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慧寂禅师和仰山栖隐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禅林是宜春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之一,也是宜春有待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其中,作为禅林五家七宗第一家的沩仰宗祖庭——仰山栖隐寺,及其开山祖师慧寂禅师的思想和遗迹,在整个宜春禅林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是人们瞻仰胜迹和休闲游憩的美妙去处。古往今来,凡来宜春的文人墨客,没有不到仰山打马一游的。
  仰山栖隐寺位于江西宜春城南20多公里的明月山集云峰下(现为袁州区洪江乡古庙殿上村,所谓仰山即指集云峰),由慧寂禅师亲手创建于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兴起于宣宗元年,由当时的宰相裴休和江西观察使韦宙大力支持营建;原寺额“栖隐寺”三字为唐宣宗亲笔题赐。栖隐寺背靠的集云峰(即仰山)是江西宜春市风景名胜区明月山的群峰之一。山麓一片开阔的坡地,小溪沿坡地两侧淙淙而下,最后在坡地前的一个峡口汇流,再穿过山峡奔流而出。坡地前沿,原本建有山门,山门内原有照地势依次飞升的五进大殿,层层高耸,富丽堂皇,如琼楼玉宇,似西天梵宫。历史上,集云峰一向是宜春县乃至全袁州府的风水形胜之地,也正是僧俗追求清净隐居修禅的极好处所。
  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年间,栖隐寺奉敕改名为“太平兴国寺”。太平兴国寺已不再是单一的沩仰宗道场,而改成了所谓“十方选贤住持院”,也就是不管属于哪种派系,只要是有名的高僧大德,就可以被请来住持该寺院。因此,在宋代,临济宗的楚圆禅师、曹洞宗的仰山禅师、云门宗的佛印禅师、黄龙宗的行伟禅师……等等著名高僧,都曾住持过太平兴国寺。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等,也都慕名造访过该寺。宋代的太平兴国寺不仅本身兴旺发达,而且带动整个仰山兴起了大批的“卫星”寺庙。其中的木盆寺等,都达到了海内外闻名的程度。
  由于宋代仰山人口大增,居民垦山开田,逃避苛政;当年的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在其《骖鸾录》中记载:“岭坂上皆禾田,层层而上及顶,名梯田”。 “梯田”一词,就是起源于此。
  元朝,太平兴国寺由著名的希陵禅师住持。希陵禅师曾应元世祖忽必烈之召进宫讲经,因此,朝廷屡次给他加赐佛号。忽必烈赐给他“佛鉴”之号;元成宗又赐给他“大圆”之号。大德七年冬(公元1304年初),该寺一度毁于火灾。但在希陵禅师的艰苦努力之下,新的寺宇于8年后又在原址矗立起来,而且新的寺宇“广员倍于旧而加美焉”,江西行省将寺宇绘图上报朝廷,元仁宗亲题“大仰山太平兴国寺”匾额一块,又给老禅师加赐“慧照”之号,并且命大臣程钜夫撰写《大仰山重建太平兴国寺记》,由大书法家赵孟頫书丹,勒石立碑于寺前。
  明清时代仰山不仅禅林遍布,而且俗世人口继续增加,居民大规模开发山林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梯田越开越多。尤其是明朝覆灭之际,大批不愿被清朝奴役的明朝官员躲进了这天高皇帝远的深山里隐居,有的甚至干脆剃度出家,溜进僧人队伍,逃避清朝的迫害;更使太平兴国寺及以其为核心的仰山一带,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晚清时代,国运衰颓,以太平兴国寺为核心的仰山寺庙群也随着衰落。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太平兴国寺在又一度毁于火灾后,最后一次重建,并改额为“兴国古寺”。改建后的寺庙建筑面积仅有500多平方米,规模不及过去二十分之一,气派更是大不如前。惟寺前两棵当年慧寂禅师亲手所植的银杏树,历经千年风雨而愈见其苍郁挺拔。上世纪50年代,兴国古寺的最后几名僧人被驱逐还俗,寺中设施全被焚毁;60年代,寺庙建筑连慧寂大师的灵塔均被彻底拆毁。只剩得寺前两棵千年银杏和周围山中一些普通僧人的墓塔群,可供凭吊。
  本世纪初,从恢复古文明胜迹和发展旅游业出发,僧俗各界正在酝酿重建栖隐寺和郑谷读书堂,并已修复了慧寂禅师塔院。而目前正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一诚大师,正是沩仰宗的第十代传人。
  慧寂禅师俗姓叶,韶州怀化(今广东怀集)人。他从小笃信佛法,刚成年时要求出家,父母不许,他便砍断自己两个手指表示决心,父母才不得不答应他进广州和安寺出了家。
  当时广州和安寺的长老是南禅宗第二代祖师南阳慧忠的弟子——耽源应真。应真禅师给了他一册九十七圆相的图本,说是六祖慧能所传,叫他好生护持。但他看过一遍就丢进火里烧了。应真禅师责备他。他说:“但用得,不可执本也。”意思是对祖上传下的东西,要活学活用,不能搞“本本主义”,死抱着教条不放。但师父还是啧有烦言,难以释怀。见师父对那秘籍十分惋惜,慧寂只好说:“师父既然舍不得它,我今天晚上就给您默写出来,明天上堂就交给您一个新本本,保证一字不差。”第二天上堂,慧寂果然默写出了一个新本子。应真禅师接过通读一遍,果然一字不差,不由得惊叹说:“你小子真是神灵啊!有了你这样的弟子,还要本本干什么,干脆再把这新本本也烧了拉倒!”说毕,就真的把这新本子也丢进火里烧了。
  后来,慧寂行脚来到沩山,参谒灵祐禅师。一见面,灵祐问他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他说:“有主。”问主在哪里,他从法堂的西边走到东边,表示自己就是主。灵祐非常惊异这年轻僧人的灵性表现,觉得是个大法器。为了锤炼他,便安排他去放牛。
  有一次,慧寂正赶着一群牛来到山前的草坪里,就见一个行脚僧沿着进山的大路前往同庆寺去了。可是,没过多久,那行脚僧又沿着原路回来了。慧寂觉得奇怪,便打了个诺,问道:“上座刚进同庆寺,为什么不小住几日,竟就要走?”
  那行脚僧说:“我跟大和尚机缘不契合,不得不即时离开。”
  慧寂忙问:“什么机缘不契合呢?”
  那僧接着说:“我进法堂参拜大和尚。大和尚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说叫归真。大和尚就问我,你归真在哪里?我回答不上来,大和尚就喝令我出来了。”
  慧寂听罢,笑着说:“嗨,这还不简单?上座莫愁,我告诉你再上山去参拜,就说,刚才大和尚的提问,我已经想出答案了。要是大和尚问你答案是什么,你就说‘归真到我眼里耳里鼻里’。”
  那行脚僧果然再次来到寺里参拜。灵祐禅师见他去而复来,便瞌着眼皮问:“你又回来干什么?”
  那僧说:“刚才大和尚的问题,我已经想出答案了。”
  灵祐禅师说:“你且说来。”
  行脚僧便说:“我归真在自己的眼里耳里鼻子里。”
  灵祐一听,连忙睁开了眼,惊异地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行脚僧,接着又摇了摇头,笑着说:“哈哈,你这家伙还会弄虚作假!这可是足以教化五百个僧人的高手才说得出来的话,岂是你心里想得出来的?”
  那僧只好承认是山下放牛的僧人教他说的。灵祐禅师便来到山下的放牛场,叫过慧寂来问:“这牛群里有佛吗?”
  慧寂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有。”
  灵祐追问:“那么,你说哪一头是佛呢,不妨指给我看看。”
  慧寂却回答说:“大和尚何不先说说哪头不是佛呢?”
  灵祐被他难住了。只好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你小子果然是只狮子。”
  从此,灵祐禅师更加对他器重有加,悉心栽培。有一次,慧寂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灵祐禅师却指着灯笼说:“大好灯笼。”意思是说,祖师西来意就像那灯笼一样,要使人在妄念的黑暗遮蔽中观照出自己本心的佛性。
  可是慧寂一时未能理解,竟就事论事地问:“大和尚莫非是说这个灯笼就是祖师西来意?”
  灵祐禅师见他不解,便反问说:“‘这个’是什么?”意思是说,难道你连这个“灯笼”代表什么意思都不懂吗!
  可是慧寂还是不解,只好照套师父的现成话回答说:“大好灯笼。”
  灵祐禅师见他仍然未能理解,便严厉地批评说:“果然不见!”意思是说,你小子真笨,硬是不理解!
  又一次,慧寂进方丈请安,灵祐禅师却不说话,只是交叉两手给慧寂看,意思是说你不要行弟子礼,你给我变换一个角色来看看。这一回慧寂终于理解了,于是,连忙对着师父作女人拜。
  禅学其实就是心学。禅林师父最喜欢的弟子,就是能和师父心灵相通的弟子;师父做一个莫名其妙的动作,说一句不着边际的话,弟子都要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这样的禅僧,按照现在的科学观念来看,他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一位相当高明的心理学家。中国禅林的大和尚们本身就都是这样一些目光炯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大心理学家,所以他们训练徒弟,也是以此为目标。灵祐禅师见慧寂终于和他沟通了心灵,心里不禁涌上一阵喜悦,于是,连连肯定说:“如是,如是。”
  为了进一步考察慧寂的灵性,第二天慧寂来问早安时,灵祐禅师不仅高卧不起,还特意翻身把个背脊对着他。慧寂见状便说:“大和尚怎么故意戏弄我?”
  灵祐禅师便背对他说:“我刚才做了个梦,你能给我圆梦吗?”
  慧寂情知师父是指东话西,举目一扫,就发现原来是侍者还没有给师父送来洗脸水。于是,连忙转身出门去给师父打了一盆洗脸水来。
  灵祐禅师这才起床洗脸。刚洗完脸,另一弟子智闲也来请安。灵祐又对智闲说:“我刚才做了个梦,慧寂给我圆了一半,剩下一半我现在请你圆。”
  智闲也眨眼就领会了师父的意思是要他上茶,于是,连忙给师父沏了一杯上好绿茶,递了上来。灵祐禅师美美地品了一口茶,终于又一次笑吟吟地说:“不错,你们两个心灵都开窍了。”
  又一次,他提起一只净瓶递给慧寂。可是慧寂刚要伸手去接,又忽然缩了回去,同时问:“这是什么?”
  慧寂明知应该指出眼前是空,但他却想难一难师父,于是反问说:“请问大和尚,您眼里又看到了什么?”
  灵祐禅师知道他不仅已经理解了眼前是空的禅理,还想难一难师父,便又进一步反问说:“要是像你想的那样(眼前是空),那你又接个什么?”
  慧寂这才知道难不住师父,只好退让说:“话虽这样说(眼前是空),不过,从仁义上说,弟子为师父提瓶汲水,也是本分事。”
  灵祐禅师见他既明白了禅理,又及时退出辩驳,让师父占了上风,心里也就感到舒爽,于是,微微一笑,把净瓶递给了他。
  还有一次,他故意考问慧寂说:“我问你,四十多卷《涅槃经》,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
  这回慧寂连想都没想一下,就随口答道:“都是魔说。”
  灵祐禅师终于最后认定这个弟子可以出师了,因而当即赞扬说:“哈哈,你小子真是长进了,今后可再也没有人对付得了你啦!”
  慧寂随侍灵祐禅师十几年,至此,终于获得了灵祐的完全认可。早在灵祐禅师圆寂之前多年,他就离开沩山,先行脚参谒了许多名山大德,在湖南郴州遭遇“会昌法难”(即唐武宗灭佛),他不愿像师父灵祐一样被迫还俗,于是潜身来到荒无人烟的江西宜春仰山集云峰的原始森林里,扎一茅寮,开荒耕种,自食其力。到唐宣宗即位后,他才重新开始聚徒讲学,创建了栖隐寺;门徒也多至1500多人。他的基本理念仍是明自性,他常在法堂上教训弟子说:“汝等诸人,各自回光返照,莫记吾言。”又说,多讲法理,就是“如将黄叶止啼,有甚么是处?”所以,他要求弟子们不要相信语言。
  因为不信语言,所以他接引后学的方法主要是借助于机锋(无言的内心表述)和奇怪的举止(打、喝、作女人拜等),以及画圆相(也就是画圆圈,有时圆圈内还写+、A等)之类,所以他的传世的言行显得奇峭流利。
  他有一些奇特的梦幻。据说有一次,他做梦,来到弥勒院,弥勒法堂内,除了第二个位子空着,其他位子全坐满了。他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坐上了那个位子。刚落座,第一尊者就打趣说:“今天请第二座说法。”他便毫不客气,当即讲道:“摩诃衍法,离四句,绝百非,谛听谛听!”正说着,众人一齐欢呼,把他举起来,抛向空中……次日夜里,他又梦见一个梵僧凌空而来,便上前施礼问:“请问上座,从哪里来?”梵僧说:“从西天来。”慧寂又问:“几时离开西天?”梵僧答“今天早晨。”慧寂又问:“为什么姗姗来迟?”梵僧说:“还不是贪恋中华大好山水?”慧寂便说:“要是游戏神通,我不如你。可是,玩机锋,你不如我。”梵僧就感叹说:“我这次东来,原想拜见文殊菩萨,没想到却碰上了小释迦!”
  他把这些梦告诉众僧徒,学僧们便欣喜地庆贺说:“恭喜,恭喜,师父已经登上圣位了。”因此,人们就把他又叫做“小释迦”。他的著名的嗣法弟子有西塔光穆、南塔光涌等。其中南塔光涌尤为优秀。
  据说有一次,南塔光涌行脚到北方参拜临济义玄禅师后,重新回到仰山栖隐寺侍候慧寂大师。大师问:“你回来干什么?”光涌禅师说:“回来礼拜奉侍您大和尚。”大师说:“你又看到了我这老和尚么?”光涌禅师说:“见到了。”大师说:“我像是一头驴子吗?”光涌禅师却说:“我看您也不像是一座佛。”大师说:“如果不像佛,像是个什么东西?”光涌禅师说:“如果可以说您像这像那的话,那与说你像驴子又有什么区别呢?”慧寂大师一听这回答,顿时大吃了一惊,说:“你小子这真是平凡和神圣全不计较,天真无忌的心地袒露无遗啊!我曾经用这个办法勘验学僧20多年,没有一个能通过测试的。你要好好珍重自己的这番智慧啊。”这之后,慧寂大师常常对人说:“光涌这小子真是一尊活着的菩萨啊!”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慧寂大师的禅法之高妙。佛教内师道尊严比儒教还厉害,师父的尊严是很神圣的。可是,慧寂大师偏偏要徒弟回答他像不像一头驴子(所谓黔驴技穷,驴子是又丑又蠢的象征),如果徒弟回答说师父像是一头驴子,那肯定很不象话,甚至有大不敬之嫌。可是如果徒弟回答说师父那么神圣伟大,怎么会像是一头驴子呢?那又难免有恭维奉承之嫌。这显然是给徒弟出了一道大难题,因此20多年来无人能过关。然而光涌禅师却聪明地避开驴子的话题,说师父也不象是佛。并且在进一步的问答中阐明了说师父不象是佛的原因,即不能说师父像这像那,否则,既可以说师父像佛,就可以说师父像驴子。因为佛法认为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驴子虽丑而蠢,但也有佛性,所以驴子可以和佛等同视之。但我不说师父像这像那,则师父就是师父,他不像佛,也就不像驴子。说师父不像驴子是正话,但说无妨;说师父不象佛,表面看来是对师父不敬,但实际上仔细一想,这仍然是说师父的好话。因为如果说师父像佛,那么他就不是佛,只不过是像而已;而现在说他不象佛,那么他可以成佛,他本身就是佛,而不仅仅是像。这一来,光涌禅师两头都没犯着忌讳,而同时又把有关禅理阐述得十分透彻。光涌禅师这样的聪明智慧,受到慧寂长老的赞赏就理所当然了。
  慧寂禅师还和世俗社会一些著名知识分子和官员交往密切。例如陆希声是当朝宰相,早慕慧寂大名,一次趁到袁州巡视的机会,想要拜见他一下。陆宰相知道慧寂善解圆相,就在袁州的“宾馆”里弄张纸,画了一个圆圈,装进信封,让人给慧寂长老送去,意思是我想考考你,明不明白我想求见你的心意。
  慧寂拆开书信,见陆宰相只在一张公文纸上画了个圆圈,其余一个字也没有写,就扶起笔来批注:“不思而知,落第二义。思而知之,落第三义。”意思是说,您的心意,我即使是凭直觉(不思)就知道,都不能算是高明(只能算二流水平),如果要想一想才知道,那就只能算三流水平了。言外之意是,我乃一流水平的高僧,岂能连您这个圆相的意思都不理解?您简直太小看我了!
  陆希声收到回批,会心地一笑,就坐着轿子进山了。慧寂大开三门恭迎宰相来访。
  在客堂上,陆希声叩问道:“请问大和尚,怎样才能不出魔界,就进佛界?”
  慧寂倒过拂子,对空点了三下,然后问:“您理解吗?”
  陆希声知道他是说必须做到目空一切,于是点头表示理解。接着又问:“大和尚禅法精深,不知还持戒否?”
  慧寂竟然否定说:“不持戒。”
  “那么,还坐禅吗?”
  “也不坐禅。”
  陆希声一听愣住了,哪有和尚竟然宣称自己不守戒律,禅僧主张不坐禅的道理?
  见陆宰相默然呆在客座上,慧寂只好主动打破沉寂,说:“看来相爷是不理解我的意思啊,那就让老僧说一首偈语来给相爷听吧!”他接着便说: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
  酽茶三两碗,意在镬头边。
  陆希声听过偈语,这才理解了禅林的理念是,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禅机,修炼禅法不一定要死守一定的程式,和尚可以不拘小节,最重要的是心里要有把“锄头”(镬头),随时注意“锄”去内心里受到的尘世杂念的污染。对于一名已经觉悟的高僧来说,有无戒律和修炼程式,对他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他能够自觉地保持超脱清净的心境)。
  就在陆希声点头表示理解时,慧寂又问道:“听说相爷读经大有得益,不知所得如何?”
  陆希声便回答说:“弟子看到《涅槃经》上说,‘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得个安乐处’,想来尘世俗人也可以进入安乐世界了。”
  慧寂便竖起拂子,问:“像这个,怎么入?”意思是烦恼不断的尘世俗人,要等到死了才能得到安乐。可是当他活着(像拂子一样竖立着)的时候,他怎么能进入安乐境界呢?
  陆希声答说:“最好连‘入’字也不必说。”意思是说,最好是能有个办法使人在不进入死亡状态(活着)时,就能得到安乐。
  慧寂却又说:“这个‘入’字,不关你相公事。”意思是说,只要不断烦恼,就不可能进入安乐境界;而您相公在朝当政,日理万机,怎么可能了断烦恼呢?所以对于您来说,想活着进入安乐境界是不可能的(即不关相公事)。
  这虽然给陆希声俗身成佛的愿望泼了一瓢冷水,但也使他进一步明确了如何才能进入佛境的道理。因此陆希声还是感到这一趟仰山之行收获很大。
  还有个监察官刘侍御出使袁州,听说慧寂禅师的大名,也坐着轿子前望拜谒。见面后便请教说:“请问大和尚,如何是了心之旨?”所谓“了心之旨”,就是明了自心的办法。因为禅宗认为自心是佛,见性成佛,所以照这一基本理论,明了了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因此刘侍御询问“了心之旨”,其实就是询问成佛的办法。
  慧寂却给他做了一首偈语,说:
  若要了心,无心可了。
  无了之心,是名真心。
  慧寂这首偈语的大意是,你如果带着成佛的目的去追求对自心的了解,那么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心(即不可能看到自心的佛性)。如果能做到不带任何目的和愿望(无了之心),使内心空空如也,那么,你这心本身就是佛境圣地,一片真心了,还用得着去求什么了心的办法?
  刘侍御听不懂他的意思,只好带着满头雾水离开了仰山。
  慧寂禅师圆寂于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二月十三日,享年七十七岁。他临终时还召集众僧齐到法堂最后告别,并做了一首偈语说:
  年满七十七,无常在今日。
  日轮正当午,两手屈攀膝。
  说毕,果然两手抱着膝盖,端坐如常,面不改色心不跳,就这样飞升到西天去了。他圆寂后,朝廷追赐谥号为“智通禅师”;弟子们把他的舍利子安葬在宜春仰山集云峰下,并建成一座墓塔,题刻为“智通禅师妙光之塔。”后人并把他和他的师父灵祐禅师的禅法,合称为沩仰宗。
  沩仰宗的家风,宋朝的智昭禅师在他所著的《人天眼目》里,说是“父慈子孝,上令下从”,这是说它具有细密亲切、雷厉风行之意。又说它要求清除“三种生”,即所谓“想生”、“相生”、“流注生”。所谓“想生”,就是通过思想意念产生的妄念。所谓“相生”,就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接触到外界事物的形象所产生的精神尘垢。所谓“流注生”,就是主观的心境和客观的环境在永不停息、细微流动的状态下,所产生的污染。这三种“生”,生出的都是尘垢,必须连根铲除,才能使人获得解脱,进入洒脱无碍的精神境界。
  沩仰宗的家风主要由他的高徒西塔光穆、南塔光涌和高丽僧顺支继承。所谓“西塔”、“南塔”的名号,都是后人加的,因为光穆去世后,他的舍利塔建在栖隐寺的西面山上,而光涌的舍利塔建在南面山上。光穆在师父慧寂禅师去世后,就接替师父担任了本寺的住持,直到14年后他逝世为止。
  光涌则于师父逝世后,先到洪州观察使韦宙亲自筹建的石亭观音院弘扬沩仰宗风,直到14年后师兄光穆逝世,他应栖隐寺后代僧人的诚恳请求,才又回到仰山接替师兄担任住持;这时,他也已经年近古稀了。
  光涌禅师是丰城市人,十多岁时在家乡附近的寺庙里剃度出家。成年后行脚游历全国各大名刹,最后在仰山栖隐寺随侍慧寂长老,直到54岁那年师父逝世后才出门另立山头。所以他是“父慈子孝”,对师父充满着深深的热爱之情。他在师父身边时,名声就已经很大,被称为“肉身佛”。他的禅法深得沩仰宗要旨,也是言简意赅,尽量少用语言。例如,有僧问他:“大和尚慈悲,请问如何是妙用一句?”他回答说:“水到渠成。”学僧又问:“真佛住在哪里?”他答:“真佛无相,不住别处。”又有僧问:“如何是正闻?”他答:“正闻无闻。”学僧说:“大和尚慈悲,弟子听不懂。”他答:“你这不是听到了吗?”所以,沩仰宗的支脉,就数他这一支流传最久,共传了150多年。
  顺支世称“五冠顺支了悟禅师”,俗姓朴,是新罗国豪门大户出身。他先随高丽朝贡使者到达长安,然后行脚逶迤南来,参遍了中华的古刹名胜和高僧大德,最后才来到仰山,随侍慧寂大师16年,学会了慧寂禅师的圆相机锋开解之微妙法门。他在慧寂禅师去世之前,就出师回国,在五冠山龙岩寺任住持,开创了朝鲜沩仰宗的门风,一直流传至今;因为他继承慧寂禅师善于画圆圈的家法,所以现在韩国称之为“圆佛教”。

 
 
 
前五篇文章

武汉莲溪寺曾兴办“华严大学”

元代禅宗是怎样传入云南的?

九华山对我国地藏信仰的影响

浅议九华山地藏信仰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四十手的含义

 

后五篇文章

金乔觉的禅学思想

玄、禅与美

8~9世纪流传于吐蕃的禅宗派别考

禅与禅宗

禅的真谛的体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