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十二分教之优陀那──与大乘佛教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十二分教之优陀那──与大乘佛教 龚礼柏
  依当代学者推测,古印度经典结集,理应没有文字的记录,充其量亦只是一种“会议”性质的传诵相当。虽然以古物学者的发现所知,印度人约距今三千年前已有文字出现,但却不见得普及与系统性地通行。
  按日本学者水野弘元(注1)所指。佛陀住世时代虽则足迹几遍大部份印度,但主要活动地域仍是当时的摩揭陀居多(相约今中印度),佛陀说法也是用恒河中游的日常用语来说法--摩揭陀语为主;相信并非如今部份学者所指的巴利语。但唯一可信是最早以文字记录佛法的文字,按证据显示是巴利文无议。话说回来,摩揭陀语已失传千多年,而且也不见得有所谓摩揭陀文字发现。可知二千五佰多年前,印度文明仍处于刚刚逢勃发展,不同聚居的部落文化参差,莫说文字;也许语言也不见得一致,故佛陀才不以艰深的文字传诵教法,可以理解。而以含蓄;精譬的诗句去唱诵真理,也许是唯一可行方法。
  唱诵的佛法,多以诗偈形式流行,一则这是印度民族记忆的方法;二则如前文呼应所提及--是佛陀说法的传诵方式。但诗偈方式的佛法,按编排方式形式而言有:“祇夜”、“伽陀”、“优陀那”。当中最令我产生兴趣的是“优陀那”这一分教。照印顺导师(注2)研究指出,“优陀那”相信就是现今所知的一部经典《法句经》。“优陀那”之意思:(一)佛陀无问自说的法偈,(二)是感叹而说之偈语。前者作用乃引发信众弟子问法问题(引发问端),后者涉及佛陀对事物的体会与思想(佛之自内证)。
  再引水野弘元之著作所指经典语言,不外乎有(甲)梵语,(乙)巴利语,(丙)比巴利语更散乱而不完整之俗语;(丁)肯达拉语(北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之古语)。而法句经形式语言,无论北传梵文佛教,与南传巴利文佛教均有法传,只是品目数量不同;但同样别于“祇夜”、“伽陀”而别树另一分教,目的可能是佛典结集并非同一时代完成,而是经过几百年 ,由佛弟子、信众,不断搜集、发现,印证流传,一些与长行散文同时流传;或依从佛陀传记、事迹流传的偈颂,便各自结集所谓九分或十二分教。而“优陀那”或许传出不明,或者年代久远已忆记不起出处的佛陀偈语--孤起颂(法句),则独立编排而成为今日所知的《法句经》。
  当然,后辈非一般学者同样能详引证据去说明“优陀那”之研究内涵,而且前辈智者已就问题作出解答,我在此也不是言及此分教之出处与成因。因使我著迷的是“法句”本身之涵意,对今日所见之大乘佛教如净土宗唱信愿念佛,与及密宗持诵佛陀圣者之真言的行持,有感而发。
  按前文所提及:
  一. 佛陀无问自说的法偈……引发问端。引杂阿含经(注3)第六十一经,五
  阴诵品--“佛在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佛晡时从禅起,出讲堂,于堂阴中大众前,敷坐。尔时世尊叹“优陀那”偈: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引发弟子如何从无我已至断下分结的话题。
  另大乘阿弥陀经(注4)……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一时大众默然;佛陀忽尔无问自说,开衍极乐净土法门之传说。而杂阿含经据考据是最早出现的“修多罗”之经藏,内里已有记载佛陀有无问自说唱诵法偈之习惯;而后来之大乘净土,亦秉承此则习惯,传佛能无问自说,及唱传“法”之原则(而言佛号之唱颂亦含有赞叹诸佛,犹以弥陀功德之名号与信愿精神)。勉励后学,正直而行,从而引发弟子向导师行愿修持之方式,亦冥冥中契合原始之经教。而一段段愿,古往今来亦是唱颂的。故我个人推想,弥陀也好,释迦也好,一切言教,以唱诵出来的法为宗愿精神,亦似“优陀那”一样流传,也涉及圣者精神的反映;若敞除宗教成见,唱颂每段信愿,不就是优美的法偈吗?而且法句经虽有谓孤起之颂,然亦不见得全非出处不明。就如依北传《法句经》(注5)--好喜品:(四)“爱喜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者,何忧何畏?”。此偈(伽陀)亦见汉传《四十二章经》(注6)第三十二章: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畏,若离于爱,何优何畏”。文字略虽有异,但意义相信通达。而再细阅《四十二章经》却又发现有以下情形,见三十一章,佛引用一位往昔之佛说一法偈:“患YIN不止,欲自断阴……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另大乘有传七佛通八十七偈,亦有流传此佛之偈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正正佛住世唱“优陀那”,并非“无聊”的孤起颂,必定是别有所指,无问而自说;唱诵法偈,赞叹圣贤之法,不单只部派佛教;以至大乘佛教,亦以此脉络建立出净土法门,此乃我就第一点之我见。
  二. 感叹而说……涉及佛陀本身之思想;甚至乎自内证。无论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均有唱颂“法句”之习惯,此亦为入门必读之内典。本来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行持上或有很大出入,但不约而同对梵文系之法句;与巴利文系法句均涉猎当中,情形一如闽南人称“佛”的发音为“?”(英文字FOOD)音近似;反之广东人则称作“罚”音一样。不难相像推想,在千多年的经典结集过程中,由最初,异地语言不同,佛法语言流传定必有异;加上去圣时遥,对失落了的文明中流传的佛偈,或出处失落的“优陀那”诗偈;若果因言语差异不明不在结集当中,可能做成佛法流失,为了保持原本诗偈精神,最妥当方法便是法偈用甚么方法言语流传;便“照板煮碗”,以该种言语传;情形一如闽南的“佛”,与广东话的“佛”音差异一样,犹幸南北传颂之法句方言仍有人信解,但艰涩的法句传颂,相信便演变成所谓佛的真言,本意与佛陀思想相应,渐渐形成所谓持颂真言的法门。
  就此点引述一段报导:一九三五年印度僧人桑库利特雅牙纳,在西藏寺庙发现梵文法句经原本,……该本法句经虽云梵文,实则是一种既非巴利语,也不是一般梵语,相信跟西北印度一带流传的俗语文献(肯达拉语,1980年由英国语言学者解读,但此报导已遍寻不获,只凭记忆引述),而西藏僧人则把它当作持颂“咒”相当的修持,本意与圣语相应,而文意已无人懂得。由此推测相信“优陀那”传颂,在古代印度资讯不发达的年代,由弟子与弟子之间互相传诵结集,能结集的便成十二分教之一,不能结集的久而久之演变成大乘密宗修持之部份。
  然而,佛典一开始便口耳相传,日后当有文字典籍出现,可能已成为众说纷云(注8),语法各异,而唯一肯定的,以歌咏、诗偈唱颂流传之佛法,自佛陀开始便以流传为十二分教的“伽陀”或“优陀那”,而唱诵佛法,亦是当今东西方、南北传;大小乘,显密佛法流派依循。一切佛子均籍唱颂经典与佛陀精神相应,法句经虽未为汉地佛教研习,但其影响亦间接替佛教修持上提供了另一条出路--大乘佛教。
  参考书籍:
  注:
  (1) 《佛典成立史》 水野弘元著 东大图书公司
  (2)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印顺著 正闻出版社
  (3) 《杂阿含经选集》 圆明出版社
  (4) 鸠摩罗什版本。佛经流通处
  (5) 佛光山出版。目录89
  (6) 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译。佛经流通处
  (7) 《祖堂集》 胜义丛刊(禅宗隽语录收录)
  (8) 《岛史》 南传大藏经。大乘精舍流传

 
 
 
前五篇文章

原始佛教的处观

十大经典佛家禅语

法显大师与中国律学

亲近弘一大师学律和办学的因缘

天台宗晓的乐邦文类与乐邦遗稿

 

后五篇文章

唯识哲学对对像世界的说明

杂阿含与唯识学

原始佛教的无我观

原始佛教的蕴观

论天台一念三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