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福慧营谈学问与做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7月20日上午8:00,道伟法师在法堂为六百多名义工及学员做了《学问与做人》的开示。法师首先介绍举办 “法门之光”是希望可以影响社会,启迪人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大家有健康的心灵、健康的生活,在佛法当中能够真正找到自己生命的依托;接着,法师谈到自己的对学问与修行两者之间的定位是“修行第一、学问第二”。学问是生命的学问,而学问要与人文修养进行有机结合。

法师说,宋代刘克庄有句诗非常好,“读书众壑归沧海,下笔微云起泰山。”要功夫下得非常深,要做得非常细腻,可是要让各种学术思潮归向人类关怀的爱的大海;落笔要非常流畅,而且能够砥定人心,才是好文章。因此,人文思想比学术研究要重要的多。

胡适的一本书里写到做学问与为人的准则,“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有人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情,是他自己的责任。可是“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要不迷信、不崇拜权威。这就是做学问的总体精神,提供给大家做参考。


当代西方文化注重思维和逻辑,东方文化注重的是精神,特别是中国文化注重意境和精神。中国禅宗一个非常有名的公案:有人向雪峰禅师提问,而禅师不答。弟子问为何不答,禅师说“我若羚羊挂角,你往何处扪摸。”羚羊面对其他的猛兽抵抗能力是非常弱的,但是它有非常高明的方法就是把脚挂在树枝上,野兽追着它的脚印走着走着就找不到了,其实它是吊在树上。意境是很难捉摸的,所以一些人士提出,在研究中国哲学的时候,思想境界必须要和古人平行或高于古人,否则不能真正了解古人想的是什么。

法师说明,一种语言的语法,就反映了一种文化的思维结构。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甚至宗教之间都需要语言作为媒介的沟通,否则就很难避免可能的冲突。面对这些冲突,“学习佛法能够让我们的内心非常平和,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能够吸收别人的意见”。所以,现在我们的社会中,要真正改变人生、建立和保护人生,唯有透过学习佛法才有希望。

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去了解学生。假如“我这个老师是A型的,学生是B、C、D、E、F、G,我必须要先向你们学生学习B型,我就成了A、B型,才能以A、B型教导B型。我再学习C型,才能以A、C型教导C型”,否则就会把学生教坏。学生要找到一个好的老师学习,而好的老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自己。

什么是做自己?年轻一代学子的责任是什么呢?现在的社会作为一个大众文化占主流的社会,佛教不为法师们专有,佛教的建设、佛法的弘扬,要靠我们在座的每位营员,要透过对世间的了解,最主要靠一颗真正博爱的心,一颗吃苦耐劳的心去学习,并将所学用于实践。

答疑解惑

学员a问:“法师您好。我大概浏览了一下您的文章,我觉得您对西方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在文章中引用了很多著名的西方人物及经典。请问您是怎么看待佛学和现代西方文化的结合?因为您有这样特殊的佛学经验。我们从小接触的西方思想的教育,所以想知道在我们从小受到这样文化熏陶的结果下,怎么样重新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法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请男众同学来回答。”

学员张磊答:“我觉得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我从小接触的西方教育,有先入为主的感觉。我们现在法门寺的这种思维观,我可以认为佛教就是一种真正指导人生的教育,然后再去吸收它,再跟自己原来的思维做对比。现在我们在接触所谓正统的教育,但还是有很多问题解释不清、解决不了的。希望我们大家思考一下,用佛法的方式、用我们知道的其他的方式来解决。”

学员王行答:“西方的思想是人与物的之间的关系,中国的思想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印度的思想是人与内心的关系。西方科学发展三百多年,在物质方面、在技术方面达到非常高的层面,但是它始终没有办法回答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最先的动因。西方的科学针对物质来说它是对的,但是对于价值来说它是不对的。佛法是(解决)价值的问题。它在价值的层面给我们心灵的安慰。这两者是不冲突的。欧洲人信奉佛法,是因为它确确实实是给大家找到一个心灵的庇护所。”

法师问:“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可以解释你的疑问吗?”

学员蔡勇答:“我大概可以理解。传统文化和佛学结合,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全世界已经有一个非常体系的理解。西方文化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但它没有解决一些根本问题。所以我们在回归主流文化的时候应知道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法师笑:“刚才我们同学自己提问和回答,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接下来由男学员提问,女学员回答。”

学员陈大虎问:“ 法师您好。第一个问题是,我感觉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在传法的时候更张扬一些,而在国内佛教和道教的弘法力度不及他们。您觉得佛教以后弘法会不会更张扬一些?第二个问题是,有很多宗教背景的公益组织在做慈善的同时向大众弘法,希望将他们吸收为宗教信众。请问您对有宗教背景的公益组织是怎么看待?谢谢。”

学员李琼答:“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想到有三个原因。第一,语言方面。现在很多人在学英语,英语里有很多基督教的内容,我们每个人都会说‘Oh,my Lord’。‘Lord’就是从《圣经》里面来的。第二,为什么它可以传教那么系统化,是因为它本身不够究竟,不够圆满。它本身比较浅近,所以可以马上给其他人传下去。而佛教不是的。佛教中很多高僧大德要闭关十几、二十几年后再出来弘法。第三,教理方面。基督教规定,一个基督徒第一次和别人说话不超过三句必须给他传教,否则不是一个合格的基督徒。而佛教不是这样。佛陀的目的不是让每一个人成为佛教徒,而是让每一个人离苦得乐。相比较,我们的目标更究竟。我认为以上三点决定了我们佛教徒与天主教徒弘法的差异。而怎么解决呢?就在于在座的各位。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梵文和巴利文。不应只有几位高僧大德在研究语言文字,我们在座的年轻人都应该去学习,把佛教的精髓发扬出去,或者翻译成英文,传播到英文国家去。(热烈的掌声)在弘法方面,我们要吸收像基督教的一些好的做法,利益更多的众生。谢谢。”

学员宁婧瑶答:“关于第一个问题。首先,我觉得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很含蓄的国家,而且张扬并不代表它是一种很成功的传教方式。其次,佛教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本身就有其重要地位,张扬的传教并不适合佛教。再次,我认为天主教是一神教,它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是希望所有的人都成为基督教徒。但是佛教并不是这样。佛教主张普爱众生,教每个人如何去做人,体现大爱,并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佛教徒。两种宗教性质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所以我认为张扬根本不适合佛教。第二个问题,佛教就是普爱众生,参加公益活动时我们应该以感恩的心体会做活动的人的心,而并不是去体会他们是不是有什么目的。如果心中无佛,即使成为佛教徒也是毫无意义。所以我觉得他们并不是希望所有的人都成为他们的教徒,而是希望这个活动教会每个人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去学会什么是大爱。”

北京义工彭蕻穹答:“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记得学诚大和尚这样说过,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用四个字来表达,那就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内敛、含蓄。这种弘法方式也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法师:“三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弘法取决于这种宗教的文化特征。佛教是主张出世。在中国和儒家结合,社会性才越来越强。在公益事业方面,研究宋代的经济可以发现,佛教参与国家的福利建设比例是80%。最早期是有,但因为近代国家整体的落后等等。还有刚才这位同学提到的,语言非常重要。语言方面更重要的是推广汉语成为世界语言。佛教自然就弘扬了。(掌声、欢呼声)还有在慈善方面,现在佛教并不亚于其他宗教。像台湾的‘慈济’义工遍布全球。佛教的各种禅修机构也遍布全球。这个时代的社会宗教特征是:它不改变人们的信仰内容,但是讲究信仰的方式。比如日本,孩子生下来后要去神社参拜,结婚的时候到教堂、到寺院,人往生的葬礼也在寺院。不同的需要去找不同的宗教。比如我的爷爷奶奶时代信仰的是习俗,到了我的父亲、母亲时代是信仰加习俗,可是到了我的时代是习俗、信仰加学问。这是整个时代信仰的趋势。”

学员卢静问:“我个人是既相信科学,也相信佛学。佛教相信前世今生,西方很多人相信有灵魂,这两种观点是相同的?还是有差距的呢?”

学员杜伟答:“科学在局部的验证佛学中一些典籍的理论。”

学员郑智群答:“佛学是从心灵来讲的,科学是从物质来讲的。”

法师:“科学是对人的精神的一种发现,可以证明它但是还是比较有局限的。佛法里讲的超越常识的内容科学还无法进行论证。”

  法师理路清晰、旁征博引而又挥洒自如,引导着学子们建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的生命同社会的和谐发展相融合。法师充满真诚、智慧和激情的演讲博得了大家的阵阵热烈掌声,答疑解惑则展现了营员们优秀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知识结构,让人看到未来无限的希望。


 
 
 
前五篇文章

《弟子规》是“动力源”

灭嗔与发财

净修捷要

浇灌我们欢乐的种子

智敏法师在盂兰盆法会前的开示

 

后五篇文章

福慧营谈生死:生命无限

教孩子要有善巧方便

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和谐美育——钱伟长的教育观

幸福的感觉何处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