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积极弘扬佛教伦理道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积极弘扬佛教伦理道德
  今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上海佛教协会和玉佛寺在全国宗教界率先响应。全国佛协副会长、上海佛协会长、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向全市佛教信徒发出“知荣辱、讲文明、树正信、促和谐”的倡议书,得到了广大佛教信徒的大力拥护和支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弘扬佛教伦理道德的新风,正在佛教界形成。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继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新农村后,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度上提出来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重要指导方针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保障。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程度,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和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发展深刻变化。热爱祖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科学文明、团结互助已成为我国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是,在发展的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很多困难。竞争增大,贫富差距、就业风险、环境恶化、疫病肆虐、灾害频发;信仰危机、道德失衡、伦理下滑、良知丧失、心灵贫困,人际关系淡薄,恐怖盛行,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受到挑战,“拜金主义”抬头,社会上一些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时有发生,譬如,假冒伪劣商品、假文凭、假食品、假药、假合同、假名牌等等;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损害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形象。
  其实,上海是国际性大都市,是重要的经济和文化的对外窗口。到2010年,上海要形成“四个中心”的框架,要增强国际竞争力,需要有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精神文明环境。前一阶段,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城市精神大讨论,进一步振奋了人们的精神状态,提升了文明程度。但是,要形成社会主义新风尚,要建设好与上海政治、经济相匹配的国际性大都市社会文明软环境,任务比较艰巨,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其中,民族、宗教界是倡导文明、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的重要力量。
  再者,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内涵非常丰富。它提倡热爱祖国、服从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反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每一个“荣”都关系到国家前途、人民幸福;每一个“耻”都涉及到社会安定和个人命运,涵盖人们的政治思想、理想信念、道德伦理、讲文明礼仪、社会风尚、行为规范等精神领域的各个层面。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荣辱、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引导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为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基本规范,为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文明传统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是新世纪构建和谐社会风尚的道德规范。
  佛教是圆融的宗教,智慧的宗教和伦理的宗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紧密结合,与儒、道一起,已成为中华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佛教文化的伦理道德推崇备至。宋真宗在《崇释论》中指出,“奉乃十力,辅兹五常,上法之以爱民,下遵之而迁善”,“释氏戒律之书,与周礼荀孟,迹已而道同,大指劝人之善,禁人之恶”。北宋僧人契嵩认为佛教“上则密资天子之道德,次则与天下助教化。”“家家行之,则民无不治;国国修之,则兵戈无用。”“居家可以事亲,宰国可以治民,独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天地。”中山先生认为,“佛教乃救世之仁”,“有辅政之功”。
  佛教注重伦理。它以“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为根本教义,以缘起性空、无我中道、般若智慧为核心思想,以“慈悲、球状物拔苦、与乐”为利生理念,以“止恶、修善、自净其意”为行为准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为宇宙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道德观,“无我利他,度生无倦”为人生观,“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价值观,“一切众生,悉皆平等”为自然观,“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社会观,“慈悲济世,觉悟人生”为菩萨行,博大精深的佛教教义教理,蕴涵着伦理道德的丰富内核。太虚大师早年倡导人间佛教,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弘扬佛教伦理,关注人生,净化人心,改善社会,服务大众。因而,佛教的伦理道德,对于我们今天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佛教的伦理道德来自于世俗道德的概括和凝练。《六祖坛经》认为,“佛在世间住,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因而,佛教的伦理道德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诸多方面相吻合。譬如,佛教强调报“四重恩”即:“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蕴含着热爱国家、服务人民的思想内容;佛教宣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理念,体现出关爱人生,慈善社会的爱心精神;佛教提倡“勤学五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言祖训,显示佛教崇尚知识、农禅并重,努力精进的优良传统;佛教秉持“五戒、十善”,勤修“四摄六度”、发扬“六和敬”的理事准则,反映了佛教遵纪守法、诚信互助的自律操守;佛教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坚持圆融和谐,倡导众生平等,爱护生命,注重环保,传承艰苦创业的传统美德,彰显佛教追求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谐的愿景,佛教的伦理道德能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促进作用。
  知荣辱、讲文明、树正信、促和谐,觉醒法师致全市广大佛教信众的倡议书,激起了千层浪,在上海乃至全国宗教界引起的很大反响。倡议书反映了广大佛教徒的共同愿望,道出了广大佛教信徒的心声。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弘扬佛教的伦理道德,已是当前广大佛教信众所义不容辞的重任。
  知荣辱,明是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承接,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市委、市府号召全市人民“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广大佛教徒要和全市人民一道,知荣辱,识大体,明是非,辨美丑,要增强宪法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坚持爱国爱教,服务大局,维护稳定,上报“国土恩”,各个佛教活动场所,要利用网站、杂志、刊物、板报、广播等形式,加强宣传力度;引导广大佛教信众积极投入学习贯彻活动,扩大社会知晓面。
  讲文明,有礼仪。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世纪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公民的行为准则。佛教的伦理道德是广大佛教徒的道德规和自律守则。佛教的“六和敬”和“八正道”,集中体现了东方文明礼仪传统美德的内核。对个人而言,要求佛教徒严持“五戒”、“十善”,提升自己;对家庭而言,要行八正道,自利利他;对社会而言,要慈悲喜舍,服务大众;对世界而言,要圆融和谐,促进和平。因而,广大佛教信徒要严格遵守“八正道”和“六和敬”理事准则,把它作为文明礼仪的立身之本,处事之道,提供社会文明礼仪的新风尚,纠正乱烧香、乱建小庙的顽症陋习,抵制假僧假道的违法化缘行为,投身街道社区、农村的文明建设,积极开展佛教创建文明场所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维护社会公德,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树正信,重伦理。星云法师认为,“佛教是正信的宗教。重在对世界的教化。而这种教化,主要是伦理。”佛教教义教理思想,重要是体现在慈悲、平等、无私、宽容、净心。《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是”。《大乘起信论》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维摩诘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教提倡树正信,重伦理,就是要以布施转化贪欲心,以慈悲转化 怒心,以智慧转化愚痴心。佛教伦理中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内容,是符合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判断和取向,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提倡的精神相吻合。因而,在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中,要积极弘扬佛教的伦理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出符合时代进步的阐述,为广大佛教信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要加强僧教育,“勤学五明”,掌握知识,讲经弘道,弘法利生,全面提高僧人的综合素质;树立正信,反对邪教,杜绝迷信,抵制各种不良习气和弄虚作假行为,勤俭节约,艰苦相互,励行精进。
  求稳定,促和谐。“和”是中心传统文化的其中精神。佛教提倡“和谐、圆融”,为中华“和”文化增添生机。吴言老天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著文认为,“佛教的明心见性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众生平等思想,是内涵;普渡众生思想是实质,圆融不二思想,是外延。”中国佛协副会长、上海佛协会长、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认为,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可以发挥六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大力弘扬佛教“与时俱进”的品格,努力发掘佛教教义中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深刻内涵;二是充分发挥佛教的心理调适功能,以期解决“心安众生安”;三是大力弘扬慈悲济世、乐于奉献的大乘菩萨精神,支持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四是发扬佛教“诚实守信”的学修原则,强化和提升广大佛教徒的社会道德意识;五是积极倡导佛教戒杀护生、热爱自然的理念,维护社会环保公益事业;六是发挥佛教对外联系广泛的优势,为祖国和平统一和世界和谐出力。香港佛协会长觉长法师认为,佛教要承担五项社会责任,即: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协调、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救助、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
  宗教是文化之根,佛教是中华文明之源。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中,广大佛教信徒要积极弘扬佛教的伦理道德,不仅要自觉维护社会公德,更重要的是要教化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发扬爱国爱教的传统,崇尚和谐的传统,注重环保的传统,慈悲济世的传统,努力达到“新六和”愿景。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
  愿全市佛教徒和广大市民共同努力。
  二00六年六月八日

 
 
 
前五篇文章

佛教伦理与和谐世界

佛教的情爱观及婚姻伦理

禅月诗魂证菩提

开启自性的芬芳

藏密颇瓦法(开顶)集锦

 

后五篇文章

妙圆尊者往生传(并赞)

浅谈大乘佛教伦理精神与共产主义理想与实践

浅谈佛教伦理道德与佛教荣辱观

浅谈佛教伦理思想

肉死象之白骨——以禅僧传为例的僧传研究方法之探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