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泰山:药师七佛阁记碑 |
 
药师七佛阁记碑 药师七佛阁记 太子左谕德李谦书,泰安州教授时震摹勒,翰林学士承旨、中奉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领集贤院事王磐题额。 天有七曜而四时行,地有七泽而九土宁,人有七情而善恶生。惟金轮氏立教,洞贯三才,包括万类。所谓药师七佛像数之妙,将无契于是乎。按经之所载,法界凡七界居一佛,其光明遍照,惠泽普及,在浮图法中,犹玄天之有日星焉,百川之有江湖焉,故为其属者奉之。惟谨岱宗之阴日“谷山”道场,岩峦回抱,林树亏蔽,盖云山之都会,烟霞之堀宅也。谨公上人兴滞补敝,于劫火废坠之余,疏凿而泉,种艺而园,垦塥而田,斋庖之众无虑数百,指既殿中央以居大雄法像,谓七佛之坛不可不严,于是辟增崖而阁焉。一日,上人赴京师,杖锡踵门,请为是阁作记。问诸兴造之绩,曰:“吾因山以为基,故不假覆篑而高;伐木以为材,故不烦市易而足;以愿力为役,故不待鼛鼓而集。”问阁之大小及为役几何时,曰:“揭檐为三,列楹惟五,其高九仞有奇。经始于至元十七年春,落成于今年之秋。”又问谷山兴置始末,曰:“自元魏高僧意师现化之后,曰宁、曰朗、曰崇、曰靖,凡四传,寺缘益大,竹溪党公文石具在也。”复问上人曰:“惟阁之役、若寺之缘既闻命矣,敢问谷山之阳,自历劫以来,有无上宝阁,以莲花为楹,以蟠冈为础,以云虹为飞栋,以烟霞为浮藻,以万象为法身,视今所作为何如也?”上人曰:“不然,吾闻天地之外复有覆载,阴阳之外复有造化。故自其大者而观之,须弥一介子也,大干一枣叶也,曾何泰山之足云。自其细者而观之,大空之一尘,恒河之一沙,中间自有佛国在,仁者无用妄生分别,且为我作七佛阁记。”予曰:“即如上问答语,予为若作记,已竟,请归摹诸石。”上人曰:“唯唯。”时至元癸未十一月二日。上人鱼台人,俗性蔡氏,夙丧父母,从玮师祝发此寺。壮岁游方,始参陶山仁公,再礼紫盖晖公,卒得法于普照鉴公。行业为众所推,录泰安僧司事凡数十年,与当世名士杜徵君仲梁辈从游其款,其好贤乐善,盖有所本云。翰林集贤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阎复记。 嘉议大夫、中书、礼部尚书刘果实赞成之。 至元二十一年岁次甲申正月望日。 承直郎、前建康道宣慰司都事宇敬祖立石。 都劝缘主持嗣祖沙门英悟大禅师普谨同立石。 泰安州都料匠郭安仁,构石匠作头周顺,高成刊。 【说明】 此碑立于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48年)。碑高197厘米,宽97厘米。碑阳文23行,满行41字,凡778字,字径3厘米,隶书。额题“药师七佛阁记”3行6字,字径13厘米,正书。碑阴刻杜仁杰佛谷寺疏文2则,阎复七佛阁疏文1则,皆时震正书,残剥特甚,极难认读。阎复撰文,李谦书丹,王磐题额,三人皆当代名流。 此碑立于玉泉寺大殿以东约30米处。由于风雨剥蚀,碑身已断裂。1988年5月,在碑两侧及顶部砌砖为墙,以防碑身断裂仆倒。 药师七佛阁记碑拓本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