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己丑年四祖寺冬季禅七开示(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己丑年四祖寺冬季禅七开示(二)

  净慧法师

  第二讲 心如虚空 心如大海

  (2009年12月31日末后香)

  各位善知识:

  昨天我讲到,禅宗顿悟成佛这一法是发现生命奇迹的无上大法。我们的生命在万事万物当中,在一切万法当中,他本身就是具有奇迹的。一切万法离开了生命,天地日月、乾坤万象,都会黯然失色。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显得有光彩,是因为有了生命,有了人类的生命,有了我们这一颗心。在生命当中,不管是世间还是出世间,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出现奇迹,只是我们对于自己的生命,对于生命中所出现的奇迹,漫不经心而已。我们总在关注外在的世界,却很少回光返照,关注自己的生命,所以对自己的生命时时在出现奇迹——这一最亲切的事实却熟视无睹。

  我们坐在禅堂,静下心来,关注我们的呼吸,回归到当下这一念,如果真的能够“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在那个状态下,你会觉知到当下这一念心该是多么地奇妙!在那个状态下,你来关注你的呼吸,你才感觉到呼吸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讲,就是一个最大的奇迹。不要说一旦呼吸没有了,即使是几分钟,在一般的情况下呼吸没有了,生命就结束了。我说一般的情况,是指还有特殊的情况,比如说在禅定状态下,呼吸是很微细的,但是他的生命不会结束。即使我们在打妄想,也可以看作是生命的一种奇迹。转瞬之间,天南地北,十万八千里,周游世界,这难道不是奇迹吗?这些奇迹都是浅层次的,而且大部分都是染污的,不是清净的,具有有限性。

  禅宗告诉我们,要做到心如虚空、心如大海。将捆绑我们心的一切绳索都挣脱了,挣断了,心才可以如虚空,才可以如大海。心如虚空一样没有障碍,心如大海一样包容一切。在那种境界中,才真正能够体会到我们生命的奇迹。我们在平常看佛学书,看到心如虚空的字样,就往往会陷入到虚无缥缈之中;看到心如大海的字样,就感觉到漫无边际。实际上,心如大海正是佛心,心如虚空正是佛心。心如虚空,就是大智慧的心;心如大海,就是大慈悲的心。大智慧的心、大慈悲的心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的,它是挣脱了重重的烦恼和障碍、妄想和执着、分别和计度的证量和结果。只有把这些妨碍心灵解放的东西扫除干净,大智慧才能显现,大慈悲才能显现,生命的奇迹、心灵的奇迹才会出现。

  怎么样才能够挣脱这些枷锁和绳索呢?就按照达摩祖师的四句话去做工夫:“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心如墙壁”这一句最重要、最关键,心如墙壁了,你慢慢就能做到心如虚空、心如大海。突破了这一堵墙壁,你就彻底地解放了。这是一个思想的飞跃、观念的转变,不是高不可攀,不是虚无缥缈,而是实实在在可以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思想境界。我们用心如虚空的大智慧、心如大海的大慈悲,去照见万物、包容万物、拥抱一切,神通妙用、心灵的奇迹当下就出现了。

  为什么我们立不起这个志向来,透不过这一关?有两个东西,一个是保守的思想,一个是自私的观念。所谓保守,就是固步自封。所谓自私,只有我,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没有大众。保守了就不能进步,保守了就不能发展,保守了就是一种凝固不化的思想。凝固不化了,怎么可以做到心如虚空、心如大海呢!念念只有自己,没有大众,慈悲心又如何建立得起来呢?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我们的法执就是由保守思想形成的;我们的我执就是由自私自利的思想形成的。突破了这个障碍,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解放,我们就可以与佛祖同一鼻孔出气了。

  各位修行的人、参禅的人,要有丈夫气概。这个“丈夫”不是说男子汉大丈夫,而是出世大丈夫。这个丈夫不是性别上的差别,而是你是不是突破了我执、法执的枷锁,是不是想要突破这个枷锁。想要突破这个枷锁,突破了这个枷锁,那就是大丈夫,出世的大丈夫。什么叫出世呢?突破了一切障碍,突破了所有的局限性。所谓执着就是局限性,所谓心灵解放,就是要不断地突破心灵上的局限性。用什么东西来突破?使我们的心像墙壁一样,外在的诱惑针插不进、水泼不入。心里只有佛,心里只有众生,举心动念都如是,成佛了!可惜!我们举心动念只有自己!所以我们离佛还很遥远。如果我们一念回光,自己就是佛。说遥远,说立地成佛,都是一念之间的事。

  禅宗所谓顿超直入,历代祖师大慈大悲,开了这样一个无上法门,如果我们信不及,那就是自己的福报不够,福德因缘不够。不怪佛法深奥难懂,不怪法门高上难攀,只怪自己福德因缘不具足。福德因缘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世界上一切(有为)法无常,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可以改变的。福德因缘不具足可以创造,可以培植。如果老是觉得自己福德因缘不具足,这本身也是一种障碍,这个障碍要突破。突破不了这个障碍,你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个心发不起来。能够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就具备了成佛作祖的条件。

  所以佛教强调发菩提心。菩提心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要修禅宗这个无上大法,也一定要从发菩提心开始,要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一念开始!

 
 
 
前五篇文章

己丑年四祖寺冬季禅七开示(一)

黄梅老祖寺首届禅七法会开示(七)

黄梅老祖寺首届禅七法会开示(六)

黄梅老祖寺首届禅七法会开示(五)

黄梅老祖寺首届禅七法会开示(四)

 

后五篇文章

己丑年四祖寺冬季禅七开示(三)

禅指导精神生活的智慧

禅指导灵性生活的智慧

禅指导社会道德生活的智慧

禅指导物质生活的智慧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