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当代台湾佛教僧尼的戒律观及其生活实践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当代台湾佛教僧尼的戒律观及其生活实践
  作者:谢莘莘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玄奘大学,宗教学系硕士班,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当代台湾佛教僧尼的戒律观及其生活实践
  【文章作者】谢莘莘
  【指导教师】江灿腾
  【文章页数】132页
  --------------------------------------------------------------------------------
  【中文关键词】戒律观|素食|戒坛制度|传戒|佛教伦理|印顺导师|昭慧法师
  【中文摘要】二千多年前适应印度社会背景下的佛教戒律条文,于今施行起来总有部分窒碍难行之处;因此,对于佛教戒律观的变革,以及将之落实于日常生活方面的实践情况,笔者认为非常值得吾人去研究探讨。究竟佛陀在何因缘下制定戒律?其目的何在?而制定时所依据的判准又是甚么?此外,戒律的性质为何?是不可任意更易的“圣言量”?还是一种“世谛流布”的制度?究竟佛教内部的奉行者,对此诸问题的看法如何?在实践上,遇到瓶颈的解决之道又为何?
  因此,本论文试图从佛教的戒律观及实践面,从传统到现代的时空背景改变下,探讨僧尼处理与自己切身修行生活上的问题时,所衍生出来的困境,与试图突破瓶颈所做的努力,与产生的变革情形。本论文主要提供当代新角度的戒律观,分四层次:一、生活上的饮食观;二、教团制度面的戒坛造作。三、从传统到现代的律学思想──以印顺导师律学思想为中心的探讨。四、当代佛教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以昭慧法师为中心的探讨。首先从佛教内部团体的制度面,去作现象上的观察,勾勒出与其日常生活中关系最密切的饮食与传戒部份,其观念与做法上的演变。接着,以影响当代最深远的佛学巨擘印顺导师的戒律观,及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有突破而杰出表现的昭慧法师,其戒学思想及划时代的新佛教伦理运动。由佛教戒律观的变革及其生活实践上的变异,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戒律“世谛流布”的特质,应归属于制度面﹔除了制戒目的与根本精神的掌握,还需考量时、空、环境背景的差异与实践上的可行性。其目的与精神则是为追求出世解脱的究竟乐。尽管随着时空背景不同,佛教僧尼在戒律观及生活实践方式上或者有了不少差异,但为解脱与欲令正法久住的目的是不变的。
  --------------------------------------------------------------------------------
  【论文目次】
  当代台湾佛教僧尼的戒律观及其生活实践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与范围1
  第二节  前人研究文献的检讨2
  第三节 论文组织4
  第二章台湾佛教僧尼的饮食观及其实践
  第一节  传统佛教的饮食观6
  一、 佛教有关素食的经证6
  二、 素食的利益7
  第二节 对反对素食者的反驳9
  一、 驳斥基于科学谬见的说法9
  二、 驳斥素食非必要说者的错误10
  三、 驳斥食肉度众说的荒谬10
  第三节 台湾佛教素食观的演变11
  一、 俭约素食时期──以信仰为中心的素食观11
  二、精致素食时期──以推广为目的的素食观12
  三、全方位考量时期──身心灵并重的素食观15
  第四节 台湾佛教僧团的实践情况18
  一、 永和觉苑寺18
  二、 嘉义慈云寺20
  三、 高雄清泉佛堂22
  第三章  台湾佛教戒坛观之变革
  第一节 印度原始佛教的戒坛制度25
  第二节 传统中国佛教的戒坛制度26
  第三节 当代台湾的戒坛制度及其受戒仪轨28
  一、 制度之变革28
  二、 受戒仪轨30 
  第四章  现代戒律观的提出──以印顺导师思想为中心的讨论
  第一节 超越传统佛教的律学见解38
  一、 对于解脱道的看法38
  二、 关于印度佛教的几个戒律问题44
  三、 关于中国佛教制度的兴革问题54
  第二节 异于近代律学权威的特见57
  一、 对于《律藏》集成的研究57
  二、 有关“大乘教团起源”问题57
  第三节 突破传统的戒律研究法59
  第五章  新佛教戒律观的建构──以昭慧法师为中心的讨论
  第一节 印顺导师思想的薪传者61
  第二节 新佛教戒律观的建构63
  一、 佛教戒律的法哲学64
  二、 僧伽毗尼的法理学66
  第三节 佛教新伦理学运动的先锋70
  一、 八敬法议题的挑起70
  二、 “废除八敬法”运动的远因75
  三、 八敬法缘由以及对此戒条的质疑78
  四、 废除八敬法运动的意义与影响82
  第六章  结论84
  【附录一】访谈永和觉苑寺照惠法师86
  【附录二】访谈嘉义慈云寺照智法师91
  【附录三】访谈高雄清泉佛堂融光法师93
  【附录四】访谈慈心有机农业发展基金会董事长赖锡源居士94
  【附录五】清德法师教学简介──印顺导师思想暨新佛教饮食观的弘法者96
  【附录六】常用食品添加物100
  【附录七】访谈净心长老101
  【附录八】访谈道海长老110
  【附录九】参访义德寺114
  【附录十】中国佛教传戒制度大事记117     
  【参考书目】122
  --------------------------------------------------------------------------------
  【 参考文献】
  壹、史料
  一、藏经(按藏经册别顺序排列)
  【大正新修大藏经】(新文丰版)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
  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大正藏》第十三册
  唐佛陀多罗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正藏》第十七册
  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四分律》六十卷,《大正藏》第二十二册
  后秦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大正藏》第二十四册
  唐玄奘译,《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梁慧皎着,《高僧传》十四卷,《大正藏》第五十册
  唐道世着,《法苑珠林》百卷,《大正藏》第五十三册
  唐道宣着,《续高僧传》三十卷,《大正藏》第五十册
  唐道宣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大正藏》第四十册
  唐道宣着,《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二卷,《大正藏》第四十册
  宋灵芝圆照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十六卷,《大正藏》第四十册
  宋赞宁着,《大宋僧史略》三卷,《大正藏》第五十四册
  宋赞宁着,《宋高僧传》三十卷,《大正藏》第五十册
  南宋智盘着,《佛祖统纪》五十四卷,《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宝州觉岸着,《释氏稽古略》四卷,《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白马精舍版)
  唐道宣,《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59卷(台北市:白马精舍)
  北宋宗赜,《重雕补注禅苑清规》,《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六十三卷
  南宋宗寿,《入众日用》,《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六十三卷
  南宋惟勉编次,《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六十三卷
  元德辉重编,《敕修百丈清规》,《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六十三卷
  不详,《入众须知》,《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六十三卷
  元中峰,《幻住庵清规》,《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六十三卷
  元泽山,《禅林备用清规》,《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六十三卷
  明费隐,《丛林两序须知》,《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六十三卷
  明见月,《传戒正范》四卷,《大藏新纂卍续藏经》卍续107
  清守一,《宗教律诸家演派》,《大藏新纂卍续藏经》卍续150
  二、其它史料
  清释源谅着;刘霞彩编,《律宗灯谱》,台北市:新文丰,1987年6月台一版。
  不着撰人,《宝华山传戒仪轨》(上)(下),台北市:新文丰,1995年3月台一版。
  见月,《一梦漫言》,台北市:福智之声,1995年6月。
  清.刘名芳,《宝华山志》,收在《中国佛寺志》第41册,台北:宗青,1995年11月。
  无着道忠,《禅林象器笺》,收入《现代佛学大系》第6册,台北县:弥勒,1982年8月初版。
  释来果,《高旻寺规约》,收入《现代佛学大系》第13册,台北县:弥勒,1983年7月初版。
  贰、近人论着
  一、中文专书(按作者笔划顺序排列,同笔划或同一作者按出版先后排列)
  天华编辑部编,《新编素食、健康、长寿》,台北市:天华,1986年6月初版。
  于本源,《清王朝的宗教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台北市:桂冠,1990年6月初版。
  主编,《中国佛教简史》,北京:宗教文化,2001年7月初版。
  内政部编印,《宗教论述专辑(三)宗教法治与行政管理篇》,台北市:内政部,2001年12月。
  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1999年6月第一版。
  王景琳,《中国古代僧尼生活》,台北市:文津,1992年1月初版。
  白化文,《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天津:天津人民,1989年12月初版。
  印 顺,《宝积经讲记》,台北市:正闻,1971年12月重版。,《佛教史地考论》,台北市:正闻,1981年1月初版。,《佛法概论》,台北市:正闻,1981年4月重版。,《学佛三要》,台北市:正闻,1981年7月重版。,《我之宗教观》,台北市:正闻,1981年6月初版。,《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市:正闻,1982年12月再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市:正闻,1986年3月三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台北市:正闻,1991年5月修订本二版。,《教制教典与教学》台北市:正闻,1992年3月修订一版。,《华雨集》第一~五册,台北市:正闻,1993年4月初版。
  弘一等,《戒律学要略》,台北县新店市:世界佛教,1995年5月初版。
  江灿腾,《人间净土的追寻》,台北县:稻乡,1989年11月初版。,《现代中国佛教思想论集》(一),台北市:新文丰,1990年7月初版。《晚明佛教丛林改革与佛学诤辩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为中心》,台北市:新文丰,1990年12月一版。,《台湾佛教与现代社会》,台北市:东大,1992年3月初版。,《太虚大师前传(一八九○~一九二七)》,台北市:新文丰,1993年4月台一版。,《台湾佛教文化的新动向》,台北市:东大,1993年5月初版。,《中国近代佛教思想的诤辩与发展》,台北市:南天,1998年2月初版。,《台湾当代佛教》,台北市:南天,2000年10月二版。释妙因,《律学》,台北市:天华,1979年1月台初版。
  吕澄,《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市:天华,1982年7月初版。
  吕澄等,《中国佛教人物与制度》,台北市:汇文堂,1987年6月台一版。
  李富华,《中国古代僧人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第一版。
  释见晔编着,释自钥校订,《走过台湾佛教转型期的比丘尼──释天乙》,台北县新店市:中天,1999年11月初版。
  释明复,《中国僧官制度研究》,台北市:明文书局,1981年3月初版。,《中国佛学人名辞典》,高雄市:太谷文化,1998年8月二版。
  释依空,《佛光山三坛大戒戒坛日记》,收入《现代佛学大系》第13册,台北县:弥勒,1983年7月初版。─《戒场巡礼》,收入《现代佛学大系》第13册,台北县:弥勒,1983年7月初版。
  林子青等,《中国佛教总论》(二)人物与仪轨,台北市:木铎,1987年3月初版。
  丘敏捷,《印顺导师的佛教思想》,台北市:法界,2000年1月初版。
  周叔迦,《法苑丛谈》,台北县:承天禅寺,1989年9月在台初版。编撰,《清代佛教史料辑稿》,台北市:新文丰,2000年10月台一版。
  佛光山传戒工作会,《戒坛佛事问答唱诵简则》,高雄市:佛光,1977年。
  佛光山传授三坛大戒法会编,《佛光山戒子手册》,高雄市:佛光。
  范观澜,《江淮名剎泰州光孝寺》,南京市: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南亭和尚全集编纂委员会编纂,《南亭和尚全集》(五)律藏学,台北市:财团法人华严莲社董事会,1987年3月初版。《南亭和尚全集》(十二)南亭和尚自传,台北市:财团法人华严莲社董事会,1994年5月初版。
  南怀瑾,《禅宗丛林与中国社会》,台北市:老古文化,1994年12月台湾九版三刷。
  姜淑惠,《这样吃最健康》,台北市:圆神,1999年5月初版。《这样生活健康》,台北市:圆神,1999年5月初版。
  释星云,《无声息的歌唱》,高雄县:佛光,1991年3月重排七版。
  释昭慧,《如是我思》(第二集),台北市:法界,1993年2月初版。《独留情义落江湖》,台北市:法界,1993年2月初版。,《佛教伦理学》,台北市:法界,1995年11月初版。
  释昭慧、性广科判制表,《成佛之道偈颂科判表》,台北市:法界,1995年4月初版四刷。
  释昭慧汇编,《四分比丘尼戒经——依戒法内容而作汇编》,台北市:法界,1996年8月初版。《鸟入青云倦亦飞》,台北市:法界,1996年9月初版。《“人间佛教”试炼场》,台北市:法界,1998年10月初版。《敢向高楼撞晚钟》,台北市:法界,1998年10月初版。《律学今诠》,台北市:法界,1999年9月初版。
  《如是我思》,台北市:法鼓文化,2002年4月二版一刷。《千载沉吟──新世纪的佛教女性思维》,台北市:法界,2002年4月新版。《佛教规范伦理学》,台北市:法界,2003年3月初版。《活水源头──印顺导师思想论集》,台北市:法界,2003年3月 南普陀寺,《中华民国八十五年中华南普陀净戒学会传授护国千佛三坛戒同戒录》,南投县国姓乡:南林,1999年元月初版。
  袁震,《两宋度牒考》,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7册,台北市:大乘文化1977年7月初版。
  祝贺恩师八秩嵩庆礼赞会编,《白公上人光寿录》,台北市:十普寺,1983。
  能仁家商董事会,《白圣长老圆寂三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县新店市:能仁家商董事会,1992年。
  释悟殷汇编,《“中国佛教史略”原典资料汇编》,台北市:法界,1997年9月初版。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释真华,《参学琐谈》,台北市:正闻,1993年9月八版。
  郭青,《袈裟尘缘》,台北市:商鼎,1993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
  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陶五柳,《释昭慧法师:护教护生闯江湖》,台北:旭升,1995年初版。
  释清德,《印顺导师的律学思想》,台北市:云龙,2001年3月初版。
  叶文永,《宗教政治论》,台北市:扬智文化,2000年10月初版一刷。
  释道海讲述,《随机羯磨浅释讲记》,南投县埔里镇:正觉精舍,2000年。
  汤用彤,《隋唐及五代佛教史》,台北市:慧炬,1986年12月初版。
  黄忏华等,《佛教史略与宗派》,台北市:木铎,1988年9月初版。
  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张曼涛主编,《民国佛教篇》,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86册,台北市:大乘文化,1978年12月初版。
  张运华,《中国传统佛教仪轨》,台北县新店市:立绪文化,1998年2月初版。
  释智谕编审,《四分律拾要钞》,台北县三峡镇:西莲净苑,1991年11月四版。
  释圣凯,《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北京:宗教文化,2001年8月初版。
  释圣严,《戒律学纲要》,台北市:东初,1989年11月九版。《佛教制度与生活》,台北市:东初,1991年8月六版。《火宅清凉》,台北市:东初,1995年3月修订版。《明末佛教研究》,收入《法鼓全集》第一辑第一册,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12月初版。《步步莲花》,收入《法鼓全集》第六辑第九册,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12月初版。
  慈云寺传戒会,《三坛大戒佛事问答唱诵简则》(高雄市:慈云寺传戒会,1992年10月)
  雷久南,《身心灵整体健康》,台北市:慧炬,1992年3月初版。
  刘欣如编着,《佛教医学的奥秘》,台北市:大展,1994年3月初版。
  释广化,《戒学浅谈》,台中市:南普陀佛学院,1991年1月再版。
  释慧舟等,《佛教仪式须知》,台北市:佛教,1989年12月再版。
  释慧岳,《律宗教义及其纪传》,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精会,1991年11月。
  释默如,《默如丛书》(四)(五),台北市:新文丰,1989年5月台一版。
  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仪轨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谢重光·白文固着,《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市: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初版。
  蓝吉富主编(无着道忠原编),《中国佛教史料续编》,收入《现代佛学大系》第13册,台北县:弥勒,1983年。
  释续明,《戒学述要》,桃园县中坜市:圆光,1994年9月初版。
  灵泉禅寺传戒会,《三坛大戒佛事问答唱诵仪规》(基隆市:灵泉禅寺)
  二、译着
  牧田谛亮着,余万居译,《中国佛教史》(下),收入《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45册,台北县中和市:华宇,1985年6月初版。
  佐藤达玄着,释见憨等译,《戒律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上、下),嘉义市:香光书乡,1997年5月初版。
  野上俊静等着,释圣严译,《中国佛教史概说》,台北市:商务,民82年12月二版。
  鐮田茂雄着,郑彭年译,《简明中国佛教史》,收入《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42册,台北县中和市:华宇,1987年9月初版。
  查尔斯·埃利奥特着,李荣熙译,《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一、二卷,高雄市:佛光,1991年2月初版。
  Holmes Welch着,包可华等译,《近世中国佛教制度》,收入《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46册,台北县中和市:华宇,1984年11月初版。
  包可华等译,《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上)(下),收入《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82、83册,台北县中和市:华宇,1988年6月初版。
  Mircea Eliade着,杨素娥译,《圣与俗──宗教的本质》,台北市:桂冠,2000年1月初版。
  三、外文专书
  (一)日文
  芳村修基编,《佛教教团的研究》,东京:百华苑,1968(昭和43)年。
  长谷部幽蹊,《明清佛教教团史研究》,京都:同明舍,1993年。
  诸户立雄,《中国佛教制度史的研究》,东京:平河,1990年11月。
  鐮田茂雄,《新中国佛教史》,东京:大东,2001年7月。
  (二)英文
  Charles Brewer Jones,Buddhism in Taiwan:Religion and the State, 1660~1990.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9.
  Michael Pye, Comparative Religion:An Introduction through Source Materials,New York:Harper & Row, 1972.
  Eric J. Sharp, Understanding Religion, London:The old Piano Factory, 1983.
  William E. Paden, Religious World: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Religion, Boston:Beacon Press, 1994, 2nd ed.
  叁、论文
  一、学位论文
  (一) 中文(按作者笔划顺序排列)
  李翎毓,《由台湾佛教比丘尼女权发展来看“废除八敬法运动”》,硕士论文,台北市:政治大学院宗教研究所,2005年1月。
  释法严,《印顺法师在台湾──以活动事迹与思想影响为考察中心》,毕业论文,中坜市:圆光佛学研究所,1990年7月。
  释果行,《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之研究──以众法为中心》,毕业论文,台北市:中华佛学研究所,1994年5月。
  释果灯(陈金凤),《明末清初律宗千华派之兴起》,硕士论文,新竹市: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2001年6月。
  释能融,《律制、清规及其现代意义之探究》,毕业论文,台北市:中华佛学研究所,1999年。
  黄运喜,《唐代中期的僧伽制度──兼论与其当代社会文化之互动关系》,博士论文,台北市: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1997年。
  释德祖,《见月读体律师之戒律思想初探》,毕业论文,台北市: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1994年。
  (二) 外文
  Po-Yao Tien, “A Modern Buddhist Monk-Reformer In China: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Yin Shun“(印顺导师思想与人生),Thesis for doctor degree, San Francisco,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 1995.
  二、集刊论文(按作者笔划顺序排列)
  弘誓文教基金会,《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地点:中央研究院学术活动中心第一会议室。1999年10月23~24日。
  庄吉发,《清朝宗教政策的探讨》,收入《明清文化析论》,台北市:文津,2000年,页31~89。
  曹仕邦,《戒律与僧制之间──弘一律师的两难之局》,收入《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市:东大,1990年10月初版,页169~180。
  释圣严,《明末中国的戒律复兴》,收入《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市:东大,1990年10月初版,页145~157。
  三、期刊论文
  (一)中文(按作者笔划顺序排列)
  江灿腾,《徘徊在殖民化与去殖民化之间──台湾本土佛教近百年来的变革沧桑史》,《当代》第173期,2002年1月,页14~29。
  林伯谦,《北传佛教与中国素食文化》,《东吴中文学报》第四期,1998年5
  月,页93-138。
  吴季霏,《《比丘尼传》研究》,《法光学坛》第四期,2000年,页105~123。
  徐金相,《传戒史话》,《现代禅月刊》第十六期,1991年3月。
  释自淡,《藕益智旭的戒律观》,《香光庄严》第五十七期,1999年3月。
  释昭慧,《人间佛教行者的“现身说法”──从提倡动物权到提倡佛门女权》,《当代》第173期,2002年1月,页62~71。
  许胜雄,《中国佛教在台湾之发展史》,《中华佛学研究》第二期,1998年,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页289~298。
  陈士强,《律宗的教理与要典》,《内明》,第?期,1997年2月,页19~22。
  陈碧燕,《五浊恶世的求法者》,《香光庄严》第五十一期,1997年9月。
  释湛如,《戒坛流变史的研究》,《澳门佛教》双月刊第一期,1997年7月。
  释惠敏,《汉传“受戒法”之考察》,《中华佛学学报》第九期,1996年7月,页65~82。《比丘尼受戒法与传承之考察》,《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四期,1999年7月,页327~346。
  黄夏年,《僧官制度研究与《中国僧官制度史》》,《世界宗教研究》总第46期,1991年12月,页130~132。
  黄常伦,《律宗第一道场──宝华山隆昌寺》,《法音月刊》第165期,1998年。
  黄运喜,《国法与戒律之间──唐代僧团律令分析》,《元培学报》第三期,1996年12月,页241~252。
  温金玉,《中国律学源流》,《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二期,1999年7月,页131~144。
  张新鹰,《台湾传统宗教》(二)佛教
  (释)传道,《台湾佛教两性平权新思维运动──当代台湾比丘尼僧废除“八敬法”运动的争议与反思》,《当代》第173期,2002年1月,页72~81。
  蒋海怒,《道宣与中国佛教文献学》,《宗教哲学季刊》第二十期,1999年12月,页129~136。
  罗颢,《论僧官制度的产生》,《内明》,1996年4月,页25~42。
  (二)日文
  山崎宏,《隋代僧官考》,《支那佛教史学》,第6卷第1号:支那佛教史学会,1943年7月,页1~15。
  平川彰,《戒坛的原意》,《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0卷第2号 【20】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1962年3月,页276~296。
  秋重义治,《传戒传法考(一)》,《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8卷第1号,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1979年12月,页75~82。
  横超慧日,《支那佛教史学》,第5卷第1~2号:支那佛教史学会,1942年6月及8月,页15~41,及页32~56。
  肆、报纸暨网络资料
  一、 报纸(依作者笔划顺序排列)
  江灿腾,《大仙寺传戒秘辛》,1996年2月11日,联合报第十七版【乡情】。《火烧菩萨头 受戒僧尼的图腾》,1996年3月31日,联合报第十七版【乡情】。
  阚正宗,《大仙寺丛林过堂气势大》,1995年9月21日,联合报第三十四版【乡情】。
  二、网络
  “大世纪”网站:http://www.epochtimes.com/b5/4/6/11/n565767.htm
  “琉璃光养生世界”网站:http://www.lapislazuli.org/
  “无着健康之道”网站:http://www.asanga.com.tw/index.htm
  “慈心有机农业发展基金会”网站:http://organic.niu.edu.tw/toaf/index.htm
  “佛教弘誓学院”网站: http://www.hongshi.org.tw 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70/70-11.htm
  http://www.kangzheng.com/mlh/mlh018/mlh/4csbd.htm
  http://socrates.berkeley.edu/~olwest/CH142/calculations.htm
  http://travel.qz.fj.cn/fengguang/kaiyuansi.htm
  http://www.tanzhesi.com.cn/jtsgsjj.htm
  http://www.henan-china.com/ChinaInfo/HistoricalRemains/gushamingsi/jietai/jietai3.htm 
  http://www.guoxue.com/fxyj/fjsm/zhms/ms_51.1.htm
  http://www.cass.net.cn/chinese/y_haixia/hx_01/hx_01_15_02.htm

 
 
 
前五篇文章

戒律浅谈

圣观—以戒律和虔诚净化我们的环境

居士戒律与礼仪

情缘与戒律

佛教徒要守持的根本戒律

 

后五篇文章

密宗的根本戒律——三昧耶戒

释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选录](1)

释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选录](2)

释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选录](3)

三条戒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