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史料——木制经版 |
 
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史料——木制经版 书籍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佛经的传播,大致可分为抄写、木版印刷等阶段。而藏文经版浩如烟海,其刊刻时间还要追溯至松赞于布时代,那时藏族就广泛使用了雕刻技术,西藏地区的许多经文、石刻、石碑以及木制建筑物上所刻的人物、花卉、鸟兽即是明证。但是,印刷术是从13世纪开始传人西藏的,后来,皇家令寺院抄写藏文佛经存放于宫殿之内,其时间不晚于元至治元年(1321)。据《元史》载,至治元年三月,“宝集寺金书西番波若经成,至大内香殿”。在信众心中,抄写佛经是积德行善之举,故一直延续不断。明成祖时,还请西藏名僧来京缮写藏文经书,并在京设番经厂,刊刻经文,印刷经书,以传播藏传佛教教义。至清代,刊刻经文,呈现出满、汉、藏、蒙四体文字并存的特点。宫廷刻经处,刊刻了大量的佛经。在装帧上运用了多种工艺技巧,显示出富丽豪华的皇家气派。 雍和宫藏有木制经版15000余块,多为藏文。其经版来源有三:一为皇家请西藏僧人刊刻的,二为昔年京城其它藏传佛教寺院的经版流人雍和宫的,三为雍和宫四学殿中时轮殿僧人刊刻的。自2000年始,在雍和宫住持嘉木扬·图布丹倡议下,经多方配合,对经版进行整理。这些藏文长条形的经版是从梵文贝叶经的形式演化而来,其经版刊刻时间最早的为清代康熙年间,最晚为民国年间,并以康熙至乾隆年的经版为多,包括藏、蒙、满、汉、梵五种文字。井有满、汉、藏、蒙四种文字刻在一起的经版。雍和宫的木制经版有:《诸品积咒经》、《金刚经》、《心经》、《威严护法经》、《莲花经》、《关帝赞》、《普贤愿文》、《布坛法》等,还有宗喀巴大师和章嘉国师的著作。其中章嘉国师所著的《慈国师法语》共七卷,每卷由数十块经版组成,总计500余块。最引人注目的是《诸品积咒经》,由459块经版组成,其上经文雕刻工细,刀法娴熟,细密坚硬,整块经版微微泛着朱红色,说明过去此版是以朱砂汁印刷。 雍和宫经版质地有桦木、梨木、桃木等木料。旧时,在西藏印经院所用雕刻经版的木料多为秋天伐来的桦木,即将无疤痕的木料劈成长块,经水煮、熏干,后放在羊粪中沤一冬,再取出用水煮并烘干,并经刨制等工序,即成为双面光滑的木板。再在木板上刊刻经文,刻经的僧人通力合作,孜孜不倦。为防止刊刻有误,每日只刻二、三行版面,刻好经校对无误后,方可印刷。纸张用富有纤维的草根皮特制,其吸水性、柔韧性强,且防虫蛀,久藏不坏。每印一次,要用一种叫“苏巴”的草根熬水,洗经版,晾干。久而久之,经版光泽细腻。 雍和宫的经版多为60—70厘米长,也有20厘米左右的。还有数十块版画,大小不一,内容为佛像、佛塔、坛城等是研究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史料。 来源: 雍和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