明学道之士。试熟计而力行之。 灵峰寺净业缘起曰。尝观净土之为胜异。正不在寂光实报方便。而在同居。盖三土断惑乃生。惟同居直以信愿相导。感应道交。五浊之习稍轻。三界之苦斯脱。而又即此西方极乐。竖彻方便实报寂光。故下愚皆可登其阈。上智终莫踰其阃。三根普被。四悉咸备。正法住世。诸祖已共弘扬。末运迷津。四依能无独赞。乃世之驾言直指者。以西方为钝置。学语大乘者。以净土为退休。不思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安有如斯曲径。妙华盛祴。遍供亿方。安有如斯小乘。且既悟直指。是名见性成佛。何故拒弥陀于自性之外。既乘大愿。必须严净佛国。何故拣极乐于刹海之中。夫声闻权教。不闻他方佛名。四果神力。仅周三千界内。彼十万遐方。尊特善逝。非胜进大士。勇猛丈夫。孰能亲近承事。甫育莲台。便阶跋致。较矢心参究。期克三生。已悟心宗。犹曰心生不退佛阶可期者。难易迟速。皎然可知。六方调御。同口赞扬。遍吉文殊。诚心劝发。岂欺我哉。法流震旦。禅律性相。皆法久弊生。势穷须变。惟兹玄猷。始匡岳。讫五云。或刻莲漏于六时。或发妙宗于三观。或导万善以同归。或融一心于事理。法无不收。机无不摄。故得法流益久。法道愈光。声化所洽。远及山谷。鄣南灵峰讲寺。石峨颀公。偕雪航□公结社兹山。复有抱一粹沙弥。季清程居士。共禀弥陀弘愿。同阐势至法门。佛声浩浩。偕松风鸟语并显圆通。僧德雍雍。率牧竖耕夫同入三昧。横超三界。无烦九次第修。竖彻寂光。不俟三僧祇证。诚劫浊津梁昏衢实炬也。 刻净土忏序曰。无净无秽。儱侗真如。即秽即净。颟顸佛性。信释迦之诚语。悟法藏之愿轮。始知若律若教若禅。无不从净土法门流出。无不还归净土法门。予初志宗乘。苦参力究者数年。虽不敢起增上慢自谓到家。而下手工夫得力。便谓净土可以不生。逮一病滨死。平日得力处。分毫俱用不著。方乃一意西归。然犹不舍本参。拟附有禅有净之科。至见博山后。稔知末代禅病。索性弃禅习净。虽受因噎废饭之诮。弗恤也。于今专事净业。复逾三载。炽然舍秽取净。与不取舍。元非异辙。较西来祖意。岂不更直捷耶。每痛末世狂禅。鸟空鼠即。不惟拨无净土。亦乃谤□宗风。季清居士。因佛日寺。刻六宗。遂信净土一门。即从忏仪始。此书十科行道。五悔练心。彻事理之源。极性修之致。如然和香一丸。饮海水一滴。何香不具。何水不沾。爰为之序。 观泉开士化万人毕生念佛同生净土序曰。出世之要。莫尚愿力。愿者信所钟、行所出也。无信则无愿。不愿可云信乎。无愿则无行。愿相续。非即行相续乎。所以法藏比丘四十八愿既发。阿弥陀佛四种净土斯严。从是以来。愿愿相续。即是灯灯无尽。莲宗诸祖。堪为左券。观泉一法友。刺血书法华。翘勤礼大悲行法。毕生日念佛万声。今欲化他。谓万声局难取必。无论千百十。下至一声。但终身不替。便决定横超。宝王三昧。谓一念得生。不我欺也。余嘉其说。即此是往生公据。佛祖阶梯。弁语以劝、登斯籍者。便作标名莲蕊想。不必别求圆顿。一念已超佛地矣。 净然沙弥化念佛疏曰。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此言正因佛性。人人本具。故称性所起缘了二因。必与正因同得究竟也。是以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普摄一切三昧。修此三昧。凡有三种。一者惟念他佛。二者惟念自佛。三者自他俱念。修虽有三。成功则一。一念他佛者。托阿弥陀佛果得庄严。为我所念之境。专心注意而忆念之。或忆名号。或想相好。或缘四十八愿。往昔洪因。或思力无畏等。现在胜德。或观正报。或观依报。总名为念他佛。贵在历历分明。一心不乱。则三昧功成。径登净域。如东林诸上善人。即其证也。二念自佛者。观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无体无性。横遍竖穷。离过绝非。不可思议。具足百界千如。种种性相。与三世佛。平等无二。如此观察。功深力到。圆伏五住。净于六根。豁破无明。顿入秘藏。如西天四七。东土六祖。及南岳大师。天台智者。即其证也。三自他俱念者。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托彼果上依正。显我自心理智。如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由我心性本具功德不可思议。诸佛果中威力不可思议。故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极果圆因。称理映发。如永明寿楚石琦所修法门。即其证也。方便多门。归元无二。随行一辙。俱得到家。切勿疑虑。自隔要津。今净状沙弥栖心净土。兼以此法广化有缘。当知只此一念。便可作大势至法王子眷属。慎无自轻自屈。更愿见者闻者。深心随喜。共登莲籍。亦慎无自藐藐他。庶几同圆种智。而五浊可空也。勉之哉。 五戒歌示憨月曰。受戒易。守戒难。莫将大事等闲看。浮囊渡海须勤护。一念差池全体残。理胜欲。便安澜。把定从来生死关。任他逆顺魔军箭。凛凛孤怀月影寒。不杀生。大慈仁。物我一体如长春。蠕动[飞佛性等。贤愚贵贱无疏亲。不偷盗。充义奥。正真清廉明节操。心外无法可当情。菩提性具非他造。不YIN欲。梵行笃。身心皎洁同珠玉。泰山乔岳立清风。等闲超出娑婆狱。不妄语。诚相与。广长舌相昏涂炬。矢口千金敌国钦。九界同归作洲渚。不饮酒。离群丑。智慧照明狮子吼。衣里圆珠岂更忘。免得亲翁再苦口。三归五戒果精明。观音势至为师友。 十四 截流大师净土警语 截流大师劝发真信曰。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自远祖崛起庐山。肇兴莲社。六时净行。遂成千古芳规。虽曰功高易进。乃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那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与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祗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间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所谓真实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佛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无烦改辙矣。倘欲舍此度门。别商玄妙工夫。则诸方宗匠如林。刹竿相望。正可随处问津。不须投足兹社。若果名心永尽。素愿攸同。时节因缘。幸常集会。依稀莲漏。仿佛篮舆。今古如斯。遗风未泯。庶他生为亲近之津梁。即此世为助发之资具。愿交勉焉。 申劝曰。昔真歇和尚云。佛佛授手。祖祖相传。惟此一事。更无余事。释迦老子。住世七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独于净土之教。谆谆赞说而不已。得非以是为超凡入圣之捷径乎。然此法门。诚易诚难。夫执持名号。修众福善。至心回向。即得往生。苟得往生。则横截五道。顿超三有。直阶不退。不历多只。岂非简易。倘若娑婆事业。在在萦怀。一暴十寒。心不专笃。遇五欲时。如胶如漆。遭逢逆境。结怨衔恨。而欲命终彼佛接引。又必不可得之数。岂非难事。由此观之。净土法门。药也。娑婆贪爱。忌也。众生业病。教奉医王。甫服其药。复饱食其忌。可乎。及乎临欲命终。重处偏坠。净因微弱。难脱苦轮。翻谓医王误人。佛法无验。悲夫若辈。颠倒极矣。曷不思匡庐法社。十八高贤。暨百二十三人。俱留瑞应。具载方策。古今日月。古今山河。彼既丈夫。我岂不尔。当知不尔者。只是重处放舍不下故也。凡我同会。缁白老壮。宜各痛念娑婆险恶。早求出离。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遥。利害天渊。大须猛省。必也生大欣厌。舍秽取净。信此取舍与不取舍。原无异辙。毋骛虚名。毋执空见。毋受高帽禅和口头三昧惑乱。毋求旦夕速效。妄冀心外有佛来迎。动诸魔事。不论居家时。入社时。恒以念佛为正行。以勉修众善为助行。更于贪嗔习气。刻意揩磨。使重处得轻。生处渐熟。净念相继。愿行相资。自然千稳百当也。其众行之中。则放生一事为最善。但应谛思彼虽同性。犹属异类。尚须救之。况我同类之人。障深业重。有不久堕入恶趣者。有现在地狱受苦者。彼地狱苦。剧于世间刀火。奚啻十百千倍。何容于此置之膜外。不图拯救。然其拯救之法。亦惟在今日一心念佛。以速生安养。然后乘本愿轮。运大神力。兴无缘慈。扩同体悲。分身散影于十方刹土诸恶趣中。寻声救苦。如观世音菩萨。誓空地狱。如地藏王菩萨。拔一切众生苦因苦果。与一切众生世出世乐。摄一切众生同觐弥陀慈父。到究竟安稳处。具如是志愿。方是丈夫汉。若不具如是志愿。则届期聚首。悠悠从事。虽念佛放生。亦只是寻常社会。岂曰无福。非衲所望于诸上善友也。幸审择之。 又申劝曰。净土法门。虽诸佛祖诸祖共所赞扬。然当世士夫。一代时教曾未经目。苟非宿有灵根。焉得闻而深信。今为略举一二大经要论以概其余。使知法门殊胜。易生信乐之心。祗如华严一经。教门广大。为诸经中王。譬如杲目当空。掩众星之彩。须弥横海。落群峰之高。其语世界也。不曰恒河沙数。而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普贤菩萨以智通力。一眼普观无边香水海无边刹土如掌中果。从近至远。随其方面。一一指陈名号相状。极乐世界在毗卢遮那本刹中。刹有二十层。上广下狭。形如倒卓浮图。娑婆与极乐同在第十三层。此层内有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极乐世界其一数耳。视本刹世界之多。犹如尽瞻部洲百岁所收之谷。总为一聚。其中一粟相似。何况更视本刹外无边刹种所有世界。尚可以言思计议哉。如是广大经文。于末后结束处。乃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惟令生安养世界。惟愿见阿弥陀佛。其专切劝发。反复叮咛。具在行愿品中。兹不繁录。又佛灭后六百年。西天第十二祖马鸣大士。应佛悬记。重兴正法。宗一百洛叉大乘经典。造为一论。名曰起信。能令末世众生。发起大乘正信。譬如错众采而为锦。酿百华而成蜜。其建言析理。穷微造极。既备陈一切法门。种种三昧。令修习正信已。复念一切法门。种种三昧。皆难修而易退。乃于末后。更示诸佛胜异方便曰。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热风雨不时饥馑等苦。或见不善可畏众生三毒所缠习行恶法。菩萨在中。心生怯弱。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发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以生决定心故。于此命终。必得往生诸佛刹中。见佛菩萨。永离恶趣。如经中说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根。回向愿生。决定得生。常见彼佛。信心增长。永不退转。得入正位。是知佛世时文殊普贤。佛灭后马鸣龙树。如是诸大士。咸劝往生。兼愿自往亲近弥陀。他如宝积大集等诸大部经中。称扬赞劝。未易悉举。然十方诸佛。净土无量。经论偏指归极乐者。略有三意。一为彼佛与此土人最有缘故。无贵贱。无贤愚。无幼艾。皆知阿弥陀佛号。若有苦屈。启口发声。无不称其名者。二为法藏比丘愿力胜故。摄二十一亿清净佛土诸庄严事。总为极乐世界一刹庄严。四十八宏誓愿。广接十方念佛众生来生其国。盖诸佛果德。虽实平等。因中愿力。任运摄生。无差别中有差别故。三为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海。见一佛即是见无量佛。生一刹即是生无量刹。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为一切佛所护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也。然诸经论。虽广赞扬。此国众生。初无知者。唯晋远公。崛起匡庐。肇兴莲社。一时名贤巨儒。不期自至。如刘遗民及宗雷等。皆服膺请教。道遂大振。继自唐宋以来。禅学寖盛。士大夫有智识者。多雅慕宗门。趣尚高异。然上下千百年间。其真能见性者。不过杨亿侍郎。李遵□驸马。及许式郎中辈数人而已。余皆游戏门庭者耳。遂令不思议胜异法门。委为愚夫愚妇勾当。中间虽有三五尊宿。递相祖述。然未必多接高流。广度群品。延及明季。乃有云栖宏大师出。承宿悲愿。以□儒脱俗。专宏净业。当世名贤。归信者固多。疑毁驳难者。亦复不少。大师以宏才妙辩。百战不屈。翻成法喜之乐。由是缁素悦服。几如远公复生。永明再世。净土之道。复得大振。是则起千余年已坠之法门。厥功不既伟与。乌呼。乃今往矣。末法昏衢。众生垢重。险恶道中。失此良导。可不为长太息者哉。予生也晚。弗获亲炙大师。宝其遗言。奚啻圭璧。每一展读其书。辄不禁涕泗横流。心意勇发。今住兹普仁以来。常得群贤聚首。六时行道。洽我素心。然每遇一友与会。不敢以俗士目之。私心窃计曰。莲华国土中。复增一胜侣矣。昔我释迦本师。悬记此土有六十七亿菩萨往生彼国。此必一数也。虽知悠悠退堕者多。然既发心念佛。已入弥陀愿海。如人食少金刚。终竟不消。纵勤惰迟速不同。究竟必生彼国。既生彼国。究竟必获果证。八相成道。广度众生。故今于甫入会时。即以未来诸佛相期待。非为虚妄也。但不识众友自待何如。苟能如衲所期待以自期待。则凡现前善友。皆吾莲□连枝矣。然吾观今之富贵利达者。或贪粗敝声色。不知苦本。或著蜗角勋名。不悟虚幻。或复爱殖货利。会计经营。现在碌碌一生。将来随业流转。彼佛刹中。依正庄严无量胜妙乐事。不闻不知。从生至死。未曾发一念向往之心。反不如穷愚困厄之夫。多能念佛。从冥入明。转生胜处也。故今敬劝诸友。既各标名莲社。便是火宅优昙。必也。具真实愿。发忻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鸩毒。视名利如缰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信宿舍离。惟以归家为务。如意亦得。不如意亦得。舍得寸阴。一心念佛。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者。诸佛皆成诳语矣。愿共勉之。 起精进七期示众曰。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著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若是真正道流。直能体究万法皆如。无有二相。所谓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净秽不二。苦乐不二。忻厌不二。取舍不二。菩提烦恼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差排。但自如实体究。体究之极。与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著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二六时中。□毫发许异相不可得。虽则至心称念。亦同肆口诃骂。虽则精进修持。亦是梦中苦行。如是了达。方是真正学道人一心精进持名也。前一心似难而易。后一心似易而难。但能前一心者。往生可必。兼能后一心者。上品可阶。然此两种一心。皆是博地凡夫边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学。同堂缁素。切勿高推圣境。甘处下劣。各须勤策身心。近则七日内。远则一生中。常作如是信。常修如是行。纵不克证。为因亦强。华宫托品。必不在中下矣。倘或七日之后。置若罔闻。熟处毕究不生。生处依然难熟。无明业习。牵合交缠。仅欲邀功七日。而此七日又未曾到一心不乱田地。正所谓少善根福德因缘。安望往生彼国。致令金口诚言。翻疑狂妄。是谁之咎乎。同七净众。愿各自审而诫勉之。 料柬法门曰。念佛求生净土。释尊于无量法门中。特垂胜异方便。然念佛一法。仍有多门。约而计之。不出四种。一者念佛实相。即本觉理性。如大集等经所明是也。二者念佛法门。即种种三昧。如诸大乘经所明是也。三者念佛相好。即胜劣身相。如十六观经所明是也。此三种念佛。胜则胜矣。非异方便。盖必洞明事理。深达境观。上智犹难。钝根绝分故也。四者念佛名号。即一心持念。如小本阿弥陀经所明是也。惟此一门。藉彼佛胜愿力故。不论有智无智。上中下根。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七日乃至一日。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即蒙弥陀圣众接引。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护念。又彼佛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为不思议异方便。惟其异。故胜也。所生净土。亦有四种。一曰常寂光土。极果圣人所居。断无明惑尽方得生。二曰实报无障碍土。别圆地住以上菩萨所居。断尘沙惑方得生。三曰方便有余土。四果圣人及别教三贤菩萨圆教十信菩萨所居。断见思惑方得生。此三种净土。胜则胜矣。非异方便。盖必断惑乃生。还同竖出三界故也。四曰凡圣同居土。权实圣贤与博地凡夫共居。惟此净土。仗诸佛摄受力。故不须断惑。兼复带业往生。但惟信愿前导。感应道交。浊障稍轻。苦轮斯脱。而又即此同居安养。竖彻方便实报寂光。故上智即能顿净四土。而下愚亦可三界横超。无烦九次第修。不俟三僧祇证。是为不思议异方便。惟其异。故胜也。如此最胜独异法门。释迦善逝。殷勤示劝于五竺遐邦。恒沙如来。广舌赞扬于十方刹土。岂欺我哉。龙树毗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行路。有难有易。徒步则难。乘船则易。欲易行疾至。应当念佛称阿弥陀佛名号。疾得阿耨菩提。又智者十疑论云。在五浊恶世。求阿□跋致。甚难可得。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若信念佛三昧。乘彼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如乘船遇顺风。须臾千里。又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轮王力也。乃世之驾言直指者。多以西方为钝置。谓此法门。专摄钝根劣器耳。苟能一超直入。何假他力。不思文殊普贤马鸣龙树。及此土智者智觉。咸发愿往生。尽属钝根乎。世尊于宝积会上。劝父王净饭。并六万释种。皆生净土。尽是劣器乎。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安有如斯曲径。甫育莲胎。便阶不退。奈何反属廉纤。若夫已悟心宗。为垂警策。犹曰生生不退。佛阶可期者。其难易迟速。皎然可知矣。而世之学者。或疑或谤。或耻谈而不屑道。虽曰非愚非狂。吾不信也。 示夏子彝居士曰。大阿弥陀经云。娑婆世界修行一周夜。胜于极乐世界行善百岁。盖以此土难于进修。彼土易为功力故也。例此而言。则风尘世路中修行一日。胜于深山净刹修行百千日无疑矣。是故帝乡可游也。红尘可入也。所谓净愿不可忘也。净行不可缺也。嗟乎。风尘亦何能染人。第恐人自染风尘耳。居士善根深厚。信力专笃。久知选官不如选佛。此行盖非得已也。然选佛场开。是处可入。无论深山净刹。世路风尘。要须信作南车。愿为前导。苟所向不乖。虽终日途中。何异家舍。长安此地。不隔一尘。随伊冒暑冲寒。经州历县。操觚捉笔。执辔扬鞭。处处道场。时时佛事。净愿净行。常得现前。自然达清泰之上邦。面无量之寿圣。预九品之科目。极住行向地之升进。候十方诸佛息化之大阙。然后分身补处。发号施令。统理九法界人天。调熟七方便弟子。如是选官选佛。岂不诚大丈夫哉。然而说则易。行则难。深山净刹则易。风尘世路则难。吾愿居士为其难者。则他时异日。必有大得力处。当念流光如驶。衰老日侵。长途往还。勿虚度好时节。定课外有余晷。但只加持佛号。若楞严咒。大悲咒等。客路俱不必也。 示丁耕野居士曰。昔寂室和尚云。世人欲修净业。不可言我今忙迫。且待闲暇。我今贫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壮。且待老时。若分定常忙。分定贫乏。分定夭折。即于净业无缘修习。忽尔丧亡。虽悔何及。何如趁身疆健。努力修之。至哉言乎。然今人无论信乐者少。纵能深信净土。而因循虚待。蹉过一生者。比比皆是也。居士天姿□谨。向见衲不久。即能警悟无常。长斋事佛。盖宿缘有在也。然居士家无恒产。岁以馆获得糈。夫家无恒产。则不足可知矣。身有馆职。则不闲可知矣。年方半百。则未至衰老可知矣。乃一旦谢馆不赴。却诸门弟子。秉持满分优婆塞戒。楗户终年。专力净业。至于资粮薪水。初无会计。非勇猛丈夫而能若是乎。且以斗室狭隘。半供经像。于中避嚣息影。锐意精修。一如夏屋宽舒。泰然自足。惟虑其不能久久如斯也。嗟乎。夫人之居世。亦何定哉。窃尝论之。暇莫暇于不失时。富莫富于常知足。强莫强于勤精进。今居士兼三者而有焉。则虽举天下之闲者。富者。强有力者。与居士较。吾知其有名而无义矣。能如是。于生净土也何有。然更有一语愿相告诫者。譬如万斛之舟。欲有所往。樯非不高也。舵非不正也。资具非不完备也。去志非不决也。乘风张帆。有瞬息千里之势。倘若船头一桩。未肯拔却。被一条缆索系住。虽种种推排。其能有济乎。今时净业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同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著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摇动。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或曰。彼居士勇猛精进如是。岂复牵于情爱。不几于无病而授药乎。予曰不然。古人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又云。道念若同情念。则成佛多时。五通仙人。累劫精勤。尚以欲漏未除。□其功行。故知未登圣果以还。鲜有不被其系累者。居士果世念轻微。道心勇锐。见欲如避火坑。忆佛如恋慈母。净斋清课。永矢弗渝。又何妨以无病好人。常服良药。岂不起居轻利。转益强健乎。总之烦恼无尽。而生死根本。则唯贪爱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是故先佛经中。处处诃责。但情爱一分疏淡。则净业一分成熟。于生死岸头。庶得解脱也。居士其勉之哉。 答顾兆祯居士曰。前有数行奉寄。想已尘览。顷接手书。乃有尘业情缘。卒难消陨。何时得成妙观等语。足知求道之切。然依鄙见。即此厌尘情。忻妙观。正坐学道内障。且避諠求静处。世未有其方。尘情果可绝乎。要知万法本闲。惟人自闹。善乎蕅益大师之言曰。虽曰六根幻驰。六情纷动。仔细推求。尘既不居其咎。根亦岂职其愆。根既不职其愆。情岂独当其罪。三科剖析。既无真主。纵使共合。那有实法。而我辈于此虚妄法中。著我耽人。舍彼取此。犹如捏目。乱华发生。更欲分别华相。孰妍孰丑。不亦谬乎。惟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则智眼昭明。何处有尘情可厌。然欲念佛求生净土。正不妨炽然起忻厌心。此忻厌心。著之则成惑病。了之则是方便。亦存乎其人耳。所言妙观者。观经不云乎。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只此数语。便是念佛三昧秘要。一切观门。无不从兹流出。盖知作而不知是。则堕在权小。知是而不知作。必落魔外。作即空假观。是即中道观。全是而作。全作而是。作是一念。三观圆融。故大集经偈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智觉禅师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是本觉之理。念即始觉之智。故知正念佛时。始本会合。理智冥契。能所俱忘。自他不二。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超情越见。离句绝非。直捷圆顿。无过此者。除却念佛外。岂别有妙观可成耶。窃尝论之。药无贵贱。起病为良。治本治标。宜随缓急。居士以耄期之年。回心向道。纵得百龄。余光有几。可不思束其功于至稳至易之途。而尚以探元问妙徘徊跂望于其间乎。衲前晤时。非唯不谭妙观。并为略去多种日课。仅以六字真言相劝勉者。此是海上奇方。能疗急病。抑又标本齐治。缓急咸宜。贵在深信力行。古人所谓但见阿弥陀。何愁不开悟。然则何尘情而不销陨。何三昧而不现前。然在今日。纵有百千法门。无量妙义。总置不用。唯此一味单方相赠。苟非斩钉截铁。并力专持。其何以自振拔哉。若必谓持名功效不及用观者。则彼佛所具。身相微妙。经论所开。观法深细。博地初心。恐不易成办。终不若依小经专一持名为稳当耳。但持名时。了达事理。一心不乱。即是观境。不须别求玄妙。念老居士十分诚悫。忘年齿之高。殷殷下问。故敢罄布愚直之私。而一无讳忌也。惟审之择之何如。 十五 省庵法师法语 省庵法师念佛开示曰。楼上念弥陀。楼下弥陀念。东房鱼子响。西房佛声现。吃饭与穿衣。涕唾大小便。一句阿弥陀。打教成一片。现在即西方。何必临终见。 又示禅者念佛偈曰。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斩断。任他佛不喜闻。我自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 又与茅静远居士书曰。前三月下旬返自四明。过访居士。适遇他出。怅然而去。寻归回龙。兹又一月余矣。因数子相劝欲讲法华。特到杭请经。因得致书于足下。居士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孳孳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不惧耶。居士世间公案。久已参透。西方净业。久已修习。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念佛心不专。何也。将名根不断耶。抑爱念牵缠耶。于此二者。宜加审察。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切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起。欲望娑婆之脱。安养之生难矣。不生安养而欲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又难矣。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甚么事。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缘如此丰足。继嗣如此贤能。事事适意。尚不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为天负人耶。为人负天耶。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居士虽不求福而常作福。虽欲出生死而反入生死。皆由不知所缓在彼。所急在此。致使北辕适越。却步求前也。居士今日要务。唯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尤为尽美。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衲所知识者甚寡。知识之中。求可以语此事者尤寡。舍居士一人。而深以期望者谁哉。倘不以人废言。幸加努力。若曰吾不能也。则亦无可奈何矣。 西方发愿文释题曰。西方二字是所发。愿之一字为能发。发字具兼能所。又西方是所愿之处。愿是能发之心。言西方则该依报正报。言发愿则摄自利利他。依报则七宝庄严。圆融四土。正报则弥陀圣众。一体三身。四土者。一常寂光土。二实报庄严土。三方便有余土。四凡圣同居土。三身者。法身。报身。应身。应有胜劣。胜则巍巍堂堂。劣则丈六八尺。问。祗一西方。何分四土又只是一佛。何有三身。得无割裂分张邪。答。如只是一月。而有光影不同。又如祗是一镜。而有影像光明不同。何曾割裂光影。分张镜像耶。法身如月。报身如光。化身如影。寂光如镜体。实报如镜光。方便同居如镜影像。在佛则唯一法性身。寂光土。为众生故。现起二身。应下三土。为十地三十心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名三十心)现圆满报身。居实报土。为声闻菩萨现胜劣二身。居方便土。为凡夫初发心菩萨。现劣应身。居同居土。(此中身土被机祗约圆教一往而论若具明四教其相千差恐烦不引)问。此之四土。为同一处。为各异邪。答。亦同亦异。同则譬如一水。天人鱼鬼四见差别。异则各各境界。所处不同。然上能知下。下不知上。应化亦尔。(菩萨能应同居方便声闻能应同居凡夫但在同居不能诣上故云亦尔)弥陀究竟三身。圣众分得三身。凡夫但有理具而无事用。此之身土。但约机见差别。故有不同。实则依正不二。体用无差。故曰圆融一体也。自利则现生断惑。后世往生。利他亦尔。又言发者以激动为义。愿者以希求为义。激动则如箭离弦。势不中止。希求则如好美色。如谋重利。乃有始焉发愿往生。少焉退惰者。此非发也。又有口谈净土。心恋娑婆者。亦非愿也。又愿之一字。具该信行。信则自他因果。事理不虚。(信得自心是佛他人亦然念佛为因往生作佛为果实也西方是事唯心本性是理一一真实故云不虚)行则专事持名。不杂不散。愿则心心好乐。念念希求。如此三事。缺一不可。有信行而无愿者有矣。未有有愿而无信行者也。问。有人闻说西方净土。心生好乐。然不念佛。得往生否。答。若果心生好乐。定起希求。若起希求。必然念佛。好乐不希求。定非好乐。希求不念佛。岂是希求。好乐希求念佛。而不往生者。未之有也。问。有人于此。亦好亦求亦念。但世间心重。贪恋尘劳。得往生否。答。只要将猛。不怕贼强。若果希求心切。系念心专。则贪恋虽重。自然渐渐轻微。亦当往生。如舍银取金。舍鱼取熊掌。则亦何难之有。第恐愿力不敌爱力。佛念不胜欲念。悠悠忽忽。半信半疑。则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又问。为善生天。作恶入地狱。本不发愿。念佛往生。亦复如是。何须待愿而后生耶。答。三界因果。随业所感。固不待愿而成。求生西方。出世正因。若无大愿要期。纵然念佛。决不成就。譬如牛行熟路。虽无御者。亦知归宿。如行生路。决无趋向。必须御者手执绳头。复加鞭策。然后方行。众生心性如牛。三界如熟路。西方如生路。愿如御者。信如手。念似绳头。誓如鞭策。往生如行路。无愿不生。如牛无御。故必以发愿为要也。问。信愿行三。既闻命矣。但十方皆有佛国。何须独愿西方。答。以彼土中阿弥陀佛。与此土众生。深有因缘。诸佛不尔。是以专求彼国。不愿余方。又彼土中依报正报。超过十方。诸佛所赞。不唯凡夫愿往。菩萨亦然。不唯此方愿往。余方皆然。既无八难三途。亦无三毒八苦。衣食自然。寿命无量。水鸟树林。皆能说法。声闻大士。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弥陀经中。释迦如来。苦口叮咛。汝等众生。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也。又问。祖师云。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由是而言。则愚人只好念佛。智者固宜参禅。若概劝往生。恐违祖意。非通论也。答。若言往生是愚。则从上诸祖。莲社高贤。乃至马鸣龙树文殊普贤。亦皆愚邪。亦不知心邪。当知尽理而言。唯佛一人称为智者。余皆是愚。若就事论。乃有千差。谈何容易。呜呼。祖师破人执有。故发此言。今汝执空。因药致病。不知有病易遣。空病难除。天下至愚。非汝而谁。又问。古有发愿来生。生逢中国。长遇明师。正信出家。童真入道者。此复云何。答。在昔像教方隆。人根尚利。明师易得。入道非难。纵现世未明。来生可望。故发此愿也。今则不然。佛法愈衰。人根愈钝。邪多正少。退易进难。内障外魔。无人不具。明师善友。希世难逢。但见出家满地。未闻得道何人。累劫未成。后生宁致。青公哲老。败辙昭然。大集悬记。可为诚证。(大集经云后五百岁中亿亿人修行无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乃有不知利害。妄效古人。仍发此愿者过矣。且言中国。则孰如安养。言明师。则孰愈弥陀。言出家。则孰若横超三界。言入道。则孰若华开见佛。悟无生忍。不是之愿而愿娑婆。我信是人诚为愚执。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亦能见佛。纵十恶罪人。佛亦不弃。况十善凡夫。一生发愿念佛。而不得往生乎。且一称洪名。灭罪八十亿劫。何疑业重。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何虑福轻。但办信心。决不相赚。又问。兜率内院。近在此界。又有补处菩萨。于中说法。亦可上升。亲近大士。何须近越此方。远超他土。答。西方净土。是仗弥陀愿力。接引往生。故虽远而易届。兜率内院。要赖行人定力。方得上升。故虽近而难生。苟无禅定。是无翅欲飞。求升反坠矣。且彼天欲乐。初心尚迷。西域三人。可为殷鉴。(西域记云、无著、世亲、师子觉兄弟三人发愿同生兜率见弥勒佛、约以先去上生必来相报、后师子觉先逝、杳无消息、世亲继殁、复隔一年方来报语、无著问曰、生兜率否、答曰已生、亲见弥勒、又问、师子觉何在、答曰、彼生外院、耽著欲乐、不见菩萨、是以不来相报。故知小菩萨尚尔、何况凡夫安可不知利害。)又问。东方药师佛国。依正庄严。与西方无异。又有八大菩萨。临终示路。亦可往生。何须定愿西方净土。答。药师一经。主于消灾延寿。不专劝往生。其言菩萨示路。是为一类不定善根众生。欲随方受生。供佛闻法者。此人福慧具足。所愿皆得。故闻药师佛名。随念即生彼国。八大菩萨。特为示路。指归其处耳。亦非一定往生彼国也。故曰或有因此生于天上。及生人间为轮王而摄四洲。安四民于十善。此非福慧具足而能之乎。今弥陀佛国。专劝往生。诸经广谈。十方咸往。弥陀圣众。垂手提携。释迦诸佛。赞叹护念。而乃舍通途而行局路。执暂语以废常谈。东西既无定向。持念又复不一。既无福慧。又鲜神通。未得随生。翻成莽荡。可弗审欤。今欲一其志念。专其趣向。不归安养。将安归邪。专其趣向。故曰西方。一其志念。故曰发愿。又愿有通别。通则四宏誓愿。别则随心所发种种誓愿。又通则皆名为愿。别则菩提名发心。四宏名发誓。求生西方名发愿。又回向亦名为愿。如华严十回向文。一一皆云愿众生等是也。又求生西方。总摄一切菩提誓愿。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无有遗余。故以此题而冠篇首也。然此愿文。事理周备。行愿深广。诸有智者。当味其言。力行其事。庶几自他俱利。因果皆成。不徒为文字语言音声唱和而已。 十六 彻悟禅师语录 彻悟禅师曰。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又曰。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即念佛法界也。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以无我心观察四谛。即念声闻法界也。或与四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若与五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怀嗔慢胜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若以缓软心念下品十恶。即堕畜生法界。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堕饿鬼法界。若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即堕地狱法界也。十恶者。即杀、盗、YIN、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嗔、邪见是。反此则为十善。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人矣。 又曰。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虽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怨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然大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所谓深信者。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横遍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往生传载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然后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转持转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乱矣。诚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虚愿。有是理乎哉。又曰。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语。一是佛语。何重何轻。何取何舍。学者但当尽舍旧习。虚其心。平其气。试一玩味而检点之。当必首肯是说为不谬矣。 又曰。净土门中。以愿为最。凡有愿者。终必能满。如郁头蓝弗。习非非想定于水边林下。每定将成。多为鱼鸟所惊。因发恶愿曰。吾他日后。当作飞狸。入林食鸟。入水食鱼。后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寿八万大劫。天报既终。遂堕为飞狸。入林水以食鱼鸟。此恶愿也。与性相违。尚有大力用。八万劫后能满。况称性之善愿乎。神僧传。载一僧于石佛前。戏发愿曰。如今生生死不了。愿来生作威武大臣。后果作大将军。此戏发之愿也。尚终得遂。况至诚所发之愿乎。复载一僧博通经论。所至无所遇。乃咨嗟叹息。傍一僧曰。汝学佛法。独不闻未成佛果。先结人缘。汝虽明佛法。其如无缘何。其僧曰。我即终于此乎。傍僧曰。吾代汝为之。问其僧有何所畜。曰。无他。仅余一衣料耳。曰。此亦足矣。遂变价置买食物。引其僧至一深林。禽鸟昆虫甚多之处。置食于地。复教以发愿。乃属曰。汝二十年后。方可开法。其僧如所属。至二十年后始开法。受化者多少年。盖皆受食之禽鸟昆虫也。此愿力之不可思议也。尚能以他人之愿。摄彼虫鸟。脱异类而入人道。岂自愿不能自度耶。佛以四十八愿自致成佛。而我所发之愿。正合佛摄生之愿。此则直以发愿。便可往生。而况佛有不思议大慈大悲。如莹珂。酒肉无择之人。后阅往生传。每读一传为一首肯。遂断食念佛。至七日。感佛现身慰之曰。汝阳寿尚有十年。当好念佛。吾十年后来接汝。珂曰。娑婆浊恶。易失正念。愿早生净土。承事诸圣。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后来接汝。三日后。果得往生。又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玉念曰。吾一生精进。志在金台。今胡不然。银台遂隐。玉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玉遂泊然而逝。刘遗民依东林。结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见佛现身。刘念曰。安得如来手摩我头乎。佛即手摩其头。复念曰。安得如来衣覆我体乎。佛即以衣覆其体。於戏。佛之于众生。无所不至。真可谓大慈悲父母矣。欲速生即令速生。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头即摩头。欲衣覆体即覆体。佛既慈悲一切众生。岂独不慈悲我乎。佛既满一切众生之愿。岂独不满我之愿乎。大慈悲心。无有拣择。安有此理。是以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愿行三种资粮。虽一愿字尽之矣。 又曰。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倘置佛名而别修三乘圣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钧之弩。为□鼠而发机。况造六凡生死之业乎。倘置净业而别取权乘小果。亦是虚度光阴。亦是以如意宝珠而贸一衣一食。况取人天有漏之果乎。如是珍重。如是爱惜。则心专而佛易感。行勤而业易精。果得真生净土。亲见弥陀。时承开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证法界。延一念为长劫。促长劫为一念。念劫圆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爱惜之报乎。 又曰。夫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此千圣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论也。然见道岂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开圆解。若依宗门。必直透重关。然后得论修道。否则便为盲修瞎炼。不免撞墙磕壁。堕坑落堑矣。唯净土一门则不然。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但发愿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亲知亲见之境界。非彼三乘贤圣所能知见也。但当深信佛言。依此而发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为知见。不必求别悟门也。余门修道。必悟后依法修习。摄心成定。因定发慧。因慧断惑。所发之慧有胜劣。所断之惑有浅深。然后方可论其退与不退。唯此净土门中。唯以信愿之心。专持名号。持至一心不乱。净业即为大成。身后决定往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转。又余门修道。先须忏其现业。若现业不忏。即能障道。则进修无路矣。修净业者。乃带业往生。不须忏业。以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又余门修道。须断烦恼。若见思烦恼分毫未尽。则分段生死不尽。不能出离同居国土。唯修净业。乃横出三界。不断烦恼。从此同居。生彼同居。一生彼土。则生死根株便永断矣。既生彼土。则常常见佛。时时闻法。衣食居处。出于自然。水鸟树林。皆悉说法。同居土中。横见上三净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圆证三种不退。一生便补佛位。然则净土一门。最初省求悟门。末后不待发慧。不须忏业。不断烦恼。至极省要。至极径捷。及其证入。至极广大。至极究竟。学者当细心玩味而详择之。毋以一时贡高。失此殊胜最大利益也。 又曰。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愿深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时。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祗可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其愿可谓切矣。信深愿切。是谓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必强。心重故则易纯。业强故则易熟。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缘便尽。果得染缘已尽。则临终时。虽欲轮回境界。再现在前。亦不可得。果得净业已熟。则临终时。虽欲弥陀净土。不现在前。亦不可得。然此信愿。要在操之有素。临时自不入于歧路。如古德临欲命终。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专心待佛。后佛现。乃曰佛来也。遂合掌而逝。夫临欲命终。四大分张。此何时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坚固。当此时。对此境。而能强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谓千古修净业者之标榜矣。 又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为要。以持名念佛。乃诸佛甚深行处。唯除一生所系菩萨。可知少分。自余一切贤圣。但当遵信而已。非其智分之所能知。况下劣凡夫乎。然十一善法。以信居初。信心之前。更无善法。五十五位。以信为始。信位之前。别无圣位。故菩萨造起信论。祖师作信心铭。以信心一法。为入道要门也。昔王仲回问于杨无为曰。念佛如何得不间断去。杨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杨梦仲回致谢。谓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净土矣。杨后见仲回之子。问及仲回去时光景。及去之时节。正杨得梦之日。噫。信之时义大矣哉。 又曰。吾人现前一念。缘生无性。无性缘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约缘生无性。则生佛平等一空。若约无性缘生。则十界胜劣悬殊。阿祈达王临终。为驱蝇人以拂拂面。一念嗔心。遂堕为毒蛇。一妇人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又曰。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既举。则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义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犹不念佛者。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又曰。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唯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不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谓学虽不多。可齐上贤也。 又曰。真法无性。染净从缘。一真既举。体成十界。则十界全体即一真。是故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 又曰。吾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离四句。本绝百非。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莲宗行者。当从者里信入。 又曰。杀生一事。过患至为深重。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生可杀乎。造重业。纵杀心。结深怨。感苦果。皆由一杀所致。是以杀心渐猛。杀业渐深。渐以杀人。以及杀其六亲。甚而积为刀兵大劫。可悲也矣。盖皆由不知戒杀之所致。苟知戒杀。牲且不忍杀。况杀人乎。况杀六亲乎。牲不忍杀。刀兵大劫。何所从来。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知人之父兄不可杀。亦戒杀之渐。但不知杀父兄者。由于不戒杀始也。 又曰。人之所以不戒杀者。由于不达因果之理。因果者。感应也。我以恶心感之。人亦以恶心应。我以善心感之。人亦以善心应。人但知感应见于现生。而不知感应通于三世也。人但知感应见于人道。而不知感应通于六道也。果知感应通于三世六道。六道中皆多生之父兄。杀可不戒乎。纵知感应通于六道。亦不知感应通于世出世间也。以无我心感。则声闻缘觉之果应之。以菩提心六度万行感。则菩萨法界果应之。以平等大慈同体大悲感。则佛法界果应之。噫。感应之道。可尽言哉。 又曰。此一念佛法门。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无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如华严全经。虽有五周四分之殊。以因果二字。赅尽无余。四十一位因心。无一心而不趋向果觉。四十一位所修种种法行。岂非皆念佛法行也。而末后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全经一大结穴。不其然乎。又华严者。以万行因华。庄严一乘佛果。此万行非念佛行耶。华严具婆须蜜女。无厌足王。胜热婆罗门等无量门。然皆显示毗卢境界。此无量门。非即念佛门耶。法华一经。从始至终。无非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此非始终唯一念佛法门耶。楞严最初显示藏性。明成佛之真因也。其次拣选圆通。示成佛之妙行也。后历六十圣位。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证佛地之极果也。背此则成七趣沉沦。向此则明五魔扰乱。末后云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若能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末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地狱所受苦因。为安乐国。此则彻始彻终。唯一念佛法门也。总佛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半满权实。偏圆顿渐。种种法门。无非显示唯心自性。圆成无上妙觉而已。得非总一大念佛法门耶。至如禅宗。达摩大师西来。但当曰。直指人心见性便了。而云成佛者。非宗门亦念佛门耶。故合二派五宗千七百则公案。不过指点当人本源心性。显示本有清净法身。法身横遍竖穷。无所不遍。而参禅人。要须时时现前。头头相应。此何在而非念佛法门哉。至如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一棒打杀与狗子吃等语。皆显示法身向上胜妙方便。是真念佛也。往往无知之辈。谓宗门中人。不宜念佛。此不唯不知念佛。岂真知宗哉。不唯宗教两门如是。即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纵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以彼去来动静。咸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谓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夹路桃华风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 又曰。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验证。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矣。 又曰。众生所以轮回者。六道也。余趣众生。为惊嗔苦乐所障。无暇向道。可以整心虑。趋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但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岂易得乎。人道众生。从生至壮。以及老死。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世间尘劳生死业缘耳。佛法岂易闻乎。得人身已难。况得男子身。六根具足尤难。闻佛法已难。况闻弥陀名号。净土法门尤难。何幸而得难得之人身。何幸而闻难闻之佛法。闻之而犹不肯信。不深为可惜也哉。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愿也。行而不猛。犹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行力。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既得生净土矣。旷大劫来。生死业根。则从此永断。既一生补佛矣。至极尊贵无上妙觉。则便得圆成。此一念真信。所关系者。岂浅浅哉。苟非障道缘薄。生死业轻。久种善根。宿因深厚者。何以能尔。然吾人无量劫来。业力轻重。善根深浅。皆莫得而知。但业力由心转变。善根在人栽培。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恳切开示。而学道者。不可不竭力奋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动心。皆可转变业力。皆能栽培善根。虽闻种种紧要开示。都无一言所入。虽遭种种逆顺境界。曾无一念奋发。是为真业力深重。真善根轻鲜。则亦莫可如何也矣。 又曰。现前一念心性。本与佛同体。佛已久悟。而我犹迷。佛虽已悟。亦无所增。我虽犹迷。亦无所减。佛虽无增。以顺性故。受大法乐。我虽无减。以背性故。遭极重苦。佛于同体心性之中。虽受法乐。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念念忆念于我。念念摄化于我。我于同体心性之中。虽遭众苦。不知仰求于佛。不知忆念于佛。但唯逐境生心。循情造业。旷大劫来。五逆十恶。种种重业。何所不造。三途八难。种种大苦。何所不受。言之可惭。思之可怖。设今更不念佛。依旧埋头造种种业。依旧从头受种种苦。可不愧乎。可不惧乎。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者深感佛恩。故应念佛。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欲求脱苦。故应念佛。已造之业。无可如何。未来之业。可更造乎。生惭愧心。故应念佛。同体心性。既曰本有。即今岂无。只欠悟证耳。求悟心性。故应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惭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大势至菩萨云。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大士亲证实到境界。吐心吐胆相告语也。我今念佛。必得见佛。一得见佛。便脱众苦。即开悟有期。果得开悟。便可一痛洗已往之惭愧矣。佛尚可不念乎。 又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真心本有。妄性元空。一切善法。性本自具。但以久随迷染之缘。未断元空之妄。未证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断元空之妄。证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随悟净之缘者。求其直捷痛快至顿至圆者。无如持名念佛之一行矣。以能念之心。本是全真成妄。全妄即真。所念之佛。亦本全德立名。全名即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两忘。心佛一如。于念念中。圆伏圆断五住烦恼。圆转圆灭三杂染障。圆破五阴。圆超五浊。圆净四土。圆念三身。圆修万行。圆证本真。而圆成无上妙觉也。一念如是。念念皆然。但能念念相续。其伏断修证。有不可得而思议者矣。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实有自心果佛。全分威德神力。冥熏加被耳。一句佛号。不杂异缘。十念功成。顿超多劫。于此不信。真同木石。舍此别修。非狂即痴。复何言哉。复何言哉。 又曰。问。诸方皆有净土。何专赞西方求愿往生耶。答。此非人师意也。乃金口诚言。分明指示故。大乘显密诸经。同指归故。令初心人专注一境。三昧易成故。四十八愿为缘。缘强故。十念为因。因胜故。佛与众生。偏有缘故。此土众生。无论僧俗男女老幼善恶之人。当其处极顺逆苦乐境缘之时。多必由中而发。冲口而出。念佛一声。然不念佛则已。凡念佛必念阿弥陀佛。此谁使之然。盖众生久蒙佛化。久受佛恩。与佛缘深故也。且此弥陀一经。罗什最初译成。东林远祖。即与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念佛。其一百二十三人。以次渐化。临终皆留瑞应。虽鹦鹉八八儿念佛。化时皆有瑞相。此非众生与佛缘深。谓之何哉。又无量寿经云。当来经道灭尽。我以愿力。特留此经。更住百年。广度含识。夫不留他经。而独留此经者。岂非以此法门。下手易而摄机普。入道稳而获益速耶。以是而知其时愈后。此法愈当机矣。 又曰。世间众生。当处急难痛苦之时。嗥叫父母。呼天唤地。不知父母人天王等。不能救我生死。尽我轮回。以其同在生死轮回故耳。三乘圣人。虽出生死。无大悲心。无益于我。诸菩萨等。虽有大慈悲心。以其心证各有分限。未能普利众生。满一切愿。十方诸佛。虽皆证穷法界。然我感之不易。纵感极而见。不过暂时离苦。终非究竟。唯阿弥陀佛。但得一见。即顿脱生死。永断苦根矣。唯此一句阿弥陀佛。是所当尽心竭力者。予曾有偈云。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然而念佛不难。难于坚久。果能坚持一念。如生铁铸成。浑钢打就。如一人与万人敌。千圣遮拦不住。万牛挽不回头。如是久之。必能感通相应。若其未能如此用心。便谓佛言无验。佛心难感者。夫岂可哉。但得一念感通。便顿出生死。直登不退。稳成佛果。岂易事也哉。 又曰。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如阿弥陀佛。于诸众生有大恩德。众生不知也。佛于无量劫前。对世自在王佛。普为恶世界苦众生。发四十八种大愿。复依愿久经长劫。修菩萨行。舍金轮王位。国城妻子头目脑髓。不知其几千万亿。此但万行中内外财布施一行也。如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圆修万行。力极功纯。严成净土。自致成佛。分身无量。接引众生。方便摄化。令生彼国。然则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众多。一人亦然。若以众多观之。佛则普为一切众生也。若以一人观之。佛则专为我一人也。称性大愿。为我发也。长劫大行。为我修也。四土为我严净也。三身为我圆满也。以至头头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应。总皆为我也。我造业时。佛则警觉我。我受苦时。佛则拔济我。我归命时。佛则摄受我。我修行时。佛则加被我。佛之所以种种为我者。不过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脱众苦。广受法乐也。欲我展转化度一切众生。直至一生补佛而后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虽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闻开示。安知此意。不读佛经。安晓此理。今而后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尽报归诚。拼命念佛而已。复何言哉。 又曰。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是生死苦海之慈航。无苦不度。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但得一历耳根。便为有缘。但能一念信心。便可相应。信心果真。愿不期发而自发。只将此信愿二法。常存在心。如忠臣之奉圣君密旨。孝子之受慈父严命。忆念不忘。作为第一件要事。不论所处境界。静闹闲忙。多念少念。总皆为往生正因。只恐介在勤怠间耳。吾人旷大劫来。久在轮回。岂永不发求出离之心。修向道之行耶。盖皆废于因循。败于怠惰。所以常在生死。受大苦恼。今闻持名简要法门。若仍循故辙。安于覆败。可谓第一等无血性汉子矣。 又曰。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若到一心不乱。仍复精进不辍。将见开智慧。发辩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种种灵异瑞相。皆现前矣。如蜡人向火。薄处先穿。但不可豫存期效之心。唯当致力于一心不乱耳。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入此门。终非稳妥。学者可不勉哉。 又曰。修习一切法门。贵乎明宗得旨。今人但知万法唯心。不知心唯万法。但知心外无佛。不知佛外无心。但知无量为一。不知一为无量。但知转山河大地归自己。不知转自己归山河大地。然既不知心唯万法。岂真知万法唯心。既不知佛外无心。岂真知心外无佛。所谓一个圆球。擘作两半。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也。是故念佛者。必以唯佛唯土为宗。若唯佛唯土之宗不明。则真唯心义不成。果透真唯心义。则唯佛唯土之宗自成。既成此宗。则一句所念之佛。所生之土。全体大用。横遍竖穷。独体全真。包罗无外。所念既尔。能念亦然。是谓以实相心。念实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念念绝待。念念圆融。以绝待故。全超一切法门。无与等者。以圆融故。全收一切法门。无出其外者。此之谓法无定相。遇缘即宗。繁兴大用。举必全真。一句阿弥陀佛。须恁么信。恁么念。方是不思议中不思议也。 又曰。楞伽经云。诸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起信论云。若有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智故。华严合论云。顿悟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此佛经祖语。菩萨知识造论。皆就现前一念指点。显妄性本空也。夫妄本空而真本有。非佛而何。但众生久随污染之缘。未能顿复其本空耳。须以清净缘起。渐而转之。以吾即佛之因心。念吾即心之果佛。因果从来交彻。心佛法尔一如。而吾即心之果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本自不可思议。且吾即佛之因心。深信切愿。专恳持名。亦复不可思议。能于念念中。齐澄众染。圆显本空。顿契灵源。直趣果海。然则清净之缘。无过此者。但于念时。当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然。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但只一心常恁么念。是名无上深妙禅门。此则根身世界。密随其心。念念转变。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见者也。及乎报终命尽。弥陀圣众。忽现在前。或现异香天乐。诸灵瑞相。世人方谓净业成就。然净业之成。岂此时乎。 又曰。念佛当生四种心。云何为四。一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当生惭愧心。二得闻此法门。当生忻庆心。三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此四种心中有一。净业即能成就。念佛当长久。不可间断。间断。净业亦不能有成。长久当勇猛。不可疲怠。疲怠。净业亦不能成。长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长久。即无进。 又曰。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万亿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又十种信心曰。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无常(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 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五千劫。再出头来是几时。) 五信佛语不虚(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六信实有净土(如今娑婆无异。的的现有。) 七信愿生即生(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返(境胜缘强。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寿命无量。何事不办。)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信佛语故。则造后四。不信佛语。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净业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 十七 西方公据念佛说 念佛说曰。诸善人。世间有千条路万条路。如何只劝人念佛。良以人之念头。所系甚重。牵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上天堂。念恶下地狱。一念直为人。一念横为畜。如何是饿鬼。只因念不足。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若是免六道。除非只念佛。若还不念佛。一失下人身。万劫难再得。所以释迦如来教人念佛。远公法师教人念佛。念佛不能了生死。佛祖如何肯误人。念佛不成佛。其过不在佛。口念心不念。虽念如未念。饶你一生。也不当一声。念字从心。原不从口。而念一生心。声随口出。如婴儿忆母。自然啼哭。心佛口佛。两不可废。千佛万佛。如何只念阿弥陀佛。以其原有四十八愿。誓度尽十方众生。其中有曰。若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能称我阿弥陀名号。而不生我国者。誓不成佛。其国以黄金为地。园林宫殿。尽是七宝庄严。周围有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七重栏楯。其中有七宝楼阁。七宝阶道。七宝桥。七宝池。八功德水。九品莲华。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无量大阿罗汉。声闻弟子菩萨眷属。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无数化佛。无数菩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及诸天人等。一切大圣大贤。同聚道场。且国中从无女人。女人生此。便得成男。其人皆以莲华为父母而生其身。有上品上生者。上品中生者。上品下生者。中品上生者。中品中生者。中品下生者。下品上生者。下品中生者。下品下生者。皆是十方众生。愿力浅深。修行勤惰之所致也。其莲华所生之人。身体香洁。相貌端好。其心智慧。无有烦恼。不衣不寒。衣亦不躁。不食不饥。食亦不饱。无痛无痒。无病无老。随佛自在。逍遥无事。每饭食之后。但与菩萨伴侣。经行四边阶道。惟觉异香扑鼻。妙乐满耳。众鸟和鸣。莲华宝树。摇动锦绣。仰见空中曼陀罗华。缤纷如雨。其国之乐。可谓极矣。其人之寿。又且无量。是名西方极乐世界。呜呼。人间富贵。百岁成空。天上繁华。千年则止。一入西方极乐世界。便有无量之寿。而其往生之法。又只凭一句弥陀。世间有这样极便宜好事。却不肯干。又到那里著铁鞋而问至道。而今而后。急须发下誓愿。若某不念佛。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则为鬼而永堕北阴酆都地狱。已而已而。三藏十二部。让与别人悟。八万四千门。饶与别人行。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外。不用一字。各自去扫净室一间。供佛像一尊。每日烧清香一炉。换清水一碗。夜来上明灯一盏。纸画木雕。即同真佛。爱如父母。敬如君王。早晚朝参。必诚必敬。拜如山倒。起似云升。出而问讯。入而问讯。五里十里。常如佛前。一饮一食。先须供养。举目动口。无不是佛。一串数珠不离手。一句弥陀不离口。高声念。低声念。六字念。四字念。紧念。缓念。朗念。默念。合手念。跪膝念。面佛念。朝西念。敲鱼念。掏珠念。行道念。礼拜念。独自念。同众念。在家念。在外也念。闲也念。忙也念。住也念。坐也念。卧也念。连梦中也念。才是真念。念得心酸泪下。念得火灭灰寒。念得神号鬼哭。念得天喜地欢。一声佛振动了魔王宫殿。一声佛粉碎了剑树刀山。一声佛为百劫千生消业障。一声佛为四恩三有启因缘。正是榨到油来。击撞之声益很。船当浪起。摇棹之声益悲。镬汤在后。莲池在前。虽有千万人阻我不念。不可得也。 十八 袁列星居士法语 袁列星居士曰。净土法门。圆通广大。我向来密修密证。不敢轻以语人。非秘而不言也。时节未至。恐言之无益耳。诸佛甚深法藏。二乘声闻辟支佛闻之。尚是不信。盖彼住在涅槃清净。已证神通妙用。不知净土大庄严海。处处现在。故诸佛呵二乘为邪。谓其堕无为坑。饮三昧酒。可叹今之禅者。尚未能到涅槃清净二乘境界。便空腹高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于六根未动时。认著一个光影。以为既悟。便尔莽莽荡荡。呵斥净土。真可怜悯。就使真正大彻大悟。摸著娘生鼻孔。还能逃得寂光净土否。又曰。知是般事。便拨向一边。密云老人云。你要拨向那一边。真正痴人前不可说梦也。古德云。今时禅者。以透过法身为极则。不知透过后又作么生。假饶透后有甚么消息。亦是病。真实语言。所宜痛省。今时禅者尚不出微细所知魔。反指修净土者为愚。亦甚惑矣。夫尽虚空有十法界。净土是第一法界。故九界同归。但修净土者。人道为易。盖地狱饿鬼。众苦煎逼。并不知有佛名。诸佛日以威神法力。清净光明。哀怜救护。彼盲然聋然。不一知也。如或业尽心开。一闻佛名。地狱饿鬼。立变清凉法界矣。畜生痴迷罔觉。修罗嗔恨炽盛。难睹慈光。而最不肯修净土者。尤莫如天仙道。彼非不知净土之为美也。但已得神通妙用。飞腾变化。出有入无。亦能放现金光。幻出诸菩萨形像。幻出种种庄严胜具。以为净土之乐。不过如是。而不知其堕于幻识也。都是自己精气神团聚幻成。吾佛所呵不修正觉。未是无为。报尽还堕者也。吾人本来一切现成。旋天转地。不待安排。更无他物。并非炼而成者。若曰修炼而得。都是魔说。吾前所谓不生不灭。惟不生者不灭。若修炼而成。即是有生。无有不灭者也。元精元气。不出元神。元神者识之别名也。大丈夫要复本来。方将洗净神识。斩断命根。奈何反修成一个神识。愈胶愈固。难以骤拔。久之中力衰败。有未至劫火而先坏者。纵能坚持牢固。劫火一到。同归于尽。盖劫火不唯破有形。亦能破无形。无自安慰曰。吾道如虚空。永不能坏也。须知虚空亦是神识幻出。无上道眼方能□破。天仙现种种胜境。毕竟不十分光明。不十分正大。岂如净土一切如来。同共光明遍彻。一切菩萨声闻。同共光明遍彻。一切水鸟树林华香音乐。同共光明遍彻。于一毫端。建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妙法轮。非天仙法界所可拟其万一者也。诚能深信净土。专而行之。已超过百亿天仙。倘犹不能断除学仙之念。是未明乎大小之分也。盖净土法门。乃一切圣贤所归宿地也。得生净土。福慧双足。来返娑婆。遇仙度仙。遇魔度魔。遇人度人。遇鬼度鬼。遇恩度恩。遇仇度仇。方是大丈夫事。君今决定信修净土。永不退转。池中莲花。便已舒条吐萼。一切诸佛光明。塞满汝眼。一切法音。塞满汝耳。一切妙典。塞满汝心。一切妙香妙味。塞满汝口汝鼻。如是加护。一丝不露。胜境尽绝。便是一尊古佛矣。有不天地皆归。仙魔毕度者哉。 十九 陆士铨居士法语 陆士铨居士曰。有一件最切己事。人人不能逃。人人多忘却者。汝知之乎。现前尔等。四大轻安。精神强健。曾不思一旦卧病于床。魂离魄散。东西不辨。南北不分。前路茫茫。毫无把握。随业轮转。受苦无穷。唯有平生虔修净业者。到时自见佛来接引。生莲华中。受诸快乐。寿命无量。诸子有志斯道者。当讲信行愿三事耳。信者信西方之有净土。犹此城之有阊胥。娑婆在东。犹此城之有娄葑。娑婆既实实是有。净土岂不实实是有。同在圆明觉海之中。举念可到。亦犹同处一城之内。举足可到也。既信得净土决定可到。又须信念佛法门。如穿衣吃饭一般。穿衣免冻。吃饭免饥。念佛免生死。今日信。明日不信。未为真信。终身信。一念忽不信。未为真信。从今日去。直至命终。一信到底。更无纤毫疑惑。方为真信。既信有西方矣。又信有念佛法门矣。空言赞叹。何益生死。故凡发信心者。即当如教奉行。今日信。今日即行。明日信。明日即行。切不可曰。我今后生。且待耄年未晚。不见道青冢多埋红粉骨。黄泉半是黑头人。何耄年之可待也。又不可曰。我父母之事未完。儿女之债未了。且待闲暇无事时未晚。岂知无常迅速。鬼使临门。不可向他道。我父母之事未完。儿女之债未毕。且待闲暇无事时。然后来也。又有勇猛一时。懈弛一时。是谓人而无恒。譬如鸡之抱卵。必其息息不离于卵。俾热气相续。方能生育。若今日抱之。明日去之。未有能生者也。涵养莲胎。亦复如是。至愿之一字。尤为紧要。世间信佛念佛者。固不乏人。然或求现生富贵。或求来世福寿。得好人身。不至堕落。此为背佛意旨。佛教你出生死。你偏要入生死。佛教你生极乐。你偏要住娑婆。一生信行。尽付东流。譬如耕田下了稗子。而望其生苗也。有是理乎。故发真信者。当行真行。行真行者。当发真愿。尽此一生。决定不生天上人间。决定要生西方净土。如此念佛。方为随顺佛语。不至唐丧光阴。诸子勉之。(按陆士铨先生。苏州人。以临终正念。得生西方边地。时在乾隆五十二年。其次年五月朔。降于吴门。垂示此文。) 二十 彭二林居士法语 与罗台山书云。别后净心讽诵古德文字。顿发大愿。回向净土一门。自量根器劣小。又生值末法。不遇老宗师一棒一喝。当下唤醒。无可奈何。幸蒙我佛大恩。曲垂方便。七宝莲池。正为接引我辈而设。奈何历劫漂流。埋头欲海。翻不如恶道众生。临命终时。一声佛名。犹得脱离三界。岂非贡高我慢。罪根缠结。不肯归心正觉实地修行故耶。从今以后。当痛忏前非。绝利名源。奉云栖老人为圭臬。以心心念佛为日用功夫。要期不负我佛。不负我生。任他人谤我骂我戮辱我。而我只是心心念佛尽此身命而已。陆王门庭。欧曾家法。任他有力者为之。弟甘心退避三舍。何以故。生死事大故。兄自后倘遇世法中人。万万毋齿及弟名。销声匿迹。乃此法门中上策也。道原既以书来。不可不答其厚意。要之弟复何心为陆王树帜哉。此意兄知之。道原恐未必知之也。外有一书。与诸同学。并录呈一览。不尽。 与诸同学书云。日来读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及劝修净土诸文字。瞿然警发。誓于此生归于净土。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作日用拄杖子。从今以后。不须复道致良知。即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便是致良知。不须复道存天理。即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便是存天理。向来载浮载沈。半上半下。说得全不济事。说到头白。又见□声落地轮回去也。岂不痛哉。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娑。向厨房□下安隐度日。矢决定心。蓦直闯去。直待华开见佛。得无生法忍。然后回入尘劳。普度一切。今生不敢作度人妄想。大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欲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何以故。烦恼强故。吾侪同志数人。年或三十。或四十。不为少矣。以今年较之去年。不过如是。则明年可知。又明年可知也。求一大根大器。直下了得者。竟难其人。若复不择方便门。求解脱路。生死到来。作何抵对。绍升幸被我佛大恩。黑暗夜中。忽遇明镫引路。不胜庆幸之至。所愿诸兄。共作莲胎骨肉。夹辅提携。永无相失。岂非千生万劫一大因缘耶。 与汪大绅书曰。于海来。述兄却食卧床。有舍旧图新之象。生老病死。人事之常。谅兄早已勘破。唯末后一著。切须努力。若仅抛在无事甲里。祗是口头解脱。与生死了不相干。便恐随业流转。无你自由分。可惜许也。今引现成公案四则。望兄决择去取其间。了生脱死。在此一时。万勿错过。昔东坡垂殁时。经山长老□以西方之事。东坡云。西方不无。然个里著力不得。陆五台病亟。紫柏省之。自言念佛参禅。到此俱不得力。此二老者。其平生志行卓然。直以一念之歧。怅怅乎如亡子无归。而莫能自拔。此便是随业轮转之样子也。黄元孚。闻子与。俱游云栖之门。元孚呕血且死。子与教之念佛。元孚曰。尔教我念自性弥陀耶。念极乐弥陀佛耶。子与曰。汝将谓有二耶。元孚遽有省。设佛像。请僧为薙发。授沙弥戒。屏家属。唱佛号。默转莲华经七日。家人皆闻莲华香。忽微笑说偈曰。一物不将来。一物不将去。高山顶上一轮秋。此是本来真实意。命家人治斋供佛。请僧唱佛号。读云栖发愿文。至云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欢然起坐。谛观佛像而逝。及子与疾作。语人曰。吾当直往西方耳。已而神志□乱。不能自持。大惧。亟命家人请僧至。唱佛号。越一日。□乱如故。复瞿然曰。生死根株。非他人所能拔也。立起。盥沐著衣。对佛焚香炼臂。哀苦忏悔。彻夜无少倦。及还坐。神志安定。净土现前。乃薙发披缁。别众而逝。此二子者。其生平行事。亦无以过人。特以一念之决。遂能放下万缘。直往无碍。此便是了生脱死之样子也。望兄于彼此之间。□定牙关。分明无惑。一心念佛。坐断去来。方不负多生善根及从上佛祖提携之恩。天地父母生成之力。可不勉哉。向下文长。伏维珍重。 下篇(念佛仪式及经咒) 印光法师鉴定 浏阳(潘慧纯 邵慧圆)同辑 念佛仪式 每日晨起或晚间。举行正课时。洗面漱口。合掌西向。(随向亦可)。静心定息。心想佛像。如在其上。启口念香赞曰。 心香乍爇。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 若诵经者。则于此处接诵 佛说阿弥陀经、心经、金刚经均可。 诵经已毕。(或不诵经者)接持往生咒三遍。(即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咒见后。咒完后。即接念赞佛偈如次。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接念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一声) 南无阿弥陀佛(百声千声或万声)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声)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声) 接念回向文。(后列五种。随意选用均可。) 再接念三皈依。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念毕。顶礼而退。(每日照此修 持。必生净土。) ◎十念法门 十念者。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 每日早晚。焚香合掌。向西顶礼。念 南无阿弥陀佛 尽气之长为一气。如是十气十念。为功课已完。(祗以十气为止。不能再多。多恐伤气。)接念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三菩萨号次第各念十声。接念回向文。 行人若过于忙碌。亦必早晚行十念法门。终岁无间。又吾人当极忙之时。或在舟车等处。不能如平日礼佛诵经念佛者。亦可行此。以免功夫间断。 净土日课经咒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 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音同触ㄔㄨˋ)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终)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即往生咒) 南谟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哆夜。哆地夜他。阿弥唎都婆毗。阿弥唎哆。悉耽婆毗。阿弥唎哆。毗迦兰帝。阿弥唎哆。毗迦兰哆。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隶。娑婆诃。 回向文 [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三]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尽。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四]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五]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怨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堕。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佛弟子某某发愿 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 难免生老病死 任汝千般快乐 无常终是到来 惟有径路修行 但念阿弥陀佛 附录 觉明妙行菩萨及哆哆婆娑诃菩萨应化事迹 戊辰仲冬一夕。慧圆于太平寺侍 本师印公座前。 本师以黄德炜居士所书哆哆婆娑诃菩萨应化事实见示。诵悉之余。不胜赞叹。因请附印于净土辑要之后。以广流传。 本师曰。此事与觉明妙行菩萨降化吴地相同。是宜约撮两事。附之书后。以见菩萨宏扬净土之悲心。而扶乩者多为灵鬼假托。不可语于佛法也。慧圆受命而退。因录其大要于后。己巳二月初八日邵慧圆谨志 觉明妙行菩萨应化事迹(节录西方确指) 西方确指(附序) 丁未夏。过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书授余曰。此宝筏也。且缘起甚奇。明末时吴城八友。同修玄门。日请乩仙以谈其术。于卒也。有仙至。所谈与诸仙异。因日事之甚狎熟。久之。忽劝以念佛。众问念佛可乎。曰。善。众皆称南无佛。曰。不如是念也。众问如何。曰。汝须合掌至心。向西顶礼。念南无阿弥陀佛。众从之。于是为之微细开示念佛法门。令舍伪归真。求生极乐。始宣示夙昔因缘。菩萨名号。及现异香天花种种灵瑞。而八人者。皆反其邪修。归于正信。无朽者。八人中之师也。菩萨令往三昧和尚处受毗尼。圆僧相。和尚始难之。既而见菩萨月偈。遂敬礼西方为之剃度。盖菩萨始至时。众以为仙。指月为题求句。因示以偈曰。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无量照群迷。当知本体原无二。不动庄严变化机。始于明崇祯癸未五月二十八日。迄清顺治丁亥十月初二日。前后共二十四会。所说皆修行要妙。因偈中有确指正修路句。遂名之曰西方确指。余读之。身心踊跃。不啻醍醐之滴入焦肠也。因叹奇不已。和尚曰。余始亦不之信。既而阅之。神采焕发。即欲不信而不能矣。余曰。菩萨往昔因中。与八人具有大缘。悲念深故。权巧接引。此岂同于应乩之流。且观菩萨临行有曰。鸾乩之设。本为神鬼依凭。非大菩萨应化常事。则是书也。岂可作乩书视耶。余时即愿刊布流通。广利群有。而因缘未和。迄今己酉春。僧俗道侣。无不踊跃欢喜。愿施赀助成。至有读而哭。哭而读。顿舍所爱室宇衣服器具。入深山念佛者。岂非菩萨以无缘慈。摄化众生。不可思议乎。遂与灵曦慧楫二老师。谋付诸梓。梓成道其始末于此。时康熙己酉九月既望古吴净业弟子朗西金锷撰 一时。菩萨自极乐国来。降于娑婆震旦古勾吴地。在会弟子。以往昔因缘。得蒙化度。菩萨将显净土法门。而说偈言。(见净土辑要中篇) 菩萨说偈已。令诸弟子朗宣一遍。复言汝等向来学宗玄术。心溺邪修。我以夙缘慈念深故。来此化导。今已首标西方净土。为正向正修一门。犹虑未能极信。次当说我名号。及我所证。令知说是法者。是大菩萨。善男子。我昔因中。以妙湛觉心。照明一切诸所有刹土。众生所同具足。即以觉明妙觉。觉明妙心。起无量妙行。度诸众生。是故阿弥陀佛。印我名号。号曰。觉明妙行。汝等从此皈依。更无疑二。时同会者八人。俱合掌至心念南无觉明妙行菩萨。敬礼而起。菩萨曰。善哉如是。 一时。菩萨将临法会。弟子八人。无朽、常摄、常源、定茂、达本、查定宏、陈定专、查定敏。恭谨颙□。齐唱佛号。忽闻异香。从空中来。众皆欢喜。得未曾有。菩萨曰。善哉善哉。尔等知今日之会。有夙因否。昔梁武皇天监六年。我出家于北魏之东都净因寺。为大比丘。因避乱南游。住锡□鸣山麓。时尔八人。依我修学。不久以兵乱各散。我越后二载。示寂于武林天竺。后复于唐僖宗朝。为清河献王长子。亦弃位出家。今尔八人。同会念佛。亦由我发心。正如往昔无异。但尔等去我以来。八百余年矣。仍复飘流未反。真为可悲。真为可痛。今为汝等重加发明所修行业。令速成办。早登解脱。宜各谛听。 菩萨曰。所示净土一门。真诸佛心宗。人天径路。今汝等虽求往生。若发愿不切。如入海而不获珠。徒劳无益也。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我以夙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至七十五而坐脱。竟生极乐。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或为比丘。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或为屠丐。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群品。又以仙道多未悟真常。耽长寿乐。不思进修。我现仙身。救其迷坠。如唐僖宗朝一事也。今则又为汝等发明邪正。阐扬净土。汝等当一意一心。坚修此门。必不相误。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而生。现前亦得见佛。如我昔年无异。有偈四句。 少说一句话。 多念一句佛。 打得念头死。 许汝法身活。 时菩萨一一示已。复告诸人曰。我自降此以来。凡所言说。皆修行要妙。汝等能时时体会。极力遵行。决生上品。菩萨从此。不复再来矣。诸弟子宜各努力。勿虚此会。时诸弟子闻菩萨语。皆涕泣悲恋。不能仰视。菩萨谓曰。诸弟子。汝等谓菩萨。不复再降。恐生懈怠。从此失足。然实不尔。何以故。从是以后。汝等精进。只是自己精进。舍尘涂而登圣域。大智大贤之所为也。若懈怠。亦是自己懈怠。背大道而入淤泥。无知下愚之所为也。诸弟子。但须前进。莫生系恋。但急著力。无事悲哀。顷之复谕曰。汝等不得更作菩萨再降想。所以者何。鸾乩之设。本为神鬼所依凭。非大菩萨应化常事。汝等若奉教无失。于菩萨生恭敬之心。难遭之想。即是大报恩处。时诸弟子。虽闻法谕。犹故围绕不忍散去。菩萨又谕曰。诸弟子。菩萨往昔因中。与汝等具有大缘。从此虽不再降。然不得作远离想。当知觉明妙行。时时在汝等眼前。相逐不舍。汝等慎无一日废弛。自舍却觉明妙行也。少顷又谕曰。诸弟子。法会既终。宜各散去。菩萨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莫只呆呆守著。菩萨定不在一幅纸儿上也。各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至诚作礼。顶戴奉行可矣。(若欲悉其究竟请读西方确指) 哆哆婆娑诃菩萨应化事迹(录黄德炜居士上 印公法师书) (前略)念佛仪规内。加入南无哆哆婆娑诃菩萨圣号。此中具有大原因。今特将原委详细禀上。俾得明白。弟子回忆自少弃儒习贾。距今计有廿余年。此时奔驰于马巫来半岛。及美洲各国各埠。凡有永利威货到之处。几无不亲历其境。调查情形。斯时一年之内。在舟车时候。几占四分一。离沪时候。几占四分二。因此对于仙佛之说。概不暇研究。且尝谓凡人问心无愧。便可质于神明。证于衾影。迨至五年前。有友人在本港供奉黄赤松大仙。公余扶乩问事及治病。无一不灵验异常。尝邀弟子前往参观。迨莅坛。见各人求病问事。均默禀坛前。大仙无一毫错答。各如所求而退。心觉奇异。后遇小儿因往学堂上课。雨大途滑。跌伤左手。数月未愈。中西医束手。一日。携之前往求方。嘱其跪下默禀。由大仙乩示。写出用某堂跌打丸一敷即愈字样。遂照购丸调治。果一敷即痊。因此心渐信仰。不及一月。适港永利威伙伴某。于腊月底。肚痛甚剧。中医束手。西医则谓肚内横肠患病。非用手术开腹割去必死。研究半旬。并延数西医会商。亦均主张施以手术。乃可救治。否则必死。初询病者愿割否。病者答以不愿。继念病者数代单传。且是遗腹孤子。更不敢造次从事。但见病者形状。日危一日。已在最危急之期。弟子因忆大仙灵验。求方一试。冀免割腹。果得一方。用艾草煎隔夜茶浓饮。以渣敷患处。未几已愈过半。竟脱离危险。翌日。再求得一方。用黑芝麻为糊。食一次已愈八九。第三次所开之药。为最寻常者而已。竟获全愈。弟子由此遂笃信大仙。又细察各同人或问病问事。无一不应验如神。历次不爽。斯时尚以为扶乩未亲历也。遂发愿若得自行扶乩。更深信仰。岂知提乩而乩不动。后由乩诲示。谓必须终日默念心经方可。弟子遂照念心经。旬余果动。一月后。遂成文矣。从此夜间公余。潜心扶乩。并研究仙佛之事。有问即答。极为详明。并嘱每日诵金刚经大悲咒明圣经等经。定为常课。并印送太上感应篇等善书。导人为善。每扶乩。均训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语。自忖此训语对于世人。大有裨益。同人每晚请乩示训词。首一言以善为根本。于是同人笃信者渐多。后小儿亦同笃信。一夕提乩乩动。其疾如飞。文更清楚。由此小儿常潜心扶乩。而乩语多是发挥善恶。千数百言。瞬即写毕。更有一次不满十夕。而诗凡数百。均随乩写出。汇成一册。名曰风波浪诗集。成后。接言佛学利益。解释色空两字。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并佛仙之区别。同人藉此得研究佛学之初级。数月后某夕。乩忽写出同人中笃信者之名。嘱令到港永利威四楼候听乩示。因斯时弟子个人曾在本酒行四楼供奉。同人遵示。是夕扶乩于四楼。大仙明白示告各同人云。现今世界。人心沉沦之极。世风日下之时。非佛法无以挽救。今值汝等正笃信佛法。故明白告汝等(指弟子等)云云。吾实哆哆婆娑诃菩萨。汝等自后直力向佛学做去。不宜做仙坛事。佛本无乩坛之设。应立刻即将乩坛撤收。以符实行佛法宗旨。若再以乩问事。则大背佛道。余初因汝等根机劣陋。非以灵验事显于目前。不足导汝等之笃信。故姑用扶乩代言。作入门之法径。但令汝等明白。自后切勿再扶乩。或至生出险事。何也。因到坛者。多不是正名仙神。均皆冒名入坛居多。即停止扶乩之念。至切至切。自后先以金刚经大悲咒两种作常课。并现非办佛事时候。再候三年。则可自悟自谋。提倡念佛。乃其时也。云云。并批示各同人之事。则近数年之境遇。无不应验。各同人奉命后。以扶乩不合佛法。停止已四年矣。现组织佛学社。各同人皆前者最笃信之道友。由去年至今。已符三年之期。因组织此社。以符实行学佛之表示。冀藉此得遇大知识。阐扬佛法。自利利他。可见弟子等今得一线之光。皆由哆哆菩萨慈悲指示。乃知有此光明大道。故同人时念哆哆菩萨之慈悲。刻刻不忘其特别法引导出迷津大恩。特在社内供奉。所以念佛规仪加入顶礼者在此。弟子等不过不忘本而已。 师尊以为何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