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祈竹仁波切:藏传佛教《般若心经》释义(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无智 无所得 亦无无得】
  ‘智’是指证空之智;‘所得’是指修持的一切善成就;‘无得’是指应戒除息灭的过失。
  观自在的意思是说:在修道的‘空性’定境中,行者直接见‘空’,心中除 ‘空’以外别无他境,定境中不存在成就及过失等现相,甚至连正在观‘空’的智慧也显得不存在似的,定境中的心所见所体验只是‘空性’,甚至连这个见‘空’的心也不现起,一切就只有‘空性’体验,只是‘空性’证悟。
  在由‘舍利子 是故空中无色……’至‘无智 无所得 亦无无得’这整段经文中,所教授的是修道行者应如何修持而完成此道上的果境:行者应继续以直接见‘空’的智定境修证,以加深‘空性’的证悟,破除仍有的烦恼与执着。经文的这段内容主要是描述修道上的行者在定境中的体验,说到在这层次的‘空性’定境中,只有‘空性’的体验,并无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及成就与过失等现相及概念,甚至连正在观‘空’的心也不显现,所证的‘空’与证‘空’的智已成一昧,不起分别。在修道的过程中,行者渐次破所余之执及除却所余之俱生烦恼,在登入八地菩萨果的时候,虽然行者仍未完成修道的果境,但已完全弃除了所有烦恼执着,已由轮回中解脱出来。如果从除破烦恼执着的境界及成就的角度来说,八地菩萨相当似小乘的罗汉,但这只是由定义来对照说,并非说八地菩萨就等于罗汉的意思。
  八地菩萨仍未成佛,虽然他们已断除一切烦恼的障碍,但仍有过往烦恼所熏染的习气未除,所以未能有佛陀的遍知成就。八地菩萨在定中的时候,体验为一昧的‘空性’境界,但不在定中的时候则没有同时遍照遍知一切实相的能力,所以未达佛境。他们仍需继继修‘空’,渐次去除仍余未除的障碍,渐次登入九地及十地。十地的菩萨仍处于修道上,但他们的功德、力量与智慧与诸佛已十分接近了,只余最细微的障碍未破,这阶境的菩萨入于一种殊胜的金刚定境,以此殊胜金刚定境之力破除最后的障碍而得以成就大乘五道中的最后一道——无学道。在成就无学道的时候,也就是成就了无上候境。无学道虽然被称为‘道’,它其实是前四道的最终目的点;入于无学道就完成了所有修持果境,成就了正觉的境界了。
  【舍利子 由是无得故 菩萨摩诃萨 依般若波罗密多相应行故 心无所著 亦无挂碍 以无着无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一切颠倒妄想 究竟圆寂】
  ‘得’字的意思是菩萨所修行而证得的成就,在广义上指整广的五道上的成就;在狭义上是指这里刚刚开始讲到的‘无学道’的成就(即佛境之成就)。 ‘由是无得故’中的‘无得’二字是说这些所有的成就乃至无上佛境皆无自性,全依因缘方能成办。如果说佛境及其它次等的成就为有自性的话,我们与生俱来就是已证佛境及其它成就,要不就是没可能证佛境及其它成就的了,因为既然它们是有自性的,就应该是本来俱生的了,是不需要也不可能透过积聚福慧,净除过失来达致的,那样的话我们就不可能透过修持来成佛或成就其它果境了。如果说它们可以透过积集成就它们的因缘来达致的话,它们就是依因缘而立的,也就是无自性的了。正因为它们是无自性的,我们才得以成就它们!‘无得’二字是说‘得’并非自性有,并不是指菩萨的成就根本不存在,要是误解或曲解了而说菩萨修持的成就并不存在的话,就是否定了修持的意义,也否定了佛法了,大家要切记谨慎勿堕入这类的邪见!
  ‘依般若波罗密多相应行故’是指行者依赖‘般若空性’智的修持法门,在广义上泛指由‘资粮道’与‘无学道’中的不同层次的修持;在狭义上,这是指前面刚说过的‘金刚定’境。行者依次经历前三道的修持而入于‘修道’,渐次证悟菩萨各地的果境而入于十地,在十地上,他们成就出一种称为‘金刚定’的定境,在此种殊胜的定境中体验‘空性’,这句‘依般若波罗密多相应行故’在狭义上是说十地菩萨因着此种特别定境之力的原故,能得于超越十地,超越 ‘修道’,最终入于‘无学道’,达致‘佛境’。
  ‘心无所著 亦无挂碍’这两句指行者因见万事万物实相的原故,再无执着,也不再有任何世俗上与修持上的障碍。
  ‘以无着无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一切颠倒妄想’这三句说行者因已无执无碍,便不再有种种因执一切为实有俱生而发展出的怖畏及错误念想。‘颠倒妄想’包括了以六道苦为乐境,以无自性者为实有俱生等的想法。
  ‘究竟圆寂’这一句呼应以上所说,指行者因以上所说的修持及果境,最终就会达致无上的佛境。‘圆寂’是佛境的一种称法,梵文原为nirvana(汉文也依音译作‘涅盘’)。
  这整段经文在广义上的意思是说:因为所有成就皆无自性,大乘行者故能透过修证此‘般若’智的次第法门而证知实相,得以弃除执着与各种障碍,所以便不再有恐惧及错倒的见解,而最终能得以成就无上的佛境。在狭义上,这段经文是指大乘的行者在依前面所说的次第修持而达到十地菩萨后,借着‘金刚定’境之力,破除最后仍余的障碍——恐怖及妄见,而最终达致无上佛境——一个因其无自性的缘故所以能透过如是修征而达证的成果。
  【所有三世诸佛 依此般若波罗密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的意思是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个时段。‘三世诸佛’是指过去、现在与末来的佛陀。过去的佛包括迦叶佛及燃灯佛等等。他们的教法已经随因缘而湮灭了,所以称为过去佛。现在佛是指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现化人间的本师释迦牟尼与依靠他的教法而达致佛境的圣众。在释迦如来的教法也最终湮灭后,还会有未来佛现化利益众生,例如弥勒佛等等。未来佛并非指他们将于未来才成就佛境,弥勒佛等也早已成佛,但因众生因缘的缘故,将会在未来方现化人间,示现成佛事迹。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 sambodhi)是梵文‘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也即是无上佛境的意思。
  这整段经文是说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佛陀都是依赖‘般若’智慧的闻,思,修,经历大乘五道中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及‘修道’的修持,才最终达致‘无学道’——佛境的。所以我们常常尊称‘般若’为‘佛母’,就是说所有佛陀皆由她而产生的。有时我们会称菩提心为‘佛父’,‘般若’智为 ‘佛母’。
  这段经文也暗指所有的行者,若是想成佛的话,也一样要依这个修证‘空性’智的法门去依次成就的!除此以外,并无其它成佛的快捷方式及路径可走!
  由‘舍利子 由是无得故……’至‘……究竟圆寂’这一段,是开示有关 ‘修道’上的行者在达致此道上近终点的果境时(也即十地菩萨的境界),如何能完成‘修道’而成就‘无学道’。十地菩萨在此地上成就‘金刚定’,入于此定中,在出定的一刹那就顿超十地,顿超‘修道’而顿入‘无学道’,顿入佛陀的境界了。
  ‘无学道’本身与大乘五道的前四道不同性质。前四道皆为要去渐次修证经历的阶段,而‘无学道’则是像一个终点一般,是走大乘五道的行者最终的目的地。前四道可以说是一条道路的过程,‘无学道’则不是一个过程,是前四道过程的目的地或终点。因为在踏入候境的时候,就是最上的境界了,一切过失已断除,一切功德已成就,所以是修持历程的终点,并无再需修学的东西了,所以这佛境被称作‘无学’的境界。
  在成就‘无学道’时,行者的心识与智慧化成法身,于法身境界中生起悲心而变化出圆满报身。但报身是住于圆满庄严净土中的,只有大菩萨方能见得而能向其依止学法,故由法身与报身又再为利益众生,而化现出应化身。法身、报身与应化身合称佛之三身。法身是遍布一切,但除诸佛外是不能见得的。报身只有在净土中的大菩萨才能见得。应化身则可以被有福缘的众生见得的。假如大家有福报生于二千多年前的印度,也就可能见得本师释迦牟尼佛,甚至成为他的学法弟子了。二千多年前在人间教化的释迦牟尼就是应化身的一个例子,但应化身也可以为着利益众生而示现为凡夫,甚至畜牲及死物等之形相的。
  现在已说完了大乘五道等大乘行者如何依次修证‘空性’,经历五道而成佛的开示了。由‘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法门者,当观五蕴自性皆空……’至‘……所有三世诸佛 依此般若波罗密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整段是为观自在菩萨应舍利子的问题而作的答复,内容是开示大乘行者应如何去依次修证大乘之前四道而最终入至佛境——第五道。
  经文再接下去是观自在再以简略及更为精略的语句开示同样的教法,所以这三段广简不一的开示被区分为‘对下根者的开示’,‘对中根者的开示’及‘对上根者的开示’,它们所说的教法是一样的内容,但‘对下根者的开示’是相对性地最为详细的,所以才被称为‘对下根者的开示’。事实上,大家听到这里应该也已明白这 ‘空性’并非显浅的教义,要明白并不容易,要去依次修证更加不容易,而且即使要去修证,也要具备很多的基础条件,包括了已成就禅定及出离心与菩提心等等先决条件,所以这里所说的‘下根’只是比对能依以下两段开示而摄受教法的根器而言,并非说只能依‘对下根者的开示’部分摄受教法的行者是‘下根’。我们这些凡夫连这里所说的‘下根’也称不上,连‘下根’的程度与根器我们都仍未有!有些弟子很喜欢自以为是‘上根’,佛陀曾经说过:‘自知为愚者的愚者并非最愚蠢的,自以为是智者的愚者才是最大的愚者!’,大家要谨记这些佛陀的教示,不要洋洋自得,以为自已十分了不起!
  释对中根者的开示——
  【是故应知 般若波罗密多 是广大明 是无上明 是无等等明 而能自除一切苦恼 是即真实无虚妄法 诸修学者 当如是学】
  这一段开示是观自在对中等资质根器者而说的,也等于是前面对下根者所作开示的集要。对下根者而言,观自在菩萨必须略为详细地逐一讲解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因缘等的‘空性’及修习次第阶段。对中根者而语,观自在只是以几句开示就把整个法门教授了出来。中等根器者,听到这短短几句就能明白修学 ‘空性’的次弟方法,所以不需要说太多的话。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明白所说的‘下根’、‘中根’与‘上根’是相对性而言的,观自在菩萨在此经中开示了三次同样的内容,第一次较详尽,第二次略简,第三次(即对上根者的开示部分)只以一句咒就包含了所有教授在内,所以我们比较性地说:三次的开示是对上、中、下三种根器的人而作的。大家不要以为这里所说的‘下根者’是真正的下等根器。‘空性’是深妙的法!,并不容易体悟,连明白它的一个大概也不容易,所以我们在研学对下根者的开示部分时都不易消化,更不要说能如中根者,在以上几句中就明白同样的教法,甚至上根者可以听到一句咒就明白整个法门的修持方法。所说的‘下根’,是指在比对三种根器时,三种资质中的下者,并非说他们本身是下等的根器。能够明白观自在在经中对下根者的开示的行者,其实已经是很不凡的根器了!
  ‘是广大明’这一句是教授欲修学‘般若空性’法门者必须入于资粮道而作此道上的修时专案。‘明’这一个字(藏文是ngag,梵文为mantra)的原来意思是‘令心能自在者’。在这经里,‘明’这个字不单是指经文心的咒句,而是指能破除烦恼执见的深妙般若空性正见智慧,这种令心能成就自在的法门!‘般若’法门是‘广大’的法门,因为它直指‘空性’。
  ‘是无上明’这一句教授行者需由资粮道进而入于加行道而经历加行道中的果境。‘般若’法门被称为‘无上’,因为并无其它法门可以比究竟的‘空性’ 智慧更为殊胜。
  ‘是无等等明’这一句教授行者再需由加行道步入见道而作见道中的修持,这一句称此法门为‘无等等’,原因是其它的法门无一能与此究竟法门相提并论。
  ‘而能息除一切苦恼’是指透过体证到‘空性’,一切苦恼皆会完全被消除而得脱出苦海,得到自在。这同时是说修。
  ‘是即真实无虚妄法’是说般若空性的智慧确实能令修者脱苦,同时也譬行者经过以上四道,最终必须入于无学道,亦即佛境。
  ‘诸修学者 当如是学’这一部分呼应以上所说:修学般若空性的人,应该 ‘如是’次第经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及修道的修持而入于无学道之佛境。
  释对上根者之开示——
  【我今宣说般若波罗密多大明曰】
  【他呀他(唵) 卡谪 卡谪 怕那卡谪 怕那三卡谪 仆地 疏哈】
  以上部分是观自在在这部经中第三次作的同样开示,这一次是最精简的心髓开示,最上根器资质的人才可以在听到单一句开示而得明整个法门的修证方法。
  ‘我今宣说般若波罗密多大明曰’的真正内义是:‘我现在教授能令心识得到自在之境的般若空性智慧的修证方法。’‘他呀他’的意思是‘是这样的!’,指若大乘的修行人若欲修证‘般若空性’,他们应该如以下所说,这样去修。(注:汉地的简本心经中此句译为‘即说咒曰’)‘唵’字被称为‘咒冠’,是所有咒的开首字,它的梵文原字由‘阿’、‘乌’、‘玛’ 三个字母部分组成,代表了三世一切诸佛的身、语、意。在西藏,有些印本并没有这个字在咒中,有些则有‘唵’字。
  ‘卡谪’(梵文为gate)的原意为‘前去!’,在这里的意思是:‘前去入于资粮道而修证资粮道上的次第!。’
  第二个‘卡谪’也是‘前去!’的意思,在这里,这个第二次出现的‘前去!’是说:‘去入于加行道而次第完成加行道上的修持!’。
  ‘怕那卡谪’(梵文patagate)意为‘圆满地前去!’,指行者在修完加行道后,不应永远止于此道上,而应再进一步入于比以上两道更为‘圆满’的大乘第三道——见道而修证见道上的次第。
  ‘怕那三卡谪’(梵文parasamgate)意为‘圆满而完全地前去吧!’,教示行者勿止于见道而停足不前,必须在完成了见道的次第修证后再向前走入修道——大乘五道中的第四道。‘圆满而完全’的意思是譬修道不单只比凡夫境的资粮道及加行道更殊胜,而且也高于见道。在入于修道后,行者必须次第修证修道上的因境。
  ‘仆地’(梵文bdhi)是‘菩提’这个字的原来梵音,意思是‘醒觉吧!’,指行者在修完修道的因境后,最终能入于无学道,亦即佛陀的觉悟境界。
  ‘疏哈’(梵文suaha 或soha)的意思是‘令坚固!’,指修行者需次第对各道作修持令其坚固扎根,乃至最终成佛。
  所以,整个咒句就是教授行者必须次第地修证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与修道而最终步入无学道的佛境。这咒句所教授的内容与前面对下根与中根者的开示是相同的。
  【舍利子 诸菩萨摩何萨 若能诵是般若波罗密多明句 是即修学甚深般若波罗密多】
  这一段经文是说:‘发心要为令众生得乐离苦而愿成佛的人,必须如我刚才所教的方法一样,一步一步地去修证空性!’。在这一段上,有几点要注意:
  (1)要成就佛境,必须修证空性智慧; (2)要修证空性智慧,必须次第地去修;(3)修证空性,应该基于菩提心。
  这几点刚才早已开示了多次,现在只是强调一下而已。修持的人不可随便乱修,必须对整个成佛之道有清楚的概念。何者需修?何者应先修?怎样去修?怎样才是完成了这一步?这些都是必定要去学明的。不依次第去修的话,不会有甚么大进步,若不误入歧途已经是很幸运的了!大家不要一味只去追求高深的法门,应先修好〈菩提道次第〉。‘般若空性’在〈菩提道次第〉里面也有十分清楚的修证教授,但这部分是诸〈菩提道次第〉论中略后的章节,没有前部分的基础,是不可能在‘空性’上有所体悟的。
  释佛陀之印许——
  【尔时世尊 从三摩地安详而起 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如汝所说 如是如是 般若波罗密多 当如是学 是即真实最上究竟 一切如来亦皆随喜】
  这部经的开始部分已经交代过,当时本师释迦牟尼是入于‘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的定境中的。在观自在次第对下根、中根及上根者作了详简不一的三次重复开示后,佛陀就由定境中出来了。事实上,诸佛是长期处于定境中的,即使在他们说话或行动的时候,诸佛之心仍然是处于定境中的,这是诸佛各种功德之一。所以从究竟的层面去说,诸佛并无入定或出定,诸佛是不论行、住、坐、卧都是同时属于定境中的;所谓‘出定’,是从世俗示现的角度来说,佛陀在言时示现由定境中而出的情况。
  佛陀示现由定境中而出,然后嘉许观自在菩萨,说道:‘很好很好!善男子!正如你所教的这样,要修证空性智慧,正应这样去修学才是对的!所有的如来也随喜!’这一段表面上是佛陀印可了观自在的开示,但正如我们刚才已经解释过了:观自在与舍利子的对答实在上是由佛陀的神通力加持,在‘承佛威神’的情况下而作出的,观自在的开示其实本来就是佛陀的开示!只是源出于佛陀并不亲自以金口宣说,而加持观自在与舍利子作对答,透过观自在菩萨的说话来作开示而已。
  顺带一提:汉地很多人都以为观自在菩萨是位女性,其实在印度本来的传统中,观自在主要都是以男相化现的。当然,观自在的体性实为三世一切诸佛悲心总体化现,并不真正有男女相分别!在〈般若心经〉中,佛陀就以‘善男子’这个称呼来叫观自在菩萨。
  ‘一切如来亦皆随喜’这二句有两重的意义。第一种可以被理解为:一切如来(‘如来’为佛陀的一种称号)对观自在所作的开示也都生出了欢喜的心;另一种意义则为:若有大乘的修行者依着观自在的开示方法去修学‘般若空性’,所有如来也会为他们这样的修持而心生欢喜。
  以上已次第说明了舍利子的问题,观自在所作三层次的开示及佛陀的印许,这二部分是"经的主体内容(‘正宗分’)。
  释听众欢喜奉行部分(‘流通分’)——
  【佛说此经已 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并诸比丘 乃至世间天人 阿修罗 干闼婆等 一切大众 闻佛所说 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这一段虽然是经文的一部分,实际上却并非佛陀的开示,而是后来结集佛语为经文时加上作为解释描述当年佛陀开示后所发生的事的文字。
  当年佛陀在灵鹫峰开示各般若部经典时(包括〈般若心经〉开示),有以观自在、文殊师利等为首的大乘菩萨,以舍利子、阿难、须菩提等为首的小乘声闻弟子,也有世间的天道众生、修罗道的众生、非人众生(注:‘干闼婆,为‘非人’中的一种)及其它听众在场,他们在听毕开示都心生欢喜,发愿要如佛陀所开示的方法去修持。
  有关〈般若心经〉的经文内容,我已作了简略的释义,这次讲解并不十分详尽,第一是因为时间上的限制;第二是因为这个问题十分深妙,要完完整整地去开示,肯定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第三是因为‘般若空性’并非浅白易明的问题,对初修学佛法的人来说,应该先修学〈菩提道次第〉中的前行、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及发菩提心等法门,待都有了基础才有资格修学‘般若空性’智慧,要一开始就修学‘空性’,是不依正确次第的,所以不能希望有甚么成绩!既然大家希望听闻〈般若心经〉释义,我也就顺大家所求而概略地说了一下,希望大家起码对这部经有个概念,同时也积集一个好因缘,令未来能得‘空性’的体悟。这次开示就似播下了‘般若’的种子,未来当会结果,但眼前大家还应依自己的程度,先顺序修学〈菩提道次第〉中的前面章题及法门,不可只修学甚深的‘空性’法门,若没有前面的基础,是不可能生起真正的‘空性见’的,在寺院修学的二十多年课程中,‘般若’部的教学是在略后期才开示的,因为它必须建基于前面多年的修学其它教理。
  佛境是并无一步登天这一回事的!若要真正去修证‘般若’智慧,必须依前面曾经开示过的正确次第去进行修学。首先要寻找并依止一位有证量的明师,在师父的引导下依次第修参人身难得、生死无常、皈依法门、三恶道苦、六道苦况、十二因缘、四圣谛等等,要一步一步去修证,一步一步生起‘闻所生慧’、 ‘思所生慧’乃至‘修所生慧’,至真正生起出离心后,再依修心七重因果法或自他交换法门修生菩提心,然后方有足够的根基可以依〈般若心经〉开示而次第以闻、思、修的方式修证‘般若’智而经历大乘五道的果境,这是必要的先后次序及修持‘般若’法门的正确方法,并无快捷方式可以走。
  虽然大家暂时不一定有足够的基础去修学‘般若’智慧,大家若能每天早上或其它时间念诵这部经文也是很好的。〈般若心经〉特别能驱除我们各种的障碍,在西藏各派中,有各种不同的修诵仪轨,以念诵经文及参思其内义配合一些观想的方法,可以很有效地除障息灾。在寺院中,一般在每座佛法开示前,大众必须先诵一遍〈般若心经〉,然后念诵除障偈,去息除说法与闻法的障碍,令大众听法学法的过程可以顺利地生起有利的作用。在色拉寺、哲蚌寺及甘丹寺这三大佛教学府中,在唱诵〈般若心经〉的时候,所有僧人会以十分缓慢的速度念诵,同时参思经文的内义,这时大家都会特别肃静,以防打扰了座中能入于‘空性’定境的僧众。三大寺及所有西藏寺院中都会有一些司任‘铁棒师’职位的僧人,他们身穿厚袍,身执铁杖,样子十分威武,负责慢步巡视,若见有僧人不专心的或者是打瞌睡的,他们会加以处罚,但在我求学的色拉寺三昧院有一个传统,在大众唱诵〈般若心经〉时,即使‘铁棒师’见到有僧人呼呼入睡了,也不会实时叫醒或责罚,这其中有一个典故:在几百年前,曾经有一个僧人名叫德巴坚赞,他有一次在大众念诵〈般若心经〉时,样子好像是睡着了,便责罚了他,这一下责罚却把他的近乎得悟的参思打断了,要知道打扰一个圣者的修持是一个很大的恶业!所以自此以后,色拉寺三昧院便制定了一个传统,在念诵〈般若心经〉时,‘铁棒师’都不会对已睡着了的僧众作处罚。在我的寺院(注:川北大藏寺)中,我们有自己寺院的唱诵〈般若心经〉的梵呗诵法,与三大寺的有所不同。
  大家若果要发心念诵〈般若心经〉的话,可以在早上念诵九遍,若诵少一些或多几遍也是可以的,但作为除障的话,我们一般都是诵九遍的,在念诵完后,可以再另外加诵明咒(即经中的‘他呀他(唵)卡谪 卡谪 怕那卡谪 怕那三卡谪 菩提 疏哈’一咒)若干遍,然后念诵除障偈:
  以神圣的三宝言教真谛之力故
  愿令遮止 愿令化无 愿令平息
  愿一切魔障碍违缘恶类中断 山丁古路伊疏哈
  息灭八万病魔障难类 远离所有相违灾害缘
  成办顺缘一切悉圆满 愿此吉祥当下成乐善
  在念至‘愿令遮止’、‘愿令化无’、‘愿令平息’这三句的道音时(注:即三次的‘愿’字),应大力拍掌除障。
  ‘障碍’分为内在的与外在的障碍两大类。外在的障碍是指如火灾、台风等天灾及中毒、被盗贼侵害或猛兽攻击等等的祸患;内在的障碍是指由自身或心识中生起的问题,例如:身体生病及贪、嗔、痴等烦恼心病。此外,还有阻延我们修持的‘四魔’,这些都可以依〈般若心经〉而息除障患。
  ‘四魔’是指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及欲魔(天魔)。‘烦恼魔’是指贪、嗔、痴、慢、疑及邪见等主要的六种烦恼与由它们衍生出来的其它‘心病’; ‘五蕴魔’是指处于轮回苦况中的众生的凡俗五蕴,它们是我们感受痛苦的基础; ‘死魔’应是指不可自主的死亡,除非我们能肯定下一生不堕于三恶道,否则的话,死亡是中断或阻延我们修持的障碍;‘欲魔’是第四魔,它们与以上三种称作‘魔’的障碍并不一样,因为它们是众生的一份子,有些欲魔是有很大功德与神通力的天界众生,它们不愿意见到有人得证解脱或成佛,故此会以它们(有限的)神通力加害修持的人,例如本师释迦如来快将成佛之时,便有欲魔遣魔女及驱使魔军意欲干扰佛陀成就无上正觉,却被佛陀以慈心及定力降服了。这四种魔类是障碍我们修持的因素。
  现在所教的这个配合修诵〈般若心经〉的除障法极殊胜而且对降伏内、外障碍与‘四魔’等很有效的。藏传佛教中还有其它的各种仪轨也是以修诵此经配合除障的,其中有拍三次掌的、有拍四次的、有观想一尊称为‘般若波罗密多佛母’的本尊的、有观想驱逐‘四魔’的种种不同方法,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以上所教的拍掌诵偈是其中一种而已。在念诵〈般若心经〉时,有能力的人应尽力去参想‘空性’的意义,在击掌三次的时候,也要去参思‘空性’,在这里顺便简略说一说击掌的意义:我们透过禅思声音与‘空性’的关系,从而去体悟事物的实谛,这声音是有自性地存在吗?如果它是存在的,它到底在哪里呢?是在左手?在右手?在两掌之间?我们透过抽丝剥茧地去分析,会发现声音的自性其实是我找不到的,但却不能说声音是不存在的,藉此去接近缘起性空的体悟。‘空性’的体悟是最有效、最彻底的忏罪、息灾及除障的究竟方法,在除去了我执以后,便不可能有粗实的痛苦与障碍了,这就是修诵〈般若心经〉来除障及忏罪的原理。 对一般人来说,想要去真正去体悟‘空性’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但单单藉着念诵此经来作除障也仍是有很大的效果的,大家可以有恒心地持久念诵。我们虽不是甚么大行者之辈,但修持佛法的持久恒常性是有其神效的,即使是凡夫,只要有这心而恒常去持诵同一经文或真言,自然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在古印度,曾经有一个人向他的师父求法,他的师父厉声喊:‘玛里利渣!’,这句印度话的意思翻译出来就是‘滚开!’但这个印度人却以为那是上师传他的一句神圣咒语,所以很有信心地去念诵,后来竟然可以用这个‘咒’来医好很多人的疾病!所以我们要明白:信心与恒久性是很有力量的,如果等到遇上障碍时才念几遍经文来除障的话,是不易有力量的,这个不是佛法的过失,只是个人的过失!
  今天说到这里就好了。我所教授的并非自己的学问,全部都源出于我的恩师慈悲教授。大家应好好去修学〈菩提道次第〉的次第法门,到有资格时就修证‘般若空性’智慧法门。修持布施、忍辱等法门令我们积聚功德,所以就是在积集成就佛陀之色身(报身与应化身)的因缘;修证‘空性’,是在积集智慧,也就是在积集成就佛陀法身的资粮。积集功德与智慧是成就佛陀二身(注:色身与法身,因色身亦分为报身与应化身故,佛之‘二身’亦称为‘三身’)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但积集的功德若未能如法回向,会被嗔心烧毁,智慧却不会被嗔心烧毁的。

----------------------------------------------------------------------------------------------------------------

祈竹仁波切佛学内容推荐

祈竹仁波切佛教问答

祈竹仁波切佛教文章大全

祈竹仁波切佛学视频在线播放及下载

-----------------------------------------------------------------------------------------------------------------

 
 
 
前五篇文章

祈竹仁波切:藏传佛教《般若心经》释义(1)

藏传佛教文化的历史进程

藏传佛教的历史性变革

神佛之国——藏传佛教建筑艺术

藏传佛教的起源

 

后五篇文章

藏传佛教史上的教难

藏传法语---众过归于一

藏传佛教女性僧团及女活佛转世传承体系

藏传佛教四月祈愿大法会

藏传佛教:时轮成就法会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