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由“佛牙舍利”谈起--中国三论宗祖庭史话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由“佛牙舍利”谈起--中国三论宗祖庭史话

  卢中谷

  前不久,“佛牙舍利”在香港瞻礼,震撼全球!

  佛牙舍利是释迦牟尼佛的遗物,现今世界上仅存二颗。一颗在斯里兰卡,是左犬牙,由印度传入古锡兰,现供奉在风景如画的康堤湖畔的佛牙庙内,是一座八角形三层白色建筑。从公元一七七一年起,每年在这个岛国要举行“埃色勒.佩勒海节”,就是佛牙游行活动,前后历时十多天,由佛牙庙饲养的御象驮著佛牙亭龛出巡,成千上万的人民夹道欢迎、顶礼膜拜,为国家和人民祝福,已成为岛国的民族节日。斯里兰卡独立后,仍循传统举行佛牙游行活动,由斯里兰卡总督(现为总统)、总理、内阁部长和各国使节专程到康堤参加观礼,仪式之隆重,规模之宏大,几乎等同举国庆典活动,极为壮观,并闻名世界。

  中国珍藏的一颗佛牙是臼牙,原存乌国,五世纪时传入我国,现存于北京西山八大处第二处的灵光寺内。寺创建于唐大历年间(七六六-七六七年),初名龙泉寺。金大定二年(二六二年)重修,改名觉山寺。明成化十四年(一四七八年)再次重建始改今名。原有咸雍七年(一○七一年)所建的招仙塔,已毁于侵华的八国联军,只剩下塔基。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四年春,为供奉塔基中发现的十一世纪“释迦灵牙舍利”,在灵光寺兴建一座高五十一米,八角十三层檐的佛牙舍利塔和附属殿堂。一九九四年四月中旬,由缅甸联邦宗教事务部部长、仰光市长苗纽中将乘专机前来迎请在缅甸巡礼。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晹法师率领护送团护送到缅甸。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六日,根据缅甸政府的请求和两国友好交往计划,再次安排到缅甸供奉巡礼。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我国政府将北京珍藏的佛牙舍利护送至缅甸,作为期九十天的供奉巡礼。佛牙从仰光机场抵达和平塔佛窟后,缅甸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主席丹瑞大将等国家领导人和政府部长首批朝拜佛牙。我国特地选派南京栖霞寺的僧人和中国佛学院栖霞分院的师生组成护送团,至当年三月五日佛牙舍利平安回京。在九十天的供奉期间,护送团成员付出了大量心血。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深夜,由于当地恐怖份子蓄意破坏,将定时炸弹放在供奉佛牙舍利的鲜花篮中,发生严重爆炸事件,当场五死十七伤。中国方面护送人员当即奋不顾身用身躯保护住珍宝佛牙舍利,并在事后采取了克制的态度和严密的保护措施,终于使佛牙舍利安全返回北京。栖霞寺的僧人和中国佛学院栖霞分院的师生舍身护宝的爱国爱教、大无畏精神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

  一、栖霞寺是中国三论宗的祖庭

  栖霞寺建于栖霞山中峰西麓。山在江苏南京市东北,距城约二十二公里。山高四百四十余米,周围约十七公里。山似方形,四面重岭象伞(伞),最早称伞山。六朝时因山中盛产药草,吃了可以摄生(养生),又改名摄山。山上除栖霞寺外,还有千佛岩、舍利塔、无梁殿等名胜古迹甚多。山分中峰、东峰、西峰三支,中峰最高,名凤翔峰。山上枫树成林,每年霜降时节,枫叶红遍全山。“栖霞红叶”是金陵著名胜景之一。

  栖霞寺创建于南齐永明五年(公元四八三年),一说为七年,待考,为隐士僧绍(即明征君)用自己的住宅改建。唐高祖李渊将此寺改为功德寺,又增建殿宇、楼阁四十余所,颇为壮观。与山东灵岩、荆州玉泉、天台国清并称为国内四大丛林。这座寺院在清咸丰五年(一八八五年)毁于火灾,现存木构建筑如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摄翠楼等,大部份为清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重建和民国初年陆续修建。寺内还保存有南朝石造像,五代石塔和唐代石碑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栖霞寺舍利塔东无量殿后的山崖上有千佛岩,相传为南齐临沂县令仲璋继承父志,在栖霞山西崖凿无量寿佛及菩萨像后,梁齐文惠太子等诸王及臣民,各依崖的上下深广,就石壁凿像,有的二、三尊一龛,有的五、六尊一龛,号称千佛岩。有佛龛二百九十四个,佛像五百十五尊。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加以装饰,金碧辉煌,千佛名蓝,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南北齐名。宋、明两代曾进行修葺,并有增补。岩的中道有南唐书法家徐铉题名石壁,还有宋游九言书“古千佛岩栖霞寺”七个大字,及明重修佛龛的题名石刻等。佛像在“文化大革命”中大部份被损坏,仅少数尚完好,虽不完整,但其艺术价值仍然存在,弥足珍贵。

  无量殿俗称“三圣殿”,又名大佛阁,在栖霞山舍利塔东,紧连千佛岩。相传南齐明僧绍隐居在这里时,深夜同法度和尚讲《无量寿经》,忽见山崖中放光,现佛像及“殿”宇状,因而想在此凿山造佛像,不久僧绍逝世,愿望未能实现。其子仲璋任临沂县令时,遵照他父亲的遗言,于南齐永明二年(四八四年)在栖霞山西崖今址建无量殿雕无量寿佛及大势至,观音两菩萨。殿紧贴山洞,外面墙壁、拱门、屋顶全部石建。殿内居中为无量寿佛,坐身高约十米,佛座高约二米,两菩萨像左右侍立,亦高约十米。殿前有二接引佛,原左舍利塔前,系解放前迁来,亦为六朝遗物。

  舍利塔在栖霞寺大佛阁右侧,建于隋仁寿元年(六○一年),但从塔上浮雕看,为南唐重修的遗物。八面五层,高约十五米,全部用细致的灰白石构成,仿木结构。底座是宽敞的台基,正面四级石阶,四周栏杆围绕,上垒基坛二层,上层平面刻八角连续图案的浅饰花纹,下层平面刻波涛纹和龙、鱼等生物。上下层立面均雕石榴花和凤凰等。台基上塔须弥座,分上、腰、下三层,上下都刻石榴花、凤凰、狮子等,前后角柱上雕作立龙。须弥座腰部的隔版内,浮雕著释迦牟尼佛成道八相图:(一)白象托生母胎;(二)树下诞生,九龙洒水;(三)出游四门(见老、病、死及沙门四相);(四)逾城出家,雪山苦行;(五)河中沐浴,村女授乳,树下禅坐;(六)菩提树下成道;(七)降伏魔王;(八)大般涅槃,荼毗焚化。须弥座上为莲座,上即塔身。塔身第一层较长,八角形,每角有倚柱,除正面的门外,其他各面镌四天王像和文殊、普贤等菩萨像。柱头之门连横额,仅挑出混石一层以承塔檐。以上各层塔身都较短,每面凿佛龛,内坐小佛像。檐下斜面上还有雕刻的飞天、乐天,供养天等像,与甘肃敦煌千佛洞五代石窟的飞天姿态相似。五层檐上为塔顶,塔顶莲花形,是近代整修时修配的,非古代遗物。

  栖霞寺是中国三论宗祖庭。南朝齐高帝建元年间(四七九-四八二年),有居士僧绍隐居于此,时有名僧法度从黄龙来,与僧绍交游甚厚。僧绍逝后,遗嘱舍宅为法度造寺,称“栖霞精舍”。梁时辽东人僧朗善“三论”和《华严经》,前来师事法度,后被称为三论宗初祖。僧朗圆寂后,弟子僧诠及诠的弟子慧布继任栖霞寺住持。唐高祖李渊登基后,在栖霞山增建殿宇四十九座,改名为“力德寺”。唐高宗制《明征君碑》,改名“隐君栖霞寺”。相传“栖霞”两字为高宗御书,碑文则为当时书法名家高正臣所写,置于栖霞寺山门外左前侧,为江南古碑之一。

  三论宗初祖僧朗和二祖僧诠住栖霞寺。僧诠传法朗,法朗住金陵城郊的兴皇寺,相继传播三论的《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之学。三论宗实际创始人吉藏七岁从法朗出家,长期随师问学。至隋灭陈时去会稽(今浙江绍兴)嘉祥寺住了十几年。后应隋炀帝之约,受请到大兴(今陕西西安)住日严寺。在此时期,他完成了三论的注疏,并撰有《大乘玄论》、《三论玄义》等,对三论中的要义作了专门的阐述,创立了三论宗。但现在除栖霞寺外,其他诸寺均已湮没无闻了。

  二、吉藏大师和三论宗

  吉藏大师(五四九-六二三年)祖籍西域安息,所以又称胡吉藏,生于建康(今南京)。幼时随父去拜见真谛译师,真谛为他取名吉藏,后从法朗出家,学习经论。十四岁就受学《百论》,十九岁起开始为众复讲,受到僧俗大众的欢迎,当时的陈桂阳王对他很器重。

  吉藏受具足戒后,学戒并重,声望日高。陈末,隋军进攻建康,社会极为混乱,他和同学们前往各寺,搜集佛教经疏,藏于三间堂内。在此期间,潜心阅藏,由于他涉猎广泛,因此他的著述注引相应赅博。隋平定江南后,他移居会稽秦望山喜祥寺,讲经说法,从学弟子多达千余人,后世因而尊他为“嘉祥大师”。他在寺开讲《法华经》并自著章疏,及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回天台山,他就于开皇十七年(五○七年)与信众百余人联名上书恭请智者开讲《法华经》,但智者因病未去,不久圆寂于新昌。他就随智者弟子灌顶听讲天台宗教观(据《续高僧传》卷十九《灌顶传》)。开皇末年,他应晋王杨广的礼请,到扬州住慧日道场,受到特殊礼遇。杨广从扬州赴长安,邀请吉藏同行,安排住长安日严寺,即埋头整理《维摩经》等著述,他的《净名玄论》也是这个时期写成的。陏炀帝次子杨暕,早闻吉藏的声名,于大业五年(六○九年)请他莅临府第,邀集长安名士僧粲等六十余人举行佛学辩论会,公推吉藏为论主。当时有齐、陈、周三国论师与他对辩,往复四十余次,结果他获胜,因此名震四方,当时他已六十一岁。

  隋覆灭后,唐高祖李渊初到长安就下敕召集佛教知名人士,吉藏被推为知名人士应召。武德元年(六一八年),唐朝设置十大德管理佛教事务,他被推选为十大德之一。他在长安先住实际寺和定水寺,后应唐太宗之弟齐王李元吉请他驻锡延兴寺,被奉为师表。他博学多识,历受陈、隋、唐三朝王室的尊崇,持才傲物,行不拘检。《续高僧传.吉藏传》称他纵论他宗,颇怀简略,御宗之德,非其所长。

  吉藏晚年长安,使三论之学由江南流传到北方。在这一时期,他写了《三论疏》,并对三论中的要义作了专章的阐述,如《大乘玄论》、《三论玄义》等。另外,他为适应北方对《法华经》的要求,写了有关《法华》的注释多种以及其他大乘经的注疏等。唐武德六年(六二三年)五月圆寂,世寿七十五岁。临终还写了一篇《死不怖论》,葬于陕西终南山至相寺的北岩(以上据《续高僧传卷十一.吉藏传》)。

  三、吉藏大师的佛学思想

  吉藏的佛学思想及其学说渊源于摄山学系。摄山自梁僧朗、陈僧诠相继成为江南三论宗的发祥地。僧诠门下最突出兴皇寺法朗、摄山栖霞寺慧布、长干寺慧辨和禅众寺慧勇等,而以法朗为最著名。僧诠在摄山弘布三论及《摩诃般若经》,到了法朗才讲《涅槃经》,此时三论宗学说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据《续高僧传.法朗传》记载,法朗原与慧勇、智辩、慧布等求学于摄山上观寺僧诠。僧诠经常对他们说:“此法精妙识者能行,无使出房,辄有开宗。”认为不是随便出去讲的。因此僧诠在世时,法朗等都不敢讲三论。僧诠圆寂后,慧布留在摄山,法朗到金陵,住城郊兴皇寺,慧勇、智辩亦各自讲学,他们三人“各檀威容”,各有长处。因为摄山之学是禅教兼讲,所以法朗讲学,享有盛名。“本传”上称他“禅门敞开,慧声遐讨”在僧诠弟子中“莫高于朗”。当时金陵讲义学,弘禅法的人很多,又有梁代以来的成实师等兼讲大小乘,因此众说纷纭,百家争鸣。法朗在这样的处境中弘三论,就不得不与各派进行辩论,他驳斥各种异说,甚至对同门智辩、慧勇也提出批评,称他们讲的不真三论,而是“中假师”。后来天台智者到金陵,法朗令他的弟子向智者问难,当时有个名山高师的僧人,不同意这样的辩论,撰作了《无诤论》、称法朗“历毁诸师,非斥众学”。法朗的在家弟子傅译则撰《明道论》为法朗辩护。在这样的环境下,法朗的学说也变成了多方面的,交错复杂,成为他的学派一个特征,时人称“诠公四友”中的法朗为“四句朗”,形容他讲说中常四面八方地扯开去。吉藏从法朗受业,后来亦广弘三论,他的学问授受渊源是明显的。

  吉藏的一生学说出现了三次变化。最初他是宗承本师法朗的学说,以深究三论和《涅槃》为主,后来摄取了天台宗的《法华玄义》,学说起了变化;最后则倾其全力于三论的阐扬,著述《三论玄义》,树立了自己的宗要。他不仅继承龙树、提婆在《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中的缘起性空思想,而且在僧肇、道融“关内义”的基础上,作《三论玄义》等书,以三谛、中道为佛性,倡导诸法性空的实相论。在教相判释上,以破一切有所得见(空)为主旨,集三论之大成,树立了自己的宗要,被称为“新三论”,以区别于他以前的“古三论”(即鸠摩罗什门下僧肇、道融的“关内义”,或称“关河旧说”),以及僧朗、僧诠法朗三世相承的“山门义”。隋初,官方曾把当时佛教的各类师说的代表人物组成各种团体,名为“众”以便于宣传他们的主张,一开始成立有五众,即在北凉广泛流行的《涅槃》、《地论》、《智论》、律、禅。这是朝廷承认的佛家学说。吉藏初到长安,不在“五众”之列,为了使自己站住脚根,曾同“五众”的代表人物进行辨义。他原在法朗培育之下,辩才无碍,内学根底深厚,这时大显身手,一举把五众领袖人物,包括经历过北朝齐、陈、周三国的论师僧粲在内全驳倒了。这使他的名望盛噪一时,受到广大信众的敬仰,从而使三论之学开始以宗派形式出现。

  三论学说与天台教观在形式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两宗都讲禅教并重,皆推崇《智论》、《中论》,并讲《法华》、《涅槃》在教理上也都讲中道,二谛等,但实际上,两家也曾有过交涉。如上文谈到智者到金陵是与当时禅教学人经过争论以后才定居下来的,当时法朗正在讲《智论》、《三论》,他自己没有出面问难,而是令门人去辩难的。《续高僧传.智顗传》就有的记载:“更遣高足,辩难累句,磨镜转明,揩金足色,虚往既实,而忘返也。”这里虽说得有些夸张,但由此可见两家有过交涉的事实。所谓“高足”很可能有吉藏在内。至于传说吉藏曾去听灌顶讲《法华经》,那不大可能,因为吉藏比灌顶大十几岁,从现存吉藏注释《法华》著作如《法华经游意》、《法华经义疏》、《法华经统略》、《法华经玄论》等来看,都是表达他自己的观点的,很少有因袭天台宗义的。再从两宗的学说体系和方法论来说,他们的根本观点是不同的。三论宗的方法论著眼于“无所得”,破与立都如此。天台宗就不同了,提出“一念三千”实相说,与三论宗的否定方法泾渭分明,宛然不同,这是有目共睹的。■

 
 
 
前五篇文章

坐禅即财富

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译楞严经截录佛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因果报应 警策世人

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的对立、协调与融合发展

 

后五篇文章

永明延寿禅师的唯心净土与指方立相

永明延寿禅师的净土信仰之确立

正史中的唐五代禅宗史料——略论社会思潮对史书编纂的影响

振兴鼓山丛林的虚云禅师(上)

中寺与净土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