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学习圣道的功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这个题目是学习圣道的功德,我分六段来说明它.第一段为什么要修习圣道?第二段圣道的前方便,第三段是发菩提心,第四段是凡圣有何差别,第五段如何修习圣道,第六段修习圣道的功德。我分这么六段来介绍。
        第一段为什么要修习圣道?  佛在世时,有四位年纪很大的人来出家。出了家以后呢,他们四个人在一间寮房里住,在里面住的情形怎么样呢?就是散心杂话,心里面散散乱乱地谈闲话,谈闲话谈到得意的时候就哈哈大笑。这四个人就是这样的。那么佛陀天耳遥闻,他们谈闲话大笑佛是听见了,佛就到他们这里来啊说了四句话,当然先是呵斥他们的。然后说了四句话:“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这四句话是出在《法句经》上面的,我先简单解释一下。我们只要是凡夫啊,都是在火里面燃烧。我们日常生活,不管你是到什么地方去,做什么事情,都如同在猛火里面燃烧。都是很苦恼的境界。“何喜何可笑?”有什么事情值得欢喜值得笑?这是第二句,第三句“幽暗之所蔽”就是我们凡夫啊,没有般若的光明智慧,就是在一切的烦恼一切的无明,在黑暗中生活,被黑暗所蒙蔽,看不见事物的真相。我们啊有太阳,有月亮,有灯,在这么多的光明里面生活。我们看见这是房子,这是桥梁,这是大海,这是平坦的道路,这是危险的道路,然后我们选择一个安全的道路向前走,我们心情快乐,如果在黑暗中,你心里安乐吗?你做什么事情啊心里面都是很恐怖的。那么佛陀他看我们凡夫的生活就是这样子,都是在黑暗里面生活,在猛火燃烧里面生活,是很苦恼的境界,为什么不求光明呢?什么叫做光明呢,圣道就是光明啊。为什么不修学圣道呢,还在这里笑,还在这里散心杂话呢?那么这四句话实在也就包括了这个题目的大意了。那么我们现在说为什么要修学圣道?简单的说,就是离苦得乐。我想要远离一切苦恼,能够得到生活快乐。这就是我修学圣道的一个目的。当然有的人福报好一点,生活很自在,我的衣、食、住没有什么缺少,一切一切都感觉到满意,那好像不需要离苦得乐,没有这种需要。但是在佛陀的智慧观察里不是这样的,就算是你什么都满意,也并不是真实是满意的。佛教讲一切世间上的事都是无常的,都是随时会变化的,你满意的事情啊转眼就不满意了。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你身体的健康,随时就不健康了。你相信这句话吗?你可能应该也会有这种体验。这个社会上医生很忙,就看出来病人特别多。病人多就表示我们的健康靠不住。这就是个苦恼,随时会失掉了健康。说我去看医生,就算是把病治好了,转眼间又有病了。这就是个苦啊,这个病苦啊,病就是火,你在病苦里面生活就是燃烧中。顶多是没有大病啊,那就算不错了,小小病常常是有。你去看医生,看西医有可能会一检查说你没什么病,你要是去看中医,中医总会说你有问题。另外一个“老”,谁欢喜老呢,但是我们这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机能衰退了,眼睛花了,声音听不清楚了,脾胃也不好了,行路也不是那么轻便了,这个老就是到来了。老固然是年纪大了老了,其实不一定的,有时候年纪轻人也就老了。所以老也是一种苦,也就是猛火。还有很多的苦:爱别离苦、怨憎恚苦。你和你亲爱的境界非要失掉了你苦不苦?和有怨恨的人一定要在一起不能分离你苦不苦?这个死亡也是很苦的,死亡有什么苦的呢?和你亲爱的人要离开,如果生存的时候离开随时还可以到一起去,死亡了你还想聚会很难了。所以死亡,同你亲爱的人要离开,同你很多的财富要分开,很多很多好朋友非要离开,你心里苦不苦啊?所以死亡也是苦。这个“生”也是苦,生有什么苦呢?这个老、病、死、怨憎恚、爱别离都是因为有生才有这个苦,如果不生就没有这么多苦,所以这个“生”是众苦之本,所以也是苦。我在学习《瑜伽师地论》时,《瑜伽师地论》里面还多出来一样“匮乏苦”,就是我有所不足我去求来,求来了还感觉到不足,总是感觉不足,要追求就是苦。但是我们再去进一步去认识究竟什么是苦,这苦从什么地方来的?说起来还是很简单。佛在世的时候,在祗树给孤独园佛问比丘:“树林里面有树,有树叶被人偷走了你心里面有什么感觉?”比丘说:“我没什么感觉,他偷走了没有关系。”佛陀说:“你穿的衣服和你吃饭用的钵被人偷走了你心里有什么感觉?”比丘说:“这个不行,我要依赖它来生存的,那偷走了我心里会不舒服的 。”佛就说:“为什么这个树叶被人偷走了你心里没有什么感觉,而你的衣钵被人偷走了,心里就感到不舒服呢?”这个比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于是请佛来回答这个问题。佛说是因为有爱的关系。你对那个树叶没有爱,所以别人把它偷走了你心里面无动于衷。你对你的衣服、对你的钵这些你赖以生存的东西这个被偷走了你心里面痛苦,就是因为有爱的关系。佛这么讲啊非常的真实。我们用这样佛陀的语言啊来观察我们现实生活里面的苦是不是这样来的?的确是这样子,要是我哥哥有病了,我的弟弟有病了,我的父母有病了,我心里面不舒服。要是那个我不认识的人,他的哥哥,他的弟弟,他的姐姐妹妹,他的父母有病了,就是死亡了我心里没有事。那么从这就看出来就是因为有爱所以有苦。这样说很明白啊,苦的原因是由爱来的,但是我们世间上的人不能不爱,要失掉了爱不得了,所以世间就非苦不了了,很多很多的苦都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我们如果不学习佛法,我们只感觉到苦,有苦来了的时候感觉到苦。想要远离这个苦,有的时候可能办得到有的时候办不到。
    还有第二件事,在《阿毗达磨杂集论》上,还有一个分别,就是世俗谛苦、胜义谛苦的分别 。什么叫做世俗谛苦呢?就是一般人也能够觉知是苦,不需要去学习佛法也能感觉有苦,我肚子疼我头疼,爱别离,怨憎恚,谁都知道这是苦。但是另外有一种苦叫五取蕴苦,我们不知道。一般人能觉知到的苦,叫做世俗谛苦,另外有一种我们不知道的苦,叫作五取蕴苦,经论上分别这个苦:有苦苦,有坏苦,还有一个行苦,这三种苦。行苦我们不知道是苦,谁能知道行是苦?那是圣人才能知道。得了圣道的人才能知道这件事是苦。这个叫作胜义谛苦。 苦苦我们不知道,苦苦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这件不如意的事出现了,我们感觉到苦。它继续的出现,你也感觉到苦。用两个“苦”字连续起来名之为苦,叫苦苦。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苦。坏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如意的事情,我满意的事情,比如说我身体健康是我满意的事情,忽然间被破坏了,我心里就苦了,这叫作坏苦。所有的满意的事情不可能是永久的,那么它就一定会被破坏了,破坏了这就是坏苦。坏苦呢我们能认识到一半。坏的时候才知道是苦,不坏的时候不知道是苦。所以要是以佛陀的智慧来观察呢,我们所满意的事情实际上是坏苦。一件事情满我意我去求去,我感觉这件事我欢喜啊,努力的去求这件事,佛说你在求坏苦。坏苦我们还能觉悟到一半,我们姑且也算是我们知道。行苦我们不知道,行苦这句话怎么讲呢?这个“行”就是向前进,谁向前进呢?是你的心啊。你这个心啊从时间上这样刹那刹那的向前进,终究有一个时间碰见苦了,反正不是坏苦就是苦苦,所以这也是苦,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是:所有的苦不管是坏苦还是苦苦,它的那种功能啊都在行苦里面储藏着,它遇见因缘的时候发动出来。就象汽车有毛病了,但是现在开着还正常,还在公路上正常的在跑啊。但是一旦它的毛病动出来就不得了。就是我们这一念心里面很多的苦恼的原因都在那里储藏,没有发作的时候感觉到没有问题,要发作了就不得了。但是没有发作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里面有问题,不认识什么叫作行苦。这件事不但是我们人间的人是这样的,就是天上的人,欲界天的人也比我们人间的人生活好一些。他们不老也不病但是有死亡的问题。色界天,无色界天上的人他们非常的优越,寿命也特别的长,神通也比我们欲界的人广大,非常的自在安乐。但是佛说他们在行苦里面生活。佛在世的时候有其他的宗教的人事,他们因为得到色界定得到无色界定,就以为是得涅盘了,佛说那是行苦啊不是涅盘。所以这个行苦的含义是很深的,不是圣人不认识这件事,所以叫作胜义谛苦。当然我们也不认识,我们欲界的人更不认识这件事情。这样统起来说呢,我们是在很多很多的苦恼里面生活,“常在燃烧中”常在众多的苦恼里面生活。现在我们要学习圣道的原因就是要解脱这么多的苦恼,你要(有这样的愿望)才能愿意修学圣道。如果你感觉到我现在生活满意,那你不可能去修学圣道的,不能发这个心的。离苦得乐,你要有这样的认识,你才能愿意远离一切苦恼。我们读释迦牟尼佛的传,我们中国佛教通常讲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但是在经论上,有不同的说法。《佛本行集经》上就不是这样说。在家的时候,做悉达多王子的时候十九岁结婚了,二十九岁出家的,十年的欲乐。他这个时候当然老、病、死没有来,他父亲千方百计的想办法把他牢笼住,他就想要出家,他父亲就不准他出家,用很多的女人来迷惑他。但是他这个时候他就预感到人生是苦,老、病、死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做了国王也是不能解决的,所以他就放弃这些东西,要追求真理去解脱这一切苦,所以他出家了。我们平常人苦恼来了还不知道解脱苦,而佛陀在富贵中,这些苦恼还没有来啊他预见是有苦恼,他放弃王位不做了,放弃这些五欲乐不享受了,去追求真理。我们通常说这个人很敏感,我跟你讲人不是很敏感,人都是很钝,并不那么敏感。 但是现在我们说为什么要修学圣道?你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我感觉到人生是苦,你求荣华富贵,荣华富贵是苦。我追求荣华富贵的时候很苦,你得到了荣华富贵还是苦,因为要保护它不要失掉要继续的发展,我感觉都很苦,如果失掉了更不得了。我们就说出个名字来,就是蒋介石这个人,很了不起。他失掉了在中国大陆这么大的富贵,跑到台湾去还能活下来,……(听不清)。我曾经看到报纸上有一个人,她台湾大学毕业,学法律的然后去考律师考中了,但是没有几天自杀死了。台湾考律师情形怎么样我不知道,在美国我听说很不容易的。她能考上了她自己应该是欢喜嘛,她的亲友也祝贺他嘛,她心情快乐才对但却自杀死了,究竟怎么回事呢?她有封信,原来是她有一个男朋友同别的女孩子结婚了她受不了自杀死掉了。这就是坏苦啊。我用这件事来对比这位蒋先生,把中国大陆这么广大的权位失掉了,他不自杀,不容易的。这表示什么?这苦恼啊扰乱人扰乱的非常厉害,你不容易受得了。但是我们要是能够心静下来思维这件事。这件事是有问题的,我应该去寻求一个安乐的境界,没有生老病死苦,都是满意的境界。佛教里面有一句话叫常乐我净,永久的安乐永久的自在,永久的清净。寻求这样的生活。你要成就了永久的自在多好呢!如果你要不知道,你感觉到不苦,实在没有一个人不苦的,越有成就的人他的疑惑心越大,他的苦恼特别多,我们普通人啊随时我们就是坐公共汽车走,很自在没有什么事。有钱的人不是,要找几个保镖的,那就表示他心里恐怖啊,也的确是有问题啊。我们平常人就没有这种事情,从这可知道越有成就的人越苦。我在三藩市的时候有个画家,他用手指头画画,他要买保险,买这个手指头的保险。所以佛陀说“常在燃烧中”这句话是对的,都是在苦恼中,但是我们在苦恼中不知道苦。我现再说一件小小的事情,就是常常静坐的人有一点相应,坐一个钟头有半小时明净而住,没有杂乱的妄想,那么他的身体就感觉到轻松自在,会有这种感觉,但是忽然间又懈怠了,到时候不静坐,这身体又感觉到粗重。我们要是不静坐的人说身体粗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不是太明白,你要常常静坐你自己就会有感觉到,我一懈怠的时候身体就粗重,我要不懈怠常常静坐的时候,身体就(轻松)不是说轻安乐,他心里面轻松,走路的时候不感觉身体重,抬腿的时候腿轻。但是你要不静坐的时候你试试,完全就不对了,所以这个事情这就是苦啊,你这个身体有问题啊。你要修行呢就会减少苦。所以我们现在讲,苦有两种,一个是我们觉知到的苦,一个是我们不觉知的苦。这两种苦我们要由于学习佛法,那么自己能够静下心来去思维观察,哦,是的。佛陀说的是对的是苦。那么你要承认是苦了,就希望要解脱这苦,我希望能不苦,没有生老病死苦,一切的苦都远离,能够常乐我净,希望得到这种境界。那么什么是常乐我净呢,就是得了圣道以后,得到阿罗汉以上,得无生法忍了,最好是大乘佛教的八地菩萨以上,当然到佛的境界是最圆满的了,这就是常乐我净了。所以我们问为什么要修习圣道呢?就是为了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为这件事。这一段我就算是讲完了。
        第二段:圣道的前方便。要有一个准备的阶段然后才能修学圣道,不是立刻就可以修学圣道的,你做不到。那么这个前方便是什么呢?修学圣道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持戒清净。我们出家人受戒,在家居士也要受戒。因为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对于佛法有信心。有的时候人家向我提出问题,我也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说你相信佛法你究竟是相信什么,他说不上来。我告诉你啊,相信佛法实际上是相信善恶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再不敢做恶事了,我相信这件事。我现在做了恶事,现在好像没有恶报,但将来是有问题啊,有后患啊,所以现在不要做。那么你有这样信心的时候就要持戒。戒主要就是杀、盗、淫、妄。不可以杀,不可以偷盗,不可以邪淫,不可以妄语。在家居士不可以做邪淫的事。暂时是没有事,将来有问题。当然我们肉眼看不见,只是看到眼前这样,隔一层纸那边就看不见了。要在佛的法眼的观察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如果你不相信佛法的时候,你很难站得住,各式各样的因缘来的时候你非倒不可的。但是要是相信了佛法以后,相信了善恶果报的时候,恶事不敢做了,你有这样的恐怖心的时候就可以受戒了,受戒的时候你要持戒清净,这些个坏事不做了.坏事不做呢对你修学圣道有帮助。如果你要是还是放逸自己啊,你想要修学圣道不可能,因为心不安啊。你要静坐在那里想让心里面静下来的时候,不要有一切杂念,不是那么容易的。一般的事情,今天有个老太太有病啊,她去看医生有困难,我去帮助她送她到医院去,做好事,做种种的利益人的方便事,对你修学圣道有帮助。要是你伤害了一个人的时候你修学圣道的时候有障碍。这一切圣人法眼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告诉我们不要做了这件事,所以佛就给我们制定了戒法,不应该做的事不要做。你要持戒清净,你静坐的时候容易得定,你也容易开智慧,所以要持戒清净,不然不行,你想要得圣道办不到。想要得圣道呢还有第二个条件,我们简单说。天台宗说有二十五方便。你修学圣道之前要修学二十五方便。有人向我说那么麻烦做什么,好,你不愿意麻烦,你不要做这些事,你直接修学圣道,你修不来,不容易成功。我有一年在三藩市的飞机场,有一个外国人,他一看我是出家人,他来问我。“我静坐八年了,到现在还没能够有成就,因为什么这样子?”他问我。我说你有没有太太,他马上就跑了。所以你要想要得圣道,这些前方便的事情都要做好,你不准备不行。 你嫌麻烦,那好你什么也不要管,你就去修学圣道,看能不能成功,是不容易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这里可能也是一样。在三藩市有个事情,有人买了很多房子出租,前面的房客走了另外有房客来住。然后这个业主也调查一下,你在别的地方住,你的品行怎么样?如果你差劲,我不收你。这可见你以前的事情影响你现在未来的事情。你修学圣道也是,你以前的行为影响你现在修学圣道的。世间上一般生活的事情都是这样的,何况修学圣道这件事呢?所以你一定啊要持戒清净。但是现在第二条还要修根律仪,什么叫做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这六根不应该看的事情不要看,不应该听的事情你不要听,总而言之要保持六根清净,然后你静坐的时候也容易心里面静下来,容易得定容易开智慧,这叫作根律仪。如果我现在觉得不自由,那好你自由,什么愿意看我就看,愿意听就听我不管那个,那么你修学圣道是不行的你修不来的。第三样是悎寤瑜伽,就是睡眠这件事。睡眠这件事呢《瑜伽师地论》上经纶上有两种规定,一种是昼三时,夜三时,加起来就是六时。昼夜六时,我们中国现在是十二时,现在欧美的人是二十四小时,用二十四小时计算,用六来除,四六二十四。就是一时是四个钟头。那么这个睡眠这件事呢,就是夜三时,中间这一时四个钟头,就是从10点钟,假设你愿意这样规定,从晚上10点到02点,这四个钟头可以睡觉,其他的时间你要用功修行,不能到office做事的,所以这是一种说法。第二个说法呢,白天四个时,夜间四个时,昼夜是八时。八时用二十四小时来除的话是三小时,三八二十四。那么《瑜伽师地论》上说,夜间分四个时,初夜、后夜这两个时你不要睡觉,中间那两个时,就是六个钟头。你可以休息六个钟头。这是一个说法是四个钟头,一个说法是六个钟头。在这个时间内你睡觉是合法的,其他的时间啊,你要尽量争取用功修学圣道,不能睡太多,睡太多有什么不好啊?令你笨。你睡觉太多啊就笨。我在三藩市有一个和我认识的人,他要睡十二个钟头才行,我感觉他怎么睡这么多呢?他说要少睡不行,精神不行。但是在《佛遗教经》的住法记上说,睡觉啊是怎么回事情?你要吃饭就非要睡觉不可,我们吃饭是睡觉的一个原因。这个睡觉这件事呢就是头部的血,我们一吃饭的时候胃里面有饮食了,这个血要集中到这来消化他,头部的血少了就会睡觉,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呢,就是由习惯来的睡眠,就是你天天这个时候睡觉啊到时候就会要睡觉,不睡觉就不行,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是放逸,你要放逸就得睡觉。所以我们这个睡眠由这三个原因(引起)。放逸、习惯和饮食。那么修行人呢因为也要吃饭啊,所以由吃饭来的睡眠呢睡四个钟头,最多是六个钟头。这是合理的,其他的由习惯来的睡眠和由放逸来的要取消。那个得到四禅八定的人他可以不睡觉的,但是你还是要自己主动的避免这件事,才能不睡觉。不然的话他还是有睡意。只要你吃饭他还是有睡意的。要是你得了禅定常常入定就能把这件事避免。要是没得禅定的阿罗汉还是照样非睡不可。所以我们没得圣道的人当然睡觉是应该睡,不睡也不行。但是《瑜伽师地论》上另外有个开缘,就是你特别用功修行的时候有点疲倦了小小打个盹是可以的。另外一个,饮食知量,就是你修学圣道的人啊,你饮食要知道量,不要吃太多,吃得太多不容易消化,也容易有病。这个病从口入这句话说的是对的。我们的食品里面有毒啊。我们吃下去,我们的肝小小毒它可能能排泄,但是你吃太多了肝就中毒了,就糟糕了就有病了。你要吃的少呢容易消化,容易消化呢精神也会好一点也减少病痛。所以不要吃太多,太少也不可以,就是要适中。这是饮食要知量。在《瑜伽师地论》里面的饮食知量这里说了很大一大段,说了很多事情。这是第四样。第五样正知而住。修学圣道的人要正知而住。这个正知而住就是八正道里面那个正业,这个正业是什么意思?是正知而住的意思。怎么叫做正知而住呢?这个修行人啊行、住、坐、卧,不管是在佛殿还是在藏经楼,或者是到城市里面去,你在吃饭的时候,不管是做什么事情。从早上起来到晚上休息,中间的一切时,一切处要保持内心的清净。修行人要这样子,要保持内心的清净,这是修道的前方便,也就是修道的条件,你要能够这样做。我这是说五样。《瑜伽师地论》里面说的很多很多。那么这个修学圣道的前方便这一段就是讲到这。
        现在我讲第三段:发菩提心。刚才我讲的离苦得乐也稍微提到了。就是你修学圣道的动机,你为什么要修学圣道,你为什么要坐禅,你要把你的动机弄得端正起来。我们说:我为了身体健康,这是世间一般的事,谁不愿意健康呢?修学圣道,你学习静坐啊,在佛陀的慈悲的智慧的开示中不是为身体健康,不是为这件事。是为了得圣道,你要有这样的愿望。要有这样的愿望才可以的。你要能静坐虽然也能减少病痛。我们这身体的病痛不健康,虽然是太冷了太热了令我们有病,但多数是你内心里面有烦恼引起你的病痛,多数是心里病。要是你能修学圣道,保持内心清净,不去贪、嗔、痴的话自然会减少病痛的,修学圣道会减少病痛,会增加健康的。不是说没有病,不是这样子,还是会有病的。现在说发菩提心啊,就是你要很郑重的把你的目的建立起来。我们佛教现成的话叫作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这句话啊,佛教里面说有声闻菩提心、缘觉菩提心、佛菩提心这三种。现在我们说发菩提心是发佛菩提心。发这种愿呢是从内心里面诚恳的发出来,不是说我随着你念就是发菩提心了,那是无效的。要诚恳的发出来,就像读书,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将来究竟想要做什么?我要做医生啊。好,那你就学这一科。我要做建筑师,那你学这一科。做会计师,各式各样,究竟想做什么,然后有这样的行动。现在你做这种事情你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要成佛,我想要得圣道。在《显扬圣教论》里面有现成的文句,发菩提心的仪轨。他说你要在一个善知识边,你要向他顶礼,然后跪在那里你向他说:大德一心念,我妙境比丘,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我先把这文念下来哦。从今已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静虑及慧,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和合出家。愿尊证知我是菩萨。说三遍。然后你再顶礼一拜就起来。这是发菩提心的文句,我再把它简单说一下。我某某人,比如说你是在家居士,你就说你的名字,我弟子某某谁,从今天开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句话怎么讲,这个心是愿的意思,我从我现在这一念心里面诚恳的发出来,愿得无上菩提,就是这个意思。这无上菩提啊说中国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简单说就是佛智慧啊。就是从今天开始啊我有一个愿望,我希望我能成就佛的智慧,就是这么一句话。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但是以智慧为第一。我发愿我希望得到佛的智慧。从今已往,从今天以后。凡我所修,就是我所有的总起来,不管我是布施,持戒,是忍辱,是正勤就是精进,静虑就是静坐,及慧就是智慧。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比如说现在啊有个乞丐,冬天冷的时候啊,他衣服穿得也不够,他吃饭也困难,我给他多少力量,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如果你做了这么一个行为,你不是为得无上菩提。你为什么(做)它,经上说对于贫苦的人有点慈悲心救护他将来能升到天上去,我就为这件事。那么这是人天善法,不是菩萨心,不是菩萨道。说我造个医院啊,请了很多的医生为人治病,你的目的是什么,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这是菩萨道。如果你没有愿得无上菩提的心,那你愿什么你希望什么?我只是愿意人人身体健康,没有病痛,这是人天善法,不是菩萨道。所以同样你也做这样的善事,我也做这样的善事,动机不同,那就差得很多了,有霄壤之别,是不一样的。他母亲骂她的儿骂她的女,但是她是好心啊,她是爱她的儿爱她的女,希望她的儿女成龙啊,这是鼓励他的话呵斥他的话,这动机是非常好。别的人啊给他个糖吃,但是里面有阴谋啊,那就是罪过。所以这个动机很有关系。不能只看表面上的事情。但是这件事凡夫肉眼是很难搞得清楚的。现在说发无上菩提心,其实我们佛教徒我明白点说我们皈依三宝的时候你相信佛法皈依三宝的时候那就是发菩提心啊。明白点说,你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当然一般的人可能是(说):“我父亲我母亲叫我皈依三宝的。”他心里面也没有什么,那只是小小的有一点方便 ,实在还是不圆满的。但是现在的人啊似乎都是聪明人,知识成熟了,做什么事情啊我要明明白白的,我同意了,我认可了我才做这件事,糊糊图图的我不做。但你真正要这样认真的话,皈依三宝的时候就是发无上菩提心了。在佛法里面是这么一个境界。所以要认真的说呢,我们从发无上菩提心这句话来说,有几个人发无上菩提心了?恐怕不多,但是皈依三宝这件事应该还是很多的,所以就是这样的。当然佛法在世间你不能说没有方便,没有方便是不能渡众生的,善巧方便渡终生,这是对的不能说不对。但是要真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时期呢你会知道在皈依三宝的时候就是发无上菩提心了。那皈依那两个字是很深的,意义是很深的,很不简单的。所以啊你要想要修学圣道呢,你要发无上菩提心。我们传戒,传菩萨戒。传菩萨戒的时候当然那引礼师,开坛和尚对大家开示啊,大家跪在那里,发菩提心。问:发菩提心为?……真实是怎么回事,多数还是不明了啊。当然这也不必这么认真,慢慢的会有进步。我受比丘戒的时候,也是发菩提心,连皈依三宝都发菩提心了嘛,何况你受比丘戒的时候。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的时候都是要皈依三宝,都有发菩提心的意思在里面。佛菩萨的大智慧啊他规定出来一个仪轨的时候非常的有深意在里面,但是要是不讲解啊,那确实不是太明白,这是发菩提心,这一段我们就讲到这里。
        现在我们讲第四段:凡圣有何差别?当然凡圣有很多的差别,比如说圣人有戒、定、慧的功德,我们凡夫愿意自由,当然是没有戒、定、慧这件事。有一个居士已经信佛多少年了,也还肯听经闻法,他皈依三宝了,我劝他受五戒,他不受。我说为什么?(他说)“不自由,这个也不可以,这个也不可以。”这就是完全没有明白佛法啊。也就是不明白什么是善恶果报啊,就是这件事还不知道啊,有的居士信佛但是连皈依三宝都不想要,原因是我不重视形式,其实实在呢就是对于佛法没有明白。现在说凡圣有什么差别?圣人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有三明六通,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凡夫什么都没有。没有戒、定、慧啊解脱什么都没有,就是自由的这个境界。我曾经想到这个问题,这个自由这件事。是的,是有这种事情。佛教是讲因果这两个事情。在作因的时候你有自由,你愿意做不愿意做都可以,我要这样做那样做也都可以,但是得果报的时候没有你的自由的,你说我不受,不可以。果报来了非受不可,你没有自由。那么现在佛菩萨慈悲我们啊,在因的时候要自己约束自己啊,你不要太自由,不要这样子。现在说凡圣的差别啊。也可以说圣人是大自在的境界,是自由自在的,凡夫都不是自由的。凡夫,我想要这样就可以吗?不一定啊。说是这个人啊大权在握,他可以自由,也不见得,很多的问题摆不平啊。我说我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问题等着你,还有个最大的敌人在那里,你有什么办法?无可奈何。说那个大的敌人他也有敌人,也有很多的问题。世间上的凡夫啊,没有一个人他说完全问题都解决了,没有这件事,所以是苦啊。这是凡圣的差别。但是我们这么说啊,也好像是说明白了,圣人是自由的,凡夫是不自由的,可以这么说。但是我想这样说得太多,我们简单说一句话,凡夫和圣人的差别就是执著不执著,就是这样子。凡夫是执著的,圣人是不执著,差别就在这里。我们刚才说苦,这苦是由爱来的,你要不爱就没有苦。所以也有的人,你常常学习佛法以后啊,就不讲人情了。这件事啊是使令一个不信佛的人感觉信佛这件事令人厌恶,怎么不讲人情呢?这是太不合道理了。但是学习佛法常常地渐渐有了进步的时候人情会淡的,渐渐地就不讲人情了。但是你说佛教不讲人情吗?佛教也是讲人情的,但是佛教不用这个字,不用爱这个字,不用情这个字,不用爱、情这个字,用哪个字呢?用慈悲,慈悲和爱、情有什么不同呢?我爱我的父亲,我爱我的母亲,我爱我的姐姐、妹妹、兄弟,我爱我的朋友,这是对的嘛。佛教呢不是这样说,佛教是讲慈悲啊,慈悲也是爱,但是有点差别,就是清净的爱。这样清净的爱是广大无边的,我的父亲我爱,你的父亲我也是爱,所有的一切众生我都是爱,这是慈悲,慈悲是很广大的。而且非常的深,有深意在里面,有什么深意啊?我们譬如说你的儿要出家了,你的女要出家了,我反对,不同意你出家。感觉到出家有什么好呢?在家,做着一个在学校里读书,拿到一个学位,然后在社会上做事,组织一个家庭,这是很快乐的,这是正常的。你出家,反对。这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爱。其实这件事真正想一想啊,究竟怎么叫做爱呢?你走这条道路的时候,就是刚才说的:学校读书,然后社会上做事,组织个家庭,这样的生活真的是很好吗?这条道路啊说起来就是老、病、死、怨憎恚、爱别离,还有个求不得苦。你成功了也是这样子,失败了也是这样子,无有差别,就是一个苦恼的境界。你爱你的儿女就是爱你的儿女受这个苦,就是这样子嘛,是不是?谁能够解脱这几件事?这叫做爱,这个爱对不对?现在说是这儿女要出家来到佛法里面来,来到佛法里面来就把这些苦给避免了。避免了的时候呢就是解脱了老、病、死的一切苦恼,到了大光明大自在的世界去了,能得圣道。一切时一切处心情都是自在安乐的,不会到三恶道去受苦,也不在人天里面受苦,但他有大悲心,又会再来到人间度化众生,我的父亲在这里面我的母亲也在这里面,我的好朋友都在这里面,我来救护他们。但是他在尘不染尘,你的苦恼不能威胁他的,他心里没有事。因为什么他不苦,不执著。凡夫不可以,凡夫什么事都是执著,所以苦啊。剃度的时候,出家的时候剃度啊我很有感觉,念那四句话“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取泥洹,稀有难思议。”嗨呀只有佛菩萨能够说出这种话来,谁能说出这话?其他人说不出来这种话。你要能出家啊,在出家剃度的仪式上念这四句话。“善哉大丈夫!”真是好啊,一生是大丈夫,不得了的人啊!这个大丈夫连女人都在内,并不是说一定是男人的,你要出家了你就是大丈夫啊。“能了世无常,舍俗取泥洹,稀有难思议。”“能了世无常”为什么要出家啊,我们没有能力的人我们学习这个能对付生活就好了。但是那个胸怀大志的人,我可以做皇帝啊。都是这样子的,他嘴可能没说心里面是这样的,感觉这件事不是难事。我看有一个故事:在山里面有仙人,在那里读书。仙人在那里读书的时候,狐狸在旁边听,听了多少年以后那个狐狸突然间开悟了,我可以做兽中之王了。那个狐狸都有这个智慧啊,它听仙人读书的时候明白这个道理了,可以做兽中之王了。我想这世间上的英雄好汉也是这样的,他现在虽然是一个贫无立锥之地啊,像韩信那时候受胯下之辱,但是心里面有文章的。说孔明啊心里面有十万军队。那要大智慧的人啊,心里面非常的灵啊灵通啊,没有困难不能解决的,都是这样子。但是实在这些事情都是苦恼的事,就算你成功是苦恼的境界,为什么呢?都是无常的,都是变化的,你保不住的,所有的如意的事情终究是坏苦。那个《赤壁赋》上说“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是苏东坡说的,但是苏东坡我认为他还没有觉悟,他要是觉悟就出家修行多好呢,始终是放不下,还是要(想):这皇帝会找我回去做官吗?“能了世无常”他知道世间上就算是你有本事,你把荣华富贵拿到手了,然而又坏掉了,都是这样子的。古代的很多的英雄好汉而今安在哉啊?都是没有了。这个英雄啊一时的拿到了权利的时候,感觉到大概顶多五分钟的快乐,立刻就有问题,很多的问题来了。那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他自己说啊,我现在做了皇帝啊还不如做节度使时候快乐呢。做节度使的时候我能睡着觉,现在时常失眠。为什么这样子?我害怕别人夺我的天下啊,就是这样子的啊。刚才我说特别有钱的人要找保镖的都是和这一样,道理是一样的。“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放下,那么你干什么呢?“舍俗取泥洹”把尘劳的事情统统弃舍,我到涅盘那里去。“稀有难思议”这件事特别少有,世间上有几个人发心出家啊,所以特别稀有少有啊,是不可思议这个人。这是在出家剃度的时候念这四句话。再念一遍“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取泥洹,稀有难思议。”这是佛说的话来赞叹出家人。要做这件事呢,前途是光明的,是决定成功的一件事。因为你要栽培善根的时候,只要是栽培了,这善根会发生作用,你就成功了,没有失败的这件事。我现在讲凡圣有何差别就是执著不执著的问题。我刚才说痛苦是由爱来的,这个爱实在就是内心的分别,你没有这个分别这个苦就没有了。我们读这个《金刚经》“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这段文的意思就是执著的关系,我执著有我执著有法,执著这都是真实的所以你就有苦恼,你要不执著呢就没有这件事。我以前曾经讲过一个件事:就是有一个出家人,在一个地方住,但这个地方呢,那是古代的时候不是现代,可能是一个乡村。这个出家人住的这个地方有一个井不像现在有自来水,有水壶,那时候都是担水。那么在这个地区也不是很大,很多的人家都到这来担水。担水这是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就是有一点事情了,什么事情呢?有个女孩子年纪也不很大,大概还没到二十岁吧,每一次来担水的时候,有很多人在那里排队要担水嘛,她在等的时候就和那个出家人就谈话,过了多久的时候这个女孩子还没结婚就怀孕了,当然这不是一个可以隐藏的事情。她老和那个出家人谈话,这一定和那个出家人有关系,那么有的人只是议论而已,有的人就愤怒了,就是拿着棒子要毁辱这个出家人,就把这个出家人驱逐了。当然最初的时候就向他说这个事情你怎么怎么地,这个出家人说:“是吗?”就这么一句话,这个出家人就走了,你撵我走就走了。过了多久的时候,又有人议论啊:这个出家人怎么怎么地,说被谁驱逐了,你也这么议论我也这么议论,后来就传到这女孩这来了。(这女孩说)“这是冤枉他了,不是他啊。”那么说是谁呢?“就是某某人啊,不是他啊。”,她一说这话大家也在传也在议论,又传到那个愤怒的来驱逐他的(人那里)。“哎呀!那我冤枉他了,人家本人自己承认是怎么怎么事,不是他嘛。那我做的这个事情太粗鲁了,太不对了。”又去请他,向他道歉。这个出家人说:“是吗?”就完了,没有多说什么又回来这地方住。由这件事来看呢,这个出家人有得修养。那么大的毁辱他他心里也不介意,他也不说什么。顶多就说:“是吗?”就这样子,你请他回来,说:“是吗?”就完了。要是我们平常人啊,是个凡夫啊没得圣道的人,如果他是清净的你要毁辱他,他的态度会怎么样?不要说他染污,就是他是清净的,你这样毁辱他他会怎么样反应?而这个出家人心里不在意,一点不在乎。我不在乎你说我坏话,不在乎这件事。那么凡圣的不同在哪里?就是在这里,不执著,他不执著这件事。这不执著这件事很深的很深刻的,不是肤浅的境界啊。这是要长期的修行成就的圣道的智慧。能把这一切境界都化解了,都看化了。我们刚才说《金刚经》这段,如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件事。这个王用刀剑啊来割截他的身体,四肢都轧掉了,这是到了很痛苦的境界,但是这个忍辱仙人啊没有动嗔心。为什么他不动心,不执著,这么痛苦的境界他心里面不执著。像刚才说的毁辱那个出家人,他也是不执著。我想这两件事都不是容易忍受的。这件事要我来看第一个要有智慧,《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有这种智慧,就观察自己的身体也好,观察这个歌利王也好,这一切苦恼的境界如梦中境这样子,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在做梦的时候是有这么件事,梦醒了是根本没有这件事。那可见梦里的境界不真实,是假的是空的,你能与这个空相应了的时候,这一切如幻如化如梦中境如水中月的境界显前的时候,心里面与空相应,就是不执著这件事。你说什么,心里面没有什么。我们凡夫这个心呢,就是在这虚妄的境界上不知道是虚妄的,认为是真实的。啊!你怎么可以毁辱我?就是这样子,我要找律师。这样的境界呢就是执著是真实的了,所以你就痛苦。另外一个我们事实上来说呢,我们这个生命体啊,三样事:一个物理,一个生理,一个心理。这三样组合起来是我们的生命体。就是我们全身要医生来说有神经的组织周遍全身。用佛教的话呢就是我们这个心理啊普遍到全身,都有感觉。你不要说用刀啊,用针刺一下都有感觉。那么得了圣道的圣人他也一样,他也是有父母,也得到这么一个身体,也是有物理、生理、心理,也是周遍全身都有感觉的。你要用刀来割截他他也是有痛的感觉,但是有一个问题啊。圣人修了无我观的时候,修诸法空观。天台智者大师说:“从假入空观。”修空观不能直接观空,先观假。然后观假是空的。梦的事情是有,但是假的,梦的事情是空的。这是个次第,由假入空。圣人的境界呢,这个身体他有他的心识啊,有感觉。但是他有智慧,认为这都是假的是空的。他这个智慧一发生作用一作如是观的时候,一观到空的时候呢心就住在空上,而就不住在这个有的上面。我们执著实有。圣人因为知道实有是假有。假有因为是毕竟空的。这个心里的过程啊由假入空。入空的时候就不与这臭皮囊相应了。你在这上面用刀割他没有事情,他没有感觉。要是法身菩萨的化身境界那就没有这个问题。那化身的境界啊你割他像割泥土似的,他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现在由凡夫去修学圣道,这是果报是报身。果报的时候这不是化身,所以你要是伤害他,他有心识有感觉啊。你要说是饿的时候不舒服,吃饱了就会舒服,是有苦乐的感觉的。所以你要杀害他他有苦的感觉。但是他这个圣人呢他不像我们凡夫执著是实有,他知道这是假的是空的。心与第一谛相应了的时候就没有事了,不感觉到苦。不感觉到是苦所以不生嗔恨心。……但是我在想这件事啊,他也有定相应,不全是智慧。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定力来帮助他这个智慧发生作用。如果你没有定啊,不行,光是智慧不可以,要光是定也不可以。就是有定而又有慧就达到这个境界。“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没有嗔恨心。我们简单是说呢就是不执著。但这个不执著啊是经过长时期的修学圣道成就的,不是说空话就可以的,说空话没有用的。所以凡圣的差别呢就是执著不执著而已。所以要是我们能够啊…,你要有修学圣道的愿望,希望离苦得乐的时候,学习这个不执著,那么就好了就可以成功了。凡圣有何差别?圣人有很多很多的无漏的功德,我们凡夫啊有烦恼,有业障,有种种的苦恼,惑业苦的境界,这是凡夫境界,圣人是无漏的戒、定、慧的大解脱的境界,这是凡圣的差别。其中的一个要点就不执著和执著,就是这么多的差别。所以说起来呢,这个执著不执著就是你现前的一念心啊,就是一转念之间,就是差这么多。这是第四段。
        我现在讲第五段:如何修学圣道?这个如何修学圣道呢?佛菩萨说得非常的合乎人情,不像我们中国的禅宗的祖师说话,不那么说话。“才动眉毛就是犯了祖师规矩”,不这样说话,这样说话谁能办得到呢?佛菩萨呢就从你现在的贪、嗔、痴的虚妄分别心从这里开始向前进。我们能办得到吗一下子就是圣人,那谁能办得到呢?所以中国的禅宗注定要衰败,因为你说得太高了,谁能办得啊,这是很明显的事情啊。当然我说这话可能禅宗的人不欢喜,但是事实如此。事实是这样子的,所以非要参话头禅不可了。那个修第一谛的禅如来禅修不来了。修了话头禅结果更是衰。现在佛说的修学圣道呢,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就是你现在啊要闻,听闻佛法。听闻佛法呢也包括你自己去阅读,自己去阅读经、律、论。佛用语言文字啊来表达佛所证悟的真理,我们也就从文字上去学习这个真理。在一开始就是闻,闻实际上就是学习。学习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亲近一个善知识来学习;一个自己阅读经论。初开始啊多少要听善知识讲解比较容易一点,要是久了的时候你程度进步了就不必。自己阅读经论,可以这样学。这就是叫闻所成慧,由听闻佛法,由学习佛法,依赖文字而得到一些智慧。其次是思所成慧,就是听闻了佛法以后啊,你明白什么是佛法了以后要专精思维,要闲居静处专精思维,就是在寂静的地方,你听闻的佛法你去思维,思维这个道理。孔夫子也是主张“慎思之,明辨之。”也是主张要思维,也是主张这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你这样专精思维啊你还是要阅读经论的,你阅读经论呢然后要再思维,这孔夫子有这个智慧。那么佛陀也是这样开示我们,你听闻了佛法以后你要专精思维,但是你还是要阅读经论的。从这里得到智慧的时候就超过了闻所成慧,比闻所成慧更高一层。那么你思维了以后呢第三个阶段就是修所成慧,修所成慧就是静坐了。静坐的时候就是修这个奢摩他的止。这个止修成功了,在禅定里面再去思维观察就得圣道了。但这个事情呢,由前边那个圣道的前方便,你要持戒清净,你要学习根律仪,要觉寤瑜伽,饮食知量,和正知而住。在这个基础上啊你要睡四个钟头觉睡六个钟头觉,其余的时间专心的去做这件事,你才可以成功的。那么修学圣道其中静坐的这个时候止的这件事,在天台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密》有讲到修止的方法。我们照那个方法去学,你就能够容易办得到。你看禅师的语录不知道。他们说啊,越说越高啊。但是我是应该从眼前开始才可以。所以你读了多少年也摸不着头脑,还是不得其门而入。要读《释禅波罗密》智者大师的这本书。但是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呢,说得是更详细了。我主张这两本书都要读,对于你修奢摩他的止有帮助。修奢摩他的止这件事呢也有深浅的不同,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到色界四禅到无色界的四空定,这都是止,这些定都成功了叫做止成就。这件事呢就是要有前边的前方便的基础,你就可以做成了。但是我在想这件事呢年纪越轻越好,这件事容易成功。说我年纪大了就没有希望吗?也不是,你身体健康还可以。所谓健康呢就是心脏健康,其实五脏都要健康。如果这个头脑恍惚就差劲了,你想静坐啊就不容易,静坐困难。当然也要适当的环境,就是这个地方寂静,吵闹的地方不合适,要空气新鲜的地方,要光线也要好一点,就是这个地方多太阳也是比较好。阴暗、湿气太大的地方不合适。湿气太大的地方不合适,对于身体也不对劲。这个修行这件事啊看佛菩萨那个意思啊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的。你成功了的人怎么都可以,没成功的人啊还是要有鉴别的,有的地方合适有的地方不合适,所以修止是这样的。我刚才说过《释禅波罗密》这本书要读,和《瑜伽师地论》里面说的止说得很详细。我们现在各处的佛教啊,汉传佛教很多人愿意学习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略论、广论,他那里面的奢摩他就是从《瑜伽师地论》里面来的,从唯识的经论里面来的。所以我们学这个也是对的,就是应该这样子嘛。这是学止。学止这件事呢,我们今天的佛教啊,其实也不止是今天的恐怕由来就是这样的,人都是愿意有神通。说是我没有神通,别人有神通,我心里很欢喜啊,心里也很仰慕,于是会有很多问题出来。这个神通呢就是从修奢摩他来的。就是得了禅定啊,在禅定里面修神通就会有神通。如果没有禅定是没有神通的。但是也有的人前生也一点特别的功德,他带来的果报有一点特别,他有异能。其实这个异能这件是啊我们也容易误会这是神通,实在不是,这个当然他也超过我们平常的人。但是异能有时候准有时候也不准,不是决定的。就是大阿罗汉的神通啊那是多数都是准的,他说的话多数是准的,但是少数也有失灵的地方,何况不是阿罗汉,这是关于神通这件事。当然佛教徒有神通啊,弘扬佛法是有很多方便。还没有说法呢,闻名了这个心就向他投降了,当然这也是一个方便。但是神通呢不是真实能解决问题。这个真实能解决问题要般若波罗密。所以这四句话“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佛没有说你求神通,没有说这话。求光明,光明就是般若波罗密,是智慧。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智慧非常重要。但是这个智慧呢也要依靠禅定,没有禅定还是不行。所以我们佛教徒应该修禅定,还是要学习般若波罗密才可以。所以修学圣道的时候啊,前方便要持戒清净,然后要有闻、思、修的智慧的这样的学习再加上修禅定。禅定修好了之后在禅定里面再修毗婆舍那的观。这个次第是这样的,但是你修的时候也还有一点差别。什么呢?如果你初开始静坐的人啊你禅定没有成功,你在修习的时候你一定还是要打妄想。初开始的时候呢是不昏沉,初开始静坐的人不会昏沉,因为腿疼。腿疼不昏沉。那么为这个腿痛所苦,这是第一关,其实腿痛这件事容易解决,这件事不是难,最难的是调伏妄想,叫他不要有妄想。那么这件事啊我刚才说有点差别在哪里呢?如何修止或者是修数息观,数、随、止、观、还、净这六个方法啊,这数、随、止都是止。这个数的方法的确是能够对治杂乱的妄想。而随呢也是很好,那就是有一点功夫了。这个随啊是你静坐时寂静的力量有点进步可以修这个随,如果你没有到那个程度你修随还是容易妄想,这是有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刚才说止修成功了然后修毗婆舍那观才能断烦恼见真理,就得圣道了。但是你在修止没成功的时候有妄想不如这时候就修观,来代替这个妄想。就是你静一会儿,修数息观修一会儿就修观,你就可以修像《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可以。你要修这个如梦观呢分两个次第,先观梦然后观如梦,这样也可以,可以这样修。我现在还说这个,修奢摩他的止的时候,比如说我坐一个钟头,我修他十五分钟的止,在十五分钟里叫他寂静住,寂静住的时候呢,过了十五分钟不需要看表哦,你大约过了十五分钟你就修观。我刚才说修这个如梦观,先观察啊我们自己,自己这个身体不真实。说这个身体啊我感觉是真实的嘛怎么能说是假的呢?如梦,梦里的身体啊到纽约去了但醒了还是在床上嘛,没有到纽约嘛,那么到纽约那是虚妄,是不真实的,但是你在梦中的时候是真实的,所以你认为真实那就是虚妄,由这样的事情做譬喻,你就容易知道是虚妄,久了的时候呢就成功了,可以这样修行。这是修如梦观,另外还要修一个观,无我观。我们读《瑜伽师地论》也好,读《中观论》也好,感觉到无我观非常的重要。如果你观一切法空你不修无我观啊你还不能得圣道。这在《瑜伽师地论》上能看出来,在《中观论》上也看出来有这件事。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上说到三三昧,在菩萨地里面也说到三三昧,但是菩萨地的三三昧是大乘佛法,声闻地的三三昧呢通于大小乘,我们简单说一下。第一是空三昧,第二是无愿三昧,第三是无相三昧。这个空三昧呢就是观察这色、受、想、行、识无我无我所。就是我不可得,我不可得我所有也不可得,这叫作空三昧。这样子观察啊,我们再多说几句,什么叫作我?当然我们不是印度的外道。我们虽然每一天在生活里面常常说话,思想上的沟通啊,我怎么怎么的,常常这样用。但是这个我的定义也并没有特别的注意。分别出这是我这不是我,也没有这样注意。但是印度的外道呢实在来说呢,我们在佛教的经论上说印度其他宗教叫外道,外道这句话呢就是佛法之外的道叫外道,这句话也并没有轻视的意思,但是就好像有点轻视。实在来说呢还是有智慧的人,他们能注意这件事,他就说到什么是我?我们中国哲学你读这个《易经》、老、庄、孔孟之道没有详细说这件事的,没有明白的说什么是我,孔夫子也说到“无故、无必、无我。”也说到这个,究竟是什么事也没有说清楚。但外道不是,外道说的我是常住的,永久存在的,而不是无常的。我们现在看那个灯光吧我们从两点钟把它开开一直到八点钟,很长几个小时内一直在发光,但是在光明是常住的吗?光明是刹那刹那生灭的,那一秒钟那个光,前一刹那的光没有移到第二刹那它就灭了,这是刹那刹那灭的,这是刹那生灭。现在外道说这个我是常住的,连刹那生灭都没有。这个建筑物能支持到两百年,过两百年就坏了,这事也是无常。但是这个无常就是刹那刹那的生灭。现在外道说的我没有那么一期的无常,也没有刹那的无常,就是很坚密的、坚固的常住不坏的,在我们的生命体里面有这么个东西,常住不坏的这个是我。那么我们的生命体有色、受、想、行、识有五个东西。外道认为另外有个我,加起来就是六个。色、受、想、行、识、我就是六个。佛说只有色、受、想、行、识另外没有我。所以说色、受、想、行、识的意思就无我,就是无我论。佛教是主张无我的,但是外道是主张有我的。这个有我的时候啊,他是说多数啊这个识是我的体性,色是我的住处,受是我的感觉,想是我的知识,行是我的行动,识是我的自体,我的本体。前四个是我的我所,是我所有的事情。这样执著,执著这个识是我,它是常恒住不变异的我,我死掉了只是身体坏了,我还是常在的。我到天上去了,我又来到人间了,我又到地狱去了,就是在六道轮回,我是常住不变的,外道有这种思想。如果我们要不学习佛法的话,你遇见了这样的思想你感觉怎么样?我看你们会接受,会接受这种思想。我感觉我们佛教徒啊,如果你不信?其实《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无我论,你注意读,从前至后都是说无我“通达无我法者真是菩萨。”《金刚经》有这个思想。但是我们中国佛教不是。虽然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很多啊,我们中国佛教,传统的佛教还是有我论,主张有我。很明白的说六道轮回我是不变的,明白的还是这么说。但是我们要是认真的去学习佛法,《金刚经》是无我论,我们学习《大智度论》也是无我论,学习《中观论》,学习《瑜伽师地论》统统是无我论。但是我们中国佛教传统的佛教就是是有我论。就是我们中国人啊有一点马马虎虎的,一方面我还欢喜读《金刚经》,然而还是有我论。在这个思想冲突中就好像我没看见,就是这样啊。但是印度人不是的,印度人比我们中国人认真一点。但是我们现在说修学圣道呢,我们根据这个《中观论》,根据刚才说的《大智度论》,根据《瑜伽师地论》,根据《金刚经》的话要修无我论。修无我论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从事实来说,这个思想的问题谁对谁不对,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大家都有根据,我欢喜嘛,我欢喜这个事嘛。佛教似乎是自由太宽了,西藏的佛教也是大乘佛教,他们似乎是不样我们汉传佛教这么自由,他也是有个尺的,但不像我们这么宽。我们好像是你完全都没有学习过佛法,正知正见都没有,你也可以做大法师,就是自由到这种程度,中国佛教到了这种程度。但是西藏的佛教不是这样的。不过也不能说都是,恐怕也多少出入的,也是有。现在说这个无我论。我现在说,有我论,无我论,在事实上看他们的利弊。这个有我论啊就容易自私,他的短处就是自私。有我就有我所,我的权利所及的地方是我所的,你不可以碰到。你不碰到我,不碰到我所可以,我允许你的存在。你要碰到我的时候,我要消灭你。这件事啊世间法处处现在的佛教都是这样子。世间上我们不提,我们就提佛教,是这样子。这是有我论的一个弊一个短处一个缺点,明知道是这样子不知道改。这是有无论的错误,但是不肯改,这是中国佛教衰微的原因之一啊。无我论观察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没有我可得,也就没有我所。什么事情没有关系,你碰不到我没有我可碰啊。所以可以牺牲自己普度众生,这个大悲心能发出来,可以牺牲自己救护众生。你要有我,牺牲你保护我可以,怎么能牺牲我利益你呢?在利益你的时候能保护我,这样我可以利益你,事实就是这样子嘛,这可见可以看出有我论的是不圆满,无我论是圆满的,人与人之间也容易和,我牺牲我保护你可以,我请你做住持,请你做领导人,可以无争。没有个人的利益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只有团体的利益大家的利益没有个人的利益,无我论能到这个程度。所以我们从事实上看啊,修无我观啊是大悲心的基础是真实能发大悲心的,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如果你表面上说是要修无我观,实在的还是有我,你终究是私心放不下。所以修学圣道啊要修无我观。《大般若经》啊说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我也不可得。我,我空,法空。这样子呢,你就能够到这个“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去,你就达到圣人的境界了。经论上说不受一切法得阿罗汉,心里面不受一切法。如果你有我可得你就有受,你就有执著,受者执著也。所以如何修习圣道这个地方啊,我们初开始不妨不要修无我观,先修梦观,如梦观。先观这个身体是假的然后再修无我观就可以了。但是另外有个问题。我们现在是讲修学圣道,就是男女的欲这个问题,这是圣道的障碍。你有这个障碍呢圣道是修不来的。没有时间啊,这个时间都是用掉了。没有时间修学圣道。你不可能我睡四个钟头觉,睡六个钟头觉,剩下时间修学圣道,没有这个时间的,所以这个爱啊是圣道的障碍。你要想要修学圣道有成就就得把这爱放下。 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说得非常清楚,世界上的欲啊很多的灾难。你追求这个欲也很苦,你有了欲的时候啊心里面时时很恐怖,担心啊。担心失掉了,担心被别人抢去了,就是这样,没有差别。男女没有差别,都是一样的。就算是互相有信心,随时也会失掉了。因为这欲能令人有病痛。有的时候会出轨,会有这些问题啊。有这些问题的时候业障是更多,圣道是更不能修了,都谈不到了。所以要修不净观。要修不净观来破坏自己的欲,把这欲心要停下来。把这欲要停下来才可以。谁也不要笑话谁,你不要笑那个美国的克林顿总统啊,你不要笑他,谁能比他强?尤其是我们出家人啊就是要修不净观。修这个来破除自己内心的欲,心里面太平,心里面平静。佛没有说你把眼睛闭上,不是这个意思。要破除心里面的欲,破除就没有问题了。而这倒是不是难事,修不净观很容易。这修不净观那个意思呢,要把修不净观的文背下来。背下来了啊然后一方面背这个文,一方面思维这文里面的意,久了呢就成你自己的思想了,遇见一切的境界心里面不动心。这在佛在世的时候比丘都是这样修的,所以他能得圣道。佛在世时候的比丘很多人得阿罗汉道。现在的出家人为什么没有?你没修嘛,你没有修四念处啊。“主要我们现在末法时代人业障重。”不是这话的意思。如果你修了四念处,你没成功,那可以说你业障重。你没有修,这句话是言之过早啊,你说的不对啊。你应该修四念处。就是按照这个修学圣道的方便这样修。一出家你就这样做,这件事就成功了。应该修不净观,《法句经》上有一句话“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就这四句话就很有用。《大智度论》里面,三十七道品,前面四念处那地方说得很多。就把这文背下来。你要是现在有影印机,把他影印下来,一段一段,它也不是很长嘛,就把他背下来。背下来了心里面就这么常常思维。静坐的时候就这么思维,也不需要很久啊,就有力量。它不能断烦恼,不能断这欲的烦恼。但是能降伏住,不动,欲就不动了。这个不动的时候呢它就不障碍你修无我观,所以修不净观是破障道的,有破除欲的障道的力量。然后修无我观,成功了,小乘佛法来说就是初果,大乘就是无生法忍。你得了圣道以后,这时候是圣人了,你有这个苦、空、无常、无我,一切法毕竟空的智慧了,你发大悲心啊,弘扬佛法,广度众生,就是圆满了。你的一举一动有佛法的精神在里面,十方佛菩萨看这是我的弟子啊。如果你没能修四念处,你内心的这个欲,贪、嗔、痴的烦恼都在啊。只凭着自己有点福德因缘有点活动啊,佛菩萨看了我这个弟子不及格啊。所以说按佛菩萨看我们汉传佛教不兴盛啊。当然我认为全世界的佛教统统都不兴盛,不止是汉传佛教,都是不兴盛的。这个正法、像法、末法,不是中国佛教是末法,统统都是末法。但是我们有藏经,佛的文字的正法还在,我们要好好学习还是来得及的。所以这个如何修学圣道这个地方啊,从闻、思、修,要静坐,在静坐里面修毗婆舍那观,修梦观,修如梦观,然后修不净观,修无我观。这样子啊你今天也这样修明天也这样修,你可能七天就有消息,顶多一百天就有消息。这个《阿毗达磨法蕴足论》上说,其实是《阿含经》上的话“念佛、念法、念僧”这念法这个地方怎么讲呢?佛说我说的这个法啊叫作现证,你现在作如是观你现在就能成就没有说你来生再成就,不是的。你现在作如是观现在就成就,佛就是这么说的啊。所以你不要说“我怎么能成就?”不,你好好努力就能成就。我也曾经说过,就像做那个小椅子啊,那些零件都做好了你装上就是了。你对佛法的学习啊,一样一样你都学清楚了,然后坐下来这么观就成就了,就是这么容易啊。但是佛说的这些事情你都要办到。这几个修道的前方便你要做到,你就是这样做,这件事就成功了。现在是到点了,这最后一段,这个如何修习圣道其实还有很多应该说。
        现在说:修习圣道的功德。修习圣道的功德是太多了。《金刚经》上说“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金刚经》上实在就是说修学圣道的功德很多,下面很多一段都是说这个意思。我们凡夫总感觉到世间上的荣华富贵啊是可爱的,是最有价值的,是我们值得努力的。佛说那件事啊,你做那么多的功德,有那样多的荣华富贵,不如修学圣道。那么修学圣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没有苦恼的境界,心情不苦恼。那么荣华富贵苦恼吗?荣华富贵是令人苦恼的。你看看历史啊,历代的君王怎么样。历代的君王都是苦恼人,还不如一般的老百姓简单啊,那就知道荣华富贵是虚有其名而已啊。虽然他有很大的权利,有很多的财富,但心情不快乐。你要有智慧,像唐太宗是有智慧的人稍微好一点,如果糊涂的人啊随时就垮台了。打天下的皇帝都是有能力的人,心情都不快乐,唐太宗心情也不快乐,宋太祖也不快乐,汉高祖也是苦恼人,都是苦恼人。我们看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还是有本事的人都是苦恼人。这就可以知道世间的荣华富贵是假的,不要说皇帝啊,你就看那个一般的没有做皇帝有大财富的人,他心情怎么样。我感觉他们也都是苦恼人。我有一天看报子:有一个香港的就是有很多楼房的有钱的人走到那个大排挡的时候看见一个人光着膀子吃大碗面,呼噜呼噜吃了一碗。“哎呀,这个人,我都不如他!”他天天要吃胃药啊,还是搞不来,这胃消化还不好,这个很有钱的人羡慕那个没有钱的人。这可以知道啊世间上都是假的事情,你羡慕那富贵的人,富贵的人还羡慕你啊。那么我们简单的说啊,修学圣道的好处,你要成功了的话,表面上不说说他内心。内心里面一切时都是自在的,安乐的。我们感觉富贵荣华是好的,就感觉他很快乐嘛,实在他不快乐,修学圣道成功了心情快乐。因为世间上的这些好的事情,坏的事情不能动摇他,你不能动摇他的,他自己有独立的世界,他是自在清净的,这是真实的富贵。修学圣道的好处就在这里,不像我们生死凡夫啊常常的恐怖,不得自在。我就讲到这里好吧。

--------------------------------------------------------------------------------------------------------------------

扩展阅读:

妙境法师佛教文集

妙境法师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 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前五篇文章

梦参法师:佛说阿弥陀经(6-5)下

智随法师:学佛如何面对人事善恶?

智随法师:如何分辨、选择明师

智随法师:观 音 与 弥 陀

净界法师: 修行宁可千年不悟,绝不可一日着魔!

 

后五篇文章

南怀瑾: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

大安法师:《念佛圆通章》不假方便 香光庄严

大安法师:《念佛圆通章》念佛心、念佛人

大安法师:《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净界法师:用智慧的光明来引导我们的生命!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