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仁智者寿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古人认为,仁者和智者一般都会身心健康,享尽天年。孔子《论语·雍也》有“仁者寿”之语,《孔子家语》有“智者寿”之说,这种观点几乎为历代思想家所继承。那么,品德高尚的仁者和才学超群的智者为什么会长寿呢?

关于前者,可用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来解释。汉代董仲舒亦认为:“仁者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心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关于后者,则可用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来说明,战国时子华子的分析更为详尽:“智则知所以持矣,知所以持则知所以养矣,荣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市场,故能久长而不弊。(《子华子·北宫问意》)

由上所述,概括起来,仁智能者之所以长寿,在于他们善于修身养性。所谓修身养性,主要指培养高尚喷泉品行,形成良好的性格。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都很重视修身养性,如庄子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外物对人的健康有害:“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悛中桑(使头目昏蒙);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因此,人们注意修身养性,以杜绝这五个方面的危害。《淮南子》认为,人性本来是纯补无邪的,但由于外物的引诱和嗜欲的侵害,会变得忘本失真,因此主张返璞归真,并为此而提出用“仁、义、礼、乐”来抵制“争、失、YIN、忧”(参见《本经训》)。

我国古代的许多医学思想家也十分重视修身养性这一健康原则。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养性》专篇,要求“习以为性”,即形成一种有利于培养优秀品格的养性模式,文中说:“夫养性者,欲所习以为性,性自为善。性既为善,内外百病皆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故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这段话生动而细致地分析了修身养性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道理。

我国古代养生学家有关健身养性的主张也很值得重视。如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食诫》说:“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张湛在《养生要集》中引《小有经》的“十二少”来作为修身养性之法,这十二少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这对我们的日常养生很有借鉴价值。

 
 
 
前五篇文章

古战道有可能为杨家将杨延昭所治

美国人怎样守护他们的家园

永清古战道为何时修建?

宋代为何修建古战道?

沉睡千年的“地下长城”——宋辽地下古战道

 

后五篇文章

古今科学家的素食观

《茉莉花》的曲折历史

清洗自己的心灵

《千手观音》享誉美国千家万户

清初“四僧”的书画艺术 敢突破古人成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