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楚山绍琦禅师“禅净合一”思想研究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楚山绍琦禅师“禅净合一”思想研究
  竹 音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代初叶大力弘扬“禅净合一”的临济宗高僧,其禅法特色是把净土宗的持名念佛融入了看话禅,促进了禅净合一的发展。
  关键词:楚山绍琦;生平事迹;禅净合一;念佛公案禅
  禅宗与净土宗是中国佛教中最流行的两大宗派,他们都注重实际修持。净土宗以念佛为主,禅宗以习禅为本。禅、净二宗兴起于唐代,之后,两宗僧人出现了相互攻讦的局势。自宋以后,随着儒家理学的兴起,佛教一方面受到儒家的批判,另一方面是来自内部宗派的争论,面临着衰亡趋势。针对这种形势和发展的要求,禅净二宗都产生了联合对方的愿望,有些有识之僧就提倡“禅净合一”的修持法门,净土宗人兼修禅法,禅僧在习禅过程中也融人了念佛法门,逐渐形成了一种“禅净双修”的趋势,一直流传至今。形成这种禅净二宗同盛共荣的局面,多得力于净土宗人的努力和禅僧的弘倡。明代著名禅师楚山绍琦就是一位大力弘倡“禅净双修”的临济宗僧人。下面就对楚山绍琦及其“禅净合一”的佛学思想作一简略介绍。
  绍琦禅师的生平事迹
  绍琦(1404—1473),字楚山,号幻叟、荆璧。俗姓雷,唐安(今四川崇州)人。绍琦禅师自幼不凡,不好世乐,动止谨慎,寡于言笑。9岁时,父亲因病西归,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创伤,感到人生无常,遂依玄极和尚出家,开始了习禅学法的佛家生活。其师玄极看他气宇非凡,聪慧好学,发自内心喜欢和器重这位小徒弟,经常给他讲解佛法奥旨和修禅要领,每次谈到修行的关节处,绍琦禅师总是跪着请益,表示虔诚的求法之心。玄极和尚看到他这种过分聪明的举动,便知没有领悟禅法要旨,知见心太重,这对修禅人道很是不利,因为禅是非常活泼洒脱,不拘一格的。于是,玄极和尚便道:“子根性太利,难于人道。”[1]绍琦禅师听后,十分惊愕地说:“木偶人可人道耶?”[1]玄极和尚答道:“人道须是木偶人始得。”[1]绍琦禅师对此想不通,未领会其师之意,遂转身而出,并对玄极和尚所说之话产生了疑情,开始日参夜究,难见分晓,为此绍琦禅师十分痛苦。绍琦禅师反省,师父所言必有道理,只是自己没有领悟而已。于是,又向其师请益,玄极和尚百般用心,反复开示,但他还是未能契人禅机奥旨。绍琦禅师只好辞别玄极和尚,四处巡礼参学。他虽然参谒了许多丛林大德,但都因机缘未熟,没能开悟。后闻无际明悟禅师在普州东林弘法,请益者众,门庭特别兴盛,绍绮禅师随即前往参礼。无际禅师授以赵州无字公案,让他参究。绍琦禅师遵师所授,暂且离去,找一静庵隐修,用功苦参,磨练身心意志o/数年之后,即明正统八年(1443),绍琦禅师再参无际禅师,无际禅师问曰:“子数年住何处?”[2]绍琦禅师答:“廓然无定。”[2]无际禅师又问:“有何所得?”答曰:“本自无失,何得之有?”无际禅师曰:“莫不是学得来底?”对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无际禅师又曰:“汝落空耶?”绍琦禅师道:“我尚非我,谁落谁空?”无际禅师曰:“毕竟如何?”琦曰:“水浅石出,雨霁云收。”无际禅师对绍琦禅师反复勘验,后道:“还我无字意来!”绍琦禅师正要开口,无际禅师连声大喝,绍琦禅师退出丈室,一连数日,心里很是惭愧,不敢仰视。一日,忽闻净板声,豁然开悟,便急忙披衣下座,人丈室礼拜无际禅师,并呈偈曰:“这僧问处偏多事,赵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翻成特地使人疑。”无际禅师曰:“如何是汝不疑处?”绍琦禅师道:“青LU绿水,燕语莺啼。历历分明,更疑何事?、’’无际禅师曰:“未在更道。”绍琦禅师便曰:“头顶虚空,脚踏实地。”[3]绍琦禅师终于把集聚心头多年的疑团消释,身心顿觉轻松愉快。无际禅师知道绍琦已经悟道,便集僧众,授予袈裟拂子,付法于绍琦禅师。之后,绍琦禅师继续留在无际禅师身边,服侍数载。后驻锡于天柱山开法弘教,次迁皖山。景泰三年(1452)来到南京参访月溪海舟。景泰六年(1455)迁投子山。天顺元年(1457)韩都侯迎请绍琦禅师住持云峰寺。后住成都天成寺等道场。成化九年(1473)示寂,春秋七十,僧腊六十一。门徒为其在天成寺建塔,以示纪念。绍琦禅师一生弘法,足迹远涉福建·、四川、南京、湖剑匕、安徽等地,大力提倡“禅净双修”,天下学禅者多来请益,得法弟子多达200余人。其著名的弟子有金山宝禅师、石经海珠祖意禅师、挂庵祖蚧禅师等。
  、 “禅净合一”的禅学思想, “禅净合一”于宋代兴起,直至今日仍是佛教主流。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最初不分宗派,自隋以来,僧团中逐渐出现了专修天台,或华严、唯识、律、禅、净等某种法门的僧人,遂形成各种不同的宗派,最后发展到互相排斥的情况。特别是唐代禅宗六祖慧能的《坛经》对净土的批判更是刻剥尖锐。:《坛经》云:“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卜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慧能的这种“唯心净土”思想,让禅宗僧人批驳净土宗找到了有力依据。净土宗人也评击禅宗狂放。两宗相争,导致禅净两派对立,这种局面对佛教的发展不利,在社会民众中也造成不良影响。面对这种衰败趋势,教内开始反省,他们充分意识到相互批驳的严重后果,觉得只有相互融合,才能共荣同盛。净土宗高僧慈愍三藏(680—748)首先明确提出“禅净双修”,他反对禅宗对净土宗的轻视、提倡念佛往生之必要,主张不舍万行,禅净双修。其实早在东晋时,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结庐集众念佛,就兼教禅并进。禅宗许多僧人对此也十分赞同,到宋代禅宗著名高僧永明延寿(904--975)大力弘传’“禅净合一”,他说:“唯心净土”是“识心方生”时的提法,是从“唯识无境”得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中产生的结论;一旦“净土”这个境界由心产生,以此为所缘,就要堕于所缘境中,这就是“西方净土”。佛说二谛,无俗不真;西方净土属于俗谛,处在因果之中,若不信其实有,就是“断见”。此后,历代倡导“禅净合一”的不乏其人。“禅净合一”一般有两种修习方法:一种是在修禅的过程中,也念阿弥陀佛。另一种是在修禅的过程中,把念阿弥陀佛作为话头,进行参究。绍琦禅师就是用念佛作为话头来参究的。绍琦禅师开示弟子曰:
  夫念佛者,当知佛即是心。未审心是何物,须要看这一念佛心从何处念起,复又要看破这看的人毕竟是谁。……祖师云:“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所言心者,非妄想缘虑之心,乃虚明圆湛广大无相之心也。三世诸佛之所证,证此心也,六道众生之所昧,昧此心也。……但将平日所蕴一切智见扫荡干净,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置之怀抱,默默体究,常时鞭起疑情,这个念佛的毕竟是谁,返复参究,不可作有无卜度。又不得将心待悟,但有微尘许念存心,皆为障碍,直须打并。教胸中空荡荡无一物,而于行住坐卧之中,乃至静闹闲忙之处,都不用分别计较,但要念念相续,心心无间,久久工夫纯一,自然寂静轻安,便有禅定现前。……豁开顶门正眼,洞彻性空源底,自当点首一笑,始知涅槃生死、秽土净邦,俱为剩语。[4]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绍琦禅师是将“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放在心里,默默体究,就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时时刻刻,心无间断地在内心生起“念佛的是谁”这个疑情,反复参究,长期践行,久而久之,总会有一天“蓦’’地一声突然契人心体,开悟解脱。
  从宋代以来,有许多僧人弘传“禅净合一”的修行法门。如元代著名高僧中峰明本在开示一位居士时云:
  居士久来亲近净土之学,复慕少林直指之道,直以“父母未生前那个是我本来面目”话,置之念佛心中,念念不得放舍,孜孜不可弃离。工夫纯密·,识见愈精明,道力愈坚密。一旦忘能所、绝气息处,豁然顿悟,始信予言之不欺尔矣。”[5]
  明本是把“父母未生前那个是我本来面目”这个话头置于念佛心中来参究,表明了“禅即净土,净土即禅”的实际含义。明本认为:“参禅要了生死,而念佛亦要了生死,原夫生死无根,由迷本性而生焉。若洞见本性,则生死不待荡而遣矣。生死既遣.则禅云乎哉,净土云乎哉?”[5]这就说明禅净无二,两者不可分离。
  明代云栖袜宏也大力弘倡“禅净合一”。他说:“今念佛者,即在念佛上参,依旧是一门,非二事也,若参究不便,则蓦直念去。”[6]这就是说只要在念佛上参,则禅净依旧是一门,并不是二事,但是,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那就采取只管念佛的方法,这似乎是在无法参究念佛的情形下,不得已而采取念佛法门。
  关于提倡“禅净合一”,修禅念佛的僧人多不胜举,从以上这几位弘化“禅净合一”的僧人来看,他们虽然都是提倡“禅净合一”的修行法门,但他们的观点是有所区别的。绍琦禅师的“禅净合一”观是把阿弥陀佛名号当作“话头”,心无间断的参究,把念佛和禅修合为一体,这样既可念,也可参,从而把净土信仰融进了禅的领域,使西方净土的外力和禅修的内功(也即自力)相结合,最终达到开悟见性,了脱生死。而明本并不像绍琦禅师那样把阿弥陀佛当作话头来参,而是提起一个话头置于念佛心中进行参究,这实质是化净土为禅。再者,云栖袜宏是在念佛上参。参禅是让人们排除杂念,澄心净虑,专——修行,当然念佛也是净心的一种方法。五祖弘忍说:“齐速念佛名,令净心”。[7]因此,禅宗僧人把念佛当做修禅来参。这种只管念佛的“禅净双修”法门成为明以后的主流。
  绍琦禅师不仅用阿弥陀佛作为话头来参,而且还继承发扬马祖道一的“即心即佛”思想,绍琦禅师在开示月庭居士时说:
  夫格外真机,难容凑泊,必假筌蹄。所谓梵语阿弥陀佛,此云本来之佛性。是故念佛者,乃念自心之佛,不假外面驰求。马大师所云即心即佛是也。……要信自心是佛,则知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无间,忽尔念到心思路绝处,当下根尘颖脱,当体空寂,始知无念无心,无心无念。心念既无,佛亦不可得矣。……居士果能于此洞彻自心源底,始信火宅凡居即是西方安养,举手动足,无非古佛道场。溪光山色,头头彰紫摩金容、谷韵风声,历历展舌莲舌相。尘尘妙契,法法该宗,不即不离,心心解脱。[8]
  由此可见,佛就是觉悟者,心即是本来佛性,因此,念自心佛,不必向外驰求,如同马祖道一所说的“即心即佛”。只要你相信自心是佛,就能明白念佛即念心,念心即念佛。而且要心无间断地念,总会有一天彻悟,“始知无念无心,无心无念,心念既无,佛亦不可得”。如果你能心性彻悟,就能认知西方世界就在我们心中。此中的“念佛念心,念心念佛”的理论源于《十六观经》中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就为“禅净合一”提供了有力依据。
  绍琦禅师的“禅净合一”思想,既传承发扬了禅宗的“即心即佛”、“念心念佛”法门,又把净土信仰融人禅宗。绍琦禅师以及他的众多得法弟子大力弘传“禅净合一”的修行法门,从而使明以后形成一种风气,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1]续藏经(第137册)·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13)[M].
  [2]续藏经(第145册)·揞黑豆集(卷3)[M].
  [3]续藏经(第134册)·补续高僧传(卷15)[M].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4]续藏经(1辑2编乙17套3册)[M].
  [5]天日中峰和尚广录(卷5).[M].
  [6]续藏经(第109册)·云栖净土汇语.答余姚韩清泰居士广梵[M].
  [7]唐·杜朏.传法宝记[M].
  [8]续藏经(第1辑2编17套3册)[M].
  [9]大正藏(卷12)·佛说观无量寿佛经[M].

 
 
 
前五篇文章

天台观不可思议境之探讨

曹洞宗的创立和发展

《成实论》中的二谛思想

《台州文化概论》——天台宗佛教哲学

沩仰宗禅法述略

 

后五篇文章

中国律学典籍简介

论“修持止观”

佛教天台宗简况

宋代僧人笔记和文人以禅论诗

净土宗的形成与发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