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觉,五年时间已经过去,人大国学院的同学们要毕业了:据《新京报》昨日报道,人大国学院首批学员答辩即将完毕,将于近期毕业,大约28人将分别拿到文史哲的硕士学位。在首批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有8人考上了北大、人大、南大等名校博士,还有学生即将进入出版社、报社,大型国有企业等等单位。不过,由于“关于国学科目的申请尚未得到明确的批复,这也意味着国学生拿不到专业文凭。
在我看来,即使这顶帽子上没有冠以“国学”两字,国学院同学们的人生依然会烙上这两个字的印记。而无论是如何看待中国高校创办国学院的初衷,无论如何揣测其背后的各种共谋,我觉得,面对成长中的青春,面对一群年轻人完成他们成长中的重要阶段,首先应该给予他们祝福。
相比起五年前人大创立国学院时的某种“热闹”,在今天,当同学们要离开的时候,无论是舆论还是社会都平静了许多。毕竟,过去五年中,创建国学院的大陆高校,并不仅仅是一家两家,虽然有胆量有意愿搞国学院的大学大都是一些老牌名校。都有一定新闻效应,但是当新闻一再被重复,无论是媒体还是受众,都已经审美疲劳。而另一方面,那些在创建之初曾经展开的激烈讨论,虽然依然没有辩出个是非对错,却早已经随风而逝,事实上,国学院的存在已经成为某种被公众“认可”的现实。
不过,仔细想想会发现,这种“认可”,实际上是未经“验证”的。因为无论是何种教育模式,在学生没有进入社会,在受教育者彻底成熟为具有稳定价值观世界观的“社会人”,并成为影响社会的力量之前,其成功与否实际上既无法被证实,又无法被证伪。这也就决定了曾经的争论只能是一种口水仗,一旦学生们离开校园,他们的表现,将是“国学院”此种教育模式探索面临的真正考验。
而且,相较其他教育培养,国学院的教育更让公众关注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技能教育,更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正如叶匡政和谢泳等先生指出的,国学教育应该传递出一种价值观念。在中国道德水准不断下滑,底线不断被突破的今天,传统文化与传统伦理已经被赋予了某种神性光泽,成为部分公众心目中的疗世药方,这也是为什么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郑家栋犯罪事件,会让人格外痛惜的原因。
细观人大国学院的课程设置,除了国学基础知识、国学治学方法之外,更有“国学精神意蕴”,所以,我不禁好奇,经过五年培养成绩合格顺利毕业的同学们,他们的国学精神意蕴是否能支撑这些青年人在未来的人生中不坠其志?那些进到名校读博士的同学能否坚持学术操守、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关怀?那些进到企业中的同学能否成长成有操守有抱负有社会承担的企业家?而那些成为媒体人的同学能否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我还想知道,所有这些毕业的同学们,多少年后,是否在用自己的行动推动这个国家向一个光明未来前行?
同学毕业了,人大国学院却开始面临一场漫长又异常重要的考试。当国学开始遭遇现实,他们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会拥有一份怎样的成绩单?对此,我充满好奇,也充满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