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的因果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的因果律
  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缘;“果”就是结果,也叫果报。“业”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所导致的后果。因就是业,果就是报。
  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和分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面,迟早总要由自己受到的。概括说,种善因得福果,种恶因得苦果。其实,怎样的善得怎祥的福报,怎样的恶得怎样的苦报,也有恰如其分的“因果律”。佛说:“行上品十善者生天,中品十善者做人,下品十善者做阿修罗;犯上品十恶者落地狱,中品十恶者堕饿鬼,下品十恶者沦畜道。”说明十善、十恶是六道轮回形成的业因,六道轮回则是十善、十恶应得的果报。人生本是业果的相续,而“来先去后做主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便是因果业报的主体,它把一个人前世所作的善恶业带到现世来,又把今世所造作的善恶业带到后世去。阿赖耶识,意译藏识,它含藏诸法的种子,好像储存各种信息一样。由业因到果报,由果报到业因,生灭流转,轮回不息;人生的苦乐、世运的盛衰,都是业力所招感。所以佛说:“自作自受,共作共受。”《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意思是“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造作业因,也不会得相应的结果。由此可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正如《涅盘经·憍陈如品》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世间法是如此,出世法也是如此。
  因果规律并不是佛陀所规定或制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佛陀只不过把它揭示出来罢了。印光法师说:“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见连诸佛菩萨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况我们凡夫!不管你信与不信,都要受因果规律的制约。
  因果贯通三世。有些人认为,人生一切都是偶然,没有什么前因后果,人死后,躯体便消灭,神识也飘散;有些人看见好人受恶报,恶人得善报,便怀疑因果,怀疑佛法。这是由于不明白因果贯通三世的道理。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说明我们今生所受的善恶果报,都是自己前世所种的业因,是自种因、自受果;而现前身口意三业时时造作的业因,又正是自己未来应受的果报,前因后果,循环不断,也没有丝毫差错。经中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百千劫”是很遥远的时候,“所作业”是自己所种的远因,远在百千劫前种的远因,并不会自行消失;“因缘会遇时”指现在因缘成熟,“果报还自受”还得自食其果。关于果报的早迟,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现报:即现在做善事,现在享福报;现在作坏事,现在受恶报。(二)生报:即今生作善、作恶,来世受福报、受苦报。(三)后报:即现在作善作恶,到第二世、第三世,乃至百千万亿劫后,才受善报、恶报。后报虽然早迟不定,但只要种下业因,没有不受果报的。所以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为什么恶人会获福根呢?这是由于他过去生中培植的善根深厚,现在因缘又成熟,因此享福报;如果他今生不作恶事,福报就更好。至于他今生所种的恶因,也不会自行消失,将来因缘会遇时,必然会受应得的恶报。如像富贵人家的子弟,吃喝嫖赌,任意挥霍,可是他并没受饥寒,这是因为家底很厚的缘故。不过如果照这祥乱花下去,纵有百万财产,终有一天会倾家荡产的。至于善人遭受恶报,这是由于他过去所造的罪业深重,而现在因缘(条件)已成熟,所以先受恶报;如果他今生不行善,恶报会更重;另一方面,他今生所种的善因也并没有消失,未来必定会受相应的福报。如像一个重罪犯人,没有被立即处死,他有悔改,立了功;但是功小罪大,不能完全赦免,只是将重刑改判轻刑;如能继续立功,积累的功劳又多又大,则不仅全部赦免其旧罪,且还会受到奖赏,受到重用,获富致贵。
  唐代玄奘三藏的皈依师父、印度高僧戒贤法师,是那烂陀寺住持,戒行精严,德望很高。有一次患了很痛苦的病,甚至无法忍受,准备绝食而死。这时得到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开示说:“因为你在过去生中,曾经多次做国王,做过不少危害人民的罪恶,本来应该长期堕地狱受恶报;由于你今生努力弘法度生,所以才受这点世间的小苦,来抵消长劫堕落地狱的大苦。你应当忍受,并恳切忏悔,病苦自能消除。”戒贤法师依照办理,后来疾病痊愈。这种事假使不明白是过去种的因,人们可能会说戒贤并不是得道高僧,或者说这种大修行人,还患这么痛苦的病,佛法有什么灵验和利益呢?其实三世因果错综复杂,有的是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有的则是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这点必须了解。
  转变全由心念。因果是活泼泼的、贯穿一切事理的,决不是庸俗的“宿命论”和死板的“定命论”。例如,现在是过去的“果”,同时又是未来的“因”。业因既随时变迁,果报自然也能随时转变;人们所常说的“命运”,实际就是业因果报。弄清因果的道理,才能明白“命”、“相”之所以然。从十二因缘的道理解释,我们的身体就是由果报所生的,也是来受善恶业报的;所以叫做“报身”。一个人相貌的好坏、寿命的长短、命运的穷通,属于正报;家庭环境的好坏、亲属子女的优劣、生活享用的厚薄,属于依报。正报有福,依报自然也丰富满足;正报无福,依报也就困窘恶劣。我们今生所受用的正报和依报,都是过去种的“因”、现世结的“果”,并不是从外来,全是自作自受。一个人的“命”和“相”正是这些业因果报的体现。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命”和“相”约原因及由来,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签、问卜。因为这是舍本逐末,徒劳无益的。“命”和“相”算也是这样,不算也是这样;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因”,才能转变未来的“果”。转变的关键又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心念。因为一切唯心造,心既能造业,也能转业,即是“转变由心”的道理。如果是“知命”、“安命”,还是消极的、无益的;必须改造自己的命运,掌握自己的未来,才是积极的、有益的。所谓“相随心转”、“境随心转”、“命自己立”、“福自己求”,以及“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都是说明这个道理。六祖慧能大师也曾说:“一切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寻找,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古今许多事实以及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体验,都反复证明这些道理是真实不虚的。
  明代人袁了凡被云南孔先生推算终身命运,如某年考试中第几名,某年当贡生,某年做知县,都一一应验。他因此确信,人生一切遭遇全是命中注定,自己丝毫无能为力。后来。遇见高僧云谷禅师告诉他,方才懂得命运既是有一定的,又是能够改造的。于是他从此立志造命,广积阴德,每天记“功过格”,严格检查言行心念;并诵持经咒,以求感通。从这以后,孔先生所算的命全不灵验了。孔先生算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没有儿子;结果他活到了七十多岁,不但有儿子,并且很成才。晚年他将自己一生改造命运的经验和体会,写成了《了凡家训》来教育后人。
  我们要想创造未来的幸福,掌握自己的命运,首先必须“深信因果”;因为世尊在顿悟了字宙人生的真理之后,到各处说法度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总括说一句,不外“因果报应”四字而已。所以,修学佛法的人,要深信善恶的因果律,知见才算正确;否则,若不深信佛语的善恶因果律,那就叫作邪见了。只有在深信因果的基础上,才能自觉地止恶修善,戒杀盗淫,不种恶因;勤修十善,广种善因。这样既能转变并消除过去的罪业,又能培植现在和未来的福德。这是一条正确的做人处事之道,也是自利利他,有益于社会、国家之道。就从更高的要求来讲,我们修学佛法的人,真要了生死,生净土,度众生,成佛道,也必须从深信因果、止恶修善做起。

 
 
 
前五篇文章

赵州柏林禅寺晋院法语

一念空明澄彻——《坛经》的“一念之谛”的解读

析“嗡嘛呢叭咪” 六字真言之意义

西斋净土诗浅释(1)

西斋净土诗浅释(2)

 

后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的探索

谈谈到底什么是“根本上师”

大乘菩萨心行与理想的佛教女性观

传世宝志禅偈考辨

处处皆达道,无门为法门——评净慧大师《入禅之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