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楞严经要义 陈延进博士 楞严经这部书,颇不容易理解,文字也很难会意,古今来大德们解释了很多,但也不是一般普通初学的人所能懂得。 太虚大师,夙具慧根,对这部经的解释,比较容易令初学的人知道,所以本人特抽出一点时间,将大师所 著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研究,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楞严经大意,计共三本,摘取要义,用最简单的语法,加上个人的浅见,缩成这篇短文,欲使初学的人,从理论方面,先得一个印象,以後再去看虚公名著,以 及其他的解释,或许会较易体会!拙见欠周之处,及读者见谅! 一、楞严经的缘起 楞严经这部书,是释迦牟尼佛世尊,因为阿难误入YIN舍,要开示阿难及大众,使持净戒,来达到由凡夫成 佛之希望的,所以经文说:「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又曰:「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 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又曰:「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却漏不先除,菩蓄闻成过误!」又曰:YIN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YIN,必落魔道!」 经中显示阿难承认过失,发愿进修,所以佛陀用心施教,劝其修证,严持戒律,灭颠倒想,由多闻而思而 修,合乎法性,从凡夫开始,达到常乐我净,直趋无上菩提,这是本经一贯的宗旨。 又因天魔专欲把人拘留在欲界里,所以导人行YIN(参考维摩诘经),天魔要众生生生不息,尽留在六道中兜圈子,永不出离,因此鼓励人(及其他众生)的爱欲!若修行人,能澈底庄严修戒,那么天魔就无能为 力了!由此也自可脱尽烦恼染,而成正觉。太虚大师曾说:「杂居众生,皆以YIN欲而正性命。YIN欲故爱,贪爱无厌故盗,违爱故憎,憎慢凌毒故杀。……生一念法爱者,皆YIN爱也。……真定,必因真慧而得,真 戒,必因定慧而成。真戒即是金刚心地,真戒即是妙庄严海。无边功德,皆真戒相。无上菩提,唯真戒体。故成佛度生,尽未来际,除持净戒断YIN爱业外,更无馀事!」(见太虚大师全书第十三册第一六八一页)。 法华经曾说:「三界众生,贪欲为根。」圆觉经也说:「欲界众生,皆以YIN欲而正性命。」佛陀制戒,在 使众生永断一切贪欲,从而改发大愿,以渡众生,断烦恼,学正法,成佛道!把污染的心,化为纯净的心,做到究竟成佛的地步,本经的山精神,始终在此!六祖惠能也说:「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又云:「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 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YIN性本是净性因,降YIN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 性刹那即是真!」离欲即得见性,离欲即心清净,故六祖又云:「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六祖的话,实可作这部经书缘起的一种解释。 二、破妄立真 依照本经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乃在澈底建立一种唯心论的体系。故经言「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 水火风,均名六大(地水火风四大,力上空大,识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见(楞严经 卷三),地水火风空及识(即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等识),乃是包括物质精神在一块,亦可说 包括无情有情在一块。所以宇宙全体,就是一个心,这心名为如来藏(如指空,来指不空,藏指空不空〕。对这心的解释,大乘止观法门有下列的话:「一切诸法,依此心有,以心为体。望於诸法,……以虚妄因缘,而有生灭之相。然彼诸法生时,此心不生,诸法灭时,此心不灭,故名之为真……若心外有法者,即非真实。」 法字何解?太虚大师曾云:「法界之法,通括一切法为名。近之如各人本身,远之如十方法界;小之如一微尘,大之如全地球。法虽普遍於一切,但法之真实相,一切众生迷而不知,不能认清法之实相,因雌心起颠倒执著。俏能如实觉知者即为佛陀。」此点一切学佛者,应先明白,要不被法相所迷惑或颠倒,才能 变为觉者,金刚经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六祖云:「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心中所起虚妄万法,要澈底断除,除妄心即真心显现,而佛陀成!大乘止观法门云:「如来之藏,从本已来,俱时具有染净二性,以其染性故,能现一切众生等染事。……复具净性故,能现一切诸佛等净德。……亦名性净涅盘也。」)见大藏经卷四六,页六四二至六四七)。此心迷著,便永在六道轮迥中,此心一旦觉悟,便是菩提成佛的原因!所以六祖云:「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见法宝坛经),理极明显。观此则可知楞严经鹨著重的话如:「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 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众生用攀缘 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涅盘菩提元清净体,汝今识精元明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自本明(净德),虽终日行,而无所觉。……虚妄相想,惑汝真性。……念念生灭,遗失真性。」又曰:「迷已为物,为物所转;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身心圆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 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无漏真净。……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妄起染性,生灭法,我见,尘思,分别观念……就是生死,烦恼,轮迥的总因!真起净性,无相,无念,无住,舍我,舍法的明心见性正觉,也自可弹指成佛了! 三、与西哲唯心论比较 上述楞严经主张唯心论,如欲依佛看法,仍可以参考大涅盘经,心经等,来阐发它的论据。这点「三界唯 心」,「一切唯心造」的大道理,古圣今贤,论之孔多,不必再赘。兹但欲将当前西哲的世间法,对唯心问题,摘要一述,藉得与佛主张的看法,作一对照 。 世人对宇宙万有的看法,即对宇宙本体的观察,约可分为唯物唯心两大派。唯物论者主张宇宙万有只有物质,即认宇宙之根本性质,到底乃属物质的。唯心论者,认宇宙万有的根本性质,到底系精神的。唯物论 发展的结果,自然反对神的存在,这非本文讨论的范围,故不必提。 唯心论 Idealism 只承认精神世界,为真实的存在,物质世界,不过是精神的幻现或表象罢了。唯心论最 初的解释,是依据主观的经验来的。认主观所直接感触的经验,是真实的。而物质现象,不过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已。依据西洋哲学史,明显提出唯心论的,首推希哲柏拉图 Plato,他分世界为二,一为本体,一为现象。本礼为理念的 Indea,没有丝毫物质的要素,欲知事物之真相,只靠理性的思惟而已。希腊末期新柏拉图派代表勃罗 丁那 Plotimus 进一步主张一切真实存在的根源和起因是神,神是尽美的精神实体。礼以其自身的发展力量,创造世界理性。这理性,依其顺序,继续发展,创造世界精神;世界精神,复产生可感觉的形体,形体之後,才有纯粹的物质。物质非实体,胥是神创造的最低级的东西而已。 近世德国哲学家莱布民滋 Leibniz 也说,物质现象,不能独立存在,乃是精神能力特殊的表现。莱布民滋是以精神的单子 Monads,作为真正的实在。无数的单子,依神的豫定,互相调和而活动,这活动就是宇宙的表现,此种见 解,是纯粹的唯心论。(见 B.Russell 的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P.606-610〔。巴克列 G.Berkeley 认色声香味,固为主观的感觉,即物体的运动形状等,也属主观的感觉。他说一切事物之存 在,皆不可得。他认存在等於知觉。依他见解,真实在即知觉的存在,知觉的存在,即心的存在,所谓物 质存在,也就是精神存在而已!此後阑明唯心讷一的,有费希脱 J.G.Fichte,谢林克 F.W.Shelling,黑格尔 Hegel,海巴尔 J.F.Herbart,叔本华 A.Scho penhauer,罗采 H.Lotze 等等,皆说明宇宙现象,以精神为本质。新康德学派,不论是西南学派或马布熹学派,都依康德的先验 观念论而发扬之,皆为验的唯心论。康德所说的先验 A Priori,从人事面看,一切道德观念,系出自良 知,如父知慈,子知孝,夫知对妻的责任,皆不必由後天的经验才晓得,都是来自先天之理性的。再如说 人的举动言行,乃受人的意志所指挥的,这也是一样对的,是先验的理解。又从本体方面看,空间时间的 观念,凡人一生下来就知道,尤其对於空间,无人不一见而知是空间,用不著什么解释,无人不知没有空间是不可想象的,这些都是先验的智识,纯粹直觉的 Pure intuition。更从数理来看,几何学的定理,例如说两点间的最短线为直线,两条平行线是永远不会相交 的,这是从纯理推知的,毋须後天的经验。数学上的数字也是如此,二力二永远是等於四,那需外边的经验?此先验的见解,发展为唯心论的起源。(参考 Bertrand Russell 的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P.737-739)。德国近人倭鉴 Rudolf Eucken,1846-1926 更主张人生的精神生活,有深远的 绝对的要求。可说是绝对欲或无限欲。道德、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无限的追求,是这绝对欲激发 的匚现。有这绝对欲,才可激发人生徐向上发展,直至最高的领域,最高的领域是统一的,他称之为神。西哲的唯心论,比我佛所示的唯心,大有不同,约列如左: 1、西哲所论的唯心,只限於人世间而已,佛说的唯心,则可通於六凡四圣。 2、西哲所说的,大都顺著人欲的发展,就是佛所反对的劣欲,顺欲发展,很易流入杀、盗、YIN、妄…… 等颠倒烦恼的苦海。 3、西哲所说的,顺欲发展,编不能从浊世,做到人心净化,达致世界澈底和平的可能! 4、西哲的唯心论所说的,没有脱离五浊恶世的办法,也没有修行的方针。想依西哲的唯心看法,来脱俗 入圣,永断烦恼,究竟离苦,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佛法是可贵的! 5、西哲的所谓神,是指造物者,这造物者,是一位万能万知的神,笛下见 R.Descartes 说,这神能创造 天地万物。而他既是万能,乃是不必父母生的,是自己作为原因的 Self Cause,换一句话说,就是自己创造自己。这种解释,是很独断的,那能令人置信!从论理学来说,是 不通的!因为有果必定有因,绝没有无因之果的!佛解释世界现象,是共业所成,非任何人所造,自是一种合乎真实的言论。故西哲的唯心论,到底难免陷入独断论的毛病,独断论就是不合论理学的,也就是失去正理。 四、重视真心 太虚大师云:「心既无在……特以阿难未能了知,谬指其处,故与一一破除。则心究为何在?答:佛意只要发明此心耳。心若发明,在不在都了无交涉。何者?若明妄心,妄心等於空华,原来全无,何论乎在不在?若明真心,真心充於法界,绝对不二,何论乎在不在?」(见太虚全书第十四本大佛顶首楞严经研究 第一七七二页),此意对真心的看法与禅宗二祖慧可所说的,「觅心了不可得,」六祖所说的「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譬喻而已),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 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旨意可以互相发挥。心量广大,无有边畔,佛对阿难及大众,说这一段话,尤可资证明,佛云:「此十方微摩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头妄想安立。当如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大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楞严经)。文殊菩萨言:「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意亦相近。经中又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色身外洎山河 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足见真心是无限的!金刚经叫人应生无所住心,这样才能配合真心,而大成正觉,自心与真心,圆融无间。经中又说:「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非因缘,非自然的意思,是说唯心所现,生性无故,真心当体空故。大乘止观法门云:「三世诸佛,及诸众生,同以此一净心为体,凡圣诸法,自有差别异相,而此真心,无异无相,故名之为如。又真如者,以一切法,真实如是,唯是一心;以为真如。若心外有法者,即非真实,亦不如是,即为为异相也。是故起信论言,「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异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怙矢名真如。」以此义故,自性清净心,复名真如也。」(见大藏经卷四六,页六四二)。真心本属清净,六祖所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可以显露上述意义!发人深省!明白真心,才好悟道修证。 五、认识妄心 楞严经第二卷有一段最重要的言论,先录如下,乃加检讨。这段经云:「色0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 ,唯心所现。……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实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昧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这明世间及出世间一切事业因果,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的东西,到底心包含万法。六祖曾云:「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可作这经文的注释。这妙明心性,本来无相,乃是众生於昏扰扰中,忽起无明,因此一切烦恼尘劳,种种颠倒,应运 而生,奔驰不已了。应知众生,比之如来,心虽同一体,但如来不迷,故成正知正觉;众生迷惑,故堕颠 倒轮迥。经中文云:「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生死因……本觉常住。」要远离诸和合缘包括不和合缘,才能守住六根,不同外物迁流,否则定招苦果,轮迥永无了期! 经言:「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死结根,唯如六根,更无他物。汝复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六根遂妄,才有烦恼,六根清净,自致菩提。从遂妄的一面来说,六祖曾云:「邪心是海水……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由妄生妄,必极尽颠倒烦恼之苦报,经中明白指出:「若无所明,则无明觉。……觉非所明……卯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因空生摇,摇明风出,……火腾水降……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此先言器世界,悉由妄心所现,继言一切有情及十二类生等等,亦系妄心所现。经中续云:「所妄既立,明理不喻,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僧,同想成 爱,流爱为种,纳想成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 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爱业,遂其发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各类生命,既然相续,为维持生命,自然必起种种竞争,甚至互相残杀,造成北惨现象。经云:「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刖欲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爱我心,我怜汝色 ,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由十二乱想,成十二生类,互相残杀,这些杀盗YIN妄,种种罪行,愈演愈多,科学越进步,罪恶越严重,所以必须用戒定慧的方法来对治,使妄心息而真智生,才能成就佛道。 六、修持大定 应修持大定,销尽无土始妄幻乱想,显成本来圆常真心,才华了脱生死,永离轮迥,这是本经宗旨。修定 必先持戒,本经以戒YIN为首,斯是本经特点。盖本经认定一切生死根本,皆由YIN爱而来,倘能澈断YIN心,那就是成清净身的基础,去佛也不远了。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YIN,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阿难)修三昧,本出尘劳,YIN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YIN,必落魔道。……我 灭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YIN,令诸众生,落爱见抗,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定、如来禅),先断心YIN,是名如来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汝以YIN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YIN根,根本成YIN,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盘,何路修证?必使YIN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 ,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太虚大师云:「身YIN不断,不出地居,心YIN不断,不出欲界。……故不能断YIN,则身必难解脱生死;有之唯带业往生之一净土法门耳!」太虚大师此言,旨在劝人照楞严宗旨去做,一了百了,若带业往生,还是不能究竟的,未算完成佛道。 杀、盗、YIN、妄、等戒,依本经看法,较之戒YIN,自稍容易。戒杀所以方免相杀,相吞,相食。如取众生血肉充食,怎能说是慈悲呢?戒盗所以断除奸欺,免去社会纷乱,乃常人所共知的,戒妄语所以维持信用,使心地光明,佛言:「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失如来种」。其他戒律,自应严持,才能究竟成道! 能持所有净戒,方可做到大定,修定法门甚多经中有廿五圆通门,此经特重由耳根修起。因而一门深入,则六根都得解脱了。所以观世音菩萨说:「忆念我昔无数怛河沙劫,於时有佛出现於世,名观世音。我於彼佛发菩提心,彼候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於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从 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由耳根入,制心一处,法音一历耳根,闻慧圆通,自悟有声是幻,无声是空,於是辽然生灭亦无了,心能依此大定,不为魔扰,便能到达十方圆明的地步,所谓由一圆根深入无妄,十八界也一时清净二。声动有远近,声动有远近,声静无边际,不限于一方,而又离诸相也,何谓初於声中,入流亡所?即一念不生,迥光返照,专注闻自性,是为入流,若顺闻奔声外注,便为出流,而非入流。亡、脱掉的意思,所、乃指声尘,能内返闻,便能不缘外物外境,是为亡所。太虚大师云:「反闻以闻如来藏妙真如性,融化闻根,入人空境界。见闻觉知六根,融化成一体圆明妙觉,证生空真如涅盘法。进到觉所觉空,悟入法空,一切皆空;空所空灭,俱空不生。所有一切生灭对待,悉皆超脱……法法悉成解脱,尘尘俱证菩提。」(见楞严意)。这是由耳根修定的办法。反闻自性,要在守护根门,不让六根放逸到 六尘上去。持自性六根戒,身口意业,自然清净。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则是此意,此与经中所云:「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旨意相同。六祖 云:「外若离相,(六尘不染、不缘),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於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六祖的解释,可作这修定的良好 参考。 七、谨防魔障,自致涅盘 初修禅定的人,每於得著定境现前的阶段,好似到了一个新奇的地方,很容易起迷惑若不觉察,以为这是佛的境界,那就错误了。自心若被这境界束缚或诱惑时,那不怛不能再上进以达到真佛的领域,反而容易 堕落魔境,所以佛说:「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迥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定),毗婆舍那(观)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等不识,洗心非正,落於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者鬼神,或遭魑魅;心中赝,认贼为子。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这话未经弟子请 求,佛先自说,为性学人不知,自堕魔障,反阻正仲耳!经中详言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各有多种魔障,致修行人一不小心,便堕无间地狱;这是修禅的人,不可不特别注意的。经中这部份文字,只是举 出事实,理论不多,较易了解,故不多述。这部份重在实际修证,灭尽妄想,不为外物所惑所诱,自失正 见真悟而已,经云:「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欲护持禅定,除念楞严咒外又可依靠乾慧地(不缘尘,自净六根),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地 ,金刚後心等法修行,自然得成圆满菩提,获无上道入於如来妙庄严海了。始自明了真心,终於成就无上正觉,方法则在修持大定,这是本经的要求,愿学佛者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