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十一)卷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十一)卷中

提要

  一、赞受戒门

  唐?慧沼大师撰 吕姝贞讲述

  提要

  戒的精神,在于止恶、行善、清净心,并对人类社会有向善、向上、向光明、向解脱等提升的作用。

  在佛教中,戒的梵语为 zIla,音译为“尸罗”,意即归依佛教者所必须遵守的规范,除屡行之义外,又有性格、道德、行为、习惯、虔敬等诸义。

  佛教的戒学,不仅是产生一切功德善法的根本,也是人类生活伦理道德的规范,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准则,同时也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和乐善生、社会祥和的基础。因此,“戒”可说是塑造人格乃至达到圆满究竟之路所必备的条件。

  再者,戒是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五乘教法所必须遵守的。除此之外,在世间三福行(布施、持戒、修 定)中,戒福行是最为主要的,若无戒则不得人天之身,何能进一步享受人天福乐?更谈不上修行解脱了!所以,戒不但是为无上菩提之本,且为诸乘所共遵,更是佛陀为规范归依佛教者而随时制定的。

  佛陀制戒,起初只是宣说诸恶莫作,但由于僧众间渐次产生不法的行为,而使戒的种类陆续增多且日渐复杂。而其根本实质,就是“十善戒”,恰如大海之总摄众流、诸星拱月一般。菩萨乘的三聚净戒,也是以“十善戒”为根本,所以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

  继卷上〈九、依《观普贤菩萨经》忏悔受戒门〉之后,卷中以十七门解说与菩提心有关的戒律,今介绍〈一、赞受戒门〉,慧沼大师引用《大智度论》卷十三〈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第二十一〉的相关内容,以赞叹受持净戒的种种益处。

  而《大智度论》是《大品般若经》的释经论,为龙树菩萨的主要著作之一,其重要性,如印顺导师所说:“龙树是大乘行者,本于深观而修广大行的,所以更应从《大智度论》……去理解大乘的全貌。”1

  壹、得无上佛道戒

  《智度论》十三云:若慈愍众生故,为度众生故,亦知戒实相,故心不倚着。如此持戒,将来令人得至佛道,如是名为得无上佛道戒。

  《大智度论》卷十三〈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第二十一〉说:若是慈爱怜愍众生,为化导众生,也知道戒律的真实之相是离染清净,因此,内心不依仗执着持犯。若能这样持守净戒,将来必定也能让人成就究竟佛果的无上正等正觉,如此就称为得到无上佛道戒。

  贰、持戒之德、破戒之失

  一、持佛所制戒,得大善利

  (一)求大善利,当坚持戒

  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

  若有人想要求取获得广大的、好的利益,就必须坚定持守戒律,犹如珍惜爱护重要的宝物,更犹如爱护自身的生命。为什么呢?兹以“大地喻”、“无足喻”略作说明。

  (二)举喻显胜──大地喻

  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

  举例说明,比如:广大的土地,宇宙间一切有形体的物类,都是依靠土地而安住;戒律也是如此,因为戒律是一切善法所倚赖安住之处。

  (三)举喻显胜──无足喻

  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若不持戒,欲得好果,亦复如是。

  又如:没有脚,却想要行走;没有翅膀,却想要飞行;没有船,却想要渡河。这些都是不可能达成的。所以,如果没有坚守净戒,而想要得到理想的果报,也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持外道无意义之戒,空无所得

  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救、服药,与禽兽无异。

  如果有人不遵守清净的戒律,虽然住在山中修学种种苦行,或只吃植物所结的果实度日,或服用药物,冀望能有成就,这也都是不可能如愿的,因为这些无意义的行为和各种飞禽走兽的生活是没有差别的。

  三、贫贱而能持戒,胜于富贵而破戒

  人虽贫穷而能持戒,胜于富贵而破戒者。

  若有人虽然缺乏钱财、经济拮据,而能持守戒律、坚贞不二,确实胜过富贵却不遵守净戒的人。

  所以缺乏钱财的人,只要能遵守这些清净的戒律,都能获得很大的利益。若是豪贵却没有智慧,或有智慧而傲慢,或持戒而又破戒,将导致今世后世的衰败,也不能随心所欲生到好的地方!

  四、持戒之功德

  华香、木香,不能远闻;持戒之香,周遍十方。持戒之人,具足安乐、名声远闻、天人爱敬,现世常得种种快乐。若欲天上、人中,富贵、长寿,取之不难;持戒清净,所愿皆得。

  气味芬芳的花香、香木的香味,只能传播一定的范围,不能传播到远方;但持戒的馨香,却可以让名声传砟世间的东、西、南、北、上、下、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各方。因为持守净戒的人内心无欲,少欲知足,德行无染,问心无愧,因此生活安乐;又因其不为名利……且肯为大众牺牲自己、关心别人、让别人内心愉悦,进而离苦得乐,自然受到他人的敬重爱戴,因此能声名远播、名闻天下,进而得到诸天及众人的敬爱,现世经常获得种种愉悦欢乐。因此,若想生天或在人间享受富贵、长寿,是不难得到的;持戒清净的人,内心所盼望的,不论是世间或出世间的事情,必能随愿,一一实现。

  五、持戒之得,破戒之失

  (一)持戒得利,破戒皆失

  复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再者,严守戒律的人,现世经常得到众人的恭敬供养,心中经常感到快乐而没有任何的悔恼,衣服、食物也没有匮乏,死后能生到天界,终究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因此,持守净戒的人,内心所期盼的,都能获得;而违犯戒律的人,一切都得不到。

  (二)举喻显胜──求德瓶喻

  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天愍此人,自现其身。(广说如常也。)

  例如:有一个人经常供养天神,这个人虽然缺乏钱财、生活困顿,但仍然一心一意地持续虔诚供养天神。过了十二年,他向 天神祈求获得钱财、地位等。

  天神怜愍他,于是现身问他:“你想要求什么?”

  他回答:“我想求富贵,希望所愿,都能实现!”

  于是天神就赐给他一个瓶子,称为“德瓶”。并告诉他:“你想要的任何物品,都会从这个瓶子产生。”这位贫穷的人得到德瓶之后,内心所想要的,应有尽有。既然所愿皆成,于是他就盖了一栋豪宅,添购象车、马车等交通工具,并拥有七种珍贵宝物等有价值的物品,对宾客的招待也非常周到,从不短缺。

  于是客人好奇地问他:“你以前很贫穷,为什么现在会变得如此富有?”

  他回答:“因为天神赐给我一个德瓶,瓶子能够变出种种物品,所以,我才能够如此富有。”

  客人接着说:“既然如此,您可以把瓶子拿出来让我们开开眼界,并看它如何变出众多的物品吗?”

  于是他非常得意的拿出瓶子,并且让瓶子变出种种物品。由于他内心充满骄傲,且放纵自己无所事事,在自得其乐时,竟拿起德瓶婆娑起舞,一时失手,以致德瓶坠地而破损,一切物品也顿时消失。

  持戒的人,也是如此,只要持戒清净,内心所想获得的种种妙乐,都能实现;但若破戒、骄傲、放纵、任意胡为,也将如故事中的主角破瓶而一切皆失。

  (三)持戒无乏,邪见无获

  复次,持戒之人,人所乐施,不惜财物,不修世利而无所乏;得2得生天上、十方佛前,入三乘道而得解脱。唯种种邪见而持戒者,后无所获。

  又,持戒的人,别人都会不吝惜财物,而乐意帮助他,虽然他不从事世间的事业来谋取利润营生,但生活却无所匮乏;甚至可以生在天上或十方佛的国土,进而修学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道而得远离烦恼等的系缚。但是若以各种否定因缘果报的邪知邪见来持戒的人,则终将一无所得。

  此中,三乘道包括:坽声闻乘:愿力小,道德好,但不甚积极化他,顺着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态度随缘度化。夌缘觉乘:于无佛出世,自觉而悟道,独善其身。奅菩萨乘:大乘菩萨度众生是不惜牺牲一切,即使众生不愿意,也不放弃任何机会,纵使自身下地狱,或转入畜生道,也不忘悲济众生。

  (四)持戒无灾,当护于戒

  复次,持戒之人,虽无兵杖,众苦不加;持戒之财,无能夺者;持戒亲亲,虽死不离;持戒庄严,胜于七宝。以是之故,当护于戒,如护身命,如爱重宝。

  其次,持戒的人,虽然没有种种兵器来保护自己,但种种不如意的事,不会降临在他的身上;持戒的人所拥有的戒德法财,是他人无法夺走的。持守净戒的人,爱护、孝敬自己的亲属,即使丧失生命,其对亲属的爱护等仍然不会改变;持戒的戒德庄严,比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等七种珍贵宝物来装饰,还要庄严殊胜。所以,我们应当要守护净戒,犹如爱护自己的生命,犹如爱护贵重的宝物。

  (五)破戒受苦,应持净戒

  破戒之人,受苦万端,如向贫人破瓶失物。以是之故,应持净戒。

  违犯戒律的人,会受到众多的苦痛,犹如前述的贫人破瓶而失物。因此,我们应当要坚定持守清净的戒律。

  注释:

  1.印顺导师着,《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县竹北市:正闻,民77年4月),页126。

  2.《大正藏》校勘栏:减去“得”字。

 
 
 
前五篇文章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十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章》思想研究

灭除痛苦之圣救度母成就法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放生是用慈悲心对待每个人,每个众生

 

后五篇文章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十二)卷中

大圆满龙钦宁提华智仁波切关于皈依之殊胜教言

第17世噶玛巴上师教授《龙树菩萨亲友书》

读《金刚经》思解

法眼宗禅诗研究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