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乐世界,成佛的摇篮 -净土宗的音声法门修行- 赖信川 学佛本来就是快乐的,不然怎么会有极乐世界呢?学佛人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佛,现在,只要你念佛,不但可以看到佛,将来还要和佛住在一起,这不是很快乐吗? 或许大家觉得研究净土宗的音声法门不难,因为资料很多,又多人弘扬,是时下最流行的法门,应该容易才对。事实上,这也就是净土法门研究的困难处,这个法门特殊的地方,就是修法简易,谨守一句佛号的信愿就可以往生净土,成就佛道,却也因为如此,历来的弘传可谓百家争鸣,除了宣扬念佛,更融摄禅、教、律、密多家学说,因而资料庞杂,说法分歧,发生教法演变,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净土法门的要义是佛境界的展现,不只在于念佛,更在于「信愿」。这也就是说,能决定往生的未必只是念佛,而在强烈的往生愿望。因此,这次我们研究净土的音声法门修行,就要从这个法门的本质「信、愿、行」谈起。 其实,净土在印度佛教并未形成宗派,诸佛有自己的净土,而佛子们以自己的信愿来供养诸佛,称念佛号是每日例行公事。在印度盛行往生弥勒内院,在中国也曾经盛行一时,但自从与阿弥陀佛相关的经典传入中国后,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逐渐盛行,六朝时期,经过南方的庐山慧远与北方的昙鸾两位大师弘扬,再加上唐代道绰、善导与法照等诸位大师,历经宋、元、明、清诸位大师的护持,而民国时代则有印光大师等人的宣教,今天往生极乐世界的观念已经深植人心,「念佛」几乎成了「学佛」的代名词。因此此处讨论「净土」的音声法门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修行方法为主。 一、净土法门的基础在于「信愿」 事实上,净土法门的修法确实简易,然典籍之所以庞杂,说法之所以分歧,原因就是在劝人修行,因此诸师谈信仰,劝修行,在八宗典籍里面,要属净土宗为第一。于是劝使诸多教内宗派,乃至其他宗教,甚且是广大没有信仰的群众来修持,就成净土宗宣教最重要的主轴,占了许多祖师的语录,乃至议论的着作的绝大部分,这才造成净土宗的论着呈现五花八门的现象,为何如此?净土宗最主要的教义,就在于热切往生的愿力,有这样的愿力再来念佛才能够得力。要升起这样的信仰,发出这样的愿力,这就需要了解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本怀。 一般人以为宗教都是劝人为善,但世上为何有诸多宗教?原因就在各家对「善」的定义不同。因为善的定义不同,即使是性质相近,神道设教,但所作的事业却是有距离的,这是世界上各宗教成立主要的理由。但佛教在这方面是特出的。佛教不以神道为中心,而主张「人格圆成即佛成」,并强调「人人皆可成佛」,以自在为宇宙观,并以永无止境的慈悲之心来行菩提事业。净土法门,就是这个教理具体的实现。 从整个佛教来看,成佛之路大可分成两条路径:一是众生独力探索成佛之道,以不断深入禅定来追求了义的境界,另一则是诸佛以救度众生的本愿,就本身的境界,以种种方便道来接引众生。前者是因地设教,修行证果,是显教的成立基础,后者是果地设教,则成净土与密宗的根本义理。严格说来,净土的思想,其殊胜之处要算诸法第一,怎么说呢?净土法门的好处不在于极乐世界的美丽与庄严,而是佛教的慈悲心发挥到了极点。 原来,佛教哲学固然伟大,但悲智双运的佛教的教育哲学更加伟大。行者原可自行解脱,无须理会众生。但诸佛菩萨之所以庄严,就是以济度一切众生为职志。他们的成就,与其说是三昧,不如说是悲心。这可以说,诸佛菩萨的禅定境界与神通力是在以救度众生为前提下成立的。大乘佛教的根本事业在于教育,诸佛菩萨的起心动念无不在拔除一切众生的根本业障。他们的修行是为了探索一切的苦因,思维众生得度的方便道,因此在佛门可以看到种种方便来护持佛子修行。如法数偈颂的「嗢拖南」(如《瑜伽师地论》文体)来协助法义的忆持,而「陀罗尼」是这方面的极致,持诵咒语可获得佛法果利。梵呗的教学,以音律曲屈来顺利记诵教法而不漏失。为了众生禅修的方便,则有戒律与忏悔法门来作为前导。论师的说法,为了降服众生的我慢,退却众生疑惑,以利入道。也有菩萨度重洋,入异邦,以有效的本土化方法来教导众生入道(如中国佛教的戒律与丛林制度)。因此诸佛菩萨是人天师范,全方位的教育家,佛教的历史可说是一页又一页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史。 然而,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阿弥陀佛的净土事业了。 净土并非缘于阿弥陀佛所创。《无量寿经》说在阿弥陀佛成佛以前曾经是一位比丘名为法藏,就在一次佛陀为他开示种种过去诸佛净土的义理时,法藏比丘深深体会到净土的功德与佛菩萨的愿力伟大。他决心效法前贤,建设一个庄严无比的净土,极乐世界来保障一切众生前来修行,一生就能成为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伟大的世尊。他发下四十八大愿,并以多生多世的努力来实现建设极乐世界的愿望。四十八大愿,可说众所周知。但是,这四十八大愿所以成就日后的阿弥陀佛,正是在于阿弥陀佛的发心,大略可以分成两方面来看: 1. 是就净土的建设来看,阿弥陀佛思维什么样的教法保证众生可以一生补处成佛?如此教法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与环境?他首先考虑到众生寿命与生活的问题,以延长寿命,无病无苦,毫无忧虑的状态下,能够修法成道(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他采用了「优生保健」观念,设计以莲花化生方式接引众生,衣食无忧,也无病无苦,奠定良好的体质以利修行。他延揽诸大菩萨,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担任上首,做好教育行政,并招募众多善知识(上品上生)与大家共处,发挥孟母择邻的教育理念。他设计辉煌美丽的世界,让众生心起清净庄严念头,布置了许多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发出种种奇妙音声来教化众生一心精进,助修「三十七道品」,鼓励众生念佛、念法、念僧,提供方便入甚深禅定的环境。他使往生者能够神通具足,随时可以到他方世界供养诸佛,聆听世尊的开示,随时随地都可以开悟,入甚深三昧,最后顺利一生补处,成为释迦牟尼那样庄严的佛果。 2. 是来到净土的路径:用什么方法可以最容易,最快速可以让众生进入这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想到的就是所有方便法当中的极致,那就是称念他的名号。并不需要复杂的仪轨,也不需要禅坐入定穿过重重无尽的法界,免托福、免护照、免签证,免技术,免排队,免搭飞盘,免太空梭,只要称念他的名号不限次数,至情恳切地到一心不乱,就可以移民入学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要竭尽所能,即使是根器最低劣,不受教的众生,只要发心皈依,极乐世界通通欢迎,并以最高规格的尊荣礼遇,由极乐世界的创办人,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两大菩萨一行亲自前来迎接。即使是西方十万亿佛土的遥远距离,有佛菩萨的陪同,一念之间可以到达。「多生轮回受苦,不如来此安养」可说是阿弥陀佛创办极乐世界最好的注脚。 总之,阿弥陀佛用尽一切所能想到的办法去建设,目的就是要大家无忧无虑地成佛。看看我们现在的娑婆世界,个人有别业,众人还有共业,种种业缘相互缠绕,早已是黑业满娑婆,不知从何说起!从《弥陀经》的描述看来,阿弥陀佛是根据了种种成佛的条件与环境,来建设这样的极乐世界,很难估计阿弥陀佛到底总结了多少弘法的经验与智慧总结而成! 从《弥陀经》也不难看出,极乐世界是一个不断进步的世界,阿弥陀佛一面不断接引各种根器的众生,也不断招募有心从事菩提事业者移民,以这样优秀人才聚居一处,极乐世界自然成为一处具有高度创意,高效能与智慧型的学习环境。阿弥陀佛的目标就是要保障大家决定成佛。建设这样的极乐世界,目的就是成为一所成佛的大学,阿弥陀佛是这所学校的校长,观音和势至两大菩萨分别担任干部要职,来领导极乐世界的众生修行。所以曾有人误解极乐世界就是「天堂」,而阿弥陀佛就是「上帝」,其实阿弥陀佛无需成为上帝,以佛陀的果报来说,多生累劫生于帝王世家已是家常便饭,无所恋栈!《弥陀经》说极乐世界众生可以一生补处,还可以乘愿前往他方世界度化众生,这说明极乐世界具备「学校」的性质,是孕育佛陀的摇篮,而非神道教所说的天堂。 最后,为了不让众生迷路,顺利来到极乐世界,不用路标与指示牌,阿弥陀佛干脆,在众生命终的那一刻,与观音、势至一同亲自带领。想想看,学佛人一生的愿望,不正是想要见到佛祖一面?而由佛菩萨一路陪同到达极乐世界,该是学佛人一生最大的梦想!想到这里,不由得感叹阿弥陀佛真是慈悲到了极点!净土的意义,不只是在于安养,更在于佛教事业的创意极致,阿弥陀佛立下了最好的典范,难怪赢得十方诸佛的一致喝采!释迦牟尼佛等不及弟子们发问就说出来,让大家有机会光临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共襄盛举。 在此笔者意不在于「开示」,而是说:这就是净土法门音声法门的本质与修行的重要原理-要「欣慕净土」才能往生极乐。净宗学人研究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首要目的就是了解净土的庄严,与阿弥陀佛的悲心与智慧所在。从而产生向往净土,赞叹阿弥陀佛,最后升起强烈的往生愿望,以此心情去念佛,这就是净土宗自古以来所流传的「信、愿、行」。诚如龙树菩萨的大弟子,天亲菩萨在《无量寿经优波提舍》里开宗明义就说: 「《无量寿修多罗》(案:即《无量寿经》)章句我以偈总说竟。论曰:此愿偈明何义?观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土故。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天亲菩萨总结,想要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修行,不外乎三要事:「观安乐世界(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土」。净土宗的修行思想全在里面了。 二、净土宗的音声修行法门 甲、念佛三昧与上品上生 前面讲过,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很简单,就是念佛。但是历来念佛的方法却不只一种,何以故?本来「念佛」的意思即在心里忆念着佛,观想佛的形象,佛的功德,口中称念佛的名号。这也就是宗密大师在《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举出四种念佛方法: 1. 称名念佛:谓专心称念佛之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 2. 观像念佛:谓观佛像,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 3. 观想念佛:谓于心观想佛之相好圆满,观想纯熟,则三昧现前。 4. 实相念佛:谓观自身及一切法之真实相,乃无形无相,犹如虚空,而心及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则三昧现前。 宗密祖师排列如此,但按照历史来看,「观想念佛」与「实相念佛」要比「观像念佛」与「持名念佛」还更早流行。为什么呢?原来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佛教经典,支娄迦谶所翻译三经当中,就有《般舟三昧经》。这部经,与后来传入的《大阿弥陀经.卷下》和六十卷本《华严经.卷七.贤首品》等都有「念佛三昧」行法,修此三昧可以入定,在禅定境界当中见到佛,得不退转地。其后六朝时期传来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再加上元魏时代菩提流支翻译了天亲菩萨着的《往生论》都提到这个方法,因此可说是净土法门在中国最早的修行法门。 修「念佛三昧」的方法是:用一心系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且观想佛的三十二相之相好光明,跟着是阿弥陀佛为大众说法,与极乐世界种种奇妙的境界。如此念念相续不断,则能于定中见佛,亦得以往生佛国。具体的修行方法是根据《观无量寿经》里面揭示的「十六观」法来观得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境界,其原理就是自己的愿力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藉由佛的愿力引领到极乐世界,见其相好光明,升起热切往生的绝对信心,以期成为净土的子民。东晋的慧远大师与其「庐山结社」的成员就是修此佛法而往生的。 在早期中国佛教追求菩萨道地的热潮里,以「念佛三昧」可以成就「上品往生」疾成佛道,并能回入娑婆度化有情,被龙树菩萨誉为「易行道」而成为流行的法门。许多祖师,包含鸠摩罗什、庐山慧远、元魏的昙鸾,乃至三论宗的嘉祥吉藏,天台的智者等人都曾经投入研究与修持。 乙、正修净土-「五念门」的提出 虽说庐山慧远大师被尊为净土宗立教开基祖师,但是为净土法门奠下理论的根本,要属昙鸾大师所弘扬的「五念门」。元魏时代的昙鸾根据天亲菩萨主张的修持净土法门的「五念门」,成为后世净土教的重要基础,即: 1. 礼拜门:谓清净身业,一心恭敬礼拜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 2. 赞叹门:谓清净口业,称叹如来名号、功德、光明智相,如实修行,求生彼国。特别是,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卷下提出:「诸佛菩萨名号、摩诃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是也。」 3. 作愿门:谓心常作愿,发大誓愿,如实修行奢摩他(止法),以止息散乱之心,求生彼国。 4. 观察门:谓以智慧、正念观察下列三种:(1)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2)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3)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如实修行毘婆舍那(观法),以观破昏暗之心,求生彼国。 5. 回向门:谓将自己所有之功德善根,普皆回向一切众生,愿同生极乐国,皆共证佛道。昙鸾将回向门分为二种,即:(1)往相回向,谓将己之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同生极乐国土。(2)还相回向,谓已生极乐国土,得奢摩他、毘婆舍那之方便力成就后,还回入娑婆世界,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观无量寿经》的主张就是以十六观得见极乐世界,是属于止观之法,这是一种收摄身心,以定聚愿,得最大力,决定往生的好方法,因此昙鸾大师也主张以止观之法来修净土法门。但是特别的是,昙鸾大师将佛菩萨名号视为咒语,这使称名念佛的观念可说起了一定影响,后来唐代净土宗复兴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丙、净土教的复兴-重视持名念佛 由于涉及止观的课题,净土法门也为各宗重视与摄受,天台宗智者大师提出「五方便念佛门」的次第: 1. 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指行者于念佛时,则必生起愿生净土之心。 2. 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即一心观想佛之相好光明,以此光明照触一切罪障,令其悉皆消灭。 3. 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指所观之佛,乃从自心而起,别无境界。 4. 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指观想之心,亦无自相可得。 5. 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行者趣深寂定,放舍一切心意、意识,蒙十方佛之加被护念,于此,则智门兴起,任运无碍,成就圆满功德。 值得观察的是,天台的净土法门所重视的是「念佛三昧」,由于忏法是天台宗的特色,智者大师最重视「消业障」的观念,因此指出了忏罪与净土法门的关联,因此后代便有以拜忏作为净土法门的助行。 此外还有多位祖师也提出了净土法门的修行主张,如华严宗的澄观大师,《华严经疏》卷五十六举出五种念佛法门。而飞锡法师在《念佛三昧宝王论》举出「三世佛通念法」。就此我们可以看出,净土法门虽然受到佛教各宗重视,但大多视为止观课题附于各宗教法之下,并非主体。因此净土教法并未成为专宗。后来之所以成为专宗,主要是靠唐代的善导大师复兴弘扬。 由于昙鸾大师受到《观无量寿经》(以下简称《观经》),并影响,主张「十念往生」而显发净土教义。但因《观经》之宗旨与「观佛三昧」的教义非常接近,因此天台宗、三论宗等诸师曾将《观经》看成「观佛三昧」,而认为「念佛往生非上根上器之教」,因此「十念往生」的主张就被斥为「唯愿无行之方便教」,净土教便遭到挫折。直到唐代的道绰大师偶然到了玄中寺,看到了昙鸾大师的碑文,而了解持名念佛法门的宗旨,而道绰大师的弟子善导大师也因为其他宗派法师不解《观经》的经义,便以其观念为主,并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为宗旨。在《观经疏散善义》里,善导大师认为《观经》虽然是以观佛、念佛为主,但本意仍在于念佛,并主张称名念佛才是正定业,是五种正行(天亲菩萨所说的「五念门」)之一,其余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四者,则为助业,虽附随于称名念佛,但并非往生的正因。于是开启了后代以持名念佛为宗的净土教。此后中国佛教净土宗便以善导大师所开示仪轨为主流。 丁、净土宗的音声法门文化 由于早期中国佛教讲究上品上生的净土法门,受了印度佛教传统影响,大多是用来作为个人闭关用功。但是后来终究发展出了有别印度佛教的净土法门,也就是结社共修。结社共修者,又称为念佛会。而修行念佛之道场,称为念佛堂。中国最早的结社念佛,要属庐山慧远大师创设的「白连社」,这对后世净土教影响极大,如唐代法照在衡州湖东寺建立「念佛道场」;宋代省常在钱塘昭庆院结「净行社」,宗赜则在于元佑年间真州长芦寺建立「莲华胜会」,南宋道琛于绍兴年间成立「净土系念道场会」等等。后代莲社的成立,都受了庐山结社影响建立了道俗共修之净土道场。于是有所谓的「佛七」、「佛二」乃至「佛一」都受了结社念佛共修的影响而创立。「结社念佛」,共修的观念因此成为净土宗特有的佛教文化。 实际上,在梵呗的历史来看,经典颂赞都是印度传来,但唯独净土的念佛赞颂是属于中国的创作。净土法门的修持以念佛为主,自然有其念佛的韵调。目前寺庙流行的念佛调,是始自唐代法照的「五会念佛」,「五会念佛」系配合五音曲调,分为五层次来念。还有一种伴随念佛而步行绕佛的,称为「绕佛」。「念佛、绕佛、打坐」三种成为「佛一」、「佛七」仪轨的主要结构。而日本则存有「引声念佛」、「甲念佛」,据说也与「五会念佛」有关。此外日本还存在一种以钲、鼓伴奏,而边踊跳边念佛的,称为「踊念佛」,算是特殊的念佛法门。现在的净土宗仪轨,基本上是以常州天宁寺禅门课诵为基础,并汇以印光大师驻锡过的苏州灵严山寺的佛七仪轨而成。但佛七仪轨究竟如何形成?有待考证。不过这似乎与宋代遵式大师的《往生净土忏愿仪》有关。 三、结论 其实,净土宗的材料实在够多了。限于篇幅关系,笔者尽可能缩减介绍,不过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能够说明,诸如宋代以后的净土大势发展,如双宗共修的问题(禅净、净密、台净、华净等等),还有往生是否「带业」之类的课题。这些其实对于净土的音声法门修行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不过在本文当中,笔者要说明一个观念,尽管净土法门资料庞杂,依然有迹可循,那就是「信、愿、行」。不论是哪一种念佛方法,必先了解四十八大愿的本质,与极乐世界的庄严,这些外相很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将来要去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能带给我们一颗清净庄严的心,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一个学佛人,不管是修哪一个法门,一生当中的大梦,就是见到佛本尊,能够与佛菩萨在一起,当下就是极乐世界了!念佛的目的,就是要看到佛,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净土法门能够实现我们这个愿望,因为阿弥陀佛的白毫相光可以消去我们多生业障,「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但净土宗的修法五花八门,我们从前人的经验可以体验到,不论是什么方法念佛,回归原典的精神很要紧。在那个流行止观的时代里,实相念佛与观相念佛是主流,可是因此要忽略,甚且破斥持名念佛的本义,未免太可惜了。多谢道绰与善导两位大师的努力,使我们终于明白持名念佛其实也是用来度化上品根器。因此净土法门才能弘扬开来,万民得以济度,中国佛教才能广阔地开展,甚且流传到今日。不管怎么说,净土法门是佛的境界,不思议的事情实在太多,所以还是谨守原典最是要紧。 而「三论宗」因为存在的时间太短,没有形成像净土这样影响显着的宗派,没有专属的音声法门可述,就只好阙而不论。不过嘉祥吉藏大师本人也是欣慕净土,修过净土法门的。 其实,阿弥陀佛,除了四十八大愿以外,应该还有「第四十九愿」,那就是希望所有的往生者,不要忘记了其他众生,乘愿再来!这该是阿弥陀佛这个老校长谆谆教诲,毕业生们要到其他世界去实现度化众生的理想,把「极乐」的理念带去他方世界,或者,多开几家极乐世界的连锁分校也说不定。这或许就是阿弥陀佛没有说出口的「第四十九愿」吧?但是学佛本来就是追求快乐,阿弥陀佛实现了这个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