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机、机锋与斗机 机锋是什么?就是妙透禅机,就是锋芒直指,可以是一句话、一首诗,或一个动作、一种物象。当你闻思修到一定火候,卡在未后一关时,如能巧得一线禅机点破,便可立地见性! 但同一禅机对你是禅机,对另一人也许就是日用琐事或花言巧语了。为何如此?机缘未合、行持未至、心用未达也! 禅机机锋所指,是有一定层面可资把持的。所谓禅门三关、临济四宾主、云门三句、洞山五位等等;再比如因位与果位,就是两个大层面,如释尊论“无常、苦、无我、空”就是立足于因位,又论“常、乐、我、净”则立足于果位;再如马祖的“是心是佛”乃立足于因位,后说“非心非佛”则立足果位。如对照哲学方法,则有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层面。智者、悟者总能层层在握,随缘开化。 再如般若四谛:幻有(假)---真空---非空非有(中)---亡言绝虑,也是四层境界。祖师禅的实质不离般若,所谓初关就是入般若慧、见空性;所谓重关亦即以般若慧治烦恼、不起现行;所谓牢关即般若无功用、任运自如。所以,禅机所指层面,也可对照般若四谛。智者总能稳坐高层面,并能随机引导学人渐次进升,直透本参! 如何接机?先要把握对方机锋的指处,看其落在何种层面,否则落在锋尾,必挨重棒!当然,悟道者是无须思虑的,本已超越,无层不在,投足踢起即成。 如何对机?不能靠小聪明、或者花言巧语,那是文字游戏。怕就怕落在锋尾或原地打转,却自以为是。对机的目的,既是验证我、他,又是互相点拔,借机自我破关、或推对方打破漆桶。心用要正、要高,要始终不离已证之见地。也不能顺着对方的话柄强辨,对方有时正想落你下套呢!明白人接机,往往可反宾为主,反发一机、抬升层面。如对方心中有底,又可反回,如此交相抬升,汇入佳境;反之则落后锋尾,顿失妙趣。 “斗机锋”本是师徒、同修在一起或相遇时,偶发机巧、点拨接引之用,其迅捷如电、本不容思考,与网上“对机锋”大不一样。要知道,“机锋”不等于参禅,只能作为参禅的一个助道因子或突破机缘,所以论坛不宜以论机锋为主。但网上“对机锋”同样亦有大用,若能恰当把握,也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略举一二: (1)、培养“意会”言语内涵、把握细微变化的能力。接机时,要一字一句地揣摩,巧领声外之音、言外之意。有时人家在巧妙地点拨,你要当下反察自己,是观点错了,还是立足点错了,还是离题了,还是层面境界低了。这种“反察”是提高见解、加深见地的最好途径,也是寻求反机的基本前提。 (2)、加固自己的修证见地、并趋于圆融。谈禅论理一定要谨护“中道”。低处不可怕,因为总能走向高处;怕就怕落在极端,陷进死巷子走不出,对方想点拨、示导你也无法。所以,明眼人不怕你抢在“高处”,因为你的见地不透彻、不坚固、不圆融,他略抖一机,就能“诱”你随之而堕;你回头时,人家已稳坐高台,你再挣扎也白搭。 (3)、闲言碎语中妙含机眼,就看你识不识。机锋大多从生活日用中随手拈来,愈贴进生活愈妙,包括一些言笑趣逗,甚至杂入一些诸如“干屡厥”之类的粗俗用语,要学会不被言表所瞒、所牵,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对思辨能力的考验。同时,对机者善用比拟、类代、甚至反唇相讥之言,其目的是肯定或否定某事、某理,并暗示指向,对此一定要辨清,而后反机,切莫误会了。 (4)、学会稳守阵地,以静制动。稳实之阵地,是靠全面的知解、透彻的见地、扎实的修行体验及圆融的方法论来建立的;靠一知半解、拣别人的断语片言、乃至于有气无力的狡辩,决无阵地可言。所以,当你守不住阵地时,正表明你的“火候”尚欠。但不要怕自己“功夫”未到,因为总在进步;怕就怕你为我慢所困,不觉、不知所缺,这样的话,再需要的东西也入不了你心,你就永远得不到长进。 (5)、锻炼你随机应变的能力。对机时,你必须时时伸张敏锐的触角,时时将般若正知、正见提在念上,这本身就是很好的修持、保任。正对机时,先要瞄准对方,看其立于何处?——因位还是果位?真谛谈还是俗谛谈?根、心还是尘、境?理还是事?……这一切都要在一瞬间、依般若正念照破,如此你才能迅捷、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切入点(角度、出发点、立足点),巩固自己的“阵地”。 总之,大家应珍惜能广泛接触善知识的机会,只要细心领略,总会在不经意间取得可喜的收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