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祖故里 禅学盛会——六祖惠能思想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赵川东 粤西古城新兴,历史悠久,风物甚多。境内一山殊异,盘绕拱抱,状若卧龙,古称龙山。山腹清泉潺流不息,山下平展有池,曰龙潭。此地草木繁盛,风光秀丽,实乃一方宝地。 有道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1300多年前,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著名示法诗,从一介樵夫而成为佛门第六代宗师,并独树中国一代禅风的唐代高僧———六祖惠能,就降生并圆寂在这里。 时值9月末,荔树如盖,蕉叶滴翠。来自海内外的70多名禅学专家学者、高僧大德不辞辛劳,千里迢迢赶来,参加六祖惠能思想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考察六祖故里诸多古迹。龙山之麓,龙潭池畔,一时名流云集,盛况非凡。 此次研讨会,是为纪念六祖惠能大师圆寂1288周年,由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澳门佛教总会、广东省历史学会和广东新兴县龙山禅宗六祖文化景区等联合举办的。会上,专家学者就六祖惠能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六祖惠能与禅学、六祖惠能与岭南文化、《六祖坛经》版本研究等问题各抒己见,广泛交流探讨,并提交了50多篇论文。研讨会筹委会主席、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会长苏树辉先生说:“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学术论文质量相当高,学术研讨气氛很浓。通过研讨及考察,对今后六祖惠能思想的研究无疑将会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六祖惠能(公元638年—713年),是富有传奇经历且颇具中国特色、影响深远的一代名僧。他生于岭南新州(现广东新兴县),3岁丧父,家境贫困,后随母迁居龙山结舍打柴。一次偶然听到寺内和尚诵佛经,闻经开悟,感悟佛道。24岁离家北上,到湖北黄梅东山寺拜见五祖弘忍大师,并以那首流传千古的佛偈,赢得五祖赏识,承接五祖衣钵。此后他隐居山林16年,于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重出羊城,在光孝寺剃度受戒,正式成为佛门第六代宗师。从此,惠能恪守“佛传心印”,不再传接祖位,使禅宗至今法脉不绝,流传于世,遍及十方,六祖因而成为绝代宗师。 六祖毕生潜心修持,弘法不倦。他创顿悟学说,主张人人皆有佛性,提倡人的能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次飞跃。他勇于创新,把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平民化、大众化,使之符合中国国情。他还主张佛教要为现实社会服务,提倡“农禅并重”的修持方式。这种独树一帜的禅风,其实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佛教革新,所以他被视为中国式佛教的始祖,禅宗真正的创始人。 六祖圆寂后,其门下弟子将其一生讲经说法,记录整理成一部内容精深、见解独到的《六祖坛经》。学者认为,《六祖坛经》创造性地把外来佛教的禅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道家思想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禅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 六祖惠能创立的“东土禅宗”,在中国佛禅文化史上独具特色,其禅法一直备受世人推崇,并远播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及欧美、澳洲等世界各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流传于海外的《六祖坛经》外文译本已有十多种。近年来,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前来参拜六祖故里、寻根问祖的各界团体和信众络绎不绝。其中,台湾中华艺文交流协会3次组团来龙山参观、交流和联谊,并在其协会内成立了“弘扬中国禅宗六祖文化联谊会”,六祖禅宗文化已成为沟通两岸同胞心灵的桥梁和纽带。 研讨会期间,专家学者考察了六祖旧居遗址、六祖圆寂地国恩寺、六祖手植千年古荔等,对新兴县积极保护和开发得天独厚的禅文化资源予以肯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研究员说:“六祖惠能及其禅学思想有很强的凝聚力,人们至今对岭南这位伟人怀有追慕之心。海内外学者广泛研究其禅学思想,增进学术交流,这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香港佛教联合会名誉顾问、香港东普陀寺住持了知法师,以75岁高龄与会,并与众人一起种下一棵“佛荔”树。他说:“六祖大师的禅学思想在海外影响很大,我们要把它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是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共同心愿。” 相传六祖当年亲手栽种的那棵古荔树,历经千年,如今依然枝繁叶茂,果实芬芳,其嫁接的第二代“佛荔”也已扎根龙山。这次禅学盛会的召开,也预示着六祖禅学思想这棵极富生命力的文化巨树,将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根深茎壮,并绽放缤纷之花,结出甜美之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10月18日第四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