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明贤法师:佛宝论 29、八相成道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明贤法师:佛宝论 29、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

 

  在佛教中,形容释迦牟尼佛这一生的名词叫做“八相成道”,这是往昔已圆满成佛的释尊,为众生的利益而在我们这个世界所做的示现。
 
  在众生的经验中,只要有生命便无法避免生、老、病、死,但这些现象事实上在佛那里从未真正发生过。佛陀最初示现为下生国王之家、娶妻生子的在家相,后因观人生之苦,尽弃荣华,出家修行;再由苦行转持中道,降伏魔众,最终成道;此后组建僧团,弘法度生;最后,释尊为了示现无常,令弟子精进修行,八十岁时舍寿进入涅槃。释尊一生的示现,让众生觉得佛是自己的同行者,升起“凡人也能通过修行成佛”的信心,进而化导众生。因此,示现八相成道实乃佛陀的悲心所致。正如《入中论》所言:
 
  佛得不动身,化重来三有,示天降出胎,菩提转静轮,
 
  世有种种行,为多爱索缚,佛以大悲心,咸导至涅槃。
 
  降兜率和托胎
 
  佛教把我们所处的漫长时期称为“贤劫”。在贤劫中,将会有一千尊佛相继应化于我们这个世界,释尊是其中第四位。释尊在过去世转生为智慧无上童子时,被贤劫第三尊迦叶佛授记成佛,号释迦牟尼。
 
  智慧无上童子转生到兜率内院,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在所住期限将满,转生下界时,他对众生的因缘、降生的时机、降世的国土、投生的族姓与过去的因缘作了观察,最终选择在印度应化。最后乘白象来到摩耶夫人的国度——迦毗罗卫。
 
  南传佛教一般不认为释尊在下生之前就已成佛,但汉传佛教对此是确定的。包括藏传佛教和印度中世纪的佛教,也都确定释尊来到人间是一种示现,事实上他早已成就了圆满佛果。
 
  出生
 
  佛教从来不回避释尊曾有一个真实的出生地点,在成佛之前有过一段真实的生活经历。通过考古的发掘,国际上已正式确定释尊在蓝毗尼花园出生时落地的位置,当年摩耶夫人从右胁生出释迦太子时,右手所握的无忧树枝也化成了落地石旁的木炭。全世界的佛教徒都公认释迦牟尼佛在蓝毗尼出生,没有任何微词,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有些宗教对于教主的世俗生活避而不谈,而佛教不仅谈了,而且还谈得非常清楚。大乘中观派认为:佛出家修行之前有着与凡人基本一样的生活状况。释尊的出生既是通俗的,又有不可思议的地方。如此,佛教在世俗中,却又注定有超越世俗的智慧存在其中——“即世俗”,但又“离世俗”。
 
  如果因为“人间性”而摧毁“宗教性”,便会导致佛教被庸俗化。宗教存在的第一特性还是宗教性;当运用到我们自身时,因为是人,并且有着宗教究竟意义方面的信仰,这时可以允许第二特征的人间性存在。
 
  出家
 
  释迦太子出生后七天,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父亲净饭王和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给予了太子最好的抚养,使其逐渐在伽毗罗卫国成长起来。
 
  伽毗罗卫的生活和梦想,奠定了释迦太子出离道的基础和路径。释迦太子出家前,在王宫生活了整整十九年。这十九年的时间里,他学习了很多学问:武功、医术、天象学……据婆罗门相士预言,他如果继承王位,一定会统理全国,让国家健康地发展下去。
 
  但是最终,释迦太子把这种能力和成就留给了修行。因为当作为人的品格和素养逐渐养成的时候,他了解了一个道理:世间是无常的。于是,人的成就变成了道的基础。
 
  什么是“道”?通过思考,释迦太子确定了一个方向:苦、集、灭、道。这是道的基础,是最初在他心里形成的寻找真理的路径。这也成为日后释尊成道以后,初转法轮,建立僧团,第一次教导弟子的缘起。
 
  苦行
 
  为了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释迦太子吃了很多苦,最有名的是“六年苦行”。他有整整六年时间,每天只食一麻一粟,衣不蔽体,直至饿得骨瘦如柴,两眼发黑,但他仍然在坚持。
 
  虽然释尊最终否定了苦行作为修行的根本方法,但如果从他的整体经历中来寻找信仰的经验,释迦太子当年的苦行值得我们思考。六年内,释迦太子对所立的行为准则,从没有一丝一毫的逾越,那段时间他在寻找正确的信仰,而不是在考虑“我成佛了以后如何去弘法”。这是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寻找方向,胜过了对未来事业、名誉和成就的思考。
 
  降魔成道
 
  有佛出世的地方,就有魔的存在。从释迦太子在金刚座菩提坐下入定开始,魔王就带着大军轮番出现,直至太子悟道。此后释尊一生弘法,魔王也是紧密相随,一有机会就钻修行人的空子,比如阿难因着魔而错过请佛再住世一劫的因缘。释尊涅槃之前,众星陨落,人天哀叹,唯有魔王欢喜急切。
 
  释尊的成道就是降伏魔军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经典里记载得犹如武侠小说一般,非常精彩,看起来甚至有些玄幻。有人不禁要问:真的有魔王、魔军和魔子魔孙吗?
 
  魔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妖魔妖怪或魍魉精魅。事实上魔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甚至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都有可能是魔。魔是障碍,障碍众生冲破无明生死,了知自己的本来面目,障碍众生消除贪嗔痴烦恼,回复清净无染的本性。
 
  与魔王的斗争,事实上就是与“自我”、与“心”的斗争。战胜自我,这是全世界最难的事,而释尊做到了。他不仅明悟了心性,告别了烦恼,证悟了缘起性空的道理,而且实现了全知、全能、不死的价值,并以此为所有人指引出无量光明的方向。这就是释尊所成就的“道”。
 
  转法轮
 
  释迦太子成佛以后,开始弘法——转法轮。其中最关键的,是解除我们对物质世界执着的“法”。
 
  释尊一生的弘法内容,体系非常庞大,这些法要按内容可以分为“三转法轮”。其中,初转法轮是基础的弘法,释尊在这一阶段宣说了四圣谛等法要。从来到人间组建僧团与佛教团体的释尊来说,建立解脱道基础的这些法要是非常必要的。
 
  释尊一生中直抒本怀的阶段,可以说是二转法轮,即讲说般若中观的中年时期。对释尊而言,这是来到娑婆世界的“主业”。他真正的智慧,此时才大放异彩。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从头到尾谈的都是空性见。这一时期的法义,后来也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
 
  释尊在三转法轮宣说了如来藏、唯识等法义。
 
  初转法轮与二转法轮,对“因果”的说明有差异。初转法轮所叙述的基本是“实有因果”,而在二转法轮,因果的道理就成为一种联络关系,是“如幻的因果链”。不确定因和果的单独物质的实有存在,所以说“如梦幻泡影”。
 
  二转与三转法轮也有区别。三转树立了一个“真常”的教义,叫作“如来藏”。释尊会说:“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佛的宝藏,你快去呀!”或者说:“娑婆世界本来也有一个佛的宝藏,你可以来。”
 
  涅槃
 
  释尊的一生圆满地走到了终点。八十岁那年,释尊在拘尸那迦进入涅槃。弟子和亲族将他的金棺抬到化身冢自然火化。
 
  进入金棺前后,两个流眼泪的故事,是佛最后提醒大众的道理。
 
  释尊圆寂后,当时的重要弟子、后将佛教传承下去的代表人迦叶尊者,因为在深山中修道,赶到化身冢时,释尊进入金棺已有七天了。尊者哭泣道:“佛已过世,我迟到了!佛只是将衣钵传给我,将来佛法如何向下传,我现在还不知道,佛没有向我交代。”
 
  般若法要是不是要断流了?这时,释尊用了一个方便的方式安慰他。迦叶尊者正在哭泣时,棺盖打开了,释尊伸出一只脚,上面生出了一朵莲花。这是一种特殊的示现:佛既然法、报、化三身圆满,那么他的化身有足够的方便令正法不断,因为化身永无止尽。
 
  迦叶尊者到来之前,释尊也流过一次泪,是为佛像的标准而流。释尊从金棺中坐起,说未来的事业要咐嘱给将要雕刻的佛像,因为一世间只能有一位示现圆满德行的能仁,以后大家礼拜的都是他的形象。这个形象要做好,如果粗制滥造或不遵循规范,大家便见不到真正的佛。即使佛的化身会出现于世,但人们的信仰还是要有依托之处,这是开启佛法因缘的钥匙。
 
  这两件事,最后归结成三宝存在与否的问题。佛、法、僧还存在,众生的入门钥匙就没有被中断。换言之,我们的生命旅程中三宝是否存在,我们是否还记得佛、法、僧,这是佛为之流泪的一件事。佛没有担心自己的学说将来能否扬名立万,而是担心未来的弟子成佛与否,未来的弟子是否有“苦”。
 
  释尊的一生如同彩虹,两千年前已飘然而逝。但他留下的、永不消逝的是另一件东西。他没有留下一位公众人物在大家面前,也没有留下一件事物在公众世界(他的法体后来成为舍利,分向各国,但即便金刚身不坏,世界毁灭时还是会毁坏),但他的真实智慧却留在了每个人的世界中。因为,每人都有一个世界,曾在历史上出现过的,就是在我们世界中出现过的。每个人的世界中,他在这里逝去,又在那里永恒;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位释尊永恒存在着。

----------------------------------------------------------------------------------------------------------------

更多明贤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明贤法师:佛宝论 30、佛的十号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一节课

明贤法师:佛宝论 31、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明贤法师:佛宝论 32、释尊家族前缘

明贤法师:佛宝论 33、释尊同族出家因缘

 

后五篇文章

明贤法师:佛宝论 28、世世常行菩萨道

明贤法师:佛宝论 27、释尊成就娑婆世界的五百本愿

明贤法师:佛宝论 26、释尊在娑婆世界成佛的前缘

了法法师:中国佛牙舍利赴泰瞻礼护法三团记要

明贤法师:佛宝论 25、大乘佛教所认知的佛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