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旱船

做席:将芦苇用线绳结成席,盖房时将其盖在檩上,上面再用泥覆盖。

卖槟榔
叫卖槟榔糕的,槟榔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药。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后制作成小块出售。售卖者背着盛有槟榔糕的木制匣子,并带着一个布口袋。买时可收现钱,也可用妇女梳落的长发换取,其布袋即装头发用的。售者的吆喝为“乱头发换槟榔糕!”

吹糖人儿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吹糖人儿的了。糖耗子是最便宜简单的糖人儿,吹糖人儿的小贩从用布盖着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长条,然后放在木模子里,一吹,这条长的糖稀就膨胀起来,打开木模一看,竟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复杂些了,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个小猴,立在一根小苇子杆上,底下是一个小糖碗,碗中放着一点稀糖糊糊,用一个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着吃。
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吹糖人儿的小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这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成本虽低,而获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儿的盖大楼——熬着吧”一语,用来形容事情实现很不易,从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贩和民间艺人生活的艰苦。
据说吹糖人儿的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制糖人的糖稀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到了宋朝,赵匡胤作了皇帝,“印”、 “胤”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儿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儿这个行业的标志。

卖琉璃喇叭
琉璃喇叭是庙会或春节期间在厂甸卖的玩具。琉璃即玻璃。喇叭有两种:一种是小孩玩的,约一尺多长;另一种是成人玩的,长约三尺。同时出售的还有一种用极薄的玻璃烧制,状似葫芦的玩具,名曰“响葫芦”,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气”、“扑扑噔儿”。所谓“倒掖气”是必须用呼吸的方法吹出声音;“扑扑噔儿”则是象声,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来回震动,发出“扑噔、扑噔”的响声。

拾粪:也就是掏厕所的,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铁勺,晚上时还会拿一三面用纸一面玻璃的诸葛灯。

卖玻璃镜:溶化后的碎玻璃作成薄片用纸镶好,上面画上图案出售。

串铃卖药
卖药小贩或行医看病的先生使用的响器。北京人叫其为“虎撑子”或“镯子”因像妇女所带手镯。此铃是以带有圆孔的熟铁片翻卷打成的圆环,比镯子略小,环内装几位铁制小圆珠,外面留有一条缝。郎中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伸入铁铃的中间的大孔内,用大指轻轻一托,手臂弯到比肩稍高再摇动,小圆珠发出一连串的铃声,随走随摇。卖药者身背药箱,肩搭褡裢,右手举一幌子,左手摇铃。听到铃声或看到幌子,就知道卖药行医的来了。

耍耗子
耍耗子的人背着个小木箱,箱内装着已驯练好的小白鼠。沿街吹锁呐。他身后跟的孩子较少,因为他平时不在街上演出,而是由主雇讲价钱,叫到家内去演。演出时,将木箱上的木架支起来,仿佛是马戏团高空演出木架的微缩品,有绳梯、吊杠等。每只小白鼠都会一两套诸如爬梯、钻圈、走独木桥等本领。

拉冰床
北京冬天的冰,给人增添了不少乐趣,同时也给人增加了一种便利,这便是冰嬉与冰床。冰嬉是古代冰上运动。
努尔哈赤举兵反明时,在关外拥有一支善于滑冰并配有冰橇、装备精良的作战部队。以后在清宫的御林军中的健锐营也有一支编制为1600人的冰上部队。
冰嬉是满族人的习俗。清代皇王们对于冰嬉十分重视,每年还要举行大典,亲临检阅。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时期内廷供奉所画的《冰嬉图》。
民间的冰床是以木材制成床形,长五尺余,宽约三尺,可同时乘坐三四人。在木床与冰面的结合处以铁条镶嵌,以减少床的摩擦。冰床的主人在前牵绳以拉拖床体,借冰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床。由于惯性和速度的原因,牵绳急行数步之后,床主飞身跃坐床沿,此时冰床仍行走如飞。乘者心旷神怡,目爽气顺,家资富有的子弟,还将几张冰床甚至十几张冰床绞连在一起,置酒案于拖床上,饮酒赏景,由多人牵引,驰走如飞,其乐在陶然之中。
冰床还可做为交通工具,拉冰床的绳子是骆驼毛拧成的,以防冻手。拉冰床的鞋与众不同,是皮向内毛朝外的一种特制的棉鞋。

吞刀

攒香簸米
设高桌一张用簸箕内盛米香茶等数盅站于桌上,打金斗而下而所盛之物一粒不撒。

蘸羊油蚀:将羊油烧化,将油浇在灯芯上制成蜡烛,分八支一斤十支一斤不等,颜色分红白两色。

卖雪花酪:冰激凌出现之前,我国有类似的冷食品,就是雪花酪。
明清时,北京出现了雪花酪的雏形;是用刨床,将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酪(果子干)、红果酪及浓酸梅汤浇入,在木桶或瓷盆内,用棍搅拌。然后盛入盅内,半饮半嚼。其名称传说不一,有的说叫“冰果酪”,有的说叫“雪茶”。说“雪茶”的人说,宫里忌讳“雪”字与“血”同音,中间加了一个“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变来的。何时变的?不清楚。
雪花酪食之较冰激凌爽口,但制作全凭人力,是很中国的冷食。北京的天桥,天津的老三不管、鸟市都有制售的。

卖蝈蝈

娶亲通信

指甲草染指甲

耍火流星
耍者以绳子一根,两头拴铁丝笼,内盛炭火,名曰“火流星”。耍时,两手弄绳、飞旋,铁丝笼内炭火,上下飞舞,火花飞溅,形似流星。耍火流星或双手飞舞,或倒地翻滚,或凌空盘旋,有“二龙戏珠”、“飘洋过海”、“背流星”等名称。

翻跟头:桌子上面放一板凳,板凳上面再仰放一板凳,将头放在板凳腿上,两脚也放在另一头的板凳腿上,然后翻身。

高跷会

卖豌豆糕
把豌豆连皮焖烂,擦成软泥,堆成坨子,再走街串巷卖给儿童的,则称“豌豆糕”。卖豌豆糕的,一般有三种工具:一是手敲的大锣,用以招徕儿童;二是豌豆糕要成型,需要有模子;三是两根或三根大铁钉(其中一根钉子帽儿下缠有两三扣细铁丝)。
小孩子买豌豆糕,不叫买,而叫“抽豌豆糕”。因为买时,先要抽小贩手中紧握的钉子。抽赢了可得两块;不然只给一块豌豆糕。

卖估衣
北京有估衣行,天桥一带有估衣铺、各庙会有估衣摊。所谓估衣,即七八成新的旧衣服,刚做好还没穿的衣服卖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俗称“下剪子为估衣”。
估衣的成色很杂,上至绫罗绸缎,下至粗细棉布,款式能够隔朝接代,相差半个世纪,而且新旧程度也很难辨认。因此从当时社会人们的消费水平看,干这行确实有利可图。
估衣行的经营方式很特殊,以吆唤做宣传。伙计们每天照例把所有的货物逐件的折腾一遍,每拿起一件,都要吆唤出价码来:“这个吆唤卖,里面三新的大夹袄,就五吊八!”于是找来无数围观的行人.卖估衣讲究暗码儿和行话,谓之“暗坎儿”,也叫做“笔”,什么“老浑笔”、“柳字笔”、“桃字笔”、“番字笔”,直到 “杓字笔”,就是由一至十的数码。伙计们把一件估衣抖开先要翻过底襟瞧瞧码儿,然后马上进行心算,才能吆唤出来。

送报:送报的多为山东人在京开设报房,所有外省奏折及谕旨都由内阁发到报房,报房印刷后发到各官宅。

雨水泡
类似如今小孩玩的吹肥皂泡,只不过是在连阴天时用雨水加松香调成的液体,玩时用竹片做成圆圈沾着雨水向空中撒去,在阳光下五颜六色甚至是美丽。

耍双石头

摇车

卖仙鹤灯
用断香或庵观庙寺之残香,水浸令烂,捣和每料一斤。用樟脑二两,松香末一两,再捣烂和做成圆锭。每锭寸半长,如手指粗,一头平,一头圆,用针由平头处刺六七孔,约深寸二三分,不可刺得对穿,然后放入玻璃灯内,其烟自从嘴管而出,若灯芯一条,即可将火点其烟上,火即燃于烟际,离灯嘴半寸许。少顷,烟渐浓自能将火推开,极浓时能推火离嘴二三寸远,且超过其火光越亮,直至香锭烧烬,然后火始灭也。

收拾锡器:肩背口袋内装铁锉钳子等工具,手拿竹杆上拴灯台茶壶等器到住户门前吆喝,为人收拾锡器。

烙煎饼:用小米黄豆加水磨成糊,将其倒在饼铛上,用竹扒摊成薄饼即成。

耍碗

卖春联

卖鲜花

卖白薯

舍冰水:三伏天官宦之家在门前搭一席棚,放一木桶内盛凉水,上面放块大冰,上挂黄布四块写;皇恩浩荡;如果是民间施舍就写;普结良缘。

耍坛子

打蛋雀:是一种训化表演。表演者将用骨做成的小丸往上抛出二三丈高,小鸟用嘴接住又连打三个。

顶宝塔碗

乞丐

贩骡马

架双拐

瞧香
瞧香的,即“巫婆”。北京人很少称巫婆而称瞧香的。由于昔日迷信成风,对于疾病成因及治疗法缺乏起码的知识,因此才使不少人,尤其是妇女们将治病的希望寄托于神灵,于是这种瞧香的便出现了。
一般是有病人家将瞧香的请至家中,先要以上好的方式进行招待,然后要照她的嘱咐设上香案摆上供品,她先磕头,接着她便胡言乱语装神弄鬼起来。这时主人家也要下跪向神许愿,最后瞧香的取点香灰充作仙药,让病人服下治病。

卖吊炉烧饼:其人用泥炉一个,内烧劈柴,铁链挂在梁间,以白面做成烧饼,上粘芝麻,放在泥炉之下铁盘内,少刻竟熟,名曰吊炉烧饼。

卖江米人:以糯米粉为主料,加小麦粉、水,着色,蒸成熟面团后,用刀、剪、簪、花纹模等工具,手工捏塑成民间小件玩赏工艺品。

卖艺

瞽目人
北京瞽目人,在清初以前,也归“教坊司”所辖,而又单称“太仆院”,据传说有铁印一颗,铁马竿(杖)十三根,后雍正间裁除乐籍,瞽人也同时没了系属。至于传说:雍正帝因未登大宝前,传瞽人作乐未到,于是后来取消,这乃是齐东野语,不足置信。据说当初的太仆院,即在今大佛寺街瞽人会馆,未知确否?北京瞽人,数目虽不太多,却分了四五处聚会。
第一年代久远的要算大佛寺的“公益堂”,大佛寺街谁也知是因街西头有一大佛寺而命名,实东首亦有一庙,先亦称大佛寺,传说尚有“尉迟敬德督修大佛寺”的碑文。
此庙在康熙年中,即归瞽人所有,改祀乐卜先圣。此庙正门,巳不可见,第一汽车行即庙的正门前殿,后殿尚住瞽人,由旁开小门出入,此庙所住瞽人约十余人,即称公益堂的便是。
第二即为乃兹府路南三皇庙内的“务本堂”,为曲艺人才荟萃之处,此庙系在清道光年间由瞽人购置,此堂所属瞽人,有二三十人,翟少平、王秀卿即住庙内,王宪臣、张松山、曹雨亭、刘荩臣亦归此堂瞽友,不过因北新桥九顶庙弹套瞽人,声誉向在一般瞽人之上,百年来为王公府第所公认(前清时代一提九顶庙瞽人即为人特别重视),所以张松山等由其师父在世时,即相沿居住九顶庙,保持荣誉,终未迁徙,但也算是务本堂的会聚(王宪臣住名画家李雨林姻丈花园)。
第三是东裱褙胡同东口的“信义堂”,也是一处瞽人会所住处。
以上三处,凡北京内城的瞽人,都分别各隶一堂。不过最近西城,又立有一处“天成永和堂”,是为西城瞽人会所。北京外城的瞽人,有所谓“五会”,不过没有一定会所,临时召集,临时觅地罢了。瞽人所住庙宇,除个人在他庙租赁居住者外,皆为前辈瞽人集资所购"系统自动屏蔽",全称“三皇庙”。
瞽人所祀先卜先乐,计为五位,即天皇、地皇、人皇、旷祖(师旷)、朔祖(东方朔)。瞽人所学,不外“弹唱”、“卜算”两点,却多一半是全通,单学一点的很少,不过因某点专长,而专用某点便了。瞽人学艺,须有三位师父,第一是“业师”,即启蒙的师父,学弹唱基本功夫,卜算的《流年赶》、《开流书》,学成以后,好坏程度虽不可知,总以能拉出马竿去挣饭吃,即为业师所赐。第二是“保师”,保师固然是应负保证责任,保证业师必须尽心教授,保证徒儿必须学成供养业师,但除此之外,更须负“保徒”问业之责,不仅仅是一个保证人而已。 第三是“代师”,即瞽人从业师学成以后,如欲深造某项技能, 则须拜代师,所谓“拜门学某”的便是。
瞽目人的技能,除有特殊习艺以外,大部只分“算命”、“唱曲”两种。瞽目人算命,只有“六爻卦”、“推八字”两种:六爻卦以数的奇偶,占阴阳的推动,和有目人的蓍草周易相似,只要记清***卦的泰否,内外卦的配合,六爻的阴阳消息,便能应付一切,所以较比容易一些。占八字就太难了,谁也知道八字的四柱,由年上起月,只要记住“甲乙之年丙作首”的歌诀,就可以推出;日上起时,只要记得“甲乙还加甲”的歌诀便可以推出,至于某日是什么日干,那年有什么节气,交节时刻,有目人是须得翻《万年历》才能知道的,绝没有简捷方法。
但是瞽目人那能去翻书?所以瞽目人学推八字,首先要《开流书》,学《流年赶》,至少要背熟一百年的历书,一百年内的月建大小、二十四节气日子、交节时刻,都要知道的。不过瞽目人有个巧妙方法,只要记清每年正月初一日的日干,那一天立春,什么时刻,便可以推出一年的日干,也可以推出二十四节气,都是死盘子的。一年的大小建,以固定的字,编成歌诀,只记小建,加一天便是大建,例如:“正月寅山虎雷豹”,“正月观灯请会茶”,“正茶见秀明”,除去重字所有“正月寅山虎雷豹观灯请会茶见秀明”十五字,以任何一字都可以代表正月小建,每年七个小建,岂不是一句七言就可包括吗!虽然是巧妙方法死盘子,一百年也很难记,有目人谁也背不过来的。
至于我生、生我、我克、克我、比肩,以及正印、偏印、伤官、食神、正官、偏官,那就容易多了。以外灵机变化,地域感气等分别,就要看推八字的学识经验,又不止瞽目人为然了。 唱曲是瞽目人的主要技能,瞽目人唱曲,大半都会弹弦子,所唱歌曲大别为“细活”、“大路活”。

技勇石
清代考选武童用物,私家练武亦用之.此图表现的是考试中的一个场景.清代武举考试分四个等级进行。
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
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
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
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了。

戗剃刀:剃头店的剃刀不快找此人戗磨就可锋利如新。

动石磨:其实就是修理石磨的,谁家的石磨有了毛病找他来修理拾缀。

卖糖瓜糖饼: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祭灶王爷。

耍钹:表演者多为戏班中人,扮作道姑模样,在殿中完毕后耍手中铜钹,但见铜钹上下翻飞精彩异常。

卖凉粉:前挑一盘上放碗筷作料等物,后面的桶里放着凉粉,凉粉用铜片旋成细条。

三棒鼓

卖小鞋:四乡之人做大小小孩鞋数双,在花市或土地庙设地摊出售。

卖豆腐

蹬梯子:旧时一种杂耍形式,多为女童表演.表演时下面的人用脚噔一梯子,女童立于上面作各种动作。

做潮烟:京中烟铺交款烟叶制成方块,用铁刨子制成丝叫做潮烟。

唱大鼓书
“大鼓书”是过去北方比较常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清朝末年开始在东北地区流行。民国年间形成了奉天大鼓(也称奉调大鼓、东北大鼓)、吉林大鼓(也称东城调,流行于吉林市一带)、江北大鼓(流行于松花江以北地区,又称“屯大鼓”)等几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流派,可见是相当盛行的。
唱大鼓书的服装、道具、伴奏都很简单。一只扁圆形的木框皮面鼓,支在几根竹棍组成的鼓架子上,演员一手击鼓、一手打板,伴奏有一把三弦即可。还有的甚至不用鼓,一人自弹自唱,用脚打板击节,类似“单弦”的形式。其实,东北的大鼓书就是由“弦子书”发展而来的,据说还与满族祭祀时萨满在三弦伴奏下唱的“神歌” 有着一定的关系。至于演员的服装,和说评书、相声一样,外罩一件长衫即可,早期演出也不用化妆,弦子一响、鼓板一敲就可以开唱。后来虽然有了女演员(俗称 “女大鼓”),也只不过略施淡彩,外穿旗袍而已。

卖鞋垫嬗垫

练皮条子:用木棍三根绑一架子,上拴皮条两根,用手拉着表演各种动作。

剃头放睡
每日将头剃完,筋骨疼痛者,剃头的坐于高凳之上,其人躺在剃头的腿上,令其捶拿,其快活劲儿无比。这就表示了剃头匠除理发梳辫外,至少要学会按摩。这正像明代吴正伦《养生类要》辑古人对头发的经验,提出发多梳,能去风明目的养生之道一样。而清代北京的剃头匠除掌握梳、编、剃、刮、剪、剔、染等基本技能外,还会捏、拿、捶、按、掏、接、活、舒、补等医术,也正是为了使剪理发的内含更加全面。

钻火圈

箍桶

卖“官图”儿:卖图儿在京城各处采访厅闻异事,然后编印成册到处出售,与今天发行报纸近似。早期的;狗仔队。

赶脚:类似如今的出租,赶脚的把驴拴于城根,有需要者就骑上它,赶脚的在后面紧随其后。

卖蝈蝈

撞钟
玩者两人以上,各用一个铜钱或钱大的铁圈,在墙上找块好石头,将钱撞在石头上,谁的钱远,就拿起来砸近的,若砸上就算赢了,若砸不准别的我钱,再由别人拿起来砸你的钱,谁砸准谁就为赢者。

抽糖人:其人用白糖人物禽兽,出售时用竹签32根上面刻上点数放入竹筒,让买者抽取,如成付为胜不成付为输。

过卖:类似现在的送外卖。

打连厢
又名《打花棍》、《金钱鞭》、《霸王鞭》,是北方流行的民间歌舞。舞者化装扮成旦、丑等角色,手持“霸王鞭”表演。清毛奇龄《西河词话》:“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所谓连厢词者,则带唱带演”。清代民间画家所绘《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有“打莲湘”,文字说明为:“此中国打连湘之图也。其人乃戏班优〔伶〕扮成女子,手拿竹板、彩扇,用竹竿一枝,挖小孔,安铜钱数个,名为霸王鞭,在手中飞舞,或竹板上独立,口唱歌词,名曰‘打连湘’”。

劁猪

妇人卖花

上元節
自正月十三到十五,北京城熱鬧非常,晚間看燈,放焰火,地安門外鼓樓前這一帶大店舖家家放「盒子」,有的還把大主顧請到二樓去看花,除此以外西皇城根兒北頭兒路北有一座城隍廟,每年燈節有火判兒供人觀看。所謂火判兒實際上就是一個磚砌的大爐灶,高約四五尺,外形像一個袒腹而坐的人,頭上戴一頂雙翅的紗帽,帽子是一個大砂鍋,右手抱一牙笏,牙笏是一塊鐵板,生著火以後火焰從耳口鼻眼、肚臍和兩乳冒出,圍觀的人很多。這也是燈節觀燈看花之外的另一景觀。火判一晚上要燒數百斤煤,都是由個人和商號捐的,三十年代末,沒人捐資火判兒也就沒有了。

打糖罐儿

道士化缘:道士身背画有神像的木牌,以及链锁和小磁娃娃等,手持铜钹沿街化缘,无子妇女用线拴其娃娃据说可得子。

汉官太太

打太平鼓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安徽等省区。
满族萨满祭祀用的太平鼓,鼓框用铁条弯成,鼓面呈椭圆形,长径48厘米,短径38厘米,鼓框高1.5厘米~2厘米,单面蒙以马皮、驴皮或羊皮。鼓柄长20厘米左右,柄下端的大铁环直径16厘米以上,大环中串以直径6厘米的小铁环。鼓棰称鼓鞭,用竹制成,鞭长44厘米,鞭尾系以红绸巾为饰。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兴安盟流传的太平鼓,鼓框呈扁圆形,鼓面宽30厘米,鼓鞭用竹棍或细木棍制作,鞭尾系彩绸。
汉族民间流传的太平鼓,大小不一,鼓面呈桃形、扁圆形或团扇形,鼓面宽20厘米~32 厘米、鼓框高1厘米~1.5厘米、鼓柄长10厘米~15厘米,柄端缀以铁环或小铜钹。鼓面蒙以羊皮或多层高丽纸。鼓框缀以彩球为饰。鼓鞭长34厘米。鼓柄和鼓鞭下端均系以红缨 穗或红绸巾。
太平鼓的鼓框均为铁制。虽鼓形不同,但鼓面都蒙以驴皮、马皮或羊皮,皮面光素或绘有花纹图案,鼓柄下端都缀有大铁环,环中还串有小铁环,其环形和数量各不相同。
演奏时,左手持柄举鼓,上下左右摇动,右手执鼓鞭敲击鼓面,可击鼓心、鼓边、鼓框或鼓背。击法有打、抽、叩、按、抖等,并同时振动铁环或小铜钹作响。太平鼓多用于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表演形式有单人、双人和集体等多种,常在农历正月新春或元宵佳节的喜庆活动中表演,是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太平鼓既是乐器,也是舞具。咚咚的鼓声、飘舞的红缨,更增添节日气氛。

插扇面:每年立夏之后,画扇面的挎一扇蓝,上竖一杆拴各色线绳上有铁铃,同风吹叮当作声,人们就知是画扇面的来了。

耍飞镖

剃头

修脚

医道

耍叉:北京杂耍武档中,耍叉是单一功,叉上有铁环,耍起来哗啦啦乱响,光闪闪上下飞动,叉还能在脖子上不用手扶,自动绕来绕去,十分惊险。

焊水烟袋:工匠用小风箱和小炉加上铜锡焊药可将损坏的水烟袋修复一新。

摆西瓜摊

卖皮鞭子

批殃榜
如果有人死了,家人请风水先生验看死者,开具殃榜(或殃书),上写死者生卒年月、火葬和出殡时日等,这就叫“批殃榜”。在古代,如果没有阴阳生开的殃榜,官府还不开入地埋葬的“许可证”。

点蒿子灯
汉族民间节日旧俗。流行于北京等地。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备蒿了一棵、荷叶一柄。在蒿子枝叶上挂许多纸条,里面包裹香粉,用火点燃,恰似星星闪烁。在荷叶中央,插一根蜡烛,名叫“荷花灯”。

卖大碗茶

窗户画儿

卖风车

打梳头油

卖小金鱼及蛤蟆骨朵大田螺

换绿盆:专卖上釉瓷器,釉色多为绿色,瓶瓶罐罐等小玩意,居民可以旧物交换。

窝脖儿
解放前,在北京的马路上,常见有人窝着脖子,背着东西健步疾走。这是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妆的。这种行业叫“扛肩”的,也叫“窝脖儿”。
过去,北京中上人家嫁女,多将嫁妆交与喜轿铺,由喜轿铺用红漆桌摆好,由人抬着(几抬、几十抬不等)穿街越巷,以示阔气。可穷人家嫁女,顶多有一大一小木箱,及脸盆、油灯等物,所以,只雇个“窝脖儿的”便一“窝”了事。“窝脖儿匠”常由喜轿铺代找。因此,这行人就归在喜轿铺的组织内。收入的二成交柜上入帐。“窝脖儿的”代人搬家,又须交车脚业包运人二成。因为,那时搬家多由车脚业包运。
另外,还有些“窝脖儿的”专归皇室懋勤殿绳子库管。这些人是专为慈禧太后扛运贵重陈设的。如夏天西太后到万寿山去避暑,“窝脖儿的”就得把她的心爱之物“窝”到那里去。每次窝运的官价是一两二钱银子,可实发不过八钱银子。

锔碗
过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补锅锔碗的(补锅匠往往兼锔碗),修起来继续使用。锔,是指用一种弯曲的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修碗的方法是打钯锔。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打过钯锔的碗完全可以放心使用。当然其他瓷器如瓷坛、瓷杯等也可以同样修复。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的说法。
还有,百姓居家过日子都图个平安吉祥,万一小孩不慎打破了碗,家人不会责怪,而是连称“好局,好局”。“锔”与“局”谐音,“好锔”,原意是可以锔,而好局就变成“局气好”的意思了,意为好运即将来临。倘若瓷器摔得过碎,无法修复了,这时家人会说“岁岁平安”。“碎”与“岁”谐音,这里也是利用谐音讨口彩,化懊恼为欢喜,化不吉利为吉利的说话技巧。

烧包袱
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宰羊

小什不闲乞丐:故意在鼻子上涂上白粉的「小什不闲」乞丐,打著小钹,伶牙俐齿地挨门乞讨。

卖鸭蛋

卖芝麻秸:老北京腊月二十五日以后,开始卖芝麻秸、松柏枝等物,为除夕、踩岁做准备

卖扒糕凉粉
扒糕、凉粉是北京传统的大众化冷食,在市井食品中占有显著地位,集市、庙会及娱乐场所都有,每条胡同也都有小贩叫卖。扒糕是用荞麦粉做成一块块的饼,蒸熟、冷却后切成小块,佐料而食,利用荞麦又滑又凝的特性,冷食比热食好。
凉粉就是绿豆粉制成的粉冻,也是粉房的产物。滑嫩呈半透明块状,也以冷拌为宜。
扒糕、凉粉两种作一个担子上卖,凉拌的作料有酱油、醋、调薄的芝麻酱汁、咸胡萝卜丝,此外就是辣油、蒜汁和芥未汁,总之以酸、辣、凉为主,真正起调味作用的是芝麻酱汁。天热,扒糕、凉粉整块浸在冷水中,或用冰镇。冰上罩一层白布,架在板上,上面放凉粉等。扒糕用小刀切薄片,每块大约二个铜板。凉粉不固定,随买主任意买多少,用薄铜片刮成细条放在碗中,加上佐料,辣油、蒜、芥随买主意或要或不要。味道除酸、辣之外,取其凉。凉粉滑嫩易下咽,扒糕有韧性,要咀嚼,味较纯朴,从立夏卖到秋分,极受市民欢迎。

卖桑椹大樱桃

磕泥饽饽
老北京庙会、集市上有卖泥饽饽模子的摊儿。先买回一些泥饽饽的模子,再从护城河外挖回些黄粘土,用水和好,放在模子里按实、抹平、磕出,就成了泥饽饽。泥饽饽种类很多,有狗、猫、虎、豹、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