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落在河北正定县城东隅的隆兴寺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于寺内修铸一尊高213米的铜质千手千眼观音像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木,对寺院进行扩建,基本奠定了现有的平面布局。之后,元、明、清均有不同程度的重修和增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奉敕重修后,赐名隆兴寺。 寺院主体建筑大悲阁内供奉的铜铸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是隆兴寺所供主尊。佛像共四十二臂,当胸双手合十,两侧各二十臂,呈辐射状布置,手中各执法器,象征着解救众生一切苦难的威力。整体佛像比例适度,身躯伟岸,是历代千手观音塑像中的佼佼者。千手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种化身之一,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世间,总之度一切众生,广大圆满而无碍,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表现。 菩萨是佛教中的一种果位,全称“菩堤萨捶”。唐高僧法藏解释说:“菩提此谓之‘觉’,萨捶此曰‘众生’。”所以菩萨就是“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之人,凡能够“自觉”、“觉他”者即可称为菩萨。在佛教中,修行的最高果位是佛,关于“佛”的解释在《佛学大辞典》中记:“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穷满名为佛”。也就是说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人。既然佛教中菩萨的地位低于佛一等,那么千手观音又何以成为正定隆兴寺这座海内名刹所供的主尊呢?经查阅史料,研究分析,我们初步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观音信仰的流传与发展 在佛教中,佛是异常崇高的,他们具备最高最圆满的觉行,然而佛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及,难以与世俗信徒接近,神秘又缺乏亲切感,而菩萨却是以救众生登彼岸为宗旨,他们被认为可以走下莲花宝座,来到人间度化众生,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后,对菩萨的单独信仰逐渐抬头。观音位于佛国众菩萨之首,三国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世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几乎超过了一切神祗。 观音原名观世音,是梵文的音译,又译作“光世音”、“观世音”、“观世自在”。唐时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据《妙法莲华经》中的普门品说,观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萨,能现三十三化身,救十二大难,她主张“随类化度”,对一切人救苦救难,不分贵贱贤愚,遇难众生只要念诵他的名号“菩萨即时观其声音”,前往拯救解脱。今存敦煌莫高窟隋唐“法华经变”壁画中,就有犯人念观音名号而枷锁自落,死囚临刑念观音名号而刀杖节节折断的场面。东晋时,净土宗产生,作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之一的观音菩萨凭借其本身优越条件走进了广大信徒的心中,净土宗流传开以后,观音逐渐深入民间,受到广泛崇拜,出现了“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景象。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日隆,信徒日众,其中出家的尼姑和在家女居士人数骤增,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观音开始演化为女性菩萨形象。广大信徒还为观音选择了一处说法显圣的道场——浙江舟山群岛的梅岑岛,让她真正在中国“安家落户”。所以观音传入中国后,其形象逐渐中国化,女性化,人格化,形成了特定的观音信仰。她从庄严肃穆的寺庙中走进了窄街陋巷,受到世俗最广泛的敬爱。他的画像、塑像进入了千家万户,寺庙中观音供奉更是必不可少,以表现信徒对她的崇敬与膜拜。随着密宗的兴起,作为密宗六观音之一的千手千眼观音渐渐被许多寺院、石窟作为主尊供奉。 二、宋朝是佛教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至唐代时曾出现了三次灭佛运动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所发动的“三武灭佛”,尤其是唐武宗“会昌法难”之后,大量的经籍被焚毁、散失,各宗派也日趋衰落。到后周时又发生了第四次灭佛运动,显德二年(995年)周世宗柴荣下诏:“天下寺院无赐额者皆废除之”“立监采铜铸钱,民间铜器、佛像一律由官收购,以五十日为期,逾限隐匿五斤以上者处死”。为了抑制佛教,周世宗还令出家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读经考试并且禁止私度。经此一厄,原来仅能维持的北方佛教更见衰落。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后,一反后周时期的抑佛灭佛政策,即位不久便于建隆元年(960年)六月下诏:在周世宗所废而未毁的寺院立即停止毁禁,并着手修复,已拆毁的寺庙,所遗留下来的佛像要妥善保存。《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进士李蔼坐毁释氏,辞不逊,黥杖,配沙门岛”,又记“乾德五年春,七月丁酉,禁毁铜佛像”。宋太祖还派人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大力弘扬佛教。由于对佛教采取了扶植和保护的政策,佛教寺院的兴建、扩建再度兴盛,佛教寺院的数量从五代时期的下降趋势转而呈上升趋势。 宋代观音信奉也有了新的发展。普陀山作为观音说法道场在宋代时正式确立,更进一步扩大了观音的影响。梁思成认为“然就偶像学论,则宋代最信仰观音”指出了观音信仰的发展程度之高。隆兴寺千手观音像就是宋初统治阶级扶植佛教和宋代观音信仰发展的产物。 三、特定的历史因素 远在唐代大历年间(776—779年),高僧自觉禅师在正定城西建大悲寺,内供一尊高四丈九尺的千手千眼大悲菩萨像,可惜在五代西汉时契丹犯境,菩萨胸臆以上毁于战火,寺僧用香泥进行了修补,时隔不久,后周显德二年,世宗柴荣诏令毁佛,“时州人相率出钱赎此像,不允”,据说“镇州大悲菩萨(铜像)极有灵应,诏下,人莫敢近,世宗闻之,自往其寺,持斧破面胸,观者为之栗栗”。至此仅存的铜像下半身也被熔铸铜钱,寺僧又用泥补塑。北宋初,太祖赵匡胤于开宝二年(969年)巡境按边,于镇州(今正定)住驾,到大悲寺进香礼佛时,寺僧向他诉说了那尊铜铸菩萨的两次不幸遭遇,并说,后周显德年间毁佛时曾在莲座内发现“遇显即毁,遇宋即兴”八个字,皇帝听说后果然为之所动,龙颜大悦,便应乎天,顺乎民,遂即敕命在城内最宽大的龙兴寺(今隆兴寺)内重铸大悲菩萨金身。开宝四年(971年)七月,三千工役在寺内开始兴工铸像,历时四年,开宝八年十一月庄严巨像终于落成。从此,隆兴寺内这尊奉赵匡胤之命修铸的千手观音便作为寺院的主尊受到了历代封建皇室和平民百姓的顶礼与膜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