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心意自得任逍遥——评《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读一本好书,如品一道好茶,品完后余香袅袅,令人神清气爽;读一本好书,如听一曲雅乐,余音绕梁,三月不绝,令人荡气回肠。罗安宪博士的《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一书,就给我这种极致的审美享受。

中国哲学有着悠久的心性论传统,关于儒佛心性论,坊间已有不少佳作,独不见道家心性论研究的力作。罗安宪博士的专著可谓匠心独具,填补了这一空白,为我国传统哲学心性论研究拓展出一片新的蓝天。在书中,博士从道、性、心、情入手,然后论及人、命、生死、修养,娓娓道来,逐层推进,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在论及道、性、心、情时,皆追根究源,从其发端处谈起,做到了正本清源。这样为自己立论,就能够让读者站在历史的源头来认识这些问题,犹如从长江的源头畅游到长江之尾,可以尽情地领略整个长江的无限风光;在论及人、命、生死、修养时,以人为起点,来论述如何看待命运、生死、修养,从而阐释了一种人生境界。


  品好茶时,清雅的茶香让人回味无穷;读好书时,精华尤其让人手不释卷。这本书的精华部分虽不敢说字字珠玑,亦让人有一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觉。书中说“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既是一种生活,又是一种人生境界。然而这种人生境界并非人人都能达到,亦非轻而易举就能达到,这需要正确地处理我与物的关系,“以物养己,物为我所用,我是目的;以物役己,我为物所驱,我则沦为工具”,这就明确地阐述了我与物的关系:我是目的,物是手段;我处于主动,物处于被动;我去驱使物,物来服务我;我是主要方面,物是次要方面;我是本,物是末,本末不可倒置。如此处理物我关系,才会真正“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才能达到“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种人生境界。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了金钱,锱铢必较,大动干戈者,有之;为了名利,尔虞我诈者,有之;为了地位,勾心斗角者,有之。这些人都本末倒置了,把我作为手段,把物作为目的;我是末,物是本;我为物服务。这样在追求物的过程中丧失了我,这种做法不但不能达到“心意自得”这种人生境界,而且还对我造成一种极大伤害和摧残。


  求得心意自得的人生境界,还要正确地看待生死。“死生为昼夜”,人的生死的变更如同昼夜的交替一样自然,也就是说,人自从来到这个世上,就注定了死的必然。因此,人要正确地看待死的必然性,顺应自然而不违背自然,知命运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此外,作者还提出了死的偶然性,也就是人生总是处于悬临状态,就好比每个人的头上都悬着块巨石,石头落下来人就会死,但是什么时候落下来,我们却不得而知。由此,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对于死,从哲学的角度讲就是必然性中的偶然性。当一个人把这些主要的方面都看透了,才能真正达到“心意自得”。


  读罗安宪博士的这本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者捕鱼,见智者淘金。

(罗安宪简介:1960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史,道家哲学,魏晋玄学。)

 
 
 
前五篇文章

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感恩是人与人之间的保鲜剂

孝顺儿媳有助减轻公婆抑郁症

中国机场的“中国元素”令奥运旅客赏心悦目

金牌告慰亡母

 

后五篇文章

该挣脱最后一层“人类私欲”了——读《难以忽视的真相》

从微尘到宝塔——谈四阶段的人生教育

平常心与事业心

黄河源头区重现“千湖景观”

猪——“我不笨,我有话要说!”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