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端午之魂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人类真聪明,设定了许多个节日,把流逝的时光打上一个一个的结,使节的日子比非节的日子就有了更多的特殊的意味。如富于个性魅力的端午,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沧桑而代代相传,永不衰落,成为铭记生命本色和怀想故土亲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魂灵毕露的节日。端午之魂,在千古《离骚》的字里行间游移着,在滔滔江河的波峰浪谷里碰撞着,更在芸芸众生的思想深处刻骨铭心地潜藏着。

端午与屈原,总是那样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一个传统节日和一位历史伟人的这种契合,在中华人文史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生命个体的屈原,已在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底蒙冤消逝了,而他的高贵品质和卓越的精神却超越了生命个体的局限,上升为一个民族的崇高灵魂和不朽传统。屈原,已经成为爱国进步、追求真理与正义的象征。

内美的屈原,“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体现了人类生存的一种品位;耿介的屈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昭示了爱国忧民的大胸怀和人生的大境界;九死未悔的屈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突现了睥睨邪俗、独清污浊的人格力量和性格魅力;孤独坚定的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展露了闪光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人们敬仰并纪念屈原,折射出蕴藏于民间的那种贬恶扬善、激浊扬清、崇尚正义的普遍社会心理。端午承载着屈原的千古美名,端午甚幸;屈原荣获端午的永久追思,屈原甚幸!

屈原殉情江渚,最终愤然穿越一个悲剧诗人最为悲壮的瞬间。母亲河的深处,一个优秀的精灵超然而出,一如既往地披挂香草,高洁的灵魂涉江而来,踏浪而歌,慷慨沉郁,无欲而刚。人们寻觅并挽留忠魂,且以朴素的方式表达深深的祭悼。就像《隋书·地理志》所载的那样:“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为竞渡之戏。迅楫齐驰,擢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又据史书《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如今,竹筒贮米并投水祭悼的方式已很少见,而龙舟竞渡的活动却传续下来,成为中华古老民俗和古老文明的活化石。

观看龙舟竞渡的壮观场面,分明能感觉到端午之魂的真实所在。那种蓬蓬勃勃的气势,奋发向上的精神,令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心跳、为之动容、为之喝彩。四面八方的乡亲辗转几十里山路,奔聚到大河大江大湖之畔,为龙舟竞渡鼓劲助威、摇旗呐喊。是什么力量,使人们如此自觉守时、兴味盎然呢?无疑,它是端午的千年之约在召唤,更是端午的千年之魂在凝聚。那些身强力壮的水手,头戴红巾,身穿红褂,抡圆胳膊奋力划桨,大汗淋漓而不止;围观群众扯起嗓门齐呼加油,口干舌燥而不停。水面锣鼓大作,岸上吼声震天,一如唐人张建封在《竞渡歌》中所云:“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听见了吗?那铿锵的鼓声和震天的吼声。看见了吗?那端午永不褪色的灵魂的旗帜,正在鼓声和吼声的交响声中冉冉升起。我们必须在风雨的洗礼之中团结一心、逆流而上;我们必须摆脱伤痛的过去,开创蓬勃向上的生活;我们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珍藏人格的美质,保留尊严的位置。

——这,是屈大夫慷慨赴死的真正意义,也是端午之魂的深刻内涵。

岁岁端阳今又至,亦是粽子飘香时,艾蒿挂门楣,茱萸插庭院,南江赛龙舟,北江跑旱船。诗人们想吟上几句,酒仙们想咪上几盅,股民们盼着明日是个大红盘,应届生心里惦着即将到来的高考,而商人们数着钞票的同时目光已紧紧瞄住了下一个节日……端午的龙舟赛今日热烈明日便会船泊鼓息,而生活之长河的龙舟赛每日都在如期紧张地进行。

——这,同样也是端午之魂的印记、端午之魂的节奏和端午之魂的韵律。

 
 
 
前五篇文章

学佛与工作的关系

他走了,留下含笑的思考

端午记忆:最早是健康节 南朝留下屈原托梦传说

水族的素食端午节

人不可成为贪婪的奴隶

 

后五篇文章

以健康的名义“拈花惹草”

道家养生术--辟谷术

人鲸共舞

无氧世界的生命

环保是低碳的基本内核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