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如何修习四念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如何修习四念住

 

一、依四念处住

修行,主要的目的就是使令自己的心清净。如何修行能令心清净?佛说:依四念处住!

四念住,或译为四念处。“处”是心所住之处,“住”是心止住其处;在四种境界上摄心安住,名为四念住(处)。此中包含两种意义:一、念,二、慧。简单说,“念”是明记不忘,“慧”是观察。或说摄心不乱,明静而住,名之为“念”;依止于定,以慧观察,除遣颠倒,断惑证真,名之为“慧”。此二者实在就是止观。

佛所说的四念住法门非常广博,通于一切经论的观法,如不净观、无常观、无我观、毕竟空观等。而所修习的四念住,有小乘佛法的四念住以及大乘佛法的四念住,现在讲述的是大乘四念住。

二、略说修习止观的方法

(一)摄受方便

修行之先,应摄受方便,即受戒也。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要以戒为根本,先受持净戒,然后进一步修止观。按照学习之次第说,则依戒增上定,依定增上慧。由于戒能增上止观,若犯戒,即应行忏悔法以去除障道因缘,然后再修止观。若根本不重视佛法,对佛法没有恭敬心,常常犯戒,修止观有可能成功吗?所以,一定要尊重佛制,按照佛法的次第,先受戒、持戒清净,然后依身、受、心、法四种境界修止观。

(二)修止

增上心(定)能增上慧,所以应当先修止(定)。修止一定要有一个所缘境,而所缘境有多种,若依色法,即在地、水、火、风四大之中,任取一种作所缘境。如出息、入息是属于风大,现在就以出入息作所缘境为例。

初修习时,内心忆念:“知息出,知息入”,就是知道气息现在是出,知道气息现在是入。先在内心默念这一句话,然后就注意息的出入。

息的出入,是发自生命体本身的因缘,不要刻意控制它,内心只负责了知,息出时知道出,息入时知道入,不要打妄想。作意思惟息的入出,绑住忘想纷飞的心,只保留“知息出、知息入”的念,不要分神。若感觉修习困难,则可以加上计数,在观出入息时,默数一、二、三……,顺数至十为止,又由十倒数至一,随念反复思惟数字,即能系心令不妄动。如是相续修习,渐渐地心就在出入息上安住,没有其他的杂念。此时,内心也能了知已停止虚妄分别,正安住在出入息上不动,这就是修止。

初修止时,若得相应,也只是相似的相应,不是究竟,还要不断地加以调练修习。

若过去定的善根栽培得不够,静坐初开始就感觉困难,腿子疼、腰疼、头疼、全身都不对劲,这一念心也不听你的话。虽然困难,你不要放弃,说:“我不坐了!”你继续努力,一天进步一点,天天这样熏习,定的种子就会越来越有力量,突然有一天就相应了。这件事也是不可思议的。

若于过去生中,曾经栽培修止的善根,现在学习静坐,对于摄心不乱地安住在所缘境上,并不感觉困难。若有这种情形,可以继续修止,能够从欲界定的九心住,很容易地达到未到地定,又从未到地定到初禅。若能进一步成就色界四禅,在禅定中修大乘的四念住观,就能显发出善根力量的不可思议!

(三)修观

观,是思惟。大乘经论所教授的四念住观,是在五蕴和合的生命体中,思惟观察身、受、心、法是毕竟空的。而《阿含经》中,主要是思惟观察五蕴苦、空、无常、无我,对于修无我观讲说详细;虽未明显说诸法毕竟空,但也应该包含此意。至于大乘教义就明白地说:一切法是因缘有、自性空。若肯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或《大智度论》,通达般若义之后,就可以修习性空观。若没有学过自性空的道理,则可以先修无常观,然后修无我观。其实,大小乘佛法的道理是相通的,都是可以成就圣道的!

我们应该要认识,自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不要忘掉自己是佛教徒!若真有意愿想要得圣道,就要恭敬尊重地好好学习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论,依照经论中的教法修习止观。

修习毕竟空观,不是说空就空,应由学习经论而得知空的道理。举例而言,若要修性空观,就要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中观论》;若要修唯识观,就要读《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或者读《摄大乘论》。如果不读经论,只是欢喜静坐,想要成就圣道是不可能的!

再以修性空观为例,“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观察缘起的一切法自性空。譬如人的生命体是因缘有的,不是无因缘就有这个身体。为什么是女人、是男人?为什么他的身量高、身量低?都是有因缘的。属于因缘有的,都是自有原因,也都是自己创造的,不是由造物主或别人赋与的。

因缘有,就是自性空。为什么是自性空?本来没有那件事的因缘,那件事就不出现;现在由于因缘和合了,那件事就出现了。虽然事情出现了,而那件事本身也还是空无所有的,因为它只是因缘和合顿起乍现的虚诳妄取相,没有真实的体性。由此得知,一切法都没有自体性,所以是自性空。

又譬如人的出生,是因为有业力,加上有父亲、有母亲,因缘和合,就生下一个小孩子。若是不需要种种因缘就有这个小孩,这是“自性有”。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小孩不是由自己的业力及依父母的因缘和合而有的,所以可以肯定:因缘有就是自性空!

再以观心而言,譬如出现一件如意的事情,我的贪心立刻现起。观察自己这一念心,是因为有了不如理思惟的因缘才生起贪心,若不作意思惟,贪心就不会出现。假设我不作意思惟就有贪心,贪心是自性有;而事实上,我不作意思惟就没有贪心,可知贪心是自性空。

还可以观察:在愚痴心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烦恼,就是执著有我;本来无我而执著有我,就是颠倒。要观察我是自性空,贪、嗔、痴的烦恼也是自性空,各式各样的分别心乃至一切法,都是依因缘而有的,是自性空的。当修空观的时候,用自性空的道理普遍观察一切有法、无法,一切善、一切恶,都是自性空,是无差别的境界。

(四)止观的调配

观自性空的时间不宜过久,或可观察五分钟之后就修止,将心安住不动。

住心不动有两种情形:

第一、先前修止的时候,是以出入息作所缘境,现在改为修观,用五分钟的时间观察自性空,而后又修止,再回到出入息的所缘境,心无分别地安住。

第二、观察自性空之后,心能相续寂静住时,就不再回到出入息的所缘境。譬如:观察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身是自性空以后,心念就止在无色、受、想、行、识上,无分别地安住其心。

初开始用功,可以随意地修习这两种止;常常如是用功,久了功夫进步,即可放弃出入息的所缘境,而安住于自性空。这也就是以法空的道理也修止、也修观,也修观、也修止。常能如此修习,贪、嗔、痴,我我所的烦恼会逐渐减轻。当别人轻视你或赞叹你,你内心能不生烦恼,显然地和以前没有修四念住时不一样了,那就表示止观有进步了。

若依“知息出、知息入”修止,或者加上计数修数息观,内心顶多只能寂静住五分钟,过了就有妄想,应该调整一下,转变为修观而不修止。因为静坐中打妄想,空过时间,不如改为修观。而修观要依法,法是清净的,心也能随之渍净。若修观一段时间令心清净后,此时再转为修止,就会发现和不修观前是不一样了,心容易寂静住。

三、正说四念住观

四念住观就是依身、受、心、法四种境界,作为修止观的所缘境。身,是指色、受、想、行、识组合的生命体。受,是指一切有情能够觉知冷、热、苦恼、快乐等觉受,从久远以来集聚了很多不同的觉受。心,是指明了性的心。法,是心所觉悟、所分别的一切境界,都名为法。法是总说,身、受、心是别说,其中有总别不同。

四种境界中,依止“身”或是“受”作观察,可能容易明白。若是观察“心”,虽然我们无时无处离不开心,一直是在心的分别中过活,但是不太容易明白。而“法”,其实就是心!心有能分别、有所分别;这能分别所分别的一切境界,都是法。

修四念住观,不论大乘、小乘,都是以身、受、心、法作为所观察的境界。能观察的,是从学习佛法所得来的,观察一切法空、我空的智慧。世间上的人可能读书多,学问丰富,但是没有学习佛法,也就没有一切法空、我空的智慧。所以,先从听闻佛法得到了法空、我空的智慧后,就依此观察自己的身、受、心、法是自性空,也是无我的。

(一)身念住

我们虽然是佛教徒,若不学习佛法、修止观,会有什么问题呢?就是爱著自己的身体,执著身体是常、乐、我、净的。身体实在是臭秽的,但我们总感觉身体很美(净就是美的意思)。因为从外表上看,身体有相似清净的相貌,然而里面却是心、肝、脾、胃、脓血等所组合,充满屎、尿、垢、液等各种臭秽之物,唯是不净。于修不净观时,观察此身体是臭秽之物,有种种不净的过失,不要生爱著,制伏欲心令之不起,以破除执著身体很美的颠倒想。如此修习不净观,除了能断欲贪,进一步可以令“执著身体是我”的想法不生起。因为身体种种不净,无常败坏、腥臊臭秽、无我无乐,其中无有实体的我可得。由此观察,能令爱、见烦恼不生,乃至成就圣道。这是身念住。

(二)受念住

修习受念住,是观察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就是苦恼的感觉,譬如身体有病了,或者天气冷没有衣服穿,乃至还有很多使令你不欢喜的苦受。乐受就是如意的感觉;不苦不乐受就是也不苦,也不乐。

通常,我们都是欢喜乐受而不欢喜苦受;然而,虽一时得到了乐受,但是它有破坏性、有无常性,因缘一变化,乐受就变成苦受了。不苦不乐受也是不能安住不动的,随著时间刹那刹那地前进,不久又遇见苦受、或遇见乐受,不能永远保持不苦不乐受。所以,三种受终究都是苦性。

常常修习受念住观,摄心安住,不随受行生种种烦恼;如此修习观察之后,又继续观察所受的境界由因缘而有,是无常变化的,毕竟不可得,令心无所住,也就是不受。若能够于一切法不受,便能成就圣道的功德,是名受念住。

(三)心念住

十二缘起中说识缘名色,名、色就是指生命体中的色法和心法。色法--是由地水火风组合的躯体,心法--就是受、想、行、识。我们这一念明了性的心会生出种种的虚妄分别,也就生出很多苦恼,而这实在都是由自己的心创造的。若是不学习佛法,就不知道一切世间法不论是善、是恶,都是由心发动造作。而心是不能自见有种种过失的,唯有佛在修心念住中说:若善知心,就能善解一切法。

一般人不论说话、或心里的妄想,都是执著有我;但是并不会去深入观察,究竟什么是我。一些有思想的人会思惟观察:“心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最后的结论是:“心是常住不变的,也就是我,而我的体性就是心。”他们认为,虽然身体有老、病、死,会变坏,但是心没有老、病、死,心是常住而不会变坏的。

现在,佛告诉我们:心是无常的,刹那刹那生灭变化,不是常住不坏的。我们若能注意观察心现起的行相:有时欢喜、有时苦恼,有时贪、有时嗔,或者疑惑、或者高慢,从心念转变的快速,就会发觉到,心本身是相续不断地刹那生刹那生灭,念念之间有很多变化,并不是常住的。

静坐时,观察心是无常的,可以破除执心是常的颠倒;同时也观察这一念心,根本没有一个实体是不变异、常恒住的,可以破除我执。如是修心念住观之后,即能令念不动,令心寂静住。由于能够成功地调伏这一念妄心,也就能调伏一切法,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是名心念住。

(四)法念住

修习法念住,应该先认识法,其中包括世间所有的恶不善法,也就是贪嗔痴等烦恼,以及一切能修对治的善法、清净法。譬如,我有很大的本事,能做一切恶事,也能做一切的善事,但不论作善造恶,其中都伴随著贪嗔痴等烦恼,所以于诸烦恼应修对治。现在能够了知恶不善法之后,用四念住回转贪嗔痴心,令心不随顺贪嗔痴等法,也就是观察心是无常、无我的,同时所观察的法也是无我的。

我们虽然由于虚妄分别而做了许多罪过,也可能修习种种功德,然而里边没有我可得,就是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实观察之后,心不在贪嗔痴上活动,即能远离一切染污法,名为修法念住。若进而观察色受想行识不可得,色声香味触法不可得,乃至佛的无上菩提也不可得,这就是更深一层的法念住了。

我们原来都在身、受、心、法上,有常、乐、我、净的颠倒妄执,现在用这四种方法诃责自己,以破除爱、见的执著。若能够如此修习四念住观,而且如实于一切境界不生染著,不但自己可以得解脱,也应劝导他人如是修行。这是修四念住的目的。

四、殷重劝修

经论中,佛说修四念住观之前要先寂静住,意思是对治了内心的散乱之后,才有力量用功修学圣道。所以,我们要先修习定,令心寂静住。

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告诉我们,虽然修学圣道主要是智慧的境界,但是一定要靠定的帮助。初开始用功的人,多数能够达到欲界定。得欲界定,内心也可以寂静,但是不稳定,随时有因缘就失去定心,妄想也就跟著来了。虽然散乱心中也能够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但是观慧的力量弱,不能断烦恼。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最低限度要超过欲界定达到未到地定,这时候可以长时间寂静住,不会散乱。同时由于内心的寂静住,生理上也起了变化,有轻安乐的境界,外边小小的苦恼他不在乎。若能够成就色界四禅最为理想,在禅定里修无我观、修毕竟空观,由于定的帮助,增上观慧的力量强大,就能断烦恼,就是圣人了。

佛在世的时候,当佛弟子乃至外道接受了佛的教化之后,能立刻生起清净的信心,肯随顺佛教用功修行,有人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得圣道了。当然,像舍利弗尊者这样的人是特别有大善根、大智慧的,可是佛弟子中也有不是特别精明的人,同样也成就了圣道。从佛在世时佛弟子修行的情形反观,现在的佛教徒应该也能得圣道,但是为什么没有得圣道?因为现在的佛教徒不修学圣道,还是习惯于一般社会人的思想,想要拿博士学位。你若真心承认自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应该好好修学戒定慧,只要肯努力,就可以得圣道!

我们参加禅七,学习了静坐的方法,但是心还是静不下来,这是方法不具足的关系。释迦牟尼佛完全知道佛教徒的根性有利、钝的差别,因此说了无量无边的方法。只要我们肯学习,就会在经论中找到一个合适用功的法门,依止这个法门而精进,就可以得圣道。得了圣道以后,心里面没有贪嗔痴的烦恼,唯有智慧光明,这是值得尊重的高尚境界!

 

--------------------------------------------------------------------------------------------------------------------

扩展阅读:

妙境法师佛教文集

妙境法师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 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前五篇文章

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缘觉乘(

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缘觉乘(

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菩萨乘(

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菩萨乘(

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菩萨乘(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禅的名义

妙境法师:修四念处的重要

妙境法师:《杂阿含经?尊者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讲记

妙境法师: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妙境法师:《大乘庄严经论?成宗品》讲记--大乘是佛说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