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

  — 朵崩仁波切主讲/郑振煌译/杨明珠与吴茵茵整理 —

  --------------------------------------------------------------------------------

  佛教的修行,其目标就是开悟成佛。成佛的意思,就是完 全的觉悟,也就是要成就法身与色身。相信诸位朋友对于 “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这个题目一定很有兴趣。

  “菩提心”乃是成就法身与色身的基础。所谓色身就是可 以看到的历史上的佛,比如说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生在印度 的释迦牟尼佛,此外还有其他净土世界的佛,比如说西方 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对阿弥陀佛的信仰,台湾非常普遍 ,这就是所谓的色身。

  至于法身是指佛的心,当一个人究竟觉悟成佛的那一刻, 他的心就变成了佛的心,因而他能够显现佛的一切殊胜妙 相。所谓佛的心,在梵文里指的是“证得一切种智”,“ 证得一切种智”就是已经净除了两种障:第一种是烦恼障 ,第二种是阻碍一个修行人证得智慧的所知障。净除所知 障,就是除了谛察了解世间的事物之外,更能够彻底通达 出世间的究竟智慧;净除了烦恼和所知障,就证得一切种 智,也就是圆成佛的心。若想证得法身,就必须行道,道 就是修持证得法身的途径。

  菩萨心须以大慈大悲做基础

  大乘佛法经义的要旨,就是空性智慧的证得,想要证得空 性智慧,就必须以大慈大悲心为基础。在大乘佛典里面, “菩提心”指的是利他的心,也就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愿 。在某些经典里,菩提心还指空性智慧的证得,也就是十 地菩萨第一地证得的空性智慧。如果依金刚乘经典而言, 菩提心除了包括我们今天的主题世俗、胜义两种之外,还 指色身。但是若想成佛,第一步必须发起成佛的心愿,也 就是要产生一种觉悟成佛的急迫心态。这种发愿成佛的愿 力,必须要有某些原则、条件,这就是世俗菩提心的生起。

  世俗菩提心的修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一切修行的起 点。我们怎样生起世俗菩提心呢?首先,我们一定要如此 思维:自无始以来,我们已经轮回多少次了,而且还要继 续轮回下去,除非我们有一种了生脱死的方法。从这个角 度去思维,我们才能生起世俗菩提心。

  如何才能生起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的生起,是因为思维轮回无尽,所以产生慈 悲心,产生大悲心,要利益一切众生。世俗菩提心的生起 有很多方法,其中有一种是透过六种思维的次第。

  在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一切众生都看成跟我们 很亲近,对我们很仁慈。

  首先,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典范,或者一个人—— 我们这一 世的母亲。因为自从我们出生,母亲就无微不靰荧蚥U我 们,即使我们只有微小的痛苦,母亲都是细心的照顾。因 为我们已经在这个世间轮回无数次,其他众生也跟我们一 样,在这世间轮回了无数次,从这个角度来思维,其他众 生在过去世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首先,以自己现世的母 亲为我们观想的对象。其次再观想其他一切众生也都曾经 是我们的母亲,对我们如此亲近仁慈,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要思维母亲对我们的恩惠,对我们的照顾, 我们可以将第一点与第二点同时来思维。

  第三点,母亲对我们如此的仁慈,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来回 报母亲。经典这么说:即使我们用世间的一切,想尽种种 办法,都没有办法可以回报母亲的恩惠于万一。

  我们思维母亲对我们的恩惠,不只是她对我们的照顾无微 不致,还要思维我们日常生活一切所需,包括衣、食、住 、行等,无一不依赖一切众生。所以我们就以母亲为首先 观想的对象以生起菩提心,再扩及其他的众生。当然以母 亲为思维的基础是最好的,尤其是在台湾,文化遗产如此 的丰富,孝顺父母亲、兄友弟恭一直是被大家所尊崇的。 所以,以思维母亲的仁慈为起点,此种典范是很好的。

  如果还有某人对您特别仁慈有恩,例如父亲或其他的人, 您也可以从父亲或是其他的人为生起菩提心的起点。我们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思维一切众生跟我们一样,都不想有 任何痛苦,都想获得快乐。将心比心,我们怎能自私呢? 我们应该生起一种修行成道以便利益其他众生的心愿。这 是大乘佛所特别强调的。

  接下来,我们谈第四点,那就是慈心的生起。为什么我们 要关心其他众生的福祉呢?我们为什么要做事情利益其他 众生呢?原因是我们要思维到一切众生和我们一样,都是 时时刻刻,从未中断的在受苦。

  这里所指的苦不仅是肉体的苦,根据佛典苦分为三种:一、 苦苦,指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等种种我们现 实生活里可以直接体验到的苦。这些苦非常明显,不仅自 身会遭遇到,其他的众生也同样会遭遇到。二、坏苦,所 谓的坏苦就是改变的苦,因为世间的一切东西都一直在改 变之中,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这种无常变化所带来的苦 ,我们称之为坏苦。苦苦和坏苦有其基础,也就是无明、 业、烦恼,也就是第三种苦,我们称之为行苦。

  慈和悲的定义有很微细的差别,概括来说,希望其他众生 都能得到快乐,那就是慈心。思维到一切众生不断在受苦 ,因而想要拔除他们的痛苦,就是悲心,这是第五点。

  大悲心生起之后就要进一步修持第六点,即产生一种想要 究竟觉悟成佛的心。因为想要拔除众生的痛苦,便要拔除 他们苦因,想要利益其他众生,拔除众生的痛苦,必须自 己先究竟觉悟成佛,才有能力来帮助其他众生;例如有人 口干了,我们就要发起一个想要拿水给他喝的心愿,想要 拿水给他喝,就必须有一个容器,有了容器,我们才能够 装水,才能够拿水给他喝,解决他口渴的痛苦。同样的情 况,发起修行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简 单地说就是心中不可有丝毫以自我为中心考量的思想。

  空性的智慧

  上面所谈的是“世俗菩提心”生起的六种次第。接下来谈 “胜义菩提心”。甚么是“胜义菩提心”呢?那是空性智 慧,因为佛的心就是空性的心。所谓“空性”,我们会问 空是甚么?空是一种存在的状态,也就是一切存在的现象 ,我们要了解它们的真面目。实际上佛法的要义,就是要 如实了知一切诸法实相。由于无明的障蔽,我们不能了知 一切现象、万法的真实相。不仅不能了知一切万法的真实 相,同时还会有与这种认知相反的心态,那就是认为一切 现象、万法是真实存在不变的。

  如实了知一切万法的实相是“空性”,是究竟成佛的基本 条件,所以空性智慧是如此重要,在大乘佛典里面,所谈 的无非是空性的智慧,尤其在《般若经》里面,都是谈空 性。《般若经》的经典非常浩瀚,存在于藏文经典、汉文 经典,以及其源头----梵文经典。

  在龙树、寂天、月称等历代大师的阐扬之下,空性的阐观 有很多方法,这是就西藏佛教的传统而言。我相信中国佛 教历代大师对于空性的修持,也有很精譬的解说。

  “空性”如何修持呢?首先,必须在知识的层次,听闻、 读诵空性的意义,这是一种了悟空性,虽然还谈不上直接 证悟到空性,但是从文字切入而了知空性的意义,就可以 渐渐增加空性的体会;其次是要思维。听闻、读诵之后, 经常思维空性的法义,可以增加对空性的信念。

  我们说思维“空性”,究竟要“空”甚么?所谓空性,即 指一切事物没有一个可以独立自主、坚实存在的自性。虽 然一切现象都存在那里,可是就它们的本体而言,并没有 一个不变、坚实、独立的体性存在,这就是“空性”。在 世俗菩提心的层次里,我们以我(自己)为禅观空性的例 子或者对象,我们说“我”就在那里,就世俗的角度来看 ,“我”确实就在那里,或者“我”确实就在这里;“我” 跟其他的事物是分开的,是独立存在的,像这种了解的角 度,就是世俗谛。

  经典里面这么说:对于“我”存在的那个观念,在某些情 况下,是会越来越强的。例如我们受到某些人的推崇、赞 美,这个时候,“我”的观念会增强,认为“我”确实很 了不起。另外一种情况,是当我们受到冤枉,本来没有这 回事,我连想都没有想到,别人怎么可以这样冤枉我,说 我做了甚么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观念也会增强 。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认知“我”是怎样存在的。 可是我们还要进一步去分析所谓的“我”,是否真像我们 从外表看起来的那般存在。

  如何修持胜义菩提心

  我们换一种方式来思维“我”的存在,比如说“我”是在 这里,“我”不是在那里。更进一步分析,“我”确实是 在这里吗?“我”是存在于我们的身体所构成的各种部位 吗?这种观空性的方法,可以有四种步骤,亦即四种次第。

  第一个次第,即认知我们的存在。例如说“我”是在这个 地方,“我”不是在那个地方,“我”跟你、跟他有所不 同。此乃第一步先认知“我”在世俗的存在情况。

  第二个次第就是要分析“我”跟组成“我”的各个部位是 相同或是不同?因为就世俗谛而言,我们只是“同”或“ 不同”这两种可能性,不会有第三种可能性。也就是说我 们分析构成所谓的“我”,可以有五蕴,或者是身体的各 个部位,包括手、脚、头、胸等等,所以我们就思维所谓 的“我”,要嘛跟这些组成“我”的部份相同,要嘛就是 不同。

  第三个次第,我们就紧接着分析,要是我们所认知的“我” 是跟“构成我的各个部位”相同的话,我们就不可能把 “我”分成各种不同的部份;可是我们所谓的“我”却又 可以合成各种器官,所以很显然那个“我”不可能说是跟 “构成所谓的我相同的各种部位”相同。

  第四个次第,我们要思维“我”跟“构成我的各个部位” 是不同的。如果“我”不同以“构成我的各个部位”,我 们根本就不能说有所谓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了, 有所谓的各种器官,我们不可能把它分析成有手、头种种 不同的部位,这就是观空性的第四次第。

  如果您认为这种观空性的方法过于复杂难懂,不妨用另外 一种观空性的方法。那就是思维一切存在的现象,包括 “我”在内,都是缘起的,都是互相依存的。我们说空性 并不是说没有这个人,没有“我”这个人,而是说“我” 这个人并不是以我们平常所认知的状态存在着。也就是说 我们所谓的“我”这个人,并不是静态的、不变的、坚实 的、永恒的,用这种方法来思维“我”这个人的缘起性、 依他性,就可以生起空性的体悟。

  发这么一个心,如此思维一切现象的缘起、依他性,这是 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修“止”,也就是心的专注。次第增 加专注的心,就可以加以观察,增加我们对于空性的直接 体证。如果能够直接体证到空性,就已经进入菩萨十地的 第一地,那就是见到空性。

  结语

  我已经介绍过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在金刚乘里面 ,世俗菩提心的范围,指的是一切有情众生;胜义菩提心 则涵盖一切的现象,也就是一切的存在,当然包括有情、 无情在内。

  (摘自台湾《慧炬杂志》第 424期)

 
 
 
前五篇文章

什么是胜义菩提心?

略论禅宗的宗旨与特色

观音禅寺的泉与禅

佛教与当代社会道德伦理建设

圆仁与中国天台宗

 

后五篇文章

王恩洋唯识学思想的特色及其时代意义

中国佛教对《法华经》〈见宝塔品〉的诸解释

禅风熏染中的心态

辽代兴宗耶律宗真与重熙佛教

全球生物伦理学:以道德观念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