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12熊师给我们作了一次企业文化培训,关于“禅定”和企业文化的探索和讨论,初听“禅定”这个概念,我觉得怎么公司会引入佛教的东西,跟我们这样一个IT公司显得格格不入,很是困惑,但是通过熊师的宣讲,给我的震撼是很大,“有知识、没文化”,特指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和大学生,当代的大学生不缺乏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缺少的是情商,缺少的是道德,发散到整个社会是道德沦落的一代人。“禅定”概念的引入是抛砖引玉,是希望通过这个概念重塑我们的道德观,挽救我们的道德危机,我陷入了长久的思考,并结合平时所见所闻,有这样一点感触与大家分享。 我们会经常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新闻,“假种子造成农民颗粒无收,服用假药导致患者死亡,某某医院开出天价药费,患者死亡后仍有用药记录等等,诸如此类的新闻数不胜数,人们会问;“我们这个社会怎么啦?”。是不是我们一直要在这个环境中一直生存下去,是什么造成的呢? 道德的实质是人的无止境的欲望进行调控,在生活资源匮乏、物质财富相对欠缺的生活环境里,为了避免生存竞争的残酷性和人际冲突,极需要限制人的欲望,这是道德规范存在的合理依据。 中国传统道德观在世纪之初的五四运动中受到质疑和批判,在此之后,随着革命运动的兴起,阶级斗争的理论被植入了中国,“阶级情”取代了被视为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传统道德中的仁义忠孝,斗争哲学在“文革”中胜极一时,使得怜悯、同情、互助、容忍、扶危济贫、尊老爱幼等文明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几乎无存,人们生活在阴谋、告密、揭发、猜忌等无义行为的阴影中,在民间社会,本来有着以各种宗教或准宗教为基础的道德信条,如佛教、道教等,以及建立在血缘、邻里关系之上的贫富相助、患难提携等朴素的道德习俗,这些在革命时代都被看作是封建迷信和阶级阵线不清而被禁止。“文革”结束之后,我们尚来不及道德重建,整个社会又被卷入了商品经济的漩涡,本来就十分薄弱的道德体系再一次面临着强劲的冲击。 传统的道德观虽然被瓦解了,但人们一直承续着传统的“伦理至上”的社会控制模式,并把它向前发展了。中国传统社会是用道德代替法律,用上下尊卑的伦理关系调控庞大的国家次序,“文革”时期,人们不但用“革命”道德代替法律,而且用政治代替道德,这种模式的社会控制方式的有效运作的前提是,政治高压的持续和信仰的坚守,一旦此模式改变,信仰危机随之产生,道德堤坝的崩溃则势不可挡。 我们党实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由此邓小平早就提出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之后党提出的“三个代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政府重建道德体系的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伦理基础,要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革命的道德观和西方商品经济的道德观之间找到适当的契合点,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推进起来效果不是十分明显。 自愿性宗教社团存在的重要性在于,它使公共生活的伦理次序切实依靠社会机体的支持,而不是国家或执政党来完成。 恢复社会中传统的自性宗教信仰,并为它们发挥伦理功能提供空间,其含义是,把公共生活的伦理次序切实的重新奠定在社会不是国家之中,政党伦理化的实际后果是,伦理次序的根基由社会转移到国家,如今,需要的是使之重新会到社会。 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是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采的文化遗产的。论它的典籍文化,论它的成绩经验,论它的国际影响,无论作为宗教或学术来看待,中国佛教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的衰落,中国佛教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局限。需要克服历史所给予的污染和困难,积极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回归传统的道德观念。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 八大宗派。 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宗主张直接把握世界的实相,对事物本质要有透彻的了解,从而自我把握,自我解脱,自我主宰。这样,一方面就破除了对权威、对神的崇拜、迷信和依赖,另一方面也破除了对一种形式化的净土的执著。因此,禅宗主张自作主宰,自性自度,又主张心净土净,唯心净土。 禅宗向自我的回归,对宗教是某种程度的超越,走上了人文化的道路,这就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人文精神吻合了。禅宗能在中国获得成功发展,此为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不管是儒还是道,都富有人文精神,既不为神役,也不为物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文精神,在西方两度被重视。一次是在启蒙运动时期,当时伏尔泰、狄德罗等都推崇儒家的人本道德,并据此来批判神本主义。第二是在本世纪,如海德格尔等发现西方文明在摆脱神本主义以后,又过分地被技术、知性、物所统治,因此他们又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摆脱物役的文化资源。不为神役不为物役的禅因此也就格外地受重视。 人文精神的实质是道德观念的良好树立,从我们这样一个公司来说道德观念主要有;个人的道德观和IT职业道德。 个人的道德观的形成和树立与禅宗描述的回归有类似的地方,“定”是树立(或叫重塑、提升)个人道德观的方式和行为。 改革开放逐渐使人们的生活形态发生转移,大量的社会成员以自由个体的身份进入公共的经济活动领域,这时,道德作为社会的一种整合力量终于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同时也发觉了原有道德规范的苍白无力。 职业道德是对社会行为个体履行行业职责的一种规范,是按照职业操守规定对人的行为应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基本层次的要求,通过启迪人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职业感情,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这实际就是个人道德观的一种体现和汇聚。在现实社会里,职业道德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软性约束”,主要体现为行业规范所约定,公司制度所强调,社会舆论所监督。也正因为如此,对职业道德的履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表现形式。 消极地遵从职业道德。比如,对公司来说,可能表现为项目经理或同事监督时能遵守项目约定,遵从公司规范,无人监督或个人独自承担工作任务时就放松对自己职业道德的约束;比如对于某些员工人来讲,可能表现为在得到企业发展好处时能够履行职业道德,在企业发展不顺或个人未得到更多利益就舍弃这种道德和职业约束,甚至损害项目组或者公司甚至客户的整体利益。 被动地遵从职业道德。在客观行为人的思想深处或个人意识中有职业道德的约束,能够在关键时候体现职业道德精神。但这种道德行为更多地体现在做份内工作或完成份内任务上,体现在对自己个人的约束上,对属于自己工作职责之外的事情,或不属于当天当时当地履行的职责,或对公司同事不履行职业道德可能对本公司形象或社会公德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持无所谓的态度,“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主动地遵从职业道德。将职业道德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境界,一种人生价值,一种灵魂深处的“刚性”约束。能够在社会需要和日常生活工作处事中将职业道德升华为一种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将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作为一种“自觉”,作为一种光荣和幸福,而且是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幸福,这是个人、公司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在新锐和达大的发展机遇下,我认为我们需要通过禅定概念的引入,去提升我们的个人道德观和职业道德观,从而建立起与个人和公司乃至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规范,推动整个公司无论是在面临风险考验还是在正常时期保持均衡稳定的运转和发展。而且对于公司每一个员工自身成长来讲,良好的个人道德观是职业道德建设链条中的道德基石。把崇尚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同时将乐于奉献作为一种自觉追求,使人人都在为他人提供服务,人人又都在享受他人提供的服务;人人都在关爱他人,人人又都在受到他人的关爱,才可能真正从公司基础层面上创造一个充满温馨和谐良好的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