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观音感应初探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 音 论 坛《法 音》 1997 年 第 12 期 ( 总 第 160 期 ) 第 7 页
  清 净 为 心 皆 补 怛   慈 悲 济 物 即 观 音
  提 起 观 音 菩 萨 , 在 我 国 可 谓 家 喻 户 晓 , 妇 孺 皆 知 。 人 们 每 当 灾 难 临 头 , 陷 于 绝 境 , 于 无 可 奈 何 之 际 , 便 会 想 起 求 这 位 大 菩 萨 保 佑 , 且 多 有 应 验 , 这 就 是 观 音 感 应 。 其 在 佛 教 的 感 应 现 象 中 为 数 甚 多 , 在 佛 教 中 的 作 用 也 甚 大 。 本 文 拟 分 三 部 分 略 作 说 明 : 一 、 观 音 信 仰 之 流 传 , 二 、 观 音 感 应 之 史 载 , 三 、 观 音 感 应 之 理 诠 。
  一 、 观 音 信 仰 之 流 传
  观 世 音 菩 萨 , 又 称 观 自 在 菩 萨 。 前 者 是 旧 译 , 后 者 是 新 译 。 其 实 , 两 者 是 同 一 慈 尊 。 旧 译 观 世 音 , 因 为 观 世 音 菩 萨 是 依 修 音 声 法 门 而 获 “ 耳 根 圆 通 ” , 得 证 菩 提 。 而 由 此 法 修 证 成 功 的 行 者 , 能 彻 万 法 根 源 , 十 方 三 世 无 不 自 在 , 故 称 观 自 在 。
  观 世 音 之 信 仰 始 自 印 度 、 西 域 , 后 传 至 中 国 内 地 、 西 藏 、 南 海 及 日 本 等 地 。 我 国 最 早 有 关 观 世 音 信 仰 之 译 经 , 始 于 三 国 吴 五 凤 二 年 (255) 支 疆 梁 接 译 《 法 华 三 昧 经 》 六 卷 ( 已 佚 ) ; 西 晋 竺 法 护 亦 于 太 康 七 年 (286) 译 《 正 法 华 经 光 世 音 普 门 品 》 ( 大 正 藏 第 9 卷 ) ; 鸠 摩 罗 什 于 姚 秦 弘 始 八 年 (406) 译 出 《 妙 法 莲 华 经 · 观 世 音 菩 萨 普 门 品 》 ( 大 正 藏 第 9 卷 ) ; 隋 代 仁 寿 元 年 (601) , ● 那 崛 多 、 达 磨 笈 多 共 译 《 添 品 法 华 经 普 门 品 之 偈 颂 》 ( 大 正 藏 第 9 卷 ) ; 刘 宋 武 帝 时 黄 龙 国 沙 门 昙 无 竭 译 《 观 世 音 菩 萨 授 记 经 》 ( 大 正 藏 第 12 卷 ) ; 《 观 世 音 观 经 》 亦 于 此 时 由 沮 渠 京 声 译 出 ; 齐 武 皇 帝 时 , 献 正 与 法 意 共 译 出 《 观 世 音 忏 悔 咒 》 。 随 着 广 说 观 世 音 菩 萨 功 德 之 《 法 华 经 》 的 普 及 , 观 世 音 信 仰 亦 深 入 民 间 。
  除 《 法 华 经 》 外 , 曹 魏 嘉 平 四 年 (252) 康 僧 铠 译 《 无 量 寿 经 》 ( 大 正 藏 第 12 卷 ) ; 刘 宋  良 耶 舍 译 《 观 无 量 寿 经 》 ( 大 正 藏 第 12 卷 ) ; 东 晋 佛 陀 跋 陀 罗 译 《 华 严 经 》 ( 大 正 藏 第 9 卷 ) 之 “ 入 法 界 品 ” , 皆 阐 说 观 世 音 之 利 益 。 东 晋 竺 难 提 译 《 请 观 世 音 菩 萨 消 除 毒 害 陀 罗 尼 咒 经 》 ( 大 正 藏 第 20 卷 ) ; 北 周 耶 舍 崛 多 译 《 十 一 面 观 世 音 神 咒 经 》 ( 大 正 藏 第 20 卷 ) , 阐 说 唱 念 观 世 音 菩 萨 名 号 之 福 德 与 灵 验 。 此 外 尚 有 《 般 若 波 罗 密 多 心 经 》 之 广 传 民 间 。 因 此 等 经 典 之 翻 译 , 致 使 观 世 音 信 仰 广 为 发 展 , 而 顺 应 此 风 潮 , 以 元 魏 孙 敬 德 之 《 高 王 观 世 音 经 》 ( 续 藏 第 87 册 ) 为 始 , 宣 说 观 世 音 信 仰 之 疑 伪 经 典 遂 大 量 产 生 , 如 《 观 世 音 咏 托 生 经 》 、 《 观 世 音 菩 萨 往 生 净 土 本 缘 经 》 ( 续 藏 第 87 册 ) 、 《 观 世 音 忏 悔 除 罪 经 》 、 《 观 世 音 菩 萨 救 苦 经 》 ( 续 藏 第 87 册 ) 、 《 观 世 音 所 说 行 法 经 》 、 《 观 世 音 三 昧 经 》 等 。 其 中 《 高 王 观 世 音 经 》 又 称 为 《 小 观 音 经 》 。
  隋 代 智 ● 针 对 《 法 华 经 · 普 门 品 》 , 著 《 观 音 玄 义 》 二 卷 、 《 观 音 义 疏 》 二 卷 ; 又 针 对 《 请 观 世 音 菩 萨 消 除 毒 害 陀 罗 尼 咒 经 》 , 撰 《 请 观 音 义 疏 》 一 卷 、 《 请 观 音 忏 法 》 一 编 。 同 时 智  还 积 极 引 用 《 观 音 三 昧 经 》 等 伪 经 之 说 , 明 示 观 音 信 仰 之 观 解 , 而 为 后 世 解 释 普 门 品 之 典 范 。 唐 代 宝 思 惟 于 神 龙 二 年 (706) 译 有 《 观 世 音 菩 萨 如 意 摩 尼 陀 罗 尼 经 》 一 卷 ( 大 正 藏 第 20 卷 ) 、 《 观 世 音 菩 萨 如 意 摩 尼 轮 陀 罗 尼 念 诵 法 》 一 卷 ( 大 正 藏 第 20 卷 ) , 实 叉 难 陀 亦 译 有 《 观 世 音 菩 萨 秘 密 藏 如 意 轮 陀 罗 尼 神 咒 经 》 一 卷 ( 大 正 藏 第 20 卷 ) 。 唐 中 期 以 后 密 教 盛 行 , 观 世 音 信 仰 亦 有 发 展 。 唐 末 五 代 时 , 日 僧 慧 锷 自 五 台 山 得 观 音 像 , 安 置 于 舟 山 群 岛 潮 音 洞 , 创 建 观 音 院 , 并 将 该 处 称 之 为 补 陀 落 迦 ( 普 陀 ) 山 , 使 之 逐 渐 成 为 我 国 观 世 音 菩 萨 之 圣 地 。
  北 宋 知 礼 著 《 观 音 玄 义 记 》 四 卷 ( 大 正 藏 第 34 卷 ) 、 《 观 音 义 疏 记 》 四 卷 ( 大 正 藏 第 34 卷 ) , 为 智 ● 之 书 添 加 偈 颂 , 并 予 以 注 释 。 至 南 宋 , 《 高 王 观 世 音 经 》 已 流 行 民 间 , 此 时 该 经 虽 已 杂 有 杂 咒 , 然 对 诵 此 经 之 灵 验 , 《 佛 祖 统 纪 》 的 作 者 志 磐 亦 深 信 不 疑 。 明 代 云 栖 ● 宏 虽 曾 极 力 非 难 此 经 , 然 而 明 清 以 来 , 由 于 受 此 经 之 影 响 , 观 世 音 信 仰 于 民 间 更 加 深 入 。 清 代 以 后 , 观 世 音 菩 萨 更 以 送 子 菩 萨 之 形 象 出 现 , 致 信 仰 之 范 围 愈 形 扩 展 。
  由 于 观 世 音 信 仰 之 普 及 , 非 但 译 经 及 论 著 极 多 , 观 世 音 之 造 像 亦 多 不 胜 数 。 今 大 同 、 龙 门 、 陀 山 石 窟 等 尚 存 遗 品 甚 多 。 隋 唐 以 来 , 受 密 教 盛 行 之 影 响 , 遂 造 有 十 一 面 观 音 、 千 手 、 如 意 轮 、 不 空 ● 索 、 准 提 等 诸 种 观 世 音 像 。 又 基 于 笃 信 者 之 感 应 , 复 造 蛤 蜊 、 马 郎 妇 、 水 月 、 鱼 篮 等 观 音 像 。 今 敦 煌 千 佛 洞 内 之 菩 萨 像 大 半 皆 系 观 世 音 像 。 其 造 像 之 中 , 有 男 身 , 亦 有 女 身 。 从 根 本 而 言 , 观 音 菩 萨 是 个 男 子 , 且 在 我 国 唐 朝 以 前 , 所 有 观 音 菩 萨 的 塑 像 或 画 像 , 都 属 男 人 的 相 貌 。 《 华 严 经 》 说 : “ 勇 猛 丈 夫 观 自 在 ” 。 若 从 观 音 的 示 现 而 言 , 众 生 需 要 菩 萨 示 现 怎 样 的 身 相 , 菩 萨 就 为 众 生 示 现 怎 样 的 身 相 , 其 是 男 是 女 就 难 以 定 论 了 。
  此 外 , 以 观 世 音 为 主 要 崇 奉 对 象 , 或 冠 上 “ 观 音 ” 名 称 之 寺 院 亦 多 。 它 们 多 被 视 为 观 音 道 场 。 观 音 菩 萨 的 道 场 , 约 分 两 种 : 即 根 本 道 场 与 化 现 道 场 。 其 根 本 道 场 , 在 西 方 极 乐 世 界 , 因 为 观 音 是 极 乐 世 界 的 大 菩 萨 。 化 现 道 场 , 在 十 方 所 有 世 界 中 , 凡 有 观 音 菩 萨 教 化 的 地 方 , 即 有 观 音 菩 萨 化 现 的 道 场 。 在 娑 婆 世 界 中 , 据 《 华 严 经 》 中 说 , 印 度 南 部 靠 大 海 边 的 普 陀 落 迦 山 , 是 观 音 菩 萨 在 此 世 界 最 初 示 现 的 道 场 。 浙 江 南 海 普 陀 山 是 国 人 所 公 认 的 观 音 菩 萨 所 示 现 的 道 场 。 西 藏 的 佛 教 徒 则 视 拉 萨 为 观 音 的 净 土 , 达 赖 喇 嘛 所 居 的 布 达 拉 宫 之 得 名 , 同 浙 江 普 陀 山 一 样 , 是 由 梵 文 的 补 怛 洛 迦 而 来 。 若 据 《 千 手 陀 罗 尼 经 》 、 《 观 音 三 昧 经 》 等 记 载 , 观 音 菩 萨 乃 是 古 佛 “ 正 法 明 如 来 ” 所 现 , 为 度 众 生 而 现 菩 萨 身 , 极 乐 世 界 的 观 世 音 菩 萨 , 也 只 是 方 便 的 权 现 , 而 非 他 的 根 本 道 场 。 故 太 虚 说 : “ 清 净 为 心 皆 补 怛 ( 普 陀 ) , 慈 悲 济 物 即 观 音 。 ”
  中 国 的 观 世 音 信 仰 由 于 羼 入 密 教 而 益 形 复 杂 , 后 更 与 道 教 结 合 , 发 展 出 “ 娘 娘 庙 ” 之 信 仰 ; 民 间 信 仰 素 以 观 世 音 为 女 神 , 加 以 崇 拜 , 日 久 遂 与 道 教 之 “ 娘 娘 神 ” 信 仰 混 合 , 而 有 “ 观 音 娘 娘 ” 之 称 。
  二 、 观 音 感 应 之 史 载
  ( 一 ) 观 音 感 应 之 记 载
  既 有 观 音 信 仰 之 流 传 , 便 有 观 音 感 应 之 事 迹 随 之 产 生 。 对 观 世 音 灵 感 事 迹 之 记 载 , 在 历 代 的 佛 教 史 传 之 中 , 俯 拾 皆 是 。 如 《 出 三 藏 记 集 》 、 《 弘 明 集 》 ( 大 正 藏 第 52 卷 ) 、 《 高 僧 传 》 、 《 续 高 僧 传 》 、 《 宋 高 僧 传 》 、 《 比 丘 尼 传 》 ( 大 正 藏 第 50 卷 ) 、 《 名 僧 传 钞 》 ( 续 藏 第 134 册 ) 、 《 佛 祖 统 纪 》 ( 大 正 藏 第 49 卷 ) 、 《 法 苑 珠 林 》 ( 大 正 藏 第 53 卷 ) 、 《 观 音 义 疏 》 ( 大 正 藏 第 34 卷 ) 、 《 法 华 义 疏 》 ( 大 正 藏 第 34 卷 ) 、 《 法 华 传 记 》 ( 大 正 藏 第 51 卷 ) 、 《 辩 正 论 》 ( 大 正 藏 第 52 卷 ) 、 《 弘 赞 法 华 传 》 ( 大 正 藏 第 51 卷 ) 、 《 三 宝 感 通 要 略 录 》 ( 大 正 藏 第 51 卷 ) 、 《 往 生 集 》 ( 大 正 藏 第 51 卷 ) 、 《 补 陀 洛 迦 山 传 》 ( 大 正 藏 第 51 卷 ) 、 《 见 闻 录 》 ( 续 藏 第 149 册 ) 、 《 现 果 随 录 》 ( 续 藏 第 149 册 ) 等 。 亦 见 于 外 书 如 《 太 平 广 记 》 、 《 说 郛 》 、 《 五 朝 小 说 》 、 《 旧 小 说 》 、 《 太 平 御 览 》 、 《 金 石 续 篇 》 、 《 冥 祥 记 》 等 。
  关 于 观 世 音 灵 验 之 专 门 述 作 , 最 初 有 东 晋 谢 敷 的 《 光 世 音 应 验 传 》 ( 已 不 存 ) ; 刘 宋 傅 亮 (374 — 426) 根 据 西 晋 竺 法 护 所 译 之 《 正 法 华 经 》 中 之 “ 光 世 音 普 门 品 ” 及 谢 敷 所 著 之 《 光 世 音 应 验 传 》 , 撰 《 光 世 音 应 验 记 》 , 此 书 为 我 国 所 传 最 古 老 观 音 信 仰 之 珍 贵 史 料 , 在 我 国 已 佚 , 日 本 京 都 之 青 莲 院 犹 存 有 镰 仓 中 期 之 古 写 本 ; 刘 宋 张 演 ( 五 世 纪 前 半 ) 撰 《 续 光 世 音 应 验 记 》 ; 萧 齐 之 陆 杲 (459 — 532) 撰 《 系 观 世 音 应 验 记 》 。 由 此 可 知 西 晋 末 期 至 六 朝 时 代 , 观 世 音 信 仰 在 我 国 社 会 盛 行 之 状 况 。 此 后 亦 有 《 观 世 音 应 验 记 》 、 《 观 世 音 感 通 传 》 、 《 观 音 新 验 录 》 、 《 长 谷 寺 缘 起 》 、 《 观 音 妙 应 集 》 、 《 准 提 观 音 念 诵 灵 验 记 图 会 》 、 《 准 提 菩 萨 念 诵 灵 验 记 》 、 《 洛 阳 观 音 灵 验 真 钞 》 等 。 清 代 弘 赞 著 《 观 音 慈 林 集 》 ( 续 藏 第 149 册 ) 之 “ 感 应 篇 ” , 录 观 世 音 信 仰 之 事 迹 及 感 应 154 件 ; 顺 治 十 六 年 (1659) 周 克 复 著 《 观 音 经 持 验 记 》 ( 续 藏 第 134 册 ) 载 灵 验 事 迹 118 则 。
  此 外 , 《 莲 宗 宝 鉴 》 ( 续 藏 第 108 册 ) 、 《 净 土 圣 贤 录 》 ( 续 藏 第 135 册 ) 、 《 净 土 圣 贤 续 录 》 ( 续 藏 第 135 册 ) 、 《 安 士 全 书 》 等 书 中 亦 有 载 。 近 代 释 慈 航 的 《 怎 样 知 道 有 观 世 音 菩 萨 》 ( 收 于 《 慈 航 法 师 全 集 》 第 9 册 ) 、 释 东 初 的 《 救 世 大 悲 者 》 、 释 煮 云 的 《 普 陀 山 传 奇 异 闻 录 》 、 释 印 顺 的 《 顽 石 点 头 》 、 释 印 光 的 《 印 光 法 师 文 钞 》 、 释 絯 虚 的 《 影 尘 回 忆 录 》 、 许 止 净 居 士 的 《 观 音 菩 萨 本 迹 感 应 颂 》 和 《 普 陀 山 新 志 》 、 林 看 治 居 士 的 《 念 佛 感 应 见 闻 录 》 等 书 中 也 有 观 音 感 应 的 记 载 。 凡 是 有 关 普 门 品 的 诸 家 讲 记 及 注 释 , 也 都 录 有 许 多 观 世 音 菩 萨 的 灵 感 事 迹 。
  ( 二 ) 观 音 感 应 之 例 证
  中 国 佛 教 史 传 所 载 观 音 感 应 事 例 , 其 有 史 可 考 者 , 最 早 者 当 为 释 开 达 。 其 于 隆 安 二 年 (398) 默 诵 观 音 经 而 免 遭 羌 胡 杀 害 。 ( 见 《 法 苑 珠 林 》 ) 其 次 为 竺 法 纯 , 晋 元 兴 中 (402 — 404) , 其 于 湖 中 遇 暴 风 而 船 小 , 唯 一 心 凭 观 世 音 , 口 诵 普 门 品 不 辍 , 俄 见 一 大 流 船 , 乘 之 获 免 , 船 至 岸 须 臾 不 见 。 ( 见 《 法 华 传 记 》 卷 第 四 及 《 法 苑 珠 林 》 ) 。
  稍 后 则 有 法 显 取 经 天 竺 , 附 商 人 大 舶 还 东 , 遇 大 风 暴 , 舶 坏 水 入 , 显 恐 商 人 去 其 经 像 , 唯 一 心 念 观 世 音 , 及 归 命 汉 土 众 僧 而 幸 免 。 ( 见 《 出 三 藏 记 集 》 卷 十 五 之 “ 法 显 法 师 传 ” 及 《 高 僧 传 》 卷 第 三 释 法 显 传 ) 释 僧 洪 ( 《 辨 正 论 》 作 法 洪 ) 义 熙 十 二 年 因 造 金 像 犯 当 时 铜 禁 , 坐 罪 系 于 相 府 , 唯 诵 观 世 音 经 , 一 心 归 命 佛 像 而 获 免 。 ( 见 《 高 僧 传 》 卷 第 十 三 、 《 辨 正 论 》 ) 。 昙 无 竭 永 初 元 年 (420) 前 往 天 竺 , 至 舍 卫 国 逢 山 象 、 狮 子 、 野 牛 等 兽 , 诵 念 称 名 归 命 而 得 脱 。 ( 见 《 法 华 传 记 》 卷 第 五 ) 求 那 跋 陀 罗 三 度 蒙 观 世 音 护 佑 ( 见 《 出 三 藏 记 集 》 卷 十 四 之 “ 求 那 跋 陀 罗 传 ” 、 《 高 僧 传 》 卷 第 三 求 那 跋 陀 罗 传 和 《 神 僧 传 》 卷 三 “ 求 那 跋 陀 罗 ” ) 。
  记 载 观 音 感 应 之 史 料 很 多 , 观 音 感 应 之 事 例 不 胜 枚 举 。 要 之 , 不 外 拔 苦 、 与 乐 二 类 。 《 观 音 菩 萨 本 迹 感 应 颂 》 把 救 苦 类 又 分 为 救 火 烧 、 救 水 溺 、 脱 危 险 、 免 杀 戮 、 免 刑 狱 、 愈 疾 病 、 除 怪 异 、 拯 救 堕 恶 道 等 八 种 , 与 乐 类 再 分 为 赐 福 、 长 寿 、 得 子 等 三 种 。 各 类 例 证 , 诸 如 《 续 高 僧 传 》 、 《 宋 高 僧 传 》 的 “ 感 通 篇 ” 、 《 补 陀 洛 迦 山 传 》 的 “ 应 感 祥 瑞 品 ” 、 《 观 音 经 持 验 记 》 等 书 , 述 之 甚 详 , 兹 不 繁 引 。
  三 、 观 音 感 应 之 理 诠
  ( 一 ) 感 应 之 释 名
  感 应 之 名 , 出 自 《 正 法 华 经 》 , 经 云 : “ 无 数 世 界 广 说 经 法 , 世 界 所 为 感 应 如 是 。 ” 感 应 , 又 作 应 感 。 众 生 有 善 根 感 动 之 机 缘 , 佛 应 之 而 来 , 称 为 感 应 。 《 三 藏 法 数 》 卷 三 十 七 : “ 感 即 众 生 , 应 即 佛 也 , 谓 众 生 能 以 圆 机 感 觉 , 佛 即 以 妙 应 应 之 , 如 水 不 上 升 , 月 不 下 降 , 而 一 月 普 现 众 水 。 ”
  佛 与 众 生 如 母 之 与 子 , 此 既 非 众 生 之 自 力 , 亦 非 教 化 所 致 , 乃 由 于 机 缘 成 熟 , 佛 的 力 量 自 然 能 与 之 相 应 , 亦 即 众 生 之 “ 感 ” 与 佛 之 “ 应 ” 互 相 交 融 。 但 众 生 根 性 千 百 , 诸 佛 巧 应 无 量 , 随 其 种 种 , 得 度 不 同 。 机 应 之 不 同 , 《 法 华 玄 义 》 首 先 述 四 句 论 之 不 同 : (1) 冥 机 冥 应 , 谓 众 生 于 过 去 世 善 修 三 业 , 于 现 在 世 未 运 身 口 业 , 藉 于 往 昔 之 善 根 , 是 为 冥 机 ; 虽 不 现 见 灵 应 而 密 为 法 身 所 益 , 不 见 不 闻 而 觉 知 , 是 为 冥 应 。 (2) 冥 机 显 应 , 谓 众 生 于 过 去 世 植 善 根 , 冥 机 已 成 , 得 值 佛 闻 法 , 于 现 前 得 利 益 。 (3) 显 机 显 应 , 谓 众 生 于 现 在 世 身 口 意 精 勤 不 懈 , 亦 能 感 应 得 利 益 。 (4) 显 机 冥 应 , 谓 众 生 于 一 世 勤 苦 , 现 善 浓 积 , 虽 不 显 应 , 然 有 冥 利 。 于 上 之 四 句 后 , 更 立 三 十 六 句 之 殊 以 述 其 分 别 , 其 终 复 就 十 法 界 而 详 举 其 别 , 众 生 之 “ 感 ” 与 诸 佛 之 “ 应 ” 共 有 六 万 四 千 八 百 之 机 应 。 《 观 音 义 疏 》 又 把 感 应 分 为 口 机 感 应 、 意 机 感 应 、 身 机 感 应 三 类 。
  以 上 所 释 , 佛 之 一 字 , 菩 萨 亦 包 括 在 内 。 观 音 感 应 之 义 , 随 例 可 解 。
  ( 二 ) 观 音 菩 萨 寻 声 救 苦 之 可 能
  “ 问 : 十 法 界 众 生 无 量 机 无 量 , 云 何 一 时 令 得 解 脱 ? 答 : 譬 如 父 母 念 子 心 重 , 多 智 多 财 具 大 势 力 , 众 子 在 难 即 能 拔 之 。 菩 萨 亦 复 如 是 。 无 缘 慈 悲 重 , 权 实 二 智 深 , 圣 财 无 量 , 神 通 力 大 , 十 界 虽 多 , 应 有 余 裕 。 ” ( 《 观 音 义 疏 》 卷 上 )
  《 楞 严 经 》 卷 六 说 , 观 世 音 菩 萨 修 获 耳 根 圆 通 , 得 证 无 上 菩 提 , 成 就 了 “ 四 不 思 议 无 作 妙 德 ” : “ 一 者 , 由 我 初 获 妙 妙 闻 心 、 心 精 遗 闻 , 见 闻 觉 知 不 能 分 隔 , 成 一 圆 融 清 净 宝 觉 , 故 我 能 现 众 多 妙 容 , 能 说 无 边 秘 密 神 咒 , … … 或 慈 或 威 , 或 定 或 慧 , 救 护 众 生 , 得 大 自 在 。 二 者 , 由 我 闻 思 , 脱 出 六 尘 , 如 声 度 垣 , 不 能 为 碍 。 故 我 妙 能 现 一 一 形 , 诵 一 一 咒 。 其 形 其 咒 , 能 以 无 畏 施 诸 众 生 。 是 故 十 方 微 尘 国 土 , 皆 名 我 为 施 无 畏 施 者 。 三 者 , 由 我 修 习 本 妙 圆 通 清 净 本 根 , 所 游 世 界 , 皆 令 众 生 舍 身 珍 宝 , 求 我 哀 愍 。 四 者 , 我 得 佛 心 , 证 于 究 竟 。 能 以 珍 宝 种 种 , 供 养 十 方 如 来 , 傍 及 法 界 六 道 众 生 。 求 妻 得 妻 , 求 子 得 子 , 求 三 昧 得 三 昧 , 求 长 寿 得 长 寿 , 如 是 乃 至 求 大 涅 盘 得 大 涅 盘 。 ”
  观 世 音 菩 萨 还 获 得 了 如 下 二 种 殊 胜 : “ 一 者 , 上 合 十 方 诸 佛 本 妙 觉 心 , 与 佛 如 来 同 一 慈 力 ; 二 者 , 下 合 十 方 一 切 六 道 众 生 , 与 诸 众 生 同 一 悲 仰 。 ” 此 时 真 正 的 “ 无 缘 大 慈 ” 、 “ 同 体 大 悲 ” 完 全 生 起 , 同 三 世 无 量 诸 佛 所 具 的 大 慈 大 悲 之 心 相 互 吻 合 , 并 且 彻 底 体 会 到 一 切 众 生 轮 转 六 道 , 历 种 种 遭 遇 , 受 无 量 诸 苦 , 亟 待 救 度 解 厄 的 需 要 。 《 楞 严 经 》 中 , 在 谈 完 耳 根 圆 通 的 修 法 后 说 , “ 由 我 供 养 观 音 如 来 , 蒙 彼 如 来 授 我 如 幻 闻 熏 闻 修 金 刚 三 昧 , 与 佛 如 来 同 慈 力 故 , 令 我 身 成 三 十 二 应 , 入 诸 国 土 ” , 并 且 得 到 “ 十 四 种 无 畏 ” , 能 予 一 切 众 生 无 畏 之 施 , 又 称 作 施 无 畏 者 。 因 此 他 能 如 《 法 华 经 》 上 所 言 “ 应 以 何 身 得 度 者 , 即 现 何 身 而 为 说 法 ” , 以 三 十 二 应 化 身 , 乃 至 无 量 千 百 亿 化 身 , 游 行 无 量 世 界 国 土 , 救 物 利 众 , 普 济 群 生 。
  观 世 音 菩 萨 不 但 遍 满 十 方 世 界 , 永 恒 存 在 过 去 现 在 未 来 一 切 劫 数 , 而 且 还 以 其 大 慈 大 悲 、 不 可 思 议 的 行 愿 , 永 不 休 止 地 在 为 所 有 轮 回 中 的 苦 恼 众 生 , 救 苦 救 难 , 无 一 缺 漏 。 因 为 他 深 知 , 所 有 苦 难 都 是 他 的 苦 难 , 所 有 众 生 都 是 他 内 在 自 性 的 不 同 面 目 。 所 以 菩 萨 永 远 站 在 众 生 身 边 , 永 远 活 在 众 生 心 里 。 故 憨 山 云 : “ 我 观 大 士 , 如 月 在 空 , 凡 有 水 处 , 皆 现 其 中 , … … 众 生 心 水 , 亦 复 如 是 。 故 有 求 者 , 应 念 即 至 。 ”
  观 世 音 度 众 生 所 化 现 之 身 , 众 说 不 一 。 《 楞 严 经 》 卷 六 说 有 三 十 二 应 身 , 《 法 华 经 》 普 门 品 则 举 出 三 十 三 身 , 梵 文 的 《 法 华 经 》 中 又 只 有 十 六 身 。 这 些 应 化 身 的 多 少 出 入 , 不 过 是 传 诵 及 翻 译 者 之 间 的 详 简 增 损 而 已 , 于 观 世 音 菩 萨 的 慈 悲 化 现 没 有 影 响 。 各 经 所 举 , 亦 不 过 列 其 大 略 , 实 际 上 由 于 众 生 千 差 万 别 , 可 以 随 着 时 代 的 不 同 、 环 境 的 不 同 、 品 类 的 不 同 , 而 作 千 差 万 别 的 身 相 来 迎 合 众 生 、 救 济 众 生 。 故 憨 山 云 : “ 我 观 大 士 身 , 本 离 一 切 相 。 以 本 离 相 故 , 故 能 现 众 身 。 譬 如 摩 尼 珠 , 随 缘 明 众 色 。 是 故 佛 菩 萨 , 及 六 道 众 生 , 乃 至 异 类 形 , 一 切 无 不 入 。 如 何 男 女 身 , 百 作 分 别 见 ? 若 见 大 士 身 , 平 等 无 二 相 。 了 知 法 性 空 , 光 明 如 满 月 ; 能 令 烦 恼 暗 , 一 切 当 下 除 。 故 我 依 大 士 , 顿 出 生 死 苦 。 ”
  ( 三 ) 获 得 观 音 感 应 之 方 法
  1  “ 一 心 称 名 ”
  要 获 观 世 音 菩 萨 的 感 应 , 经 中 说 的 “ 一 心 称 名 ” 最 为 重 要 。 所 谓 一 心 称 名 , 就 是 专 心 一 意 的 念 , 使 能 念 的 我 与 所 念 的 观 音 融 而 为 一 。 《 观 音 义 疏 》 卷 上 释 曰 : “ 称 名 有 二 : 一 事 二 理 。 若 用 心 存 念 , 念 念 相 续 余 心 不 间 , 故 名 事 一 心 也 。 … … 达 此 心 自 他 共 无 因 不 可 得 。 无 心 无 念 空 慧 相 应 , 是 知 声 相 空 呼 响 不 实 , 能 称 所 称 皆 不 可 得 。 是 名 无 称 , 是 为 理 一 心 也 。 ” 《 法 华 经 》 之 观 音 普 门 品 的 深 意 , 是 在 阐 明 万 法 一 体 的 理 念 — — 个 别 的 众 生 与 一 切 众 生 本 具 的 宇 宙 本 体 或 佛 性 之 认 同 , 就 像 一 滴 水 流 入 大 海 一 般 , 其 方 式 即 是 藉 着 一 心 称 念 观 音 , 与 观 音 合 而 为 一 。
  2  勿 存 功 利 观 念
  众 生 常 念 观 音 圣 号 , 固 然 会 在 冥 冥 之 中 得 到 观 音 保 护 , 却 不 应 老 是 求 菩 萨 的 物 质 帮 助 , 应 该 更 进 一 步 地 向 人 格 的 内 心 下 工 夫 。 所 以 普 门 品 中 说 : “ 若 有 众 生 多 于 淫 欲 , 常 念 恭 敬 观 世 音 菩 萨 , 便 得 离 欲 ; 若 多 嗔 恚 , 常 念 观 世 音 菩 萨 , 便 得 离 嗔 ; 若 多 愚 痴 , 常 念 恭 敬 观 世 音 菩 萨 , 便 得 离 痴 。 ”
  3  勿 临 时 抱 佛 脚
  人 们 每 有 一 怪 现 象 , 即 不 到 苦 难 当 头 , 想 不 起 观 音 菩 萨 , 就 是 信 仰 , 也 不 恳 切 。 这 种 临 时 抱 佛 脚 的 行 为 , 非 智 者 之 所 为 。 真 正 信 仰 观 音 菩 萨 , 不 仅 是 临 时 救 急 , 更 应 重 于 平 时 的 实 践 , 在 忠 实 的 实 践 中 , 得 菩 萨 的 感 应 , 自 能 解 脱 现 生 的 苦 痛 与 内 心 的 热 恼 。 也 唯 有 在 平 时 奉 行 菩 萨 的 言 教 , 才 能 增 长 清 净 的 功 德 法 财 。
  4  发 起 大 悲 心
  众 生 欲 得 菩 萨 的 护 念 , 无 有 恐 怖 , 应 学 观 音 菩 萨 的 大 悲 法 门 。 慈 悲 是 观 音 的 德 性 。 如 果 不 杀 生 , 而 且 对 一 切 众 生 , 能 予 以 普 遍 的 爱 护 , 心 行 就 与 观 音 的 慈 悲 相 应 , 相 应 则 相 感 。 故 《 坛 经 》 说 : “ 慈 悲 是 观 音 , 喜 舍 是 势 至 。 ” 观 音 菩 萨 教 化 众 生 是 以 身 作 则 的 。 他 自 身 精 进 地 修 大 悲 行 , 也 教 众 生 修 大 悲 行 ; 他 从 大 悲 行 中 自 利 利 他 , 积 集 了 无 量 功 德 , 而 得 究 竟 的 解 脱 ; 众 生 若 依 菩 萨 的 言 说 奉 行 , 定 能 离 苦 得 乐 ; 若 能 累 世 修 大 悲 行 , 即 可 成 就 观 音 菩 萨 的 无 边 功 德 而 得 无 上 的 解 脱 。
  三 、 结 束 语
  观 音 菩 萨 之 受 中 国 人 的 欢 迎 , 从 佛 学 的 角 度 言 , 是 由 于 他 的 大 慈 大 悲 , 拔 苦 与 乐 。 佛 教 给 中 国 民 众 塑 造 了 一 个 慈 善 的 、 极 富 人 情 味 的 观 世 音 菩 萨 , 让 她 担 当 起 救 苦 救 难 的 全 部 责 任 。 虽 然 中 国 民 众 少 有 献 身 佛 教 的 决 心 , 却 极 愿 意 接 受 佛 教 的 保 佑 帮 助 。 特 别 对 救 苦 救 难 的 观 世 音 更 是 满 怀 深 情 , 不 仅 以 香 火 、 供 品 和 随 时 的 供 奉 来 表 达 崇 拜 之 情 , 并 且 一 遇 困 难 就 会 想 到 观 音 菩 萨 , 这 正 好 满 足 了 中 国 民 众 对 宗 教 的 功 利 欲 求 。 而 且 这 种 功 利 欲 求 又 往 往 局 限 于 一 人 一 家 的 小 圈 子 。 然 而 , 观 音 菩 萨 拔 众 生 之 苦 , 与 众 生 之 乐 , 其 旨 则 在 使 众 生 得 解 脱 。总 而 言 之 , 观 音 感 应 之 事 迹 虽 近 乎 怪 异 , 然 如 释 赞 宁 云 : “ 知 此 怪 则 正 怪 也 。 在 人 情 则 谓 之 怪 , 在 诸 圣 则 谓 之 通 。 ” 亦 如 释 道 宣 曰 : “ 圣 人 之 为 利 也 , 权 巧 众 途 示 威 雄 以 摄 生 , 为 敦 初 信 现 光 明 而 授 物 , 情 在 悟 宗 。 规 模 之 道 既 宏 , 汲 引 之 功 无 坠 。 ”
  参 考 书 目 :
  (1) 《 佛 光 大 辞 典 》 , 佛 光 出 版 社 , 1988 年 10 月 初 版 。
  (2) 《 出 三 藏 记 集 》 [ 梁 ] 僧  著 , 苏 晋 仁 、 萧 炼 子 点 校 , 中 华 书 局 , 1995 年 11 月 第 1 版 。
  (3) 《 高 僧 传 》 [ 梁 ] 慧 皎 撰 , 汤 用 彤 校 注 , 中 华 书 局 , 1992 年 10 月 第 1 版 。
  (4) 《 续 高 僧 传 》 [ 唐 ] 释 道 宣 撰 , 大 正 藏 第 50 卷 。
  (5) 《 宋 高 僧 传 》 [ 宋 ] 释 赞 宁 撰 , 范 祥 雍 点 校 , 中 华 书 局 , 1987 年 8 月 第 1 版 。
  (6) 《 观 音 玄 义 》 [ 隋 ] 释 智 ● 说 , 释 灌 顶 记 , 大 正 藏 第 34 卷 。
  (7) 《 观 音 义 疏 》 [ 隋 ] 释 智 ● 说 , 释 灌 顶 记 , 大 正 藏 第 34 卷 。
  (8) 《 法 华 玄 义 》 [ 隋 ] 释 智 ● 说 , 释 灌 顶 记 , 大 正 藏 第 33 卷 。
  (9) 《 观 音 菩 萨 与 观 音 法 门 》 , 南 怀 瑾 等 著 , 老 古 文 化 事 业 公 司 , 1989 年 6 月 台 湾 第 6 版 。
  (10) 《 观 世 音 菩 萨 普 门 品 讲 记 》 , 释 注 者 演 培 法 师 , 《 谛 观 全 集 · 经 释 八 》 , 天 华 出 版 公 司 , 1987 年 12 月 初 版 。
  (11) 《 憨 山 老 人 梦 游 集 》 ( 三 ) , 新 文 丰 出 版 公 司 , 1996 年 10 月 1 版 3 刷 。
  (12) 《 佛 法 是 救 世 之 光 》 , 释 印 顺 著 , 《 妙 云 集 》 下 编 之 十 一 , 正 闻 出 版 社 , 1992 年 4 月 修 订 1 版 。
  (13) 《 太 虚 大 师 全 书 》 第 28 册 , 释 太 虚 著 , 善 导 寺 佛 经 流 通 处 印 行 。

 
 
 
前五篇文章

唯识学的意趣

《大般涅盘经》的佛性论(下)

《十疑论》及净土法音(一)

《十疑论》及净土法音(二)

《十疑论》及净土法音(三)

 

后五篇文章

《太虚大师的唯识思想》

禅林狮子儿-----慈明禅师行实录

南怀瑾禅话——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下

南怀瑾禅话——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上

红尘佛光——演艺明星皈依佛门之剖析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