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中道的生命教育─从哈利波特与魔戒谈起(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中道的生命教育─从哈利波特与魔戒谈起(下)
  郑振惶主讲 郑锡栋整理
  二○○二年四月十二日讲于台北市立南门国中
  (四)知情意的圆满
  现在再来谈一谈知、情、意的圆满,我们人是有情众生,就是具备了知,情、意三方面的心理功能,这知、情、意三者要维持一种全面性的平衡,是一个正三角形,底部以意为基础。意的意思:就是自己的意志、意愿、或是我们所说的下定志向、下定决心、发个愿、立定个计划,我要学习什么?我这辈子要怎么过?我要怎么成就我的事业?成就我的人生。意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意,没有这个目标,我们就会像大海的孤舟一般,在大海里飘荡,不晓得我们要停泊在那一个岛上,很难通过狂风暴雨,狂涛怒浪的冲击。故这个意是很重要,意-我就写到正思惟、正定,这是佛教的名词,在这里并不是要传教,佛教也不是一个宗教,它是一个教义,他所谈的就是我们生命教育的道理,其中有一个叫八正道的,这八个正道,就是一个圆满人格者,一个圆满生命、圆满生活的方式,所以八正道就是中道的生活方式,就是圆满生活的规则,其中有一个就是正精进,就是不懈怠。
  你做一个人活著的一天,就要发挥一天的功能,要发挥自己存在的价值,让自己的温暖、自己的光明更好,使得自己周遭的人、事、物更好,一定要精进,不可以浪掷人生,不可以懈怠,不可以一辈子过了,对世间毫无贡献,只是来消耗世间。正精进就是一定要努力、要精进。所谓的正-就是善良,对自己有益处、对别人有益处、对世间有益处,合乎解脱、归依、真谛这三者就是正。我们的八正道就是以这三者为依据,如果任何一个学问不能让我们解脱,你学一门学问不能解脱我们的烦恼,不能够解脱我们的贫困、不能够解脱我们的不安、恐惧,不能够解脱我们对生命的束缚的话,那这个学问是多余的。同样,一种学问如果不能让我们有所归依,让我们有人生方向,那这门学问的教育也是多余的。还有一个要项,就是真谛,真谛就是一种真理,科学越昌明,就让我们了解人事物的真理越多,让我们能够更信赖。为什么我们能够对李远哲信赖?因为它是一个科学家,他是一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我们相信他有科学精神,我们相信他所说的话有其道理在,我们可以相信科学家的话,远胜于相信宗教家、远胜于一个文学家。因为在我们了解里面,他有科学精神,就是一种真谛的精神、一种求真的精神、一种不妥协的精神,他是求真的人。所谓正者,就是合乎解脱、合乎归依、合乎真谛的原则。我们再讲讲意,我们要建立一种志向、建立一个目标、发一个愿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正见,就是要精进不懈,必需不违背解脱、归依和真谛。
  而第二个有关意的内涵,就是有所定,称之为正定。就是自己的心能够安定下来,安定在归依、解脱、真谛之上。很多人,譬如说赌博的人,在一、二个礼拜前报纸登的,有一个病患匆匆忙忙的跑到医院去,因两天在牌桌上,没有上厕所,尿道发炎,医生就导尿,一导就好几公斤的尿出来,他已有了尿毒伤害。有的人就是定在这种不正确的地方,这不是一种正定,因为他违反了解脱、归依、真谛的原则,违反了真、善、美的原则,唯有合乎真、善、美的定,才是真正的定。我们要正精进、要正定在这个原则上。因此用这个为基础、用意为基础,我们才能够建构出知和情这两部分。所谓知就是前面所说的:我们要建构出世间的智慧,还有出世间解脱的智慧。所谓的情,就是我们前面所一直强调的,我们需要人情的温暖,我们需要大爱心我们需要慈悲,这种个别的真理和整体的真理那是不一样的。我们从瞎子摸象的故事里面,就可以发现每一个瞎子,他们由每一个人所摸到大象的部位,说大象就像扫把、就像柱子,大象就像什么一般,那也是对,那是真理,但不是全体的真理。而只说对部分,只可说是部分的真理,个别的真理,不是全体真理。全体真理是内内外外、大大小小、上上下下,全面关照,一种全盘性、整体性、一贯性、当下性的认知,才算是真理。如果是以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意识型态、自己的嗜好,去了解世间的话,所得到的道理不算是真理。真正的真理一定是自古以来恒常如是,这种才称之为正见、正思维。我们的起心动念,永远都向著真善美的方向,向著真善美,从伦理道德的建立,到生命的圆满,这个就是我们称之为正思维。怎样教小孩子从善的方向,往圆满人生方向来想,往生命的终极关怀,生命的终极解脱去思考,这种正念、乐观、光明的思维,会使一个人快乐。你如果用消极、反面、黑暗的思维,报纸上所说唱衰,本来没有那么衰,你负面思维的话,会使一个人更加的衰,这就叫正思维。正念就是你那个念头要永远保持清醒,千万不要迷惑、千万不要散乱,这个就是在知的方面。
  在情的方面,就是正语、正业、正命。正语:就是合乎这三个法则的语言,当我们用语言文字跟人家沟通时,千万不要离开解脱、皈依、真谛的法则。正业的意思就是行动,你做的行动,一个原则:就是不可以伤害人家,当然也不可以伤害自己。一个最重要原则:不伤害人家和自己,如果可能的话再来利益自己、利益他人,对大家都有好处,对这个世间、对所有的生命,有情、无情都能有好处,这是正业的部分。所谓正命,命就是安身立命的命,正命即安身立命的正确职业,身心安顿的方法。正命就是从事不伤害自己,不害别人,不伤害环境的职业工作。
  (五)知三量
  紧接著讲知三量:知识到底是怎么获得的?量就是度量衡的量,测量的量,或者是一个标准,是说我们的知识怎么来的。我现在是从佛法的语言来看,这种语言诸位也不要把他当成是佛家的东西,他只是在诠释我们知识获得的方法,以及知识到底正确不正确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我们称知为量。知识的三种标准:第一个就是所谓的圣言量,第二个是比量,第三个是现量。
  圣言量的意思,圣就是圣人,也就是前辈或是我们的长辈,有智慧、有知识的人,或是所说的老师、师长,这种师长所说的话,称之为圣言量。比量适用比喻的,用推理的方式、用演译的方式,我们透过资料的收集,加以分析,分析得到一个原理,利用这个原理再演译、再推广,这样子可以增广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人生在世只有几十年,不可能将世间所有的经验都去尝试,这是不可能,我们也不可能看见世间所有事情,也不可能结交世间所有的朋友,我们不可能结交古时候的圣贤,更不可能跟后代子孙来沟通、来交往,但是我们可以透过比量的方式,来增广我们生活的领域。
  本来我们是透过感官:眼、耳、鼻、舌、身去接触这个世间,我们相信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的接触,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的接触面,还是有限,受限于时间、受限于空间,知识领域有限,可是我们可建立一套逻辑法则,一种正确方法、一种演译方法,这样子所产生出来的知识,我们称之为比量。读大学一定要读逻辑学,原因就是要建立一套正确的思惟法则,要建立一套怎样子寻求知识的方法。
  第三个我们称之为现量,现量是一种现前的量,也就是说现前所得到的知识,我们经常听到说眼见为凭,我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这就是现量。现量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称为根,第二个层次称之为意,第三个层次称之为瑜珈。根-佛教里面的名词,就是我们的感官,也就是我们的五根,最重要的五根,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还有身体皮肤所接触的,我们透过五感觉器官去接触环境所得到的知识,我们应该可以承认他为真。譬如说:我看到杯子,桌子上有两个杯子,这就是限量的境界,这个限量的境界,对不对,当然对,我明明听到某一个人嗓子非常好,唱歌声音非常好听,这就是耳根现量。我亲耳听到这不是我透过幻,想透过别人的描述所得到的,是亲耳听到,就是根现量,根现量应该可以相信,但相信也有他的程度,等下会讲到,因根现量有他的限制。第二个就是意现量,意就是思想,就是我们透过想,想像一件事情,将学过的一件东西加以思惟、加以复习、加以背诵、加以想它的意义,就是意现量。第三种现量我们称之为瑜珈现量,瑜珈是印度话,它的意思就是相应,所谓相应就是相符合,两个东相符合就是瑜珈,我们练瑜珈的目的,就是让身心相符合,让身心相应。什么叫让身心相应?我们的心叫我的手要往这边活动,我的人整个后仰,我的头能够后仰能够触地,我办得到吗?我如果能够办得到,就是瑜珈现量。透过一种方法、一种训练,让自己身心能够柔软,我的心想要让身怎样,它就怎样,我的心叫身这样子的柔软,较身这样子的健康,它就叫做瑜珈。瑜珈现量意思:就是透过那种身体力行,科学的术语就是透过实验、透过验证、透过检验、透过一种方法亲手去动、去做实验,在一种条件之下反 覆的去做实验,反覆练习,练习到非常的灵巧,非常的熟悉,非常的能够随心所欲,那个就是瑜珈现量的意思。瑜珈其实就是实践,就是身体力行,科学所说的实验,透过实验所得到的知识,我们称之为瑜珈现量。
  如果是根据知识的获得,我们可以用闻思修这三个名词来代替,根现量即闻,闻当然是听,但不只是听闻而已,我们还可以看书,听人家演讲,还可以自己亲身去摸,透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去认知这个世间我们所得到的知识。意现量:就是透过我们的大脑去思惟, 瑜珈现量就是亲身去做实验去证明根现量。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来看,最早的人类应该是懵懵懂懂,那个时候追求的是怎样子生存下去,跟其他动物来相搏斗,跟大自然来相抗衡,怎样子求得生存,对这个世间没多大认识,对自己身心也不大了解,后来就慢慢的累积知识,这些知识怎么来的?是有些人我们称之为圣人,就是智慧者,她比较敢于用自己的根现量去接触、去看。神农氏亲尝百草;燧人氏钻木取火,透过现量去得到知识,得到知识以后他的智慧就比别人来得高,智慧比别人来得高,他就有了光明。在这种情况下,在最早最早的时候,是有某一部份的智慧者,她是透过这种现量去获取知识,得到知识后取得领导地位,能够领导别人,她变成了一个部落、族群的依靠,一个领袖。所以最早先最早先的时候,所寻求的知识绝大部分是圣言量,我们祖先怎么说,我们老师怎么说。又人为什么会比其他动物进化的快,那是因为人有记忆,能够用符号表达知识,能够把知识传递给远地方的人,或传给后代,用这样子来累积。所以我们最早知识的来源,圣言量是占最大部分,尤其是在神权的时代,圣言量几乎是全部,在这个部落里面的酋长,就是老大跟神沟通的她,他就是老大,他就是掌握了人世的权力,因为它比别人有知识,比别人更能知道世间的情况,或者更妙一点,跟神跟神秘的力量来相接触,她有那种方法,她所说的话都是大家所信赖的,我们称之为圣言量。在我们小时候从幼儿慢慢地长大,都是从圣言量来得到知识,当然也有少部分的现量,如婴儿用手去摸墙壁,去摸玩具,摸师长她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接触世间,因而得到某一种识,是用一种根现量。
  慢慢的我们才会有体验出现,但在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如果说现在根一百年前跟一二前年前来做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越早期的人类知识是以圣言量占最大部分,其次是现量,是靠根的现量慢慢的才推展出比量出来,我们看到烟就可以知道有火,因为过去的生活经验烧柴火就会有烟产生,后来我们就得到一个法则说:看到烟就晓得有人在烧柴火,这是古时候一种知识进步的来源。慢慢的就会发现比量,有出差错的时候,圣言量也有出差错的时候,因为所谓的圣言量是若干的智慧者,他用他的根现量敢于尝试去接触这个世间,而且他的脑子比较聪明,用他的意现量她去思维队所观察到的知识,加以整理、加以分析、归纳、加以演译,也因知他的意现量就产生了。
  同时慢慢的也会有少数的瑜珈现量产生,就是做实验,如果以过去来和现在做比较,那过去依靠圣言量的部分远大于现在,我们现在的人越来越不相信权威。为什么?因为圣言量的比重降低了,我们在也不像过去相信总统的话是对的,我们会怀疑总统所说的话是有他的私心目的,我们现在不像过去一样相信权威、相信师长,因为取得知识管道非常多,我们自己可以很快的从根现量意现量去取得知识,或者说从比量,这个比量的建立一定是透过瑜珈现量反覆的生活经验而得到的一个法则,就像前面所说的看到有烟我们就推出有人在烧柴火,可是在现在的科学里面有烟不见得有火,譬如说烧干冰就可以制造烟出来,甚至可以制造幻影出来。你现在看好像有冒烟但那里都没有火,只不过是一种幻影。我们看电影就可知道通通是假的,飞机飞过来菲过去结果都没有飞机在飞,一个人做上飞机模型,甚至只有半架,他没有动,人坐在那边怎样拍摄出纳飞机在云端里动?原来是摄影机在动,后面有布景在那里拉过来拉过去,就产生我们眼睛所见。所以我们现在的知识越来越降低圣言量的比重,我们越来越相信我们的比量,我们的研究方法,做学问要研究方法及哲学思考模式逻辑的推理模式,使我们越来越澄清越来越近事实,我们用比量就多了,尤其年岁的增长,小时候几乎完全是圣言量,还有根现量,但是慢慢的我们学会学习知识方法,这种比量就越多。
  同时也会大量的运用我们的意现量,还有运用我们的瑜珈现量,就是做实验,做一个结论:就是当人类的文明与文化越来越进步的时候,圣言量和比量就越来越减少,神权时代后来演变成君权时代,君权还是以圣言量,而神权是绝对的圣言量,君权在威权时代国王是绝对的权威,现在是民权、人权时代,那圣言量的比重越来越降低。同时,我们也希望圣言量的比重降低,那就需使每个人皆有科学精神,什么叫科学的精神?就是一种求真的精神就,是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是真谛,人人都会发现真理,那是靠现量,求其是实验的现量,我们慢慢地减少圣言量,慢慢地推广比量,最后慢慢地以现量为知识的来源。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知识来源通通是现量,可以对自己的身心、对生存环境,都完全了解时,就是将真谛完全发挥出来,纳时候就是我们的归依处。因为那时候真理是透过我们的现量所得到的,知识那就是可靠的,如果能够这样子我们就能够得到究竟解脱,尤其心理上的恐惧不安的一种解脱。当然我们说圣言量会有缺陷,比量会有缺陷,而现量也是有缺陷。圣言量是智者得之于现量,他只是早我们一步了解知识获得知识,他有的时候是依靠比量,有的时候是依靠现量来获得,其实现代科学昌明我们都很相信科学家,但如果诸位老师在研究科学史的话,就可以发现科学的发展,并不完全依靠现量,很多很多的时候,都是依靠圣言量,那是什么意思?可以说如果某一有名有权威的科学家,他做实验后,提出一份论文报告,大家就会完全相信他,我们就是相信圣言量。后面的科学家有谁会真的重复这位科学家所做的实验,有谁会去追究这位科学家在做实验时,有没有受到干扰?譬如说温度的干扰、压力的干扰、大气的干扰,还有这位科学做实验时的意念,他的意念、他的心、他的意识,都会影响到他的实验结果。我们虽然崇尚科学家本身的主张及科学精神,但是并不是每个科学家都是依赖现量做实验去获得知识,绝大部分还是依靠圣言量。因此,我们就发现科学知识一直在推陈出新,一直在往前进步。因为一百年前的圣言量主张在二十年前就已经不合了,二十年前的在十年前就已不可靠,十年前的圣言量在今天也已经有不同,今天的圣言量在明天也许就会被推翻、被补充,为什么?因为大家对真相真理的追求是永不休止,是越来越接近事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人类发展到最后,如果能够以现量来取代一切圣言量,当然这里的现量,是科学精神,一个科学家用它的瑜珈现量用它的科学实验所得到的知识,而且它是很真实的。而且他在做实验时心是非常清静的,没有任何歪念头,没有任何动荡的念头,心完全清静,在很安定很安定的情况下做实验,这样子我们称之为瑜珈现量。我们将来如果有树立这种瑜珈现量的科学精神,则所得到的知识就能够接近真谛,能够让我们归依,让我们解脱我们的烦恼痛苦。
  现在再谈谈我们的根现量为什么有缺陷,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是有缺陷的,佛教来讲说要看到一件东西要有九个因缘,这九个因缘中,如果有一个有缺陷,看到的就不是真实的,九个因缘包括自已的眼睛有没有毛病?被看的东西是什么?光线是不是足够?距离是否适当?太远太近皆看不到,还有自己的念头,我的念头是不是有想要看?如果我不想要看,张开眼睛也不一定会看到东西,还有包括我的思想清净不清净,我是否有成见有偏见,有任何预存的立场,我们就不能看到那真实的东西,还要我们潜意识里面所留下的过去经验是不是清净?有没有受到污染,如果有受到污染的话,我们对外境的认知都将有所偏颇。所以这个根限量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说这是白色的或是红色的或是蓝色的,是以我们的根限量来看是白色红色蓝色,但如果以科学仪器-析光仪来分析,则白色再也不是白色,蓝色再也不是蓝色,如果戴上有色眼镜看出去,就是不同颜色,换言之,我们的脑子,我们的意识形态潜意识所留下的东西,都是影响到我们的根限量,因之说,根限量可靠但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他的限制非常的大,不能够完全相信根限量。同样,意限量也是一样,它是透过我们的思想传送到思维所得到的东西,我们能够肯定我们是公正无私,能够肯定是在我的思想过程里面没有任何烦恼、没有任何的歪念头,唯有清净的心?那种正念分明的心、公正无私的心,所思考出来的吗?因此最重要的是做实验做实证的瑜珈现量,只要在一个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些人或所有的人所做的依照这个方法,就可以得到相同结果,故瑜珈现量的精神就是实证精神,我们对知识的追求是这样对生命的关怀也是这样,对生命的圆满超越也是这样,都是靠自己的实证、实见的功夫,用清净的心用一种很精进的心,依照过去的圣言量来实验证明是真的。
  刚才主任提到,佛教讲无常,一般的教育及一般的知识却要我们生涯规划,要我们立定志向,到底无常要怎样教给我们的小孩子?这无尝试佛教所说的真理之一,无常真理的获得并不是那一个修行者或释迦牟尼佛所创建的。释迦牟尼说在他出现以前这无常真理就已经存在,在他死候这无常真理还是一样存在未来也还是照样存在,如此无常才就是一种真理。为什么会得到无常的结论出来?因为我们观察这世间一切一直在变,观察自己一直在变,不只有形的一直在变,无形的思想、无形的念头、无形的意识型态都一直在变,有形的无形的大的小的都一直在变,这个无常乍看之下好像是悲观,但其实无常是乐观的,无常是积极光明的。如果世间的一切都不会改变,那完了,我们在座的都不可能当老师,因为诸位的老师永远都不会死,而且诸位永远像出生儿一般不会改变,故如果世界一切都是恒常的话,那糟糕了因为因儿永远是懵懵懂懂的,永远长不大,因为这是常,正因为无常,所以我们可以改变可以成长,正因为无常可以让不好的变好,让好的更好,正因为是无常,所以我们了解烦恼痛苦不如意沮丧压力都会过去,因为他自己就会过去,根本不必自已死命的抗拒,要把它赶走,因为无常是真理,既然是真理它就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他就在那里,任何的有形无形任何的身体上面的现象,心理上面的现象,在大在小都是无常,换言之,都是会改变,既然都会改变的话,那改变的只有两个方向,一个事变得更好,一个事变得更糟糕,因为他横竖是无常,所以不可能永远不变,所以一个现象,要嘛,就是往上提升,要嘛就是往下沉沦,只有往上提升和往下沉沦这两条路,不可能永远一样,今年和去年不可能一样,这一秒钟和上一秒钟不可能完全一样,不是提升就是沉沦不进则退这样子我们就来讲讲什么情况会提升会进步当然是有一股力量在推动,推动一个现象往上提升,或者是打压一个现象使之往下沉沦,这股力量是我们要学习的。
  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有足够的能力而且我们可以不费吹毛之力,将自己的痛苦烦恼不如意都使之成为过去,因为这些不好的现象永远都是无常,都会改变都会过去,但可能有一个状况苦会变得更苦,我们不想如此那要怎么办?那就要有一股向上提升的力量,也就是一种智慧一种慈悲的力量,才能往上提升。所以无常是乐观的,是积取的、是光明的,让我们的生命更向上提升只要加入一个因素,他不可能永远维持不变。所以印度的学者-寂天他说:因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所以苦恼不是变得更好,就是变得更坏,如果说未来会变得更好,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担心?如果将来会变得更坏,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庸人自扰,忧虑在先?因为他总是会改变嘛,如果他会变得更糟糕,我们现在忧虑有什么用?反正他就是会变坏,我们不想让它变得更坏,就要加上一股往上提升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是今天所谈的慈悲爱心的力量,及加上智慧的力量,我们期待这种瑜珈现量,能够成为未来所有人类知识的来源。我们透过实证、透过科学求知的精神,来依于这种正义的精神,以建立知识,大家都不说慌,大家都是真诚的面对自己、面对别人,这样子所建立的真谛精神,我们就可以归依,同时也就可以解脱苦痛了。
  (六)三缘慈悲
  最后我们再讲讲慈悲:慈悲有他的理论在,就是对别人不慈悲首先伤害的就是自己,为著自己好,自己要有慈悲心,因为自己有慈悲心的话身心就会放松,自己不慈悲的话心理就易紧张,心理紧张身体肌肉也跟著绷紧,一绷紧就产生很多的酸性毒素出来,这毒素一产生就使得我们不健康,使身心有害,而慈悲能使我们放松,让自己完全放松,因为我们没有敌人,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人会伤害有慈悲心的我们,我们也不会伤害自己,这是完完全全的慈悲的表现结果。
  有关慈悲的发展层次有三种,一种是生缘慈悲,,一种是法缘慈悲,一种是无缘慈悲。首先讲讲缘,缘就是一种原因,生缘就是说我们体会到你是人我也是人,我们体会到你是我的家人,你是我的朋友你是我的学生你是我的师长,所以我要对你慈悲,你有困难我会帮助你,我有好处我会跟你分享。生缘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有同情心、悲怋心,认识到跟我们亲近的人跟我们有关系的人跟我们是生命的共同体,所产生的慈悲,慢慢来当我们体会到无常的真理,我们有了真谛的认识,当我们建立了求真的科学精神,一发现了真理就发现,其时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平等的,都是没有区别的,我们所区别的只不够是0.01mm皮肤的颜色,其实大家都是一样,我们为蛇么会长成这样身高、体重、颜色为什么会有不同,那只不过是因缘不同,其实我们的本质都是一样。所谓本质就是人本来的面目,以佛家来讲即所谓的佛性,一般所谓的仁性仁者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都是大家所共同的,了解到共同部分那就是大家的本质,大家不要把眼睛放在因缘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现象上,不要舍本求末不从末的方向去看事情,要从根的方向去看。好像我们看一颗树,如果不能追根究底,从根本去看的话,水果就会说你这树叶都没有用,我水果可以让人家吃而且还可以繁媛下一代,当然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树叶,怎么会有水果出现如水果说你这花没有用,难道是这样吗?没有花能够结果吗?我们再看花很漂亮,树皮很难看,我们可以不要树皮而只要美丽的花吗?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从花、果、皮种种的现象,去看、去超越、去追根究底、去追到所有自已的根源及别人的根源是什么,最后会发现原来我们是来自于同样的根源,这时候就是所谓的法缘慈悲,大家都是共同体也就是说大家都是同样的,人人平等的、众生平等的、众生跟神跟佛跟上帝、都是平等的,连众生跟桌子跟大自然都是平等的。我们之所以不同,只是现象不同,现象不同只是条件因缘不同,而我们的基础都是相同的。这种认知了解真理所产生的慈悲心,叫法缘慈悲。最后一种叫无缘慈悲,不必靠任何的条件任何的因缘,都是这样慈悲,是自己已经熟练,是自己透过锻炼,透过修行,闻、思、修慢慢的实验后所熟巧的那一种,自然而然,自动自发,时时刻刻,认何一小时,从出生一直到老死,都能够秉持慈悲的念头,依于真理所产生的慈悲心,来帮助别人来分享别人,这样子的慈悲,就是最正见的圆满。因为时间的关系,最后的总结:希望所有人类都能够慈悲智慧具足,大家都有圆满人生,谢谢大家!!谢谢!!
  洪校长:非常谢谢郑教授!!也感谢各位老师!!郑教授今天真的把我们带到另外一个境界,虽然时间没有,我还是请教一个问题,生命教育要解脱要离苦。我们现在当老师的很苦,当然刚才郑教授已给我们一些法则,怎么解决,是不是再提醒我们一下,怎么以最快的方式让这个苦至少减弱一下。
  郑教授:谢谢!!不仅当老师的很苦,当学生的更苦,不只是大人苦,小孩子也苦。这个苦,其实不是现象在苦,是我们的心在苦,换言之,是我们认为他苦所以他苦。我们如果把她想成说,像校长的话,早上七点以前就到学校了,而下午所有师生都回家了,晚上八九点校长还在巡校。你如果把它当成说我在圆满人生,我被需要,多少师生需要我,这个社会需要我,这个国家需要我,因此我才会那么忙。因之我才必须要挑那么大的担子,正因为我被需要,我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智慧有这个慈悲,我是慈悲智慧具足我如果没有那个爱心,我才不干校长,我才不干老师。为什么?去做生意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去唱歌当艺人,不是更风光吗?为什么要当老师,要当校长。我们转一个念头之后,我有慈悲智慧,我有圆满人生,那么多人需要我,我没有浪费过我的生命。这样子念头一转,就好了。那些大菩萨、大宗教家,如思雷沙跟穷人在一起,一般人认为很苦,但他是很自在,像校长一样也应该是可以非常快乐的,只要我们换个角度去思维,你就会非常快乐,谢谢!!
  洪校长:谢谢!!我们再次谢谢郑教授!!感谢各位。

 
 
 
前五篇文章

禅修鸟瞰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二)

印赠《阿弥陀经要解讲义》自序

基因优生的唯识心理法则

烦恼与犯罪的唯识心理

 

后五篇文章

中道的生命教育─从哈利波特与魔戒谈起(上)

西方人所寻找的“禅”

清净宝阁信为阶——论《往生论》的劝信思想

浩瀚佛恩无尽深——略述地藏菩萨大悲弘愿的功德与其担负的

禅与心脑的体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