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周叔迦:唯识研究(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灌顶住”便是明了佛法,渐渐能如说修行。
  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恚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
  那十住所修,但能自利,所以叫做“住”。这十行所修,兼能利他,所以叫做“行”。
  “欢喜行”是修行“布施”。一切都能舍,不求财利名誉。所以人见了都欢喜。
  “饶益行”是修行“持戒”。不受色声香味触的染著,并且能令一切众生也能持戒。
  “无恚行”是修行“忍辱”。因为心能空寂,所以了悟身是空寂。对于一切怨害都能忍受。
  “无尽行”是修行“精进”。无论多久远,或是多少时劫,受种种极大的苦痛,而念念求佛道度众生的思想没有间断。
  “离痴乱行”是修行“禅定”。一心正念,没有散乱。便是生时死时、人胎出胎都没有痴乱的时候。
  “善现行”便是修行“智慧”。知道一切法没有定实的性相,所以身业口业意业都是寂静。不受缠缚,不受染著;却能随众生的根来教化他们。
  “无著行”便是修行“方便”。对于空有两端,通达无碍;对于一切事佛求法度生的事苦修行,心不厌足;却又了知一切法是寂灭相,毫无所著。
  “尊重行”便是修行“愿”。因为尊重善根,更增益修行自利利他的事业。
  “善法行”便是修行“力”。得了“总持”的法门,能有力量护持正道。
  “真实行”便是修行“智”。便是成就诚实的了悟,能言行相应。
  十回向是“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如相回向”,“无著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回向”的意思是凡所作事都是别有作用而作的。别有个甚么作用呢?只是下化众生,上求佛道便了。
  “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是用种种方法来救济众生;令他得离生死的苦,得寂灭的乐;然而对于一切众生平等看视,没有怨亲高下轻重种种的分别。
  “不坏回向”是坚固的信从佛理,用此回向,命一切众生明了真理,得着利益。
  “等诸佛回向”是学一切佛的“悲”“智”。“智”是虽在生死,不染不迷;悲是修行回向的事业。
  “至一切处回向”是以善根的功能,供养诸佛,利益众生;便回向供养一切佛,利益一切众生。
  “无尽功德藏回向”是修悔过的善根,因此得离一切业障;所有一切如来一切众生所有的善根,尽都随喜;由此随喜所得的无尽善根,回向庄严自己的佛土。虽用种种善巧方便来成就一切功德,然而无有虚妄,无有染著。
  “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是能以“内财”“外财”,随众生的希望,便能舍给。“内财”便是身体性命,外财便是饮食衣服以至于妻子国土。由这布施回向令一切众生得大智慧,除灭大苦。
  “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是能增长一切善根,能修习一切善根,能究竟一切善根;由此善根回向普覆一切众生,令他脱离生死,亦得一切善根。
  “如相回向”是能成就定慧,心无依着,不动不乱;却能随顺一切平等的正法,庄严佛土,成熟众生;所修的一切善根,都顺着真如平等的相。
  “无著无缚解脱回向”是于所修习的善根,不分为人为我;便是同体大悲,修普广贤善的行为,由此饶益一切众生。
  “法界无量回向”是能说法利生,智慧如同虚空,不可限量;由此善根回向,等同法界。
  这资量位以前是凡夫位:凡夫要经过一万大劫的修行,方能十信成就,人资粮位。这资粮位要经过一阿僧祗劫,方能修满这三十个等级。阿僧祗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假使万万是一亿,万亿是一兆;这一阿僧祗便是一千兆兆兆兆。但是资粮位满只是所集积的善根满足罢了,还不能算真正的修行;因为还不曾真实的明见一切法。他所了知的不过是与真实的道理相似罢了,便是还不能脱名言的熏习。譬如人既然资粮等积充足,便应当正式起程出行了,所以资粮位满,便应当是修道位。但是还应找一个人领路,方不至于迷失途径。所以在唯识哲学中,在资粮位后、修道位前,特别添了两位,这加行位是研究如何可以明了途径的方法,这见道位是规定如何方是真实认得路径了。
  这“加行位”有四个等级,叫做“焕暖”“顶”“忍”“世第一法”。在“暖”“顶”二位修“四寻思”;在“忍”“世第一”二位修“四如实智”。甚么是“四寻思”?便是寻思这“名”“义”“自性”“差别”四种都是假定的,而实在是无有的。譬如牛:这个文字同音声便是“名”;这个文字和音声便是指那个二角四足一身一尾的物,就叫做“义”;那牛的实物便是“自性”;那牛所有的一切形状作用便是“差别”。在“暖”位中一一推求这四种都是由自心所变的,是假定的,是无实的,如同日出天明,所以这时候所见的道理叫做“明”,由明得着安定。如同镄木求火,未发火之先,必定先发暖,所以这位道火虽然未发,却已有暖相,便是道火必定可发的凭据;这暖位所修的寻思叫“下寻思”。
  这“顶”位更深刻的推求名等四法是唯心所变的;那时明相转盛,定亦增进,寻思到了极顶,所以叫做“顶”位。这顶位所修的寻思叫做“上寻思”。
  由四寻思生起四种如实智,便是如实知道这名等四种决定是无有。如同官府的印信,决定可以凭准,所以这智叫做“印”。由这印可依顺真理,得着了寂定。如何由这印可便依顺真理呢?因为既得这四如实智一定再进一步观察绝对的道理。那暖顶二位不过是明了个唯心的道理,现在再研究心从那里生起的。那“所取”的是环境,“能取”的是识。在暖顶二位知道所取是假的,认为只有能取,便是只知道离识无境。现在要知道离境也无识,如实知道“名”“义”“自性”“差别”四种是假的,那能生这四种的识也是空的。譬如人在暗中看见绳子以为是蛇,这是凡夫的妄见;明了的人对于蛇的认识虽除,却还有绳的认识,这是四寻思。再观察这绳也没有,不过是麻哟。既知色香味触是假相,仔细的分析,生境的识也是空的,只是依于真如,于是认识真义的少分;决定认可“境”“识”二种都空,所以叫做“忍”位。
  由对于能取所取上,都决定了知空的道理,得无间的寂定;从此便明见真实的义理,所以叫做“世第一法”位,是世间最第一的法了。
  那“暖”“顶”二位的四寻思便是明了遍计所执性;那“忍”“世第一”二位的四如实智便是明了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这四位成就了,方是真实的唯识观,对于识的“见性”“相性”以及识所显现的种种相和“名”“义”“自性”“差别”六种的分别都降伏消除,得着那“无分别智”,了知一切平等平等的实状;这便是“见道位”了。
  这“见道位”只是由资粮位因为修四加行的功夫进到修道的第一步。修道位有十个阶级,叫做“十地”,这“见道位”正是人“第一地”的头一步。
  这见道位是就所得的智慧立的,所以只是一念的工夫。因为这智慧有两种,所以这见道位也分两位:第一“真见道”是得“根本智”;第二“相见道”是得“后得智”。这根本智是由四加行所生的体会真如的智,这智同真如是平等的;没有“能取”“所取”,也没一切名言的相状。所以这根木智只有“见分”,没有“相分”。没有相分所以没有分别;只有见分所以能随带真如的相状,因为这根本智同真如是不相离的。由得这根本智所以能证“生空”“法空”的道理,断“所知障”“烦恼障”的分别种子。得了“根本智”,然后起“后得智”。这“后得智”却有“见分”也有“相分”,因为这智所观察的,只是相似真如的形相,而不能真实见真如的本性。这相见道又有二种:一是“观非安立谛”,就是观一切平等的真理;二是“观安立谛”,就是观种种差别的真理。“观非安立谛”有三个等级:第一是“内遣有情假缘智”就是观知“生空”,能除软晶的分别种子。第二“内遣诸法假缘智”,就是观知“法空”,能除中晶的分别种子。第三是“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就是观知“生空”“法空”,能除一切分别种子。前二智叫“法智”;后一智叫“类智”。这“观安立谛”有二种:一是“观能取所取”,便是观“胜义谛”;二是观下上谛境,便是观“世俗谛”。这二种中每种都分十六心。这“观能取所取”中就苦集灭道四谛,每谛有“法智”“类智”成八晶;每晶又先成就“忍”,后成就“智”,便成十六心。便是观苦谛的真如得“苦法智忍”,由“苦法智忍”证“苦法智”,由“苦法智”证“类智忍”,由“苦类智忍”证“苦类智”;其余的集灭道三谛也是如此。那“观下上谛境”的十六心,就是就苦集灭道谛分“下界””上界”二境,下界是欲界,上界是色无色界;这八晶又各有“忍”·习”二心,成十六心。这“忍”叫“现观忍”,这智叫“现观智”。现观就是现前分明观见的意思。由此断“见所断”的一百十二种分别种于便是“相见道”,就是修道位中的“初地”的地位了。这修道的“十地”在后再讲。
  十七 六 度
  得了“见道位”,才是“人唯识地”;再修行“六度”,才能成就“人唯识果”。“度”字的梵文叫做“波罗蜜”,是“度到彼岸”的意思。由死生这一岸度涅盘那一岸;由有漏这一岸度到无漏那一岸;由不觉这一岸度到一切觉那一岸。这“度”便是船筏的意思。六度便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由能布施方能不染著富乐;由持戒方能靡有犯过的心;由忍辱方能不被苦所恼坏;由精进方能修行善法无懈怠心;由禅定方能离一切散乱的因,专一心意;由智慧方能合理的简择种种法,人唯识观。由施戒二波罗蜜能对治“不发修行心”;既发起修行心,所以有忍精进二波罗蜜对治“退弱心”;既能发行和不退弱,所以有定慧二波罗蜜对治“坏失心”。因何不发修行心呢?便是贪着财物室家,所以施戒二波罗蜜能对治。因何退弱呢?便是由修苦的逼迫和远久的修行,所以忍进两波罗蜜能对治。因何失坏呢?便是由于散乱和邪误的智,所以定慧二波罗蜜能对治。由於正道唯有这六种惑障,所以修行唯有六度。
  再说修道只是两个目的:第一是生起一切佛法;第二是成熟一切众生。就生起一切佛法上说,最要紧是不散乱;由不散乱所以能如实的了解诸法的真理。那施戒忍进四度是不散乱的因;那禅智二度正是不散乱的体。就成熟众生说:由布施度方能利益众生;由戒度方能不烦恼众生;由忍度方能受众生的毁辱而无报复心;由精进度方能生众生的善根,灭众生的恶根;由定慧二度方能令众生的心寂静,得着寂静,方能解脱。所以修行位唯有六度。
  在资粮位中也修行这六种行,但是不能叫做六度,唯有修行位中所行方能叫做六度。由为修行位中所行有六种胜相:第一“依止最胜”,因为是依止菩提心,菩提心便是习所成种的佛性;第二“事最胜”,便是事事能行到极究竟处。第三“处最胜”,便是所行唯是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第四“方便最胜”,便是都由五分别智起行。第五“回向最胜”,便是所行唯是回向一切智果。第六“清净最胜”,便是无有烦恼障所知障。
  在修道位修行六度有五种修法:第一“现起加行修”,便是随事诚恳的修。第二“胜解修”,便是由于信乐佛教而精进的修。第三“作意修”。作意有三种:即是“爱重作意”、“随喜作意”、“愿乐作意”。爱重是深知六度的功德,随喜是爱悦自他所作的六度行,愿乐是时时希望能修行六度。又有六种作意:即是“广大意”、“长时意”、“欢喜意”、“有恩德意”、“大志意”、“善好意”。“广大意”便是无论修行多少事行,永远无有自满足的意思。“长时意”便是从初发心以至成佛中间无有厌足的意思。“欢喜意”是对于所行的六度生无上的欢喜。“有恩德意”便是修行六度利益众生,不觉自己对于众生有恩而感激众生对于我有大恩德。“大志意”便是以无著的心愿将修行所得善根施与一切众生,令彼得着可爱乐的果报。“善好意”便是将修行所得的善根施与一切众生,令彼平等都得无上菩提。第四是“方便善巧修”便是由五分别智来修习。第五“成所作事修”便是证得佛果已后所行一切六度事业。
  这六度各各有三种,施有三种,便是“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给人货物,利益他的身体;法施是教人正道,增长他的善根;无畏施是济拔人的惊怖,利益他的心神。戒有三种,便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是灭一切恶。摄善法戒是生一切善。饶益有情戒是能助一切众生灭恶生善。忍有三种,便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观察法忍”。耐怨害忍是能忍外来的一切众生的怨害。安受苦忍是能忍自心的一切饥渴寒热等苦。观察法忍是能忍受真理。精进有三种,便是“勤勇精进”、“加行精进”、“不怯不退不满足精进”。勤勇精进是时时能自勉励;加行精进便是勤修,不法不退不满足精进是不怕难、不中止、不懈怠。禅定有三种,便是“安住禅定”、“引神通定”、“随利他定”。安住禅定是清净安住法乐;引神通定是起发六种神通;随利他定是以定力功德饶益一切众生。智慧有三种,便是“五分别加行慧”、“五分别慧”、“五分别后得慧”。无分别加行慧是如实智;无分别慧是根本智;无分别后得意是后得智。
  这六度是互相成的,随修一行便也具足其他一切行。假使对於其他一切行有毁犯,这一行也不算成就了。
  十八 十 地
  修道位的十个等级便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欢喜地”以修行施度为主。由最初能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所以欢喜,这位中,能知遍法界中一切诸法无不是空,能治异生性障。
  “离垢地”以修行戒度为主。由能远离一切过恶,所以叫做离垢。这位中,能知一切法中以这空理为最妙最胜,能治一切邪行障。
  “发光地”以修行忍度为主。由能证得希有的禅定,发生智光,照了一切法;所以叫做发光地。这位中,能由空理所生出的一切教法,能治迟钝性障,所闻所思所修没有忘失的。
  “焰慧地”以修行精进度为主。由修集一切助道的法,焚灭一切烦恼如同灰烬,所以叫做焰慧地。这位中,断除一切法爱,无有自他的计著,能治微细烦恼现行障。
  “难胜地”以修行禅定度为主。由能和会无分别的真谛智,与有分别的世俗智,这二智是相违反的而能令互相应,所以叫做难胜地。这位中,能知一切有情虽然生死相续,却无有差别,能治证小乘无余涅盘障。
  “现前地”以修行智慧度为主。由能明了十二因缘甚深的道理,令无分别智现前,所以叫做现前地。这位中,能知一切法无染无净,能治一切粗相现行障。
  “远行地”以修行方便度为主。“方便”即是将以前六度所集的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愿求得无上菩提。前五地是有相观多无相观少;第六地是有相观少无相观多;这位中,纯是无相观,但是对于无相还须加行,这是有功用加行的最后,所以叫做远行。这位能知一切法都无差别,能治细相现行障。
  “不动地”以修行愿度为主。“愿”是能发种种大愿,引起六度的生缘。这位中无分别智能任动流转,无功用行任道发起,知道一切法不增不减,不为一切相一切行所动,却能一切自在,所以叫做不动。能治无相中作加行障。
  “善意地”以修行力度为主。“力”是思择修习两种力。由这力能令六度不间断的现行。这位得最胜的无碍智,所以叫做善慧。能治不行饶益有情事障。
  “法云地”以修行智度为主。智是由前六度成熟妙智,受用法乐。这位的身口意业无不自在,如云在虚空任运卷舒相似,所以做作法云。又如云含水,这位的智能含一切法门,所以叫做法云。能治一切法中不得自在障。
  这十地中止观的修法总有五相:第一“总集修”,便是总集一切成为一聚简要的修习,由此念念中能坏阿赖耶识,第二“无相修”,便是离一切“我”“法”“佛”等种种想,得著法乐;第三“无功用修”,便是能通达十方普遍无限量的相,得大法光明,以任运修行;第四“炽盛修”,便是由无分别无相的现行,能引发清净佛果;第五“无喜足修”,能圆满法身,成就佛果。
  这修道位时,经过时间有三种不同;第一说是三阿僧只劫,便是资粮位一阿僧只劫,那加行位见道位时间甚短,只好附在这一阿僧只内了;这三位叫胜解行,由初地到五地叫清净意行,第六地叫有相行,第七地是无相行,共须一阿僧只劫;由八地到十地叫无功用行,共需一阿僧只。第二说是七阿僧只劫,便是地前三阿僧只劫,地中四阿僧只劫。第三说是三十三阿僧只劫,便是十行十住十回向各一阿僧只劫,十地中每地各分“人”“住”“出”三心,各一阿僧只劫。
  十九 三 学
  菩萨的行法总括起来不过六度。六度再总摄起来不过三学。三学就是“戒学”、“定学”、“慧学”。
  菩萨的戒学有四种差别:第一“晶类差别”;第二“共不共学处差别”;第三“广大差别”;第四“甚深差别”。那品类差别就是前边说的三种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众生戒”。共不共学处差别就是大小乘戒,共不共的差别;大小乘所共的便是断一切杀盗淫等性罪,大小乘所不共的,就是大乘中身口意三业随有一犯,便是犯戒,小乘中只有身戒口戒而无心戒。广大差别就是菩萨戒的品类广大、福德广大、利益一切众生广大、成就无上菩提广大四种广大。甚深差别就是菩萨能方便善巧,虽行恶事而实利众生,不成犯戒。
  菩萨的定学有六种差别:第一“缘境差别”、第二“晶类差别”、第三“对治差别”、第四“功能差别”、第五“引发差别”、第六“事业差别”。缘境差别就是菩萨所修的禅定,是缘大乘教法的。品类差别就是菩萨禅定有无量种类。对治差别就是菩萨禅定,是由无分别智缘真如,能除阿赖耶识中的一切障。功能差别就是菩萨能随意受生,不失禅定。引发差别就是菩萨禅定能引发一切无碍的神通。事业差别就是能由定力成就种种自在事业。又能成就十种难行:第一“自誓难行”:就是能誓愿无上菩提。第二“不退难行”:就是不畏生死众苦。第三“不背难行”:就是一切有情虽行种种邪恶,还是救济不舍弃。第四“现前难行”:就是对有怨的众生也作一切有利益事。第五“不染难行”:就是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第六“胜解难行”:就是对于无尽的大乘教法,能极深的信解。第七“通达难行”:就是通达生空法空。第八“随觉难行”:就是对于佛所说的一切密语,或是不了义经能甚深的了解。第九“不离不染难行”:就是不离生死而不为生死所染污。第十“加行难行”:就是能修学诸佛解脱一切障碍,不作功用而能永久利益一切众生。
  慧学就是五分别智。这无分别智有十六种特殊情状:第一无分别智的“自性”是本来无法表示的,一经表示便成分别了;只可就离五种相上间接表示无分别智的自性。一无分别智不是无作意,因为睡眠醉不是无分别智;二无分别不是无寻无伺,因为二禅以上不是五分别智;三无分别智不是想受灭,因为无想天不是无分别智;四无分别智不是色。因为一切四大种所成的色不是无分受智;五无分别智不是对于真义有所计度,认为是真实;因为假若如此认识,还是分别了。
  第二无分别智“所依”藉的不是心也不是非心;因为心是主分受的,非心又不能成智。
  第三无分别智的“因缘”,是由于语言听闻的熏习和合理的作意。
  第四无分别智的对“境”,是那不可言说一切无我的真如。
  第五无分别智的“行相”,就是无相,因为一切相是由分别起的。
  第六无分别智所“任持”的就是诸菩萨由无分别后得智所起的一切行业。
  第七无分别智的“助伴”,就是前五波罗蜜;施戒忍进四波罗蜜是无分别智的资粮,禅波罗蜜是无分别智的依止。
  第八无分别智所感的“异熟果”,就是生在诸佛变化身受用身两种法会中。
  第九无分别智的“等流果”,就是转转的增胜。
  第十无分别智的“位次”,是从初地得五分别智,能见一切地无分别理,次第到十地方完全成办。
  第十一无分别智的“究竟”,便是佛的法身受用身变化身。
  第十二无分别智的“胜利”,就是如同虚空,一切过恶所不能染污的无分别加行智。因为信解无分别的道理,所以能对治种种恶趣而不为恶趣所染。无分别根本智如同虚空,能解脱一切障,所以无染。无分别后得智如同虚空,常在世间而不为世法所染。
  第十三无分别智的“差别”,就是三智。那无分别加行智,如同哑巴或是痴人所有求望,五分别根本智,如同哑巴或是痴人正领纳环境,无分别后得智,如同不哑或是聪明人领纳环境。又加行智如同前五识求受,根本智如同前五识正受,后得智如意识正受。又加行智如同不明白此书而求解,根本智如同正研究此书,后得智如同已研究熟习完全通达。又根本智如同人闭目空无所见,后得智如同人开目见一切色像。
  第十四无分别智何以能“无功用”而成就事业,在印度用摩尼珠和天乐来譬喻。我今引孔子两句话来譬喻便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无功用的行事便如此。
  第十五无分别智何以“甚深”呢?这无分别智所缘的,既不是依他起性的分别事,却又不是别有境界。他所缘就是遣分别事的法性。这无分别智不是智而又是智;是智他却无分别,不是智却又由加行无分别智出生。这无分别与所取境是平等不差别的。一切法本来是无分别。所分别既无有;那能分别也没有。如此说来,这无分别智也没有,所以这智实在甚深。
  第十六三智的种类。五分别加行智有三种加行:就是“因缘生”、“引发生”、“数习生”。因缘生便是由佛性种子的力量而生;引发生便是由前生修习的力量而生;数习生便是由现在勤修的力量而生。无分别根本智有三种无分别:就是“喜足无分别”,“无颠倒无分别”,“无戏论无分别”。喜足五分别便是知足,了知这五分别是究竟了;无颠倒无分别便是通达真如;无戏论无分别便是知一切法不可言说。无分别后得智有五种思择:就是“通达思择”、“随念思择”、“安立思择”、“和合思择”、“如意思择”。通达思择便是已能觉察,通达五分别性;随念思择便是忆念我已通达无分别性;安立思择便是能为他说此通达的事;和合思择便是观一切都是一相;如意思择便是随所思念成一切如意事。
  二十 佛 果
  修到究竟位便是证得“佛果”,但是佛果是如何情形?各宗的解释却不同了。在名词上是一样,便是圆满成就“三身”。在性宗多半说三身是“法身”、“报身”、“化身”。在相宗多半说三身是“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那性宗的意思说:成就佛果就是“人我”“法我”完全断尽,证得了究竟寂灭;那时自己就是绝对的真理,所以这真理就叫做“法身”。一方面也可以说绝对的真理就是自己,所以叫做“报身”自受法乐。由于法报二身的功德,随类起化,救度一切众生,所以叫做“应化身”。但是相宗的意思不如此,既然叫做“身”,便有积聚的意思、所依的意思、自体的意思。那真理只是“所证”,不是“能证”,所以不能叫做身。虽然能所不二,但是必须能所合说,所以叫做“自性身”,便是总指性宗的法身报身。那佛的应化事业有两种不同,一是为分证无分别智的登地菩萨现示自己所证的真如的道理,令登地的菩萨能享受大乘的法乐;这是应不是化,是与真理相应的,这便是“受用身”。二是随众生根机示现生老病死,由太子出家,降魔成道,说法人灭;这是化不是应,是变化的幻相,这便是“变化身”。在这三身之中,“受用身”和“变化身”无须详细解释的。要明了佛果就是要明了那“自性身”,在这里有十重的解释。
  第一自性身的“相”有五种:一是“转依”是自性身的相。便是将那一切依他起的染分完全灭除,所以能解脱一切障碍。那一切依他起的清净分完全现前,所以得了绝对的无垢的真如的圆成实性。二是“净法”是自性身的相。便是由六度圆满,得了十种自在:由施度圆满得“寿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由戒度圆满得“业自在”“生自在”;由忍度圆满得“欲乐自在”;由进度圆满得“愿自在”;由禅度圆满得“神通自在”;由智度圆满得“智自在”“法自在”。三是“不二”是自性身的相。便是有无不二、有为无为不二、一异不二。这自性身不能说是有,因为一切法空;也不能说自性身是没有,因为空所愿现的自性是有的。一切业烦恼断尽,所以不是有为;又能自在示现一切有为法,所以不是无为。一切佛的自性身是同的,所以不能说是异;但是一切佛各各单独的证得,所以不能说是一。四是“常住”是自性身的相。因为常住是清净真如的自相,又由本愿的势力那所应作的事业无有了期。五是“不可思议”是自性身的相。因为这自性是一切寻思所不能想像的,一切世间譬喻所不能比拟的,是清净真如自己内证的。
  第二自性身如何能“证得”?由于总缘大乘法的总相为境,以五分别智和无分别后得智,修行“五相”。“五相”便是“无生相”“无灭相”“本来寂静相”“自性涅盘相”“无自性相”。由无生相能念念消灭一切烦恼习气。由无灭相能真正了知普遍无量无分限相,由本来寂静相能现起清净分五分别无相的大法光明,由自性涅盘相能令法身圆满成就,由自性相能次第增进到究竟位。由此次第于十地中修集一切善法,以金刚后心破灭一切微细障碍,便证得了自性身。
  第三自性身有五种自在:一是转色蕴成显示净土自在;二是转受蕴成大安乐自在;三是转想蕴成说法自在;四是转行蕴成应化事业成就善法自在;五是转识蕴成四智自在,便是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
  第四自性身有三处“依止”:一是“依止佛性”,便是自受法乐。法乐有五种:见这法身是一切佛所证的,一切功能都相平等,这是一喜;见一佛所作利乐有情的事业,便等于一切佛所作的,这是二喜;见着一切经法的滋味,这是三喜;随所思念便成就一切事具足一切德,这是四喜;这喜无有烦恼习气一切过失,超过三界的喜,这是五喜。二是“依止受用身”,便是能教化成熟一切菩萨。三是“依止变化身”,便是能教化成熟一切声闻和资粮位菩萨等。
  第五自性身由六种法所“摄持”:一是“清净”,便是除灭执持一切杂染种子的阿赖耶识而得清净法身。二是“异热”,便是舍从前所受异熟的五根而得异熟智。三是“安住”,便是息灭一切世间的欲行而安住佛法。四是“自在”,便是转一切世间的事业而得神通自在。五是“言说”,便是转一切世间的见闻觉知一切戏论而得见闻觉知的自在,能令一切有情生起正智。六是“拔济”,便是能息除一切有情的灾难。
  第六自性身的“差别”:一切佛的自性身也有差别,也无差别。一切诸佛的自性身同是依止真如,同受无上法乐,同誓度脱一切众生,所以无有差别;但是各别的证得菩提,所以也有差别。那受用身和变化身也是如此。虽然受用身变化身不是依止真如,但是一切诸佛誓愿相同,所以无差别;各各成就各各的事业,所以也有差别。
  第七自性身的“功德”略说有二百:就是四无量心,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处,二智,四无碍解,六神,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净,十力,四无畏,三念住,三不护,十八不共法,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一切智。这二百种功德解释,在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及细解了。要是想明白,可以看鄙人所作的《广百法明门论》便都在其中了。
  第八自性身“甚深”的道理有十二种:一是“生业住业甚深”,便是如来无生为生、无住为住。这是很难了解的,所以自性身很深的。二是“安立数业甚深”。便是唯一成办利他的事业,以无差别性而具趁坚住的自性身和不坚住的受用身变化身,有无数无量的建设。三是“示现正觉甚深”,便是依他起中无有遍计所执性,所以不可以说如来是成等正觉;但是依他起中却实有圆成实性,所以这等正觉实在是有的。由这有无不二而成如来,所以甚深。四是“离欲甚深”,便是烦恼即是菩提,因为悟人烦恼的法性。这不离染而不染,所以甚深。五是“断蕴甚深”,便是如来超过一切遍计所执的色受想行识等诸蕴而安住在法性蕴中。这法性蕴与色受等蕴不一不异。如来不舍法性诸蕴而妙得善永寂,所以甚深。六是“成熟甚深”,便是如来无思无虑而能成就一切利他事业,所以甚深。七是“愿现甚深”,便是如来身是常住的,遍照世间如同日光,而众生由于恶业不能得见,所以甚深。八是“显现成道人灭甚深”,如来身是常住而有成道人寂的示现,所以甚深。九是“安住甚深”,便是如来在不正法中、恶道中、非梵行中而得最胜的安住,所以甚深。十是“自体甚深”,便是如来以后得智遍行于一切境界中而却无分别,一切不行,所以甚深。十一是“灭惑甚深”,便是在菩萨位因为恐怕堕到二乘涅盘的原故,只伏烦恼而不断除他,方能修菩萨行以至于究竟位,这是甚深的。十二是“不可思议甚深”,便是诸佛视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这是不可以世间的理来思议的,所以甚深。
  第九要“思念”佛的法身,应当由七种情状去思念:第一诸佛对于一切法是得大自在的;第二如来法身是常存在的;第三如来是无有丝毫过失的;第四如来所成一切事业是无功用的;第五如来是极大富乐的;第六如来是一切染污所不能染的;第七如来是成办极大事业的。
  第十如来所成就的事“业”有五种:第一救济一切有情的灾难;第二救济一切恶道;第三救济一切不正道的修行;第四救济一切邪见;第五救济狭劣的声闻等令一切趣向佛果。
  受用身与自性身的差别有六种:一受用身可见而自性身不可见;二受用身有种种佛、会种种受用,而自性身无有;第三随见者的根器所见的佛,受用身有种种不同,而自性身不然;第四随见者的进修或退化所见的佛,受用身有种种的改变,而自性身永无变易;第五受用身的法会有菩萨声闻诸天等一切间杂,而自性身无有;第六自性身是由转阿赖耶识所得,受用身由转余识所得,所以不同。
  因为小乘认为印度的王宫生、双林灭的释迦是真佛而不是化佛,所以要举出八种理由来证明。第一法身菩萨已久得不退定,何以还受兜率天及人道中生?第二法身菩萨久得宿命智,何以释迦为太子时还受欲尘?第三法身菩萨久已分别邪正,何以释迦出家还先修外道定?第四法身菩萨久知三乘道理,何以释迦出家先修苦行?第五若释迦是真佛,但是一婆娑世界有百俱胝小世界,何以不在他方成佛而独在此土?第六若是此土是真佛,他方有化佛;则何以不在兜率天中成佛而在一切人中现化?第/诺此土是真佛,他方一切相同,应亦是真佛,便是一佛土同时有多佛。由此看来释迦是变化身不是自性身。
  二十一 真谛的唯识哲学观
  中国自东晋佛陀跋陀罗最初传人华严,是相宗传人中国之始。直到唐朝传相宗的凡有十几人,但是以梁陈的真谛和唐时的玄奘为最盛。二人虽然同是相宗,但是学说不同。真谛的学说是依据《摄大乘论》的,玄奘是依据《成唯识论》。二人不同的要点有三种:第一真谛说有第九识,玄奘只说唯有八识;第二真谛说真妄和合。真如无明互相熏,玄奘说真如不受熏;第三真谛持种不坏生死相续由于第七识,玄奘说持种不坏生死相续由于第八识。于今将二人的学说对照立两种图表。第一图以真谛的学说为主。那括弧内的名称是玄奘所主张的。凡是旁边没有括弧的,便是玄奘所没有说的。
  第一图中生灭门内阿赖耶识和佛性对立,这是与玄奘学说相同的。阿赖耶识由于无明而有三相,这是与玄奘学说不同的。玄奘认为识有四分是有为有漏识的本性,无须再用无明为缘;所以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只与遍行五心所相应。真谛认为三相虽然即是阿赖耶识的本相,但是没有无明便没有种子,没有种子也没有种子识;所以十二因缘中无明为第一,无明缘行、行缘识,便是无明为缘生三细的凭据。
  又玄奘认为阿赖耶识是依他起性,所以应知应断;佛性便是圆成实性,所以应证,便是只有八识了。真谛认为《法华经》中说“佛种从缘起”,叫做佛性已经是从生灭边说了。若是就真性中说,不但佛性是圆成实性,便是阿赖耶识一切也是真如无为,也是圆成实性。所以有生灭门,有真如门;这都是清净法界中法尔之理;所以在阿赖耶识上有“一心”,便是有第九识了。
  本觉的体相是譬如明镜。明镜中空无所有,清净光明,便是“如实空镜”。虽然是空,却能显现一切影像;佛性虽空,却能显现一切世间境界,便是“因熏习镜”。就是真如门中如实不空的道理。镜中虽有一切影像而镜不被影像所染污;佛性虽能现一切世间境界而不为世间境界所染污,便是“法门离镜”。因为镜能现像而不为像所染污,所以一切人用以照面等;佛性能现一切世间境界而不为境界所染污,所以能遍照一切众生,令他修习善根,随他的意念,便能显现一切救济的事业,作他出离的增上缘,便是“缘熏习镜”。
  这本觉在凡圣位中有二种功能,第一在凡位叫“智净相”,就是有破阿赖耶识、灭除末那识的功能;第二在圣位叫“不思议业相”,就是由智净相成就法身的功能,能随一切众生的根器,显现一切利益的业用。
  阿赖耶识中“境界为缘生六粗”,就是指前七识。“智相”“相续相”是第七末那识;“执习相”“计名字相”“起业相”是第六意识。“业系苦相”是前五识。
  第二图中便是真谛学说和玄奘学说根本不同的由来。那“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都是第七末那识的异名。玄奘说末那识恒审思量,这便是业识的意思。玄奘说末那识缘第八见分而不看,生起我相;这便是转识的意思。由第七识的我见所以有我同我所,然后方有一切虚幻的境界。所以一切境界之所以现前,实由于第七识,所以叫做现识。一切分别也是由第七识的我见起,所以又叫做智识。一切种子在阿赖耶识中只是含藏,却无有发生的功能,譬如种子藏在地中,若无雨水日光,日久也便坏没,不能生芽了。所以种于能生现行,实在是第七识相续不绝滋润的功能。若是第七识我见断除,阿赖耶识中的一切种子也不能生现行,便一切烦恼习气永断了,所以第七识又叫相续识。若是阿赖耶识同时有含藏又同时有滋润生起的功能,便一切烦恼习气无法断除了。
  第七识的恒审思量唯是由于无明,所以无明能成就第八识的自证分业用,又直接成就第七识。这叫“根本熏习”。由于无明生起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便是“爱”,所知障便是“见”。由爱见生起意识同前五识,这是无明间接的熏习,叫做“所起爱见熏习”。
  生死有二种,一种是“分段生死”,便是凡夫位中的生死。这种生死只是前六识的现行改变而第七识于生时死时丝毫无有更动的。凡夫随其种类各有相当时间的寿命,所以叫做分段生死。便只是第八识的见分与前六识的关系,所以叫做“增长分别事识熏习”。变易生死是圣位的生死。因为圣位修集善根,对治第七识的我见。因为第七识我见逐层的减除,所以有变易的生死。便是第八识见分和第七识间的关系,所以叫做“业识根本熏习”。第八识相分虽然直接与第七识无关却也有增上缘的作用,叫做“增长念熏习”;又是前六识的所缘缘,叫做“增长取熏习”。
  一切有情都有阿赖耶识,都有佛性;便应当一切有情同时是有情,也同时成佛。然而事实上不如此,便是由于修道的因缘不同。玄奘认为阿赖耶识本性虽是真如,是就圆成实性说的,不是就生灭门说的。真谛认为阿赖耶是有为有漏,而同时又能为习所成种的佛性作因缘。那有为有漏的阿赖耶识,不能成就无为无漏的佛性,所以这习所成种的佛性是由阿赖耶识的真如性上起的。这阿赖耶识的真如性即是佛性,也即是涅盘,所以叫做“自体熏习”。但是同时还须种种与真如相应的助道法作增上缘,便是真如的“用熏习”。在不觉位以至究竟位中间一切修行是不离妄心的。所以涅盘和道与妄心中间不能无有关系。妄心与道的关系即是抉择邪正的关系,叫做“成别事识熏习”。妄心与湼盘的关系便是定的关系,叫做“意熏习”。所以佛性圆满便是第八识转成涅盘,或是无垢识。阿赖耶识是第八识,所以由此图可以证明无垢识是第九识了。
  二十二 天台宗贤首宗与
  唯识哲学的比较
  唯识哲学只说种子生现行,现行熏习成种。然而如何生如何熏的条例规则却未明言;因为其中情形繁杂,不可一概而论的。天台宗说“一念三千”。一念便是指阿赖耶识,三千便是指种子现行的关系。虽然不是分明的条例,但是比唯识所说的却比较清楚的多。
  就阿赖耶识现行的分位上有六种有情不同:便是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就佛性的觉不觉分位上有四种不同:便是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类叫做“十法界”,每一界有三种世间,便是“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是指心王心所的种子现行。众生世间是指根身的种子现行。国土世间是指六尘的种子现行。这三种各有他的“本性”“相状”“体质”“能力”“作用”“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本末究竟等便是指他的圆成实性。所以一个人界是具足三十种法,不但具足本界的三十种法,同时还具足其他九界的三十种法。因为一个人的行业,同时在阿赖耶识已经有六道一切种子,同时也具足佛性,同时也有究竟觉未究竟觉的可能性。所以一个人的一念中具足三百法。人界如此,其他九界也是如此,共有三千法。不过人道所具的佛界三十种法与佛所具的佛界三十种法决然不同。反过来说,佛所具的人界三十种法也与人所具的人界三十种法不同,其他九界互具也是各各不同。但是世间决不是一个人或是一界所能单独现显的,无众生也就无佛了,无佛也无众生了,所以清净法界便是十法界,十法界便是三千法界,人的本源便是清净法界,所以人一念中便具足三千法。
  这图中便是指示一念三千的道理,因为篇幅的关系,只将人界三十种注明,其他九界未能细画。假定十法界是十颗明珠,每颗本体具足三十种法,同时又有其他九珠的影像,便是有三百种法。但是各各珠的本体不同,所有的影像也不同,然而这十颗明珠联合起来是一个珠圈,这便是一念三千的道理。
  贤首宗说四法界、十玄门:第一六趣中的有情,各各在自己环境之中,生死流转,无非是行住坐卧饮食言语,这叫做“事法界”。第二佛教所谈的一切真理,叫做“理法界”。这两界都是凡夫位中或是随业流转或是修行信心。第三佛教行者对于一切事上知道一切真理,便是资粮位中依名言起修集善根,叫做“理事无碍法界”。第四得无分别智修行六度,叫做“事事无碍法界”。如何叫五分别智?若是仅仅一切无分别,不识不知的,那四五色定便应当也是无分别,而世间一切愚人便应是佛了。所以要知道如何无分别,实在是因为一切互相联涉,不能由一个单纯的概念来观察推定的。
  十玄门便是解释事事无碍的道理,也就是解释无分别智的道理。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因为宇宙间一事一理没有单独能成立存在的;必须有一切事一切理互为因缘,方能成就。所以见一事一理,便应具足了知一切事一切理。第二“广狭自在无碍门”,即是一切容量无定。因为一切容量,是由相待而成立的。相待即是分别,五分别即是绝待,在绝待中,一切容量是可大可小自在无碍。第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即是一切数量无定,数量也是相待的。在绝待中一就是乡,多就是一。第四“诸法相即自在门”。无分别是一切法无有定性。既无定性便是也可以成己也可以称他。第五“秘密隐显俱成门”。一切法虽然同时具足,自他相即;然而体有显秘,自他不容杂乱。第六“微细相容安定门”,一切法虽然同时具足,然而其中却极有条理。第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即是帝释天,这天的宫殿上有珠网,这无数的珠子,光影互摄互现。因为不但遍法界一切事理同时具足,便是单独一事一理也具足一切事理。譬如镜镜交辉,光光互摄。第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以上七门是事事无碍的实情。同时有理事无碍的作用,就一事表示一理或一切理。第九“十世隔法异成门”,这是一切时分无定。过去未来现在各又有三世分别成九世,九世总摄即是现在一念,叫做十世,在绝待中一念总摄,不碍九世分明。第十“主伴圆明具德门”。虽然一切法相融相即,但是随以一事一理为主,其他一切事一切理便是伴。秩序井然,不容错乱的。明了这十玄门,便明了五分别智的境界了。
  这“无分别智”和“一念三千”和“十玄门”一贯的道理,用数学的方程式很容易证明了解的。譬如一根线,它的长度在人的意识中是一尺的概念,但是在蚂蚁的意识中是一里的概念;在微生物的意识中是一百万里概念。由此可以得下列三个方程式:
  此长:人的意识=一尺
  此长:蚁的意识=一里
  此长:微生物的意识=十万里
  但是:人的意识=蚁的意识=微生物的意识
  所以;一尺=一里=十万里
  就上列的方程式看来,最要紧的要明了一切有情的意识是相等。所以在一个事物上同时具足了解一切有情对于他的概念。有情是无边的,所以一切事物的概念也是无边的,所以叫做无分别。所以就此长不可分别说,便是无分别智。就一切有情意识相等说,便是一念三千。就一切概念相等说,便是十玄门,但是全是一个理呀!
  二十三 禅宗净土宗密宗律
  宗与唯识之比较
  禅宗自达磨传来中国,便用《楞伽经》作唯一修行的规则。《楞伽经》是相宗的六根本经之一,所以达磨便是唯识宗中的实行者。禅宗所修,便是加行位的四寻思、四如实智,到后来禅宗有曹洞宗、临济宗、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五派不同。但是所解的全不离无分别智。
  “曹洞宗”立五位君臣。第一“正位”即是空界,就是圆成实性。第二“偏位”即是色界,就是依他起性。第三“正中遍”是背理就事,就是无分别加行智。第四“偏中正”是合事入理,就是无分别根本智。第五“兼带”是冥应众缘而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就是无分别后得智;正位又叫做“君位”,偏位又叫做“臣位”,“君视臣”是正中偏,“臣问君”是偏中正,“君臣道合”是兼带。
  “临济宗”立四料简,第一“夺人不夺境”,就是唯物论。人指前七识,境指十一色法,因为色法是第八识的亲相分,前七识是虚妄有覆的。第二“夺境不夺人”,就是唯心论。这人指阿赖耶识,境指色法,因为色法从第八识的种子生而第八识是本源。以上两位是无分别加行智。第三“人境俱夺”,便是五分别根本智。第四“人境俱不夺”,便是无分别后得智。又有“三玄三要”,第一玄便是无分别加行智,第二玄便是无分别根本智,第二玄便是无分别后得智。三要便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的三种无性道理。
  宋朝临济宗的和尚省念法师,有人问如何是学人着力处?师曰:嘉州打大象。曰:如何是学人转身处?师曰:陕府灌铁牛。曰:如何是学人亲切处?师曰:西河弄师子。若人会得此三句,已辩三玄。更有三要语在!切须荐取!不是等闲!与大众颂出: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这第一玄嘉州打大象,便是说五分别加行智。也就如韩退之《答李翊书》中所说的: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这第二玄陕府灌铁牛,便是说无分别根本智。也就如韩退之《答李翊书》中所说的:唯成言之务去,忧忧乎其难哉!这第三玄西河弄师子,便是说无分别后得智,也就如韩退之《答李翊书》中所说的:得之于手而应于心。这得意忘言道易亲便是说相无性;这一句明明该万象便是说生无性,这重阳九日菊花新便是说胜义无性。
  “云门宗”有三字禅。他每呼人,人若是回顾,他便说“鉴”。人若是要问他,他便说“咦”。这便是断人分别心的方便,他有三句语:一句涵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第一句便是究竟位,第二句便是见道位,第三句便是凡夫位。
  “沩仰宗”用九十七个圆相,这也无非是断分别的方便。
  “法眼宗”依据《华严经》,所说与贤首宗相近。有“三界唯心颂”“华严六相颂”。六相就是“总”“别”“同”“异”“成”“坏”。这六相便是解释依他起性,也就是说明无分别后得智。
  至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便是成就习所成种的佛性的最简便方法,也是唯识观的一种修法。虽然这法门与唯识宗不相关系,然而他的原理却仍然建设在唯识学上。因为熏习的力量自然是以遍行心所以力量为最大。净土宗的心念口言一心不乱,便是使遍行心所专注在佛上,所成就的自然是净土了。所以宋永明大师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二句话便可了然了。
  “密宗”是主张持咒的。他的用意和净土宗相仿佛,不过密宗复杂罢了。密宗与显教最特殊的便是唯心唯物的不同。显教说“唯心”,所以说“即心是佛,即心作佛”。密教主张唯物,所以说即身成佛。但是心物本是一家,说用第八识的见分来熏习修道,和用第八识的相分来熏习修道,是一样的。
  律宗与唯识哲学关系最深,律宗是司法部,唯识哲学是立法院,不明了立法的原理,这法也无从守的。所以初唐的律师,多半是奘师的弟子。而唯识哲学丧亡之后,律宗也不兴盛了。

 
 
 
前五篇文章

唯识与中观的简介

唯识宗的人间修行法

唯识宗略说(1)

唯识宗略说(2)

韦陀菩萨为什么称三洲感应

 

后五篇文章

周叔迦:唯识研究(1)

唯识三十论释(2)——守培法师

唯识三十论释(1)——守培法师

学习《黄蘖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笔会

唯识学派之认识论要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