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鸡足山惟空大和尚之《惟空禅雨》 上惟下空法师,系云南鸡足山石钟寺禅门临济宗下第48代传人。历经多年苦修,精研三藏十二部,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深得当年佛祖灵山会上拈花一笑之精髓,传释迦佛夜睹明星悟道之妙法。 法师幼年起深受中国博大精深之传统文化熏染,酷爱书法艺术,潜心研习诸书家之法度,博采众家之长,历二十三年,终自成一家。博采众家之长,艺术风格空明严净,自然洒脱,不拘泥于形式,无媚俗及矫柔造作之感。所涉及内容揭示了天地宇宙之真常,自然统一之和谐,处处体现了真心本心之运用。法师兼通韵律,词曲双精,吉他技艺精妙绝伦。 法师所著之《惟空禅雨》及主持之佛学讲座,辩理简洁明了,立意清新独到,妙语连珠,辩才机智,每每随各人不同而应机说法,令学人顿觉心开意解,去疑除惑,受甘露法雨之滋润。 代 序 某人,沉浮半生,老矣,仍未悉世间之真常。一日偶随友人拜谒鸡足山石钟寺僧人上惟下空法师,蒙其点化,如拨云见日,遂请尊为师,乞纳为徒,得师赐法名传升,为禅门临济宗下第四十九代弟子。 每每亲近尊师,累得口传心授,常感叹尊师教诲开示弟子及信众之奇思绝想、连珠妙语、机智辩才。然末学不敢私匿,只顾自身,特将尊师面授之精萃整理成文,以飨同修。余观《六祖坛经》及禅门公案,常为之拍案叫绝,所记录、整理之文章仿《坛经》之体例编辑,窃望以此方式能最贴切地表达尊师之原意。若能有助于诸同修,则吾愿足矣! 本文收录部分: 一. 《法海采珠》(释弟子传升疑) 二. 《佛苑拮英》(答疑解惑)为惟空法师与诸弟子及信众等之禅对 法 海 采 珠(释弟子传升问) 弟子:尊师,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以我们有限之生命是读不完的,现在开始学习,来得及吗? 惟空师:来得及的,有的人“一悟及至佛地”,当然那是指有大善根、大智慧的人,才能够“顿悟”、“顿超“。一般人只要你肯下定决心,一世学不完,下一世再接着学。 弟子:下一世怎么接着学,怎么知道上一世的事呢? 惟空师:只要动了学佛的心,不管你上一世学了多少,自然会有机缘让你学。当证悟到一定的水平,自然就能明白。这就是因果,我们要学会用因果。 弟子:如果有“顿悟”,那么就不需要读那么多的经书了? 惟空师:经典是必须要学的,凭一知半解你是不会明白的,你不具备信手拈来、处处自然显现的能力,这就需要学习佛学经典,必须积累资粮。佛学经典不是要你全部读,读不完的,要会读,不要读死书。你们按照我开的书目去读,我教你们去读,避免我走过的弯路。 弟子:尊师您已把路开出来了,使我们可以走捷径。 惟空师:学佛法没有捷径,我只是把我学习中所悟出的精髓告诉你们,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在实践中去证悟。 弟子:初学佛法,怎样进入呢? 惟空师:没有什么“进入”,其实每个人都在其中,佛法无处不在,你的本心本性就是,只是被你自身种种污染所掩盖了,你没有了知而已。 弟子:世间学佛的人,烧香拜佛、吃斋念经,就是在修行吗? 惟空师:千千万万的人都是在盲目地学佛,只是形式上在做,心里却不明白,其实佛祖的本意并不要求世人这样做。但是这样做也是有必要的,因为有的人心无定性,通过这些形式来逐步地达到心念的安静。学习佛法,要说“进入”,首要的是必须明心见性,才算是走到门口。 弟子:尊师,怎样才能明心见性,达到佛的境界? 惟空师:没有什么佛的境界,也不存在要去达到什么。 当你看到灯的时候,你在看吗?当你把灯关闭的时候,你还看得见吗? 弟子:“光明没有了,灯看不见了”。 惟空师:看不见了并不是光明和灯没有了,不管灯开着还是关着,不管是黑暗也好、光明也好,你那个能知能见的心永远都在看,不依黑暗也不依明亮,甚至于黑暗和明亮都抛开了的、你所见识了的那个东西也不依,但是你那个能知能见的心,能感知、能认识、能辨别、能学习种种的心,从来就没有丧失过、没有流失过。如果以“看见”这个名称来说,则永远都在看见着、永远都在往外看着、观察着、分别着、识别着、学习着、了知着,就没有断过,这才是实相。这个实相要形容它、把它说出来,根本就无需说。来就已经在发生着、生生灭灭着的事物,要来说它,形容得再好、甚至于用种种美妙的言辞来说明它,当你有这个念头要说明时就已经远离了它的真实面目,更不要说你所说出来的就更远离了。就好比人吃东西、饮水,同样的东西,因各人的品位不同、喜好的滋味不同,每个人吃的时候的感觉、滋味、确实的感受只有自己才真实的清楚。 某一项娱乐活动,比如台球,你喜欢吗?“不喜欢。”是啊,你不喜欢,你就不能真实的感受,而我喜欢,我在进行这项行为过程当中所感受到的乐趣,再怎样形容、比方、再怎样说得天花乱坠,你也感受不了。各人品尝只能是各人品尝,各人感受,只能是各人感受,不能代替的,更说明不了。语言的说明就已远离了真实的感受,因其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的,并不是其实实在在的东西,不是实相。 《易经》里一句话讲得很好:文字不能表达语言,语言无法代替人的思想。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问你某个东西是什么颜色?你回答“是红色”,什么是“红色”呢?你再加上什么名词,指给别人看,别人也看见了,也知道是个什么样,但你要依照名词解释、名称、方位等等来说明它是什么,实际已毫无必要了,而且依靠这些名词解释、名称、方位,你根本说不清。它就是它,不管你怎样说、怎样认识、喜欢它也好、厌恶它也好、觉知它也好、根本不在意也好,它是真实存在的,是不变的。不能说我去拜拜佛,它就转变样子了,不能说我认为它有的地方不如我的心意,还不尽善尽美,我就要如何使心力,它就扭转了。对于各种各样的成住坏空、生、老、病、死等等现象,不能人为地想:我要长寿,我不生病,我要练成金刚不坏之身,就可以了,因为这些过程是无法避免的。 弟子:怎样才能明心见性? 惟空师:不断消除邪见, 弟子:怎样消除邪见? 惟空师:自然斩断就行了,没有什么专门的办法,方法只能是对于不明了不明白不能确知的人才有“方法”可言,一旦明了确知再无方法可言,因为明了确知就是最好的方法。 弟子:但我总觉得好象有张纸隔着,似乎明白又不明白,这张纸是什么我不知道。 惟空师:这张纸是很多的顽疾,是多年的习惯。 弟子:我自认为好象可以排除得了。 惟空师:其实没有排除。你自认为可以排除得了或者是有为地去排除什么的时候其实又错了,远远地差了。这张纸根本就没有,只是自己想出来的。 弟子:可是自己感到迷糊。 惟空师:你本来就很干净,每个人的本性本来就很干净,自己生出来“我要灭除什么,我要找到什么,我要寻求什么,我要抓住什么”,或者要摆脱什么,就变得不干净了。 弟子:那么这人的思想应该往哪里去呢 惟空师:你要抓住思想做什么呢?思想是你吗? 弟子:总感觉前面很亮,但隔了一层纸,看不出去。 惟空师:这又错了,你看见什么亮?就没有什么亮,也没什么暗。每个人的心都是大放光芒的,照到哪里,就自然显现出来了,无须去寻求,否则就好比头上长头,心外加心,丧失了本来的模样,丧失了干干净净、清清朗朗的模样,污染从此而来,烦恼由此而生。 弟子:总想剥开这层纸。 惟空师:要想剥开这一层,你就会看到:原来太阳本来就有的,原来乌云也是有的,原来春夏秋冬四季变换是有的,原来黑暗与明亮的关系也是有的,这就自然明了,何需费力去剥呢? 弟子:骑着马找马。 惟空师:是啊,用着心还到处去找心。 弟子:原来是心外求心 惟空师:心不可得,正因为明知道心不可得,又确知了不管行走坐卧、做什么、做好做坏、作善作恶,都在用着这个心,才发觉这就是心。但是心真的着实不可得,因其没有定点,没有固定场所,没有真实的形状可以显示。正因为如此,就无所不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话还不透彻,应该是无所不住,无处不住,大大的住,点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生心”,这又错了,因其本来就是心的体现,是无法“生心”的。 弟子:很多时候就是在这一点上不明了,搅来搅去。 惟空师:这问题就好比一团乱麻线,纠缠在一起,你不断地去解它,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在不断的成就自己、成熟自己,能力一步步增加。当你真正具备了那种“顿超”的水平的时候,那团“乱麻线”根本无须解,一刀就斩断了,但没有几个人肯一刀斩断。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真正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来学,抱着必死的决心,舍弃自己性命的心来学,真的一定要学出来,那么抱着这个决心的话,每个人都可以很轻易学出了。 弟子:其实还用不着舍弃自己的性命来学,没有这么难吧。 惟空师:我只是打个比方,但真正要学必须具有这个决心,有这个决心,挥快刀、挥利剑,“斩断”的行为很快就可以做到了。很多人依照自己的想法、想象、自己的习惯、种种知识文化、由来已久灌输的思想,无法放下,紧紧抓住不放,“贼心不断,偷心不死”,一边在学,一边又在想:我在学的过程中能得到什么好处,捞点什么便宜,捞点什么资本。我悄悄做点什么,先缓一步再学,缓一步再来稳住我的心。 弟子:想投机取巧。 惟空师:由此恶性循环,越来越扩大,越来越无法确立和把握自己的心,实际是自己害自己 。 惟空师:很多东西都是自然的涌现,根本无需去寻求,过多地去学习。 弟子:那是尊师您多年的修行才能做到的。 惟空师:要没智慧的话,再看多少书,再经历多少波折,是不可能明白的。比如世俗夫妻间的种种感情纠葛,家庭、子女以及种种的问题,我并没有经历过,但是你们帮我经历了,我在一旁观察着。 弟子:尊师您没有这些经历,会不会是一种缺失呢? 惟空师:所以说有智慧的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而看得远,看得明白,你们都是我的巨人。有时不见得非要亲历亲为,看到足矣,就已了知明白了。 弟子:应该怎样修行和学习佛法呢? 惟空师:从这一世来看,没有人指点我,我初期就象在黑暗中独自摸索,到处寻求、盲撞。然后逐步地忽明忽暗,一时明了,一时又黑暗了,一时清楚,一时又糊涂了,就这样一步步地转出来。 弟子:我现在就有这种感觉,在尊师你跟前觉得明白了,回去自己转来转去又转到黑巷子里去了。 惟空师:特别是参禅打坐,一坐就是几个月,坐个成年累月,不吃、不喝、不睡、不动,以为这就是学佛法。后来才发觉这学的原来是死佛法,练得再好,也只能证明我定得住而已,还能证明什么?你能解脱什么?你能确立什么?真正学佛法应该是走出来,迎接一切,面对一切,解决一切。 弟子:那么说到“定”与“慧”,肯定要定得住才行啊。 惟空师:“定”没有一点可以定的,所谓的“定”,是自己要稳得住自己的心,称之为定,自己能控制自己的心,称之为定。如果你老想着自己的心,比如现在喝茶,我把心定在茶上,什么都不顾及,那么还怎么和你讲话?怎样认识?怎样走路?就丧失了其他种种。应该是可以自由地控制、转换自己的心,想停留在哪里就停留在哪里,想走便走。 弟子:这就是定了。 惟空师:有了这个定静的时候,你就能观察、能冷静地分析、面对、判别种种事物的发展。 弟子:这个所谓的“定”,原来就是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 惟空师:因为每个人的心紛乱得很,如果自己能够了知紛乱也倒罢了,自己都不能确知,究竟紛乱个什么?想些什么?总是上一个念头才完,下一个念头又起来了,一个接一个地更换,自己扼制不了。以这种杂乱紛芸的心,怎么能观察?怎么能冷静?以这种受牵绕、受污染、受干扰的心,你去看事物,怎么会看得清?看不清楚的。时时都会被牵着走,就丧失了自己,自己的本心就不存在了。这种不存在并不是本心不在了,它本来是存在的,没有丢失,是被牵绕、污染、干扰掩盖了。 弟子:就象《坛经》上所说:太阳、月亮是在的,只是被乌云遮盖了。 惟空师:本来就存在智慧的光芒,当智慧的光芒显现时,无论看什么、观察什么东西,一眼便够了,不需要去深究。其实世间的事根本经不起推敲,一分析一推敲,都是支离破碎的,都只是应时而生的。比如这个茶果,是应人的需要而生产的;比如说吃饭,是应人的需要而生的。应时而生,有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实有的,实际存在的,但是这个过程是短暂的,如喝茶,不是天天泡在茶里,不断地喝。 弟子:《坛经》关于“定”“慧”一体,有“定”就有“慧”,“慧” 就有“定”,怎样理解。 惟空师:“慧”照他们的分析、描述、理解也是错的,好象“慧”是自己生出来的,造就了、具备一定的本领、本事了,就有了。“慧”是什么?“慧”不是你的思想,也并不是你的心能生得出来的,更不是哪个人的说法,哪个人的本事、修为。所谓的“慧”就是真相,本来如此的真相,事物发展的真相,称之为“慧”。你有了“定”,能控制自己、约束自己,自由自在的发展,掌握自己的心,再来看这个真相,明了这个真相,用自己的本心照了这个真相,就是“慧”。 弟子:尊师您的思想与众不同。 惟空师:我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只是用自己的本心自然地照了一切,自然地照耀出来,好比镜子,自然地映照出来,事实就是如此的,没有多余的我。就连这个过程中也没有真实的我存在,又何来我的思想? 弟子:应该这么说:您看到了本相,把它用语言表述出来而已。 惟空师:就象生、老、病、死这个现象,我看到了只是看到了,映照了自然就是映照了,而不是什么思想、什么理解。莫非有了这个思想、这个理解我就可以让你确知,让你掌握?掌握不了的,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弟子:按您的说法,如果您有思想,那么您这个思想就是造作出来的? 惟空师:是啊,便是心生二心。 惟空师:戒、定、慧中的戒律也是相当重要的,戒律千变万化,只有一条,就是真实忏悔。也就是自己做错的事情自己悔改,再不重犯,这就是戒律,没有多余的。你不要看这一条、那一条的,都是由此而生出来的。为了防止过失的产生,便称之为“戒律”。 弟子:也就是八万四千法门里的那些东西。 惟空师:一旦明了,逐步清除污染就行了,没有多余的东西。自己约束自己的心,巩固它、控制好它、管好它,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清除污染,这就称之为修行,再没有超越的方法。戒律经常被理解为死戒律,戒律是死的,人是活的,怎么能被死物控制呢?既然人是活的,人在用戒律,用这些东西来成就自己,就可以是活的(弟子:古往今来几千年,多少人害死在这上面),是啊,转不出来。 弟子:居士也就罢了,出家的人才不合算哪,搅死在这上面。 惟空师:都一样的,没有居士、出家人的分别,大家都是平等的,起点都是平等的,本心也是平等的。 弟子:钻不透岂不害死人? 惟空师:没有什么“透”。 弟子:不说“透”,应该说是“看到事物的真相”。 惟空师:照了实相,映照了实相。 弟子:古往今来几千年映照不了实相的修行者,不是亏了吗? 惟空师:亏了是他们的问题。 弟子:已过去了的还去想。 惟空师:他没有达到,也不是他的损失,只能是说他的机缘不成熟,某些东西不够,基本功还没达到,他怎么明了?他的沉淀和积累还不够,不具备,这方面我们称之为资粮。 弟子:他们的问题还有师傅的原因。我们的资 粮是尊师您提供的。 惟空师:先从这方面来学习,先引导你们如何知见,总要有个航标,不能象我以前那样,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转。有条道路,有个航标,有个指向,有个定点,一步一步地走。走到那里的时候,真正地体会到了、自然映照出来了,一切你都会明白。但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戒律”这个东西,称之为借助。 弟子:过去对佛学,不得其门而入,在门外转,其实门都找不着,不敢轻易进入,就是怕被邪知邪见所误,敬而远之(惟空师:其实什么时候都在入。) 惟空师:对于佛门,当你入了以后,当你了解了一些以后,你就会发觉,其实入或没入的人都在入,本来就在其中。有很多人,对佛、佛法,听都没听过,一点都不明白,但每一个人一生中,多多少少都在往追寻真理真相这条道路上走着,摸索着,只不过了解得多点或少点,了解的东西究竟点或是不究竟点,这是根据自己积累的资粮而决定的。并不是说学佛的人就明白,学佛的愚痴的大有人在,而不学佛有成就的也大有人在。如果以学不学佛来推敲、来妄下断论,那就错得多、差得远了。人明白了这些,就不会小看谁,只是不喜欢某种人、某种形态的环境,不喜欢,为什么非要勉强自己去喜欢呢?并不是学佛的人、有成就的人就要去迁就,就要甘于去找苦吃,甘于容忍一切。须知道,越是明白的人,越是懂得的人,真理只属于这些人,正确只属于这些人。难道正确的东西还要去迁就不正确的东西,明眼人的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你再有成就,你再有多高的职位、地位,也要听从于真理。 弟子:但那位有成就的老总和你谈过了,怎么还不能明白呢? 惟空师:一个人自认为已经装满了,先入为主的邪见太多,他怎么能听得进去,有的人自以为达到一定水平、一定能力,他就不能听进去了。 弟子:那他意识不到呢? 惟空师:等他意识到再说。那一种叫妄念,一点都不假,一个人不虚心的话,任你成就、本事多大,毕竟是有限的。 弟子:有的人他可能认为他掌握的才是真理呢。 惟空师:是否真理可以在实践中来映照的。 弟子:也许在某一阶段他是正确的。 惟空师:局部的正确不能代替整体。 弟子:有的书上说:修行的人得升西方极乐世界,真有西方极乐世界吗?有的人说:修行的人可以修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九品莲池,成为一朵莲花。我可不想修成莲花,如果要成什么的话,我还做人得了,比做莲花好啊。 惟空师:其实没有,最终是究竟涅槃,究竟寂静,无一切形象、无一物可得。更没有什么九品莲池,但无一物不是,为什么要修成莲花、修成佛呢?我可不想修成什么。比如你想修成佛吗?佛已经有了,你想修成我吗?我已经有了。你就是你,其实你自己就是佛,为什么要修成别的什么?修行只是要明了真实的自己的本心本性,还原一个干干净净、没有污染的你,最终的“你”、连同本心本性都不存在,就是究竟圆满。西方极乐世界的说法只是为了让初学的人有所向往,有所追求,但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就会明了,就会哈哈一笑。 弟子:灵魂真实存在吗?人这种生命形态真的存在轮回吗? 惟空师:“灵魂”的说法也不准确,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灵魂是真实存在的,生命不是在轮回,轮回是重复,应该说是灵魂在“旅行”,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可以是任何形态的生命形式,以什么生命形式存在,取决于上一个生命形式存在时自己的造作。当条件成熟,风、火、水、土因缘聚合的时候,生命就诞生了,最后又回归于风、火、水、土,所以说不生不灭,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弟子:佛也要这样“旅行”吗? 惟空师:佛不需要“旅行”,佛可以想成为什么就成为什么,想在哪里出现就在哪里出现,只须一刹那间。 弟子:大愿地藏王菩萨发愿要众生成佛他才成佛,这不可能啊,没有尽头啊。 惟空师:可能的,所有众生不管他愿不愿意,经历累世累劫后,最终都要走到这条路上来。 弟子:学佛的过程中经常会被一些偏见、边见所迷惑,很多经书的解释、翻译就存在本质的错误,比如《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尊师您解释为:“自由自在观照己心并按正确方法修行的人”,却都被按字义解释为“观世音菩萨”。怎样辨别和避免呢? 惟空师:以“诸受是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法印来对照,依实相真理、依正、依了义、依究竟圆满、依智、依法,不依世间道理、不依邪、不依不了义、不依随顺方便、不依识、不依人。按照这些方法,就可以不被偏见、边见所迷惑。其实只要没有达到佛的境界,都不能算究竟圆满。 丙戌年正月 佛苑拮英(答疑解惑) 心 一日,惟空升堂说法:心不是可以定点定型的,更没有一个可以抓住的轨迹。《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说到每个人的心是应物而生,应事而生的,行走坐卧、吃饭睡觉都是心的自然反映。既然处处有心的存在,处处是心的体现,就不要心外求心,心外生心,丧失本心,所以说应无所住是无处不住、无所不住而生其心,处处是心。 找心 惟空在鸡足山石钟寺时,有一居士问道: 师傅,怎样找心? 惟空:在里还是在外? 居士沉默半晌,答曰:看来是没有的了。 惟空:你用什么与我讲话? 居士:原来如此。那怎么把握? 惟空:但凭心而为,无须把握,这就是把握。 居士:难道只有这些? 惟空:并无多余。 什么是红色 弟子:我无论如何也不知怎样明心见性。 惟空指一朵玫瑰问弟子:这花什么色? 弟子:红色。 惟空:红色是什么色? 弟子:语塞。 惟空:其实你我都明白,只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所以说“言语道断”。当你看到玫瑰花知道是什么颜色的一刹那间,正是你心、性的体现,你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已离实相很远了。 弟子大喜:我知道什么是明心见性了! 惟空:又错了。 明心见性 弟子:初学佛法,应怎样进入? 惟空:本在其中,何来进入? 弟子:如何明心见性? 惟空:你看见光明否? 弟子:看见了。 惟空:闭上眼睛能见否? 弟子:看不见。 惟空:你如何确知没看见?其实看见光明、黑暗都是在看,从来都没断过。那永远能知能看能觉知的心便是我们的本心,此本心自然映照、处理各种事物便是性。 何时明心见性 信众:何时可以明心见性? 惟空举手向上问:你看见什么? 信众:你的手。 惟空把手放下问:你看见什么? 信众:什么也没有。 惟空:错了,你知道我的手放下了。你看见我的手就是明心,知道我的手放下了就是见性。 光明与黑暗 弟子:光明到来时黑暗到哪里去了?黑暗到来时光明又到哪里去了? 惟空:哪里也没去。光明就在黑暗中,黑暗就在光明中。 弟子:不明白。 惟空置之不答。至晚上,弟子正看书时,惟空突然关灯,室内一片黑暗,弟子正愕然,惟空又突然开灯,室内一片光明。 惟空:光明升起时黑暗到哪里去了? 弟子:无言以对。 惟空:减少否? 弟子:没有。 惟空:增加否? 弟子:没有。 惟空:从来就在此处,生处即灭处,灭处即生处。一切因缘生,还从因缘灭,不曾增一分,也不曾减一分,本自寂然。 弟子:原来如此,在原地啊! 惟空:又错了。 弟子:不明白。 惟空:在你心中。 弟子:谢谢师傅,弟子明白了。 惟空:怪我多嘴。 弟子:怪我多耳,更是多心。 惟空:如何不多? 弟子竖一指,又卷十指,伸一拳打出,又收回拳。 惟空笑而认可。 灵魂出窍 某人:敢问如何修行可灵魂出窍? 惟空:一刀把自己砍死,马上出窍。 某人:我说的是活着时。 惟空:生命不生不灭,什么时候是活着,什么时候又死过。 某人:…… 心外无心 一日遇一七旬老和尚说到“有八万四千种心法”。 惟空:过去心不可得(已过去),未来心不可得(还未到),现在心不可得(在变化迁流中),请问心法安于何处? 老和尚:安在你心上。 惟空:我心本有,若要强安于此,实乃心上安心,是为二心。 老和尚哑然……。 用处无需凭据 一居士来访,礼毕,劈头便问:如何明心? 惟空:但问者便是,无须去明。 居士:但是没有凭据。 惟空:谁让你说话?要不要凭据? 居士:大喜。三拜而退。 三教合一 信众:如何理解三教合一? 惟空:孔子不能回答小儿辨日的问题,自己尚不能确知,如何教化他人,不是彻底醒悟之人; 道家修炼内丹外丹,最高的内丹可以元因出窍,神游于太虚,长生不老,但最终还是不能脱离生死,身体迟早要毁坏。所谓三教合一,只能是同在这个世界中,大家共处一处而合一,而在教理上、水平上、高下上根本无法合一。道理永远不能代表真理,比如盲人摸象的故事,每人在自己的角度上都是对的,纵观整体又都是错的。只有释迦佛最圆满最究竟,佛法不离世间法,也不共世间法。 心正法正 信众:佛法有正法时期、下法时期、末法时期三个时期吗? 惟空:心正则正,心末则末,只要有人在学,就没有末法时期,如果没有人学了,才有末法时期。常说“法轮常转”,实际是出自人自己的愿望,希望法轮常转不断,这种想法实际是流于断、常断二见两种偏见。为什么呢?真理相之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发现也好,不发现也好,本来就存在。所谓“法”是真理之法,“相”是真理之象。如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种种现象,就算没有我们在座的人,宇宙间依然在发生,应该说本来如此,没有“常”、“断”两种偏见。 依法不依人 信众:初学佛经如何进入?有人介绍我看这看那,有的人要引导我。 惟空:佛门能者为师,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引导人,师可选徒,徒也可选师。有认识理解上的不同,有时会把人教偏了。释迦佛所说的有什么人能超越?一切以“诸法无我、诸形无常、诸受是苦、涅槃寂静”四法印来印证,依经不依论,依实相真理、依法不依人,依释迦佛,不依其他佛,按照这些方法,就可以不被偏见、边见所迷惑。 除烦恼 弟子求师为去除烦恼。 惟空:拜佛毕,劈头便说:拿你的烦恼来,我为你去除。 弟子沉默良久道:拿不出来。 惟空:又何须去除。 弟子笑道:原来已过去了。 惟空:只得一半。 又着了痕迹 一同修来访:听闻你明心见性,可否拿来看看? 惟空:就坐在你对面,为何不识? 同修:我也坐在你对面,为何不能明心见性? 惟空:因为你被“明心见性”所玩弄。 同修:原来无心可明,无性可见。 惟空:又着了痕迹。 谁用脑袋 弟子:我认为所谓“心想”就是我们用大脑思维、造作。 惟空指其背后,大呵:花盆要倒了! 弟子急回头。 惟空抚掌大笑:你用脑袋了吗? 弟子大悟。 出联 在珠江源时,每见一些舞文弄墨之士或撰联或留墨。 惟空:我有一上联,若有人能对下联,便有资格在此撰联留墨。 众士:愿闻其详。 惟空:珠江源头寻珠源珠源之源在何处 众士:默然沉思,无人能对。 何为真理 弟子:何为真理? 惟空:不可变异之理。 弟子:不明。 惟空:比如生、老、病、死之规律,谁能改变? 弟子:那应人、应时、应境、应事之理呢? 惟空:只是道理罢了。 弟子:欢喜受信而去。 迷信 某人自诩才学丰厚,见多识广,一日对师道:你们学些迷信吗? 惟空:你对佛学了解几分? 某人:略知一二。 惟空:佛法说些什么? 某人:语塞。 惟空:那就是无知无识了。你对无知无识的东西妄加评测,这才是真正的迷信啊! 生净土 一日,惟空见许多信众诵经祈愿,便问道:你们在做什么? 信众:往生净土。 惟空:怎么生法? 信众:求死后往生。 惟空:活着能否? 信众:不知道。 惟空:活着都不知道,难得死后却能知道吗? 信众:愕然无对…… 寻根源 一日,惟空到四川某寺,见一僧人持杖责打另一僧人,并说道:打你是替你消业障。 惟空:经书里说:业障若消,立见佛性。看我打你个三五十年能否见佛性? 僧人:那如何修行? 惟空:抡杖,达其臂。 僧人:大痛猛叫。 惟空:叫痛者是根源。 僧人:恍然醒悟,并作偈一首: 时时找来处处寻, 不知本在我身坐。 今蒙万法粉碎时, 处处有它无须求。 智慧 一日惟空问众弟子:何为智慧? 弟子:是大智妙慧。 惟空:摇头。 弟子:是正确处理事物的能力。 惟空:只对一半。 弟子:是真相。 空:只对六分。 弟子:不知道了。 惟空:这就对了。 弟子:哑然不知……。 先成自己 一日,惟空问众弟子:你们学佛是为了什么? 弟子:为了成佛。 惟空:佛是什么样子? 弟子:没有见过。 惟空:没有见过你能成为什么? 弟子:无言以对。 惟空:先成为自己吧。 用因果 某人在夸夸其谈,自言深知因果之厉害,并劝人不要犯因触果。 惟空:因果是怎么回事? 某人:造作是因,报应为果。 惟空:能成为恶吗? 某人:能的。 惟空:能成为善吗? 某人:能的。 惟空:可见因果是拿来用的,不是不能犯也不能触的。 某人惭愧不已,从此潜心苦修。 死去活来 某人自言一切为其所用。 惟空:生死能为所用否? 某人:能为。 惟空:那你现在马上死活一个给我看看。 某人面红低头不语。 能者为师 惟空教诲众弟子:“佛家以能者为师,虽八十之老修行若不能明真相之理,也不能依其所说。若身微言轻,年纪幼者,若能明真相之理者,必可为师。我们应依法不依人,依正不依邪。师选弟子,弟子照样可以择师,千万不能认贼作父,自误慧命。也不要卖身为奴,被打着佛法幌子的人所欺哄、压榨”。众弟子依教奉行,各自受纳。 本来如此 一日,惟空对众弟子说:佛法不是哲学,不是宗教,不是技巧,更不是法术、神通,佛法是真相、是实相,是本来面目。 真话 一日,惟空对弟子言:文字不能(不足以)表达语言,语言不能(不足以)表达思想,思想不能表达真相,真相不能表达本心。所以,本心不是真相,真相不是思想,思想不是语言,语言不是文字。 心本活着 弟子问:如何得定? 惟空:定在何处?是凝固不动,还是被围困? 弟子:好像都不是。 惟空:本来就不是。所谓的定,是指对自己的心的确知、明白、驾驭能力,并不是死物。况且每个人的心都在迁流着,不可能被捆绑束缚。 弟子:多谢师傅开导。 修行 弟子:若不持咒诵经,平时以何修行? 惟空:以事物真相修行。 弟子:何为事物真相。 惟空:万物发展的本来规律就是真相。比方说:生、老、病、死就是真相,无论人物、地域、时间、文化的改变,都是永恒不变的,不管有人知道不知道,都是如此。 弟子:恍然大悟。 如何修正 弟子:用何种方法修正自我先入为主的见解? 惟空:以诸受是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修正,以事物的真相来修正,以直指根源来修正,依正、依智、依究竟圆满、依了义、依法来修正,而不依邪、不依识、不依旁枝末叶、不依不了义、不依人来修正。 无心即一心 弟子:佛经都提倡一心,在师处无心一说,如何解? 惟空:如果依事物的真相去做,要心干什么?如果明了无一处执取,又何来的心。此无心正是处处生心啊。你明明处处都在用着你的心,又何须处处找心,骑马找马。 弟子:明白了。 如何依托 弟子:心中若无执取,人以何为依托? 惟空:若无依托,你将何存?本在依托,何须另找依托,如无依托也就没有心的存在了。 弟子:醒悟而去。 管住自己 弟子:我已明白了许多理,熟读了许多的经书,为何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心? 惟空:因为没有定力,只在理论上游戏,不在平常生活中磨练,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戒、定、慧 弟子:何为戒、定、慧? 惟空:时时改正自己的过失,使不再犯为戒,能明白掌握自己的心为定,一切依照真理实相为慧。 为何要守戒 弟子:学习佛法为何要提倡守戒? 惟空:戒有防非止恶之意。一个修行人只有身心越来越清净,才有可能修得佛果。否则因惑乱引起过患,烦恼将缚缠及影响修行。 八万四千法门 弟子:何为八万四千法门? 惟空:八万四千是形容很多、不计其数的意思。佛教产生于印度,在印度人的计数观念里是不可计量、很多、数不清的意思,就象佛经里所说“恒河沙数”的意思。众生有多少烦恼,就有多少对治烦恼的方法。若不被烦恼转,一法也不立。一切法,若不能最终解决心中的烦恼、治疗心病的,都是邪法。 好坏、美丑本就存在 一日,惟空教诲弟子:每个人只想要好的,不要坏的,只愿要自己希望的不愿要自己不希望的,其实不论好坏、美丑,本就是存在的。 佛与法 弟子:什么是佛?什么是法? 惟空:佛是觉悟的人,是觉悟了宇宙真相的人。佛是真相之理的发现者、挖掘者、整理者、归纳者、传播者,同时又是实践者、教育者。所谓法即方法,众生有多少种心病,就相应产生多少种对治的方法。 佛性与法性 弟子:尊师,怎样理解佛性和法性? 惟空:世间万物皆具有法性,但有情之物才具有佛性,才可能成佛,例如草木树石不可能成佛。 自性和佛性 弟子:只有人才具有自性和佛性,无情物没有自性和佛性。 惟空:错了,凡是整体皆有自性,有情无情皆有自性。无情物所展现的过程即是它的自性,也是它的佛性,它的佛性也就是如如不动的,不管打它也好,踢它也好,你看,如如不动的也是它的自性。 弟子:六祖说它是空的,它的本质、实相是空的,无自性。 惟空:实实在在的怎么是空?本质、实相是空的,并不妨碍它的真实存在,讲那么多的空,就落于边见了。该用就用,尽管笑纳,到因缘灭除时,该毁坏就毁坏了。 弟子:那么万物皆具佛性就是这个意思了? 惟空:无情物不能产生智慧,但在某些方面它代表空性、相当于空性,与如如不动的佛性、真如本性大致是一样的。有时用它们来映照活的、有智慧的有情生命,所以说它们是有自性的、有佛性的。 大乘”“小乘” 弟子:什么是“大乘”“小乘”? 惟空:“乘”即“乘载”、“运载”的意思。并不是方法有大小之分,而是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佛法是个整体,只有循序渐进之说,而无大乘、小乘之说。 佛法真实意 信众:请问师傅,什么是佛法真实意? 惟空:你不看好自己的珍宝,来问我的何用? 信众:…… 惟空:我的珍宝给你,你也拿不走,你的珍宝又不少我一丝。我们的珍宝从来与佛的是相同的,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信众:于言下大悟。 谁做主 惟空:你能做自己的主吗? 弟子:能的。 惟空一掌打去,弟子嗷嗷叫痛。 惟空:叫痛的能否做主? 弟子:恍然大悟,答到:也不能说做得,也不能说不能做,横竖都是它。 惟空:点头赞许。 狂禅 某人:禅门宗人尽说些云里雾里的话,怪不得有人评价为“狂禅”。 惟空:狂禅是一种病态,比喻以烂为烂,却没有实证,无真知灼见的修行人。有些学佛人因看禅门公案不明其意,便误以为禅为 “狂禅”,是因为其学习不够和不得法。学习不够就不能圆融和明了真相之理,不得法就让语言和外在形象所迷惑,所以就不能明白释迦佛所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 自净其意 弟子:修行人怎样才能超脱自我? 惟空:入佛知见,佛眼观天下,自净其意。修行人若不从处理自身毛病和自心种种邪见入手,是不可能超脱自我的。 在哪里 弟子:怎样理解佛经中所说“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两边”。 另一弟子:处处不在处处在,用语言表达不出来。 惟空:这不是空论,是直指真如本性,语言表达不能执取,否则变成文字游戏。 不曾说一字 弟子:佛说如来讲经49年不曾说法,不曾说一字,否则是谤佛。何解? 惟空:不立文字相,不取文字相。 有选择地做善事 一信众说:我自学佛后,常做善事,希望种善因,得善果,得好报。 惟空:迷惑地有求有为地布施与广结善缘、清楚的布施天差地远,凡做皆有果。要有选择地布施,如果你的布施使受者滋长惰性,只想不劳而获,反是害了他。有的人你打骂他,逼他自食其力,反是救了他。做善事不外此二种。 修到哪一层天 信众:请问师傅,佛经说世界分欲界、色界、无色界,您修到哪一层天了?修行是很难的,我们能修到那么高吗? 惟空:我修到现实界。脚下就是佛国土,心中安稳,一切在我处,不在他处。三界天有多高,你说的三界天写在纸上给我看(惟空接过纸,用手在纸上量)啊,就四指高。 色与空 信众:怎样理解《心经》中的色和空? 惟空:虚空的形相是什么?(信众:无形无相)一片黑暗。一. 空是无穷尽的,但有无数的星球在虚空中。二. 虚空由万物组成,包罗万象,真实存在,但一切都是短暂的,变化的,靠不住的。色法和空是整体,无二无别。 念经可得果吗 信众:有人教我,每天念经若干遍,就是修行,可以得正果。 惟空:念经若干遍,心是散乱的,迷惑的,不明白经文的意思,如同每天用抹布擦拭汽车,就会开汽车了吗?变成口头禅,不能应用自如,没有多少作用的。就好比溺水的人抓住稻草,不能救命一样。诵经的时候要请法、设道场,诵完还要回向。看别人吃饭,你不会饱,一切都是自己造,自己作,佛在心中坐,何需向外求。 有地狱吗 信众:我看到地狱的图画很恐怖,心中很怕,到底有没有地狱? 惟空:《金刚经》云:凡一切相皆为幻相。你不能把握自己的心,最终不会得解脱。若要执取、停留,最终不能依靠。世间人的一切作为实在是自作自受,有的人以为可以偶尔为之,贼心不死,偷心不断,一切都是自己的造作。所以不要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其实恶人也在修行,最终明白时就是回头时。 什么是道场 弟子:什么是道场? 惟空:修行和传播佛法的地方就是道场。道场在哪里,在每个人的心中,自心是道场。从更广义的来说,做坏事也是道场,从生命无限来看,总有醒悟的一天,其所做所为,将来有一天会成为他的资粮。除要处罚外,也应该启发、教育、善待。如一阐提,终究要成佛,人人都在道中。 显密双修是一修 信众:有人告诉我,禅密双修,可以不去看基础佛经。 惟空:有空中楼阁吗?内心不修,外在无益。显密双修是一修,否则就是一人二心。 照完即了 信众:最大的佛是如来佛吗?佛为其他的菩萨讲经说法,其他菩萨还存在问题吗? 惟空:佛无最大最小的分别。其他菩萨是通过提问题教化人,他们已处理完自己的问题了,虽身处烦恼中,却无记挂,如镜般,映照完即了。 相信自己 信众:我总觉得别人修得好,羡慕不已,没自信心,不相信自己。 惟空:你放着自己的心不管不顾,去追慕别人,有何用。(以镜照杯示其人)你看镜中有什么? 答:有杯。 (惟空放下杯以镜示其人)有什么? 答:没有了。 惟空:以镜照物,照过归原。从来不曾增一分,也不曾减一分,人人一样,别人不多,你也不少,相信自己,不必羡慕别人。 敢于怀疑 弟子:《维摩诘经》上说佛为某人授记,维摩诘说:授记是过去时、是现在时还是未来时。怎样理解? 惟空:是在自身,自身的努力是为授记。人人都是天才,只是要努力、要勤奋才行。摆着天才的形状,不去学习、努力也不行。 弟子:佛经上说三千年、五千年后佛的后继人出现,下了这个断言。 惟空:断言又怎样,你不放好自家的牛羊,去放别家的牛羊。虽然存在又怎样,到达时终将有,管好自家的牛羊,不让它走失。自己授记,不要指望别人授记,实实在在把握自己,不要靠别人一句话,不要靠瑞象来证实,自己证实是最好的。学佛经,不要被里面的一些东西所迷惑,还是要敢于怀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证实后才能打消怀疑,不证实凭什么相信。有朝一日你醒悟、明白后,就会发现被我捆绑了多少年。不要被经书中的框架、套路困扰、限制,最终是鹦鹉学舌。当你跳出来的时候,也不离它的根本,一模一样,但是活出真实的你。 原本面目 弟子:如何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惟空:斩断妄流,绝请灭识之时,还你本来面目。 见佛 弟子:佛经上说“花开见佛”是什么意思? 惟空:花开只是花开,不可能见佛。 弟子:那如何能见佛? 惟空:自己照镜子便知。 缘起性空 弟子:偶听一僧问:佛祖讲经49年,讲的什么?高僧答:“缘起性空”。是何意? 惟空:本自空寂,湛然不动,鸟过空无痕,镜映花无心。 什么在动 众弟子闲论:挥鞭赶牛,牛拉车,鞭动?牛动?车动? 一弟子:鞭赶牛动,牛拉车动。 另一弟子:心动。 争执不休来谒师。 惟空:皆错。鞭亦动、牛亦动、车亦动,动亦无痕。 真如不动 弟子:《坛经》中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心在动,到底是何意思? 惟空:不关我事。 弟子:为何? 惟空:真如不曾动,一动万劫迷。 无心 一日,有人问道:什么是因果? 惟空:起心动念皆为因,六道升沉即为果。 又问:达摩西来玄弉东去有什么缘故。 惟空:达摩西来无我事,玄弉东去有谁干。 又问:佛有什么因缘度众生。 惟空:佛本无心,众生有意。 佛本无相 弟子:佛三十二相好以及送子观音、千手观音、南海观音……等等,到底哪一个是佛菩萨的本相? 惟空:佛本无相。正因为具备一切相,所以无相,无一相可取舍,无一相可长存。而若要执着于无相,哪一相不是佛相?空不碍有,有不碍空,不要落于中间、两边。 题联 有一天,一信众指一佛像曰:这么庄严的佛像应题什么联合适? 惟空:佛本无相。 弟子:横批有了,那么对联呢? 惟空:山河大地即生即灭 日月星辰皆有皆无 信众:何为无相? 惟空:无尽虚空无尽意 万千世界万千相 坐禅 惟空坐禅毕,一弟子问:师傅坐禅有何感受? 惟空:无尽虚空禅中现 恒沙世界掌上观 弟子:师傅很了不起啊。 惟空: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弟子:弟子惭愧。 惟空:无尽虚空禅中现 恒沙世界掌上观 弟子:师傅很了不起啊。 惟空: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弟子:弟子惭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