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智中法师:佛法的正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智中法师:佛法的正见

  八正道的修行,即戒、定、慧三学的次第增进,也是闻、思、修三慧的始终过程,为圣者解脱道的正轨,故又名古仙人道。因为正法是本来如此的,能入涅槃的修行正道,也是本来如此的,所以不论是过去或未来一切佛,无不经历此正道而得入涅槃,他是永久不变的;而不论是大乘或小乘,他是普遍平等的,八正道是向上、向解脱正觉的唯一道途。佛法的德行,贯彻于正确的正见中;由知见来指导行为,又从行为而完成知见,这是知行合一。依正见而有向于究竟至善的正志,才能引发正行。若无愿而行会漫无目的一事无成,所以要以愿导行;但徒有志愿不去实践,则沦为空愿,所以要以行山填愿海。要有清净的三业,自他和乐的德行,合理的经济生活,才能有定慧的修养,这都是相依相成的。完善向于解脱的德行,绝不能忽略这完整性。在八正道之后加上正智、正解脱二支,则成为十无学法。

  佛为须跋陀罗说:外道们没有八正道,所以没有圣果,没有解脱。我(佛)法中有八正道,所以有圣果,有解脱。可见八正道是能入于涅槃的唯一法门。在大乘的《楞伽经》中,也说:“唯有一大乘,清凉八支道”。

  佛教中,每有一种错误的倾向,就是不求法住智,但求涅槃智。对于因果缘起的必然性,四谛的价值决定,常是并无希求;有的以为这早都已经知道了,需要的是开悟,是明心见性。不知道没有修成法住智,涅槃智是不会现起的。由于偏向证悟,弄到一开口,一下手,似乎非说心说性,谈修谈证不可。于是乎失去了悟入的必要过程,空谈些心性、空有、理事,弄得内外也不辨了。

  在八正道的正见中,有著一定的程序,主要是:“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佛为深摩说:“不问汝知不知,要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这是怎样的肯定、必然!什么是法住智?什么是涅槃智?依〈七十七智经〉说:一切众生的生死缘起,现在如此,过去未来也如此,都是有此因(如无明)而后有彼果(如行)的,绝不离此因而能有彼果的,这是法住智。所以,法住智是对于因果缘起的决定智。这虽然是缘起如幻的俗数法(如不能了解缘起的世俗相对性,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恶、业报、三世等,就是世间正见,不名为智),但却是正见得道所必备的知见。经上说:如依此而观缘起法的从缘而生,依缘而灭,是尽相、坏相、离相、灭相,名涅槃智。这是从缘起的无常观中,观一切法如石火电光,才生即灭;生无所来,灭无所至,而契入法性寂灭。这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由生灭故,寂灭为乐。”由无常(入无我)而契入寂灭,是三乘共法中主要的解脱法门(还有从空及无相而契入的观门)。所以,法住智知流转,知因果的必然性,涅槃智知还灭,知因果的空寂性;法住智知生灭,涅槃智知不生灭;法住智知有为世俗,涅槃智知无为胜义。依俗谛的缘起因果,而后契入缘起寂灭的真实,这是解脱道中正观法的必然历程,一定如是而绝无例外的。

  过去的大德们,就有错认定盘星,以为孔孟之大学明明德、理学致良知,就是祖师西来大意,于是儒佛融通起来而高唱:“东方圣人此心焉,西方圣人此心焉”,好像儒门大师,即使翻过语录,用过存养功夫,那一位是确认三世因果的?那一位从缘起的流转还灭中求正见的?那一位体见一切众生平等的?根本都没有三世因果决定的法住智,必然是漂流于佛法的门外。理学大师都不能赞同佛法,为什么?就是于佛法没有正见,不知佛法的涅槃智,是依缘起因果的法住智而进修得来。佛教徒有祖师崇拜情结,依人而不依法,陷于武断主观之信仰而盲修瞎练,将传统文化及祖师情节置于殊胜的佛法之上,既忽略祖师当时之时节因缘与善巧便,而不又重视原始印度之论书。事实上,依太虚大师言“中国诸师,往往多臆说,故不可依为证量”。“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者难与言”看清楚了印度佛教之后,中国的东西就很容易明白。所以,如以为只要谈心说性,或者说什么绝对精神之类,以为就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误入歧途了!

  禅宗教理直指人心极为高妙,但是开悟者少,未悟者多。所谓教外别传,似乎不经闻思即可修行。开悟指的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学经论不能成就正见怎能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造成不可说,不可思议的东西太多,所以容易让外道乘虚而入。禅宗史关于假禅师记载也不少。而影响中国思想史最大的,就是宋明理学,王阳明也被宣传成儒家的开悟者,宣传他对儒家天理天道的看法,然而后代不仅无法继承这种义理,更造成所谓的“狂禅”末流发生,导致士大夫不看书,个个都在参王阳明的公案。大部分“附佛外道”宣传主要内容,几乎都以禅宗为主。禅宗虽曾隆盛,但专重向上直观,而轻视了严密之义学,事相的修习。佛教由此才从平淡而贫乏,贫乏而衰落起来。而后净土宗之方便易行,三教合一,更是雪上加霜。

  莲池大师就此一问题曾于《竹窗随笔》中谈到.....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自负念佛者,辄云止贵直下有人,何必经典,.....亦有实无所得而漫言者,大都不通教理而护惜其短也。明清以降,佛教更倾向于崇仰那些不学习经论,或经论学习不多的开悟者、往生者,以为不必闻思正见就可以成就了。近来由于静坐或气功引起的“身心变化”,乃至沉没,有多少人就以为是开悟了,可以追得上佛了!附佛外道善巧地把握了多数人对佛法的无知与追求神通感应的弱点,错谬的邪见、穿凿附会的佛法而未证言证,未悟言悟。而现在念佛者,哪个不是拿著自己生死事大当借口躲了起来?生死是事情很大,可是佛教的慧命会因为这种找寻逃避的思想变得萎缩。问题在这里,你高唱末法,意图是再让自己的法门成为正法,对不对?但是佛教却因为你的口号真的变成了末法,是不是会这样?因为没有教理基础,缺少对佛教的基础了解,要弘扬净土法门,请问你要靠什么来弘扬呢?对佛经义理不懂的情况下,怎么劝人家念佛?还不是说说住生灵感故事,不然就是告诉人家怎么办丧事,一切看佛菩萨灵不灵验,至于什么是佛法,学不学习,则无关紧要!我们要弘扬正法,当然就要研读学习正法时代的经教。有人会提出:现在末法时代修四念处行吗?能得无生法忍吗?这个疑问。我认为正法住世的时代、像法、末法时代,无差别。就是你肯努力、不肯努力的问题。我也相信正信的佛教徒一听到末法,不会就只是想到放下五浊恶世的一切赶快往生;应该是向那些凿石窟、印经卷、取经、译经、讲经的先贤们学习,想法子为后代子孙留下正法的佛教,期待佛法的再兴。

  根本之道,还是老老实实把贯通教理,特别是末法这个时代,不要说念佛,持咒了,除非师父非常可靠,否则还是要多读经论才行。

  究竟什么叫做末法?末法,末者微也,转为微末,但有教而无行,无证果时,是为末法时;在家或出家的佛教徒学习佛法,但是不能修四念处降服烦恼,心里面有贪嗔痴,不在乎;烦恼照常活动,这个时候佛教是什么面貌呢?就是末法的现象。

  能有教而无行还不错,至少不会一盲引众盲。佛教确实需要一些针对在家信众的基础教育,如正见及道次第的建立,资粮的摄取,障碍的排除,学佛生涯的规划等等。多数佛教徒的概念是:作功德兵拥护出家法师,捐钱盖庙,作大法会,慈善事业、大布施;再不就是念念佛,听听道理,还有就是消灾免难、去除业障、驱鬼降魔等等。尤其是后者,好像居士们很容易遇到冤亲债主。也难怪今天佛教,乃至其他宗教如此盛行,这都得感谢这些冤亲债主登门造访,不然除了这个以外,好像谁也不知道为何信仰佛教似的。解决冤亲债主的问题,就成了日后成为社会人士的人们对佛教的刻版印象,到后来,“法力”高下就成了社会上大众对“师父”与宗教重要的评价之一。如果问大家为什么选择佛教,大部分回答都不外乎佛力加持和神通感应。过去多年来,佛教给人一种落伍、无知的印象,其因在于流俗的佛教一直鼓励与提倡:“不必识字,也可以成佛作祖”,“念佛就好”因此一直都有很多会念经念佛,也不知道在念什么。就这样,在无法向他人解释原因的情况下,社会就用迷信的角度去批判我们佛教。

  多年来佛教宣教时,常徘徊在感应与神通的范畴里,因此有些不满这些宣教方式的人出来去追求佛教的慈悲教义,作种种佛教的社会福利,佛教也因此在社会上有不同的印象。但是,强调慈悲,救济却忽略了根本的智慧,只是让人看见佛教的财力雄厚,丝毫不见佛法慈悲与智慧的真面目。如果我们出家人只做慈善救济这件事,佛法很快就灭亡了!因为出家人没有时间修禅、修四念处、修八正道,心里贪嗔痴不能调伏,就停留在有贪嗔痴的普通境界上,本身在佛法上没有成就,即使社会上的人不讥嫌我们是寄生虫,但是我们这样能住持佛教吗?不要说是得圣道,讲经说法这件事都办不到。因为不深入经藏,你讲不来的;小小的讲一点,自己对自己都不一定有信心。即使在佛学院学过十几年,但是不常读诵思惟,心里仍就是犹豫不决、迷迷糊糊的,对自己没有信心,经也讲不来。如果佛教徒还想要佛教永久住持下去,有弘扬佛法意愿的话,你要想一想“佛教不要因为我而灭亡”这个问题!

  到底佛教徒在期待什么?是旷世绝伦的大师来救我们吗?为什么佛教徒总是在期待著圣者而不去想办法成为那位圣者呢?为什么佛教徒总是自怜自艾的期待他人的加持与庇祐?学佛只是发出求救讯号吗?佛教到底教我们什么?世尊留给我们那么多的经教,我们竟然可以略而不论,视而不见?

  我们学佛,究竟是学什么?禅定是不是目的?神通是不是目的?开悟是不是学佛的最终目的?往生是不是学佛最后的目标?那一天自己没有得到感应或者保佑,是否就对佛法失去了信心呢?像佛法这么圆满,为什么竟然还有人会放弃转信其他宗教?原因在哪里?

  什么是业障?业障真的只是冤亲债主在作祟吗?夫妻吵架、感情失和真的是相欠债吗?个性不合,就是我欠他吗?原因有这么简单吗?夫妇吵架时,有人就和其中的一个说,你前世和他有冤仇,你要念多少经咒去还给他,对方马上就相信了。为什么我们就不去想:是不是我真的做错了?我错在哪里?可是有的佛教徒(平时不去读经典)却常常想成,这就是冤亲债主在作祟,于是大家把问题通通归咎于这个地方,变成往神通灵异的方向去解决,佛菩萨常常变成了要负担我们日常生活的奴仆。我们不否认有业力和冤亲债主,但主要的是烦恼障。学佛不是期待救赎,重要的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智慧,当我们信仰佛菩萨时不是依赖佛菩萨,而是常随佛学。所谓与佛菩萨相应,也是智慧相应。而所谓佛力加持,指的是增上缘(即三十七道品),八正道这唯一的道路,学不学、修不修在于自己。放弃理性思考学习绝非佛教的本质,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理是般若,绝对不是神通感应,也不是加持救赎,因为那不究竟。

  此外修行当然很重要,可是没听闻思惟,成就正见,盲修瞎练就更危险。中国佛教的问题在于见浅欲速:

  见浅:不重视亦不知道次第之必须,只重修行,不重知识,不重教理(尤其不重无我义),不重思惟抉择,尤其不重论书的学习。阿毗达磨──不违性相──探求性相事理之法义──进一步成为思修之观境(实境性相之实义)。

  欲速:非要放下世间这一切,专心于玄修自悟(己事未明,如丧考妣)完全不懂什么叫发菩提心,死了变鬼,怕死后断灭(不明白业果相续之理而畏惧死亡、断灭)一死而前功尽弃之习俗信仰(不明白业果相续之理),于是大乘教修小乘行之急证精神复活;入世精神之衰微。甚少听到,此生幸得闻法,幸得出家,死而无憾。更没听说临命终时:念三宝、念施、戒、天、而心无恐怖的,也很少有人说以此礼佛因缘闻法因缘,听法,供僧因缘、布施、持戒因缘,将来一定解脱成佛,充满信心与理想,而生活在三宝光明的摄护当中。 

-----------------------------------------------------------------------------------------------------------------

智中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智中法师佛教文章大全

智中法师佛学视频在线观看及下载

-----------------------------------------------------------------------------------------------------------------

 
 
 
前五篇文章

陈国祥:圣严法师 禅慧辟净土

界诠法师就弘扬律学、培育僧才等问题接受专访

释永信:我不认为“商禅并重”的提法准确

佛教在亚欧:日中禅门乃一脉相承

仁得上师: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快乐之歌》讲记

索达吉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8)

索达吉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7)

索达吉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6)

索达吉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5)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