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当派传承及其思想特点 |
 
噶当派是公元11世纪藏传佛教后弘期最早出现的藏传佛教派别,是由阿底峡莫定,仲敦巴开创,那措译师和俄·勒贝喜饶扩展,再由他们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发扬光大而形成的。包括上噶当传承、下噶当传承、桑普寺传承三大支脉。本文不仅介绍了噶当派三大支脉的各自传承,而且对其各自的思想特点作了简要的分析。 一、噶当派的传承 藏语“噶”为佛语意,“当”为教授或教诫意,“噶当”意为把一切佛语(显密经典、三藏四续)都作为僧人修行全过程的指导。 (一)仲敦巴热振寺的上噶当传承 阿底峡(982-1054年)是古印度佛学大师,本名达哇宁波(意为月藏),通常称阿底峡(意为殊胜),藏文译为觉沃钦布或觉沃吉(觉沃是尊者之意,吉为尊者或救主)。生于萨霍尔国(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自幼从诸多大德学习显密佛法,29岁出家,师从法称学显宗经论。44岁任超岩寺首座。应西藏阿里古格王益西沃、绛曲沃之邀,阿底峡于1042年抵阿里,后又应请至卫藏弘法,对西藏后弘期佛教的兴盛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仲敦巴本名仲·嘉哇窘乃(1005-1064年)出生在拉萨河谷堆隆地方,曾从鲁梅四柱弟子之一的尚那囊·多吉旺秋受近事戒,并赴康区师事名僧赛尊。后前往阿里投师阿底峡。1045年春,仲敦巴在布让(今普兰)适与准备途经尼泊尔返印的阿底峡相遇,遂拜阿底峡为师,请阿底峡去卫藏地区弘法授徒。阿底峡被其诚心所动,改变返印初衷,同其前往卫藏。此后近十年间,阿底峡在卫藏弘法,前后到过桑耶、拉萨、叶巴、澎城、聂塘等地,仲敦巴一直追随阿底峡苦学显密,加上阿底峡的倾心相授,掌握了显密佛法知识。1054年阿底峡在聂塘圆寂,仲敦巴于是成为阿底峡众弟子之首。次年,仲敦巴集合众人在聂塘举行了盛大的悼念法会,并建聂塘寺。后应邀赴热振地方传法,于1057年创建热振寺,噶当派即是在此寺院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仲敦巴在这里弘法8年,他“才识精湛,德行谨严,心地善良,与众和顺,获有悉地却秘而不宣,终成为一代佛教教主”。 《布顿佛教史》记载:“(阿底峡)将噶当派法规传授给仲敦巴,藏地佛法由此大弘扬了起来”。仲敦巴门徒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人,博多哇开教典派,建博多寺,授徒传法;京俄 1.博多哇与教典派传承 博多哇(1031-1105年)出生在澎域哲地方,幼年受斋戒律仪,28岁拜仲敦巴为上师。仲敦巴示寂后,他自修20余年,51岁时游历各寺并收徒弘法,曾任热振寺主持3年后,在澎域哲地方修建博多寺。博多哇极重视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所讲经论,一切都结合修行,从此“噶当”名声大振,《红史》记其弟子多达2800名,著名的有八大弟子,其中最有影响的则是朗日塘巴和夏尔哇巴。夏尔哇巴最有影响的弟子是甲·怯喀巴和那塘巴·曲隆古谢。 朗日塘巴(1054-1123年,本名多杰僧格),建朗塘仁钦噶尔寺,重视讲经授徒。夏尔哇巴(1070-1141年,本名云丹扎),自幼跟博多哇出家学经。博多哇圆寂后,他的弟子多跟随夏尔哇巴。巴曹译师从印度返藏后,夏尔哇巴协助其弘扬中观教理。 甲·怯喀巴(1101-1175年,本名耶·益希多结,甲是家族名,因他在拉萨附近的墨竹建怯喀寺,并任主持,故名怯喀巴)自幼跟随日琼巴学经,30岁时拜夏尔哇巴为师学法。他圆寂后由其弟子塞·基布巴(1121-1189年)继任怯喀寺住持,遵照怯喀巴授记,约在1164年建新怯喀寺,即基布寺。基布巴圆寂后,怯喀、基布二寺的住持均由代表封建地方势力的雅隆觉卧家族中人担任。至此,噶当派内形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寺院集团。 那塘巴·曲隆古谢(1106-1166年,原名洛追扎巴,因在曲隆寺圆寂故有此名)为夏尔哇巴的另一高徒。夏尔哇巴圆寂后,他在那塘地方讲经传教10余年,并于1153年创建那塘寺,以承传夏尔哇巴的教法为主,那塘寺也成为噶当派著名的律宗道场。 怯喀·基布、那塘巴等人,都是以讲授噶当派的着述和噶当派所重视的经论为主,故其所传被称为教典派。 2.教授派传承 噶当教授派有两个系统,即京俄巴、甲域哇师徒传承和内邬素巴师徒传承,无论哪个传承都极重视遵照师长的口诀教授,注重实修,故称为教授派。 京俄巴18岁出家,取名次程贝(1038-1103年),20岁至热振寺师事仲敦巴。仲敦巴圆寂后,他又师事南觉巴钦波、贡巴哇等人。63岁时建帕摩洛寺。京俄巴很为重视诵咒、供佛、禅定三种事。其弟子众多,最有影响的是甲域哇钦波。 甲域哇钦波(本名循努沃,1075-1138年),12岁出家,后师从京俄巴,尽得师传。京俄巴圆寂后,他在京俄巴授记之地建寺传法,故称甲域哇。他擅长密法二次第,主要弟子有冲协钦波、藏巴觉色仁波钦朗龙巴和吉岗巴钦波。 冲协钦波(1100-1170年)本名仁钦僧格,出生在一个世传密法的家庭。他曾从夏尔哇巴、甲域哇等人学法,38岁时修建岗岗寺。藏巴觉色仁波钦朗龙巴(1077-1161年)本名多结弥觉,生在后藏一位著名咒师家,故称藏巴仁波且,他广学经论,兼通显秘而以实修为主。甲域哇圆寂后,他继任洛寺和甲域寺的住持。吉岗巴钦波倡建嘉玛旧佛堂和仁钦岗寺后,被称为甲域哇钦波的转世者。 阿底峡的再传弟子内邬素巴(1042-1118年)则发展出另一个传承。他本名益希拔,因出生内邬素地方,故名。26岁时赴热振寺拜贡巴哇为师学法,贡巴哇圆寂后,又跟随博多哇学法,后在内邬素地方建寺,常讲修法仪轨和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教次第论》,弟子众多。其弟子结贡钦波(1090-1171年)以修持着称,在加麻仁进岗地方修建仁进岗寺,以传承内邬素巴所传教法为主。内邬素巴的另一弟子绛曲格孜(1084-1167年)常驻达坚寺,他的再传弟子任达坚寺住持期间,使内邬素巴传承得到发扬光大。 3.普穷哇与教诫派传承 普穷哇(1031-1106年)拜阿底峡及其弟子仲敦巴为师,深得噶当派教授(十六明点等修法),是《噶当书》秘密学规的主要奉持者。仲敦巴去世后,普穷哇入山专修,以《染净十二缘起论》和《噶当书》中的秘诀等为修行精要。《土观宗派源流》讲:“普穷哇虽未明摄众,暗中熟徒无量数。” (二)那措译师与绒巴教法的下噶当传承 那措·次程嘉哇(1011-1064年),那措为氏族名,次程嘉哇为法名。27岁时,受阿里古格王之命,赴印度迎请阿底峡,并协助阿底峡翻译了许多佛教经论。据《阿底峡尊者传》记载,阿底峡所传之法,大多都是那措译师翻译的。那措译师跟随阿底峡19年,当他离开聂塘前往阿里时,阿底峡除给他许多教诲外,并赠给他《律经根本律》、《集密经》、《观音修法》等20部经典。《菩提道炬论》的三士道次第修持教授,阿底峡传于仲敦巴,又传给那措译师。他的弟子绒巴甲索巴创建了那索寺。他一生谢绝宾客,独居修行。有一次,他出面调解纠纷,被邀请到乌香多地方讲授佛法,其中有旁听佛法者四人,各自作了记录,而后形成四篇《教法次第》,系噶当派重要经典著作。这四人被称为绒巴的四大弟子,即绥甲堆哇贞巴钦波、诺达坚巴、徐兰巴、那巴哇钦波。那巴哇钦波倡建了那巴寺和热巴那顶寺,并任桑普内邬托寺住持7年;那巴哇和诺达坚巴以说教授为主;徐兰巴特别重史事,后与他人撰写阿底峡尊者的详史。以上介绍的是那措译师的绒巴教法传承。因为绒巴甲索巴建的寺庙在江穷河谷热振寺下边,故又称为下噶当传承。热振寺传承称为上噶当传承。 (三)俄·勒贝喜饶与桑普寺传承 俄·勒贝喜饶(生卒年不详)是阿底峡在卫藏的著名三弟子之一,据称是赤松德赞的大臣俄庆布的后代,幼从鲁梅十人中的仲·益希云丹出家,为了学习律藏,专程前往康区拜谒赛尊。阿底峡来到聂塘后,他依止学法。1073年他根据阿底峡的授记在拉萨以南聂塘以东建桑普寺。他崇信阿底峡之教授,在桑普寺讲授《要诀四法》、《道次六颂》等,尤其重视因明辩论。藏文文献中有这样的说法,西藏佛教的一切大论之讲说,都是从阿底峡传授而来,俄译师为西藏佛教中因明、中观、慈氏诸论的教主,后由桑普世系的弟子们发扬光大。 译师死后,由他的侄子俄·洛丹喜饶(1059-1109年)继任桑普寺的住持。 俄·洛丹喜饶曾赴尼泊尔、中印度、克什米尔等地留学,刻苦学习五明、显密经论注疏等17年,35岁时返回西藏。返藏后从事译经工作,翻译了《量庄严论》,并订正许多旧译,成为名噪一时的译师。俄.洛丹喜饶多次讲授《量论》、《慈氏五论》、《中观论》等论书,还写过一些经论注疏,有名的如《圣教次第论》等。他在佛教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他的伯父。其弟子中以卓垅巴·洛追迥乃最为著名。 卓垅巴·洛追迥乃许多显密经论作过注疏,还根据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着成《道次第广论》和《教次第广论》两部阐释噶当派教义的论着。 值得一提的还有桑普寺的第六任住持恰巴却杰僧格(1109-1169年)。他是桑普寺格西中精通中观和因明的学者,对《慈氏五论》、《定量论》、《中观二谛论》、《中观庄严论》、《中观光明论》、《入行论》等作过注疏,着有《因明除暗论》、《量论摄义颂》及其本注,其中《量论摄义颂》首次提出学习因明的特殊方法,开创了藏传因明通过辩论学习之先例,因此被尊为藏传因明的创始人。桑普寺亦因此在二三百年间成为藏传因明学的重镇。恰巴弟子众多,最著名的有“八大狮子”、“四个佛子”等。 总之,以阿底峡的佛教思想为主的噶当派,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有重要影响。 二、噶当派的思想特点 噶当派兴起后,发展迅速,到13世纪时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寺院最多。法尊法师即说:“在宋元两朝之间,西藏中兴之佛法,要以此派为最盛教派了。”下面就热振寺传承的教典、教授、教诫三派的思想特点作简要阐述。 (一)教典派的思想特点 自博多哇开创教典派后,有夏尔哇巴、甲·怯喀巴、赛·基布巴、拉·隆格旺秋、拉·卓微贡波等递相承传,建有怯喀、基布等寺。该派传授阿底峡的思想,重视经论、教典,认为一切经论都是成佛的方便,一切教典都是修行的依据。 他们所学的阿底峡的着述可分为三类: 第一,重在明见。以阿底峡的《入二谛论》和《中观教授论》为代表。这两部著作是对龙树《中观理聚六论》所说的“观”的补充,并进一步探究“二谛”、“中观”的本源(二谛义、中观义,都是龙树所着各论特别是《中论》的要义所在)。 第二,重在明行。重在说明菩萨行,以《慈氏五论》和阿底峡的《摄行炬论》、《发菩提心论》、《律仪轨则》为代表。特别是阿底峡的三论对行持方法阶位的本源作了进一步探讨。 第三,见行双重。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为代表。该着阐述佛教修学次第,首先把人分为下士(不求解脱,只求今世利乐的人天乘)、中士(追求个人解脱轮回之苦,无意普度一切众生的小乘)、上士(自求解脱并愿普度一切众生的大乘)三类,然后依“三士道”循序渐进即三皈依,持戒、定、慧三学和按六度做等,福慧双修,在显教修学圆满的基础上修持密乘法,把密教经典划分为四部。《道炬论》将佛语三藏四续部全部注释,不舍一字,均组织成为一个补特迦罗修行次第。此书对藏传佛教的影响甚大。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即说:“尊者所造论典虽多,其成为根本而又圆满具足者,即是此《菩提道炬论》。此论总摄显密两教心要作为教导,故其所诊意义完足。又以调心次第为主,便于实修。且以善巧两大车轨的大师都(教)授作为庄严,所以较余宗尤为殊胜。” 教典派尤其重视七部论典,即《噶当七论》、《菩提道炬论》、《大乘经庄严论》、《菩萨地论》、《集菩萨学论》、《入菩提行论》、《本生论》、《集法句论》。后来增加了《慈氏五论》(《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辩法法性论》、《辩中边论》)和龙树的《中观理聚六论》(《中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迥净论》、《广破论》、《宝鬘论》),其中又注重《宝性论》和《宝鬘论》两论。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教典派继承了阿底峡的佛教理论与行持方法的体系,偏重经论,以学习《菩提道炬论》为主,再以阿底峡的其他着述以及龙树、慈氏等人的论着为辅。
(二)教授派的思想特点 京俄巴开创教授派后,由甲域哇钦波、冲协钦波、藏巴觉色仁波钦朗龙巴、吉岗巴钦波和贡巴哇弟子内邬素巴、结贡钦波、绛曲格孜等递相承传,建有甲域、岗岗、仁进岗、达坚等寺加以宏扬。此派尤为重视遵照师长的口诀教授,致力修持,同时重视密法修习。他们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 第一,重在明见者。阿底峡的要门主要由京俄巴传承的四谛教授,普穷哇传承的十二缘起教授,南觉巴传承的二谛教授组成。用四谛(苦、集、灭、道)与缘起的教授阐明共通之补特迦罗无我义,用二谛教授阐明最极微细的法无我义。阿底峡的弟子中最善巧二谛论的人是南觉巴钦波,他又将教授传给了卓隆巴和京俄巴。京俄巴则秘密传授给堆隆巴和甲域哇。堆隆巴把它分为秘密传授和对众宣讲教授两种,并写了许多论着。后经堆隆巴的弟子穷康巴广为宣讲,得到普及。结贡钦波的弟子桑结温(1138-1210年)着有广略各种着述。怯喀哇着《宗轮论》,拉·隆格旺秋对此论作了注释,增加了内外道诸宗派的观点,还将龙树的大中观解释为极无所住之中见,自立一派。 第二,重在明行教授。重明行者系指重视诸大乘修心的教授。这种教授重在心中生起爱他胜己的胜菩提心,后未生起此心者,令其生起,已生起的令其增长,由此等门而依次升登地道。总的根据大乘经藏,再分别以《华严经》和解释佛意的论典,如龙树的《宝鬘论》、《梦境如意宝论》等,寂天的《集学论》、《入行论》等为教授的依据,又撷取如阿底峡的上师法护的《修心剑轮论》、《孔雀化毒论》,降比朗觉巴(也为印度大德)的《唱修金刚歌》,金洲大师的《菩萨次第论》、《铲除分别论》等经论之口义辑为心要,编写成册,作为教授。 上面提及的“七义修菩提心”教授的修心要门,最早由金洲大师传授于阿底峡,阿底峡又传授给仲敦巴,仲敦巴再秘密传授给博多哇、京俄巴、普穷哇三大弟子。博多哇曾秘密传授给朗日塘巴、夏尔哇巴。朗日塘巴通过实践又发展为八科,辑为《修心八颂》,他还把这些教授整理编集,取名《青色小册》。夏尔哇巴只秘密传授给弟子甲·怯喀巴,怯喀哇除了秘密传授给一二人外,把主要精力花在自修上;后来发现这种教授对众生利益甚大,于是才在止浦(今墨竹工卡境内)对众宣讲号称《七义修心》的教授。那塘巴·桑杰贡巴(1160-1229年)又将甲·怯喀巴的原文调整次第加以演讲,传出了《修心普讲文》。后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深研《七义修心》教授并对弟子广为讲授,其弟子绛森·热振巴还做了抄录,尤其是再传弟子霍敦·南喀贝整理出精华部分,辑成《修心日光论》。 仲敦巴的《要门八坐法》则由康巴隆巴(1025-1115)撷其精髓宣讲,故称康巴隆巴的修心八坐法,即:依于食品的修心;依于气息的修心;依身变化如恒河沙数的修心;依于血肉的修心;依于“多玛”的修心;依于四大的修心;依变化自身为如意宝的修心;死后的要门等。综合所缘八坐而作为教授。贡巴哇的弟子巴贡·索南益希从南觉巴和贡巴哇听闻阿底峡的教授,又从喀热贡穷哇的弟子阿若那里学得《喀热三类法》(由喀热贡穷哇·旺秋洛追传出)的心品教授,将修心两大教授汇归一处,整理汇编为《修菩提心论》。 由仲敦巴传出的缘起心要教授,是将大悲心的修法作为重点加以讲授,属于行门的教授。夏尔哇巴根据阿底峡的论着所传的发心和律仪轨则等,都属于此类。 第三,重在见行双重的教授。即以《三士道次第》为根本。《道次第》是阿底峡汇集广行和深见两大派要门为一体而形成的,是见行双重的教授。主要典籍是阿底峡着的《菩提道炬论》。上面所说的重见重行的各种论典和教授,都统摄在《道次第》之中。《道次第》后由阿底峡秘密传授给仲敦巴。另外,阿底峡还传授给了那措译师和俄·洛丹喜饶。后其再传弟子卓垅巴·洛追迥乃着《道次第广论》和《教次第广论》进行阐释。在噶当诸位大德撰写的有关道次第著作中,最有名的是《青色小册》和《喻法论》。 总之,教授派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所提出的“三士道”次第见行双运为主旨,又以“四谛”、“缘起”、“二谛”为教授的,以明“无我义”,通依一切大乘经典,别依《华严经》和龙树的《宝鬘论》、寂天的《集学论》、《入行论》,更为偏重师长的口诀教授,致力实际修行。 (三)教诫派的思想特点 教诫派指阿底峡、仲敦巴、枯敦、俄译师师徒所传的秘密法,即有名的《噶当经卷》。最早由阿底峡在耶尔巴神山传授给三大弟子仲敦巴、枯敦、俄译师三人。其中,仲敦巴所请叫做“父法”,俄·勒贝喜饶和枯敦·尊追雍仲所请名叫“子法”。其后师徒相传,从鸠摩罗摩底开始为几人传授,而不再是单传。15世纪时,辗转相传到洛钦·托杰贝哇,由他传给一世达赖喇嘛经,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公开传授,从而广传卫藏地区。 教诫派的实修法为“五随念”,即“念师皈依处,念身本尊性,念语常持诵,念生(众生)为父母,念心性本空,由此五船桨,净一切善根”。核心教法是“十六明点”。其本尊有四位,即: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度母、不动明王。其法为三藏四尊和三藏,合起来称为“噶当七宝”。 噶当派虽然以显宗为主,但并不排斥密宗,强调先显后密,显密二宗互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噶当派的主要之法--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的修习也涉及密法,如“十六明点”法是显密双融的法门,其他如《能仁誓句三庄严》、《不动明王法类》和观世音的《斋居法》等,在噶当派中也极为盛行。阿底峡的要门后由秦氏(古代氏族,居住在塔波地区)收集汇编成《纳塘百法》。因此噶当派有许多密法要门的传统,迄今还保持着。 噶当派所传授的密法,以《真实摄经》(此经由宋施护译成汉文,全名为《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五经》,共30卷)一系的密法为主。《真实摄经》属于密宗四部怛特罗中的瑜伽部,对这一部的解释仍是以显宗教义为基础的。在阿底峡时,四部怛特罗(作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中的第四部无上瑜伽部的一些内容,如胜乐、大威德、集密等已经盛行于印度,并逐步传到了西藏;阿底峡根据当时西藏佛教的状况,提倡遵循第三部瑜伽部的《真实摄经》为修习密法。 11世纪西藏阿里古格王迎请印度高僧阿底峡整顿西藏西部佛教后,孕育了西藏佛教后弘期噶当派的产生,仲敦巴创建热振寺,“由他将噶当派教法如夏日之海潮,播向四方”。噶当派的寺院和信徒迅速在整个卫藏地区蔓延、发展。但由于噶当派热衷于承传佛教纯正传统,注重教理传习和僧人修持,不喜好参与政治活动,甚至反对僧人掌政,故噶当派一直未能形成强有力的政教中心。但该派对藏传佛教的复兴和发展却产生了深远影响。《土观宗派源流》说:“此雪域藏土境内所发展起来的一切真实清净的教派或宗部,都完全是由阿底峡尊者来藏转法轮而产生的结果。”15世纪宗喀巴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创立了格鲁派,重振昔日噶当派的雄风,故称新噶当派,原属于噶当派的寺院如热振寺、那塘寺等也成为格鲁派的重要寺院。噶当派并入格鲁派,虽亡犹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