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相唯识学概论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十一篇
  一
  西方近代学说思想,并国势以勃兴。科学、哲学,风起云涌,气盖全球,可谓盛矣!而哲学穷究宇宙之本体,示导人生之归趣,尤异于科学之但究枝叶,仅求实用。是故博大精深,特在哲学。哲学之派别繁多,而旗鼓对立,厥为唯心、唯物之两系。 
  主张唯心者,以为宇宙万象皆唯心变,所谓外物,都非实有。盖云有者,不越所知;诸所知者,不越眼、耳、鼻、舌、身五官之感相,色、声、香、味、坚、暖、重、轻等是也。如是感相,随觉官而变,随时空而变,初无定性为实外境。所谓物者,又不越色、声、香、味、坚、暖、重、轻等相;意识于此聚集之诸相,分析之,综合之,而赋以别别客观独立之观念,由是觉其为外物焉,如是而已矣。故唯心论亦称为意象论,观念论也。若尔、则心未起时,宇宙万有应尽空无。然心虽不生,物自相续 [P959] ,故知唯心义难安立。为答斯难,巴克莱乃有上帝之说以济其穷;新康德派有宇宙大心之说以广其量。由是唯心之心,乃入玄漠。 
  唯物论者,以为宇宙之初,唯有云气。质点凝聚,渐成地球。物质化合化分,渐成生物。生物进化,渐有人类。人类进化,智能以生,智情之用,厥号心识。所谓心者,既后物质以生,藉身体以存,缘外境而起,云何可说离物有心?所谓心者,不过物质凝合所起之用耳。以是故说,宇宙本体,体唯是物。虽然、生物进化之论,今之学者既每谓其不通。无心独存之星云世界,又非有心之人类所能实证。若谓心意必丽夫身体以见闻,则固有离耳目而视听者。必谓心意必缘外境而后起,则固有离外境而思虑者。如梦,如思,及诸变态心理,又如神鬼等事,彼所凭借所缘虑何物欤?若谓此皆幻觉错觉,则当知所以成此幻觉错觉者乃大有其因。若谓是皆迷信妄想,则当知所以生此迷信妄想者实别有其故。理由不充,疑惑不解,而徒斥他人为迷为妄,此甚非科学哲学家说理求真之态度也。是故唯物之言,只为武断。 [P960] 
  由前之说,唯心不成。由后之说,唯物不成。自余调停两家,有中立一元之说,有相对二元之论,乃至其它多元论等,要皆徒增诤论,非能实证本体者也。宇宙之本体既终未明,则人生之正道亦终无由定。故西方学说,虽极繁昌,而扪象索空,概未有见于道也。然则人生宇宙,固终若是其芒乎?盖凡情俗智,无以测至理之高深耳。必有大圣,断尽无明,德智圆融,超然出世,然后乃能反照世间,达其性相,安立圣教,昭发愚蒙,是则我佛如来应正等觉之教是也。其教谓何?曰唯识教。所云唯识者,识谓认识,能识即心,所识即境,一切所识不离能识,一切境界皆即心故。是故佛言:“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又言:“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即以斯义,建立唯识。若尔、佛说何以异于西方唯心论耶?曰:虽说识所缘,但唯识所现于所缘缘中,别立疏所缘缘,不拨本质故。虽不拨本质,而谓本质山河大地器界根身,仍即第八阿赖耶识之所变故。虽说阿赖耶识内变根身、外变器界,而说此识随业招感,转识本识互为缘生,不同上帝唯一独尊创造万物故。 [P961] 又说:“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不同主观唯心论者推论所极成唯我论,又亦不同客观唯心论者执一大心为诸有情共所依故。如斯种种,不同彼说。胜义葳蕤,如诸经论。是故西洋唯心诸家之说皆不极成,独佛唯识义理极成。唯识之理成,本体之义着。既证本体,方达人生。人生者,心识之流转耳。如斯心识,随业报以循环,随善恶业而差别。由诸恶业,长堕三途,由诸善业,报感人天。生命相续,无始无穷。既有业报之世间,乃有出世之解脱。断惑证真,不造彼业,彼果自尽故。理斯二乘解脱生死,诸大菩萨得大菩提。世出世间,又唯心识之转依耳。是故唯识之教,既证宇宙之本体,复示人生之正道,无上甚深,至极究竟。诚迷津之宝筏,黑夜之明灯也。茫茫世间,舍此焉怙? 
  去圣日远,正法渐衰,千余年来人习茍简,微言胜义闇而不彰。西化东来,国人频频感于彼方哲学、科学之昌明,渐乃警觉而返求义理之佛典。于是唯识法相之教,乃渐渐显著于世。西方之大有功于佛法,盖如此也。若夫宣昭胜义,宏昌至理,袪唯 [P962] 物论之蔽执,救观念论之穷蹙,使百家异说息其嚣讼,五洲有情同趋正道,平人世之纷争,开圣域之广大,如斯伟业,非吾东方人崇信佛教多闻正法者之责而谁责欤?洋自从师受学,即早有至于斯,而愧微力之弗逮也。爰有太虚法师,法门人杰,学贯东西,大愿精勤,说法无倦。近讲法相唯识学概论,详稽内外,义尽始终,明辩玄思,缜密无比。而于西洋唯心诸论所以不能成立,及法相唯识学至极成立之故,言之弥为郑重周详,都无遗义。诚足以引摄群机,咸归正道,显扬圣教,克宏伟业也。书成嘱洋为序,洋以浅学,奚赞幽深?只以景慕欣喜之余,用书所怀,以祝大法之由是宏通云尔!甲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南充白衣王恩洋序于龟山书房。 
  二
  人生宇宙问题,粗浅之有所实验,是为科学。迷谬之有所信仰,是为宗教。虚玄之有所讨论,是为哲学。 
  科学家由感觉与知觉,以经营统制世界之形形色色,视宇宙为一大机械。人类者 [P963] ,大机械中之一分子,天演而进化,即趋机械以动;享受之幸福,即添机械之力。极其弊,以万类为刍狗,认血光为文明,此其主义,号称唯物。 
  宗教家不慊于现世之状态,由感情之冲动,崇拜一尊,以说明万事万物之本源,而遐想于将来之安慰。是以鬼怪龙天,皆足以应救世之主,而民族悲惨之背景,愈以显现,此其威权,演为唯神。 
  哲学家用想象之力虚悬一的,而以理论供其庄严,或摭拾一二事实,用内籀法以推其结论。治学之方法各别,所得之原理亦异;群盲摸象,或曰唯物,或曰唯神,或曰唯心,而人生与宇宙,遂成为学术上之大谜。 
  佛法者,非科学而科学,非宗教而宗教,非哲学而哲学,其精义乃在法相唯识。盖识体变似二分,见分为能究之知识,相分为所研之对象,已摄科学之全。世界有情,各以自识显现根身器界,则宗教已失其立足之点。且也大地山河,华藏世界,乃各识共变,则不同于哲学之主观唯心论。聪明愚鲁,贫富寿夭,乃各识自变,则不同于 [P964] 哲学之客观唯心论。前六识外,成立七八两识,六识同时与八识变,则现象与本质不生问题。能缘二分与所缘三分转,则内心与外境不成角立,尤非意志唯心、经验唯心、直觉唯心等所能梦见。 
  是以人生者,即一类相续识种所变现之成绩品耳。宇宙者,即此识幻影之分位差别耳。无所谓神,更无所谓物。所以解之则为唯识境,形色质点之散聚,品类事物之繁赜,各得其条理与因素,初不必高唱创造,恣谈文化。修之则为唯识行,六度万行,不过圆满自心之菩提,而非乞灵于道德,政治与法制。证之则为唯识果,变修罗为菩萨,化地狱为净土,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初非有所奋斗,有所进化。 
  昔者、弥勒、无着,承文佛遗规,狮音一吼,魔外潜踪。今之世变急矣,人心之陷溺极矣,死光误作明星,鸩毒甘于醍醐,呼号惨痛之声,震于耳鼓,憔瘁悲伤之形,映于眼帘。古人有言: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余于太虚法师之法相唯识学亦云。是为 [P965] 叙。甲戌除夕,张化声叙于武昌佛学院。 
  三
  说文手持戈为我。以手持戈,成世界无边之战争,皆由有我。故我之一字,细析之,则手可名我执,戈名我所之法执,执我执法,为世界一切有情生存竞争之起点。今世界第二次大战将开始矣,吾侪悲天愍人,将何以救之乎?是唯依佛说一切法无我之理,实证一切法相皆唯识变,毫无实我实法存在于其间。无实我,则问尔有情之争,为谁争耶?无实法,则问尔有情之所争,果何物耶?既无能争之我,则我空;复无所争之物,则法空。我法二空,而犹有所谓生存竞争耶?无乃空与空争,或虚空粉碎,吾不得而知耶?以是胜义,由空门入,告思简乐略者,则有成实、三论、禅、净、密等宗,及中国之道,或儒明大义之宋学。由有门入,告思繁乐广者,则有俱舍、唯识、贤首、天台、律等宗,及中国之儒,或儒阐微言之汉学。如是由空有二门,入不可思议法界,微尘刹海,帝网重重,然皆破我执,除烦恼障,证生空智;破法执,除 [P966] 所知障,证法空智也。乃至修六波罗密,历十菩萨地,得无上正等正觉,亦惟成就此一切法无我与一切法唯识之义而已。其渐修也,必经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萨道,是真菩萨,亦必勇猛精进,得大无畏。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不问劫之短长,究竟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虽佛为怯弱畏退众生,开方便门,说带业往生,见性成佛,即身成佛等。而其破我法执,证唯识性,则决非见小欲速者之所能焉。若自反我法执未破而谈成佛,则当悟是魔。若自省我法执已破,则佛且不言成,何迟速之与有!观音、地藏之未肯成佛,弥勒之待将来,吾侪应知惭愧,应如是学!慎勿欲超观音、地藏,而过弥勒,所谓若云有一法超过菩提者,应是魔说,过犹不及故。是故今日谈世法,则一切法无我而已,谈出世法,则一切法唯识而已。无我唯识,摄世出世间一切法尽。今世三藏法师太虚上人,兼娴世典,囊括万有,所着法相唯识学,是欲以一切法摄世出世间,如中国诸子百家,欧美哲学,融会贯通,皆归唯识,而无实我亦无实法。戏论永息,正智朗耀,庶几消泯全世界以手持戈起大战争之我,而作止戈为武之大法王, [P967] 吹大法螺,击大法鼓,转大法轮焉!吾籀读深思,欢喜踊跃,遂合掌恭敬而为赞曰:“世界第二次大战,皆起于我法二执,今证唯识破我法,能争所争毕竟无”。民国乙亥春,弟子大圆沐手叙赞。 
  四
  法相唯识,寓理幽玄,含义深远,今欲平易说之,简明述之,岂寻常之业哉?谚云:“习俱舍于此世,修唯识于来世”。纵虽二世三世相次学之,凡愚仍不能通晓焉。经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盖是菩萨圣者之道,而非凡夫二乘之教也!释太虚法师,能究性相蕴奥,夙建法幢,恒演法施,以大菩萨行为已任,曾应厦门大学文哲学会之聘,讲法相唯识学概论,门人笔记成册子,简易详明,叙述井然。或说万有本因体质;或论吾人自我及价值而摈外典小乘之偏浅;又泛举泰西唯心论而指摘其缺陷,最后阐述法相唯识学之长,示可遵之故。余一读至比较批判唯物唯心处,坐使联想成唯识论广破外小,起信论对治邪 [P968] 执,叹同工异曲,平易简明。世有往往试讲述斯学者,率多拮屈艰涩,未是如是之详明!若夫志大乘者,精读玩味,则得入斯道之门也。余受其惠赐,随喜难禁,乃摅所怀,是为序。昭和十年乙亥二月上浣,日本沙门彦明。 
  五
  法相一宗,在印度则有无着、天亲、护法;在中土则有玄奘、窥基、慧沼、智周,次第相继为之宏扬。惜乎为时未久,印度有回教之侵入,中土又遇会昌之难,此宗教义摧残殆尽!宋之永明,元之云峰,诠释此宗,以去古未远,尚能于残编断简中,寻得若干根据;迨至明、清两代,明昱、智旭、通润、普泰、广承、大真、智素、大惠乃至王肯堂、吴树虚诸贤,虽各有著述,然于精义则未能发挥,盖唐疏久失,无可依据故也。清未、先师杨仁山先生,由日本取回唐疏多种,致向之流失千年者,一旦从此获得,诚可谓殊胜因缘!宣统初元,余与太虚法师遇于广州时,唯识述记虽已由金陵刻经处镌板,然丛林中尚少流通,余以此持赠法师,法师大欢喜,叹为得未曾有 [P969] !去秋,法师讲此宗大义于厦门大学,听众踊跃皈依,并录其讲义,公之于世,名之曰法相唯识学概论。法师夙具智能,且有无碍之辩才。研究此宗,又二十余载,宜其析义精当,为人所倾倒若此也!其中征引欧洲近代哲学家之说,一一加以纠正,俾世之学者,不至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等诸见,其功德尤为无量。法师以此书示余,并嘱余为序,余仰法师之佛学精深,足以引导群伦,故叙述往事,以为赞叹云尔。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南昌梅光羲序。 
  六
  宇宙现象何因而起,其本质若何,复如何由本质而变现此宇宙万殊之形象?且人生应趋向之鹄的若何,其达此鹄的之方法又安在?此皆世间学者之所急欲与闻,而为哲学,宗教、科学之所探测研求尚待解决者;能解决此诸问题得其究竟者,厥唯佛法乎?佛法之为宗教、为科学、为哲学,非宗教非科学非哲学,且勿具论。要其所解决者,则固与哲学、宗教、科学之目的无以异也。然哲学、宗教、科学之所解答,已自有 [P970] 正谬浅深之分;而置之佛法大智海中,则尤有正谬浅深之判。佛法之视哲学、宗教、科学,虽不无谬之浅之之慨,而其流派宗尚,又自有偏圆隐显之别。然则对于上文所述诸问题,欲得究竟之解决者,固舍至正至深至圆至显之法相唯识学无能为役矣!虽然、从事于哲学、宗教、科学及法相唯识者伙矣,而未必皆兼及焉,兼及矣又未必皆兼善焉。此法相唯识学之所以未能大行于时,而慈悲方便之大愿菩萨,所由机感相应以弘扬之者欤!太虚大师能涵融抉择夫哲学、宗教、科学而深入法相唯识之理,复具慈悲方便,辩解无碍,固世人所同钦崇,今读大师法相唯识学概论而益信。兹论于明法相唯识之要义,则楷定斯学之范畴,确立不拔之基础;明法相唯识学之由起,则抉择夫哲学、宗教、科学及小乘偏空之执见,销尽疑滞;明其余唯心论不能成立之故,则破其谬似偏浅,坚无不摧;明法相唯识学能成立之故,则显其正确深圆,理无不极;复树立人生应趋向之鹄的,在转染成净,得大般涅盘而起四智妙用;其致此之方法,则为改变心理、改变生理、改变物理之四寻思引四如实智与五重唯识观;终之以明 [P971] 法相唯识学之利益,在成就破谬断障、证真显如,享永久之安乐,得无碍之清净。佛法之教理行果,摄说无余;异论之迷谬偏浅,扫荡以尽。俾夫拘囿于哲学、宗教、科学一孔之域者,闻之足以销僻执、开正见,而向之所迷惘难决者,胥砉然解释而无余蕴。将见由是入法藏,启实行,证大觉,以净化乎宇宙万类矣。世有智人请试究之!民国二十四年三月,普悟罗灿谨叙于首都旅次。 
  七
  今人侈谈现实,然则言现实者,宜无若法相唯识之深切详明矣。而举世犹纷纷淆乱,似皆不知二千年前已有此博大精微之法门者,何也?岂阐扬宣说者之乏其人耶?抑名句幽隐,篇什汗漫领解之匪易耶?或溺于邪见偏执,阻其慧路而不能进修耶?离斯数者,更或曰舍法相唯识学可以得乎现实究竟者,吾敢断其说之妄也。茍有人焉,成就总持,具足方便,采法相唯识之精要,发为简易明畅之文辞,其为时俗所谬尊之学而假定为达乎现实之域者,亦择其说之不背于法相唯识,亦即不背于现实者折衷而 [P972] 裁量之,集为一编,庶乎契当世之机而诱其研习之兴也。今幸其人已于太虚法师见之,其书亦幸于法师所着之法相唯识学概论见之矣。今而后欲证得现实而尚不知习法相唯识者,是弃本逐末之流,乌足与语于现实之道哉!甲戌暮冬,师奘沙门密林谨叙。 
  八
  窃以色尘有见有对,智者犹难窥其边;况夫心识无形无像,凡愚何能达其际?至若万有之本原,宇宙之组织,去来之迁流,断证之行果,现象虚实,本质空有,自变共变,染识净识,唯属大觉之亲证,遍智之独境也。若以凡心臆度,分别猜拟,或谓神造,或曰虚无,或计唯物元子而无心,或执唯心主观而拨物,理性谓共同之心,直觉曰生命之流,莫知之物如,存疑之感事,詹姆士之广大经验,叔本华之盲目意志,邪执纷竞,固亦宜然。至于举其执,破其谬,解其疑,明其理,此论盖详尽矣。惟法相之与唯识,法谓万有,相乃体相,其中或有为无为,有漏无漏,广六百余,次摄为百,瑜伽、集论等决择已极。然综其所说,无非为诠明全宇宙人生之本相,以作修证 [P973] 取舍之所缘而已矣。唯简离心之外境,亦即破法我执之所执也;识明能变之内因,亦即立真空智之所依也。良以凡情于无计有,迷其能变,执为境实,在唯识学名曰法执,依之而有人执烦恼,造业流转,如幻如化之苦,于无所受中而无不受也。若能达乎万法皆不离识,依多闻熏习,缘法义为境,以四种寻思,四如实智,渐修止观,殄除法执,加以三练磨心,断四处所,六度成熟佛法,四摄饶益有情,经历资粮、加行、见修、究竟,摄大乘、成唯识等论之至矣。然总其所说,重在明理、修行、断障、证果,故为法相之所宗,亦即佛法之旨归也。狮子贤论师尝论之曰:“其造论也,必有所诠,或明境、或谈行、或述果,若单明境而离行果,则不知何修何证?斯乃无义之谈也”。造论既尔,宗亦宜然。若离唯识而专以述法相为宗,且不知何为法我执之所执,如何而能破?况云修行及证果哉?故大师云:“法相示唯识之所现,而唯识所现即一切法相;唯识立法相之所宗,故法相必宗唯识”。然于佛法之总纲,或一宗之大义,未得整个之概念及断章取义者,固不足以悟斯语,亦无望其能悟;唯我大师之后 [P974] 学,愿当三复斯言!民国二十三年释迦如来成道日,弟子法尊序于缙云山双柏精舍。 
  九
  余别虚公四年矣。二十三年冬至,虚公招游雪窦,攀览既归,出法相唯识学概论相示。余昔闻时贤分法相、唯识学为二,心有未安;今读是论,乃叹定名之允当。吾国译经至唐,极盛一时,学者群趋于文字。禅宗崛起,直指自心,遂束之藏于高阁,于是法相唯识,成绝学者数百年。清末得佚书,正可一救空疏儱侗之弊,乃学者探讨愈深,心量愈狭,甚至谓唯识教外,唯小乘与般若,其余皆非佛说。虽违犯菩萨戒,亦不之惜。甚矣,国人之不善学也!故有人谓唯识学昌明,则佛法之绝灭不远。盖其繁细之说,是非至不易辨,既足以破人对他宗之信仰,而本宗则独详于境,学之既久,不得身心之受用,徒起坚固之斗诤,则人将厌弃之。正法不振,极浅至近之邪说外道,反得以倡行。印度前车,可为殷鉴!吁!是岂唯识学之咎哉?独虚公本慈悲之心,运广大之愿,见学者多趋于法相唯识之学,则以之融佛法之全部,且举世出世法而 [P975] 决择之,使能缘境起行,由行得果,不终困说食数宝之途。如是法相唯识之学,乃诚哉其为妙法矣!夫佛法者,药也,众生之病既变,则药亦随之而变。所不变者,原则而已。故奘师之论,密于慈氏,慈氏之说,详于释尊。今科哲繁兴,又非奘师之时,虚公此论,不啻将旧有药方加以整理,又从而发明之,较之专持古方以医时症者,不可同日语也。余此行得观千丈岩之瀑布,因会孔子逝者如斯之言。又于妙高台,礼石奇禅师之塔,且读其碑。因跏坐石上,默诵般若,“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句而供养之,自以为一时之快。归读此论,感虚公之利乐有情,不禁随喜,又觉前之所谓快者,不足道也。爰书简端,以领雪山之棒。五台行者妙观胡瑞霖。 
  一0
  依义净法师底南海寄归内法传:大乘佛法,有中观、瑜伽两系。而这两系,是从空有两方面,阐明宇宙人生底真实相的。中观一系,从诸部般若流出;用空慧扫荡一 [P976] 切相对的观念,差别的认识;说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诸法空不可得;彰显言语道断,寻思路绝,非有非空底中道。实在博大宏深!然而一超直入,空诸所有,和世间尤其是现代人一味执着实在有法、实在有我底成见,相去太远,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了解,因而不容易得一般人底信仰。 
  瑜伽一系,从深密等经流出,说万法唯识。虽然说万法唯识,和说诸法皆空,一样宏深,一样不容易了解。然而瑜伽师先把万法,就是宇宙间所有万事万物底体性相状缕陈;然后才结归唯识所变。而这个所谓识,是心底别名,就是人类以及其它一切有情各自具有底心识。万法唯识底真理,固然必须修瑜伽行才能够亲切的体验。然而所谓识,既然人人皆有,假如稍微作一点内省底功夫,就也不难印证他底一麟一爪。况且唯识家底治学方法,和科学相近;而他底理论,又往往和科学哲学相发明;义蕴底精深,更有时超过科学、哲学很远,足以满足现代人理智底需要。所以要想在现代建立佛教,必须先弘阐唯识。 [P977] 
  我曾经说过:释迦觉者一代底教法,拿一切法因缘生唯识现做他底中心。其余的学说,都是从这个中心放射底光芒所绮互。所以从事佛学研究的,无论如何,总应当懂一点唯识学。其次、对于宇宙人生底解释,以唯识学为最详尽,也以唯识学为最精确;所以就连作世间学问的,也应当懂一点。 
  但是、唯识学以离僻处中为鹄的,一方面高建唯识中道底法幢,一方面摧破外道小乘乃至恶取空底大执,广包众义,总摄大乘。其次、自从释迦觉者,在华严、深密等六部大乘经中,说唯识中道真实了义之后;弥勒论师,接着说瑜伽、中边等五部论藏。过后、又有无着、世亲、护法、戒贤等论师,玄奘、窥基、慧沼、智周等学匠,发扬光大。而且世亲有千部论师之称,窥基有百部疏主之号,关于唯识底论着,几于汗牛充栋。经典既极其伙多,文辞又极其古奥,名句文身更极其繁赜。又所谓万法唯识底真理,是修瑜伽行底先觉圣者定中所得,定力有深浅,定境有广狭;因而定中所见有出入,有异同;而出定后所造论,也就不无多少的相违。 [P978] 
  唯识学有以上种种的特点,所以要弘阐唯识,必须于唯识学曾经极深研几,尤须于瑜伽行曾经躬行实践;然后才能够批却导窾,提要钩玄,而不流于支离曼衍。然后才能够叫一般人心领神会,起大乘正信。 
  像这样的论着,唐代唯识师以后,差不多继起无人──憨山蕅益当然说不上── ,然而现在却有了一本像这样的论着了,那就是太虚大师法相唯识学概论。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黄忏华序。 
  一一
  法相唯识,为佛学中最精粹之学问。其构画之严密,尽万有之本然,皆源源有自。惟其精粹,故亦难言,一般瞒盱佛性之流,固勿论矣。即标为佛学专家,其所诠释之文字,亦多屈曲艰深,不便初学;宜其非理说理,非义说义,非法说法,种种计执也。惟我太虚大师,才通三藏,学融古今,能将艰深之学理,以通俗方便之法出之。近数十年来,佛学有由隐晦而臻光明,蔚成学术上之一大主流,此运动促成之最有力 [P979] ,无论知与不知,莫不归之大师。盖大师殚志内典,历时二十余年;内典之外,又能贯通科、哲、社会诸学故也。余好法相唯识多年,间尝参互中西哲学作为比度,知法相唯识学,确有不可磨灭之理者在。唯时节因缘皆未成熟,不能作一番澈底研究,然耿耿此心,未曾稍忽。适本校文哲学会敦请大师讲演法相唯识学概论,俾闻胜义,喜可知也!大师嘱笔记,爰是自忘谫陋,遂以耳识所闻执笔辑成,公诸同好。中间凡有忽略未达之处,唯大师及明悬智镜者,幸留心匡正矣!德元附识。 

 
 
 
前五篇文章

法相宗佛教

爱恩斯坦相对论与唯识论

成立唯识义

禅净合一流略(一)

禅净合一流略(二)

 

后五篇文章

法相唯识学复兴的回顾

法称唯识立场之研究

对辨唯识圆觉宗

读唯识新旧二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

地论师、摄论师的判教学说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