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虎禅师:新佛教论答梅光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虎禅师:新佛教论答梅光羲
  新佛教论答梅光羲
  (1928年8月)
  民国十七年八月,法友梅光羲君致书于虎禅师曰:昨蒙开示,拜领感谢,并读大著《论佛杂文》,直与六祖《坛经》、《传法心要》等书,无二无别,真与以上诸祖,把臂同行,同一鼻孔出气,而文字尤切今世之用,诚至宝也,钦佩之至。惟光羲尚有请者,我公庐山悟道之最初方便及中间之经过历程,尚恳明白宣示,非但光羲得所遵循,即后之盲修瞎练者也可同沾法雨。我公老婆心切,定当作此法施也。
  虎禅师曰:善哉!善哉!梅君佛学至深,今乃能为众生请求法要。予因梅君为众说法,自述学佛次第及其原因、结果如下:
  一、无我主义。
  予因半生经历多在政治,深叹今世社会不自由、不平等,一切罪恶,无非我见;反身自问,亦无一事而非我见。今欲救人,必先救己,其法惟有无我主义。不知中外古今各家学说,谁符此旨,予愿师之。因取中国旧有诸说,以相参究,私觉儒家孔氏修己安人之说,仍为妄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我二相,显然对立,何名无我?庄子齐是非,一生死,仅能等视外物。无择无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保全一身小我,仍非无我之义。老氏以无为为有为,言用而不言体,纯为政治家言,故成法家、兵家、阴谋家之祖,实与身心之学无关。墨子舍身以爱人,杨子纵欲以为我,一则偏于义务,一则偏于权利,合之即为今世西洋学说,义皆初浅,不足深究。至于舍中国各家以求外国学术,则其学派甚繁,主张各异,所同一者无论唯物、唯心,皆仅言用而不言体,仅明现象,不明本体。科学固然,哲学亦然。科学以一事一物之现象为其对象,哲学以宇宙全体之现象为其对象,因而求此对象之原理原则,及其应用之原理原则而已。其学虽精,对于人类,仅能增加知识能力,或且助成社会之不自由、不平等,而不能增加人类受用,此非人生安身安心切己之学,尤不足言无我。由此论之,中外古今各家学术,无一足称无我主人。窃思印度佛法久传中国,昔曾浅尝,未得深究,欲求无我主义,盍于佛法求之?于是发心学佛而为修行。
  二、四不法门。
  予于学佛修行中,经过迷途者四。初迷后悟,次第弃舍,今于事后追思,各得消极之用,以告学者,亦可觉迷,故命曰:四不法门,略述如下:
  (一) 不离身以求心。
  予初学佛,以为生死事大,有生有死者身,无生无死者心,心体清净,独立常存,无始无终,不来不去。佛家遗弃躯壳,存此本心。法相宗云:一切唯识,去后来先作主公;净土宗云:往生净土。其余夙根之说、转世之说、轮回之说皆然。禅宗常言:本从来处来,去从去处去。皆言此心有来去,无生死也。学佛之旨,在使无生无死之心,不随有尘有死之身轮回转世。然此心欲免轮回,必须尽去贪嗔痴念,一念未净,即堕轮回。耶教佛教皆言地狱,耶教言天堂,佛教言天、言净土,耶教言灵魂,佛教言识、中言阴身。此类异名同实,皆为心无生死之证,即为身有灵魂之据。予因研究净土宗,知其教义圆妙,普摄三根。其对上根众生,则曰惟心净土,自性弥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而对下根众生则否,心颇怪诧,以为法门可异,教旨必同,究竟灵魂有无,此事必须明决。修净土者何以决此?自心来去尚未分明,何能解脱?若谓见有即有,见无即无,此语模糊,不能觉世。予心遂起第一次之大疑,以为此一问题,应作数层研究。(甲)、问灵魂究竟有无,世人皆无死之经验,谁能确答?今既未得死人报告,但据生人代表立言,其何能信?(乙)、问灵魂即有,是否展转轮回?世又无人能记前生,证明转世。(丙)、问轮回若有,是必物理自然,人不能逃,佛与菩萨以何能力,独能违反物理?如曰能之,凭何为据?理既不通,事尤无证。(丁)、问灵魂轮转之事,究为动物所同,抑为人类所独?或同或独,理由何在,事证何在? (戊)、问灵魂所至之净土地狱,如其果有,设在何处,到者何人?此五问者,若以科学眼光观之,皆如梦呓。神鬼之说亦然。古宗教家设教愚民,既欲骗其生前行善去恶,必须诳以死后得福免祸。此大诳语,虽至人类绝种之日,必无死尸说话之时,永无对证证明,亦无反证证倒,故可迷多数人,历数千载,为大宗教。今以物理绳之,有性无体,世无此物;有心无身,世无此人。矿植动物皆然,人类何能独异?舍体求性,无性可求;离身觅心,无心可觅。欲求无身之心,如觅无形之影。人非至愚,决不为此。是知灵魂纯为妄说,净宗亦病模棱,似是而非,易生误解,非善法门。予自有第一次之大疑,乃悟灵魂说为外道,而非佛法。离身求心,无有是处,予遂超出第一迷途。
  (二) 不著身以求心。
  予知离身求心之非,乃守戒律,以律为师,并习静坐。以为持戒可以禁欲,静坐可以安心。修心之法,自修身始。古今言静坐者,法门至多,而以天台宗之止观法较为明备。予略师之,每夕坐二小时,正身趺坐,存心丹田。丹田者,脐下气穴,道家名词也。坐之既久,自觉气达丹田,转趋尾骨,上缘背脊,以贯于顶,复下,直注面门、鼻口、胸腹,而至丹田。周而复始,如圆环然。环路既通之后,其气常如大珠一颗,环转不停。初惟静坐时然,继乃无时不然。道家所谓通三关者即此。此第一现状也。此后静坐之时,手足自动,异状甚多,身亦上腾,几播床下,枕移被揭,不可制止,四肢动毕,遂及他部,或齿牙上下自叩,或眼球左右自转,或耳筋自掣,或面筋自动,作种种喜怒哭笑状,或舌本上转抵喉,或头颈反纽及背,每种怪状,各数十百次不等。继乃及于内脏,心肺肝肠等部,次第微动,惟其地位模糊,默揣知为何部而已。每夕静坐,数分钟后,动作即起。日以为常,坐后身极舒适,远胜按摩等法。初犹任其自动,后遂能以已意运用,命动何部。此第二现状也。自后周身气益流通,可以自由命其周转,久之,遂能及于他人,以手触于人身,则气亦可随注而入,遍达四肢各脏,间或为人医疾,亦颇有效,惟所医限于气分诸疾,他则不能。此第三现状也。予因静坐得此三效,初颇自喜,以为秘异,久而圆球自转之状渐渐隐失,惟二、三现状至今犹能为之,偶以却疾,不为常课。盖予静坐既久,深觉此法养身则优,治心则拙,心中妄念,坐时暂去,坐后仍来,与诸戒律相等,效用止于当时,不能及于前后,此身既不能时时拘束,此心即不能刻刻修存,所行甚苦,而所得甚微。予心又起第二次之大疑。疑久而悟,一切身心,不宜强制。即以戒律而论,食、色等戒未尽合理,肉食、蔬食何者卫生,此与一切饮食问题相连,须待尚有理。至于男女肉欲,源于生物本能,以之传种,非人类所独有,若以绝欲为戒,无异禁佛教之普行。设使世间一切男女,皆奉佛教而为僧尼,人种且绝,何有于教?或谓不必戒欲,但须戒YIN,以防痴乱,其说似是,然YIN欲二者,界限如何划分,条教如何规定?且藉谨身以防心,亦非治心之本,不如解放僧尼,同于居士。此种肉欲之戒,有损于身,无益于心,违反生理,决须扫除。惟静坐一法,源出道家,殊多秘妙,实行不怠,必能老寿而康,目明可以察微,耳聪可以听远,虽非天眼、天耳之说,决可超越常人,乃至预测身命,能知死期,其理亦为科学所许,不必矜为诡异。今世西洋卫生学,及中国武术等,仅有动的卫生,而无静的卫生,此法以静代动,功效特殊,本为道家秘传,可称特别卫生法,并可列入科学范围。至于道家诳世,谓依特别卫生法可成长生不死之仙,创为尸解物化诸说,则殊荒诞,不值一辩。佛教各宗,本无此义,惟天台宗略似之。天台宗创自中国智者大师,与贤首之创华严宗同,皆与印度传来各宗殊异。华严宗乃八股式文字,无组织,无发明,天台宗则有组织,有发明,别成面目,窃取道家之材料,饰以佛家之学理,援道入佛,性命双修,几成变相神仙之说,实应屏诸佛教以外。天台所传道家特别卫生法,可以据此养生,而不可以依此学佛。六祖惠能有言: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 且作一偈专斥坐禅,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后卧不坐,原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是知学佛全在求心,不在求身,即心是佛,身上决无半点工夫,即今长生不死,亦不为佛。静坐既然,拜跪、禁睡、面壁、闭关等事皆然。故予弃舍静坐等法,且删诸戒,惟持一不妄语戒,不问善恶,但问真伪,凡真皆善,凡伪皆恶,身心皆取自然,一切不加强制。三祖《信心铭》云: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即是理也。予自有第二次之大疑,乃悟害身之戒律,及利身之特别卫生法,或为外道,或为科学,而非佛法著身求心,无有是处。予遂超出第二迷途。
  (三) 不积极以求心用。
  予知修行之要,不在于身,认定即心是佛,专事求心,以为佛乃全知全能,能尽一心之用,故有各种神通。虽学佛者不以神通为因,而成佛者必有神通之果,可于神通之有无,判其佛学之高下,人但一心自尽其用,则精神界必有不可思议之现象发生。儒家有言,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上下与天地参,即此理也。予因求此,乃取今世东西洋精神学而研究之,如催眠术、灵子术等,又以精神治病法,与予之运气治病法相较,我法属身体、属气,为唯物的;彼法属精神、属心,为唯心的。常取以相参证,兼及中国之祝由医科、苗蛮巫蛊,与夫佛教密宗之咒术,蒙古、西藏喇嘛教之各种法门,研求既久,诸术验或否,现象不同。惟可怪者,术者之人格学识优劣不齐,劣者乃在常人以下,贪嗔痴念至深,恶习亦重,且或以术欺人。彼等虽亦苦修,但为修术,而非修心,即或修心,亦为迷信果报,而非明心见性,然而其身偏有神通如此。予心又起第三次之大疑,以为佛者觉也,求佛即为求觉,究竟心觉、神通,二者有无关系?如曰有关,则二者程度必等,心觉高者神通亦高,心觉低者神通亦低,应如寒暑表与冷热度,不许丝毫有差,方合科学论理。今也不然,神通高者心觉低,心觉高者神通低,然则最低之心觉,可得最高之神通,最低之神通,可得最高之心觉。今将最高神通假名为神,最高心觉假名为佛,神学、佛学二者殊途,截然两事,毫不相涉,求神不必心觉,学佛不必神通。今之所谓神通者,实皆科学所未发明之事,将来心理学发达后,神学必成科学,一切神通,皆有原理、原则,可以分科列级,设校教人,如今世之催眠学。彼时人类精神作用日益发舒,世间百怪千奇必非今人所能梦及,然终不出科学范围。譬如人触电死,今日电力,古曰雷神,是以电为神也。若更神佛不分,以神为佛,则将一误再误,一误以电为神,再误以电为佛矣,岂不谬哉?今于科学未解之事,目为神通,又目神通为佛,学佛以求神通,此如认电为佛,以学佛为学电,冤哉佛矣,更冤哉学佛矣。是知学佛之士,但求心觉,何取神通,谈密宗者不研佛理,专尚神秘,一心求用,妄念滋多,实足误人,陷于左道。予自有第三次之大疑,乃悟神通说为神学,而非佛法,积极以求心用,无有是处,予遂超出第三迷途。
  (四)不消极以求心体。
  予于修心,既不积极以求心用,遂乃消极以求心体。初习世俗所谓禅宗,行其观心之法。偶读禅门语录,有诘观心者曰:心是何物,观者何人?爽然自失,遂弃此法,更欲息心以求止念,以为此心万念皆妄,必须止此妄念,始能自见真心。西洋学说,亦分意识为二,谓上意识全停,下意识始动,可为理证。佛家有法名禅定者,入定状态,非睡非死,若干时内心念全停,可为事证。此外禅家公案所载,有问父母未生以前我在何处者?有问睡中无梦之时主人何在者?无非勘求无念之心也。予曾苦行诸法,以求无念,终无效果,偶或止念,不过须臾,未能常住,其后见人伤脑成疾,一部心念骤止,他部心念犹存,有念无念,一人二状,予心人心能否无念?无念是否成佛?久之决然答曰:人断不能无念,无念亦不为佛。盖念者脑之作用,无念者脑之作用全停。人虽病,脑念不全停,必待身死,始停全念。身死然后心死,心死然后念死。若以无念为佛,世惟死人无念,岂得为佛?凡属生人,此心念念相续不断,决无刹那无念之时。予尝细察自心,不仅平日无时无念,即在入定睡梦之顷亦然。予曾修习禅定之法,枯坐入定。至若干时,不饥不渴,无见无闻,寂寂惺惺,颇似睡时无梦状态。初窃自幸,能达无念境界,继乃知为变相之睡,非无念也。习定之时,系心一念,念念相续,纯壹细微,几无思虑,是为入定。定者定于一念,极似无念,而非无念,出定之后,一切如前。《百法明门》述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有无想定,有灭尽定,无想定作出离想,为凡定;灭尽定作止息想,为圣定。二者皆为外道厌心,定仍作想,即非无念。六祖门徒常诘空定者曰:定有出入,即非大定,定中为佛,定后如何?六祖教人,第一不可著空,且曰: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是为著无记空,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中论》曰: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由此论之,空定并非无念,且非学佛正宗。至于睡中无梦,昔人所矜,故有至人无梦之说,以为梦必有念,无梦即为无念。然据予所自察,亦觉不然。无睡无梦,无梦无念,人但细检,皆必自知。凡人睡着,无论久暂,当其醒觉之初,一刹那顷,必有最后梦影一二余片犹悬于脑,一瞬而逝,渺不可追,全无记忆。每睡如此,则知睡中时时在梦,并无间断。初眠欲寐之顷,模糊于心,似梦非梦,亦可证知。故知凡睡必梦,凡梦必念,怪梦恶梦,激刺者重,喜怒纷纭,显而易觉,故知有梦。若夫感情不动,梦影甚微,无警于心,则梦亦如无梦。至人非能无梦,但无动心之梦而已。盖梦者心习之影,心习深者梦浊,心习浅者梦清,可于梦影,自测心习,习贪痴者梦亦贪痴。修心之上,梦中常多妙语,文士诗人,往往梦中有作,此因梦中之念,即为念中之习,梦中材料,无非习中材料。凡百事物,昼不经心,夜不入梦。人身决无兽梦,男身决无女梦。人在何国何种何社会何阶级,则梦亦如之。平日映脑,留为脑影,睡时自由表现,即为梦境,故一切梦皆为脑影,即一切梦皆为心梦。世之愚人,谓梦可示未来预兆,此言大谬。凡梦所影,皆为过去心习,断无未来现象。盖梦之材料,即法相宗所谓第八识储藏种子现行者是,而第七识搬运之,种子本如一堆影片,杂乱无序,故其现象奇幻,全不条理。至于耳闻车而梦雷,身触物而梦压,又涉于前五识。惟第六意识,则为独头意识,而非五俱明了意识,缘梦中境,唯是非量。《唯识三十颂》曰: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在心理上醒梦不同之点,即在于此。凡识皆念,梦中既有诸识,既非无念。谓梦为无完全意识则可,谓梦为无念则不可。故知一切识成一切念,一切念成一切习,一切习成一切梦。由此论梦,梦非无念;由此论佛,佛非无梦。所谓至人无梦,及睡时无梦,主人何在等语,实皆无此问题也。黄梅五祖传法之际,六祖呈一偈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评曰:未能见性。其夜密传心法,为说《金刚经》义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遂传衣钵,明言生心,断非无念,但须无住,不须无念,义甚明了。其后六祖教人,无念为宗,又谓无念并非止念,且常戒人切莫断念。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此为世俗禅徒痛下一针,以排止念无念之说。夫求止念无念者,在息妄心以求真心。是名心外求心,又名心内求心,皆有二心之病。三祖《信心铭》斥之曰:将心用心,岂不大错?此心无二,即体即用,即心即念,舍用求体,无体可求,去念觅心,无心可觅。此种禅宗法门,与达摩六祖一派之禅大异,非最上乘。予自有第四次之大疑,乃悟空定等法为外道之禅,而非佛法之禅,消极以求心体,无有是处,予遂超出第四迷途。
  以上四者,乃予经过之四迷途。分而配之,则为净、律、密、禅四宗。以印度传入中国佛教八宗论之,实行者四:净、律、密、禅。皆有修行法门;理论者四:三论法相为大乘教,俱舍成实为小乘教,皆无修行法门。最上乘之禅宗,则既无理论,亦无修行法门。予于净、律、密、禅四宗,既无所得,而俱舍成实二小乘敦。又无可观,乃不得已,取三论法相二宗,合最上乘之禅宗而参究之,其后由此竟以悟道,反观前习四宗,亦皆明其本义。净宗非离身以求心。律宗非著身以求心,密宗非积极以求心用,禅宗非消极以求心体。根本教义,原与三论法相最上禅宗无二无别,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是也。予之未得晤入,乃因予心不明,而非四宗之过。但四宗之修行法门,实未尽善,世间学者,多误迷途。予身历此四程。幸而至岸,回忆当时,一一寻搜,层层洗剥,亦得消极之用,深知四不之理。后来佛子,若能守此四不,以习四宗,亦可扫除枝叶,免入歧途,则此四者,亦成非法门之法门,故予命为四不法门云。
  三、无我论及无我法门。
  予既舍净、律、密、禅四宗之实行法门,而就最上乘禅宗,兼及三论法相二宗,乃合三者究其异同。三论言性,法相言相。纯乎理论。禅宗无性无相,一切皆空,并理论而无之,是其所
  (未完,待续)

 
 
 
前五篇文章

不与万法为侣之禅宗论

王维、杜甫与禅

天宁禅寺的兴衰更迭

中国佛教净土宗的思想发展历程探析

试评吉藏的二谛论

 

后五篇文章

应机变化的观音形象

中国民间的观音信仰

从观音信仰说起--兼及遂宁市对观音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

观音像的演变

灵隐印文禅师传略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