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昌莲: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五章?序分 第一节?通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昌莲: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五章•序分 第一节•通序

 

  序分中诸经多有两序:一、证信序,确指“如是我闻”等句,意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标记说时说处分明,大众同闻非谬,以为证据令众信受。经无丰约非信不传,由是经初必须证信,正如《智论》所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二、发起序,即发明兴起正宗之法的原由,如《净名》之宝盖香云,《法华》之眉端毫光等。

  又证信序亦名通序,诸经之首“如是我闻”等句皆同故;亦云经后序,佛说法时而未有,结集时安置故。发起序亦曰别序,诸经发起因缘不同故;亦曰经前序,如来说法先自发起因缘而方说正宗故。

  序分中之二序,通序别序一对、证信序发起序一对、经后序经前序一对,相互交映,总成一序,含有多义。务须以通定别、摄通入别,由证信明发起、因发起显证信,由后彻前,因前赅后。

  第一节•通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解字

  [闻]耳根发识,听彼外声曰闻。这里代指阿难亲从佛闻此盂兰盆经。即如来宣说此经之音声经阿难耳根流注八识田中,字字句句皆归自心,故尊者能于佛灭后之结集大会上代佛重宣此经。可见,此“闻”须专心致志、不攀缘六尘外境,方能达预期的效果。

  [如是]宗密云:“夫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藕益云:“不异曰如,无非曰是。”这里,“是”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代指这部《佛说盂兰盆经》全卷玄文。

  [一时]若无良时,安成嘉会?故宗密云:“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总名一时,简异余时也。”藕益云:“机感相扣,法席周圆,曰一时。”二师所说,大致相同。简单地说,指佛陀宣说此经之时,从开始到结束,以简余时。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也。但这里要强调的是,此中“一时”含有说听不二,机教相扣之意。可以译为“当时”、“那时”、“那天”。

  [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略,佛者觉也、悟也。含有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乃“三觉圆、万德具”之大觉悟者。这里,指宣说此经之人——释迦牟尼佛,有史可考,并非从神话而来。

  [在]即“住”。也就是说佛宣说此经的那年,佛与诸弟子等游化至舍卫国,应波斯匿王之请结夏安居于祗园精舍。

  [舍卫国]梵语“舍卫”,义译为“闻物”、或“丰德”。意谓此都城有贷财、欲境之丰,此地人具多闻、解脱之德,以名远诸国故。唐•义净三藏译《金刚经》作“名称大城”。《楞严经》作“室罗筏城”。其实,“舍卫”即是指北憍萨罗国都城之名,即波斯匿王所都。因有南憍萨罗国同名,故匿王以舍卫之都城为国名,以简别之。据《智度》则知,正因此城物丰便于比丘乞食故,而又人皆多闻解脱故,佛与弟子住此地的时间较长,达二十余年之久。

  [祇]乃梵语“祗陀”之简略,正云“逝多”,义译为“战胜”,太子之名。因生时其父波斯匿王与外国战,胜故立此美名。

  [给孤独]亦名“善施”,是梵语“须达多”的义译,是波斯匿王的重臣,亦是舍卫城中之大富长者,因乐善好施孤独者,乡人美之号曰“给孤独”也。

  [园]宗密曰:“西国呼寺为‘僧伽蓝摩’,此云‘众园’。以佛教东流初至中国,止鸿胪寺宾异域僧,僧既渐多,散置别馆,存其本号皆曰寺焉。”这种解释较为合理,可知此园甚大,可容多人。

  [祗树给孤独园]简称“祗洹精舍”、“祗园”等。因园是须达长者所买,树乃祗陀太子所施,故双标二人之名。此园在舍卫大城郊外五里处,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杂人不往,占地广大,建有讲堂、精舍,可供佛及弟子们说法安住。

  说文

  在结集大会上,阿难尊者对众说:

  (我)亲从佛闻如是之(盂兰盆)经,当时,佛在北北憍萨罗国舍卫大城郊外的祗树给孤独园,(领众结夏安居)。

  会意

  凡佛经,一般皆以“如是我闻”等语起首,这是佛陀于双树下最后的四事遗嘱之一,诸大弟子谨当遵从,千百年来已形成了一种固定文分。当然,如《佛说四十二章经》、《心经》等并未有如是之语。以这种形式开启全卷之灵文以普利后人,其意味深长,一番咀嚼一番新。

  如上之文,是本经之证信序,诸经皆同。经文之所以如是起首,其根本意旨在于取信于众,以说明此经乃如来金口亲宣,以冀后人能以虔诚恭敬之心读、诵、受持、书写、流通之。所以,此中“闻”标师承,“如是”标信顺,“一时”标机感,“佛”标化主,“在”标垂范,“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标说经处。从文句会,此中以“闻、信、时、主、处”等五种因缘成就了这次盂兰盆经之垂范。可谓是“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也。

  不列众成就者,但知文略。准后文云“四辈弟子,欢喜奉行”等句,当知必有同闻众也。

  鉴赏

  1、倒文的互用,本经以“闻如是”开首,他经多是“如是我闻”。当然,曹魏•康僧铠所译之《佛说无量寿佛经》,也是以“我闻如是”之倒文开首的。这里,译人却是采用西域倒文,意谓我(阿难)亲从佛闻如是之经,目的在于令物证信。对此藕益云:“闻如是或云如是我闻。西域多用倒文,译人各随其便,实无异义也。”

  2、此中在闻成就中省略了“我”字,当然,在《阿含经》中以“闻如是”开首的经甚多。对此藕益云“闻者,阿难亲从佛闻,顺世流布,称假名我,顺无我法。则但称闻,义亦无在也。”

  又略去了“同闻众”,在文句上看似乎缺引众同闻之列席,但从流通分之“四辈弟子,欢喜奉行”例知,法会中必有同闻众。

  其实,“我”与“同闻众”皆是这次法会出席人,之所以列同闻众,就是为了更加证明阿难尊者确实是亲从佛闻如是之经而已,故引众同闻以证信。既然前省“我”,故后略去了“同闻众”。这样,前省后略使证信序更为精简,并不因后文“四辈弟子”的出现而使经文显得累赘。

  3、用词十分恰当,如“闻”字,因为佛陀时代不注重文字的记载,而讲究口口传诵,故那时以声尘为经,直到贝叶的成文才以色尘为经。又因此界众生的耳根最为聪利故,如来以音声为佛事。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便择耳根圆通法,“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所以,“闻”突出了听经闻法,贵在摄耳谛听,不杂用心耳。

  “如是”一词,含有“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意义,可知此经是如来依如如不变理而随机称性直谈的。所以,此经以人人本具之“自性三宝”为体,以说明孝顺之道乃天然性德也;以“离苦得乐”为用,以显示随缘拔救之无功孝行。

  “一时”,说明如来说法没有时间界限,并无延促之分,可谓如来无时不在说法也。折服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

  “佛”,在其他译本中有种种不同的译法,而此处采用诸佛之第九之通号——“佛”,亦是出自译人的独具手眼。此则说明释迦佛是契悟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之如如理,具有“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之德能,堪为天人师范。意思是说惟有如是之“觉者”,才能宣说如是之经,以杜绝妄说者的笼统、颟顸。就此一“佛”的巧妙运用,反映出了佛陀临终嘱咐的良苦用心。

  “舍卫国”,以舍卫皇都代表拘萨罗国,说明皇都大,故以城例国。

  “祗树给孤独园”,梵华并举,正施助舍,君尊臣卑。言“祗园”,说明道场大,在此举办法会,能容多人。

  总之,倒文之互用,给人一种逆向思维、新颖之感观;同闻众之省略,有言简义周之特点,说明读经贵在会意,不应拘泥于文字表面,应前后问贯通融会才是;用词只准确,引人入胜,意味深长。

  出典

  此中二典,复述如下?:

  1、“如是我闻”之由来

  经首安置“如是我闻”等,是弟子们遵从如来遗训而来的。佛临灭度前,在双树间,阿难请佛问四事,佛令置此言也。所问四事,佛一一答。谓一、诸比丘应依四念处住;二、佛弟子应以戒为师;三、默摈恶性比丘;四、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处若干人俱”。诸经多具这六种成就,文或阙略,文义必具之。谓信、闻、时、主、处、众等。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千百年来,已成经文开首之固定格式。

  2、祗园之启建因缘

  据《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品第四十一》而说,因其文长,今略说其梗概如下:

  据说,当时佛陀止宿于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与此同时,有舍卫国王的辅臣——须达长者,时为国中巨富,因其乐善好施,常常赈济贫乏及诸孤老,观行立号,人称赞曰:“给孤独”。长者生有七男,其六子皆已长大纳娶,惟独最小之第七幼子,尚未成家。

  长者为幼子聘妇,入王舍城,寄宿于珊檀那家。时珊檀那于其中夜而起,招呼家人,急急庄严舍宅,营办肴膳。须达因问其故,才知是请佛赴供。

  须达长者因其宿世善根所感故,身毛皆竖,复问:“何以名佛?”珊檀那亦见机行事,随即广说佛之种种功德。

  须达长者赞叹说:“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无上,现居何处?”

  珊檀那答曰:“在往舍城竹林精舍。”

  尔时,须达长者遂往见佛,佛为其说法。达多闻已,当下便获初果。达多欲请佛曰:“惟愿临顾,受我微供。”佛受请,即答应次年到舍卫国说法。又因其徒众甚多,并嘱其择地构建精舍,以便弟子们止宿。

  于是,须达长者放弃聘妇之事,便偕同舍利弗前往舍卫国,商议建立精舍之事。见其祗陀之园,地平博大,树木郁茂,环境幽雅,又远离愦闹,宜建精舍。长者欲购太子之园,太子戏言说:“若能将园布满金砖,放能出卖。”

  不料,长者毫不犹豫,即使人布之,才布将半,太子被其诚心所感动。则随喜赞叹其功德,以园中树木施佛,与长者共建精舍供佛及弟子们居住。经家不隐檀信布施盛德,故兼称“祗树给孤独园”。

  据经所说,在这期间,舍利弗与六师外道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辩。尊者以其卓越的睿智和不可思议之神通,全盘驳倒了外道的危言耸众之谬说。而六师辈亦皆于此皈信舍利弗座下,尊者并为其说法,各随其本行宿福因缘,各证道果。从是以后,六师辈便为佛陀之弟子,常时随侍身边。这便是祗园精舍的来历,千年来已成为佛教史上的布施佳话。

  料简

  问:佛说此经时,阿难尊者是否真的在场?

  答:按理说,佛陀成道日生阿难尊者,尊者20岁出家,所以前二十年如来所说法未闻,但尊者多闻便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出家以来一直随侍佛陀。因尊者之请,佛将二十年前所说法又给尊者重说过。

  从时间上推论,此经说在“目连始得六通”那年的七月十五日,但目连与舍利子出家很早,是如来上首弟子。所以,此经通序分中略去了“我”及“同闻众”,是否如来初次宣说此经时阿难尊者还未出生,故有如是之省略,是佛后来重说给尊者自己听的,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

  点评

  这段经文是全卷经文的开始部分,被古人称为是“序分”中的“通序”、或“证信序”、亦“经后序”。为一般佛经所共有,是用来叙述本经法会得以成就的六种因缘,主要是交代法会召开的具体时间、地点、及其主要听众等,用以证明此《佛说盂兰盆经》乃佛说,令其闻者彻底谛信,依教奉行。而“闻如是”等语,已成为诸多经文开首的普通习惯,千年来形成了一种佛经固有的体裁和风格,古来大德对“如是”之文可谓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了;但又因其诸经所指不同故,其所发挥之义理亦不尽相同,各有所擅。但愿后人,亦能效诸前人发挥其中的无量变幻奥义。

 
 
 
前五篇文章

昌莲: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五章?序分 第二节

昌莲: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六章?正宗分 第一

昌莲: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六章?正宗分 第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真实意义:传喜法师

昌莲: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六章?正宗分 第三

 

后五篇文章

昌莲: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四章?科判

昌莲: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三章?传译 第四节

昌莲: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三章?传译 第三节

昌莲: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三章?传译 第二节

昌莲: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三章?传译 第一节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