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 你的未来─就在你一念的想像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你的未来─就在你一念的想像力!

 
                                                                                 净界法师

 
        这个【想】它有二个相貌:第一个、于境取相:感受是没有相状的,它是一个快乐跟痛苦的感受,这种直觉的感受。这个想阴它开始去攀缘一个相状,他心中肯定有一个相状,可能是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等,有各式各样的相状。第二个、然后在这个相状里面,开始施设名言;这个名言就是分别,产生善良的分别、产生邪恶的分别。

 

        总之,身为一个想像,第一个捏造一个相状出来,第二个在上面不断的分别,然后开始准备造业了;想就到了思,下一个行阴就开始造业了。我们看这个想阴对我们影响是太大了,尤其是:你的未来─就在你一念的想像力!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佛陀解释想阴也是用譬喻的,佛陀他讲出两个譬喻:第一个、谈说酢梅,口中水出:这个人他嘴巴本来没有口水,但是他心中想像酸酢,想像这个梅子,当他把这个酢跟梅子的相状现出来以后,他在那边谈说(谈说:就是分别,不断的分别。)诶!这时候他的嘴巴就自然的流露出口水出来。

 

        举曹操的例子:我们中国有一个公案叫做望梅止渴,曹操他带军队去行军的时候,到了一个丛林,迷了路,这个士兵又饥又渴,士气很低落。曹操这个人很聪明,他出来讲话说:大家不要怕,我知道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梅子林,那个梅子又酸又大,我们继续往前走,一定可以找到梅子林,就可以解渴了。那么曹操讲这个话的时候,一般人缘这个话,他就会出现相状嘛,每一个人就有想像力了,我们听到这句话就会想…哦!里面有一个梅子又酸又甜。诶!这个时候口水就出来了,口水一出来的时候,这个饥渴的相状暂时就舒缓了,士气大振,就往前走,果然找到水,所以你说,你的口水从什么地方来呢?就是想像出来的嘛!

 

        第二个、另外一个情况【思蹋悬崖,足心酸涩】。这个人他没有真正的站在悬崖,但是他思惟自己蹋(蹋就是站立)站立在一个万丈的悬崖当中,这个时候他的足心就有酸涩的感受出现。所以:口水从什么地方来?足心的酸涩从什么地方来?就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想阴当知亦复如是】,我们过去的想像力、分别功能就是从这个地方而来。大概一个人的未来,就看你平常遇境逢缘,经常用什么想像,大概就知道你来生将往哪里而去了。

 

        这个想像在唯识学上说,它对我们生命未来的影响,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影响你是不是安乐。第二个,影响你是不是解脱。

 

        一、我们从安乐来看:比方说,我们现在想像一个杯子,里面装了半杯的柳橙汁,那么你面对这样一个所缘境的相状的时候,一个杯子有半杯的柳橙汁,你产生什么样的分别?有些人说:哎呦!不错哦,还有半杯哦!这个人今生跟来生,他快乐的时间多,因为他经常想像他拥有多少。那么有些人说:哎呀!糟糕了,这个柳橙汁剩下半杯而已!他看到那个空掉的那半杯,他看到了他失掉的这一部分,这个人不管你福报多大,你未来的生命,痛苦的时间肯定多。你经常思惟──你的想像力是着重在你得到的这一部分,你拥有多少,你的快乐的时间会长一点;你经常去思惟你失掉的部分,那你未来的生命,不管你福报多大都没用,痛苦的时间肯定多,因为你的感受业力显现出来以后,要经过你想像的转换。

 

        我们第六意识的想像力,对福报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年纪越大的人越明显!你看,差不多四十岁是一个转折点,我们四十岁之前,从唯识的角度,那个受─六根特别敏感,对不对?年轻人他那个舌头、他那个身体的感受,舌头的感受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特别强,他对外境的苦乐感受特别厉害;但是到了年纪大了以后,他的六根暗钝,你看年纪大的人,他吃什么都没什么感受了,他六根暗钝了嘛!但是你讲一句话刺激到他,那不得了、非常严重。

 

        在﹝唯识学﹞上说:年轻人重视的是身受,老人家重视的是心受─内心的感受,因为他六根暗钝了,所以诸位,你跟老人家讲话要小心一点啊!他是靠著想像力在过活的,因为他跟外境几乎没什么接触,因为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用了五六十年,大概该破了破、该坏了坏,他吃什么都没感觉了;那么他的生命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完全靠想像!一个老人家,你讲错一句话,他这一句话放在心里面好长、好长一段时间,他是活在自己的想像——心受。

 

        这个受、这个想像我们可以这样讲:外在的环境我们没有选择权,我们今生会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你会跟谁在一起,这一部分,你如果一定不满意,你要怪前生的你,你改变不了的!所以外在环境的这一部分,你没有选择权,你来到人生,你对今生外在环境,只有两个字认命,就只有这样子。佛陀不改变外境的,身为一个释迦牟尼佛,万德庄严的佛陀,琉璃王要灭释迦族的时候,佛陀用神通力三次的阻挡,还是没有成功,琉璃王照样把释迦族给灭掉;目犍连尊者不服气,用钵救了五百个释迦族,想要留了做种,结果变成血水。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一旦这个业成熟的时候,佛陀都不能改变。

 

        你要永远记住──我们是生长在一个有漏的、就是有残缺的世界;这世界充满了安乐,但是也充满了痛苦,这一部份你改变不了,但是你可以选择:我用什么样的想像来面对,这个你可以选择的。

 

        你看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老太婆,这个老太婆她有两个女儿,她大女儿是卖雨伞的,小女儿是卖冰棒的。到下雨天的时候,老太婆就很痛苦!哎呀,下雨天我的小女儿冰棒卖不出去了;出太阳的时候老太婆也很痛苦,糟糕了,我的大女儿雨伞卖不出去了,所以都很痛苦。后来善知识说:你不要这样想,你换个角度,你下雨的时候,你想想你的大女儿,把那个所缘想像力放在大女儿身上,哎呦,雨伞卖得不错;那么出太阳的时候,你想像你的小女儿,诶,不错啊!冰棒卖得不错。大女儿要卖雨伞、小女儿要卖冰棒,这老太婆没办法作主的,他作不了主的;我们不是上帝,我们对生命没有主宰性,但是你心中去面对生命的时候,你要怎么去想像,这是你可以作主的!

 

        我必须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如果诸位受了菩萨戒,你在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法王说,一个人要行菩萨道,你不能让自己落入到非常痛苦中,不可以;你的生命经常活在痛苦当中,你很难发菩提心。佛法不追求快乐,但是要追求安乐,适当的安乐,你连你自己都不可能让你自己安乐,你怎么让众生离苦得乐呢?所以我们改变不了外境,但是你经常要作正面的思考,这一部分是你可以作主的。

 

         二、当然这个地方讲安乐道,那解脱道更是如此!

 

        极乐世界的功德,你对佛号的皈依;一个人对佛号万德洪名,然后一心归命,那你这个佛号的功德,要跟极乐世界的庄严相连结才可以,这部分我们等到《念佛圆通章》再来说明,我们如何把佛号跟极乐世界的功德做一个连结,然后对佛号产生强烈的皈依。总而言之:你修学当中,你想要让你今生活得安乐,更重要你要创造美好的未来,你的想像力很重要。

 

        你看你…你有财富的时候,你用什么方式来想像,你喜欢跟人家分享或者独自占有,这样的一个想像开始运转的时候,其实你来生的相貌就开始出现了,所以我们的想阴会决定我们今生的苦乐,也会决定你来生的去向。


【楞严经修学法要】---精选篇058
 

--------------------------------------------------------------------------------------------------------------------

扩展阅读:

净界法师视频讲座:楞严经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佛学文集

净界法师佛教问答

净界法师佛教视频专集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前五篇文章

寂静法师:一个留美女生的传奇佛缘

宣化上人:地藏菩萨愿力不可思议

宣化上人:冥被地藏菩萨恩

宣化上人:经典就是成佛的道路

智谕法师:中论讲记 卷一 观染染者品 第六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内心显现出来,让你自己受用

大安法师:《劝修净土诗》第十八、十九首

大安法师:《劝修净土诗》第十六、十七首

大安法师:《劝修净土诗》第十四、十五首

智谕法师:中论讲记 卷三 观因果品 第二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