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关于本愿念佛致 臻老法师、惟贤老法师公开信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昌臻老法师、惟贤老法师慈鉴:

  此次入川,由成都而至重庆,见佛法兴盛,念佛人甚多,知为老法师不浅劝化之功,深为随喜赞叹,为川地众生祝福。

  但也有人由于不了解净土教法之整体,不知弥陀誓愿有方便和真实,以方便接引,导归真实之意趣,又复执盲人摸象之局见,谤破真实本愿,造下极重谤法恶业而不知;更有极少数人,违背事实,违背天良,纯以个人憎恨情绪,肆意上纲上线,造谣中伤,先把本愿念佛说为日本佛教,进而说为日本军国主义,甚至说为法轮功,到处散布谣言,在广大信众中造成极大的混乱。如此祸害佛教,祸害众生,令人十分痛心。

  老法师德高望重,行持为众生之规范,出语有千鼎之权威,是故后学在此虔敬顶礼,泣血哀求,为佛法请命,为众生请命,望老法师能登高振臂,奋破迷雾,力挽狂澜,匡护正法,慈爱众生,是则佛教之幸,一切众生之幸也。

  良以佛法延及现代,已虚弱至极,末法五浊增盛,众生烦恼尤加,一切圣道不堪修持,是以诸宗悉皆导归净土,上贤莫不求生极乐,是净土一门实诸宗存续之大本,念佛一法乃众生解脱之希望。佛法慧命,悬如微丝,若净土念佛一法被破坏,诸宗悉灭,众生绝望。

  而净土之根本则在弥陀本愿名号。名号者佛身,本愿者佛心。历代大德倡专持名号,此亦由善导大师影响所及,果然专持名号而不疑,则必万修万人去,所谓暗合道妙,潜通佛智,冥契佛心也。以佛身佛心冥然一体,不可分离故。有人念佛而疑本愿救度,谓功夫不成片不能往生,无清净心不能往生,等等,已由凡夫有碍知见,将佛身佛心隔别,今更憎嫉“本愿”二字,必欲灭没而后快,何异于手执利剑,挖却佛心也!

  历代祖师,或专倡他力本愿,唯信为入,如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或注重他力本愿,兼顾自力行持,如莲池、藕益、印光等,然莫不叫人专注信愿,剿绝疑情,贵乎专持,杜斥杂修,今日后学,敢不循祖规乎!

  印光大师言:“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失其要,而又生既来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有固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益加信愿,信愿之极,自成一心。一心者,不可思议之大信心也,全佛智所赐,名号所成,岂凡夫不成之迷心耶!

  印光大师亦多有专说他力本愿之文,如言:“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需以戒定慧断贪嗔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

  本愿名号,唯以信心契入,是佛心入我心,我心入佛心,佛凡一体,决定往生。《大经》言:“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天亲言:“一心皈命”。

  兹将第十八真实本愿与余方便愿之关系,由圣道入第十九愿,由十九愿入二十愿,最后导归第十八愿之次第,先略说之,后列问答。望老法师慈眼忍看,不妥之处,虔祈赐教。弥陀弘誓虽多有四十八,独以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为根本。善导言:“弘誓虽多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所言根本者,与枝末相对。如树,根干为本,花果枝叶为末。根本立,则花果枝叶悉皆繁茂;根本断,则花果枝叶悉皆枯萎。第十八根本愿立,则净土法门蔚然卓立,硕果累累。余愿依第十八愿而存,又复为令欣慕入此第十八愿也。

  古德将四十八愿分为三类,日:摄法身、摄国土、摄众生。其摄法身者,则第十二、十三“光寿无量”是,法身光寿本为成就众生往生之能量故;其摄国土者,则第三十一“国土清净”等是,国土清净本为成就众生往生之处所故;其摄众生者,为令众生毕竟往生得种种益也,此则第十八愿之正意也。如图:
四十八愿 摄法身——往生之能量 第十八愿念佛往生
摄国土——往生之处所
摄众生——令毕意往生


  《大经》言:“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龙树《易行品》言:“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天亲《往生论》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善导《四贴疏》言:“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往生礼赞》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是等诸文皆以第十八愿为本愿而解释之。

  若单言本愿(根本之义),则是指第十八愿;若以四十八愿为本愿(固本之义),则第十八愿为本愿王,又称王本愿。

  第十八愿所以有如此独尊之地位,实是弥陀建立极乐之因,成就正觉之由,一切众生永恒生命之来源,十方诸佛出生之处所,故得十方同赞,万法齐归。

  第十八愿是弥陀主动、平等、无条件的绝对救度,是净土他力之极致,是佛心之真实,佛智之无极,佛慈之究竟;混灭一切差别,绝诸一切对待,速顿速超,圆融圆满;十方诸佛光明所不及,一切凡圣唯以信为入;身子承命默然无语,弥勒受诲不敢有疑。诚然,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佛智:“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之“极难信法”也。

  然有五逆谤法之徒,地狱相现,犹且速速信入,而久学深智之士,定慧功深,尚尔久久徘徊者,何也?正由缘有深浅,种有生熟也。彼逆谤之人,难信能信,岂自力之功哉,乃慈父调化之恩也;今智学之士,易行不行,岂弥陀之过哉,全自慢疑拒之失也。《大经》佛告弥勒:“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

  何得令一切众生缘深种熟,普悉入此真实本愿,速往报土成佛?是以更发十九、二十愿方便诱导也。

  其第十九愿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是摄一切圣道门人入于净上之方便也,若无此愿,圣道门人如何能入净土门?以圣道门以菩提心为因,万行庄严,自求佛果。然此为难行道,亿亿之中,无一得者,故劝其当舍圣道自力成佛之观念,发愿求生极乐净土,速成佛道也。然其原来所修圣道之行(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犹且保留者,正以此为接引之方便耳。

  其第二十愿曰:“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名号)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由第十九愿方便诱导,圣道自力根性人,虽已入净土门,然犹执向所修圣道万行(自力杂行)为往生因行,此与弥陀佛疏远,不得生报土,故更劝曰:既入净土,何不舍少善根自力万行,而专持无上功德本愿名号以求生耶?此则二十愿之义也。

  其十八愿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由第二十愿方便调化,其人已专持名号(植诸德本),然犹执自力修为之心,称名作积功累德之回向(自他二力杂修),此与弥陀佛心虽稍亲而犹隔。故更劝其舍自力之心,直接信入名号本体,以完全仰凭之心,愿生极乐(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其称名全是信心的自然流露,母子相忆之一片天真,不计遍数,不作自力积功之想,唯是任运称名,报谢佛恩,此即为“乃至十念”之含义。至此,行人与弥陀全成一体,彼此三业,不相舍离,佛心入我心,我心入佛心,更无隔别,入他力真实本愿,超言语思议境界。以凡夫身,入正定聚;处烦恼宅,得大自在,现前得安乐,命终生报土。

  于行十九愿之机,佛为保证:临终现前围绕。虽有此益,要当能遂往生之志,否则佛圣现前亦成空景。此则十九愿为入二十愿“不果遂者,不取正觉”也。

  于行二十愿之机,佛为保证:“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虽有此益,要当能报土往生,方为圆满,若只遂化土往生,犹有缺憾。此则二十愿为入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是则普摄一切圣道机令入十九愿,十九更入二十,二十更入十八,三愿转入,次第分明。佛心之慈悲,多么令人感动;佛智不思议,唯有顶戴受持。如图:

诸宗教法 十 九 愿 二 十 愿 十 八 愿

圣道自力 净土自力 净土半自力半他力 净土纯他力

因 行

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
修诸功德
至心发愿
欲生我国
闻我名号
系念我国
植诸德本
至心回向
欲生我国
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广修六度
趣 向 自求佛果 求生净土 求生净土 求生净土
心 行 自力心自心行 自力心自力行 自力心他力行 他力心他力行
与弥陀关系 无 关 疏 远 稍亲犹隔 一体不离
果 益  —— 临终现前围绕 果 遂 往 生
往 生  —— 双树林下往生 难思往生 难思议往生
报 化  —— 化 土 化 土 报 土
经 典 圣道诸经 观 经 小 经 大 经
判 属 方 便 方 便 方 便 真 实


  净土有方便有真实,由方便而入真实,是佛心之慈悲,誓愿之善巧也。前有诸宗贤德大力倡导二力念佛,普摄一切人入净土门;今有慧净法师系统整理善导专仰本愿专修念佛著述流布海内外,正是一切众生得度缘熟之时,缘浅者暂入自力念佛,缘深者转入他力本愿。以自力念佛为方便,以他力本愿为真实。若无真实,即无归处;若无方便,难以入手。弘法者当善知方便和真实,只可方便接引,真实导归,不可执方便为究竟,谤诽真实。

  《大经》疑惑佛智(十九、二十愿行人),胎生边地,受五百岁苦厄,则是方便;明信佛智(十八愿行人),化生报土,顿契无生佛智,则是真实。若胎生人,“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亦得转生报土,则是方便转入真实。

  龙树菩萨言:
  若人种善根 疑则花不开 (十九、二十愿之机)
  信心清净者 花开即见佛 (十八愿之机)
  由方便导入真实,于净土三部经中,尤为《观经》之特色。

  善导大师于《观经四贴疏)一开始(玄义分)序题门,即细判净土为要门与弘愿二门,而在《四贴疏)最后结束处依释迦付嘱阿难之文,废要门之方便,立弘愿之真实,此正是善导大师,卓拔诸师,楷定古今之处。

  其“要弘二门判之文”曰:
  娑婆化主,固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观经一部在说此二门,然要门定(十三定观)散(三福九品)善是自力难行之道,既非弥陀本愿,也非释迦本怀,更非十方众生所能;而弘愿(第十八本愿)念佛,是他力易行之道,是弥陀本愿,释尊本怀,十方众生所能。在此《观经)之(流通分)释尊不付嘱要门之法,而付嘱念佛之法,释尊自己废要门立弘愿而言: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大师解释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乃是“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本愿念佛。从“要弘二门”到“要弘废立”,从“念观二宗”到“念佛一宗”有“从假入真”(由方便入真实)的隐显之意,亦即此是释尊为了引导圣道门的诸种机类进入净土门,再由净土中的要门导归弥陀本愿之弘愿念佛的施设。就行者之修学过程而言便是“三重废立”(1,内外废立;2、圣净废立;3、真假废立),若以《大经》而言即是“三愿转入”,亦即不能直入十八愿之机,引导其先由十九愿到二十愿,最后由二十愿归入十八愿。
  
念观二宗: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念观废立: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佛法

圣道门
净土门

要门

定善:息虑凝心之十三定观

自力回向

散善:废恶修善之三福九品

弘愿

大愿:五劫思惟之本愿 (为我发) 他力回向
大业:兆载永劫之万行 (为我修)

大力:无碍光明摄取力

(为我成)

无为无漏名号力

观经

定善

十三定观

方便要门

散善

上三品 行福  

三福九品

上品

戒福
中品
下品 世福
下三品 念佛 显(万行随一)
隐(非定非散)   真实弘愿


  今择一般对本愿念佛不了解之人,所常怀有的疑惑,简要答之。

 
 
 
前五篇文章

极乐发愿文

华严面面观

禅悟思维刍议

东西方文明双向交流中的禅

佛教与生命伦理学

 

后五篇文章

大乘涅槃思想之展开

看话禅之研究

“护法––玄奘”一系与真谛一系唯识学的“闻熏习”理论的

陈那唯识理论的初探

三论宗弘传之泛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