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天台智顗《摩诃止观》“一念三千”说研究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天台智顗《摩诃止观》“一念三千”说研究
  赵东明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200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2年
  【文章标题】天台智顗《摩诃止观》“一念三千”说研究
  【英文标题】A Study of the Theory of“three thousand worlds immanent in a conscious-instant”on T''ien-T''ai Chih-I''s Mo-ho chih-kuan
  【文章作者】赵东明
  【指导教师】杨惠男
  【文章页数】224页
  --------------------------------------------------------------------------------
  【中文关键词】五时八教|圆融三谛|一心三观|妙法莲华经|六根清净|位
  【中文摘要】本论文是以天台智顗在《摩诃止观》一书中所提出的“一念三千”说为研究主题,试图发掘出“一念三千”说的思想根源,以及全面理解“一念三千”。本文以为智顗的“一念三千”是他亲历《妙法莲华经 法师功德品》“六根清净”之宗教境界,而提出的止观观心解脱论,亦是被智顗判为纯圆独妙之《法华经》“诸法实相”的教义所在。而此“六根清净”的宗教体验,是他对宇宙万象的真实体验,是以“一念三千”说,亦是智顗由宗教经验所建构出的宇宙图式。
  “一念三千”说,是智顗在《摩诃止观》第七章〈正修止观〉中的“观不可思议境”,所提出的止观观心解脱论,是说明吾人当下之一念阴识之心,即含具由“十法界”、“十如是”、“三种世间”所构成的“三千世间法”(即“一切法”之意)。而且此“一念心”与“三千法”的关系是非纵非横、非一非异,超乎言语思维所能说明的境界,只能说成“一念心即三千法”、“三千法即一念心”,或是说成“不可思议境”。这样,智顗的“一念三千”,就不是单纯的唯心论,而是一种色、心平等,诸法互融互即的“性具实相”论。而且“一念三千”是随顺“四悉檀”因缘而有的随便宜之说,是通向解脱之路的止观观行法在言语说明上的方便,而非定执之言语;他正是在这样的立场上批判地论师、摄论师执着以法性、无明为万法依持的理论缺陷。又因智顗在说明“一念三千”时,曾引《庄子》书中“庄周梦蝶”的譬喻,故本文亦提及此譬喻,以及智顗对儒、道二家的看法。
  --------------------------------------------------------------------------------
  【论文目次】
  摘要 i
  导论 1
  一、研究课题1
  二、研究动机3
  三、本研究所用之理论方法6
  四、本论文之主要范围及结构10
  第一章 学术回顾与问题之所在 13
  第一节 学术回顾─现代学者对“一念三千”的理解 13
  第二节 问题之所在与本论文之看法33
  第二章 智顗之圆教 39
  第一节 智顗之判教与《法华经》在其判教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40
  一、智顗之判教 41
  (一)、智顗“五时”教判之特色43
  (二)、智顗“八教”判释之特色45
  二、《法华经》在智顗判教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49
  第二节 智顗之“圆教”教相52
  一、圆教之名称与教相判释之标准 52
  (一)、圆教之名称52
  (二)、圆教教相判释之标准55
  二、圆教之四谛与十二因缘 56
  (一)、无作四谛57
  (二)、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 59
  第三节 圆教之谛理与观行61
  一、圆融三谛62
  二、一心三观68
  第四节 小结75
  第三章 智顗圆教教义之核心─《妙法莲华经》之“诸法实相”义 79
  第一节 关于《法华经》80
  第二节 圆教教义之核心─《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之“诸法实相”
  84
  第三节 《法华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妙法 90
  第四节 小结96
  第四章 “一念三千”说之根源─《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
  “六根清净”之不可思议宗教境界 99
  第一节 “一念三千”说之根源─智顗对《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
  品》“六根清净”之宗教体验100
  第二节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六根清净”之不可思议宗教
  境界104
  一、“六根清净”104
  二、《妙法莲华法师功德品》之“六根清净”109
  第三节 智顗所证之天台圆教“五品位”及“六根清净位”115
  一、智顗所证之天台圆教“五品位”115
  二、天台圆教“六根清净位”120
  第四节 小结123
  第五章 《摩诃止观》之“一念三千”说127
  第一节 《摩诃止观》一书之结构与“一念三千”在《摩诃止观》整
  体结构中之位置128
  一、《摩诃止观》一书之结构与“一念三千”在《摩诃止观》整
  体结构中之位置129
  二、正修止观之“十境”131
  三、止观实践之“十乘观法”134
  第二节 《摩诃止观》之“一念三千”说139
  一、智顗在《摩诃止观》中论述“一念三千”的整体架构140
  二、“一念三千”的组成143
  (一)、一心具“十法界”与“十界互具”143
  (二)、“十如是”与“百界千如”147
  (三)、“三种世间”150
  三、“一念三千”的涵义152
  四、“一念”与“三千”之关系159
  (一)、以“无生四句”论破定执“一念三千”159
  (二)、智顗论“一念三千”中对地论师与摄论师之批判
  164
  第三节 智顗“一念三千”说中引用“庄周梦蝶”之譬喻与其对儒、
  道二家之态度167
  一、“一念三千”说中引用“庄周梦蝶”之譬喻168
  二、智顗对道家之态度 169
  三、智顗对儒家之态度 172
  第四节 小结174
  结论179
  一、本论文之观点179
  二、论题的反省与检讨183
  参考数据187
  附录─《摩诃止观》第七章“正修止观”之“观阴入界境”─215
  --------------------------------------------------------------------------------
  【参考文献】
  Ⅰ、中文部份:
  一、古籍文献:
  (一)、天台智顗之著作:
  隋 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藏》册33。
  ───《妙法莲华经文句》,《大正藏》册34。 
  ───《观音玄义》,《大正藏》册34。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大正藏》册37。
  ───《维摩经玄疏》,《大正藏》册38。
  ───着,唐 湛然略《维摩经略疏》,《大正藏》册38。
  ───《摩诃止观》,《大正藏》册46。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大正藏》册46。
  ───《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大正藏》册46。
  ───《六妙法门》,《大正藏》册46。
  ───《观心论》,《大正藏》册46。
  ───《法界次第初门》,《大正藏》册46。
  ───《四教义》,《大正藏》册46。
  ───《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册46。
  (二)、天台宗其它学者之著作:
  陈 慧思《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大正藏》册46。
  唐 灌顶《大般涅盘经疏》,《大正藏》册38。
  ───《观心论疏》,《大正藏》册46。
  ───《天台八教大意》,《大正藏》册46。
  ───纂《国清百录》,《大正藏》册46。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大正藏》册50。
  唐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大正藏》册46。
  ───《止观义例》,《大正藏》册46。
  ───《止观大意》,《大正藏》册46。
  ───《始终心要》,《大正藏》册46。
  ───《十不二门》,《大正藏》册46。
  ───《金刚錍》,《大正藏》册46。
  唐 梁肃删定《删定止观》,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9。
  五代 谛观《天台四教仪》,《大正藏》册46。
  宋 知礼《十不二门指要钞》,《大正藏》册46。
  宋 智圆《金刚錍显性录》,《卍续藏经》册100。
  宋 从义《摩诃止观义例篡要》,《卍续藏经》册99。
  宋 宗晓编《四明尊者教行录》,《大正藏》册46。
  宋 元照〈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序〉,《大正藏》册46,页462上。
  民国 静权《天台宗纲要》,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8。《教观纲宗科释》,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8。
  民国 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编定标点《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上、中、下册,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
  1978。
  ───《法华玄义释签》上、中、下册,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90。
  ───《天台四教仪集注 集解 备释合刊》,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92。
  ───《教观纲宗释义记 讲录 科释合刊》,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93。
  ───《妙法莲华经文句记》上、中、下册,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93。
  民国 《天台教观名相表解》,水里:莲因寺印行(本书未注明作者及出版时间)。
  (三)、佛经和论典:
  西晋 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大正藏》册9。
  姚秦 鸠摩罗什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
  ───《妙法莲华经》,《大正藏》册9。
  ───《大智度论》,《大正藏》册25。
  ───《中论》,《大正藏》册30。
  姚秦 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大正藏》册24。
  东晋 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册9。
  东晋 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大正藏》册2。
  刘宋 慧严等编《大般涅盘经》,《大正藏》册12。
  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大正藏》册2
  北梁 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大正藏》册16。
  ───译《悲华经》,《大正藏》册3
  梁 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册32。
  后魏 菩提流支、昙林等译《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大正藏》册26。
  隋 那崛多共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大正藏》册9。
  唐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藏》册7。
  唐 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册10。
  唐 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正藏》册3。
  唐 佛陀多罗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正藏》册17。
  唐 般剌蜜帝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正藏》册19。
  宋 法天译《毘婆尸佛经》,《大正藏》册1。
  (四)、其它佛教典籍:
  梁 法云《妙法莲华经义记》,《大正藏》册9。
  梁 慧皎《高僧传》,《大正藏》册50。
  唐 法琳《辩正论》,《大正藏》册52。
  唐 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大正藏》册44。
  唐 慧琳《一切经音义》,《大正藏》册54。
  唐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正藏》册35。
  唐 法海编《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
  梵寺施法坛经》,《大正藏》册48。
  唐 玄觉《禅宗永嘉集》,《大正藏》册48。
  元 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册48。
  (五)、中文古籍:
  《十三经注疏─左传》,台北:艺文印书馆,1989。
  《诸子集成─老子》,北京:中华书局,1992。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史部 杂史类 战国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诸子集成─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92。
  西汉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
  刘宋 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2。
  清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
  清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山东:齐鲁书社,1987。
  民国 杨家骆主编《历代学案─宋元学案》,台北:世界书局,1991。
  二、工具书:
  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8。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中国大百科全书 宗教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台湾教育部编《国语辞典》,台北:教育部国语教育推行委员会,1998。
  (详见http://www.edu.tw:81/clc/dict/)。
  布鲁格编着《西洋哲学辞典》项退结编译,台北:华香园出版社,1992。
  吴汝钧《佛教思想大辞典》,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
  沈观鼎编译《梵文字典》,台北新店:常春树书坊,1985。
  高观卢编《实用佛学辞典》,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2001。
  陈士强《佛典精解》,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
  伟政通主编《中国哲学辞典大全》,台北:水牛图书出版公司,1994。
  刘保金《中国佛典通论》,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北: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1994 。
  释慈怡主编《佛教史年表》,台北:佛光出版社,1987。
  ───《佛光大辞典》(光盘版 第二版),台北:佛光文化事业,2000。
  释会旻《天台教学辞典》,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97。
  三、学术专书:
  (一)、中文著作:
  王志远《宋初天台佛学窥豹》,高雄:佛光出版社,1992。
  ───释译《金刚錍─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 54》,台北:佛光文化事业,1998。
  ───释译《教观纲宗─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 55》,台北:佛光文化事业,1998。
  王雷泉释译《摩诃止观─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 34》,台北:佛光文化事业,1997。
  王邦雄、杨祖汉、岑溢成、高柏园编着《中国哲学史》,台北:国立空中大学,1998。
  尤惠贞《天台性具圆教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天台哲学与佛教实践》,嘉义:南华大学,1999。
  印 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81。
  ───《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
  ───《中观论颂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
  ───《华雨集》第四册,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1。
  ───《佛性与般若》上、下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
  ───《现象与物自身》,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
  ───《圆善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江灿腾《中国近代佛教思想想的诤辩与发展》,台北:南天书局,1998。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主编《中国道教史》(增订本)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1。
  朱封鳌《中国佛学天台宗发展史》,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
  ───《妙法莲华经文句校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韦彦铎《中华天台宗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朱大渭《六朝史论》,北京:中华书局,1998。
  吕 澄《佛教研究法》,台北:华严莲社,1974。
  ───《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事业,1982。
  ───《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事业,1982。
  李志夫《中印佛学比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6。
  ───编着《法华玄义研究》上、下册,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97。
  ───编着《摩诃止观之研究》(上)、(下)册,台北:法鼓文化,2001。
  李日章《佛学与当代自然观》,台北:东大图书,1998。
  李 安《童蒙止观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7。
  吴汝钧《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佛学研究方法论》上、下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
  ───《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
  ───《法华玄义的哲学与纲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
  吴 怡《新译庄子内篇解义》,台北:三民书局,2000。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 原道篇》卷三,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0。
  张风雷《智顗评传》,北京:京华出版社,1995。
  陈英善《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台北:东初出版社,1995。
  ───《天台性具思想》,台北:东大图书,1997。
  陈沛然《佛家哲理通析》,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9。
  郭 朋《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曾其海《天台佛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云门学园编辑,《摩诃止观表解》,台北:华梵大学,1999。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一)(二),台北:三民书局,199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
  黄忏华《佛教各宗大纲》,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2000。
  傅伟勋《西洋哲学史》台北:三民书局,1983。
  ───《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9。
  潘桂明《智顗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吴忠伟《中国天台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杨惠南《龙树与中观哲学》,台北:东大图书,1988。
  ───《吉藏》,台北:东大图书,1989。
  ───《禅史与禅思》,台北:东大图书,1995。
  ───《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台北:东大图书,1997。
  董 平《天台宗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赖永海《湛然》,台北:东大图书,1993。
  魏德东〈论智顗的“一念”范畴〉,《法源》第16期,北京:中国佛学院,1998年,页101-105。
  韩廷杰〈摄论师的师承及其哲理〉,《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9年7月,页175-190。
  ───〈地论师、摄论师的判教学说〉,《中华佛学学报》第7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4年7月,页122-147。
  释宏开〈龙树菩萨“三是偈”思想浅探〉,《闽南佛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总第25期),厦门:闽南佛学院学报编辑部,2001年6月,页166-175。
  释法藏〈天台禅法的特质─兼论《法华三昧忏仪》之修持〉,《慈光禅学学报》创刊号,台中:慈光禅学研究所,1999年10月,页53-84。
  从天台圆教之建立试论圆教止观的实践〉,《2001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台中:慈光禅学研究所 中华禅净协会,2001年10月,页63-115。
  释惠空〈《摩诃止观》的道次第思想〉,《2001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台中:慈光禅学研究所 中华禅净协会,2001年10月,页277-314。
  释圣严〈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册─天台学专集之三:天台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1980年10月,页207-222。
  释敬良〈略述“台宗一念三千”大义,《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册─天台学专集之三:天台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1980年10月,页199-206。
  释演培〈天台的实相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册─天台学专集之三:天台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1980年10月,页109-142。
  ───〈天台智顗的一念三千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册─天台学专集之三:天台思想论集》,台:大乘文化,1980年10月,页223-236。
  ───〈性具思想的开展与批判〉,《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册─天台学专集之三:天台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1980年10月,页289-304。
  释慧岳〈概说〉,收入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编定标点,《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78年,页15-16。
  ───〈天台大师的四种十二因缘观〉,《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册─天台学专集之三:天台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1980年10月,页333-340。
  释学斌〈试论智者大师的“性具”思想〉,《闽南佛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总第25期),厦门:闽南佛学院学报编辑部,2001年6月,页88-198。
  释怀进〈试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法源》第16期,北京:中国佛学院,1998年,页106-118。
  (二)、翻译之单篇论文:
  丸山孝雄,〈《法华经论》的立场〉林保尧译,收入《法华思想─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 57》,台北:佛光文化事业,1998年,页258-295。
  平川彰,〈大乘佛教的法华经位置〉林保尧译,收入《法华思想─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 57》,台北边:佛光文化事业,1998年,页7-65。
  安藤俊雄,〈一念三千的四种类型批判〉依观译,《天台思想史─结论》,载于《福田》杂志183期,台南:福田杂志社,2001年9月15日,页4-7。
  ───,〈一念三千的四种类型批判〉依观译,《天台思想史─结论(二)》,载于《福田》杂志184期,台南:福田杂志社,2001年10月15日,页15-18。
  池田鲁参,〈荆溪湛然受华严教学的影响〉释觉上译,《普门学报》第8期,台北:普门学报社,2002年3月1日,页(38)-(66)。
  岩城英规,〈日本天台宗的“五时八教争论”考〉,《谛观》第 76 期,1994年6月,台北:谛观杂志社,页76。
  塩入良道,〈天台思想的发展〉李世杰译,收入玉城康四郎主编,《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开展》第二册,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页125-158。
  ───,〈天台智顗的《法华经》观〉林保尧译,收入《法华思想─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 57》,台北:佛光文化事业,1998年,页325-372。
  关口真大,〈天台止观的构成和特色〉,收入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刊第58册─天台学专集之四:天台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页21-76。
  六、网站数据库:
  “中央研究院汉籍文献数据库”: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ihp/ftmsw3。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
  http://ccbs.ntu.edu.tw/cbeta/index.htm。
  “印顺文教基金会”:http://www.yinshun.org.tw/firstpage.htm。
  “佛学数字图书馆暨博物馆”:http://ccbs.ntu.edu.tw/index.htm。
  “杜保瑞的中国哲学教室”(〈天台宗思想大纲〉第十三节〈天台的一念三千说〉):(http://huafan.hfu.edu.tw/~bauruei/)。
  “故宫古典文献全文检索数据库”:
  http://libnt.npm.gov.tw/s25/index.htm。
  “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http://www.gaya.org.tw/library/。
  “国家图书馆全国博硕士论文摘要检索系统”:
  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
  “教育部国语辞典”:http://www.edu.tw:81/clc/dict/)。
  Ⅱ、外文部份:
  一、学术专书:
  (一)、英文:
  Bhandantacariya Buddhaghosa, translate by Bhikkhu Banamoli,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Taipei: The Corporate Body of the Buddh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2001.
  NG-Yu-Kwan,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adhyamika,nolulu:Ten-dai Institute of Hawaii/Buddhist Studies Program,University of Hawaii,1993.
  日文工具书:小野玄妙编纂《佛书解说大辞典》,东京:文丽社,1932。
  幸嶋静志《妙法莲华经词典》,东京:创価大学国际仏教学高等研究所,2001。
  望月信亨主编《望月佛教大辞典》,东京:世界圣典刊行协会,1961。
  荻原云来编纂、叶直四郎监修《梵和大辞典》,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1979。

 
 
 
前五篇文章

大圆禅寺序

唐五代时攸县十二所禅宗寺院的开创者

自性净土

儒家五常与佛教五戒

佛教的五戒十善

 

后五篇文章

华严宗同别二门一滴

唯识无义

坛经的启示

三自性中的染净因果观

回心转意:‘枉死’变‘往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