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山禅风千古谜 闾丘胤师礼寒山子之谜 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的时候,有位台州刺史闾丘胤,到达台州州治临海县后,安顿好眷属,众官接风罢,便带着随从,匆匆地往天台县国清寺,寻访寒山子去了。 他为何如此匆忙?因为离开京城长安就任时,遇到国清寺高僧——丰干禅师说:国朝将从太平转向战乱,国势由盛变衰,只有佛能解救人间之苦难。天台有活菩萨出世,这就是‘文殊师利’化身的寒山子,你不可错过这个机缘。并送给他一些寒山子的诗偈。所以他刚到任便一心参拜寒山子。(《宋高僧传·卷十九》) 他在马背上吟诵着寒山诗: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见《全唐诗卷八六》) 他念着如此美好绝伦的诗,不觉催动马蹄更急,直奔国清寺去。 住持和尚听说台州刺史光临国清寺,立刻率领全寺僧众直到山门迎接。行礼参拜后,闾丘胤询问寒山子的下落,但众人都说不清楚。说他是个无爷无娘、无名无姓的人。只知他:好居“寒岩”,喜吟诗偈而已。直到现在,所有史书都没有他的身世记载。从他的所作诗偈看出:似乎是隋代遗民,唐代的高僧,出生在咸阳富家书香门第中。后来家道中落,想借助科举又无缘入“招贤阁”。便越秦岭,下江汉,到天台山胜地。暮年出家于国清寺,独修于离寺七十多里外的“寒岩”幽窟,以吟诗五百首以自明。 闾丘胤不相信,就到每座殿堂,每个禅房去寻访,结果踪影全无,失望地走回方丈室时,正好经过寺中灶房,只听里面有人吟诗,不觉停步细听,诗曰: 自从出家后,渐得养生趣。 伸缩四肢全,勤听六根具。 褐衣随冬春,粝食供朝暮。 今日恳恳修,愿与佛相遇。《寒山诗集·五古》 闾丘胤听罢,诗意高洁,知有高僧在内,说不定寒山子就在其中,便在灶房门外恭问道:里面的师傅,谁是寒山子师父? 只见两个目光炯炯有神的僧人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其中有个眉毛修长,脸庞笑得象盛开荷花样的和尚。先站起来向闾丘胤合掌行礼道:使君远道而来,失迎失迎! 闾丘胤再三询问他们俩的法号,那个笑容可掬的和尚缓缓地回答:“贫僧叫拾得”。闾丘胤转向另一僧问,站在拾得身后的老僧,一对浓眉下长着柳叶眼,声如雷鸣地说:“丰干为何如此饶舌,惹得使君劳神。”(《宋高僧传·卷十九》) 说罢,离开灶房,头也不回地跑下山去。闾丘胤急得在后面高喊:“师父留步,师父留步!” 寒山子听见闾丘胤叫他,更加跑得飞快了。转眼不见踪影。 寒山子隐居岩缝之谜 闾丘胤见寒山子远去,急得无可奈何。身边的随从见状,跳上马背,飞驰尾追。但是山路坎坷,那能追得上他,只有在后面叫喊而已。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已到寒岩,只见寒山径直由岩缝进去了。骑众催马猛追,临近岩缝时突然一声巨响,白光闪耀周围,岩缝闭合如壁。但奔马已到壁前,掀起前蹄直撞过去,随从收缰不住,纷纷落下鞍来,跌在草地上都呆了。 闾丘胤随后也赶到,随从诉说刚才经过情景,当清点马匹时,五马已不见,可岩壁上留有五马形迹,大家到岩壁前定睛细看,只见最先的第一匹马三蹄已入岩肚,只有一只后蹄留形壁上;第二匹马头和颈已入岩肚,其余部分留形壁上;第三匹马只进去了一个头,第四匹马翘首直冲状,第五匹马回首欲止状,但都来不及了,撞上了岩壁,留下了活龙活现的图形。这就是寒岩壁上“五马隐”的古迹。闾丘胤看毕,叹息不已,自知与高僧无缘,俗人不可强求了。离开时口占一联道:“寒山无踪迹,五马隐青山。” 忽然,在寂静的岩石内,发出嗡嗡的人语声,闾丘胤怕自己的耳朵听得不真切,问幕僚皆言如此。细听似有诗吟道: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 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 寄语钟鼎家,虚名空何益。 闾丘胤听罢赶紧录下其文,并向岩壁行了大礼,心中怏怏而别。回到国清寺,又广搜寒山诗,寺僧道翘收录特多,闾使君奖之。他把诗篇编成专集,以示纪念。从此,寒山大名才为世间所知,其诗偈也广为流传。 封桥偶遇寒山之谜 闾丘胤未能见到寒山指教,心中总日夜牵挂,对寒山的行为“弗可恒度推之”(《宋高僧传·卷十九》),尤感敬慕,他并不灰心,反而对寒山乃文殊菩萨化身的说法坚信不疑。菩萨么!心诚乃能拜谒。 几年之后,闾丘胤因有公务经过苏州,官船引到苏州城外封桥镇时,船家需要停舶,购买生活用品,补充食物。 这封桥镇是大运河来往的门户,这里水域开阔,是千百艘船只停舶的好港湾,远山绵延,近处平原一片,村落星罗棋布,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封桥镇集市繁荣,有水上城垣可守,是入苏州城的关口。 因为停船,闾丘胤便上镇街走一走。一路上人群熙攘,鱼米虾货满街。突然,他看到路边有个卖草鞋的老人,衣衫褴褛,头发蓬松,但面相好熟。再细看,不觉五体投地,叫一声:“师父在上,弟子闾丘胤顶礼了!您老远在这儿?”那老人说一声:“使君看错了,谁是你的师父?”话未说完,拔腿就跑,草鞋也不要了,当闾丘胤叩头起来,不见了师父,慌忙举足直追,遥望前方那师父已过封桥,消失在通往狮子山的道中。 闾丘胤这次不再错过这个机缘,三步并作二步,尾追不舍。气急喘喘地赶到滨河的有座庙宇,名叫妙利普明塔院,遍寻又不见师父,向寺僧打听有关情况,但大家回答却是不甚了了。寺僧说:那位卖草鞋的老人住东庙里廓下,至于他的来历,无人知道。由于庙小无力供膳,他便自织草鞋卖钱度日修行,我们也从来不过问他。闾丘胤告诉寺僧,此是文殊菩萨化身,不可轻慢;又与苏州刺史叙情,争取官府典助,苏州刺史也久闻寒山高名,加上四众信徒的结缘,将原来已经破落的塔院修整一新,光彩夺目。此庙始建于梁朝天监年(公元502~519年),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大家出于对文殊菩萨的崇拜,出于闾丘胤对寒山大师的敬仰,出于苏州官府的支持,慕迎寒山拾得两大师主持寺务,从此香火鼎盛,延续千余年。 张继愁思之谜 关于张继的身世,后人也很少知道,只知道他写了一首好诗《枫桥夜泊》,影响千古,使原来叫封桥地名的,也改为枫桥了。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一千古流传的诗,使寒山寺更为蜚声中外的胜地了。 然而细察张继愁思什么?这可能又是一个谜了。看他诗境中的空旷寥寂,萧瑟深秋,听到几声钟声,辗转失眠,完全浸沉在愁思中,无限神伤。后人读诗后理解纷纷:有人说他是客愁,有人说枫桥对面的远山叫“愁眠山”。有人说是诗兴愁。其实从历史背景看,张继之愁未必如此。 张继身世后人不详,只知道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进士,恰是唐朝大动荡的安史之乱的前夕(公元755~763年),而此诗很可能作于他赴洪州就任盐铁判官时路经苏州所作。我们还可以读一下他另一首同时作的诗《阊门即事》,即可明白《枫桥夜泊》诗的愁情了。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安史之乱波及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等省,周边诸省也都勤王,老百姓拉去当兵,大片田地长满青草,他的愁思就是战乱不已,人民痛苦不堪。他家在襄樊,离战场也很近,远宦于江南,怎能不思念? 寒山钟声之谜 说到张继诗:“夜半钟声到客船”,又引出人们的许多谜。除掉半夜是否有寺钟敲打声之争外,寒山寺的碑廊里晚清康有为写了一首诗: 钟声已渡海之东,冷尽寒山古寺风。 忽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到不空空。 这首诗说,张继诗中所说钟声已冷寂寒山了,古钟已流向东海日本,丰干再饶舌也听不到夜半钟声了。使后人读张继诗不觉引起遗憾。那么,寒山钟声何时才冷寂了呢?这又是一个谜。 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苏州本地有位诗人高启(1336~1374年)那时他还不绝地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其诗云: 画桥二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有钟声。 高启官至明代户部左侍郎,又是本地人,熟悉人文胜地,那时古钟尚在确实不可稍疑,那么何时古钟才失?这确实至今尚是个不解之谜。 千年寒山寺历经沧桑,兴废频繁。据说到了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这时寺钟已换,重仿古钟型制铸了一口铁钟,兴建钟楼悬挂其中。铜钟换成铁钟,半夜再无古寺风了。中国古代冶炼技术已达非常高超水平,薄壁青铜钟,声传数里之遥,洪亮清脆。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其熔点还比纯铜低,容易造型,我国青铜古代大量应用于餐具、乐器、兵器、装饰等物。 公元一九零六年,日本小林诚义等一批工匠铸造一对仿古青铜奶头姐妹钟,钟上铸有铭文述其情由。这对姐妹钟,一口挂在日本“馆山寺”,一口挂在寒山寺大雄宝殿内右侧。 那么康有为为何诗说“钟声已渡海之东”呢?居寒山寺附近居民祖宗代代相告;古钟在一天夜里被一艘日籍船偷运而去。这也可信!自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后,如佛教宝库——敦煌石窟的写经书,1911年日人涌入甘肃盗走六百余卷。 寒山再现之谜 寒山至今是否离开了我们?没有,没有离开我们。《宋高僧传·卷十一》记载说:约在一百年后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大沩山灵禅师(公元777~854年)在前往天台山的途中遇寒山子点化说:“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果然有一天,灵因为到“泐潭谒大智师,顿了祖意”而成了教化一方的沩仰宗的开山祖师。又南宋住山的普济禅师所著《五灯会元·卷三》中记载说:赵州观音院的从谂禅师(公元778-897年)早年朝礼天台山时,也曾与寒山子路次相遇,他依然是那样狂放,竟然指着山坡上的牛迹对从谂禅师说:“此是五百罗汉游山!” 有人从天台县国清寺西七十多里的寒岩归来,传说在夜深人静时,寒岩内仍有诵经吟诗之声。 他作诗说:“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五古·一百三十》,的确,他没有圆寂,他还要作诗,五百首仅仅是他诗作的开始。不但他自作,还希望后来禅者替他续作。他说: 寄语诸仁者,复以何为怀! 达道见自性,自性即如来。 天真元具足,修证转差回。 弃本却逐末,只守一场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