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学习《菩提道次第》对修学净土法门大有裨益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学习《菩提道次第》对修学净土法门大有裨益
  我一向是专修净土法门的,以前很少接触藏传佛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本《菩提道次第略论》,展卷一读,从此便欲罢不能。九八年春我和几位同道以“读书会”的形式开始学习此论,并选用了昂旺朗吉堪布的《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做为范本。我们每两周学习一次,每次由一位或数位同修主讲,再由大家结合自身的情况展开适当的讨论。如是已坚持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同修们对于佛法的认识普遍有所提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理明则信愿深
  或许有人会问:对于净宗行人来说,是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若说启信,净土三经已足够,何必还要广求多闻,学习《道次第》呢?答曰:诚然,净土法门是以信愿行为宗,然而“信”之一字绝非易事,古德将净宗判为“易行难信”之法。须知净宗乃佛法之一脉,于佛法之轮廓尚未搞清,焉能于净宗建立深信呢?藕益大师把“信”归纳为六个方面: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只有六信具足,方可名为深信。而这六信实际上涉及到佛法的各个层面。省庵大师在《念佛著魔辩》一文中把教理不明列为念佛著魔的第一个原因。现代净宗大德黄念祖老居士亦主张“广学普赞,一门深入”,盖广学普赞与一门深入二者不仅不相矛盾,而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可能又会有人问:学教理可以从多门入手,为什么偏要学习《道次第》呢?答曰:此《菩提道次第略(广)论》总摄一切佛经要义,所说圆满,次第分明,易得受持。并且此论具有四大殊胜功德:
  第一,具有汇通佛说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之殊胜。佛所说法虽有权实之分,然而引导众生离苦得乐,最终成佛,其目的是一;
  第二,具有显示一切佛经皆为教授之殊胜。此“教授”即是指修持之心要,也就是说一切有关修持的心要,无不是来源于佛经。如果认为佛经所讲说的只是一些理论,而无修持之要义,有关实修的轨则得另外去找,如此说者甚为愚痴,对于佛法全无通达,其轻经慢法之过患极大;
  第三,具有易得佛密意之殊胜。诸广经论虽皆为殊胜教授,但对于初业有情来说,很难于短时间内从中摄取精要。而此《菩提道次第》将一切佛经要义汇成一贯,通过三士道的接引,将凡夫导至大乘佛地,使我们不必耗费过多的精力就能对佛法有个整体的了解,并于修心次第速获通达;
  第四,具有能灭除极大恶行之殊胜。此“极大恶行”即指谤法之罪,世间没有比谤法罪更大的恶行了。而谤法的种类很多,以无知妄说最为易犯。如果我们能对上面所说,特别是对于第一和第二两点产生定解,那么自然不敢对佛法稍加诽谤,从而进一步彻底消除此“极大恶行”。
  学人能对《道次第》的四种殊胜生起信心,那么定然会致力于《道次第》的研修。
  近代佛学硕德夏莲居老居士把净土法门的修学历程归纳为八个次第:“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于此八中,理明为本,理明即指对于教理通达,即由通达教理能引生后之七重次第。莲公所示不仅适用于净宗,同时也普遍适用于佛教的一切法门。在佛教中,法门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在修习止观的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在基本教理上则是共通的。因此通达基本教理是入一切法门的基础。教理愈明,则信愿愈深。而于基本教理阐述得最系统、最完备、最精要、最圆满的,莫过于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略(广)论》。故凡欲研习教理者,务必于此论生起极大的重视。
  二、建立正确的信仰,决不毁谤正法。
  学佛人最首要的就是要建立起正确的信仰。信仰什么?信仰三宝!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何难?哪一个佛教徒不是从皈依三宝入的门,如果不信三宝,谈何皈依呢?的确,佛教徒都是从三皈依开始起修的,然而对三宝的信仰与皈依绝不是刹那间的事,皈依发心偈云:“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意思是说一直到成就菩提,我都不间断地(修习)皈依佛法僧三宝。可见三皈依不是一个简单的许诺,而是要通过闻思修,不断地提升我们对三宝的认识。认识提高了,皈依心就殷切了;皈依心殷切了,所得加持力就广大了;加持力广大了,成佛就迅速了。
  对于三宝的信仰,核心问题是对于法的信仰。《心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经文中“三世诸佛”即佛宝,“菩提萨埵 ”即僧宝,“般若波罗密多”即法宝。从经义中可以看出,佛宝与僧宝皆依法宝而得成就。《菩提道次第略论》中云:“佛说般若时,自敷法座,可见法者犹是诸佛恭敬之田”。
  那么法为何如此尊贵呢?因为法是一切众生由迷惑到觉悟、由苦不堪言的此岸到达清净光明充满无苦之乐的彼岸的唯一桥梁,无论谁想获得解脱都须从这里过,舍此别无他途。反过来说,如果谁在这座桥上设置障碍,使众生逃离火宅之路受阻,其过患之大是难以想象的。《三昧王经》中说:“纵毁瞻部洲,一切佛塔庙,较之谤法罪,多分不及一;恒沙阿罗汉,一时顿杀却,较之谤法罪,多分不及一。”。由此可见,谤法罪远过于五逆十恶等一切罪过。
  笔者初读此颂时,身心曾受大震动。自忖未学佛以前,多是“小错不断,大错不犯”,而学佛后竟成了“小错少犯,大错不断”。(此中‘小错’指十恶业,‘大错’指谤法罪。)何以致此呢?因为学佛前,对于佛是何物,法为何义毫不知晓,想谤也谤不到点上。学佛后,尤其是自认为是某某宗的弟子后,就开始自是他非、以显谤密、以净谤禅、以修谤学……如是种种不一而足,所积罪业难以言喻。回首昨日,真有不寒而栗之感。
  我净土法门乃肇基于弥陀大愿。在诸大愿中,能使凡夫不断惑而横超生死,带业而能往生净土,则全仗了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然此一大愿是有限制条件的,亦即愿文中末后一句:“惟除五逆,诽谤正法”。意思是说只有犯五逆罪和谤法罪的人不能于临终时蒙佛接引。然而据《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亦得往生之文义来看,犯五逆罪仍不失为可度之机。那么如果只诽谤正法,而不犯五逆,能否往生呢?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明确说道:“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又说:“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善导大师对此曾有不同的解释:“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综集二师之说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弥陀悲愿虽至极深广,普能摄受一切众生,然谤法者最能坏见,见地失坏,信愿难具,信愿不具则往生路绝,故非是佛不摄受,而是谤法者自绝于净土之外。那些造五逆,谤正法而临终能改悔的终属凤毛麟角。
  莲公曾谓:念佛人临终一念上不去,有两个原因,一者戒不足,二者福不足。此中前者属法,毁戒即是毁法;而后者最能折福的莫过于谤法,因为法为最大的福田。福田受损越大,临终时的逆缘障碍就越大。《普贤愿王》中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当知“一切诸障碍”中,谤法所生的障碍最大,故凡欲往生极乐的净宗学子,若不于色力强健时致力于净治诸障,广积福德,提升信愿,那么等到临终时恐怕只有手忙脚乱了。
  我佛出于大悲,不忍看到众生坐失大利——因谤法而障往生,特于“十念必生愿”中加此限制,凡我净业学人于此不可不知,一定要倍加小心,远离谤法的过患。
  三、为佛弟子不应堕入党类,净宗与他宗为唇齿相依。
  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对“能依弟子之相”做了明确的阐示:“质直具慧求法义,是则名为听法器。”意思是说作为佛弟子,需要具备三种基本素质:
  1、质直
  2、具慧 (意为具有抉择善恶说的慧力。)
  3、求法义(意为具有殷重的寻求佛法真义的意乐。)
  其中“质直”宗大师释为“不堕入党类”,而堕入党类即指分派别,“贪爱于自之一类一派,及嗔恼于他之一类一派。”由此可知“堕类”并非是指依止某一宗派的教授进行修持,而是专指拉山头,搞派系斗争。
  的确,在佛法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宗派和法门,然而这些宗派和法门无一不是从佛的大悲心中自然流出,目的都是为了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直至成佛。就象世人从不怪罪医生掌握的药方多一样,学佛人也不应怪罪佛的教法多。(要怪罪只有怪罪自己的烦恼太多、业障太多。)
  真正的皈依决不会开许只皈依佛所说的某一类教法,而不皈依佛所说的其他法类,应遍于十方三世一切佛法生起至诚皈依。因此我们对于佛法中的不同门类,都应深怀恭敬心,随喜心,乃至信受奉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皈依法”,是每一位佛子都应建立起来的正确信仰。
  在净土法门的根本经典《无量寿经》中有这样的章句:“当来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有人读到这句经文时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认为到底还是这部经、这个法门的力量大,超胜其他一切法门,因此大家要想学佛,只宜学此一部经,只修此一法门,其他一切经教法门皆当弃舍。此种言论,因其未能正确理解经义,故危害极大!诚然,此一段经义从一个方面来说,确实显示了净土法门的超胜之处,当其他法门(经道)逐渐衰灭以后,唯有净土法门还可住世度生。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当其他法门灭失之后,净土法门也只能存续一百年了。这一百年对于漫长的历史进程来说,实在是太短暂了。这就意谓着,其他法门住世的时间越长,净土法门住世的时间也就越长;反之,其他法门住世的时间越短,净土法门住世的时间也就越短。如此则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恰如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
  如果明白了这一层道理,那么任何一个净宗学子都应该大力护持、随喜、赞叹他宗,最低限度亦不应诋毁、贬抑他宗。
  那些认为净宗学子只宜读诵净土三经,甚至只读《阿弥陀经》一经,其他经论都不必读的人,除非他已经大开圆解,深达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玄旨,否则必会产生很大的误导,由不乐学而致轻慢,由轻慢而致诋毁,由诋毁而致两败俱伤。这种毁经灭教之门万万开不得!
  省庵大师对此曾作开示:“(只读弥陀一经)上根则可,中下根人须遍阅净土诸书,备识信行愿三差别之相。”莲池大师亦曰:“看经须是周遍广博,方得融贯,不致偏执。盖经有此处建立,彼处扫荡,此处扫荡彼处建立,随时逐机,无定法故。……是故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故知学习经教之多少,虽并无一定(因行者根性而有差别),然时值末法,上根之人已属罕见,那么对于佛法若欲生起无倒之见解,则万不可轻弃佛陀的言教。《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于诸求解脱者,真实不虚之殊胜教授,实为诸大经论”。故我辈学子应本着“广学普赞、一门深入”的精神来修学佛法,如此方能使正法久住,而自宗亦得以延续不断。
  历史上净土法门的兴衰,与其他宗派的兴衰大有关联。对于净土法门弘传最有力,感召力最大的当属唐之善导与民国之印光二位大师,然此二师所处之时代,也正是其他各宗在我华夏弘传最盛之时。善导大师出现在我国佛教弘传的鼎盛时期——盛唐,当时的大乘八宗,小乘二宗皆已齐备。而印祖所处之时代乃为自唐末佛法衰落千年以来,徒然复兴,各派重振宗风,人才辈出的时代。他人如慧远、永明、莲池、藕益等诸大祖师无不是自他并弘,著作等身之法门巨匠。此等事实,足证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不仅毫无冲突,并且互为彰显。
  总之学习《道次第》受益实在很多,上说几点只是全豹之一斑。在《道次第》中诸如“如理依止善知识”、“暇满难得的人身”、“念死无常”、“深信因果”、“依四力净罪”、“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圆满受持菩萨戒”、“正修止观的次第”等等,所说极为善巧缜密,如此圆满的教授,实为我汉传佛教所罕见。相信随着进一步的学修,我们还会有更多、更深的体会,也相信此论风行之地,佛法的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深愿此论能于华夏大放异彩,如是则法门幸甚,众生幸甚。

 
 
 
前五篇文章

拜访敏公上师

万里海疆第一佛塔——博鳌禅寺万佛观音塔

佛教文化之莲心禅韵:莲花与佛教

原始佛教“无我”观念的探讨

难得之人师——受霍韬晦先生开示后有感

 

后五篇文章

大乘思想兴起的原因

大乘思想的酝酿和形成

石头希迁法嗣药山惟俨禅师

学禅四要

寻访马祖道一与靖安宝峰禅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