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摄大乘论 随堂报告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摄大乘论 随堂报告
  摄大乘论之入所知相分何由何处何缘得入
  及三练磨心各家译文
  王 文 雄
  《摄大乘论》是大乘无上妙法,主要说明十种相(真谛译称“胜相”、世佛陀扇多译称“智相”),以显真理及说明佛所说义趣:第一应知所知依止相,第二应知所知相,第三应知入所知相,第四应知入彼因果相,第五应彼差别相,第六应知差别戒学相,第七应知差别心学相,第八应知差别慧学相,第九果寂灭相,第十应知智差别相。也就是说:首先,第一应知所知依阿黎耶识而止,非阿黎耶识异熟不成,第二应知所知依他起、偏记执、圆成实三相等,第三应知由闻薰习如理作意等而入所知相。
  《摄大乘论》译本主要可依日本佐佐木月樵整理有四种译本:唐玄奘译十卷(约BC.648)、笈多共行炬等译十卷(约BC.609)、陈真谛译十五卷(约BC.563)、北魏世佛陀扇多译二卷(不分品章)(约BC.531)。
  由“闻薰习”如理作意等而能入所知相,如《摄大乘论》第四章入所知相分的开头说(玄奘译):“如是已说所知相,入所知相云何应见?多闻薰习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如阿赖耶识成种子;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有见意言。”读文解义所了解入所知相是行的道理,由多闻薰习如理作意决择而起智,如各家言译是所应知相或智相。
  第一要了解所知依止是体阿黎耶识,其次要了解所知相的境相三性以了解实智。实智者,从寻思所生四种如实遍智,了解三种分别:谓名分别、自性假立分别、差别假立分别。观三种分别亦无,是即入三性者,即是悟入遍计所执自性;观彼二种自性差别,唯有分别唯有假立,即是悟入依他起自性;悟入唯识中道,即是悟入圆成实自性。此中但遣遍计所执各别心境,伏除分别体相即明后决择而后智起。
  此分为修行所最关键总纲。盖依境起行,更仰仗依因得入,由正闻薰习如理作意而入唯识性故,悟入唯识中道。内容说明悟入的根机、时、处、位、悟入的原因目的、乃至修行纲领,以四寻思及四如实智为方便。有关入所知相分由何何处何缘得入及三练磨心各家译文如下:
  玄奘译
  如是已说所知相,入所知相云何应见?多闻薰习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如阿赖耶识成种子;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有见意言。
  此中谁能悟入所应知相?大乘多闻薰习相续,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已得一向决定胜解,已善积集诸善根故,善备福智资粮菩萨。
  何处能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
  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中,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
  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谓三种相练磨心故,断四处故,缘法义境止观恒常殷重加行无放逸故。
  无量诸世界,无量人有情,刹那证觉无上正等菩提,是为第一练磨其心。
  由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密多;我已获得如是意乐,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习施等波罗密多,当得圆满,是为第二练磨其心。
  若有成就诸有障善,于命终时即便可爱一切自体圆满而生;我有妙善无障碍善,云何尔时不当获得圆满,是名第三练磨其心。
  此中有颂:“人趣诸有情,处数皆无量,念念证等觉,故不应退屈”。“诸净心意乐,能修行施等,此胜者已得,故能修施等。”“善者于死时,得随乐自满,胜善由永断,圆满云何无?”
  笈多共行炬等译
  如是已说应知相,入应知相云何可见?多闻所薰习依止,非阿梨耶所摄,如阿梨耶成种子;正思维所摄,似法似义所生,似所取物有见意言。
  于中何人能入应知相?大乘多闻薰习相续已故,得亲近无量出世诸佛故,一向决信解善集善根故,善满足福智资粮诸菩萨。
  于何处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及义意言,大乘法相所生中故。
  胜解行地中,见道中,修道中,究竟道中,于一切法唯识,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对治一切障故,无一切障故。
  何缘得入?善根力持故,三种练治心故,灭除四处故,法义为所缘故,奢摩他毗拨舍那常修正修无放逸故。
  无量诸世界中,无量人道众生,刹那刹那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第一练治心。由专心故,能行施等诸波罗密;我已得此专心,由此故我修诸波罗密,当得圆满,不足为难,是为第二练治心。虽彼有障善者善法具足已,即于死时随所念欲一切具足身彼时得生;况我此最胜善无碍善,于彼时一切具足何为不得,是名第三练磨其心。
  此中有偈:“在于人道中,无量诸众生,念念得菩提,故除退屈心”。“善心人专意,能行布施等,胜人得此意,亦能行施等。”“善人于死时,随心得果报,即有灭位善,果报云何无?”
  真谛译
  如是已说应知胜相,云何应知应知入胜相?多闻所薰习依止,非阿赖耶识所摄,如阿赖耶识成种子;正思维所摄,似法及义显相所生,似所取种类,有见意言分别。
  何人能入应知相?大乘多闻薰习相续已得成事,无量出世诸佛已入决定信乐正位,由善成熟修习增长善根是故,善得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菩萨。
  于何处入唯识观?有见似法义,显相意言分别,大乘法相所生。于愿乐行地入,谓随闻信乐故,见道谓如理通达故,修道谓能对治一切障故,究竟道中谓出离障垢寂静故,一切法实唯有识,如说随闻信乐故,如理通达故,能对治一切障故,出离障垢最清静故。
  云何得入?由善根力持故,由有三相练磨心故,由灭除四处障故,缘法义为境,无间修恭敬修,奢摩他毗拨舍那无放逸故。
  十方世界无数量故,不可数量在人道众生,刹那刹那证得无上菩提,是名第一练磨心。由此正意施等诸波罗密必得生长;是我信乐已得坚住,由此正意我修习施等波罗密,进得圆满则为不难,是名第二练磨心。若人与众善法相应,后舍命时,于一切受生中可爱富乐自然而成;是人得有碍善,此意尚应成,云何我得圆满善及无碍善,一切如意可爱富乐而当不成,是名第三练磨心。
  此中说偈:“人道中众生,念念证菩提,处所过数量,故无下劣心”。“善心人信乐,能生施度等,胜人得此意,故能修施等。”“若善人死时,即得胜富乐,灭位圆净善,此义云何无?”
  世佛陀扇多译
  入智相云何?多闻薰身故,非阿犁耶识所摄,如阿犁耶识成种子;成寂静思维所摄,诸法现相所生,可取事处有见者意言处。
  是中谁入智相,大乘所薰多闻相续身,无量诸亲近得故,信欲一向故,善集善根故,善助功德智行菩萨。
  何处入还?彼现见法义意现相意语处,因大乘法生故。
  胜解地中,见道行,修道行,及尽至一切法唯记,尔随闻信因故,如是彼分别证因故,一切障对治及离障故。
  从何处入?善根力持故,三种心转明种种庄处灭故,念法义定慧一切时正行及不放逸故。
  诸世界无量众生类,无量念念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转心者。
  随所心布施等波罗密助集行,彼心我已得,是故我不加用诸波罗密,修道能满成,是为第二转明者。
  诸禅法成就已,死后寻得随所须一切身事得有障善根者,况我善修善根得无障善根满,寻即一切诸势不成,是名第三转明者。
  是中有偈:“人类得菩提,于念念中间,众生无量故,至时应舍行”。“随心所行施,清净无垢心,彼得心止事,勇健布施成。”“善者灭身已,自势随所心,善者灭身已,彼势云何不?”
  印顺《摄大乘论讲记》云:
  唯识现观的证入。“入”是悟入的意思;“所知相”,就是上面说的一切法的三性。合起来讲:就是以现观悟入一切法唯识─从次第悟入三性到悟入平等法界。真正悟入法性的现观,是出世正见。出世正见,要先由如理作意的加行智─“唯识观”引生,所以现在先明能入的唯识观。唯识观的观体,从“多闻薰习所依”而来,可以说,多闻熏习是正观的因缘。多闻大乘法教薰成的闻薰习,叫“多闻薰习”。薰习所依,可以作两种解释:
  一、薰习之所依,《瑜伽论》说是六处相续,本论说是寄在异熟识中。
  二、所依就是薰习,薰习为净法的所依。多闻薰习在有漏位中,虽然寄于异熟识中,融合似一,但实属于法身,非阿赖耶识所摄,因它是赖耶的对治种子性。这闻薰习,如阿赖耶识摄持杂染的薰习,为杂染的所依种,它也这样的成为清净的所依种子,能生唯识的“观慧”。
  观慧,是“如理作意所摄”的意言性。意言就是意识,它以名言分别为自性,以名言分别的作用,而成为认识,所以叫意言。在意言生起时,“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就是现起意言的相识。法是所听闻的大乘教法;义是大乘教法中所诠的义理。
  印顺解说这观慧,依玄奘译是“如理作意所摄”的意言性。以名言分别为自性,以名言分别的作用成为认识。在意言生起时,“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就是现起意言的相识。这法与义,都是意识观想中所似现的所观影像相,所以叫似法,似义,似所取事,这是能观意识的相识。另一方面,“有”能认识能观察的“见”,就是见识。总这能见所见的两方面,就是如理作意所摄的现观的自体—“意言”。意言下,而在真谛译文有“分别”二字。善根力所任持,已在谁能悟入中说过,所以不再解说,这里且解说三练磨。练磨心,就是训练磨励自己,克服自卑自弃的惰性。
  释论说这三种练磨心,不单在胜解行地,他这样的分判:第一练磨心在胜解行地;第二练磨心已得净心意乐,是地上的菩萨;第三练磨心已得无漏妙智,在金刚喻定。其实,地上到十地满心的菩萨,是无须这样练磨其心的;胜解行地的菩萨,每起意志薄弱而退屈的心理,所以需要这三练磨心。胜解行地的菩萨,听到无上正等菩提甚深广大,难可证得,便生起退屈心,不敢前进。为对治这种心理,所以思惟观察:在无量的诸世界中,每个世界都有无量的人趣有情;这无量的人类,每一刹那中,他们都在证觉无上正等菩提,可见成佛并非希有难得,只在我愿不愿去行。“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彼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只要我肯努力前进,无上菩提是不难证得的。由此可将那懦弱退屈的心理消除于无形,这叫第一练磨其心。
  胜解行地的菩萨,发起菩提心以后,听说所修的波罗密多甚深难行,便生退心;像这样甚深广大的难行苦行,不是我所能修的。为对治这种退心,应作这样的观察:由此清净增上的意乐,就能行施等波罗密多。意乐,就是胜解和欲所显的净信。施等波罗密多有大功德有大功能,如能得明确的胜解,生起这欲得的希求,自然会进一步的去实践。我只要已能获得如是意乐,由此意乐,只要才少用些功力去修习,施等波罗密多,当得圆满。可知主要在获得修行六度的技巧─“意乐”,无须乎因难行大行而耽心。这样就可以奋勇前进,叫第二练磨其心。
  胜解行地的菩萨,在进行六波罗密多的时候,听说诸佛的圆满菩提,具一切功德,离一切障碍,不容易证得,于是又生退心,认为佛果菩提是高不可攀,不是我这样的人所能证得的。为对治这种退屈,应这样思维:世间的一切凡夫,若有成就有障的十善,虽然平平无奇,但于命终时,便因之而招可爱一切自体圆满的人天果报而生。我以出世离欲的动机去修行,自然能有微妙的远离妄执的无障碍善;到那时,岂有不当获得殊胜妙果的一切圆满的菩提。有因必有果,只问我有没有妙因,不必因妙果的圆满而退心,这叫第三练磨其心。

 
 
 
前五篇文章

法华经中佛为方便教化而举的比喻

皈依后有36个善神护体

欢喜五财神

中国禅宗第一居士——杨衒之

故宫雨华阁神系与密宗四部研究

 

后五篇文章

一行禅师:建设僧团

一行禅师对五戒善巧的解释

论印光大师评会集本——谨以此文纪念印光大师生西六十周年

三十三观音

二月十九观音会一观音圣诞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